从接墨到接笔,不谋而合的心情
友人传一张相片给我,是将用过的「短墨」配对黏接,以便於继续使用。题曰「接墨,节俭;墨太贵,日本墨尤其」。我回云:「好玩,节俭又善用,这是老一辈的情操,每枝铅笔总要一削、再削,用到握不住、不能写了,才丢。」并回传一张图:套着「玉兔原子笔管」的铅笔,题曰「接笔」。
网路上真的有「接墨胶(日本墨运堂)」与「接笔器(铅笔)」,但是,重点不在接的「工具」,而是接的「心情」;而「接」也有两种状况:
1.画蛇添足(狗尾续貂):多此一举,不协调,尴尬难堪
2.画龙点睛(凤头豹尾):神来之笔,有特效,灵活生动[1]
从接墨与接笔所呈现的是,天下或有许多与我们同样「节俭」成性的人,成了性之後,扩而充之,在生活各方面也节约、俭用,所谓:「一粒米,来之不易;一张纸,用之有度;一度电,省之又省;勤俭节约,持之以恒。」如古人所云:
「奢者富不足,俭者贫有余;奢者心常贫,俭者心常富。」《慎子.外篇》
「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宋.司马光《资治通监》)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宜未雨绸缪,毋临渴而掘井。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流连。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饮食约而精,园蔬愈珍馐。勿营华屋,勿谋良田。」(明.朱柏庐《治家格言》)
「惟俭可以惜福,惟俭可以养廉。」(清 钱泳《履园丛话》)
「木屑竹头,皆为有用之物;牛溲马渤,可备药物之资。」(清 程允升《幼学琼林 人事》)
类似的情况,如写文章,也可以精简、洗链,减少其冗言赘语及连接词、语气词,既可节省阅读者的眼力与时间,出版(或列印)也可减少油墨与纸张。
勤劳造福,节俭惜福,是中国人的家训
而「俭」与「勤」是最佳搭配,可互补相乘,可说是中国人的家训:
节俭(惜福)—消极—不浪费—节流—止恶—持戒—狷,保守—守成,易懈怠,不求进—感恩,知足—随缘了旧业(凡夫畏果)
勤劳(造福)—积极—求进步—开源—行善—精进—狂,进取—开新,易贪爱,不知止—慈爱,分享—切勿造新殃(菩萨畏因)
合而言之,就是:惜福而不折、培福而不贪;惜物而不滥用(浪费),造福而不藏私(吝啬)。
有人说,勤俭,是修养,而不小气。天下无弃物,暂时不用的,可先收存,将来或许用得着。以前台湾很穷,民生物资欠缺,小孩常被长辈训斥:「讨债,袂俭!」因此,在我们身上或家里的一切用品,几乎都一用再用,物尽其用,或修补、或转凑,延长其利用,直到不能用。惜福、惜字、惜纸,「万物虽废亦有用」,只是一时还没想到怎麽用。过时的报纸,一般的广告纸,用过的塑胶袋、宝特瓶……,也可转作其他用途,甚至比原来设定的更有价值。
进而言之,〈礼运大同〉:「货恶其弃於地也,不必藏於己」,纵然自己用不到,也不必破坏、丢弃,而可以转布施,或与人共享[2],互通有无;或以二手货转卖於跳蚤市场[3]。有济於无,多给於少,水往下流,流到彼此一样平、一样满,虽不能均富,或可以共享。 或加些巧思,让废物可回收再制,旧物新貌(废弃物「资源」化),旧瓶新酒。有人说,创意是跨界的交流、跨领域的连结[4];或温故知新,或新旧融合,经由联想力而化腐为奇。如此重复使用,循环再生[5],呼应了当代的「环保」概念。相对而言,上个世纪资本主义的商业观念(意识形态) 是一种偏见,因为「鼓励消费,即是浪费;崇尚奢侈,有些可耻」。若懂得截长补短,拼凑将就 (竹篙鬬菜刀[6]),乐於与人连结、同事、合作、分享,则永不断炊、永不匮乏。俗云:「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同样的,写文章,精简、洗链,减少其冗言赘语及连接词、语气词,既可节省阅读者的眼力与时间,出版(或列印)也可减少油墨与纸张。
在家出家,此心同,此理同
李商隐〈咏史〉:「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何须琥珀方爲枕,岂得真珠始是车?」[7]这种感悟,不只世道如此,出家人亦同然,唐.道世《法苑珠林.俭约》,「息缘俭务,是至人之大量」。僧那禅师「一衣一钵,一坐一食,奉头陀行」;慧满禅师「志存俭约,唯蓄二针,冬则乞补,夏乃舍之……常行乞食,住无再宿」。省庵大师《念佛百问》72:「事求简约,为功必深。泛滥多歧,有名无实。」因此佛教过堂有「食存五观」:计功多少,量彼来处。忖己德行,全缺应供。防心离过,贪等为宗。正事良药,为疗形枯。为成道业,应受此食。平日用餐,乃为了疗饥办道,因此,饮食须俭,求道必勤,才不失出家人之本分。
其实,简(省、节)约也是一种智慧与修养,所谓「由博返约乃善学,化繁为简易把握」[8],「一语天然万古新,繁华落尽见真淳」,不辞费、不彩饰,让人得於心而应於手[9];陆九渊:「易简功夫终久大,支离事业竟浮沉」[10]。中国人好简求易,於佛教之抉择亦然,历史上曾依各自判教而成立的隋唐八宗,宋明之後,偏重行持之实践而总结为「禅、净」;而净土之简约、易行,乃简之又简而极简,易之又易而最易,亦如佛法之总持[11],便於握其义而忆持不忘,一句名号(南无阿弥陀佛)念到底,万事俱备,无欠无余,若喻为「一粒粟(沙)中藏世界」或「无一物中无尽藏」,恰如其实。
念佛人心知现世及来生的一切利益与功德,几乎全是佛所赐,除了念佛感恩(仰蒙弥陀恩,惠赐此○○,谨以感恩心,恭敬欢喜受)之外,更应节俭或转施。净土门将教理通俗化,将行法简约化,为广大的信众开了一扇方便之门。物质、感情、时间皆须节俭。俗云「小富由俭、中富由勤、大富由天」,念佛可得「现当二益」及「身心二乐」,是无极无量无上之富:更进而「往生」净土之後,是既富且贵又达。如此这般的果报,只须勤於念佛,俭以度日即可获得,行持简易而功德无限;因此,普劝一切造恶受苦的「凡夫」,生前若能「信受弥陀救度,专称弥陀佛名」,则如法照大师所云「此界一人念佛名,西方便有一莲生;但使一生常不退,此花还到此间迎。」娑婆人念佛,则极乐池莲生,此地之烦恼业报身,「接上」了彼土之无为涅盘身,身在娑婆心极乐,同时活在两个世界[12]:「三界系业毕竟不牵,则是不断烦恼得涅盘分」;故云「念佛之人,一念相应,即浸入弥陀光海,得与化佛为侣。」[13]生前已得,而命终完成:「命终之时,心无怖畏,正念现前,得见阿弥陀佛及诸圣众,持金莲华,接引往生西方净土,尽未来际,受胜妙乐。」[14]命终来迎,接生极乐(不历中阴),即时舍此皮囊,生彼莲华;也就是一条无明烂命,经由信佛、念佛而接上了「阿弥陀佛」的本愿救度,从此以後,娑婆余生由念佛而安乐无畏,净土往生以见佛而光寿无量;今生顺接於後生,在相续念佛中,活出无边无尽的清净与庄严。
以上述的认知与心情,响应「国际勤俭日」
1924年,义大利米兰第一届「国际储蓄银行大会」,29个国家参加,最後一天(10月31日),义大利教授 FilippoRavizza倡议这天为「国际节能日」。2006年联合国决议10月31日立为「世界勤俭日」。号召人们勤俭应对日益严重的资源危机,促进社会健康持续发展。这些数字告诉你,俭约永不过时;节约粮食及水、电、纸的滥用,乃至绿色(低碳)出行,告别「一次性」用过就丢(始乱终弃)的行为与习惯。
地球,以及建立在地球上的生活环境,是全体人类共同创造的,是好是坏、幸福或悲惨,每个人从生到死都有一份责任。其实,没有人是天生自私、或乐於自私的,多半是无知、无心、或缺乏安全感,或由於「自我主义、英雄崇拜、优胜劣败、巧取豪夺……」等恶性竞争的谬论,充斥於各种传媒与耳语之间,误导了社会大众的认知,让人们活的很紧张、很辛苦,乃至於抗压性弱化而「过劳死」或「忧郁症」,这不合乎人性与事实,极不正常、也不自然──因此,越来越频繁、越严重的天灾,人祸,在全球造成大量生命与财物的损坏,原因只有一个:人为的集体过失!这种恶性循环,没完没了;死者怨恨、生者恐慌,互相责怪,谁是赢家?生在这星球的每个人,一呼一吸之间,都有蝴蝶效应的影响力,成了命运共同体;而人们的身心结构又大同小异,痛痒相关、苦乐相感,不可能自外於同类,既是群居的动物、人文的存有,就应回到生命的源头而深思:为什麽我们出生在这样的环境?人们彼此是什麽关系?我想怎麽过活?我要与他们建立什麽样共识,才能相安无事、乃至於相爱扶持?我们曾做了哪些不当的行为,伤害了哪些人们、破坏了哪些环境?我的成就感与罪恶感,如何平衡?我接下来该怎麽想、怎麽做才更好?人类与地球经得起再三的漠视与摧残吗?……这些问题与省思,可深可浅,可从社会的、经济的、生态的、哲学的乃至於宗教的不同层面去思考,并付诸行动……。虽然有些人致力於发展高科技以探索太空,增进人类对生存环境的认识,这是一种物理学(现象界)的研究方向,也累积了不少成果,但若因科技与经济的过度(高速)进步而失控,造成地球生态的破坏、万物生存的浩劫,极少数的有钱人就一走了之,殖民太空,……这种「吃乾抹净就走人」的想法,不可能取得全球共识、引起庶民共鸣;甚至有点儿「诺亚方舟」逃洪水的影子,怎可说是「拯救地球的唯一途径」?俗云:「在哪里跌倒,就哪里站起。」地球是怎麽搞坏的,就该从怎麽(根源)救起,而不是「用过就丢」那种财大气粗的消费心态与作法。
因此,几十亿的人口,虽有个别些小的差异,都必须为共生的环境尽一分心力,在体贴人性、切合事实的行为上,从节能减碳、勤学敬业作起,以惜福而造福来改善生存的条件与心情;这件事上,每个人都有责任,也有足够的能力,套一句广告词:Just do it!
注释:
[1] 〈画龙点睛or画蛇添足〉?
[2]共享经济(sharing economy):共用土地、人力、资本与企业职能的社会运作方式。它包括不同个人与组织对商品和服务的创造、生产、分配、交易和消费的共享。
[3](Flea Market),旧货、二手交易之市场(贼仔市)
[4]联想(associating),将看似不相关的问题、或不同领域的构想,作连结:「经验与知识愈多样化,大脑的连结就愈多。接收新讯息能触发新联想,催生新构想。」贾伯斯:「创造力就是将事物连结的能力。」
[5]循环经济—「经济与环保」双赢/资源回收「四合一」计画:「社区民众」、「地方清洁队」、「回收商」「回收基金」;
[6]台语「竹篙鬬菜刀(tiek-ko tauʟ-ts‘aiʟ-to)」不是胡乱拼凑,而是农村为了围捕小偷而临时凑合的器械。
[7]《左传.庄公二十四年》:「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
[8]《孟子.离娄下》:「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清.袁枚《随园诗话》卷五:「老年之诗多简练者,皆由博返约之功。」
[9]《庄子.天道》:「不徐不疾,得之於手而应於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於其间。」
[10]金.元好问〈论诗三十首〉
[11]梵语「陀罗尼」的意译,持善不失,持恶不生,具备衆德;总体掌握一切智慧与功德。
[12]或可喻为「脚踏两条船」,一脚实相界,一脚现象界
[13]李炳南《佛说阿弥陀经.义蕴》
[14]元.天如惟则《净土或问》:「十者,命终之时,心无怖畏,正念现前,得见阿弥陀佛及诸圣众,持金莲华,接引往生西方净土,尽未来际,受胜妙乐。」明.大佑《净土旨归集》〈十种胜利〉略同。
五代.永明大师《宗镜录》卷14:「是故今从十住初位,以无作三昧,自体应真,烦恼客尘,全无体性,唯真体用,无贪瞋痴,任运即佛。故一念相应,一念成佛;一日相应,一日成佛。……诸佛法门,本非时摄。计时立劫,非是佛乘。」卷15:「灭、道本自无修,无造无作,化诸群品,如幻住世。性绝无明,即是佛故。一念相应一念佛,一日相应一日佛,何须苦死要三僧只,但自了三界业,能空业处,任运接生,即是佛也!何须变易,方言成佛。」这两段语意,若借以喻於念佛之「生佛感应」而娑婆当下即是净土,或亦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