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是汉文化传统节日[1]。依《易经》六阴九阳之说,又称「登高节」。战国已形成,魏晋多吟咏,唐代定为民间节日。
一、重阳节之由来与习俗
(一).缘起:
《吕氏春秋.季秋纪》:「(九月)命冢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於神仓,祗敬必饬。是月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荆楚记》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令人长寿。」曹丕〈九日与钟繇书〉:「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於长久,故以享宴高会。」[2]《荆楚岁时记》:「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饮宴。」隋.杜公瞻注:「九月九日宴会,未知起於何代,然自驻至宋未改。」「大火星」於九月隐退,古人失去了季节(农耕与生活)的座标,且长冬渐至;因此,须举行相应的「送火」祭仪,如江南的重阳「祭灶」,是家居的火神。汉.刘歆《西京杂记》:「三月上巳,九月重阳,使女游戏,就此祓禊登高。」上巳、寒食、重阳,是以「大火」的出没为据。後世虽改用一般的历法,人们对九月阳消阴长、夏去冬来的(物候)变化,仍有感受,故而在秋寒新至之际,有收藏退居的「辞青」仪式。宋.苏东坡〈丙子重九〉诗曰:「登高作重九,蛮菊秋未开。」《齐人月令》:「重阳之日,必以糕酒登高远眺,为时宴之游赏,以畅秋志。酒必采茱萸、甘菊以泛之,既醉而还。」唐.孟浩然〈秋登兰山寄张五〉、李颀〈九月九日刘十八东堂集〉、杜荀鹤〈重阳日有作〉,李白〈九日登巴陵望洞庭水军〉等。
(二).传说与习俗
传说有二:
1.辟邪,桓景(或重阳公主)剑刺瘟魔—–《续齐谐记》:「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之曰:九月九日,汝家当有灾厄,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绦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消。」又见於《初学记》《太平御览》。重阳节发源於上蔡之汝南郡,芦岗乃县内高山,是汉.桓景登临避灾之处。
2.求寿:戚夫人侍女贾佩兰—–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西京杂记》。
与传说相应的习俗如下:
1.登高: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李白〈九月十日即事〉:「昨日登高罢,今朝更举觞。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2.重阳糕:宋.吴自牧〈梦梁录〉:「此日都人店肆,以糖面蒸糕,上以猪羊肉鸭子为丝簇飣,插小彩旗,名曰重阳糕,禁中合分及贵家相为馈送。」明清,登高所食为「花糕」,明.谢肇制〈五杂俎〉云:九月九日天明,以片糕搭儿女头额,祝愿子女百事俱高;糕九层,如宝塔,上有两只小羊(重阳)。
3.菊(长寿)月,赏菊、饮菊花酒—–陶渊明〈九日闲居〉序:「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於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两句皆是「长寿」之象。梁简文帝《采菊篇》「相呼提筐采菊珠,朝起露湿沾罗襦。」《西京杂记》:「菊华舒时,并采茎叶,杂黍米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谓之菊华酒。」明.高濂《遵生八笺》饮馔服食笺,中/326菊花酒。
4.插茱萸、簪菊花—–《西京杂记》「解除凶秽,以招吉祥。」唐.郭元振〈秋歌二〉:「辟恶茱萸囊,延年菊花酒。与子结绸缪,丹心此何有。」唐.卢照邻〈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望积风烟。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唐.杜牧〈九日齐山登高〉:「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作登临恨落晖。」唐.杨衡〈九日〉:「黄花紫菊傍篱落,摘菊泛酒爱芳新。不堪今日望乡意,强插茱萸随众人。」宋.李清照〈醉花荫〉:「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5.拜祖先与地基主[3]。
九为数之极,九以上归零,故天之高为九霄,地之深为九泉,……。卦之九为「老阳」变化之数[4];九九相重,日月并阳,乃老中之老[5],且谐音「久久」,与长寿及祭祖、崇孝之传统有关,故称为敬老节。孔子曰「老者安之」,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又云:「伯夷辟纣,居北海之滨,闻文王作,兴曰:盍归乎来!吾闻西伯善养老者。」周文王行仁政、敬老尊贤,伯夷、叔齐、姜太公皆慕名来投。《礼记.祭义》:「昔者有虞氏贵德而尚齿,夏后氏贵爵而尚齿,殷人贵富而尚齿,周人贵亲而尚齿。虞、夏、殷、周,天下之盛王也,未有遗年者。年之贵乎天下久矣,次乎事亲也。」《礼记.王制》:「五十养於乡,六十养於国,七十养於学,达於诸侯。」「五十异粻,六十宿肉,七十二膳,八十常珍,九十饮食不离寝,膳饮从於游可也。」《续汉书.礼仪志》详述了朝廷如何礼遇老人,如皇帝召见,允其行驶「驰道」旁道,并亲为割肉、斟酒:「天子亲袒割牲,执酱而馈,执爵而酳」;地方上老者可与官员平起平坐,逢年过节受赏赐及问候。梁武帝「孤独园」、唐代「悲田院」,救助贫苦无依的老人。宋代设「福田院、居养院」。明清有「养济院、饭厂、粥厂」等。[6]
《大学》:「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又有「三老五更」之位,天子以父兄之礼,尊养某些年老德高、阅历丰富的退休官员。民间则有「乡饮酒礼」,可追溯至西周,乡州邻里定期的聚会宴饮,以敬老。由州县长官亲自主持,令百姓「识廉耻,知敬让」。《礼记.乡饮酒义》:「民知尊长、养老,而後乃能入孝悌。」南宋.胡颖〈勉寓公举行乡饮酒礼为乡闾倡〉:
窃惟三代教民之法,莫切於乡饮酒礼,观其致尊逊以教不争,致洁敬以教不慢,父坐子立以教孝,老坐少立以教悌,序宾以贤以贵德,序坐以齿以贵长,序僎以爵以贵贵,……少而习焉,长而安焉,其父兄之教,不肃而成,其子弟之学,不劳而能。……孔子曰:「吾观於乡而知王道。」又曰:「乡饮酒之礼废,则长幼之序失,而争鬬之狱繁矣。」然则是礼之废兴存亡,其所系欤!万世之下,有志於化民成俗者,舍此而将奚先焉。
1990年,联合国大会决议,每年10月1日为「国际老人节」,许多国家各有其老人节,中国则以重阳为敬老(2022年为10月4日);值此人口高龄化快速且严重,敬老及相关的老人福利及长照、关怀…….等,更须完备的建立并确实的执行[7]。
曾有人说:以台湾的自然资源及人文条件,最适合的发展及能见度,或许是「养老院」。就是在整个台湾岛建立庞大而完整的「护老、养老」设施,一切人才、物力、思维、创意、结构、行销,都聚焦於最完善的老人退休、安养之全套服务。这不仅一举解决工业污染、交通混乱、投资困境、政治紧张……等问题。让全球的老人闻风至,将大部分退休金、养老金移转来台湾,共同建设此地,回复「美丽之岛」的自然环境与人文景观,成为悠闲、从容、单纯、自在的人间乐园,并互相照顾,安度余生;那麽,台湾将获得全球子女与孙辈的保护、支持,承认此地为永久的中立。如《孟子》所说:「天下有善养老,则仁人以为己归矣。」周文王善於赡养老人,因而广泛得民心。今日全球性「人口老化」的问题越来越严重,甚至是国际重大事务中最须关注、解决的问题。台湾或可在这方面多思考、研究其可行性,建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典范,让全球老人得到最妥善、最贴心的照顾。目前有人列举了〈全台 15 个幸福小镇(退休桃花源)〉,也有移居国外的华侨或退休的外国人,想来台湾定居、养老:〈退休养老理想国,首选台湾〉[8]。
二、相关的宗教节庆及活动
农历九月初九,是道教「斗母星君,九皇大帝,中坛元帅李哪吒,酆都大帝,临水(李三娘)夫人」的诞辰,及「玄天上帝」得道日、「妈祖」飞昇日。
这其中,据说「斗母星君」就是佛、道共尊的「摩利支天」[9],曾助诸天战胜阿修罗,又有「战神」之称。
摩利支天Marīcī菩萨:阳炎、威光,是二十四诸天的护法神之一。汉传佛教以此为观世音(准提观音)菩萨化身,密宗以为多罗观音(度母)化身,广大功德力,能消灾、除障、增福、满愿。诵其咒语能「隐藏」与「识破」。天女像,三面、三目、八臂,座下金豕[10],於旧历九月初九奉祀。从印度传入中国,就有人供奉其圣像、念诵其圣号、读诵其经典。相传郑和下西洋,依摩利支天、妈祖、北帝等神灵,而得平安。永乐元年,郑和刊刻《佛说摩利支天经》,请帝师姚道衍撰序[11]。
有人说[12]:摩利支天Mārīcī-Devī,威光女神,是「光明」的神格化,源自古印度,又译「阳焰天」。有大神通,常行日前,能隐形。修摩利支天法者,在祂的护佑下,一切怨家、恶人悉不能见,一切灾难得解脱。是杂密的神只,随密教的发展,从天部变成「菩萨」,甚至於「佛母」之列。唐代中晚期,摩利支天信仰逐渐成熟[13],密教不空重译两部持明系的《摩利支天经》,由於其地位尊崇(玄、肃、代三帝的灌顶国师),在他的推动及皇室的支持下,摩利支天在中国开花结果,手持扇、天女身的摩利支天像也应运而生。北宋初,天竺僧带来了《摩利支天经》的新梵本与新稿样,丰富了其信仰与图像,天息灾译金刚系《摩利支天经》;南宋,金人压境,战争不断,持诵摩利支名号、神咒、或虔心供养而获救的灵蹟频传;一些高僧以摩利支天为重要的护法,特予弘扬。元诸帝任命萨迦派番僧为帝师,密教的摩利支信仰更流行,又被中国道教所收,变为北斗众星之母:「斗母」、「斗姥」等。唐.不空/译《佛说摩利支天经》:
有天女名摩利支,有大神通自在之力,常行日月天前,日天月天不能见彼,彼能见日。无人能见、无人能知、无人能捉、无人能缚、无人能害、无人能欺诳、无人能债其财物、无人能责罚、不为怨家能得其便。佛告诸苾刍,若有知彼摩利支天名,常忆念者,彼人亦不可见、亦不可知。……
宋.天息灾/译《佛说大摩里支菩萨经》:
(卷一)凡有所求,须称自名,即时摩里支菩萨,以慈悲力,为彼众生,於道路中拥护,非道路中拥护,众人中拥护水难时拥护,火难时拥护,乃一切之处,悉皆拥护,令得增长一切吉祥之事。
(卷四)即说颂曰:今此大菩萨,身遍於法界,清净若虚空,慈光照世间,明等百千日,能发智慧焰,烧退烦恼魔,永断贪瞋痴,长抛生死海。
(卷六)能获清净大福,能增长广大吉祥,能消除一切重罪,能成就本尊三昧,当证毘卢法身。
据说「摩利支天佛母心咒」在中国佛教史上多有持诵之灵验,而被称为「有求必应的咒语」。《印光大师文钞》三编/第八:
摩利支天,虽现天身,实是菩萨。以其度生心切,救苦情殷,故说此咒,以作救度之本。若人每日虔诵此咒,愈多愈好。纵遇水火刀兵等灾,亦能逢凶化吉。
以上虽传云农历九月九日为诸多道教神明及佛教天尊的纪念日,但与中国重阳节的登高、敬老无关,故也存而不论。据说,当代佛教的各地寺院及佛协会,在每年重阳节前後,举办「孝亲感恩」法会,诵经念佛,回向六道众生得解脱,并超荐已故祖先生净土,现前亲眷增福慧,冥阳两利。并让僧众到「敬老院、福利院」去探视老者,让老年人领受佛教的慈悲与温暖。
《杂宝藏经.弃老国缘》讲述了一位老人凭其智慧,答覆了天神化身的几件问难(象的体重、木之头尾、马之母子、蛇之雄雌……。显示了老人丰富的阅历与机智,突显了「敬老」的必要:「佛在舍卫国,尔时世尊,而作是言:恭敬宿老,有大利益,未曾闻事,而得闻解,名称远达,智者所敬。诸比丘言:如来世尊!而常赞叹恭敬父母耆长宿老!佛言:不但今日,我於过去无量劫中,恒恭敬父母耆长宿老。」释尊亲自开示了古印度及佛教对「孝养老人」的传统[14]。
释悟耀云[15]:老人的寿命增长,但生育的人口递减,少胎化的结果,青壮人口出外就业,家中老者乏人照顾,易出差错;政府须为老人规划妥善的「安养」制度;然而,每天念佛,回向老人,祝他们身体健康,平安吉祥,这比任何礼物更贵重、有意义。也须教导老人持念弥陀名号,不让长者有造恶业的因缘,向他们介绍「西方极乐」的殊胜,要发愿往生。
这是利人也利己,因为每个人都会老,终有一天轮到被照顾,「善待今天的老人,就是善待明天的自己」。佛光山1971年开办兰阳「仁爱之家」收容孤苦无依老人,1998年开创「老人日托班」;福智2016年成立「敬老」总部,重视老人无限生命的学习,不让长者有造恶业的因缘。[16]这只是目前较显着的例子。
三、养老、敬老,世出世间,念佛最好
《莲宗宝监》云:「念佛乃诸法之要,孝养为百行之先。孝心即是佛心,孝行无非佛行。欲得道同诸佛,先须孝养二亲。……佛语以孝为宗,佛经以孝为戒。」世上一切老人就是我们的父母,敬老、护老也就是尽一切儿女的孝道;而世间孝与出世孝之极致,乃是「念佛」回向父母,也劝他们一起念佛,如此,生前起居平安,命终往生极乐,这才是老人们最好的归宿,唐.白居易〈养老〉:「使生有所养,老有所终,死有所送也。」莲池大师《与江阴冯居士》:
七十古稀,百年能几?今此暮景,正宜放开怀抱,看破世间,宛如一场戏剧,何有真实?但以一声阿弥陀佛,消遣光阴,但以西方极乐世界,为我家舍。我今念佛,日後当生西方,何幸如之!发大欢喜,莫生烦恼。倘遇不如意事,即便拨转心头,这一声佛,急急提念,却回光返照,「我是阿弥陀佛世界中人,奈何与世人一般见识?」回嗔作喜,一心念佛。此是智慧中人,大安乐、大解脱法门也!
这段话对老年人且劝且教,有舍有取,导向「看破世间,一心念佛」,以此为暮景晚年之最实在、最智慧的身体活动及心念归趋。净空法师[17]云:老年人退休了,儿女也独立了,可把全部的时间、精神来学佛。要向他们讲解六道轮回、诸佛刹土,介绍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因地修学、果地成就,及诸佛的赞叹,往生的殊胜,让他们满有希望与活力,进而看破世间,放下一切,(念佛成佛)得大自在。
慧净法师2022.7.24有一篇〈善待老人〉[18],谨摘其要点,解读并补述:
「人,只要活着,总有一天都会老。」
这是生命的必然,也是从生到死的过程,只是有快有慢、有浅有深。或许有人夭折猝死而未经自然老化的阶段,但从无始劫来之无量生死之经历,老衰乃是常态、累积的经历,并不陌生。只有实相涅盘及往生极乐,才无老死、无量寿。
「台湾逐渐步入老人化[19]。」
这也是全人类、各国家的趋势,因为营养好,科技高,既加速了老化,也延缓了老死,是幸或悲,有人不认老,美容拉皮,转换跑道,或人工维生……,「基因(遗传工程)学」甚至预告人类可以不老不死。有云[20]:癌末绝症及重症病患有增无减。他们本应瓜熟蒂落、寿终正寝,却仰赖「医疗、照护」体系,卧床度过余年。寿命虽延长了,心灵却不平静。有些人久病厌生,徒增苦痛;对生死的恐惧、对未来的渺茫,不知何去何从。应运而生的「临终关怀」以安慰、开导,解决了许多心中的疑惑。这其中,净土宗最能切合末法五浊的需要。
「老人一生经历数十年的风霜岁月,饱嚐人生的种种酸甜苦辣,悲欢离合,备感艰辛。老人已不再年轻,体力精神,越来越衰,越不堪负荷,脑筋迟钝,动作迟缓,吃不好饭,睡不好觉,加上种种慢性病,活得很辛苦。老人身心逐渐衰弱,承受的苦会越来越多,越来越重。……他们已是垂暮之年,来日已然不多,如风中残烛,随时都会熄灭。」
这是老人的实况:生老病死,人所必经;《修行本起经》云:「头白齿落,皮缓面皱,肉消脊軁,支节萎曲,眼泪鼻涕,涎出相属,上气肩息,身色黧黑,头手肬掉,躯体战慑,恶露自出,坐卧其上。……年耆根熟,形变色衰,气微力竭,食不消化,骨节欲离,坐起须人,目冥耳聋,便旋即忘,言輙悲哀,余命无几,故谓之老。……物生於春,秋冬悴枯,老至如电,身安足恃。」《瑜伽师地论》卷61描述老苦是「盛色、气力、诸根、受用、寿量」的五相衰退;此外,由身心的衰退而强化了「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蕴炽盛」的苦,更难以忍受,却无力自救。
「他们企盼有一个充满恩慈、体贴、亲切、和蔼、温暖、舒适、祥和、宁静、安稳、喜乐的地方,让他们在这样安乐的环境中,有安全感,有尊严感。」
曾在某护理之家墙上看到一幅字,年老的父母亲对儿女们近乎恳求的告白:「孩子,当你还很小的时候,我花了好多时间,教你慢慢用汤匙、用筷子吃东西;教你系鞋带、扣扣子、溜滑梯,教你穿衣服、梳头发、擤鼻涕……。现在我老了,所以,当我想不起来,接不上话时,请给我多一点时间,等我一下,让我再想一想;……现在我常忘了扣扣子、系鞋带;吃饭时,还会弄脏衣服,梳头发时手还会不停的颤抖,不要催促我,要对我多一点耐心和温柔,……如今,我的脚也站不稳,走也走不动了,所以,请你紧紧的握着我的手,陪着我,慢慢的,就像当年一样,我带着你一步一步地学走。」这是老人最起码的需求,虽然很难如愿;晚年的日子,多数的时间与精力用在看病、养身,已够忙够累了;只期盼外在环境能多一些友善、单纯、安稳,以免於内外交瘁。为人父母者,养儿育女似乎理所当然,认命的付出一生的体力与爱心,到了老年,仍不愿以衰残的身心而拖累子女,虽然亟须子女的照料与陪伴,却只能以一种害羞、抱歉的低语,乞求子女多一些耐烦、体谅,若真的给子女添了麻烦、增了负担,就宁可独居、去疗养院,或早些去世…….。这样谦卑奉献的父母心,能换得多少儿女孝?因此,我们要有适当、妥善的对应;菩萨戒有两面,消极的「不许」作(诸恶莫做),积极的「必须」作(众善奉行)[21],分别如下:
「不要烦他,不要给他压力,不要让他苦恼;……老人的种种,如唠叨、怪癖、习气重等等,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能嫌他、批评他、责备他、生气他。……不要轻视他,不要勉强他,更不要管他、骂他,不与他冲突、对立,不与他诤论、争气,不与他计较、赌气,也不设立一些规矩束缚他。对老人不能有太多的要求,他们力不从心。」
这是消极、有所不为的自制,「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如「摄律仪戒」;老人的痛苦,我们虽然帮不上忙,至少不增加其负担与忧烦;老人总有一些生平久惯而老来强化的习气与性癖,让我们感到不舒服或不认可,但业力使然,他们也身不自己,只能这样;到了这种年纪,要求他们改进或配合,既难为,且残忍。勿因其抵触我们的原则或违犯我们的认知,就以我们的立场(见解)去批评、责备;须知,我辈「改变」较容易,他们几乎不可能;反求诸己是本分,苛责他人乃霸凌。他们改不了、做不到的,就是夙昔的业障及今生的盲点,既应给他们宽容,也可让我们借监:众生皆如此,我也不例外。
「我们要尊老,敬老,安老,养老,我们要爱老,护老,助老,孝老。让老人心有所安,心有所盼,心有所喜,心有所归。……要给他亲切、给他方便、给他温暖、给他安稳、给他欢喜。应该体恤他、包容他、服务他、帮助他;说话要和气,态度要和蔼。对老人要尊重,体贴,嘘寒问暖,亲切招呼,」
这是积极、有所作为的进取,「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如「摄善法戒」及「饶益有情戒」。对老人要由衷的「敬.安.养.爱.护.助.孝」,让他们心有所「安.盼.喜.归」,也就是给他们「亲切.方便.温暖.安稳.欢喜」,对他们「体恤.包容.服务.帮助.尊重.体贴」,具体表现於「说话和气.态度和蔼.嘘寒问暖.亲切招呼」……。这麽多正向的身口意行为,我们不可能全部、满分的做到,但这是一个方向、一种熏习,短期内「虽不能至」,但「心向往之」,随分量力的做,做到几分就是完成;或「见他人做」而能心随喜、口赞叹,身效法,互相勉励与分享;重点或不在於现实上做到多少,而是形成一种善良、欢喜的环境(氛围 Environmental atmosphere),让老人在其中感受人间的温情与安全,有助於生存的意愿与心境的愉悦。
要以爱心,善待老人,照顾老人,成就老人最後往生极乐。……平和平静,自在惬意,安心愉悦的念佛,安度晚年,颐养天年,以静待弥陀来迎。......也期望老人们,念佛生活化,生活念佛化,外无是非,内忘苦乐,痴痴兀兀,竟日行也南无阿弥陀佛,竟日坐也南无阿弥陀佛,成为「机法一体、入我我入」的念佛妙好人。
消极与积极是一体两面,互补相成,不至於片面或单向的缺失;但较类似道德之律令或要求—–应、不应(要、不要)如此做,有强制性或逆觉性。若由於念佛而感应「弥陀如何为我」的悲心,并油然兴起「我亦如何为人」的爱心,自心被佛心感动而流向他人,如传声筒之述而不作,则毫无做作与勉强的对人好,借佛功德而转献於人,如此之慈爱,既含摄了消极与积极两种内涵,更进而提升、融入、转向、付托於阿弥陀佛的本愿慈悲救度力,是一切老人「最终极、最理想」的归宿:此娑婆之身虽老衰而向死,但这样的命终不是结局,而是一种舍秽归净、舍俗归真的转换,弥陀接引生极乐,闻佛说法而开本心之智,证知一切有情依如来藏而无生死(在如来藏中似生死),悟此即得涅盘;因此,念佛乘佛力,往生安乐国,是最简易快速、安稳不退的临终关怀与命终善果。这里要布置一个「善待、照顾」的环境,让老人安心自在的优游其中,颐养天年;临命终时,静待佛迎,而无所牵挂的舍离娑婆、往生极乐。这後生唯一的大事,除了亲眷莲友平时及临终为他助念(回向)之外,更重要的是期望他本人能「信受」弥陀救度,日常生活养成「念佛」习惯,於行住坐卧、忧喜苦乐中,随时口称佛名、心向净土,与阿弥陀佛感应道交,机法一体。善导大师《临终正念诀》云:「世之大事,莫越生死,一息不来,乃属後生,一念若错,便堕轮回。」一般而言,老人时日无多而精神不济,若不全心全力的归向极乐、勤於念佛,就可能耽误来生,後悔莫及了。
我辈凡夫,既无圣贤、孝子的德能,於世间之孝亲、敬老必有缺漏;更无佛菩萨的大智大悲,於出世之孝、敬更难以奢望;除了尽分於世俗之孝养、承欢之外,只能仰靠阿弥陀佛之本愿大力,劝化亲老皈依三宝,信佛念佛,将来与一切亲眷同生极乐、同证佛果,这才是究竟无漏的出世间大孝。弥陀净土法门乃是「於苦海浊浪中,拔救亲老登彼岸」之最终极、最稳当的依靠。南无阿弥陀佛
注释:
[1] 〈传统节日会不会没落、消亡〉:随着西方与我国的文化交流,西方节日越来越受年轻人喜爱,而我国的传统节日相对冷清。有人说,洋节更有意思,今後大家只过洋节!也有人说,我们的传统节日,就是优秀的文化传统,不会消失。〈外国的月亮比较圆?〉:偶然在街角的百货店看到各式各样化装舞会(巫婆–殭屍–鬼怪)的衣帽与道具,挂满了外墙,几位妈妈带着小孩在选货试穿,……台湾人太盲从西方了,纵然不信基督教,却也跟着过圣诞节感恩节,现在又疯着过万圣(鬼)节?只是好玩吗?未必!中国的传统节日也很多,却不受重视,例如:同样是「情人节」,牛郎织女的故事太俗太笨了,缺少浪漫气氛,所以还是西洋情人节玫瑰较诗意吧?乃至於阴历「七月半」的的本土鬼也敌不过「万圣节」的西洋鬼!……虽然说21世纪是中国人引领全球,但似乎仍看不出这样的觉醒与表现。
[2] 宋.吴自牧〈梦梁录〉:「日月梭飞,转瞬重九,盖九为阳数,其日与月并应,故号曰重阳。」
[3] 地基主又称地主神、中溜神等,是住宅、房舍的神灵,多在除夕、清明节、中元节、重阳节设香案,以菜肴、纸钱祭拜。许多人在作牙拜土地神、或祭灶神时,一并祭拜地基主。
[4] 阳之数(单数)极於九,老者,阳之纯(乾)也。《楚辞.九辨》:「九者,阳之数,道之纲纪也。」《管子.五行》:「天道以九制。」《说文解字》:「九,阳之变也,象其屈曲究尽之形。」
[5] 九九表,九九歌、九因歌,是中国古代筹算中十进位制乘法、除法、开方等计算规则,春秋战国沿用至今。
[6] 冯闻文〈中国的敬老养老〉,谢元鲁/王定璋《中国古代敬老养老风俗》
[7] 「台湾卫福部」网页:我国自82年迈入高龄化社会,本部以「经济安全、健康维护、生活照顾」三大面向为政策主轴,并就「心理及社会适应、教育及休闲」分别推动相关措施,贯彻《老人福利法》,并配合行政院核定之「人口政策白皮书—–高龄化社会对策」,建构有利於高龄者健康、安全及终身学习之友善环境,进而落实维持高龄者活力、尊严与自主之政策目标。令参考,吴肖琪〈台湾的老人福利政策与法令制度〉
[8] 〈国外养老?〉:越来越多人提早规画退休生活,……不少人在思考、讨论到国外养老的可行性,……不少国家早已相中外国老人商机。〈资台湾下一步 冯仑看好度假养老〉〈来台养老/日本推动到台湾long stay〉〈退休的夹心阶层欲回台湾养老〉〈移民台湾退休?〉近年不少人想移民台湾,如果要在台湾退休,要准备多少钱呢?王宜婕2018《台湾旅居养老产业发展的可行性分析初探》:盼能给政府发展台湾「旅居养老」产业的建议,进而活化乡村建设、促进整体环境的改造,提高生活环境及品质、鼓励投资开发、规划社会福利、因应银发族需求。改变银发族对养老想法与概念,让未来的养老生活,多一些选择性,让银发族能无龄乐活享老,更提升国际旅客来台旅居养老,强化国民外交、文化交流及提高国际能见度。
[9] 一般认为,斗姥元君出现在道教中很晚,但地位很高,原本是佛教的摩利支天菩萨信仰。但有人说「斗姆元君不是摩利支天」:佛教吸收了很多印度教的神话,传入我国之後,道教也借监了三头六臂。原始的斗姆类似「碧霞元君」的华夏女神。斗姆的神职是以道、气协理阴阳、天地,是道的本体。又,萧登福〈试论北斗九皇、斗姆与摩利支天之关系〉:元末……斗姆与摩利支攀上关系,是由晚唐北斗化七猪的神话引起联想。唐世有北斗九皇而无斗母,至宋世,开始出现斗母;更至元末,道经《道法会元》而混斗母与佛教摩利支天为一。从此以後,民间斗姆信仰盛行,而皆以摩利支天为斗母。
[10] 摩利支天的化相众多,……最为人知的,是乘坐七头猪所拉着的车,或骑在一只猪背上,这里的猪是本尊的智慧所化现,故修摩利支天者禁食猪肉。
[11] 《佛说摩利支天经》姚广孝/跋:藏内凡三译,惟宋朝天息灾所译者七卷,其中咒法仪轨甚多,仁宗亲制〈圣教序〉以冠其首。然而流通不广。以广流通者惟此本,乃唐不空所译。其言简而验,亦多应,菩萨之愿力,岂可得而思议耶!於戏!李珏问神人,称名而免难;隆佑奉圣像,致礼而获福。况能依佛所说,诵此经者哉!今菩萨戒弟子郑和法名福善,施财命工,刊印流通,其所得胜报,非言可能尽矣!
[12] 李玉珉〈唐宋摩利支菩萨信仰与图像考〉,又张小刚〈敦煌摩利支天经像〉、谢世维〈早期斗姆摩利支天文本探讨:以《先天雷晶隐书》为中心〉
[13] 感应实例:唐州泌阳尉李珏,遇北虏入寇……「能旦念摩利支天菩萨七百遍,向虚空回向天曹圣贤,则死籍可销,可免兵戈之厄。」述曰:李珏请命神人,致称名之功。至矣哉!威德悲愿,殆与圆通大士,俱不思议。释迦自云:「我因知此天名,得免一切厄难。」信菩萨远本,又在释迦之先也。……士夫民庶,有能若终身、若全家行此解厄至简之法,吾见天母之能,大济於人也!
[14] 刘守华〈寄死窑的文化谜团:弃老习俗与传说〉
[15] 〈重阳敬老,念佛功德,回向亲人,情意最重〉
[16] 黄义助《佛教信仰的护老实践研究 以福智教育园区为例》
[17] 〈重阳节 话养老敬老〉:1.孝亲尊师 养老事大,2.乐享天伦 本理顺道,3.现状堪忧 暮年可悲,4.敬老修福 善因善果,5.学佛无忧 安享晚年
[18] 原文刊载於【净土宗网站】,可点选阅读。
[19] 〈人口老化只会造成国家危机?〉:台湾早在 1993 年老年人口就已突破总数的 7%,成为国际定义的高龄化社会,推估於 2025 年迈入超高龄社会,老年人口比例将达 20%。若老年人的晚年依赖期,健康不佳、原存款又不足,无法自理生活,加上高龄化伴随的少子化,政府在资源配置、税收结构、兵力调整上都将面临挑战。
[20] 九思〈生时丽似夏花 死时美如秋月〉;印光大师〈临终三大要〉
[21] 释圣严〈从三聚净戒论菩萨戒的时空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