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念佛了吗?」这是来自弥陀的呼唤、问候。弥陀随时在看我,听我,念我,护我,照明我,摄受我,我有念无念,佛皆知;乃至为何念或不念,比我更知。但因大悲心切,不时要亲切,温柔的问我、盼我,因为念佛成佛,利益无比的大而胜,唯恐我不知,不信,不念,所以,一而再,再而三,不厌其烦的提醒、邀请「今天念佛了吗?」有如父母反覆的对婴儿说:「来,叫爸爸!叫妈妈!」婴儿在这样的诱导下,有一天终於叫出「爸爸,妈妈」,父母当下深心庆慰,就此互相确定了亲子关系,婴儿可完全享用、拥有父母的一切疼爱与财产,且理所当然。阿弥陀佛更是如此,累劫修行所积的功德,无条件地供给众生,消业、除障,乃至於往生、成佛,十方众生只须「念佛」回应弥陀的呼请,确认了亲子的法缘,就可尽情的分享弥陀无量,无上,无染,无漏的功德。《善导和尚劝善文》「弥陀亲唤不肯去,牛头狱卒竞来擒!」《法事赞》「四十八愿殷懃唤,乘佛愿力往西方」;《净土五会念佛略法事仪赞》卷1 「弥陀弘誓唤,众生信心回」;《阿弥陀经义疏》「弥陀以名接物,是以耳闻口诵,无边圣德,揽入识心,永为佛种。」《五会念佛赞》「如来尊号甚分明,十方世界普流行。」「借问家乡何处在,极乐池中七宝台。」又如台语歌<黄昏的故乡>:叫着我 叫着我 黄昏的故乡不时地叫我 叫我这个苦命的身躯 流浪的人无厝的渡鸟 孤单若来到异乡 不时也会念家乡 今日又是会听见着喔~亲像块叫我的
不念佛(法),必念我(机);念佛成佛(正觉),念我成我(无明)。论真、假,不是为了科学研究写报告,而是为了信仰确定得依靠。俗云: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生存靠协作、疾病靠医疗,衰老靠长照、命终靠宗教……,但是,靠山山倒(器界不牢),靠人人跑(自顾不暇),靠自己最好?偏啊,最无常、最难搞、最麻烦,也最不可信、不可靠的就是——我。顺治<醒世碑记>:
来时糊涂去时迷,空在人间走这回!未曾生我谁是我,生我之时我是谁,长大成人方是我,合眼朦胧又是谁。不如不来亦不去,亦无烦恼亦无悲。
憨山大师<醒世歌>
世界由来多缺陷,幻躯焉得免无常。......生前枉费心千万,死後空持手一双。悲欢离合朝朝闹,富贵穷通日日忙。……顷刻一声锣鼓歇,不知何处是家乡!
最後须认清,唯一不倒也不跑的是佛教「三宝」:
今乃知,唯此是,真正归依处。
世间皆虚假—我/我所(机)—假名人(缘起)
唯佛独真实—佛/佛教(法)—法性身(涅盘)
世间(无明隐覆)有二,「根身、器界」,就是时、空、物质、精神,皆是五蕴、六大所拼凑、组合而变现,缘生的幻象,如积木,随意重组而随想取名,说它像什麽,就是什麽,且执以为真。不追究其有名而无实(依他而起之遍计所执)—「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因此,人生的构造与常态是:「色受想行识,身心五个蕴;财色名食睡,地狱五条根」。
佛之真实,非我娑婆凡夫所能揣度、知晓於万一;但可直心的信受并接纳,纵然只是信而不解(知),经由三业一心的念佛,(启动我人本具的佛性)直接与佛感应,即可受用佛之功德,而往生净土之後,於佛之果地真实,能知而能证。
以果地觉为因地心:因该果海,果彻因缘(真该妄末,妄彻真源)—性相融通、理事无碍。《解深密经.如来成所作事品》:
一切如来化身作业,如世界起一切种类;如来功德众所庄严,住持为相。
整个佛法的能诠教与所诠理,是从最高无上的清净佛果心中流出,有佛果,才有教理。教不知、理不明,世出世间的因果,也就不认识,如何扭转生死,趣向涅盘?佛(自利)证悟的法身,无所为、无所作;但为利他而起妙用,就有转法轮、度众生的事业。可说无为而无不为。所化的众生,若能亲近佛、法,从闻,思,修,入三摩地,就是「如来事业」完成之时。
解义\ :自力行
念佛
无知/ :他力信
一念信受、一声称名,皆与佛果功德相应,而往生决定(位不退),故无阶次之渐修。九品与一味,行布(分位)与圆融(理体),一体不二、因果同质(时),非由九品次第进修,而是一时之间分别显现与成就,於众生心(意识)似有三辈九品之差别,於佛净土(根本智无生忍)乃平等之一体。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本来性),亦依此在千差万别的业烦恼中(现实性)随缘显现为六道流转之果报。然而,所谓三世十劫、三辈九品,皆是凡夫俗情(妄想戏论)之分别,於净土中,乃是无极无生无为,故无时序与位阶之事。若但说一切法(自性)空、唯识无境,或有碍於「厌秽欣净」之心识往生。「不依世俗谛,不得第一义」,故先指方立相为方便,往生之时,即悟唯心空性。《易行品》:
阿弥陀佛本愿如是:若人念我,称名自归,即入必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常应忆念。
法然上人:
阿弥陀佛成就本愿,庄严极乐世界;以佛眼十方遍览,有否念我名号之人;以佛耳昼夜倾听,有否称我名号之人。是故,一称一念之人,阿弥陀佛无有不知;摄取光明,不舍其身,临终来迎,无有空过。
彻悟大师:
说着莲邦雨泪垂,阎浮苦处实堪悲。世出世间思惟遍,不念弥陀更念谁。
故乡一别久经秋,切切归心不暂留。我念弥陀佛念我,天真父子两相投。
弥陀十劫以来,以无缘大慈同体大悲,随时顾念十方众生,并回施其(内外功德所成之)名号於世间传布,众生若得闻信而称念,即等於「弥陀念我我念佛」;纵然我之念佛有间断,也由弥陀之护念(摄持)而补足之,,故名「(佛)念(我)念不舍」,「(佛我)相续即生」,佛光摄取与我心归向,相感相应(彼此三业,不相舍离)而合为一体。
念佛人先要了解的是五个wh—
Who: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
Where:阿弥陀佛在何处?
What:什麽是四十八愿以及极乐世界?
Why:为什麽要信受弥陀救度,愿生弥陀净土?
How:如何念佛才能往生?
几乎都是置心於「阿弥陀佛」与「极乐世界」的闻知与信向,并因此导引身口的行为,随顺於佛所教示的称名往生;净土门可说是一种「外部归因(external attribution )」—自救无力(信机),而靠佛摄受(信法):「南无者,即是归命,亦是发愿回向之义;阿弥陀佛者,即是其行。」归命与廻愿,是由弥陀之悲愿彻入我心而有之信(就人立信);阿弥陀佛兆载永劫为我修行,所成之功德回施於我,得以灭罪往生 (以行立信)。行在弥陀,信施众生,因此,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即是仰蒙佛恩之他力三心、机法二信。
也就是说,我辈的信心,不是自己能发起,而是在相续念佛中,由阿弥陀佛(究竟觉)击发我们(第八识之无漏种子)本具的佛性(本觉),一念相应念念应(始觉),而有所感动(体会)、肯定(跳过「意识」的思维,拟议,理解)。这是生佛「觉性」的同质同体,故名「念佛立信(自他,因果,理事)」。《华严经.入法界品39-1》:
无量亿千劫,佛名难可闻,况复得亲近,永断诸疑惑。如来世间灯,通达一切法,普生三世福,令众悉清净。……如来能永断,一切众生疑,随其心所乐,普皆令满足。
念佛人往生之前後
往生前:念佛人出生在娑婆,别报虽有男女、贵贱、贤愚、美丑、贫富之差异,但总报则相同,都是与阿弥陀佛有缘,能回应阿弥陀佛的呼唤而信受愿生及称名。依《大经》与《观经》所说,念佛人今生虽有「三辈九品」之差别,既是宿因,也是遇缘:「佛去世後,五浊凡夫,但以遇缘有异,致令九品差别。何者?上品三人,是遇大凡夫;中品三人,是遇小凡夫;下品三人,是遇恶凡夫。」所遇之缘虽有「大.小.恶」之别,得生之事或有「平生业成、临终随念」之异,然其往生之际,莫不同「托佛愿以作强缘」而五乘齐入;因此,乘佛力往生者,乃一味之同,无三品之别,所谓「本则三三之品,今无一二之殊」,「亦如淄渑一味,焉可思议」!娑婆念佛之众生,根机虽有善恶利钝,然其往生正因「同一念佛无别道」,机有异而法唯一,因此「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平等一相的「正觉华化生」。
往生後:以信愿念佛(称念弥陀名,乘佛本愿力)为往生之正业;以莲花化生、庄严国土为正报与依报。阿弥陀佛的悲愿摄受,无作意、无差别,虽暂有「胎、化」之异,而同阶不退,圆满成佛:
彼佛国土,清净安稳,微妙快乐,次於无为泥洹之道。其诸声闻、菩萨、天人,智慧高明,神通洞达,咸同一类,形无异状;……颜貌端正,超世稀有,容色微妙,非天非人,皆受自然虚无之身、无极之体。
或如第22愿所示: 1.必至补处:「诸菩萨众来生我国,究竟必至一生补处。」 2.自在所化[1]:「除其本愿[2],自在所化;为众生故,披弘誓铠,积累德本,度脱一切;游诸佛国,修菩萨行;供养十方,诸佛如来;开化恒沙,无量众生,使立无上正真之道。」3.还相得益:「超出常伦诸地之行,现前修习普贤之德。」极乐国中一切(天人)菩萨,可说是依报唯一,正报亦同,同享实报土,同感金色身,同得阿弥陀佛内证、外用之无量功德(光寿如同大愿王),本质上与佛一体,且总别皆圆、依正不二。
凡夫的娑婆有漏身,由业(行为)所决定;而念佛人身在娑婆,心在净土,於信愿称名、佛光摄受的生活中,其三业行为,由存异求同逐渐的泯异趋同;往生之後,极乐无为涅盘界,无「六道」差别、无「有漏」境缘,其身色、心念,与佛菩萨同归於(无相)一相,为不可思议之实报庄严,不能以世俗之概念与名言分别之也。
注释:
[1]菩萨度生,任运大悲,如普门示现,随类应同,自在无碍。即《庄严经》所言「我令随意,而作佛事。」
[2]菩萨本愿,各有不同:或有菩萨欲愿取佛位摄化众生,此等菩萨即示居为一生补处,以巧便进取佛位也;或有菩萨因中有愿,或於极乐发愿,未欲直登佛位,而欲往他方世界,广度群生,此等菩萨即不示居一生补处,而任意显现或地前、或地上种种之位。
【附录】八十岁念佛老人<蝶恋花>四首
今天明天後天,三年五年八年,夏天秋天冬天,时限底线,听任弥陀钦点。
沟中田头路边,草丛树下房前,沙丘洼地荒田,视其方便,只要省时省钱。
卧室客厅厨房,车上船上机舱,水旁山边云上,任何地方,念佛一样放光。
工前工中工後,餐前餐中餐後,赴会赶集等友,空闲多多,都可称念弥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