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初发心不容易保持
很多人学佛久了,就成了「佛油子」,别人讲什麽他都懂,他都无所谓,对佛法的尊重反而不如初学佛时。所以,如何让佛法在自己身上保持生命力,这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刚开始觉得佛法很好,对什麽都恭敬,见到佛菩萨就磕头,一点妄念都不敢打。但是久而久之,见多了之後,就觉得佛也很平常,自己该干什麽就干什麽,尊重心、恭敬心、求法心反而不如初学佛的时候,道心难以维持,原因就在於此。
要恒久保持自己的求道之心,这非常难。所谓「发心如初,成佛有余」,如果每个人的求道之心,都能像初发心那麽勇猛,成佛就很快了。
初发心为什麽保持不住呢?因为有业力。刚学佛的时候,激情会冲淡业力,业力会暂时让步;了解佛法的理论之後,业力又出来,又回到原始状态了。
其实,人学佛的状态就像钟摆,不断地摇摆,一会儿摆到业力的一边,一会儿又摆到佛法的一边。摆到业力的一边,就觉得世间很好,吃喝玩乐的日子也不错,修行也很不容易,就被业力拉回去了。念佛人也一样,有些人刚开始念佛很精进、很勇猛,念一段时间就懈怠了。所以,修行就是不断摇摆的过程,要不断调整钟摆,让它保持平衡状态。
二、关注和解决生死问题
佛法关注和解决的就是生死问题,通过学佛法,能看清生死的真相,了悟生命的真谛,这就是佛法的价值所在。这种价值不是用钱能买来的,有再多的钱财,在生死面前也不能有所作为,抵挡不了生死。用钱财也买不来佛法,佛法是阿伽陀药、摩尼宝珠,是无价之宝,没办法用钱衡量。
正因为佛法没办法用钱来衡量,所以很多人就觉得佛法也不怎样,这就是不了解佛法的重要性,也不了解佛法给众生带来的利益有多大,人的卑微之处就在於此。我们没有智慧,不了解佛来世间到底要干什麽。释迦佛在两千多年前,就指明了所有众生的根本问题——生死,然後让众生关注生死问题,思考生死问题,同时佛也告诉我们怎麽解决这个问题。当然,这个课题比较广泛,所以很多人不感兴趣,也不愿意思考。但是,不感兴趣,不愿意思考,不等於没有价值,它的价值恰恰被忽略了。
明白生死的真相,了悟生命的真谛,就可以超越生死,解脱生死,这是最终目标,也是佛法的终极意义。超越生死之後,我们到了哪里呢?就进入不生不灭的状态,也就是佛法讲的「无生」。《心经》里有一句话,「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这就是圣人的状态,没有生灭,没有变化,没有增减。凡夫的心有生灭,有变化,有增减。
三、以轮回心,生轮回见
不生不灭的状态到底是什麽样的?从文字上可以理解,但是要真正体会非常难,站在凡夫的立场,谁也说不清那是什麽状态。大家可以想想,我们到了极乐世界是什麽样?有些人就开始规划了,「我要给自己建宫殿楼阁,怎麽装修,怎麽布置,怎麽生活,诵经,念佛,敲着木鱼」,自己会想像一番。但是,我们想像的内容,都是以什麽为参考标准?还是娑婆世界。比如,想到别人住的别墅很好,就想「我到极乐世界也建一个别墅」,参考对像还是娑婆世界的东西,还是轮回的标准。
圣人的境界我们想像不出来,没办法想像。《圆觉经》讲,凡夫都是「以轮回心,生轮回见」。我们凡夫想像无生法忍的境界、圣人的境界,就是以轮回心生轮回见。经常有人问「开悟之後是什麽样?」没开悟就不知道开悟是什麽境界,没成为圣人就不知道圣人是什麽境界。所以,我们也只是把经典里的文字讲一讲,想像一下,但还是不知道。也就是说,一定要进入那种状态才知道。
虽然不理解,但是我们可以树立一个目标,「有圣人的境界,我们要进入圣人的境界。圣人的境界没有烦恼,没有贪瞋痴,没有生死轮回」。活在世间烦烦恼恼,谁愿意呢?谁都想过清净、自在、解脱、无忧无虑的生活。而极乐世界就可以满足我们的需求,这就说明它比娑婆世界好。
至於极乐世界、圣人的境界到底是什麽样的,只有往生极乐世界,真正进入圣人的境界之後,才能真正了解。我们现在只能通过文字大概了解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