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法事赞》「七重行树段」以「劝厌欣」及「赞当文」二文用来解释《阿弥陀经》云:「又舍利弗,极乐国土,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皆是四宝周匝围绕,是故彼国名为极乐。」「七重行树段」是说明「依报」住处的安乐,指出我们往生到极乐世界的大环境,是个安稳的地方。
「劝厌欣」段文,劝我们要厌离娑婆的苦恼、欣求极乐的安乐,警愓我们平时要重视人生大事。「赞当文」段,说明诸宝林树从是阿弥陀佛无漏大悲心所流露,从佛心所流出来的,宝莲花、宝楼阁、宝鸟等等,极乐世界一切依报庄严、正报庄严,这是阿弥陀佛大悲愿力所形成的,所谓「无衰无变湛然常」,宝树庄严、宝地庄严,说明极乐是报土境界。
二、「劝厌欣」段
《法事赞》云:
愿往生,愿往生。
三界众生无智慧,惛惛六道内安身。
诸佛慈心为说法,聋盲觝突伴不闻。
忽尔无常苦来逼,精神错乱始惊忙。
万事家生皆舍离,专心发愿向西方。
弥陀名号相续念,化佛菩萨眼前行。
或与华台或授手,须臾命尽佛迎将。
众等回心皆愿往,手执香华常供养。
善导大师在这段文说明三界众生都是没有智慧的,指出我们都是昏昏沉沉的,六道不是安身的地方,众生长期在六道轮回。众生旷劫以来在六道轮回,可能遇到释迦牟尼佛乃至诸佛为我们慈悲说法,怜悯我们在六道轮回,为我们说种种法门,但因智慧不足,故不信受弥陀的救度,又内心有烦恼堵塞,就是听到等於没听到的状态。我们众生对弥陀救度如聋似哑,即「聋盲抵突伴不闻」;「聋」是没有闻法的耳朵,法音听不进去,「盲」是没有择法的眼睛,有眼不见。「聋盲」两个字代表无心求法,也不明朗。《无量寿经》说「耳目开明」,闻到无量寿佛名,就称为 「耳目开明」。
然临终无常大苦来逼迫,一刹那间就转到临终,所谓「大命将终,悔惧交至」,精神错乱惊忙,开始着急了。无常一旦到来,万事家生皆舍离,如家庭、儿女、事业身体等等,若能遇到善知识,一心一意发愿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相续念南无阿弥陀佛,念佛的当下,化佛菩萨马上来迎接,化佛菩萨伸下宝手来迎救,引接到极乐世界。
《无量寿经》说临终者的心境是「大命将终,悔惧交至」,《法事赞》「劝厌欣」这段文,劝我们要厌离娑婆欣求极乐,警愓我们平时要有信仰,为生死一大事准备,避免「忽尔无常苦来逼,精神错乱始惊忙」的状况,因为临终若没有善知识的引导,自己也没有念佛,那是直接堕入三恶道。印光大师说:「生死不了,危险太大,轮回未出,难免堕落,努力今生,以了生死。」生死不了危险的,一失人身,万劫难复。
净土法门改善我们的人生轨迹,扭转我们本来趋向三恶道的命运,引导我们正确的人生目的,提醒我们走向解脱,走向净土。我们应该细细思维:此生庆幸,得难得之人身,若不得人身,现在已堕三恶道了。三恶道之苦,苦不堪言,所以人生再怎麽样地苦,若能想想三恶道,反而深觉庆喜,幸得人身。
《观经疏》云:
简机堪受堪信,欲得舍此娑婆生死之身,八苦、五苦、三恶道苦等,闻即信行者,不惜身命,急为说之。若得一人舍苦出生死者,是名真报佛恩。何以故?诸佛出世,种种方便劝化众生者,不欲直令制恶修福,受人天乐也。人天之乐,犹如电光,须臾即舍,还入三恶,长时受苦。为此因缘,但劝即令求生净土,向无上菩提。
「堪受」,他能信受净土法门;「堪信」,他能相信,愿意离开娑婆生死之身,愿意离开三恶道等等苦恼。若有人听到离苦得乐的净土法门,就能信受弥陀救度,一向专称弥陀佛名,我们应该不惜身命,要迅速和他介绍弥陀救度大法。
我们是三毒五恶的众生,本来是要下地狱继续轮回的,遇到弥陀的救度,心中应生无尽的感恩。诸佛出现在世间的根本目的是让我们往生净土。所谓「大悲传普化,真成报佛恩」,佛的大慈悲心是要普救一切众生,大悲不忍见众生在三界受苦,所以劝一个人离开了生死轮回,是大畅佛的本怀,就是真报佛恩。
三、「赞当文」段
《法事赞》云:
愿往生,愿往生。
历劫以来未闻见,西方净土宝庄严。
地上虚空皆遍满,珠罗宝网百千重。
一一网罗结珍宝,玲珑杂色尽晖光。
宝树枝条异相间,行行整直巧相当。
此是弥陀悲愿力,无衰无变湛然常。
众等回心皆愿往,手执香华常供养。
《法事赞》「七重行树段」「赞当文」,说明旷劫以来我们在六道轮回,因为没有机、法二种深信,无法接受弥陀的救度;而今我们听到阿弥陀佛呼唤,我们已闻说阿弥陀佛,离阿弥陀佛不远!这是生命历程当中非常重大的转捩点,是人生的最亮点。当我们被阿弥陀佛接引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托在莲花上,一到极乐世界,首先看到地上的七宝行树,整个大美好的环境。「西方净土宝庄严,地上虚空皆遍满」,这是说地上栏楯、虚空罗网、中间行树。一一网罗结珍宝,玲珑满目,很巧、很可爱,各种各样的颜色,发出清净、柔和、美妙的光芒。
(1)《观经疏》「宝树观」
「行行整直巧相当」之文,出自《无量寿经》云:「行行相值,茎茎相望;枝枝相准,叶叶相向;华华相顺,实实相当。」《无量寿经译注》云:「所有宝树形成的宝林,行行排列整齐,距离相等;茎茎相对相望,互为衬托;枝枝平整齐一,对称有序;叶叶彼此相向,无有杂乱;花花相顺互应,美妙庄严;果果大小相当,一一对等,依次呈现出协调规律之相……清风时时吹来,轻拂宝树,枝叶相触,奏出悦耳的乐音,旋律微妙,自然相应相和。」此为第三十二「宝香合成愿」成就。
《观经疏》云:「诸宝林树,皆从弥陀无漏心中流出;由佛心是无漏故,其树亦是无漏也。」《赞》(《往生论》)云:「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净光明满足,如镜日月轮。」
诸宝林树从是阿弥陀佛无漏大悲心所流露,从佛心所流出来的,宝莲花、宝楼阁、宝鸟、宝光、宝珠、宝水等,极乐世界依报庄严、正报庄严,都是阿弥陀佛无漏大悲心所流出的。
(2)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
《往生论注》云:「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者,平等大道也。平等道所以名为正道者,平等是诸法体相。以诸法平等,故发心等;发心等,故道等;道等,故大慈悲等。大慈悲是佛道正因,故言「正道大慈悲」。
「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极乐世界种种景象,都是阿弥陀佛无漏正见道、大慈大悲心、出世善根、出世功德所生长的,这叫「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所生的,佛心中所流露出来、流生出来的。《观经四帖疏讲录》云:「此大慈悲,能令众生出离世间苦集之善法故,名出世善。」
《往生论注》云:「净光明满足,如镜日月轮。」 《观经四帖疏讲录》云:「言满足者,究竟果报,所感光明,『无阙』故名满,『无乏』故名足。」这个满足就是没有缺陷,没有哪里照不到,整个极乐世界从内到外都是清净光明,是圆满的、充足的。这是由於佛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所生出来的国土依报庄严,清净光明,满足自体,这叫「净光明满足」。
(3)此皆无量寿佛威神力故
宝树庄严、宝地庄严,能有这样的庄严景象,这是阿弥陀佛大悲愿力所形成的,因此说「此是弥陀悲愿力,无衰无变湛然常」,说明极乐是报土境界。「此是弥陀悲愿力」是依据《无量寿经》「道树之灵德」之文,见到道场树就能得三法忍,《无量寿经》云:「阿难!若彼国土天人,见此树者,得三法忍:一者音响忍;二者柔顺忍;三者无生法忍。此皆无量寿佛威神力故,本愿力故,满足愿故,明了愿故,坚固愿故,究竟愿故。」
「此皆无量寿佛威神力故」:「此」是指三种状况:(a)风声演法,(b)指六根增道,(c)见得三忍。
风声演法、六根增道、见得三忍都来自无量寿佛果地威神力、因地本愿力的加持,「本愿力」是总说,佛在因位的愿力,此指第十八愿之力《无量寿经》云:「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国,自致不退转。」
「威神力故」,这是说明「果上」的威神力和神通力。「威」,指极大的力量;「神」,指自在不可思议,所谓十方诸佛「皆共赞叹无量寿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议」。从因上来说,是「本愿力故」,由因中的本愿成就果上的力量,这是总的来说明是本愿。
(4)本愿力有四个特点
(a)「满足愿故」,无量寿佛的愿是满足之愿。「满足」是成佛的代名词,是一个意思,圆满了、足了,功德、智慧、福报一切都满足了。「满足愿」,因中发的愿圆满、满足,成佛才能叫满足,不然就没有满足。《往生论》云:「观佛本愿力,遇无空过者,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这是佛愿力的功德,能够满足一切。
(b)「明了愿故」:本愿力真实不虚,没有任何含糊不清、模棱两可,念佛就决定往生,明明了了、清清楚楚。
(c)「坚固愿故」:本愿力坚固不退。《无量寿经》说:「假使身止,诸苦毒中,我行精进,忍终不悔」。
(d)「究竟愿故」,本愿力能令众生究竟证得菩提。
第十八愿「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完成了「满足愿故」,现在成佛了;「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就是「明了愿故」,毫不含糊,说往生决定往生,称名决定往生;「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也是「坚固愿故」,坚固不动的;,本愿力能令众生往生即成佛,故是「究竟愿故」,这一切都是阿弥陀佛的本愿成就。
极乐世界种种清净庄严,是阿弥陀佛大悲愿力的成就,即是理事相应。所谓「相好庄严即法身」,因为弥陀的悲愿是随顺法性,随顺真如,所展现依报庄严,「无衰无变湛然常」,显示报土的境界,所谓「结归愿力报土」,这个报土境界是阿弥陀佛大悲愿力所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