娑婆凡夫所发的心是靠不住,观心无常故
我们今生在不同的因缘下接触佛教,又为了不同的目的学佛,但佛陀及诸佛皆因一个目的而出现於世,为人说法,破恶生善,拔苦予乐,所谓「诸佛大悲心无二,方便化门等无殊」,欲令沉沦苦趣的众生,永离生死,舍娑婆浊世秽土,归极乐佛刹净土,常住涅盘。
佛陀教化娑婆众生,皆「先以欲钩牵,後令入佛智」,唯愿罪苦众生诫恶向善,生起善心,止恶行善,种下善根,信佛念佛,「但以信佛因缘,愿生净土,乘佛愿力,便得往生彼清净土;佛力住持,即入大乘正定之聚」,如昙鸾大师在《往生论注》卷上所言。
然而,佛陀深知娑婆浊世的愚恶凡夫不易堪受善法,若论定善观行,佛陀对韦提希言「汝是凡夫,心想羸弱,不能远观」;若论散善三福,「多造恶法,无有惭愧」。就算为他们説弥陀救度妙法,「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遑念佛」,他们亦没法系心专念!
佛陀劝化娑婆浊世的愚恶凡夫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或发出离心,永离娑婆三界生死,或发至诚心、深信心、回愿心等三心,或发愿生心,求生净土。总之,信心、愿心、行心(受持善法的心),我等凡夫恐怕都发不起来,或没法坚固起来!何以故?观心无常是也!
娑婆凡夫回向杂毒之行所得之不实功德,求生净土,此必不可也
凡夫的心善变幻,不真实,是靠不住的。本来往生净土很容易,如《观经》云「若有众生,愿生彼国者,发三种心,即便往生。......具三心者,必生彼国」,可惜我等凡夫连「三心」的第一个「至诚心」都发不起来,又怎能往生呢!?
善导大师云「至诚心。至者真,诚者实」,至诚心,即是真实心,是永恒不变的真心、是常存不亡的淳心、是无分别想的一心、是纯朴老实的直心等。而我们的心呢?善导大师指出:我等凡夫所起的身口意业,所修的解行,皆非真实心中作!
那麽,凡夫之机的心相是怎麽一回事?善导大师云:「外现贤善精进之相,内怀虚假。贪瞋邪伪,奸诈百端,恶性难侵,事同蛇蝎。虽起三业,名为杂毒之善,亦名虚假之行,不名真实业也。......欲回此杂毒之行求生彼佛净土者,此必不可也。」
大师所言,令人汗颜,难怪释尊在《阿弥陀经》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少善根福德因缘」不就是杂毒之善、虚假之行,不真实业吗?试问我们回向此等杂毒之行所得之不实功德,又怎可以得生弥陀净土呢?
夹杂「本愿称名」以外的方法求生净土,即非「至心信乐」,往生不定
我们今天说真信、切愿、笃行,明天就动摇、变卦、懈怠了!佛陀慈悲,既不怪责我等凡夫什麽心都发不起,反而为我们开脱,而言「彼人苦逼,不遑念佛」,所以在《观经》嘱「自信教人信」的善知识,教下品下生之机得生净土的「要诀」。
所谓「下品下生之机」,就是没有佛法和世俗两种善根的五逆十恶凡夫,是临终得闻弥陀佛名之机,佛陀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应称无量寿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於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即蒙佛接引往生。
临终之机的凡夫,泛指无常感重的人。佛弟子深信无常迅速,生死在呼吸之间,若然「至心」出离生死轮回,自然不敢怠慢,称念弥陀佛名,因为他们决定深信这是唯一使自己出离生死轮回的方法,怎会遗弃和忘失?只会声声不绝,念念相续,自然一心专念。
反过来说,若人不是一心专称念弥陀佛名,还有其余的想法求生净土,或有其他的方法求生净土,或以这些「本愿行」以外的方法,夹杂,或间断在「称念弥陀佛名」,求生净土,那就不是「至心」乘弥陀愿力,仗名号功德,不受弥陀摄取,往生不定矣。
凡夫的自心靠不住,往生大事必须靠上「弥陀名号」
《观经》的下品下生文给我们很大的启示。释迦牟尼佛在《无量寿经》宣示阿弥陀佛的根本愿—–第十八愿,告知一切有缘往生人「乃至十念」,即蒙佛保证,必定往生,但释迦牟尼佛留待至在《观经》的下品下生文,才告诉我们「十念」的意思。
「十念」,更是「具足十念」,就是「称南无阿弥陀佛」。善导大师释言:「今此《观经》中,十声称佛,即有十愿、十行具足。云何具足?言『南无』者,即是归命,亦是发愿回向之义。言『阿弥陀佛』者,即是其行;以斯义故,必得往生。」
归命,比佛弟子发愿回向更彻底。任何众生只要一向专称「南无阿弥陀佛」,就是归命,信、愿、行具足!为什麽「阿弥陀佛」是念佛人的「行」呢?因为阿弥陀佛为专称佛名的众生发愿、修行,并将其功德透过其名号,回施给他们。
「以斯义故,必得往生」,就是告诉我们:不用在这句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功德的「南无阿弥陀佛」名号之外,再找什麽菩提心、厌离心、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等三心,或愿生心等种种心,何以故?《观经》言:「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
善导大师合《阿弥陀经》和《观经》二文释弥陀名义,言:「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唯观念佛众生,摄取不舍,故名阿弥陀。」我们所有心性上一切无明的障碍,就让弥名号的光明智相来破吧!我们只管一向专称佛名可也,所谓「名号独运,称名独达」。
(转载自「佛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