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君士坦丁大帝登基之後,以基督教为国教,「罗马教会」乃以阳历12月25日为耶诞节,纪念救世主的降生,并借此传扬救恩,宣报喜讯,除去淫佚奢宴的罪中之乐,而归向耶稣,同享平安喜乐之福。近世以来,由於基督教的普传及欧西文化的输出,许多国家接受了这个宗教性节日,并模仿其庆典活动。
一、中国念佛人的圣(佛)诞节
在佛教净土宗的信仰中,也有一位至尊无上的本佛—–阿弥陀佛,传说其诞辰是阴历11月17日,就在耶诞节前後。这是以(五代)永明延寿的生日来订的,因为他是「阿弥陀佛」的娑婆化身。
然而,中国佛教史上,有三位高僧被指为「弥陀化身」:丰干和尚(627~649?)、善导大师(613~681)、永明禅师(904~976),且各有其传说与信仰;我们只能随喜称叹之,藉由其教导而受益。
1.唐.(天台山)国清寺丰干禅师(627~649?)
闾丘胤《寒山子诗集.序》:
胤顷受丹丘薄宦,临途之日,乃萦头痛,……遇一禅师名丰干,言从天台山国清寺来,特此相访,乃命救疾,……胤乃问曰:「未审彼地当有何贤,堪为师仰?」师曰:「见之不识,识之不见。若欲见之,不得取相,乃可见之。……」(胤)遂至厨中竈前,见二人向火大笑,胤便礼拜,二人连声喝胤,自相把手,呵呵大笑,叫唤乃云:「丰干饶舌,饶舌,弥陀不识,礼我何为?」……急走而去,即归寒岩。[1]
这就是丰干乃「弥陀化身」的传闻,後世多有传颂其故事与诗文,如《丰干禅师录》:
道者丰干,未穷根裔,古老见之,居于天台山国清寺,翦发齐眉,毳裘拥质,缁素问鞠,乃云:「随时。」貌悴昂藏,恢端七尺,唯攻舂米供僧,夜则扃房,吟咏自乐。郡县谙知,咸谓风僧,或发一言,异於常流。忽尔一日,骑虎松径,来入国清,巡廊唱道,众皆惊讶,怕惧惶然,并钦其德。昔京辇与胤救疾,到任丹丘,迹无追访,贤人隐遯,示化东瓯,唯於房中壁上,书曰:
余自来天台,凡经几万回。一身如云水,悠悠任去来。逍遥绝无闹,忘机隆佛道。世途岐路心,众生多烦恼。兀兀沈浪海,漂漂轮三界。可惜一灵物,无始被境埋。电光瞥然起,生死纷尘埃。寒山特相访,拾得常往来。论心话明月,太虚廓无碍。法界即无边,一法普遍该。
本来无一物,亦无尘可拂。若能了达此,不用坐兀兀。
《古尊宿语录》卷十,汾阳善昭(947~1024):「第三玄,直出古皇前,四句百非外,闾氏问丰干。」真谛永恒存在,超言绝象,只能从言外寻思。无准师范(1178~1249)〈丰干赞〉:
净土不居居秽土,良马不骑骑猛虎。回头转脑谩招呼,谁肯与伊为伴侣。
明.汪砢玉(1587年~?)《珊瑚网》卷25〈名画题跋一〉:
东家人死西家哀,世上何人识破来。只为丰干太饶舌,至今岩罅不曾开。
从以上「国清三隐」[2]的形迹,看似装疯卖禅,近乎神异僧[3],之所以示现邋遢、疯癫,乃如实呈现娑婆五浊依正的真相:污秽、虚假、黑暗……;然而出语不俗,大有玄机,乃至神秘莫测、特异功能,则暗示了内在佛性(如来藏)的功能,如敝衣中有宝珠,但日用而不知,却去攀缘外境,随业流转。如是极恶多苦之众生,若能念佛,则是不断烦恼得涅盘分。
这样的风格,虽不相应於净土宗的朴拙平实,但寒山、拾得被说是「文殊、普贤」二菩萨的化身,皆与西方净土有深缘,《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之开篇菩萨众,文殊为上首第一位;《文殊师利发愿经》云:
愿我命终时,灭除诸障碍,面见阿弥陀,往生安乐刹。生彼佛国已,成满诸大愿,阿弥陀如来,现前授我记。严净普贤行,满足文殊愿,尽未来际劫,究竟菩萨行。
以往生极乐,弥陀受记,为严净.圆满.究竟之菩萨行—–「文殊愿」即是「普贤行」[4]。而《无量寿经》菩萨众,普贤第一位。《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发愿偈:
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
以十大愿王劝进善财童子及与会的法身大士,回向往生西方极乐,觐见阿弥陀佛,得其本愿威神力加持,速圆佛果。文殊、普贤是等觉菩萨,回往极乐,可证诚「净土」门是一切法门的归宿。又,文殊、普贤是释迦牟尼佛胁侍(智慧、行愿),可显示释尊出世弘法,最终是引导众生、归向极乐。唐.法照大师(747~821)朝礼五台山,得文殊菩萨开示:
此世界西,有阿弥陀佛,彼佛愿力不可思议,汝当继念,令无间断,命终之後,决定往生,永不退转。
并与普贤菩萨同伸金色手臂,为彼摩顶授记:
汝以念佛故,不久证无上正等菩提。若善男女等,愿疾成佛者,无过念佛,则能速证无上菩提。
善导大师云:
普贤文殊弘誓愿,十方佛子皆亦然。
永拔无明生死业,誓作弥陀净土人。
昙鸾大师《往生论注》云:「夫菩萨归佛,如孝子之归父母、忠臣之归君后,动静非已,出没必由。」菩萨归佛之心如孝子、忠臣,何况佛中之王的阿弥陀佛。
2.唐.(锺南山)悟真寺善导大师(613~681)
对净土宗的成立与念佛门的楷定,影响最大最深的是「弥陀化身」的善导大师[5],北宋.慈云《西方略传》、择瑛《修证仪》、用钦《白莲记》皆云「善导和尚是弥陀化身」;日.法然上人「偏依善导」而倡「一向专称」,其《选择本愿念佛集》云:
善导和尚是弥陀化身,净土祖师虽多,偏依善导。(答秀实夫人书)
仰讨本地者:四十八愿之法王也,十劫正觉之唱,有凭於念佛;俯访垂迹者:专修念佛之导师也,三昧正受之语,无疑於往生。本迹虽异,化导是一也。(殷懃付嘱章)[6]
明.莲池《往生集》:
善导和尚,世传弥陀化身。见其自行之精严,利生之广博,万代而下,犹能感发人之信心,脱非弥陀,必观音、普贤之俦也。猗欤大哉!
印光大师〈复永嘉某居士昆季书〉亦云:
善导和尚系弥陀化身,有大神通,有大智慧。其宏阐净土,不尚玄妙,唯在真切平实处,教人修持。至於所示专杂二修,其利无穷。
〈唐二祖长安光明善导大师赞〉:
世传师是弥陀现,提倡念佛义周赡。切诫学者须撝谦,兼使极力生欣厌。解宜遍通一切法,行择机理双契干。念佛出光励会众,所说当作佛说看。
这些证言,或因善导大师(宋.戒珠《净土往生传》卷中)「自念阿弥陀佛,如是一声,则有一道光明,从其口出;或其十声至于百声,光亦如之。」及作《观经四帖疏》,请佛证定而有诸多灵相;其於净土宗之成立与影响,古今无与伦比(利生广博,其利无穷,当作佛说看),故视为阿弥陀佛化身娑婆,亲授「本愿念佛、必生极乐」之胜易法也。善导大师深悲於「罪苦无救」之众生,其诠释净土法义,朴实易懂。其通摄净土三经,圆彰往生;更以独特之行履,令人崇仰而普传「易行难信」之法;其自行之精严,化他之广博,超越於一切弘扬净土之古德,如六祖之於禅宗,智者之於天台。从此之後,「专称佛名」之风,遍行於天下;至今受其恩泽者,难以数计。这对於服膺善导流「本愿称名,凡夫入报」的念佛人,是只能仰信,不须存疑的「传说」。智随法师云:
光明善导和尚,乘愿而来,上承龙树、天亲、昙鸾、道绰诸祖法脉,集净土大成,使净宗教门行门、教相教义、宗旨意趣、方便真实、正依经典等,皆一一明确,一切幽隐之处亦无不明了。
被後世尊为净土宗二祖,其「乘佛本愿,专称佛名」的宗旨,被称为「善导流」,影响了日本(源空)法然门下的净土主流。在中国,更有「後善导」之余波:南宋.王日休之《龙舒净土文》:「本(宋)朝慈云式忏主《(往生西方净土)略传》云:「後有法照大师(747~821),即善导後身也。」《宋高僧传》卷25〈少康传(736~805)〉:「时号後善导。」。《莲宗第五祖少康大师传略》:
乌龙山所建之念佛坛,称曰「善导和尚弥陀道场」。盖其发愿,与善导同一鼻孔,故其示蹟,亦与善导同一轨辄。善导口出光明,彼亦口出化佛,世称善导为「弥陀」化身,少康为「善导」後身,时称之为後善导,良有以也。
中国净土教由善导大师集於大成,之後,慕其遗风而传倡净土法门者颇多;又传到日本,法然上人「偏依善导」开创了净土宗,亲鸾上人赞曰「善导独明佛正意」。善导大师的影响虽然不如唐代或日本之兴盛,但他在净土教的地位,永远是居於前端并大有作用。[7]
3.五代.(慧日山)永明寺延寿禅师(904~976)
唐宋以後,净土寓於诸宗,一者让弥陀的光明得以调熟万机,渐归净土;二者也使朴实简易之净土教义,被他宗理论所覆盖;在这种正反相成的情境下,诞生了「一心为宗,万善同归」的永明延寿(903~975)大师。虽於天台德韶座下大悟,为法眼宗传人,但每日必行108件佛事,念佛十万声,栖心净土,料简「禅净」之异同,而普劝念佛往生西方,被尊为莲宗六祖。永明禅师虽主「万法唯心」,《万善同归集》卷一劝云:
若自力充备,即不假缘;若自力未堪,须凭他势。
平等之门,无生之旨,虽即仰教生信;其乃力量未充,观浅心浮,境强习重,须生佛国以仗胜缘,忍力易成,速行菩萨道。……
又引《目莲所问经》:「无量寿佛国土,易往易取」及《安乐集》:「当今末法,现是五浊恶世,唯有净土一门,可通入路。」以此证明「自行难成、他力易就」的现实。因此,力行万善,同归净土;诸宗融合,禅净双修,成了宋明以後中国佛教之趋势,也有其流弊。《净土十疑论》第二疑:
诸佛说法,常依二谛,不坏假名而说诸法实相。智者炽然求生净土,达生体不可得,即是真无生,此谓心净故即佛土净。愚者为生所缚,闻生即作生解,闻无生即作无生解,不知生者即是无生,无生即是生。不达此理,横相是非,嗔他求生净土,几许误哉!此则是谤法罪人,邪见外道也。
这样的偏见,令後代净土祖师别出方便以挽救之[8]。然而永明禅师融真实於方便,引诸宗归净土,其自行(神栖安养赋〉化他(万善同归集)之功德,後世普受其惠。印光大师〈莲宗十二祖赞颂〉云:
法华一部,佛事百八。四重料拣利愚黠,万善作警察。普期超拔,往生极乐刹。……若非大权示世间,法幢谁能如是建。
此赞後两句暗示了永明禅师乃「弥陀示现」。而此说或见於憨山大师《梦游集》的「长耳和尚云:弥陀饶舌。」[9]印光大师《净土决疑论》亦有此说,又〈杭州弥陀寺启建莲社缘起疏〉云:
宋初永明大师,住持净慈。圆修万善,偏赞净土。恐学者不知自力/佛力之所以然,作〈四料拣〉,以为指南。俾上中下根,若凡若圣,皆有遵循。若非弥陀化身,何克臻此。[10]
这就是从古至今以永明生日(农历11月17日)为弥陀诞辰的由来。而其名号也对应了无量光(永明)、无量寿(延寿)的深意。
二、庆赞「佛诞日」的意义
印光大师〈重刻明宋文宪公护法录.序〉:
阿弥陀佛,久证菩提,安住常寂光土,常享寂灭法乐。但以众生无尽,我愿无尽之故,不离寂光自受用土,遍入十方无尽世界,普现色身,度脱众生。或显或密,或折或摄,必期於究竟出离二种生死而後已。
这或可回应上举三位「弥陀化身」的传说,由於阿弥陀佛的福慧方便,皆已圆满(久证菩提,安住常寂),故能於法界中「随意化现」:正报则「佛身、菩萨身、二乘身、六道身」,依报则「楼台、殿阁、饮食、衣服」,若对众生有利益,即可变现各种身相,以(显密、折摄)施行教化,普令往生极乐而出离生死,究竟成佛。因此,某一尊佛化现於娑婆,未必限於一时或一人(丰干、善导、法照、少康、延寿……?)且其现形於浊世之悲愿,只关注於众生得度否,而不在乎众生认识否?类似的大悲应化之传说,於中国民间信仰史上所在多有。信者受益,不信者考据,各行其是。若据理而言,某人(祖师大德)是不是「佛菩萨再来」,有没有「神通异能」?或许不是学佛的重点,而应以其言行能否启人信心、开人智慧,乃至助人生西,为「善知识」的依准。《楞严经》卷6:
我灭度後,勅诸菩萨及阿罗汉,应身生彼末法之中,作种种形,度诸轮转。……终不自言:我真菩萨、真阿罗汉,泄佛密因,轻言末学。唯除命终,阴有遗付。
这是应化者「终不自言」,以防「泄佛密因」;是故丰干、延寿两位禅师的传说,都以「○○饶舌」而结束其世间的应身与化迹。
至於三位「弥陀化身」,皆颇着名,为何选取「延寿」禅师之生日为「弥陀」诞辰?这问题或无解、或无须;约定俗成的人事,总是「始而疑,久而安」,也不易追究。且善导与延寿二圣,同为净土宗祖师,只因前後出世之时代不同,彼此开展的教化也有异,就本愿念佛之正宗而言,或可说善导(初唐)纯正,而永明(五代)混融,各以其智慧悲心而约时被机出教,致力於净土门的布教与弘传,我辈至今,同蒙受两位祖师自信教人信的恩德,在此诸宗共许的「弥陀诞」节,亦可依各自崇仰的对象而纪念之、庆赞之。
若就纯正净土宗善导流,以信受弥陀救度、愿生弥陀净土,而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即是对两位祖师,尤其(创立本宗)善导大师的呼应与感谢;因为,「六字名号」即是真实功德的弥陀化身,娑婆众生若离此名号,则无处另觅弥陀本尊,不论是「就人」或「就行」以立信,接不离於「南无阿弥陀佛」的体与名。善导大师为我们楷定古今,去芜存菁,收摄於「本愿称名,凡夫入报」,可说是合久必分;延寿大师则为後世十字打开,融禅入净,贯彻为「一心万善,庄严净土」,不妨是分久必合。特别(净土)与通途(圣道)二门之间,最易於混融的是禅与净,理上「圆融」、事上「双修」,从永明禅师的《四料简》以来,这个题目争论不休,印光大师有独到的见解:
禅与净土,理本无二。若论事修,其相天殊。(增广上.与海盐顾母徐夫人书)
宗门以开悟为事,净宗以往生为事。开悟而不往生者,百有九十。往生而不开悟者,万无有一。(三编上.覆张曙蕉居士书八)
禅宗名为教外别传,净土实为教内真传。须知即此真传,乃别传外之别传也。(增广下.通智法师公堂序代悟开大师作)
从历史上说,或分或合,各有其道理,也各有所偏重,这又涉及净土教该不该「独立成宗」,至於今日,虽仍无共识,却不再争论[11],或许民主时代之信仰自由,各传其法,各行其是,两存、并行而不相妨碍,学佛人就依各自的因缘与需求,择其所信而一门深入吧。
注释:
[1]南宋.僧志南〈天台山国清禅寺三隐集记〉所载与此相似。
[2]清.雍正追封寒山、拾得为「和合二圣」,与丰干合称「国清三隐」。
[3]慧皎《高僧传》特立「神异」科,精娴咒术道术等神奇异能,或行迹狂佯、颠覆传统的高僧。
[4]赖文英〈「普贤行」与「文殊愿」──文殊、普贤二圣信仰探源〉
[5]〈善导大师,弥陀化身之证文〉、弥陀化身的善导大师。
[6]圣觉上人〈源空上人传〉:仰讨本地者,极乐世界之圣众也,往生净土之劝,有凭於念佛;俯访垂迹者,三昧发得之祖师也,专修念佛之教,无疑於往生。本迹虽异,化导是一。
[7]〈宋代以後的净土教与善导〉,道端良秀(释佛可、佛意居士/译):长期以来对「善导在唐以後销声匿迹」的认识,是错误的,……善导被尊崇为「弥陀」的化身,这不仅超过天台,而且绝无仅有。……天台《十疑论》的普及,反过来说明了善导思想的盛行等。
[8]天如禅师:「若果悟道,净土之生,万牛莫挽。」莲池大师:「悟後不愿往生,敢保老兄未悟。」憨山大师:「今时若有禅无净,奚止十人九错,敢保十一个错在。」
[9]乾佑三年,吴越忠懿王诞日,饭僧永明寺。……寿曰:『长耳和尚,乃定光古佛应身也。』王悔,趋驾往礼……师曰:『弥陀饶舌。』言讫坐逝。王回礼寿,寿遂化。」
[10]雪庐老人:「(永明)大师弘扬净宗,有小弥陀之称,故借是日以纪念弥陀也。」
[11]请参阅:净庆〈净土独立成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