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生追寻生命答案的过程漫漫焉。
青年期,莫名来由的断灭见引发恐慌,经常半夜惊醒,於是在文学、哲学、艺术领域之中,寻找生命的答案。
29岁,参加一场佛法讲座——《人死後的生命》,闻後大喜,原来人死後还有生命的,於是进入佛门,正式寻觅人生的目的。
参访诸道场,了解多法门;听法、诵经、拜忏、念佛、打坐参禅、定期朝山,尤喜广阅佛典。
此期间历时十一年。虽曾於承天禅寺西方三圣殿内之一张老旧藤椅边,无比欢喜地顶礼了仰慕已久的广钦老和尚,可惜未获得修行指授,当面错过「老实念佛」的四字真言。
回想起来,当时对净土法门为何浅嚐即止,原来是接收了许多错解经意的知见,诸如「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要广学广行持;「若一日……若七日」念佛要有功夫,临终要心不颠倒;天台四土说,凡夫最多去到「凡圣同居土」,之後还要慢慢修学多劫……,以致产生畏难心态。
40岁投入显密圆融教团深度学修,研讨、带班,义工、志工至担任全职干部。恒常之学习课程、行善、持戒、法会、营队、提升活动,亦曾多次带团前往印北亲近藏系师长,正学与护持成为生命与生活的全部,历时二十多年。
期间虽有时会带学员回向家属往生极乐国,但并无真实愿生心,也未特别弘扬与鼓励往生极乐。
66岁某日突感世间一切虚假如幻,内心无着力点,恐慌至极,坐立难安。服用中药以期安定心志,半年後导致咽喉紧迫,窒息恐惧感逼迫,无常感愈发沉重,大半辈子所学法义行持都派不上用场,对下一生去处完全没有把握!
此刻如溺水之人亟盼救生舟航,於是重新回头寻求「一生取办」、「永不退转」的净土教理与道场。
起先接触到的有佛七、三时系念,念佛数量要多(大於60岁需每天至少念6万声,大於70岁需每天至少念7万声……以此类推),临终一念决定能否往生,因此对往生西方我还是毫无把握,依旧恐惧不安!
幸好,从网络上接触到中华净土宗的四大宗旨与四大特色,产生了好奇心与求知欲,请了一本结缘随身书——《阿弥陀佛是怎样的一尊佛》深受震撼,原来学佛这麽久,竟然不认识阿弥陀佛与六字洪名这句佛号的殊胜功德。
这时,真正遇见阿弥陀佛了!
进一步认识了纯粹的净土法门,开始破除我一些邪见盲点。
例如曾请教法师「需要观想阿弥陀佛本尊否?」法师答:「观什麽本尊?!『通身靠倒』就是!」感觉被当头棒喝,虽然还不太理解其意思。
不久,遭逢病难,两度昏迷不醒入住加护病房,鬼门关前走了两回,对阿弥陀佛的信心愈发坚定。
之後,念佛领受佛恩,变成我的生活,也萌生自信教人信的想法,迫不及待地将中华净土宗整套丛书与随身书阅读了一遍,持续阅读官网上诸多文章,建立对净土法门的正确认识:
一、清净的传承 法脉不间断
(一)净土宗的根源
《无量寿经》「赞佛偈」,为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愿心的根源,文文句句流露着无尽慈悲,举如:
愿我作佛,齐圣法王;过度生死,靡不解脱。(愿成佛度生)(《如来会》译:「能救一切诸世间,生老病死众苦恼。」)
吾誓得佛,普行此愿,一切恐惧,为作大安。(誓愿救众生)
十方来生,心悦清净,已至我国,快乐安稳。(愿众生第一)
(《庄严经》译:「所有无边世界中,轮回诸趣众生类,速生我刹受快乐,不久俱成无上道。」)
光明悉照,遍此诸国,如是精进,威神难量。(愿光明无量)
令我作佛,国土第一,其众奇妙,道场超绝,国如泥洹,而无等双。(愿国土第一)
「速成正觉,拔诸生死」,「过度生死,靡不解脱」,「悉令如佛」为《赞佛偈》的核心意旨,标举出净土宗为救度的法门、易行的法门、佛力的法门,是殊胜的法门。有别於「教化」的「救度」,使众生个个都可以解脱往生,快速成佛广度众生,此完全来自於阿弥陀佛因地法藏菩萨的愿心,此彻骨彻髓的广大弘愿、无尽悲心,显彰出净土宗的根源清净。
(二)今乘二尊教 二佛之默契
一者,弥陀本怀
《无量寿经》第十八愿「念佛往生愿」:「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阿弥陀佛悲心宏大,将其成佛与众生的往生绑在一起,用五劫的思惟以及兆载永劫积植无量功德,无条件平等授予十方众生,众生只要称念佛名,愿生极乐世界,乘托弥陀光明名号的增上强缘,必定能被接引往生成佛。
二者,释尊出世的本怀
《无量寿经》:「如来以无尽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兴於世,光阐道教,欲拯济群萌,惠以真实之利。」
论释迦牟尼佛出现世间的本怀,在其所说的一代经教中,有两部经阐明本怀。
一部为《法华经》,在引导三乘进入佛果,证入佛的果位,这叫「导三归一」,引导三乘,归入一乘。
另一部本怀经,就是《无量寿经》,是释尊本怀中的本怀,引导五乘齐入弥陀高妙报土。
三者,二佛默契 导归极乐
弥陀化身善导大师《观经疏》:
娑婆化主为物故,住想西方;
安乐慈尊知情故,则影临东域。
斯乃二尊许应无异,直以隐显有殊;正由器朴之类万差,致使互为郢匠。
大师藉由木匠、泥瓦匠两位匠人的比喻,传神地说明释迦牟尼佛和阿弥陀佛二尊配合得非常默契,「出神入化」或「炉火纯青」都不足以形容,所以说「二尊许应无异」,这也显示二尊佛意是一样的。
这就好像典故中刷白灰的刷白灰、拿斧头的拿斧头,那是不一样的,但彼此有着非常的信任与默契。
释迦牟尼佛的化用是什麽呢?就是指向西方,要「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仁者,但决定寻此道行,必无死难!若住即死。」释迦牟尼佛是在此土发遣,说「你要去往生!你要是停下来耽误了,就死定了」。
阿弥陀佛的「弘愿」:「汝一心正念直来,我能护汝!众不畏堕於水火之难。」阿弥陀佛是召唤,说:「我来救度你,我保护你,我保证你往生!」
所以,二土世尊的化用是有区别的,佛佛道同,但弘愿仅归於彼土阿弥陀佛,然而究竟来说,二土世尊的本心、本意是没有差别的,发遣和呼唤,他们的心意是一样的--拯济群萌,惠以真实之利。
(三)十方诸佛的护念
《无量寿经》十七愿言:「设我得佛,十方世界,无量诸佛,不悉咨嗟,称我名者,不取正觉。」
第十七愿成就文:「十方恒沙,诸佛如来,皆共赞叹,无量寿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议。」
阿弥陀佛为了让十方众生都晓得有弥陀的救度、接受弥陀救度,所以发第十七愿,请十方诸佛同时弘扬净土法门,所以第十七愿跟第十八愿同样显露出大悲之无穷无尽。
第十七愿,是阿弥陀佛与十方诸佛约定的传承根据及方式,第十八愿是净土宗传承的根本内容。
因为有十七愿,所以释迦牟尼佛出现在世间,最後要讲说阿弥陀佛这句名号救度众生的功德力量。由於有释迦牟尼佛宣讲这一个法门,赞叹阿弥陀佛名号功德无量无边不可思议,我们才能够听到,才能专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不杂修杂行,是故,释迦本师依第十七愿的传承,以「咨嗟称名」付嘱弥勒流通。
所以第十七愿是净土宗传承的来源,是十方诸佛传承的方式,是佛佛道同,佛佛传承。
(四)释尊入灭後 祖师承续传承
自世尊涅盘七百年後,龙树菩萨将世尊一代时教的说法,分判为难易二道,将净土宗归入易行道;昙鸾祖师继其後,判为自他二力;紧接着道绰祖师判为圣净二门,到了善导大师则分判要门与弘愿门。如是师师相承,传承清净。
(五)法灭之时期 净土法门永存
《无量寿经》「特留此经」文:「当来之世,经道灭尽,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经,止住百岁。其有众生,值斯经者,随意所愿,皆可得度。」
将来末世,到了佛灭一万两千年之後的法灭时期,一切经教悉灭。释尊以慈悲之心哀愍众生,特别留下这部《无量寿经》住世百年,净土法门永存。众生口称佛名,随其心愿,无一不能往生得度。故善导大师《往生礼赞》云:「万年三宝灭,此经住百年,尔时闻一念,皆当得生彼。」(特留此经)
二、纯粹的净土 专一不夹杂
(一)经典依据
净土法脉是有经典根据的。
建立任一个佛教法门,都必须依照经典,那麽龙树菩萨、天亲菩萨、昙鸾大师、道绰大师、善导大师这一法脉所依据的经典为何?是净土三经。释迦牟尼佛一生当中,说了非常多经典,其中有关弥陀净土的经典,大约两百多部,都提到阿弥陀佛和极乐世界。
而在这两百多部当中,自头至尾,从「如是我闻」,到「作礼而去」,文文句句都纯粹地在讲极乐世界的庄严殊胜,讲阿弥陀佛救度功德的,唯有《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和《阿弥陀经》,所以这三部经被称为「净土三部经」,为净土法门的正依经典。
其中,《无量寿经》是三经的根源所在。《无量寿经》讲到四十八大愿,是法藏菩萨成为阿弥陀佛的因,亦是净土宗的因,也是我们十方众生之所以能够得救、往生成佛的因。
龙树菩萨、天亲菩萨、昙鸾大师、道绰大师、善导大师,纯粹都是依据净土三部经来阐释净土法门,不夹杂其他教理在里面。所以这一味法药是经过严选的,因此既纯粹无杂,又契理契机。
(二)隋唐净土
隋唐净土就是指净土宗善导法脉,也就是上承龙树菩萨、天亲菩萨、昙鸾大师、道绰大师,一直到善导大师这一法脉的净土教理思想。它是非常纯粹的净土,不掺杂、不庞杂。因为纯粹,所以正确;因为不掺杂、不庞杂,所以没有模棱两可。
尤其善导大师为弘愿门注入关键字「专」;在善导大师五部九卷字里行间,处处可见「专」,「专」字就是净土宗行门的特色。
(三)名号具万德
第十七愿,诸佛赞叹弥陀名号的功德超越所有的功德,所以阿弥陀佛的名号是万德洪名,超越五戒的功德,超越十善的功德,超越四谛法门的功德,超越十二因缘法门的功德,超越六度万行的功德,超越所有众生「发菩提心、修诸功德」的功德。因此我们闻说阿弥陀佛名号的功德,会受感动,会相信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具有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的功德,因而执持名号,一向专称这一句弥陀佛名。
这句弥陀名号具足一切功德,这些功德又是往生的正因,往生极乐世界的功德资粮都在里面,没有一点点的缺陷,功德都全部具足了,所以我们听闻,才会专称南无阿弥陀佛这句名号。
(四)善导大师之教判与行判
《观经疏‧玄义分》开宗明义言:
然娑婆化主,因其请故,即广开净土之要门;安乐能人,显彰别意之弘愿。
其「要门」者,即此《观经》定散二门是也。定即息虑以凝心,散即废恶以修善:回斯二行,求愿往生也。
言「弘愿」者,如《大经》说: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也。
此为善导大师对《观经》的教判——「要门」与「弘愿」,同时也是对整个净土宗的教判。
「要门」是指《观经》「定散二门」,定善十三观及散善三福九品,修此功德回向,以求往生。(三藏十二部,八万四千行尽属要门。)
「弘愿」是指《无量寿经》阿弥陀佛的第十八愿。善导大师此文明示:凡欲往生极乐净土者,不是依靠自力之定散二门回向求生,乃是全依弥陀愿力之救度,自然往生,大师在此将弥陀本愿、释尊本怀披露无遗。
又《观经疏‧散善义》末尾,废权立实:
就《观经》流通分:「佛告阿难: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善导大师作了笔力万钧的结论:「上来虽说定散两门之益,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此结论显明舍自力定散之「要门」,依专称佛名之「弘愿」,为整部《观经》的核心、骨髓、结晶,和盘托出净宗之宗旨、方针、目足。
此与前面〈玄义分〉所言「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前後呼应,显示《观经》之所以大篇幅广开定散二门,其本怀在於引导定散群机进入第十八愿「一向专称弥陀佛名」一行。亦即一切善恶凡夫如何乘托?依一向专称之行,乘托阿弥陀佛的大愿业力,必至无为涅盘之土。
《观经疏‧定善义》言:「《无量寿经》四十八愿中,唯明专念弥陀名号得生。又如《弥陀经》中,一日、七日专念弥陀名号得生。又十方恒沙诸佛证诚不虚也。又此《经》定散文中,唯标专念名号得生。」
善导大师总摄净土宗正依经典「净土三经」之宗义,慈悲指引,归结净土宗行持唯在「专」的特色。此生探求生命答案66年,漫漫学佛路中:圣道门闻思修38年,自力念佛数个月。庆幸寿命未尽之前,得遇阿弥陀佛,深知:「自余众行,虽名是善,若比念佛者,全非比较也。」(《观经疏》)倍加感恩、惭愧、庆喜、珍重。
今生绝不能成为「退机」,再去继续轮回,万劫沉沦。谨遵善导大师教导,「共发金刚志」──「即使罗汉、菩萨、报佛、化佛满天飞舞,各个辉光吐舌,告诉你西方净土不得往生,本人亦绝不信受,唯增长成就我往生之信心。」要建立金刚信心、金刚志愿,不被任何人破坏掉。
如今的我,深信专一念佛,必定往生之心已「万牛莫挽」:「唯有念佛蒙光摄,当知本愿最为强;六方如来舒舌证,专称名号至西方。」(《往生礼赞》)
南无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