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性:必然义、不改义
昙鸾大师在《往生论注》当中,讨论「性」的四种意思,最後一层说道:
法藏菩萨於世自在王佛所,悟无生法忍,尔时位名圣种性;於是性中,发四十八大愿,修起此土,即曰安乐净土。是彼因所得,果中说因,故名为「性」。
又言「性」是必然义、不改义。如海性一味,众流入者,必为一味,海味不随彼改也。又如人身,性不净故,种种妙好色香美味入身,皆为不净。
安乐净土诸往生者,无不净色,无不净心,毕竟皆得清净平等无为法身,以安乐国土清净性成就故。
所谓必然不改者,众流入海必成一味是必然义,海味不随众流而改是不改义。必然不改连续一义耳,今此四义总成一个性功德义,有此四性故云「性」功德成就也。
性是「必然义、不改义」。就是「性」这种体性,有它必然的趋势,就好像水必然要奔流到海一样。同时这个「性」表达它不改变的意思。就好像水有湿性、火有热性,它是不改变的。大海的性就是一味,一味就是咸味。百川江河淡水,到了大海,也必定跟大海同样的味道。海水的味道,不随着流入的江河、湖泊种种的水的味道而加以改变,而只是同化流进来的水味。所以这叫不改味,亦即淄渑一味。有时候我们会比喻,佛说法也是一味。这「一味」是什麽味?解脱味。那又比喻,像我们人的身体。我们人身的「性」,是不清净的。不清净是由於我们构成的四大的这个体性,地水火风这个体性本不清净。所以不清净以後,我们的身体为什麽就很肮脏、很污秽呢?种种的美味佳肴,吃到身体里面,三寸喉咙之下,都变成不清净,大便、小便什麽的。你每天不刷牙,口里都发臭。你看从上到下,我们都是不乾净、污秽。所以这是人的身体的「性」所决定的。
我们往生就如小水珠归入弥陀的性海当中,所以《往生论注》说:「所有人天,皆从如来智慧清净海生。」
又云:「安乐净土诸往生者,无不净色,无不净心,毕竟皆得清净平等无为法身,以安乐国土清净性成就故。」
是故能生之人,未得无漏,彼土无漏故,托佛本愿,成清净也。是则有漏色心中,备清净德。故其身悉皆金色,其心贪嗔不起。既有此德,故言净。
所以昙鸾大师说往生之後「究竟如虚空,广大无边际」的极乐国土,自然「彼国土量,能成众生心行量」。
那如何归入弥陀的法性海,因此阿弥陀佛从法性法身生方便法身,从法性真如海中,出此方便为物之身的本愿名号,众生称佛名号即得由此方便法身出法性法身,入弥陀法性海中。
印光大师说:
诸佛法海,唯念佛最易得入。
真如性海,唯念佛最易亲证。
名号是从阿弥陀佛性海愿力所出,故其必然具足必然、不改二义。
所以众生称念,必得往生,善导大师关於念佛总是讲:
念佛,易得往生!
念佛,定得往生!
念佛,必得往生!
念佛,即得往生!
念佛,皆得往生!
念佛,莫不往生!
念佛,莫不皆往!
二、性:自然义
道元禅师曰:「然开华落叶,此如是性也。」
春天花开,是花的性,秋天树叶落,是树叶的性。万物皆有其「性」(性质),指此「性」而说「法性」。自然物的性,没有「我意识」和「分别意识」,没有爱憎、取舍。故道元禅师曰:「开华落叶,此如是性也。」「如是」就是「法性」。开华落叶没有「我意识」,没有「爱憎、取舍」,是万物自然性的全露。故指一切自然物,言「法性」,亦言「法性法身」,亦言「法身」,亦言「法身佛」。斯自然物无爱憎之相,无爱憎的性质,正是善的根源,最极善之相。
就像开花落叶是自然,不会受他人的主观意识改变,就像你让落叶不要掉落,树叶不会听你的。
我们很多人就担心念佛能不能往生,总是各种疑惑,这就是我们凡夫不顺法性的现象,性是自然的,就是说你只要专称,往生是自然,不会发生改变的。
一遍上人有一个比喻很好。有些人有这种疑问,内心忽疑忽信一直在纠结,「到底能不能往生啊?」一遍上人就拿了一张纸,用火点着说:「你嘴里喊不要着、不要着,这张纸听不听你的?」不会听,因为点着之後这张纸自然就燃烧了,而且会一直燃烧下去,不受我们主观意愿的影响。念佛往生也一样,念佛就像纸被烧着了一样,
至於你心里怀疑还是不怀疑,都是你自己的妄想,只要念佛了就一定往生,它是法尔自然的,就像纸被点着就一直烧一样,如《大经》所言「其国不逆违,自然之所牵。」
所以我们凡夫之所以有万般苦恼,皆因为我们有「我意识」,有「分别心」作祟,所以不断地生起爱憎取舍怀疑的心,善导大师说我们识扬神飞。道绰大师在《安乐集》说:「当今凡夫,现名信想轻毛,亦名不定聚,亦名外凡夫」。
轻毛—–像毛发那麽轻,随便一点点风一吹,他就会随风或东或西。所以,「轻毛」就是形容我们一般的凡夫,心力很拙劣、很脆弱,会随着环境而进进退退,造善或是造恶。
学佛都想要摆脱这个我见之心,可惜太强,很难摆脱,如灵龟曳尾者,凡龟之行,常曳尾以扫其迹,而尾迹犹存。庄子所谓「吾将曳尾於涂中。」
像我们讲到下品下生,我们看到这样一个无恶不作、无作不恶的恶人,我们都是觉得他就应该下地狱,可凡夫的应该是不顺法性的,是自我意识对善恶强烈的分别,但阿弥陀佛不一样,阿弥陀佛「於诸众生,视若自己,荷负群生,为之重担」;众生如此之恶,佛依然救度,所以佛很慈悲,不称呼他为「恶人」,称呼他为「愚人」。
《毘卢经疏》云:「行者观五逆阐提与如来功德,等无有异。观於一切烦恼恶业与如来功德不生取舍。况瓦砾之与金宝耶。」
所以佛看五逆阐提跟他自己是一样的,是一体的关系,昙鸾大师说如火烧木,一体不离,弥陀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此如是法性,无分别故而救度十方众生乃至五逆十恶;慈悲故而以摄凡为本!
三、性:第一义谛佛因缘法——三缘
阿弥陀佛与众生是三缘增上:
一明「亲缘」:众生起行,口常称佛,佛即闻之;身常礼敬佛,佛即见之;心常念佛,佛即知之。众生忆念佛者,佛亦忆念众生。彼此三业,不相舍离,故名「亲缘」也。
二明「近缘」:众生愿见佛,佛即应念现在目前,故名「近缘」也。
三明「增上缘」:众生称念,即除多劫罪;命欲终时,佛与圣众,自来迎接;诸邪业系无能碍者,故名「增上缘」也。
这三缘即是昙鸾大师所说的:「第一义谛,佛因缘法也。」佛因缘法展开即是三缘,这三缘即是「佛心者,大慈悲是,以无缘慈摄诸众生」;亦是「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以此三缘摄取不舍念佛众生,即是佛因缘法,第一义谛唯观念佛众生摄取不舍的自然任运!佛的因缘法即是「性」的自然运作!一切万法不能坏此摄取不舍念佛众生的佛因缘法!
第一义谛,非因非果,实无因缘,乃谓自然,自然任运,乃是法尔之运作,如淄渑一味,如水下流。
四、性:一体义(染其法,色心二法还成此法)
《观经》说:「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弥陀以酬愿报身为其法界身,所以念佛众生即染其法也,必具如来光明智相,天亲菩萨释言:「称彼如来名,如彼如来光明智相,如彼名义,欲如实修行相应故。」昙鸾大师说如火烧木,一体不离。
《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七十四云:「如水和乳,乳为所和,喻众生心是所缘;水为能和,喻佛心为能缘。以此二和合,如似一味。」
道绰大师在《安乐集》说:「寄花五净,风日不萎;附水灵河,世旱无竭。」
一遍上人说:
水入杯中,终有乾时;入海不乾,且同一味。
吾等命浊,无常之命,若归弥陀,无量寿者,
既无生死,寿同无量,不生不灭,三世常住。
所以只要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就跟阿弥陀佛的智慧、光明、一切功能力用感应道交,所以能够念佛就是如实修行,就跟如实修行相应。即还成此法,福德同佛、与佛无异、齐同无殊。(画马成马,观水成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