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中秋,以其富有诗情画意的美感,成为历代文人墨客竞相歌颂的重要对象。是夜,当清风送爽、玉轮高悬之时,人们踩着满地碎银,以种种形式寄托心意,或月下独自徘徊、吟诵,或邀三五好友赏月、品茗,或至梵刹与净侣赞月、传灯……
中秋节的起源,与我国古代祭月、拜月有着直接关系。中秋节习俗在秦汉以前已具雏形,其时在立秋日。魏晋时期有中秋赏月的活动,但主要以贵族和文人为主体。至唐代,中秋赏月、玩月盛行。《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自此,「中秋」正式成为「节」。宋代以後,中秋节逐渐发展成为了一个亲人团圆的重要节日。明清以来,中秋已成为我国民间的主要节日之一。「月到中秋分外明」,中秋节时,云稀雾少,月光皎洁明亮,自古就有祭月、赏月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
那麽,皎洁圆满之月在佛教中有何内涵及喻意呢?
「月」常以清凉除恼的意象,用来比喻大觉世尊的德相和清净圆满的般若智慧。如《杂阿含经》中对佛陀与诸比丘乞食仪态的赞偈说:「身色如金山,端严甚微妙,行步如鹅王,面如净满月,世尊与众俱。」
人们也常以满月比喻人之圆满,以此寄托思念故乡、惦念亲人之情。八月十五又值月光菩萨圣诞,月光菩萨又称月光遍照菩萨,与日光菩萨同为东方净琉璃世界药师佛的两胁侍。月光菩萨在往昔修道时,曾发愿救度六道一切众生,悉令众生业障消除、离苦得乐、开佛知见。而「月」在佛教中代表光明和智慧,常用来喻指众生本具的清净圆满的佛性。
众生由一念无明妄动而背觉合尘,无始轮回流转,佛性无由显发。众生念佛,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名号,名具万德,名召万德,信愿持名,则可全摄佛功德为自功德。名号所在之处,即弥陀愿力光明遍照之处。念佛之时,即是蒙光照触护念之时;即是以弥陀的无上香光庄严自心。可谓:「我有明珠一颗,久被尘劳关锁;今朝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
普愿有情皆念佛,临终往生极乐邦;
家亲眷属永团聚,光寿如同大愿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