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存由印度论师所撰写有关於阿弥陀佛净土教法的宗经论,是有千部论师尊称的天亲菩萨所撰着的《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此一宗净土三经所作的愿生偈论,又称《无量寿经论》、《往生净土论》、《净土论》或《往生论》。净土宗立宗的三经一论,其一论即是《往生论》。
《往生论》前半部是天亲菩萨依据净土三经之文义,提出净土念佛法门修法,即「五念门」;而後半部,即解说「五念门」二十四个「四句偈颂」意义的十章长行所组成。所谓「五念门」是指:礼拜门,赞叹门,作愿门,观察门,回向门。其第一个偈颂:「世尊我一心,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愿生安乐国。」即包含礼拜门、赞叹门、作愿门;第2个偈颂:「我依修多罗,真实功德相,说愿偈总持,与佛教相应。」成上起下,表明所说愿生偈,总持佛经与佛教相应;第3-23个偈颂,明观察门;第24个偈颂:「我作论说偈,愿见弥陀佛,普共诸众生,往生安乐国。」明回向门。
净土三经所阐明的往生极乐世界方法,就是众生心里发起「厌离娑婆、欣求极乐世界」的愿生心,其行法只要专称弥陀佛名,依佛本愿力故,必得往生。释尊於《阿弥陀经》殷勤三劝我们要发愿往生极乐世界,可见发愿要往生极乐世界,是最关键的心态;如《阿弥陀经要解》所释言:「愿者,信之券,而行之枢,尤为要务,举愿则信行在其中。」而从《往生论》的第一个与第24个偈颂,以及长行的第一句:「论曰:此愿偈明何义?示现观彼安乐世界,见阿弥陀佛,愿生彼国故。」可看出天亲菩萨也是将「发愿往生极乐世界」当作其最关键的心态与命题。
净土宗念佛法门是易行道,亦是他力门、果地教。天亲菩萨在《往生论》「五念门」的念佛修行中,於「作愿门」与「观察门」,提出最具独特性的「止观」见解:把「作愿」界定为「奢摩他」,即是「止」;将「观察」,界定为「毗婆舍那」,即是「观」。笔者试着从个人所知很有限的经论与祖释,来略说《往生论》念佛「止观」的意涵。
止观总持遍收诸修行法门
「止观」的定义,若以无着菩萨於《六门教授习定论》所说的止观偈颂,曰:「此是心寂处,说名奢摩他;观彼种种境,名毘鉢舍那。」天亲菩萨解释「奢摩他」为「心寂止之处」,解释「毘鉢舍那」的「观彼种种境」为依多境的「众观」,解释「止观双运」为俱有寂处与众观。
智者大师於《摩诃止观.卷三》言止观:「总持遍收诸法,何者?止能寂诸法,如灸病得穴,众患皆除;观能照理,如得珠王,众宝皆获,具足一切佛法。」可见「止观」二法,含摄佛法的八万四千法门,当然也包含净土宗的念佛。而「止观」二法,亦是修行证入涅盘最直捷、紧要的智证法门;就如智者大师於《修习止观坐禅法要》所说:「泥洹之法,入乃多途,论其急要,不出止、观二法。」
以净土宗的念佛法门而言,众生愿生无为涅盘的极乐世界,念佛是其要法;诚如善导大师於《法事赞》所说:「极乐无为涅盘界,随缘杂善恐难生;故使如来选要法,教念弥陀专复专。」於《般舟赞》亦言:「念佛即是涅盘门。」
审如是,念佛与「止观」二法的关系,笔者试着从净土三经与《往生论注》来作说明於下文。
《往生论》所依净土三经的念佛「止观」意涵
於净土三经的《无量寿经》中,阿难尊者承释尊的指示,表明愿见阿弥陀佛与极乐世界之心;依佛力加持故,阿难尊者及与会大众,一时悉见。《大智度论.卷八》亦言及:「佛说阿弥陀佛世界种种严净,阿难言:唯愿欲见。佛时即令一切众会,皆见无量寿佛世界严净。」
又如《观经》韦提希夫人因阿闍世王的逆缘,发起厌苦欣净,乐生极乐世界的愿生心;以佛力加持故,韦提希夫人及其五百侍女,得以观见阿弥陀佛与极乐世界胜境;而且韦提希夫人因心生欢喜,止息其忧悲苦恼,而得悟信忍;同时释尊悉记,皆当往生极乐世界。
净土三经之结经《阿弥陀经》,是释尊无问自说的易行「难信之法」,也是十方恒河沙数诸佛舒广长舌,同赞劝同证诚其事的念佛法门。若人能经由读诵或听闻到经文所介绍极乐无为涅盘界的种种依正庄严,於见闻生信之後,发起欲生极乐世界之「愿生心」;只要一心专称弥陀佛名,依佛本愿力故,决定往生极乐世界。
观此净土三经之文义,只要我们止息不信、不愿往生极乐世界之心态,而将心寂止於「厌离娑婆、欣求极乐」,此「愿生心」,即是「止」;而「南无阿弥陀佛」这一清净法句,已包含所「观察」极乐世界依正庄严功德成就,也包含身业的「礼拜」功德成就,所以其行法只要一心专念弥陀佛名,即是「观」;简言之,念佛愿生极乐世界,即是「止观双运」;愿行具足,依佛本愿功德力故,决定得生极乐世界。因此,从经文的隐义来看,净土宗念佛法门,是具有「佛力止观」的意涵。
《往生论注》对「五念门」的「止观」诠释:「佛力止观」的念佛法门
天亲菩萨於《往生论》,把「五念门」的「作愿」界定为「奢摩他」,即是「止」;如论云:「云何作愿?心常作愿。一心专念,毕竟往生安乐国土,欲如实修行奢摩他故。」
昙鸾大师於《往生论注.卷下》将此「止」解释说:因「如来如实功德」的佛力加持,只要众生「一心专念阿弥陀如来,愿生彼土,此如来名号及彼国土名号,能止一切恶。」而所得「能止一切恶」的利益,包含止息不信、不愿念佛往生极乐世界之心,以及往生极乐世界後「自然止身口意恶」与「自然止求声闻辟支佛心」。
天亲菩萨将「五念门」的「观察」,界定为「毗婆舍那」,即是「观」;如论云:「云何观察?智慧观察。正念观彼,欲如实修行毗婆舍那故。彼观察有三种。何等三种?一者观察彼佛国土庄严功德;二者观察阿弥陀佛庄严功德;三者观察彼诸菩萨庄严功德。」然而众生常会因境细心粗,神识飞扬,而观难成就;所以只要仰信佛智,随净土三经之经文,观知极乐世界的三严廿九种(净土十七种、佛八种、菩萨四种)依正庄严功德成就即可。而於《往生论.卷下》将所观察极乐世界三种依正庄严功德成就,摄用归体,从广入略,结归於「赞叹门」的一向专称「南无阿弥陀佛」这一清净法句。
昙鸾大师於《往生论注.卷下》将此「观」解释说:因佛力加持,只要众生「在此作想,观彼三种庄严功德。此功德如实故,修行者亦得如实功德。」而所得「如实功德」的利益,包含「决定得生彼土」,与见阿弥陀佛得证平等法身,以及速得成佛度众生。
昙鸾大师《往生论注》从阿弥陀佛本愿功德力的角度,来解释「五念门」的止观法义,故「五念门」可说是「佛力止观」的念佛法门。诚如昙鸾大师於《往生论注.卷下》(利行满足章)所作结论:「凡是生彼净土,及彼菩萨、人天所起诸行,皆缘阿弥陀如来本愿力故。何以言之?若非佛力,四十八愿便是徒设。」又言:「後之学者!闻他力可乘,当生信心,勿自局分也。」故亦可说是「他力止观」的念佛法门。
小 结
综合上述的说明,可知天亲菩萨《往生论》所说的「五念门」,是一种「佛力止观」或是「他力止观」的念佛法门;只要众生心里「作愿」,发起「厌离娑婆、欣求极乐世界」的愿生心,其行法只要一向专称弥陀佛名,依佛本愿力故,必得往生极乐世界,与速得成佛度众生。而这也相应於净土宗的宗旨:「信受弥陀救度,专称弥陀佛名,愿生弥陀净土,广度十方众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