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宗九祖蕅益大师二十六岁时,受菩萨戒,遍阅律藏,方知举世积讹——知末法时代,徒为名字比丘;亦深感自身烦恼厚重,於诸戒品,能说不能行,遂拈阄而退作菩萨沙弥。
後又多次礼七,欲求清净轮相以得戒体,然屡求不得。且於礼忏时烦恼习气现起,更觉异常,故发决定心,尽舍菩萨、沙弥所有净戒,但作一三皈弟子而已。大师之不肯自欺,以此可鉴(时年大师已四十六岁,後因见相好而稍感心慰)!
大师二十八岁时,往深山闭关。关中大病,始知功夫不得力;尤痛感无常迅速,遂发意西归,求生净土。
大师曾力求五比丘共住(在《根本萨婆多部律摄》与《十诵律》的记载,如果是身处在佛法不传行的边地时,假若只有五位持律的比丘,也是可以传承戒律),拟扶正法。後因求五比丘不得,亦深知持戒之难,故弃而归净,力弘持名一法。
大师在《灵峰宗论》里处处讲自己是下品下生:「只图下品莲生,便是终身定局。」「独有阿弥陀佛,藏垢纳污,金手接向下品莲花安置。」「生则隐居求志,死则下下品生,是弟之定局。」「计功定位,仅堪下品下生。」这既是大师的背水一战,又是因末世障重者多,故专主下品下生的第十六观,大开称名之门。
大师临终有偈云:「名字位中真佛眼,未知毕竟付何人。」这是「六即佛」(天台智者大师所立,以示由凡夫修行,乃至佛果的位次。包含理即佛、名字即佛、观行即佛、相似即佛、分证即佛、究竟即佛)中的名字即佛,在教下即是大开圆解,在宗门就是明心见性、大彻大悟,已能通达一切佛法。可是见思烦恼尚未能伏,何况乎断。虽悟未证,其去了生死,尚大远矣。末世大彻大悟人,多多是此等身份。现在的人绝少真开悟者,况能证乎!
智者大师,是天台宗的开创者,坐不背西,卧必合掌。往生前说:「我不领众,必净六根(六根清净位是十信位的菩萨。初信断见惑;七信断思惑,方了生死;八九十信破尘沙,伏无明,尚未破无明,未证实相);损己利人,但登五品(伏住烦恼,见惑还没能断。五品位是随喜品、读诵品、讲说品、兼行六度品、正行六度品)。」大师曾立六即佛义:理即、名字即、观行即、相似即、分证即、究竟即。一切众生都是理即佛,若能努力修持,则由凡夫而至圆证佛果,成究竟即佛矣。大师自己示现的是观行即佛。
智者大师的师父慧思禅师,有大智慧,有大神通,临终时说:「我初志期铜轮(即十住位,破无明,证实相。初住即能於一百个大千世界,示作佛身,教化众生);但以领众太早,只证铁轮而已(铁轮,即第十信位,尚未证实相法。若破一品无明,即证初住位,方可云证实相法耳)。」慧思禅师示现的是相似即佛,相当於事一心不乱。如果破无明,证实相,是为法身大士,就是分证即佛,这才是理一心不乱。这种事、理一心,是按照蕅益大师的判法。以此类推,观行即佛相当於功夫成片。我们只是理即佛,开悟了才是名字即佛。悟後方修道,悟後才称得上随喜、读诵、讲说、行六度。开悟之前,都是盲修瞎练,哪里谈得上功夫。
虽然三位大师的本地我们无法测度,但从他们所示现的名字、观行、相似三位,可见实相之不易证,後进之难超越。三位大师是恐怕後人未得谓得,未证谓证,故以身说法,令後人自知惭愧,不敢狂妄。三位大师末後示位之恩,粉骨碎身,莫之能报!我们自己忖度一下,果然能超越这三位大师吗?
禅宗有棒喝,净土门也有棒喝——机深信。来到净土门边,不管你是什麽身份,有多大的名气,学问有多深,悟境有多高,戒定慧修持多麽严格,多麽受到信徒的崇拜……只要还有贪瞋烦恼,先遭一喝:「汝是凡夫!罪恶生死,旷劫轮回!」一喝之下,内心震动。好像醉酒的人,来到门外,冷风一吹,醉意全消,顿时清醒,马上想起来自己姓甚名谁、家住哪里、所为勾当:「原来我姓凡名夫,家住娑婆,造罪造业,轮回生死啊!」如果再迟疑,紧接着挨一棒:「汝自身无有出离之缘!」
这一喝一棒接住了,净土大门洞开,进入法深信:信受弥陀救度,愿生弥陀净土,专称弥陀名号。
如果不敢接,那这个人就没救了,入不了净土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