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篇为宗隆居士2012年5月6日於净土宗台北念佛会「假日佛学班」演讲之内容)
进入净土宗的因缘
首先,简单自我介绍:
1. 因为亲人助念的因缘,很感恩莲友的发心,所以,先参加助念组。
2. 参加永和共修会的读书会。(一年多)
3. 永和读书会暂停,台北念佛会开始周日讲座。
4. 2008年12月皈依,法名「宗隆」。
5. 有次周日讲座结束,留下来旁听第四组的共修。(注:象山弥陀共修会之分组组别)
6. 2010年5月正式加入四组共修,一直到现在已两年了。
当初,跟我一起加入的净仁师兄,很发心,成立了桃园共修会。因为法务繁忙,後来就比较少来了。另一位佛闻师姐,因为帮忙带孙子的关系,也休息到现在。之後,陆续也有几位同修来四组旁听,可能是个人因缘的关系,目前暂时都还没有正式加入的新组员。也就是说,在正式的组员中,我保持菜鸟的身分,一直到现在(也就是前几天五月二日,刚好满二年。)
所以,当组长跟我说:「宗隆,新的一期的周日讲座,你出来讲一堂课,怎麽样?」我心里想:「不会吧!再怎麽轮,也轮不到我啊!」
关於念佛,我从开始的怀疑,慢慢到现在比较相信。听了很多同修,念佛都有些感应,我努力地想,想了很久,好像从来也没发生过什麽事。教理方面,从懵懵懂懂到现在算是比较有些概念。像我这样,能讲什麽给人家听呢?
但是,组长说,没关系。因为周日讲座,有些对象是,上午来做七的家属,他们很多也都是初接触佛教、甚至这个法门。如果,有家属想要多了解我们这个念佛法门的话,下午的讲座,就可以接引有缘的人。
组长这样说明,我就明白了。组长的意思应该是,菜鸟讲给菜鸟听的话,可能比较容易听得懂。在无法推辞的情况下,也只好硬着头皮上场了。这大概就是为什麽,今天我会坐在这里的原因。
先让我利用机会,来替四组打打广告,宣传一下。想要了解四组,有几位同修,一定要好好认识一下。
1.净亮婆婆:净亮婆婆宜兰的老家,有野生的柚子树。所以,每当柚子成熟时,我们四组就有柚子可以吃了。听说是天然的,没有施肥,也没有洒农药。因为没有人照顾的关系,所以,柚子的外观,并不是那麽漂亮,有的柚子,还有虫咬的痕迹。不过,超好吃的。很甜,又细细绵绵的。
请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知不知道,柚子要怎麽吃呢?
先剥一个瓜皮帽,对不对?然後再分成几瓣,四瓣或五瓣,再剥掉薄的皮,去掉籽,接着就可以塞嘴巴了,对不对?
不过,净亮婆婆家的柚子,不太一样。直接拿起来,塞到嘴巴,就可以吃了。而且,吃起来还冰冰凉凉的。(很神奇吧!)
你看,这净亮婆婆,憨不憨?
我们小组十几、二十个人,大家一起剥的话,不是一下子就好了吗?她宁愿自己一个人剥,剥的手痛得要死。皮跟籽,都去乾净。然後,放在保鲜盒里,冰的凉凉的。所以,大家只要把嘴巴打开,直接拿起来,塞进去就可以吃了。
本来是很想骂她说:「你怎麽这麽憨!」但是,话到嘴边,又说不出口。
若要说憨,阿弥陀佛岂不是更憨?!
辛苦的、困难的,阿弥陀佛自己都做了。众生只要张开嘴巴,念念佛号,就得到了阿弥陀佛辛苦成就的一切功德。
所以,你们说阿弥陀佛憨不憨!(不知是不是,人念佛念久了,就会变憨憨。)
不过,四组还是有聪明的人啦!下面一位:净齐师兄。
净衡师兄给他取了一个外号,叫「会说话的座右铭」。因为他们两个感情特别好。每当净衡师兄不小心说错了什麽话,净齐师兄一定马上就给他打枪(纠正)。通常,不辩解的话,还好,越辩解,就被打得越惨。净衡师兄经常被搞得哭笑不得,所以就封了他这麽一个外号。
其实,这位师兄,不但话说得好,而且多才多艺。随身携带一只柴烧的茶杯,可见他喝茶的功力。功力不够的人,不敢这样子的。不论绘画、雕刻、烧窑……,兴趣十分广泛。闲暇时,登山、踏青、或骑着自行车,到处寻幽揽胜。
我个人认为:净齐师兄,可说是第四组最聪明、快乐、有品的一位。
净齐师兄,因为玩到没有东西玩。当兵的时候,把炮弹也拿起来玩。不小心炮弹在手上爆炸,整只左手掌,就被炸掉了。我很难想像,他是怎麽走过那段受伤的日子,而现在又活得比一般人还健康、快乐、聪明、有品。
「会说话的座右铭」,就算是不说话时,也能时时刻刻,激励人心。
如果你看到净齐师兄,有件事你一定会百分之百的确定。什麽事呢?那就是,来我们象山学佛、念佛,就对了!
介绍完一个憨的,和一个巧(聪明)的。
最後,介绍四组的灵魂人物:组长——净喜师姐。
各位想想,要作一个组长,哪有那麽简单,是不是?
我们组长,可说是英明睿智,深不可测。
所谓「深广无涯底,二乘非所测。」——这句是在说阿弥陀佛。不过我们组长可说是:虽不中,亦不远矣。怎麽说「不远」呢?
大家知道,我们乘佛愿力,念佛往生的人。就如经上说的:「如佛金色身,妙相悉圆满。」往生後,都跟阿弥陀佛一样,无量光、无量寿,我们组长,年龄也不算小了。所以,应该是不远了。
大家不要笑,其实我们都一样,都不远了。以阿弥陀佛无量寿命来看人间百年的寿命,就好像眨眼睛一样,眨一下就过去了。何况,是谁要先走都还很难讲呢!
不过,重点来了!当你听到这件事,你的第一个反应是什麽呢?如果,感觉很高兴的话,那表示你的愿生心是很真切的。别人我是不知道,不过我们组长听了一定是高兴的不得了。
我想,广告时间差不多了,应该要进入今天的主题了──鹦鹉念佛
选讲「鹦鹉念佛」的原因
为什麽要选这个题目呢?因为,实在不知道要讲什麽好。本来,每天安安份份的念佛,日子也过的平平静静的。自从,组长给了这个任务开始,一切都变了。念佛时,也常会东想西想。睡觉时候,也会想到睡不着觉。对我来讲,真的是一场灾难。
有一天,忽然想到,之前我们共修时,也曾谈到这个问题。但是,最後都是各说各话,不了了之。
後来一次,周日讲座也发生了类似的情形。
讲课的师兄,讲完「欲生我国」的题目,结论说:「要发愿生心,念佛才能往生。否则的话,虽念佛,也不能往生。」
这时,台下有位师姐说:「鹦鹉念佛没有愿生心,也一样往生。」
一位师兄说:「你又不是鹦鹉,怎麽知道它没有愿生心?」
某位师兄又说:「如果把称名,当作一种功夫,目的是求一心不乱或清净心,但是,并不想要往生。这样的话,能往生吗?如果,称名是要求现世或来世的福报,或求消灾、免难,但是并不想要往生,这样的话,能往生吗?」
师姐说:「名号独运,称名独达。」
(结果呢,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当然又是不了了之。)
以上,算是远因吧!
那麽近因呢?
有一天,净齐师兄,介绍我去看一篇净嵩法师的文章——〈这辈子最幸福的事〉。他个人很喜欢这篇开示,觉得很受用。每隔一段时间,他都会反覆再看一遍。所以,他也介绍我去读。
後来,我问了他一个问题:「奇怪!一样是上师的弟子,一样是上人教的念佛,为什麽会离开道场另立门户呢?」
净齐说,详细的情形,他也不清楚。好像他们觉得念佛会这边教的念佛,像是「机械式的念佛」──有口无心的念佛(如:鹦鹉念佛)。可能他们认为本愿念佛,不应该是这样子吧!
所以,挑这个题目,大概是这样的远因和近因。
鹦鹉念佛的问题,也可以说和「有口无心」的问题是一样的。一般来讲,念佛往生,要具足三心──「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观经》言:「三心具足,必定往生。」那麽,如果「有口无心」的念佛,三心不具足的话,能不能往生呢?好像鹦鹉念佛,它没有愿生心,像这样念佛能不能往生呢?(有人觉得可以,有人说不行。我们今天,就这个问题来讨论一下!)
顺便厘清一下,到底我们对「本愿念佛」这个法门的认识,是怎麽样。因为,有争论的话,就表示彼此所了解的「本愿念佛」,是有差异的,所以才会觉得我对你错,或是你错我对。
这个问题,说大不大,有的人吵吵嘴就过去了,也不太当作什麽要紧的事;但是,也可以是说小不小,严重起来会使得道场分裂。
OK,不罗唆,我们就直接来公布答案吧!
「鹦鹉念佛」和「本愿念佛」
慧净师父在《书信集》(p.129)「三种称名」的开示,刚好可以用来回答这个问题:
一、平生愿生极乐而一向专称佛名之人,应知虽临终痛苦不能念,或昏迷不能念,亦必往生。平生已被光明摄取,此时佛必示现接引。往生快如剪断发丝,唯佛与临终之人知之,余人不知。
二、不求往生极乐,只为人天福报之念佛,则虽念至临终,亦未必能往生,以其心在人天故,或求来生再度为高僧大德、一闻千悟、广度众生;如是种种心愿故,是以未必往生。
三、若别无心愿,一生念佛,则随「自然之所牵」之名号力,有自然往生之功能。
第一种称名,有愿生心「愿生极乐,而一向专称佛名」,是我们比较熟悉的「本愿念佛」,所以「众生称念,必得往生」。
第二种称名,没有愿生心。虽念佛,但心不在往生,故未必往生。
而鹦鹉念佛类似第三种称名,什麽心都没有──「有口无心的念佛」。所以,鹦鹉念佛跟第一种称名的本愿念佛不太一样。虽然不一样,但是随「自然之所牵」的名号力,也可以往生。
经过上人这样说明,相信大家应该都非常清楚、明白了。
三种称名中,第一种跟第二种比较可以理解。因为不管做什麽事,一定会有一个动机在前面。念佛是为了往生,或是为了求人天福报,或是求消灾、免难。但是,第三种称名,什麽求也没有,而一生念佛。老实说,这个我是无法理解的。甚至我认为,这根本是不可能存在的。(不过,我说的是我的感觉而已。慧净师父说有,那就一定是有的。我们不了解、不明白的事,其实太多、太多了。)
虽然慧净师父这篇开示不是针对「鹦鹉念佛」而说的,不过,用来回答这个问题,好像也刚好可以。
到底什麽是「鹦鹉念佛」?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到底什麽是「鹦鹉念佛」呢?真的是「什麽都不懂的笨鸟,也不知道愿生心,只会人念跟着念」而已吗?
让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到底什麽是「鹦鹉念佛」呢?
1.鹦鹉为什麽会念佛?
你说,是因为人念跟着念。但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像善导大师、法然上人,他们可说是人中奇葩,都是「再来人」的示现,那麽会念佛的鹦鹉,能不能说是鸟中奇葩,有没有可能是「再来鸟」的示现呢?
是或不是,也只有鹦鹉知道,谁又知道呢?
2.鹦鹉念佛有没有愿生心?
如果牠是「再来鸟」,那自然应该是有的。如果,牠真的只是只普通的笨鸟,或许就不知道要发愿生心了。
不过,法然上人有个开示:「常称佛名者,以佛名之德,妄念自止,散乱自静,三业自调,愿心自发。」有没有可能:笨鸟念佛念久了,以佛名之德,自然生起愿生心呢?也就是说,本来是没有,但是念佛念久了,而生起了愿生心。有或没有,也只有鹦鹉知道,谁又知道呢?
1.鹦鹉念佛有没有往生?
除了鹦鹉知道、弥陀知道,又有谁知道呢?
2.鹦鹉念佛真的是什麽都不懂的笨鸟吗?
什麽都不懂的笨鸟,应该是在笼子里跳上跳下、拍拍翅膀,高兴的话,唱唱歌吧!怎麽会去念佛呢?
如果是善导大师的话,或许会说:「念佛的鹦鹉,是鸟中的芬陀利,是鸟中的好鸟、妙好鸟、上上鸟、殊胜鸟、稀有鸟吧!」
请问,到底「鹦鹉念佛」是什麽意思呢?
真的是「什麽都不懂的笨鸟,也不知道愿生心,只会人念跟着念」而已吗?
我觉得,这种想法,只是人类出於自大傲慢的一种偏见而已,至於事实的真相,到底是什麽?谁知道?
「鹦鹉念佛」的重点
有个开示(好像也是法然上人):「念佛者,我所做也;往生者,佛所做也。」
能不能往生之事,最好还是交给阿弥陀佛决定,不要再为了这个自寻烦恼。把烦恼的时间,用来念佛不是更有意义吗?
我觉得,如同「下品下生,十念往生」的例子。它的重点:并不是要教人成为五逆罪人,或是教人只要临终十念就好。反而重点是,藉此来激发行者对往生的信心。
一、五逆罪人,尚可往生。何况我等,罪不至五逆,岂不更可往生?
二、临终十念,尚可往生。何况我等,平时多念,岂不更可往生?
同理,「鹦鹉念佛」的重点,当然也不是要教人,成为鹦鹉,或是说要教人没有愿生心,也可以往生。
重点应该是:
一、「鹦鹉念佛」,尚可往生。何况我等念佛,岂不更可往生?
二、如果,不懂发愿生心,尚可往生,何况我等懂得发愿生心,岂不更可往生?
我想把握住重点就可以了。至於,其他的探讨,反而是枝微末节,不重要。所以,不必再浪费时间,去争论鹦鹉有没有发愿生心,或是没有愿生心,能不能往生这样的事。
为什麽呢?除了前面提过的理由之外,另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观念,就是:佛说:「阿弥陀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议,昼夜一劫,说不能尽。」
以佛的智慧要来讲述阿弥陀佛的功德,日以继夜、夜以继日,连续一劫,还没办法说清楚、讲明白。其实,「鹦鹉念佛」(注:参阅《念佛感应录》第一集,58页或《动物往生佛国记》)还不是最难搞的。念佛感应录里面,还有很多故事,像「阿弥陀佛鱼」(注:参阅《念佛感应录》第一集,296页)也很难理解。
不要说有没有「信心」、「愿生心」了,连什麽是「阿弥陀佛」根本都不知道。而且还是以恶的心念,「为了抓更多的鱼」、「为了鱼肉更鲜美」,以这种动机来念佛,结果也往生了。
请问这个要怎麽解释呢?
那也是,「阿弥陀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议」。
如果,阿弥陀佛做什麽,我们都可以解释,那就不叫「阿弥陀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议」了。
所以,今天的题目,「鹦鹉念佛往生」怎麽解释呢?就是「阿弥陀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议」啦!(是不是呢?)
「念佛往生」即是「阿弥陀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议」的杰作
其实,不只是鹦鹉,包括我们每一个人。每一个人的往生,都是「阿弥陀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议」的杰作。
我们会觉得说「鹦鹉念佛」、「五逆恶人,临终十念」的往生,很不可思议。不过仔细想想,一年、三年、五年、十年、二十年或三十年的念佛往生,难道就是理所当然吗?
念佛时间的长或短,能决定一个人是不是应该往生吗?
应该不是吧!
或是说,一个人念佛的用心与否,才是重点呢?
如之前,我们提到一些关於「三心」的开示。所以,我们要很努力,很认真的来研究三心,直到了解如何才算具足三心为止。因为,具足三心了,念佛才能往生,否则就不能往生。
往生关键在佛力,与自力用心与否无涉
法然上人告诉弟子说:三心的目的,是为导入「一向专称,弥陀佛名」。所以,「一向专称」的念佛人,自然具足三心。名号之外,别无三心也。如果,离开名号,想要去找三心,那一定是找不到的。是故,成为一向专称的行者,则不别论三心,而自然具足三心。
因为能不能往生,关键在佛力,即名号功德力,而与自力的用心与否无涉。
法然上人:「一念称名,即一无上功德。十念称名,即十无上功德。」这个重点,不在数目字的「一」或「十」上面。而是每一念的佛号,都圆满具足阿弥陀佛无上功德。念念的称名,都具足圆满的往生资粮。而与称名者的身份、用心、贤愚、善恶等等,全不相关。
所以说,阿弥陀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议……本愿功德不可思议、名号功德不可思议、众生往生也不可思议。
只要全凭念佛,不论方式、不论数目,念念具足往生功德
这里可以稍微回应一下「机械式念佛」的讲法。所谓「机械式」,大概是指,重复性的、无意识的一种行为。当然,这里是有种贬抑的味道。可见,它可能对名号,念念具足无上功德的道理,不了解或是不认同。
这一句名号,早上念它,具足无上功德。下午念它,也是具足无上功德。晚上念它,还是具足无上功德。吃饱了念,是无上功德。肚子饿的时候念,也是无上功德。头脑清醒念,是无上功德。头脑「趴待」(台语:意即「故障」)地念,也是无上功德。
净宗法师有个比喻说:这句名号,好比是9999纯金的金子。你用绫罗绸缎来包它,它是金子。用老太婆的裹脚布来包它,它还是金子。不管你用多庄严殊胜的心,来称念这句名号,也无法多增加一分它的功德。不管你用多妄想杂乱的心,来称念这句名号,也无法减损它一分功德。
所以,不论是机械式,或是自由式。乃至蛙式、仰式、狗爬式,只要念佛,就对了。反之,如果姿势一百分,结果念了一句、十句就不念了,那就悲哀了。善导大师说念佛要「念念相续」、「念念不舍」。如果念一句、十句就舍了,就不相续了。你想结果会怎麽样呢?
(好,回应这样就好了,再回到念佛无上功德来!)
这个是有经典依据的。
《大经》最後「咐嘱流通文」:
佛告弥勒:其有得闻,彼佛名号,欢喜踊跃,乃至一念。
当知此人,为得大利。则是具足,无上功德。
第十八愿成就文:
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
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
如果,一念的称名,不具备往生的功能。那麽十念的称名,也一样不具备往生的功能。乃至一辈子的称名,也一样不能往生。念佛往生不是在累积数目字,好像我们存钱这样。一天存一百,十天就存一千,一百天就有一万。然後多久以後,我就可以买部车子或是买间房子。这种想法,都还是靠自己努力,所谓的自力。
善导大师说:靠自力修行,回向往生,也是可以的。不过呢,往生的机率会低一点。大概是百中难得一二,甚至低到千中希得五三。这个机率,还是对很认真在修行的人讲的。如果不认真的话,那是万中无一。如果,不是靠自力,而是靠他力(佛力),机率又如何呢?
善导大师说:十即十生,百即百生。(怎麽差那麽多!)
是我在念佛,为何还是他力念佛?
可是,明明是我在念佛,怎麽说是他力念佛呢?
它力就是佛力──阿弥陀佛本愿力。阿弥陀佛在因地法藏菩萨时,超发无上大愿:「设我得佛,十方众生,称我名号,下至十声,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法藏菩萨发愿说:十方众生,如果任何一个众生,念佛不能往生,那他就不成佛。「彼佛今现,在世成佛,当知本誓,重愿不虚,众生称念,必得往生。」法藏菩萨在十劫以前,已经成佛——「阿弥陀佛」。也就是说他所发的誓愿已经成就了。所以,十方众生,任何一位,只要念佛,必得往生。众生念佛之所以能往生,完完全全是靠佛愿力的关系。
一遍上人有句法语:「止一切思量,此身仰凭佛。出入息皆念,南无阿弥陀佛。」
止一切思量,「就是不靠自力」,因为自力不可靠。
此身仰凭佛,「就是全靠他力」。
他力怎麽靠?就是「出入息皆念,南无阿弥陀佛。」也就是「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众生念念称名不舍,弥陀光明亦摄取不舍。这样的念佛,前念命终,後念往生。所以是,念念都在往生。念念念佛,念念往生。讲起来,好像很不可思议。善导大师就简单的说:「众生称念,必定往生。」
所以,只要相信念佛必定往生,而决定一辈子「专称弥陀佛名」,绝不改变。
那麽就恭喜你,你已经得到极乐世界的录取通知了。等到这一世的业报尽了,阿弥陀佛跟清净大海众菩萨,都现在眼前,我们就欢欢喜喜的随佛往生去了。
所以,我们还是老老实实的守愚念佛。现在不明白的事,等以後往生了,自然就明白了。不过,要老实也不容易啊。基本的念佛的道里,还是要明白。理明则信深,心里踏实,念佛才会老实。心里有疑惑,就不会踏实。念佛就会东想西想,不能老实。
这时就要把慧净师父编的这一套书,再多阅读薰习;或者,有开示就多来听闻。并且要把疑问提出来,常和同修一起切磋法义。如果,还无法解决,也可以直接向慧净师父请示。跟大家一起共修,会比较稳,也比较不会走偏。
止一切思量,此身仰凭佛
或许有人会有疑问说,前面一遍上人不是说要「止一切思量,此身仰凭佛」吗?那为什麽又要思量明白念佛法义呢?
这里的「止」,不是叫人不要思量的意思。有的时候,疑心一起,好像大海起波涛。一浪接着一浪,就算想停也停不下来。硬是要止,也止不住的。这不是靠压抑可以解决的。不但解决不了,可能问题还会更多。
所以,止不是叫人不要思量的意思。而是经过一切思量之後,最後把一切思量也放下来。
一遍上人开示:自力、他力或信机、信法,种种开示,都是针对初机者而言。即使对这样的法义,有所领会,都还不脱自力的范围。唯有不顾自力、他力,不论信机、信法,一切不论,此身仰凭佛,而一向专称弥陀佛名──才是所谓他力念佛。
一遍上人,写了一首和歌表达自己的体悟:「称念者无佛亦无我,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这时,惟有一声一声的名号而已。好像恢复平静的大海,无风亦无浪,一片宁静。此时,就不需要再谈自力、他力或信机、信法了。再说,反而就显得多余了。这个叫「止一切思量」。
这跟前面法然上人的开示有点类似。法然上人说:
三心的目的,是为导入一向专称弥陀佛名。而成为「一向专称」之行者时,则不别论三心,而自然具足三心。
所谓:「不别论」的意思,类似「止一切思量」。念佛就念佛,不必再边念边想说,这样念不知道有没有具足三心。
种种的思量,反而都是多余的,不必要的。所以,三心具足时,亦南无阿弥陀佛;三心欠缺时,亦南无阿弥陀佛。
慧净师父有个比喻,也很生动:怀疑念佛,能不能往生。就好像怀疑吃饭,能不能饱一样。吃饭的功能就是会饱,而称念名号的功能,就是会往生。
既然称念名号的功能,就是会往生,那鹦鹉念佛是不是也一定能往生?
我们绕了一大圈回来,反而鹦鹉念佛好像还比较接近一遍上人所说的他力念佛。是不是?
因为鹦鹉念佛,牠既不知道自力、他力,也不懂信机、信法。当然,也没有所谓三心具足或不具足的想法。牠只是一念一念的称名而已。
话说到这里,我想再问一次大家这个问题──到底什麽是「鹦鹉念佛」呢?
憨憨地、深情地念佛
当这期新的课表排出来时,有小组的同修人好奇的问我:「这是你自己订的题目吗?」
我说:「是啊!那你看到这个题目,觉得怎麽样呢?」
「觉得很有趣!」
(你们知道,为什麽会问这个问题吗?因为,小组的同修都知道,我最害怕的,就是这只鹦鹉。)
另一位净北师兄,他是个老顽童,爱甲人充治(台语:意即「很喜欢恶作剧」)。
他就跟我说:「喂,宗隆,你敢不敢!」
我说:「什麽敢不敢?」
他说:「如果你敢的话,那天讲课的时候,就什麽话也不要讲,就带大家念佛。从头到尾,一个半小时都念佛,然後结束时候,再跟大家说,这就是鹦鹉念佛。」
当时,我没有回答。不过心里想说,那以後我们「象山念佛会」是不是要改叫「鹦鹉念佛会」了?大象变小鸟,好像太划不来了。
(所以,为什麽会造成别人的误解,似乎也不是没有原因的。)
我相信,这种想法并不是只有这一位师兄这样子想而已。因为,有一段时间,我自己也是把「鹦鹉哥」当作偶像。认为说:「好像憨憨地念佛,什麽都不懂。」这样子过一辈子,我就觉得很满足了。这一生也就没有遗憾了。
其实,不是有一段时间而已,现在也是如此。
而且我相信,将来这种心情,还会深化。而成为一个深情的念佛人或纯情的念佛人。深情是不需要理由的。男生喜欢上一个女生,或女生喜欢上一个男生,其实也是不需要理由的。我就是喜欢他,我就是认定他,我就是一辈子都要跟他在一起。人家不是说:「爱情是盲目的」吗?
念佛可有理性的探讨
不过,话说回来,如果让人觉得说,「念佛是盲目的」,恐怕就不太好了。所以,这样的心情,用在自修上,是OK的。因为,大家在骨子里,已经有些闻、思的基础了。只是说,把这些基础内化了,深入骨髓,而後,化为行动展现在一句一句的称名之中。然而,在布教、宣教的时候,除了感性之外,还是要兼顾「理性的探讨」这部分才好!
至於,什麽是「理性的探讨」呢?我们现在就来把它探讨一下!
首先,我想先说一个小故事。
前面我有说到,最早接触到这个法门,是因为有亲人往生的关系。当时,有位象山的师兄到医院来做临终关怀,并带来两本慧净师父的书。後来,我因为读了慧净师父的书,对净土宗的观念产生很大的转变。为了多了解法义,我就慢慢来参加念佛会的活动,一直到现在。
我很想再见这位师兄一面,好当面感谢他。如果不是他的接引,今天我也没有这个机会坐在这里,跟大家报告。但是,经过多方打听,始终音讯全无。幸好皇天不负苦心人,去年年底我终於和这位师兄取得联系,并且当面向他道谢。算算时间,已经是七、八年前的往事了。这位师兄,对这件陈年往事,也已不复记忆。
不过,令人惊讶的是,师兄说他已经离开念佛会很多年了。
我就很好奇的问他:为什麽呢?
他很客气,一直不想谈,最後大意是说:他觉得念佛会的念佛是法然上人的日本净土宗——机械式念佛。
世间事真的是很讽刺,本来还在高兴,多年的心愿终於得偿。只是万万没想到,真正来到时,却是这样的结果。
所以,我也给自己一个任务。希望尝试看看,是不是能够把造成这种误解的问题症结给找出来。希望未来不会再看到有任何一个同修,因为这样而离开道场。
「一向专称」不是无愿无信、有口无心、机械式地念佛
所以,今天我希望和大家一起探讨的问题就是:这种误解到底是怎麽产生的呢?
因为师兄说:法然上人教的念佛是机械式的念佛。所以,我就由《法然上人全集》下手,看看到底法然上人是怎麽教弟子念佛的呢?我发现,法然上人教弟子念佛时,有三种不同的教导。
我们借用法然上人与弟子间的问答,来看看有什麽差异呢?
弟子问法然上人:「如斯之易得往生者,念佛之人皆应往生,然而,愿往生者多,念佛人亦不少,而往生者稀,何以故?」
法然上人答:「人之心思,不现於外,故难断邪正。然而《观经》言:『具三心者,必生彼国。』因不具此心故,虽念佛不得往生。」
言「三心」者: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也。(中引善导大师三心释)
法然上人结语:
若无此心,则虽念佛,今生难得往生,成为远缘。
起此心者,自己知之,外人不识。
另外,善导大师在往生礼赞中亦言:
若少一心,即不得生。
弟子问法然上人说:如果往生那麽容易,那念佛的人都应该往生。可是,事实上却不是如此。
弟子说:愿往生的人很多,念佛的人也不少,但真正往生的却不多,这是为什麽呢?
法然上人回答:「因为少了三心,虽念佛,今生难得往生,成为远缘。」
善导大师也说:「若少一心,即不得生。」
或人问曰:「善导大师释本愿文『设我得佛,十方众生,称我名号,下至十声,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彼佛今现,在世成佛,当知本誓,重愿不虚,众生称念,必得往生。』,略安心者,有何义乎?」
师答曰:「惟知众生称念,必得往生,则自然具足三心。为显此理,略而不释也。」
「念佛自然具足三心,必得往生」跟「若少一心,虽念佛,今生难得往生」,这两个说法会不会看起来好像是互相矛盾呢?怪怪的,对不对?我们等一下再来解释,先看下面一则。
一时,镇西之圣光房与圣觉二人,於上人之前听闻净土法门时,圣光房问曰:「仰信本愿,诚愿往生;然妄念常起难止,散乱弥增不静,此将如何?」
上人答曰:
「不顾妄念余念,不谓散乱不净,唯口称名号。
若常称名者,以佛名之德,妄念自止,散乱自静,三业自调,愿心自发。
故愿生心少时亦南无阿弥陀佛
散心增时亦南无阿弥陀佛
妄念起时亦南无阿弥陀佛
善心生时亦南无阿弥陀佛
不净之时亦南无阿弥陀佛
清净之时亦南无阿弥陀佛
三心欠缺时亦南无阿弥陀佛
三心具足时亦南无阿弥陀佛
三心现起时亦南无阿弥陀佛
三心成就时亦南无阿弥陀佛
此即决定往生之方便也,纳於心腑莫忘失。」
圣觉问曰:「如今所言,虽缺三心,但称佛名,以名号之德,三心自发,应得往生;然和尚判定言:『虚假心之行人者,虽昼夜十二时,急走急作,如拂头燃,勇猛勤行,亦不得往生』,彼此之义,如何合会?」
圣光房言曰:「余亦有此不审。」
上人答曰:「此之不审,非今所谈。此者本是具足三心,然历缘对境时,不能如法,述其治方也。所引和尚之解释者,乃是嫌其一向缺三心,意趣甚巧也;是故不成疑难。」
这里总共有两段的问答:
第一段:
弟子问说:「仰信本愿,诚愿往生,但是念佛时,妄念很多,心不清净,怎麽办呢?」
法然上人回答说:「不管有没有妄念,或是心清净不清净,只管称名念佛就好了。」
第二段:
因为,其中有一句「三心欠缺时亦南无阿弥陀佛」。弟子又产生了另一个疑问,而问到:
「如今所言,虽缺三心,但称佛名,应得往生。」;那跟善导大师说的:「三心中的至诚心,若缺此心,虽勇猛勤行,亦不得往生。」岂不是相矛盾吗?
法然上人回答说:因为对机不同,所以说法不同,并不会矛盾。
这里所说的根机有两种:
对初机:善导大师为不识三心的初机者(一向缺三心者),解说三心的重要。
对本是具足三心入门者:法然上人为本具三心入门者,因历缘对境,不能如法,述其治方。
由此可知,我们前面探讨的第一个问题。法然上人回答说:「若缺此心,则虽念佛,今生难得往生,成为远缘。」这是针对不知三心的初机者的回答方式。若是对本具三心的入门者,则不如是回答。那是怎麽回答呢?那就是「众生称念,必得往生」的惟说念佛了。这是因为对机的不同,所以说法不同,并不会矛盾。
然而,惟说念佛时,因为专强调念佛一行,而似乎忽略其他,很容易使人误解。
而认为本愿称名,好像是独立於信、愿之外的称名——即使无信无愿,但称名,必往生(如鹦鹉念佛)。其实,这是错解法然上人的文意了。
如:十念法要中说「三心欠缺时,亦南无阿弥陀佛。」
其实不是说,缺三心没关系,只要念佛就好了。反而是,为「本具三心」者,述其治方。
也就是说,法然上人本来的用意是,为本具三心的入门弟子,排疑解惑。没想到,弟子误解了。
法然上人说话的前提是,在本具三心的基础上,为弟子作进一步的开示。而弟子听了,误以为法然上人说缺三心没关系,念佛就好了。「把本具三心,误为缺三心」,反而产生更大的疑惑。(说真的,教人不误解也难。)
法然上人发现弟子的误解,也马上提出纠正说:「此之不审,非今所谈。此者本是具足三心……」可见,法然上人决不是在教:缺三心,但念佛,必往生——这种鹦鹉念佛。
这个提问的弟子(圣光、圣觉),都是法然上人的高足,非常亲近的弟子。连他们都不免会产生这样的误解了,更何况是其他的人呢!
所以,是不是当初这位师兄,也犯了和圣光、圣觉一样的错误,误解了法然上人,也误解了慧净师父。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懂?如果听懂了,那就阿弥陀佛了。
愚夫愚妇的念佛,往往有神妙的往生
我同修常问我一个问题:「奇怪,你们不是只念一句六字名号而已吗?为什麽常看你,抱着一堆书看呢?」我回答说:「因为我业障比较重,如果不看一堆书,这一句名号,我就念不下去。」真的是这样。那什麽是业障轻、有善根呢?
像印光大师就很赞叹愚夫愚妇的念佛。他们觉得自己头脑不好,书也读的不多。既无法认识高深的道理,也没能力向人讲说佛法。完全把自己看成是一无所能的凡夫。只能老老实实称念一句六字名号,一切仰仗佛,一切交给弥陀安排。
印光大师说:这种愚是「愚不可及」,这样念佛就「潜通佛智,暗合道妙」。
这种单纯的心,很容易跟弥陀的大悲相应。
法然上人也赞叹说:愚夫愚妇的念佛,往往有神妙之往生。(像净秀的姑妈——《盲眼老人预知时至》)
所以,有善根的人,就不会像我这种业障重的,那麽复杂。
我听说净修师父未出家之前,就是还没跟上人之前,就有另一位师父。可能有的人知道。这个师父,不是人,他是一支电线杆。他看到电线杆上贴着,念南无阿弥陀佛,就可以往生极乐世界。就那麽简单,他就开始念佛。这样是不是善根深厚?
有善根的人,就是那麽简单,那麽容易。我真的是很羡慕。
虽然,我业障重,学习的过程也比较辛苦。但是,只要真的有心要学,坚持到底。只要我们不放弃,阿弥陀佛也不会放弃的。
这辈子最幸福的事
很感激慧净师父,把这个阿弥陀佛救度的法门,整理弘扬出来。只要愿生弥陀净土,专称弥陀佛名,十即十生,百即百生。既不需要你奉献身口意,也不需要你贡献新台币。只要你愿意,阿弥陀佛的功德,要多少都给你。
前面有提到净齐师兄介绍我读净嵩法师所讲的——「这辈子最幸福的事」。净嵩法师所指的「这辈子最幸福的事」是什麽呢?就是,皈依弥陀啦!
慧净师父在《书信集》第30页说到:
佛说「人生是梦」、「人生是苦」。在既梦又苦的人生中,遇到弥陀慈悲的本愿,被弥陀所拥抱的人,是世间第一幸福的人。我早晚都在盼望着,所有的人,都成为世间第一幸福的人。
很感恩各位法师,同修及莲友,放弃假日宝贵的休闲时间,很有耐心的听我报告。
最後,祝福大家,都能走上弥陀救度,愿力的白道,找到属於自己的幸福。阿弥陀佛!
宗 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