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佛诞日,浴佛节—自净其意
佛诞日,又称「浴佛节」、「灌佛会」、「龙华会」、「华严会」。据云,农历四月八日,是教主本师释迦牟尼诞生日[1],佛教寺庙多举办「浴佛」法会。佛世,印度数十国,所订年历各不同,佛诞的正确日期,难以考证;但南北传佛教徒所定的佛诞日,相差不远。有人说,中国旧传以四月初八为佛诞,是小乘之大众、一切有、犊子等三系,及大乘佛教所共用[2]。西晋.沙门释法炬/译《灌洗佛形像经》云「十方诸佛,皆用四月八日夜半时」出生、出家(入山学道)、般涅盘、成佛,之所以选在四月八日,乃因「春夏之际,殃罪悉毕,万物普生,毒气未行,不寒不热,时气和适。」後汉.西域三藏竺大力共康孟详/译《修行本起经.菩萨降身品》第二云:
於是能仁菩萨,化乘白象,来就母胎。……十月已满,太子身成,到四月七日,夫人出游,过流民树下,众花开化。明星出时,夫人攀树枝,便从右脇生[3],堕地行七步,举手而言:「天上天下,唯我为尊;三界皆苦,吾当安之。」……释梵四王,与其官属,诸龙鬼神,阅叉揵陀罗阿须伦,皆来侍卫。有龙王兄弟,一名迦罗,二名欝迦罗,左雨温水,右雨冷泉。
吴.月支优婆塞支谦/译《太子瑞应本起经》卷上:
菩萨初下,化乘白象,冠日之精,因母昼寝,而示梦焉,从右胁入。……自夫人怀妊,天为献饮食,自然日至,夫人得而享之,不知所从来,不复飨王厨,以为苦且辛。到四月八日,夜明星出时,化从右胁生,堕地,即行七步,举右手住而言:「天上天下,唯我为尊;三界皆苦,何可乐者。」是时天地大动,宫中尽明,梵释神天,皆下於空中侍,四天王接置金机上,以天香汤,浴太子身。
西晋.月氏三藏竺法护/译《普曜经.欲生时三十二瑞品》第五云:
尔时菩萨从右脇生,忽然见身住宝莲华,堕地行七步,显扬梵音,无常训教,「我当救度,天上天下,为天人尊,断生死苦,三界无上,使一切众,无为常安。」天帝释梵忽然来下,杂名香水,洗浴菩萨,九龙在上,而下香水,洗浴圣尊。洗浴竟已,身心清净。
西晋.沙门释法炬/译《灌洗佛形像经》云:
为王太子,以四月八日,夜半明星出时生,堕地行七步,举右手而言:「天上天下,唯吾为尊,当为天人,作无上师。」太子生时,地为大动,第一四天王,乃至梵天忉利天王,其中诸天,各持十二种香和汤,杂种名花,以浴太子。……佛灭後,当至心念佛无量功德之力,浴佛形像,如佛在时,得福无量,不可称数。
有人说:古印度「洗浴、供像」的风俗,结合释迦牟尼佛的「本生」,模拟释尊诞生的瑞相,发展了佛教的灌沐供养之仪式。唐.义净《南海寄归内法传》云,印度寺庙每天浴佛,中午鸣楗锤,藉浴佛而「外沐佛身,内净自心」。西域寺院张宝盖,殿侧列香瓶,僧人在佛像上涂以磨香,灌以香水,以白巾拭乾,将佛像置於彩花的大殿中。大众各自在头顶上滴吉祥水,以生「清净」心,荡「昏沉」业。北传最早的「浴佛」见於《三国志.吴书.刘繇传》;南北朝,佛教影响扩大,「佛诞节」成为对立政权的共同性节日,香花浴佛、佛像巡游……。每逢浴佛节,寺院在路边设饭食,供往来人自由取食:「经数十里,人民来观及就食且万人。」浴佛之意,除了净化三业,并广结善缘、与民同庆。《魏书.释老志》,北魏太武帝每年农历四月初八「舆诸佛像,行於广衢」,并「亲御门楼,观临散花,以致礼敬」;迁都洛阳後,城内的长秋寺、宗圣寺、景明寺等千像巡行,倾动全城。[4]江南亦如此,《荆楚岁时记》曰:「四月八日,诸寺各设斋,以五色香汤浴佛,共作龙华会。」五世纪,浴佛已成为地方节庆,社会各阶层盛大举办;《唐会要》卷82云,朝廷定四月初八为佛诞日,并列入官方例假。宋诗人尹焕曾慨叹:「今四月八日,浮屠氏盛为香花供。问之,则曰佛生日也。吾徒衣逢掖之衣者,深衣大带者,问以孔圣生之日,则愕眙左右顾,莫知所以为对,非阙欤?」元刊《敕修百丈清规》有〈佛降诞〉文,浴佛成了丛林制度。汉传佛教的浴佛相沿至今,开发了许多的浴佛文化。
清.康熙23年(1685)蒋毓英《台湾府志》载:「四月八日,各院僧於阅月前,沿门索施,作龙华会,俗谓之『洗佛』。」台湾佛教寺院及佛教徒依惯例於农历四月初八前後纪念及浴佛。佛教与民众发起连署「国定佛诞节」,1999年,中华民国内政部正式纳入佛陀诞辰纪念日,由有关机关、团体举行纪念活动。
如上所述,浴佛源於古印度,传入中国有了发展与转化;清朝之後,更与早课「圣诞普佛」仪轨结合。浴佛过程中,洗浴佛像、敲击法器,并唱诵「浴佛偈」是仪式的核心[5]。唐.般若/译 《华严经》卷11云「香水沐浴」有十种功德:能除风、去魑魅、精气充实、增益寿命、解诸劳乏、身体柔软、净除垢秽、长养气力、令人胆勇、善去烦热。佛门课诵〈浴佛赞〉:「九龙吐水,沐浴金身,天上天下独 为尊,七步宝莲生,威德光明,法界永沾恩。」後赵石虎曾於4月8日,以「九龙」浴太子之像,庆祝佛诞,後来被官方借喻为皇帝的生日,如唐玄宗宰相张说上奏:「开元神武皇帝陛下,二气含神,九龙浴圣。」五代大臣呈〈上嘉庆节表〉「当九龙浴圣之辰」。[6]
有人说,浴佛的意义是:一、启发个人内心的智慧之光,洗涤心意识的三毒之垢。二、纪念佛陀的慈悲,以净水浴佛,以净斋供佛,以财物布施,不忘佛德。[7]唐.三藏法师义净/奉昭译《浴佛功德经》云:
佛告清净慧菩萨言:「汝等当於如来起正念心,勿着二边,迷於空有;於诸善品,渴仰无厌;三解脱门,善修智慧;常求出离,勿住生死;於诸众生,起大慈悲,愿得速成三种身故。……既安置已,更烧诸香,亲对像前,虔诚合掌,而说赞曰:「我今灌沐诸如来,净智功德庄严聚,愿彼五浊众生类,速证如来净法身。戒定慧解知见香,遍十方刹常芬馥,愿此香烟亦如是,无量无边作佛事。亦愿三涂苦轮息,悉令除热得清凉,皆发无上菩提心,永出爱河登彼岸。」
此经中开示了两个重点:
一、浴佛的过程:「若浴像时,1.应以牛头栴檀,白檀紫檀沈水,熏陆欝金香,龙脑香,零陵藿香等,於净石上磨作香泥,用为香水,置净器中。2.於清净处,以好土作坛,或方或圆,随时大小,上置浴床,中安佛像,灌以香汤,净洁洗沐,重浇清水,所用之水皆须净泸,勿使损虫。3.其浴像水,两指沥取,安自顶上,名吉祥水;4.泻於净地,莫令足踏。5.以细软巾,拭像令净,烧诸名香,周遍香馥,安置本处。」唐.天竺三藏宝思惟/译《佛说浴像功德经》亦云:「先作方坛敷妙床座,於上置佛,以诸香水,次第浴之;用诸香水,周遍讫已,复以净水,於上淋洗;其浴像者,各取少许洗像之水,置自头上,烧种种香,以为供养。」除了今日常行的「以香汤灌(浴)佛肩[8]」三次,另由参与浴佛者「以两指沥取少许洗像之水,置己头上」及「烧诸名香,以为供养」。相对而言,浴佛之「仪式」极简要,佛教徒以此宣扬佛法,一般人或於礼佛供佛之余,也随缘喝香汤[9],既有信仰上的净心祈福,更有现实上的清热解毒。
二、浴佛的功德:「浴像法,诸供养中最为第一,胜以恒河沙等七宝布施。」由如是浴佛像故,能令人天大众,1.现受富乐,无病延年。2.於所愿求,无不遂意。3.亲友眷属,悉皆安稳。4.长辞八难,永出苦源。5.不受女身,速成正觉。[10]
或有人问:「菩萨本自清净无垢,为什麽出生之时,四天王或九龙王以香汤为之洗浴?」晋.竺法护/译《慧上菩萨问大善权经》云:「凡人初生皆当洗浴,菩萨清净,随俗而浴,况世人乎?故现此义,是为菩萨善权方便。」这个方便,给了世人一个「浴佛」自净其心及多受功德。
2.佛升忉利天为母说法
悉达多太子出生七日,其母摩耶夫人[11]命终;中国佛教史上曾因此事,引起一些讨论:「但有归礼诸佛,并得益寿延年;何故亲诞神仪,翻成短寿?[12]」吴.支谦/译《太子瑞应本起经》卷上:
(太子)适生七日,其母命终,以怀天人师,功福大故,上生忉利,封受自然。菩萨本知,母人之德,不堪受其礼故,因其将终,而从之生。
此经的说明:1.佛母孕育「天人师」释尊,功德甚大,故弃此人间而升忉利天,享受大福报。2.释尊预知摩耶「不堪受其礼」,故而选在她临终之前七日降生。《大方便佛报恩经》卷第三:
菩萨本知母人之德,以其本愿如是,生如来身。以生如来,满本愿故,不堪受其礼故,因其将终,尔时大众,异口同音赞叹摩耶:「善哉摩耶!得生如来,天人世间,无与等者。」…… (鹿母夫人)立誓愿:「我供养是五百辟支佛,并起五百塔,供养舍利功德,悉以回向,普及一切众生。令我来世,……但生一子,能发道心,现世出家,得一切智。」[13]
此经则以「生如来,满本愿」故,其本愿乃前世为鹿母夫人曾发誓,并「供养五百辟支佛,及修无量善业」,是故今世「得生一子,出家成佛」,誓愿既成就,故七日命终。唐.释智周/撰《法华经玄赞.摄释》卷1亦云:
如来设化,事不一途,举动施为,非无所以。且传释云:「佛在知足,将降人中,先观阎浮所有四事:一观生中国,二观生刹帝利家,三观众生根器,四观所生母七日命终。」菩萨不欲屈节女人,故有斯志。故《目连问经》云:父母生我时,七日便寿终,所以者何?母人之德,不堪受其礼故。……又按《佛本行经》,总有三释:一云,太子诞生,适满七日,摩耶夫人,更不能得诸天威力,复不得太子在胎所受快乐,以力薄故,其形羸瘦,遂命终矣。二云,……但往昔来,常有是法,何以故?以诸菩萨,幼年出家,母见是事,其心破裂,即便命终。三云,萨婆多师复作是言,其菩萨母,见所生子,身体洪满,端正可喜,於世少双;既覩如是希奇之事,未曾有法,欢喜踊跃,逼满身中,以不胜故,即便命终。
此释多引经文,讲得更详细,除了颂曰「佛为天人尊,诸道无能及,女人德薄浅,不堪受其礼」之外,又引《佛本行经》三释:1.太子诞生七日,摩耶夫人不得「诸天威力」护持及「太子在胎」受乐,故力薄形羸而命终。2.古来或有孩子「幼年出家」,其母「心碎而死」的例子。3.其母见所生子,「身强形端,世间少有」,故欢喜不胜而命终。
又引《大乘方便经》云「菩萨先在兜术天时,以天眼观摩耶夫人命根,满十月已,余有七日在」,於是从兜率天来入胎,这是预知夫人「命根欲尽」,故非菩萨之「过咎」。这是呼应前文「佛将降人中,先观阎浮四事」之四「所生母七日命终」,因此,是摩耶夫人的寿限,给了释尊方便,而不是因难产致死。《慧上菩萨问大善权经》卷云:「何故菩萨生後七日,其母便薨?后寿终尽,福应昇天,非菩萨咎。前处兜术,观后摩耶大命将终,余有十月七日之期,故从兜术神变来下,现入后藏。以是推之,非菩萨咎,是为菩萨善权方便。」《佛说大方广善巧方便经》卷 3亦云:「又复何缘,摩耶夫人生菩萨已,七日命终?岂非菩萨咎耶?所谓菩萨於兜率天,将欲下降,入母胎藏,先以天眼审谛观察,见摩耶夫人所有寿量满足十月,余复七日,即当命尽。菩萨如是观已,乃入胎藏住。经十月。由此因缘,摩耶夫人七日命终,寿量尽故,非菩萨咎。」唐.释栖复《法华玄赞要集》卷九对前引「三释」有所评论:
若大术(摩耶夫人)不堪受臣子之礼,即七日命终;净饭既是所尊,何故多时不死。……(牟云)三解恐非当:若言不得诸天威力,及守胎者……未降胎前,诸天不护,即合早死。其次,见子出家,其心碎烈者……诸部皆言二十九出家,林中剃发。云何七日便见出家?又言欢喜不胜,因寿命尽者……若尔,初生喜心偏重,云何七日,方乃薨耶?……谟云「一期报尽命终」,稍亲也。又云「功德力故,合生上界」,为正义也。
《要集》认为三释「非当」,唯「夫人寿命,唯在七日」及「有大功德,升天享福」,较近理,是正解。就是说,摩耶夫人依其本愿而诞生释尊,愿行成就、功德圆满,人间难以兑现其福报,故七日命终而享天福。
其实,摩耶夫人(Mahāmāyā),又称大幻化,过去生曾发愿,永世常为菩萨之母,於一切种姓生处而受形,与佛陀为多生之母子。要孕育佛陀之圣胎,必有三十二种功德相……。摩耶夫人来人间,是为了释迦世尊的宿胎与诞生。[14]从天上来,生子之後七日,又回天上去。在《大方广佛华严经.入法界品》善财童子第41参,提及摩耶夫人为一切诸佛之母:
摩耶夫人告善财言:「善男子!我已成就菩萨大愿智幻庄严解脱门,是故常为诸菩萨母。……往昔所有无量诸佛,悉亦如是而为其母。善男子!我昔曾作莲华池神,时有菩萨於莲华藏忽然化生,我即捧持瞻侍养育,一切世间皆共号我为菩萨母;又我昔为菩提场神,时有菩萨於我怀中忽然化生,世亦号我为菩萨母。善男子!如是所有无量菩萨住最後身,於此世界种种方便,示现受生广大神变,我皆为母。
从上引经文可知,摩耶夫人是菩萨(成就「大愿智幻解脱门」)[15] 再来的大权示现,配合释尊的八相成道,不能以业报凡夫的母子关系为类比;但世尊为了教化世间众生,皆能感恩行孝,而升忉利天为母说法[16],留下几部经,被中国人称为「佛门孝经」。《摩诃摩耶经》[17]云:
尔时,文殊师利童子,受佛教勅,即便往至摩诃摩耶所,具以佛言而往白之,并诵如来所说之偈;时摩诃摩耶闻斯语已,乳自流出,而作是言:「若审决定,是我所生悉达多者,当令乳汁,直至口中。」……如来既见母至,便以梵音而白母言:「身所经处,与苦乐俱,当修涅盘,永离苦乐。」
《杂宝藏经》〈佛於忉利天上为母摩耶说法缘〉:
作是语已,即往忉利天上,在一树下,夏坐安居,为母摩耶及无量诸天说法,皆获见谛。……佛告诸比丘:「拔济父母,有大功德。我由拔母,世世无难,自致成佛。以是义故,诸比丘等,各应孝顺供养父母。」
另有云,佛陀在入灭前(在《法华经》後,《涅盘经》前),升忉利天宫为母亲说《地藏经》,为此三事:⑴为母説法:报答摩耶夫人生育深恩,奖倡四众弟子重孝道。⑵慰别天众:入涅盘之前,谢慰并托付诸天人护持「末法」之学佛人。⑶付嘱地藏:佛前佛後之众生,业障特重,盼地藏菩萨多护持,不令堕三途。[18]清.灵乘《地藏菩萨本愿经.科注》缘起:
我佛将熄应火,昇忉利天,为母谈(地藏菩萨本愿)经,令见道迹。正以示出世之大孝,其在我释氏欤。……初明能化之主,即大士分身泥犁,以孝行化,令生人天之主也;次明所化之机,即不孝二亲三宝,造恶堕苦之罪辈也;三明度脱之缘,即令人读孝顺之经,供大孝之像,成机感度脱之缘也;四明成佛之因,即令其念佛孝名,布施顺福,得成无上之菩提也。……岂非孝顺之行,为一经之正宗者哉。
按《增一阿含经》,乃帝释所请,谓「诸佛皆上升忉利,为母说法,如来亦应为圣母说法」。於是如来与千比丘,於安达罗国曲女城边,升忉利天,为母说法,以报生身之恩。……妙玄云:摩耶是千佛之母,是大权法身上地;岂有凡夫,能怀那罗延菩萨耶?
同书之清.徐倬〈序〉云:「竺氏之为教,以无相为宗,以空諸所有为谛,独所云孝者,则世出世间俱不能废,是所谓此心同,此理同也。」清.李宗邺〈序〉亦云:「佛昇忉利天为母說法,復召地藏大士,永为幽冥教主,为世人有亲者,皆得报本荐亲,咸登极樂。……是经,实为释氏之孝经。」〈1936重印/季圣一.序〉云:「地藏经,乃我佛所說之出世孝经也!我佛自成道以來,悲悯为怀,广施化度,既以涅盘期迫,亲恩未报,遂昇忉利,为母說法;……地藏因地为婆羅门女及光目女,皆因救母,始发弘愿;不啻我佛之心,若合符节。」
悉达多太子诞生後七日,摩耶夫人命终,来不及尽生前之孝养;虽然佛母怀孕生产并无痛苦,往生忉利也是受天福之乐;但是,释尊为了教化世间众生,应知父母之恩而及时行孝;乃至勤修佛法,以超度父母,永出六道轮回之苦;因此,特於说法(四十九年)已毕,入涅盘之前,与众弟子昇忉利天为母说法,示范了佛陀出世之大孝,令一切四众弟子知所效法也。
不久之後,释尊娑婆度化之缘已圆满,示现入涅盘,《经律异相》卷第 4 〔佛部第一〕摩耶五衰相现六云:佛入涅盘,摩耶夫人在天上五衰相现,又得五梦,惊醒而说:「此非吉祥,必是我子涅盘之相。」阿那律殡佛已毕,昇忉利天,以偈告摩耶夫人;夫人气绝良久,与诸眷属,下来人间双树间,见僧伽梨及鉢锡,号恸复苏曰:「我子福度天人,今此诸物,空无有主。」佛听此言,即以神力, 开启棺盖,合掌而起,放大光明,告慰其母:「远屈来下,诸行法尔,愿勿啼泣。」[19]又《摩诃摩耶经》卷下云,世尊与母辞别,而说偈:「我生分已尽,梵行久已立,所作皆已办,不受於後有。愿母自安慰,不须苦忧恼,一切行无常,住是生灭法;生灭既灭已,寂灭为最乐。」[20]这是摩耶夫人与释尊今生(八相成道)母子关系的最後场景;从入胎、出生、天界说法,涅盘慰言,释尊自始至终以出世之智慧与度化之方便,告谕其母,并教诫众生,这才是无上正真之大孝也。
3.母难日、母亲节
从上所述,「佛诞七日,佛母命终」,一般人或以世俗见而怀疑,问难,或藉此教导子女及时行孝,而有「母难日」之说;这两种观点或不适用於摩耶夫人与悉达多太子,《佛本行集经》卷11云:摩耶夫人在娑婆命终,即往生忉利天宫,受无量天女之围绕供养;又从虚空下,对净饭王说:我之前怀胎十月,受於快乐;而今生在天宫,还受快乐:「彼乐此乐,一种无殊」。又说偈礼赞太子云:「形体炳着真金容,诸根寂静善调御,我子巧能说诸法,善行顶礼最胜尊。」说完,仍回天界。不久,释尊就升天为母说法而方便示现了出世之大孝。
中国人模仿「佛诞节」而有了庆祝个人「生日」的习俗;但也有体恤《佛说孝子经》云「怀之十月,身为重病;临生之日,母危父怖」的辛苦,而认为「生日」不宜欢宴,《隋书.高祖纪》云,仁寿三年颁诏曰︰「六月十三日,是朕生日,宜令海内为武元皇帝、元明皇后断屠。」《贞观政要》卷七,贞观十七年谓侍臣曰:「今日(十二月癸丑)是朕生日,俗间以生日可爲喜乐,在朕情,翻成感思。君临天下,富有四海,而追求侍养,永不可得。……奈何以劬劳之辰,遂爲宴乐之事!」元.白珽《湛渊静语》云:「刘极斋宏济,蜀人,遇诞日,必斋沐焚香端坐,曰:父忧母难之日也。」而《西游记》第17回云「後日是我母难之日」;此词或因此流传於民间。《安士全书.万善先资集》云:
诞日称觞,诚为乐事。然当念今日济济儿孙,衔杯上寿之辰,正是昔年「哀哀父母,生我劬劳」之日。……昔唐太宗居万乘之尊,犹且生日不敢为乐,况其他乎?敢告仁人孝子,每逢诞期,宜怃然自思曰:「今日无逸乐为也,当年父兮母兮,为吾不肖形骸,几度彷徨濒死,在此日也。今日无逸乐为也,当年过此日後,慈母夜夜朝朝,怀我腹我,推燥就湿,数载不得安眠也。今日无逸乐为也,吾则妻孥完具,安享家赀,不知父母托生何道,此时苦乐何如也。」纵或广修善事,以资冥福,犹恐不及;忍以母难之期,为群饮酣歌之用哉!
我辈凡夫既无释尊之大智大悲大功德以度化亲人;乃至业力使然,烦恼所致,而不知感恩,或无力回报;而偶然听说:每个人的生日就是「母难日」,若有所感触,而愿多一分同理心去体会母亲的辛劳,多一些温软语去安慰母亲的忧烦,乃至献上少许母亲欢喜的行为与礼物,虽也「寸草心」难报「三春晖」,亦不失今生「母子」一场善缘。这或许是活在「科技与消费」时代的我们,所能想到做到的轻薄孝心与短小孝行吧。有人说:有一种爱,平凡而伟大;有一份情,无私而博大。绵绵不断,情义深长,这就是母爱。诗人余光中〈母难日三题〉云:
今生今世:我最忘情的哭声有两次,一次在我生命的开始,一次在你生命的告终。第一次我不会记得,是听你说的;第二次你不会晓得,我说也没用。……
矛盾世界:快乐的世界啊,当初我们见面,你迎我以微笑,而我答你以大哭,惊天动地!悲哀的世界啊,最後我们分手,我送你以大哭,而你答我以无言,关天闭地。……
天国地府:每年到母难日,总握着电话筒,很想拨一个电话,给久别的母亲,只为了再听一次,一次也好,催眠的磁性母音。……「这世界从你走後,变得已不能指认,唯一不变的,只有对你永久的感恩。」
其次,或由「佛诞日」与「母难日」的联想,近年来台湾有些佛教团体以「浴佛节」与「母亲节」合并庆祝。如,佛光山以佛诞日与母亲节(五月第二周日)共同举行[21],慈济功德会则佛诞日、母亲节、慈济日三节合一[22];这麽做,或有其意义与方便,但也不必然如此。因为,「母难日」不等於「母亲节」,每个人的出生日就是他的母难日,可以说,一年365日都是(不同人的)母难日;而台湾所跟进的母亲节[23],却只是美国人的特定节日,并不具世界性与代表性[24]。曾有人提倡以「孟母」为中国母亲节(农历四月二日),也接近於佛诞日[25];但何者为恰当,至今似未有定论。
以(中印佛教)「浴佛节」与(美国基督教)「母亲节」结合,或许是一种跨文化、跨宗教的创举,「浴佛」净心与「报母」孝心的连结,以「母难日」之感恩、报恩为中介,而成就了八福田之「敬」田 (佛、圣人、僧) 、「恩」田 (和尚、阿闍黎、父、母)。
进而言之,除了少数例外(单亲),大多数的家庭中,父母为一体,分工(外内)合作,生养儿女;虽无所谓「双亲」节[26],但父、母各有节日,操持家务的辛苦一样,爱护儿女的心情也类似,且(夫妻)互相陪伴、关怀、成全;因此,为人子女者,感恩报恩的心行,不应於父母有分别(轻重、取舍);也有人认为,女性在古今中外的社会地位较男性为低,所受待遇也较男性为差,因此,子女行孝应对母亲多几分尊重与关注,佛经中亦多在为母者之受难上详说,如《父母恩重难报经》云:
母胎怀子,凡经十月,甚为辛苦。如斯重苦,出生此儿,更分析言,尚有十恩:一,怀胎守护恩;二,临产受苦恩;三,生子忘忧恩;四,咽苦吐甘恩;五,回干就湿恩;六,哺乳养育恩;七,洗濯不净恩;八,远行忆念恩;九,深加体恤恩;十,究竟怜悯恩。
《佛说孝子经》云:
亲之生子,怀之十月,身为重病;临生之日,母危父怖,其情难言。既生之後,推燥卧湿;精诚之至,血化为乳;摩拭澡浴,衣食教诏;礼赂师友,奉贡君长。子颜和悦,亲亦欣豫;子设惨戚,亲心焦枯。出门爱念,入则存之;心怀惕惕,惧其不善。亲恩若此,何以报之?
为人子女者,於浴佛节、母亲节之庆赞,或可从「佛诞日」「母难日」的双重视角,仔细体会佛经所细述的内容,并寻求最适当最有效的报恩之孝行。
4.浴佛念佛,托父母於阿弥陀佛
按《摩诃摩耶经》,佛两次为母说法,在忉利天云:「身所经处,与苦乐俱,当修涅盘,永离苦乐。」入涅盘前云:「一切行无常,住是生灭法;生灭既灭已,寂灭为最乐。」这是如(北本《大般涅盘经》卷十四)「雪山偈」所云「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己,寂灭为乐」。是佛法修行的因果概括,《地藏菩萨本愿经,称佛名号品》则特标「称念佛名」灭罪出苦的大利云:
现在未来一切众生,若天若人,若男若女,但念得一佛名号,功德无量,何况多名。是众生等,生时死时,自得大利,终不堕恶道。若有临命终人,家中眷属,乃至一人,为是病人,高声念一佛名,是命终人,除五无间罪;余业报等,悉得销灭[27]。是五无间罪,虽至极重,动经亿劫,了不得出,承斯临命终时,他人为其称念佛名,於是罪中,亦渐销灭。何况众生自称自念,获福无量,灭无量罪。
清.灵乘《地藏菩萨本愿经.科注》卷四云:
佛名称扬,获福无量,良以诸佛如来,大慈愍物,降灵在俗,济度为先,有心希仰,无不蒙益。……然诸经论,唯赞西方阿弥陀佛,接引娑婆,愿力偏重,是以普贤行愿,独指弥陀为至。若人於生死时,果能真诚称念,感应尤多,所谓:不动步而归净土,安俟阶梯;非思量而证弥陀,岂存言念。……无间罪业虽重,经劫难出,承临终念佛之力,则倒惑不起。法性现前,故能灭也。
《地藏菩萨本愿经.纶贯》亦云:
一切诸佛皆具十号,响颁人天,若言名无得物之功,物无当名之实,此指世间因缘之法,名物皆妄,两不相到,故云然耳;今夫诸佛名号,名实皆真,故才举鸿名,万德全备;一称嘉号,众罪齐消。……慈云忏主云:言念佛者,或但称名号,执持不散,亦於现身而得见佛。此间现见,多是称佛名号为上。……诸经皆赞阿弥陀佛,以一身一智慧,力无畏亦然。若专念阿弥陀佛,即与称诸佛等,……若念若称,或事或理,尽脱苦轮,同生净土者矣。……称佛名号,固为成佛根本。
亦如释尊於《观经》为韦提希夫人说往生净土的结论「持无量寿佛名」「净除业障,生诸佛前」;《地藏经》为摩耶夫人说获福灭罪的妙法,也是「称念佛名」「除五无间罪」「终不堕恶道」;由此可知,为人子女者,於母难日或平常日,乃至父母临终、亡故,为了感恩尽孝,於世俗一般的孝养之外,最简易而殊胜的方法就是「念佛」:除了自念,也劝父母念,一切念佛功德互相回向,生前身心安乐,命终往生极乐,如此「生,事之以念佛;死,葬之以念佛、祭之以念佛」,亲子眷属於弥陀净土团圆、成佛,回愿度众,才是世间出世间无上至真之大孝!慧净法师<佛诞节如何报佛恩>云:
自信教人信,真成报佛恩—–《楞严经》:「将此身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但这是圣道门难行道,也是菩萨的境界,丝毫非薄地凡夫所堪。善导大师说:「自信教人信,难中转更难;大悲传普化,真成报佛恩。」这是净土门易行道,任何圣凡善恶之人,只要有信心都能做得到。因此,真正的报佛恩就是,大家辗转相劝:信受弥陀救度,专称弥陀佛名,愿生弥陀净土,将来广度十方众生。
如前所述,「佛诞日」既是举世庆赞「如来以无尽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兴於世,光阐道教。欲拯济群萌,惠以真实之利」,为此而「浴佛」感恩;也因「母难日」而各自反思「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如斯重苦,出生此儿;亲恩若此,何以报之」,於此而「行孝」报恩。然而,浴佛是我们受益於佛,至少有五种功德;念亲则是我们回报於母,但能有多少心力?除了世俗的奉养令喜之外,如何「广修善事,为母增福」?於佛诞日,也可以浴佛功德回向:「亦愿三涂苦轮息,悉令除热得清凉,皆发无上菩提心,永出爱河登彼岸。」此外,最契理契机、易行易往,自力虽小,而功效极大的,就是信受弥陀本愿,念佛愿生极乐,道绰大师《安乐集》云:
计今时众生,即当佛去世後第四五百年,正是忏悔修福,应称佛名号时者。若一念称阿弥陀佛,即能除却八十亿劫生死之罪。……众生去圣遥远,机解浮浅暗钝故也。是以韦提大士自为,及哀愍末世五浊众生轮回多劫、徒受痛烧,故能假遇苦缘谘开,出路豁然。大圣加慈,劝归极乐。若欲於斯进趣,胜果难阶;唯有净土一门,可以情悕趣入。……一切众生在生死中,念佛之心亦复如是。但能系念不止,定生佛前。一得往生,即能改变一切诸恶,成大慈悲。
孝敬父母最简易的方法,莫过於「专一念佛」;六字洪名是「阿伽陀药」,超越八万四千法门;是每个子女都做得到,只须起个心,开个口,一字一句的称念,就等於呼唤阿弥陀佛放光接引我们及父母,将卑微无助的身心性命,完整的托付於佛,如法然上人所说「欲尽孝养,应托父母於阿弥陀佛」;这可说是为人子女最大的孝,也是世间大孝之上的出世大孝;且子女与父母同声念佛,同乘本愿,同生极乐、同成佛果:「普愿有情皆念佛,临终往生极乐邦,家亲眷属永团聚,光寿如同大愿王!」娑婆的业报俗缘,转成极乐的成佛净缘,还有甚麽比这更殊胜、更庆喜?
5.结语-上报四重恩
某护理之家墙上一幅字,提醒天下的子女们「辛劳一辈子的父母亲,老了」:孩子,当你还很小的时候,我花了好多时间,教你慢慢用汤匙、用筷子吃东西;教你系鞋带、扣扣子、溜滑梯,教你穿衣服、梳头发、擤鼻涕……。现在我老了,所以,当我想不起来,接不上话时,请给我多一点时间,等我一下,让我再想一想;极可能最後连要说什麽,我也一并忘记。……当我重复又重复说着老掉牙的故事,哼着我孩提时代的儿歌时,体谅我,让我继续沉醉再这些回忆中吧!……现在我常忘了扣扣子、系鞋带;吃饭时,还会弄脏衣服,梳头发时手还会不停的颤抖.不要催促我,要对我多一点耐心和温柔,……如今,我的脚也站不稳,走也走不动了,所以,请你紧紧的握着我的手,陪着我,慢慢的.就像当年一样,我带着你一步一步地学走。
为人父母者,养儿育女似乎视为理所当然,认命的付出一生又一生的体力与爱心,到了老年,仍不愿以衰残的身心而拖累子女,虽然亟须子女的照料与陪伴,却只能以一种害羞、抱歉的低语,乞求子女多一些耐烦、体谅,若真的给子女添了麻烦、增了负担,就宁可独居、去疗养院,或早些去世……。这样谦卑奉献的父母心,能换得多少儿女孝? 中国儒家云,对父母尽孝乃「天经地义」,是「报本返始」的自觉与实行,也是「人之所以异於禽兽者,几希」的良知与良能,是中国伦理之核心,礼义之邦的根本;也是中国佛教所重视、倡导的「以戒为孝(戒为孝蕴)」或「以孝为戒(孝名为戒)」[28],因此,《孝子经》、《父母恩重难报经》,说父母之恩;《佛昇忉利天为母说法经》,说释尊入涅盘之前升天说法以报母恩;《梵网经》说孝顺「父母、师僧、三宝」是至道之法;《正法念处经》卷61说「母、父、如来、法师」四大恩;《大乘本生心地经‧报恩品》说「父母、众生、国王、三宝」世出世间四恩[29];後世於是有净土的回向偈:「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30]而四重恩(或三恩、五恩) 以「父母」为先,因为,若无父母生我「色身」而依之修道,则「法身慧命」无所依;「事佛闻法」亦无所据[31],又如何学佛报恩? 《观经四帖疏》云:「父母者,世间福田之极也;佛者,即是出世福田之极也。……佛尚自收恩,孝养父母,何况凡夫而不孝养?」故《大乘本生心地经》云「父有慈恩,母有悲恩」:
世间悲母,念子无比,恩及未形。始自受胎终於十月,行住坐卧,受诸苦恼,非口所宣;虽得欲乐,饮食衣服,而不生爱,忧念之心,恒无休息;但自思惟,将欲生产,渐受诸苦,昼夜愁恼。若产难时,如百千刃,竞来屠割,或致无常。……若善男子善女人,依悲母教,承顺无违,诸天护念,福乐无尽,如是男女,即名尊贵天人种类,或是菩萨为度众生,现为男女,饶益父母。……是故汝等,勤加修习孝养父母,若人供佛,福等无异。
经中更云「母有十德」[32],是故佛云「母悲恩者,若我住世,於一劫中,说不能尽」;是故,一切为人子女者,应善体「佛诞日、母难日」的双向意义,以浴佛及念佛为感恩为报恩,「同发菩提心,往生安乐国」。前引《地藏经科注》〈1936重印/季圣一.序〉云:
人而不孝父母,不足以为人;孝而不了生死,不足以为孝。何也?恩莫大於父母,虽服劳奉养,纤悉靡遗,不过山海之斤滴。苦莫甚於生死,即诚意正心,俯仰无愧,难免界地之轮回。
又,李宗邺〈序〉云:
夫吾儒之所谓孝者,上则博冠诰之荣,下则觅肥甘之奉,此外则寂寂无闻;较之释氏,亟於成己,而即以成亲者,奚啻霄壤!……如人泛海,忽遇飓风,全家漂溺,命在顷刻中,得一有力者,泅水到岸,获一巨艇,救护亲亲,咸登极乐;以比向之同遭陷溺,不求出头,而与之同尽者,固何如乎。
孔子说「孝悌,为仁之本」;《中庸》说「仁者,人也;亲亲为大」。孟子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无恻隐之心,非人也」。合而言之,人而不孝,则不仁,不足以成(称)为人;孝,就是对父母「生养子女」所付出一辈子的辛劳与忧虑(母难、父忧),能感同身受,且於心不忍,因而(消极的)不忤逆,(积极的)能回馈;然而,人子之行孝,有程度与层次的差别,父母生而能奉养,死而能安葬、久而能追祭,是世间极致的大孝;却难免於三界生死,六道轮回;乃至於父母子女互相牵缠而於娑婆苦海中「同遭陷溺,与之同尽」,不亦悲哀、无奈乎!《灵峰宗论.孝闻说》云:
舜孝称大,武周孝称达。大以德为圣人,达以继志述事,此世间孝之极致也。引而伸之,触类长之,可论出世孝矣。……惟大雄世尊,从初发心,深达旷劫因缘,观六道众生,皆我无始以来父母,而迷暗轮回,顽嚣何止倍於瞽妪。故僧祗妙行,直欲尽众生界,令其底豫,无不允若,……此出世第一大孝也。次地藏大士,目连尊者,发僧那愿,地狱顿同解脱,设盂兰供,亡母即得生天,继先人未有之志,述先人必应之事,此出世第一达孝也。
我辈凡夫,既无虞舜帝与周武王的德能,於世间孝必有缺漏;更无释尊与地藏菩萨、目连尊者的大智大悲、大愿大行,於出世孝更难想望;因此,只能仰靠阿弥陀佛本愿大力,劝化父母皈依三宝,信佛念佛,与一切亲眷同生极乐,同证佛果,这才是究竟无憾的出世间第一大孝。弥陀净土法门,可说如「泛海遇风,全家漂溺,忽得有力之巨艇,救亲登岸」之最终极、最稳当的依靠。
「庆生须知母难日,报本返始二重恩;浴佛净除身心垢,念佛托付父母亲。」
愿以此诗与大众念佛共勉,南无阿弥陀佛!
注释:
[1] 四月初八佛诞日,是汉(北)传佛教的说法,南传佛教则过「卫塞节」Vesak,古印度阴历的月分,约阳历四、五月,纪念佛陀诞生、成道及涅盘。联合国於1999年公订国际卫塞节(International Day of Vesak),但每年阴历月圆换算阳历的日期不定。佛成道日:汉地十二月初八是释尊在佛陀耶菩提下成道,也称「法宝节」。佛出家日:汉地二月初八是释尊舍尊位,出家修道。佛灭日:汉地二月十五这是释尊入涅盘。
[2]印顺法师,〈佛教史地考论-五、纪念佛诞说佛诞〉
[3]《佛所行赞》:「菩萨右脇生,大悲救世间,不令母苦恼。」西晋.竺法护/译《慧上菩萨问大善权经》:「何故菩萨从右脇生?若不如是众人有疑,则谓菩萨因由遘精而处胎藏,不为化育,众必怀结,犹预难决,是故示现令人开解。菩萨虽从右脇而生,母无疮瘠出入之患,往古尊圣,因时如然,所行无违,是为菩萨善权方便。……菩萨至尊三界之上,虽处胎中如日炤水,净无所着,不增不减,故现脇生,不与凡同。」〈本师释迦牟尼佛从「右胁出生」的事证〉;有人说,以出产门的顺序,「右胁」生:右肩→头→左肩,「口面」生:头顶→脸面…… 。谷峰〈右胁出生的三种解读〉:1.异於凡俗;2.清净圣洁;3.古印度的种姓。《修行本起经》:(1)菩萨梦中投胎,摩耶夫人觉而有娠;(2)摩耶夫人孕期不吃凡间食物(由诸天供奉);(3)摩耶夫人自然持戒,践行六度;(4)太子出生,龙王兄弟为他沐浴。这些细节也都印证了「清净」出生。
[4] 〈敦煌「浴佛节」图记〉,萧玉娟《民俗节庆与佛教文化之探究——以四月八日浴佛节为例》:宗教与世俗结合,熔铸新的民俗意涵,而浴佛节日所表达佛教的教义却贯彻始终。以佛教节日而言,浴佛节曾掀起时代的狂潮,上至君王,下迨平民,莫不欢欣鼓舞,虔诚迎佛祈福。李童〈汉魏六朝佛诞节仪考述〉:汉魏六朝,如浴佛、行像、散花、伎乐表演、造幡求福等印度传统佛诞节仪,先後被引进中国;而施斋、抄经、造像之类非印度传统佛诞节仪,也在地方化过程被增衍,把佛诞日演成了中国的一个节日。 张靖委 〈饮佛祖洗身躯水:台湾本土浴佛香汤民俗观〉
[5] 吴佩珊,《仪式、音乐、意义:台湾浴佛法会之研究》,台南艺术大学民族音乐所硕论2008
[6]〈浴佛节的缘起和意义〉,慧炬611期
[7]竺摩法师〈浴佛节的史实与意义〉
[8] 教界另有〈浴佛,应从何部位灌淋〉的讨论,乃至於「洗」洗脚、「澡」洗手(盥)、「沐」洗头、「浴」洗身、「漱」洗口、「灌」浇地……用字的考究。
[9]《禅林象器笺》第廿五类.饮啖门/七香汤方:「陈皮(中)茯苓(中)地骨皮(小)肉桂(小)当归(小)枳壳(小)甘草(少)。敕修清规知殿云:佛诞日,浴佛煎汤,供大众。忠曰:盖此亦七香汤之类欤。凡中华俗,早朝吃汤,……律家有甘露汤,早朝吃之,居家必用。」宋朝以前用渗入香料的五色香汤灌沐佛像,後来以七种药材熬制饮用的「七香汤」,於佛诞日浴佛,以供大众。各地的材料与比例或有变化,不变的是甘草,味甘平,润肺、解毒,在病菌滋生的初夏饮用,可保健,又称「甘露水」。饮香汤时,当愿众生,解除热恼,身心清凉。
[10]另,唐译《佛说浴像功德经》云:「以华香幡盖而以供养,复以香水浴如来身,复以宝盖弥覆其上,以诸饮食鼓乐弦歌赞咏如来,以此功德回向一切种智,所得功德无量无边,乃至得成无上菩提。……我灭度後有二种舍利,一者法身,二者化身。若善男子善女人等,供养舍利,造佛形像,如大麦等,造塔如庵罗果,表刹如针,盖如浮萍,持佛舍利,如芥子大,安置其中,所得功德,如我在世等无差别。如是之人,得十五种功德:…… 。」此处所说「若佛在世,及灭度後……云何浴像」,似不限於佛诞日之浴佛。
[11] 摩耶夫人与净饭王结婚後20年没有生育;四十几岁生下悉达多太子,是高龄产妇。「摩耶」梵语、巴利语为幻化,尼泊尔语是「爱」
[12]唐.镜水寺沙门栖复/集《法华玄赞要集》卷第九
[13] 佛说:其母前世恶口骂母,堕五百世鹿身。
[14]圣严法师,〈佛母摩耶夫人〉。《众许摩诃帝经》:「(酥鉢罗没驮王)後时复生一女,端严福相,最为其上,初生之时,有大光明,遍照国城,祥瑞非常,因庆贺日,即为立名,名摩贺摩耶。相师占曰:此女生男,具三十二相,为金轮王。……时释迦菩萨,在兜率天宫,欲生人间,作五种观察。……五观母身:若是女人,智慧甚深,福德无量,诸相端严,持戒清洁,过去诸佛,同与受记,我即受生。今见摩耶,具上功德,复是王种,即乃生彼。……尔时,摩贺摩耶生太子已,七日命终,生忉利天,受五欲乐。」
[15]李炳老〈地藏菩萨本愿经.讲述.笔记〉:慈愿力故,受女身度脱众生,如摩耶夫人,以「大幻大术」法门,永为千佛之母,为「顺爱」法门度众也。
[16] 《释迦谱》云:释迦牟尼佛住世说法49年,等於「忉利」半天。摩耶夫人才往生不久,释尊就升天为她说法。
[17] 又名《佛昇忉利天为母说法经》二卷,齐.昙景/译。
[18] 《地藏菩萨本愿经.纶贯》:「佛今上升忉利,为三事故: 一、为母说法,所以报鞠育之恩,酬劬劳之德,将以励後世无恩之人也。二、为慰别天神,所以报一期拥护,并嘱末世比丘,托令卫之,无魔事也。三、为六道辛苦,求出无期,付嘱地藏,教护以待弥勒下生。」
[19]简意娟,〈故事创伤叙事的解构与疗癒 —以《经律异相》为例〉
[20]蔡淑慧,《汉译佛典中佛陀时期八位女性叙事研究》,文化大学中文所博论2012.12
[21]民国八十八年,国内佛教团体与立委积极促成「佛诞日」列为国定纪念日,并与「母亲节」合并在五月第二个周日放假一天,同年内政部通过此案。……佛光山於凯达格兰大道举行「国定佛诞节暨母亲节庆祝大会」,(2009.5.11中国时报)
[22] 每年五月的第二个星期日是三节合一「佛诞日、母亲节、全球慈济日」。 全球慈济志工举办浴佛或弘扬孝亲理念的活动,庆祝三节合一的殊胜因缘,赞扬佛法之真善美、感念父母与天地众生恩,期盼透过浴佛典礼,启发人人心中善念,知恩、报恩、利益群生。……其一,於「佛教慈济」,人人以佛心为己心,故应感恩三宝,这是「敬田」;其二,感念父母生育之恩、师长教导之恩,即是「恩田」;其三,感恩苦难众生,让我们从他们的示现了解苦谛,这是「悲田」。林紘任,《慈济浴佛节仪及其思想探究》,真理大学宗教文化与组织管理硕论2014
[23] 1931年5月10日由「台北女子高等学院」(日治台湾最高女学)举办了第一次母亲节活动……,沿袭至今,有90年历史。
[24] 安娜‧贾维斯在格拉夫顿(Grafton美国西维吉尼亚州泰勒县)的卫理主教会教堂,发起首次把母亲节当成节日的活动。她选择5月第2个星期天,最接近她母亲的忌日。白色康乃馨是安母最喜欢的花,也成为象徵:「康乃馨不垂花瓣,而是从花心拥抱它们到死去,就如母亲把孩子搂进心坎,母爱永不死」,……1914年,美国国会通过一条法律,威尔逊总统正式公告母亲节为国定假日。「母亲节」颂扬的是生育者、教养者、家庭主妇「对家庭的牺牲奉献」。有人认为:美国的母亲节,远非“世界的”,……世界上已有40多国设立自己的母亲节。……前台北市文化局长龙应台说:「中国人过洋节就像是进别人家的祠堂,拜别人的祖宗,拜了半天不知姓张姓李何方神圣!」……异质文化的母亲节,难以传承中华的「母教」与「孝道」之传统。
[25] 孟子的母亲仉氏是最突出的中华贤母,孟子3岁丧父,她担负起教养孟子的全部责任,汉朝《韩诗外传》、《母仪传》都有记载;唐玄宗天宝七年颁诏祭祀「孟母」。
[26]关於「父亲节」,世界各地因不同的历史、文化而选在不同日期。台湾采用的是1945年中央政府通令国遵行的「八月八日」的谐音。
[27] 《地藏菩萨本愿经》中,『除』五间罪……
[28] 请参阅:〈清明祭祖-念佛是大孝〉,净庆居士/净土宗网站
[29]永明延寿《智觉禅师自行录》云,上报「师长训诱、父母养育、国王荷负、施主供给」四恩。省庵大师〈劝发菩提心文〉亦劝人念「佛重恩、父母恩、师长恩、施主恩、众生恩」。黄绎勳〈永明延寿之净土法门-以《智觉禅师自行录》为中心〉;黄公元〈由《智觉禅师自行录》看永明延寿的僧范形象与融合特色〉
[30]王日休〈龙舒净土文〉已收此偈,并云「先觉所撰」。此偈或乃十二世纪前大德所作。
[31] 清.书玉《梵网经.菩萨戒.初津》卷3
[32]大地(母胎为所依)、能生(众苦而能生)、能正(母手理五根)、养育(四时能长养)、智者(方便生智慧)、庄严(妙璎珞而严饰)、安稳(母怀抱为止息)、教授(善方便导引)、教诫(善言辞离恶)、与业(以家业付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