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观经概说》有感(二)
在《观经概说》第一部分中,慧净上人用笔墨单独解释了善导大师写於《观经四帖疏》最後的跋文。这篇跋文是善导大师用来说明写作这部《观经四帖疏》的缘由,以及在写作过程中诸佛菩萨的示现和引导写作的情况介绍。从跋文的内容看,我们可以读出其背後相当丰富的信息,这对善导大师的认识可以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也对大师更加敬仰,更加尊敬。
可能很多人不太注意跋文,但是跋文中一些铿锵有力的话语却能详尽知。比如:「某今欲出此《观经》要义,楷定古今」「此义已请证定竟,一句一字不可加减,欲写者一如经法,应知」。这些语言都是决定性的语言、不可辩驳的语言,让希冀於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净土行人看了,内心坚定,欢喜雀跃。
我们在了解跋文之前,先把善导大师写作《观经四帖疏》的背景温习一下,以便更好地窥知跋文的意义。
善导大师的《观经四帖疏》也称《楷定疏》,所楷定的都是隋唐时期在中国佛教史上赫赫有名的大师。有地论宗重要代表人物隋朝的慧远大师,中国佛教天台宗的始祖、实际的创始者智者大师,汉传佛教三论宗的祖师吉藏大师。这些大师造诣高深,成就斐然。为当时的皇帝以及王公大臣所尊敬,直至於今还是备受恭敬。这在当时能够超越他们「隋朝三大师」的其他大德可以说没有。
此三位佛门巨擘不可谓不是善知识,然而当他们各自在天台、唯识等别宗立场上判极乐净土时,皆以本宗派自力修证能达到的证量所能理解的境界判极乐世界是化土,非报土。阿弥陀佛是化佛,不是报佛。如果是报土,凡夫是去不了的。另一种错误的解释就是:摄论宗大德们依据无着菩萨所写的《摄大乘论》里面的一段文来解释《观无量寿经》,「念佛是别时意」,念佛不能在今生往生,要等将来因缘具足才能往生。在这种错误观点指导下,有谁还念佛?谁还求生净土?对净土宗的伤害巨大。
针对这两种错误观点,为了纠正诸师们的错误,让净土法门能够正确地弘扬,让更多的人能够念佛,愿生极乐世界,所以善导大师发心注解《观无量寿经》,着书《观经四帖疏》。
善导大师「所要纠正的对象都不是泛泛之辈,都是一宗的开宗祖师,他们的学问、道德、修行,都是倍受肯定的,要纠正他们的错误是很不容易的」,另外「还要扭转一般信众的观念,让一般的信众重新恢复对念佛往生的信心跟发心也是很不容易的」(《观经概说》语)。
我常想一个问题,大师为何能做到楷定古今?仅仅是借助诸佛示现那麽简单吗?下面我们就从跋文入手来分析大师楷定古今背後的深意。
我们首先看看《观经》的十三定观,观成所得利益。
地想观观成之时,「若观是地者,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舍身他世,必生净国,心得无疑」。
宝楼观观成之时,「若见此者,除无量亿劫极重恶业,命终之後必生彼国」。
华座观观成之时,「此想成者,灭除五万亿劫生死之罪,必定当生极乐世界」。
普观观成之时,「见此事已,名见无量寿佛、极乐世界,是为普观想」。
我们看这几观的所得利益皆是必定得生极乐世界及见阿弥陀佛。善导大师二十几岁即通过《观经》所述观法,得观佛三昧。大师在写《观经四帖疏》时,观法已然修成。得观佛三昧的含义是什麽?也就意味着大师虽身在娑婆,已是极乐嘉宾了。并能在定境中得见阿弥陀佛,亦能随时随地神游极乐。且已经完全超越了三界之内四禅八定的定境。进入了诸佛常在的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之处的三昧定境。否则也不可能神游极乐。由於大师的三昧成就非比寻常,因此大师对西方极乐世界美好、庄严、自在、神妙的景象描写栩栩如生,有让人身临其境之感。这不得不说是大师三昧功夫超绝,神游西方极乐世界的明证。
善导大师在写作《观经四帖疏》之前与写作之後,都无一例外地请求十方诸佛来显现灵验,不敢辄生异解来证明写作的正确性、权威性符合佛意和佛愿。善导大师写道:「敬白一切有缘知识等:余既是生死凡夫,智慧浅短,然佛教幽微,不敢辄生异解,遂即标心结愿,请求灵验,方可造心。」
「南无归命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三宝,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观音、势至,彼土诸菩萨大海众,及一切庄严相等。某今欲出此《观经》要义,楷定古今,若称三世诸佛、释迦佛、阿弥陀佛等大悲愿意者,愿於梦中得见如上所愿一切境界诸相」(《观经疏跋文》语)。
结果当夜,西方空中诸相境界显现,诸佛菩萨有坐有立。种种光明,下照大地。自此後每夜有圣僧前来指导写作,写作完毕复不再来。
大师之所以能感召诸佛菩萨众显现证明、指导写作的灵验,其一说明,善导大师的写作发愿是符合诸佛本意,符合阿弥陀佛的弘愿,是顺应佛道之举。否则诸佛也不会显现灵验。这与《阿弥陀经》中,六方如来出广长舌相,皆赞叹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有异曲同工之妙。
其二说明善导大师三昧定境已经达到融通无碍的程度,如意感通诸佛神际化现。所以《观经四帖疏》这部弘愿巨着所感应的灵验事迹不可思议,殊胜异常。
其三说明善导大师的证量绝无仅有,无出其右。在佛法中,证量就是实证之後,也就是现量观察、体验过之後,并且能够跟佛经论印证无差,这就是证量。证量也就是一种实证境界与达到智慧的高度,不然也不可能感通圣僧每夜在梦中指导写作,将《观经》释迦牟尼佛的出世本怀彻悟真髓,也不可能深彻精准地诠释《观经》要义,也无法指出诸师的错误而楷定古今。我们在世间,一个大学生批改小学生的作业,可以很轻易地找出小学生的错误,而一个小学生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指出大学生的错误是一样的逻辑,大师能力水平使然。佛法实证更是如此。
我们认识跋文的意义在於,其一《观经四帖疏》具有权威性。因为其内容都是经过圣僧指导写作以及诸佛显现证明过的。「此义已请证定竟,一句一字不可加减,欲写者一如经法,应知」(《观经四帖疏》跋文语)。所以我们末法众生学习善导大师《观经四帖疏》就必须如同佛说经文那样依准而不疑。这是保障我们今生出离生死的「弘誓铠」。
其二具有决定性。「佛眼相看,菩提眷属,作真善知识,同归净国,共成佛道」(《观经四帖疏》跋文语)。这一跋文结论铿锵有力,毋容置疑,为我们净土行人指明了共成佛道的真善知识,念佛成佛的光明大道。
其三具有庄严性。阿弥陀佛、诸佛菩萨以及所呈现的诸像境界,一一化现。这是诸佛宏伟精妙境界的示现,神圣庄严,非同儿戏。
其四具有现实性。善导大师在跋文有一句话:「上来所有灵相者,本心为物,不为己身。既蒙此相,不敢隐藏,谨以申呈义後,被闻於末代。」为了让我们末法凡夫可以正确了解《观经四帖疏》之内涵以及写作所逢诸佛神际化现,大师不为自己,更为末法众生之解脱之心。
另外在此要特别说明的是,善导大师虽然修成观佛三昧,但却以大慈大悲弥陀之心,教导我们专一持名念佛一法。善导大师言:「念佛三昧功能超绝,实非杂善得为比类。」又言:「上来虽说定散两门之益,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我们今日得闻大师着作及法语,更感大师的伟大、智慧、慈悲,更能生起敬仰之心。净土宗有这样一位开宗祖师,众生幸甚,凡夫幸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