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族四个全家团聚的传统节日:春节、清明、端午、中秋。或说是:元旦(春节)、端午(夏节)、中秋(秋节)[1]、冬至(冬节)。
一、汉族节庆与传说
《礼记.月令》:「仲秋之月养衰老,行糜粥饮食」。或云,《大戴礼记.保傅》:「三代之礼,天子春朝朝日、秋暮夕月,所以明有别也。」「祭日东坛,祭月西坛,故以别内外,以端其位。」《史记.孝武本纪》集解:「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拜日东门之外,朝日以朝,夕月以夕。」古代帝王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2]。周代於中秋夜举行迎寒、祭月。设大香案,摆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
或云,「庄稼成熟曰秋」,中秋祭月可能是古人「秋报」的习俗,为了庆祝「秋收」,感谢神恩,也拜土地神(台湾人认为土地公8月16日成道)。
中秋之庆,两汉初具,唐初成节,宋朝盛行,明清与「春节」齐名。魏晋<子夜四十歌>.秋有月:「仰头望明月,寄情千里光。」唐.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唐.李白<静夜思>:「牀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把酒问月》:「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明.《正德江宁县志》:「中秋夜,南京人必赏月,阖家赏月称为庆团圆,团坐聚饮称为圆月,出游待市称为走月」。明.徐有贞<中秋月>:「中秋月,月到中秋偏皎洁。偏皎洁,知他多少,阴晴圆缺。阴晴圆缺都休说,且喜人间好时节。好时节,愿得年年,常见中秋月。」
中秋节流传的三个神话:
1.嫦娥奔月[3]:唐.李商隐<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唐.皮日休<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2.吴刚伐桂[4]:唐.王建<十五夜望月>:「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宋.米芾<中秋登楼望月>:「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
3.玉兔捣药[5]:唐.李朴<中秋>:「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狡兔空从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灵槎拟约同携手,更待银河彻底清。」
有人说,这三个神话,另有弦外之音[6]:嫦娥奔月–—莫失生命本衷与机缘;吴刚伐桂–—修去障碍与执着,返本归真;玉兔捣药–—舍我为他,长生不老。中秋月圆,嫦娥却独守「又广又寒」的月宫,永受寂寞之思;吴刚则独在月宫前砍一棵「随砍随癒」的桂树,永无休止之期;玉兔则升月陪伴嫦娥,沉默的捣炼仙药,不知其他之事。这三种人物,以嫦娥为主,吴刚、玉兔为伴,虽同在月中,而各有传说,不相交集;只有孤独、凄凉、无期的囚禁、重复的活动,除了沉重低调的砍树、捣药之声,整个月亮上的心思与环境几乎是一片永恒的寂静。这与人间「赏月、团聚」的欢乐、幸福,似乎是一种反比、嘲讽。或许要从另一副心肠去诠释这种不协调的情境吧。
中秋二宝:吃饼(阖家圆满)、剥柚(月亮保佑)或云,汉.张骞从西域带回芝麻、胡桃,当地人做出一种圆形胡饼;唐.杨贵妃改称之「月饼」;或云「月饼」之名,源於南宋.吴自牧《梦梁录》,是一种点心。後来与赏月结合,成了家人团聚的象徵。传说,刘伯温令属下将「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月饼中,分传各地义军,同时起义响应,推翻了元朝。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柚子、「佑子」谐音,吉祥之意,中秋前後盛产期。
另,较特殊的是,有人说,因为(万家香、金兰)烤肉酱广告「一家烤肉万家香」,带起各品牌相继推出烤肉用具与食材,从此,台湾人「中秋烤肉」成了独特的习俗。但也有不同的看法:「中秋烤肉」这项新的风俗,是民众无意间、自发性、逐渐产生的,与烤肉酱「广告」无关,但有推波助澜的效果。「中秋烤肉」具备休憩活动以及亲友同乐两大功能,政府不易强制改变。[7]
以上特定节庆(习俗)的成立,乃一群人约定俗成的文化传承,有其时空背景及人情需求,也可能随时间及人事而演进、改变,乃至取代、消失,并无绝对性与必然性,但有人文的风采与情感的交流。
二、佛教之相关记载
中秋节的一切思维与活动,几乎以「月」及其属性、特色为重点。中国古人对月亮的别称有:玉盘(玉轮、玉环、玉钩、玉弓、冰轮、天镜、明镜)、银钩、婵娟、嫦娥、素娥、桂宫(桂魄)、蟾宫(金蟾)、玉兔……等。屈原《天问》:「夜光何德,死则又育?厥利惟何,而顾菟在腹?」据云「顾菟」即蟾蜍[8]。又「菟」与「兔」相近,故云月中有兔[9],蟾或兔在月宫就为了捣不死药[10]。《乐府诗集》<董逃行>:「采取神药若木端,白兔长跪捣药虾蟆丸。」晋.傅玄<拟天问>:「月中何有?白兔捣药。」唐,李白<古朗月行>:「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或云蟾蜍是夜间动物,对月亮吐纳,《本草纲目》等纪录了蟾蜍的药效,而月中黑影似蟾蜍;兔子是「望月而怀孕」,《淮南子.精神训》:「日中有踆乌,而月中有蟾蜍。」高诱注:「蟾诸,月中虾蟆,食月。」宋.陆佃《俾雅》「兔,明月之精,视月而生。」故有此联想;或云,蛙、蟾蜍是上古许多氏族的图腾。「玉兔(月)」常与「金乌(日)」相对,乃道教炼丹的阴阳调和。
1.有人认为,印度在西元前三、四世纪就有「月兔」了;而佛教的兔子,曾示现了释尊过去世「舍身」布施的功德[11]。《六度集经》卷3<布施度无极经>21:
时,有四兽,狐、獭、猴、兔,斯四兽曰:「供养道士,靖心听经。」……兔深自惟:「吾当以何供道士乎?」曰:「夫生有死,身为朽器,犹当弃捐;食凡夫万,不如道士一。」即行取樵,然之为炭,向道士曰:「吾身虽小,可供一日之粮。」言毕即自投火,火为不然。道士覩之,感其若斯,诸佛叹德,天神慈育。
《菩萨本生鬘论.兔王舍身供养梵志缘起》:
(尔时兔王)当其清旦,诣积薪所,以火然之。其焰渐炽,白言大仙:「我先所请,欲陈微供,今已具办,愿强食之。……我欲令他,获安隐乐,自舍己身,无所贪惜,共诸众生,证无上觉。」说是语已,投身火中,时彼仙人,覩是事已,急於火聚,匍匐救之。不坚之身,倐焉而殒,抱之於膝,悲不自胜;………发此誓已,置兔於地,头面作礼,而复抱持,即与兔王,俱投炽焰。
兔王的「舍身供养」梵志(道士),只是释尊过去无量世修菩萨行「以恒河沙等(种种)身布施」(无数劫中,以不可数计之身命布施)之一例,此兔王成了学佛人所崇敬的对象。
2.佛教中,与「月」有关的经文与意象,如:《杂阿含经》卷4:
云何善男子,其譬如月?……净分光明,色泽日夜增明,乃至月满,一切圆净。……於如来法律得净信心,乃至正见真净增明,戒增、施增、闻增、慧增,日夜增长。
於正法生净信心,如理思维,依教奉行,三业行善的善男子,有如明月的光明圆净。《增一阿含经》26品3经:
诸有星宿之光,月光最为第一。此亦如是,诸善功德三十七(道)品之法,无放逸行,最为第一,最尊、最贵。
月光的圆满清净,为一切星宿之最。以喻比丘不放逸的修「四意断(正勤)」,乃诸善功德之最。《佛说月喻经》:「如世所见,皎月圆满,行於虚空,清净无碍。」以此比喻出家比丘「不破威仪,具足惭愧,身心无散,清净无染。」
《增壹阿含经》阿须伦品第8经:「若有一人出现於世,尔时天及人民便蒙光泽,便有信心於戒、闻、施、智慧,犹如秋时月光盛满而无尘秽,普有所照。」以秋节月光的满净普照,喻释尊出现於世间,对天、人衆生「启信修行」的利益。
《杂阿含经》卷23:「身色如金山,端严甚微妙,行步如鹅王,面如净满月。世尊与衆俱。」《大毘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行者观住彼,极圆净月轮。」以净、满之月,喻释尊身色、面相、行步之威仪庄严。
《正法念处经》卷3:「譬如夜中,众多星宿,一月光明,能障众星。……若离不善业,常憙乐善业,如是修行者,如无垢月光。彼能烧恶业,如火焚乾草。」月乃众星光明之最(离地球最近),修行人若能离恶行善,则如清净之月。
《大宝积经》卷62:「於净虚空中;十五夜满月。超过诸星众;光明独显耀。佛如净月轮;灭闇除三垢。能超诸外道;犹如空中月。」
《华严经》:「亦如净满月,普照於大地,佛福田亦然,一切处平等。」清凉大师【疏】:「月光普照,喻佛平等,拂上诸迹,虽随机现,要且无私。」
《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卷8﹕「如是满月,光明庄严,能施有情,清凉安乐。……大悲光明,能除有情,诸烦恼热,使得清净,安乐涅盘。」
以圆满、光明、纯净、显耀的(十五夜)月比喻觉悟者,不仅自身之功圆果满,清净解脱,「灭闇除垢、超诸外道」;且能普照一切,令衆生皆得清凉、安乐。
《华严经》偈颂:「菩萨清凉月,常游毕竟空;众生心垢净,菩提月现前。」[12]<永嘉.证道歌>:「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诸佛法身入我性,我性同共如来合。」《金刚科仪会要》:「报化非真了妄缘,法身清净广无边。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佛(菩萨)的智慧如月光之清凉、普照,平等润泽一切众生;众生心垢净,法尔映现诸佛之法身(佛性)。
日.释实顺《菩提心论.口笔》:「何故以月轮为喻,为满月圆明体,则与菩提心相类。」诸论之中,对「月轮」的喻意,发挥其极致,涵盖了密教核心之五智、五部[13]、六大[14]的是日.觉鍐[15]《心月轮秘释》:
诸识五智之心王,五部诸佛之法帝,谓满月轮,光遍满虚空,体清净明白,非唯自显,兼能照他,在夜不眠,在昼常明,令他开实见,令人舍邪行,体满衆德,用遍群类,喩之「佛部」觉照等义;能破暗冥,舍邪途,向正道,喩「金刚部」菩提心门;自离阙少,常满渴愿,令他爱喜,喩「摩尼部」福德门。意清净无垢,照明破暗,喩「莲华部」及智慧门。常进不退,业用圆满,喩「羯磨部」大精进门。……光明遍照,迷暗悉亡,喩法界体性智。明益无边际,形体恒圆满,清净映彻,衆像悉影,喩大圆镜智。……所照四洲,明暗不定,能度一月,体相常恒,喩平等性智。妙用难测,光明无际,照现自在,邪正不谬,喩妙观察智。形体圆满,德用具足,双照自他,普化物类,喩成所作智。……月轮者,孕法界之一心,呑虚空之六大,诸佛能生之父母,万德所依之海津,成以六大自性。
类似的论述,在中国有《百丈清规证义记》卷一,以月之盛德(明.公.圆.寂.贞.恒.信.虚.炽.普)类比於佛教,是故释尊说法,常以月为喻:
月者,阴幽藉其辉映、万汇资其清凉;论其功,为日之亚;若其德,则大有近於吾佛之道者:灵照自如,亏蔽不能损其光,何其明也!影现众水,大小未尝异其照,何其公也!容光必照,何其圆也!清净自若,何其寂也!入污浊而不染,何其贞也!循环不息其运,何其恒也!盈亏不爽其时,何其信也!光被万象,而无应心,何其虚也!映星宿而独耀,何其炽也!咸对一切目前,何其普也!……惟其近於佛道若此,故灵鹫说法,常以月为喻。
总之,观「月」的感受:清凉如水、洁白如玉、幽静如潭[16]、晶莹如镜、明亮如珠[17]、圆满如盘……,又澄明、离垢、无瑕、调柔,喻於般若空性与法界性。
3.禅诗中「明月.中秋」的语录甚多,显示了中国佛教徒对秋月的偏爱与关注,如:
寒 山 诗 :岩前独静坐,圆月当天耀。万象影现中,一轮本无照。
庞蕴居士:空中自见清凉月,一光普照娑婆彻。此光湛然无去来,不增不减无生灭。
元叟行端:从本无心无可传,何须握地觅青天。无心恰似中秋月,照见三千与大千。
大慧宗杲:去年人看中秋月,今年人看中秋月。今年人是去年人,去年月是今年月。
慈受怀深:玉兔怀胎,蚌含明月,乘时正在中秋节。一颗明珠转玉盘,彻底无瑕光皎洁。
雪岩祖钦:非阙不知圆,非圆不知阙。圆阙本相因,本无圆与阙。
五祖法演:中秋月,古今尽谓寻常别。别不别,皎皎清光遍大千,任从天下纭纭说。
天童如净:云散秋空,即心见月。看家家门前照明月,处处行人共明月。
幽州盘山:心月孤圆,光吞万象。光非照境,境亦非存。光境俱忘,复是何物。
楚石梵琦:天上月圆,人间月半。……且那一半落在甚麽处?
寿甯道完:此月镇常存,古今人还别。若人心似月,碧潭光皎洁。
虎丘绍隆:万山不隔今宵月,一片清光分外明。
憨山德清:毕竟空中,悬清凉月;影沉众水,不容分别。……相逢南岳前,坐对中秋月。
石屋清珙:初三月,十五月;缺时无圆,圆时无缺。圆缺不相干,清光常皎洁。
万松行秀:明月堂前,万古长空。一朝风月,朝菌蟪蛄。
希叟绍昙:八月十五中秋节,人皆竞赏天边月。心月孤圆自不知,不涉圆亏光影灭。
虚云:今日中秋节,一轮光皎洁。自从威音来,古今无久缺。
弘一:问余何适,廓尔亡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
此中多以「中秋之月」的清亮、圆满,隐喻「本心、自性」的清净、光明,常住、遍在,非思、非议,无垢、无缺,修行人作观或参禅,所觉所悟的就是这个「光境俱忘,境智如如」,「绝思量,不相到」的本来涅盘的真如(实像)心。
4.有云,八月十五是「月光菩萨」圣诞,清凉的智慧,遍照、摄纳一切众生,免受三毒烦恼。月光菩萨很早就有,《佛说灌顶经》卷12:「此药师琉璃光如来,国土清净,无五浊,无爱欲,无意垢,以白银琉璃为地,宫殿楼阁悉用七宝,亦如西方无量寿国,无有异也。有二菩萨,一名日曜,二名月净,是二菩萨,次补佛处。」日本《觉禅钞》引《药师经疏》卷一云:过去电光如来之时,有梵士医王,养育日照、月照二子,发愿利乐衆生。梵士乃今之东方净琉璃世界「药师」如来,二子为「日光、月光」二胁侍菩萨。月光菩萨身白色,左手拳,安於腰,右手持莲华,有半月形,相好庄严,头戴宝冠,菩萨装、璎珞饰;月光清凉、宁静,於黑暗中发光,导邪入正[18]。
另有於「末後恶世,佛法将灭」之际,护持正法五十二年的月光菩萨,《佛说决定毗尼经》云:
尔时,世尊如龙王视观察大众,观大众已,告诸菩萨:「仁者,谁能於後恶世,堪忍护持正法,以诸方便成就众生?」……月光菩萨言:「我能堪忍,令诸众生,常行给事。」[19]
《佛说法灭尽经》亦云:
吾涅盘後,法欲灭时,五逆浊世,魔道兴盛,魔作沙门,坏乱吾道,着俗衣裳,乐好袈裟,五色之服;饮酒噉肉,杀生贪味,无有慈心,更相憎嫉。……时有菩萨,辟支罗汉,众魔驱逐,不预众会。三乘入山,福德之地,恬怕自守,以为欣快,寿命延长。诸天卫护,月光出世,得相遭值,共兴吾道,五十二岁。《首楞严经》《般舟三昧》,先化灭去,十二部经,寻後复灭,尽不复现,不见文字。……如是之後,数千万岁,弥勒当下,世间作佛。
此菩萨或名「月氏(光)天子」、「月光童子」(Candraprabha Kumāra),《佛升忉利天为母说法经》云:
月氏天子,……如来灭度之後,最於末世,法欲尽时,当住此阎浮提,於彼世时,当授人民,如是比像深妙之法,优奥无量,精进将养,化不可计亿百千人,住斯法忍。法没尽後,人间终没,生兜术天弥勒菩萨所,启受於此,诸佛世尊,微妙之道化。
《佛说宝雨经》云:
佛告天(月光天子)曰:「……由汝曾种无量善根因缘,今得如是光明照耀。……以是缘故,我涅盘後,最後时分,第四五百年中,法欲灭时,汝於此赡部洲东北方摩诃支那国,位居阿鞞跋致,……经於多岁,正法治化,养育众生,犹如赤子,令修十善。能於我法广大住持,建立塔寺,又以衣服饮食,卧具汤药,供养沙门,於一切时,常修梵行,名曰月净光。」
《佛说德护长者经》云:
尔时,德护长者子,名曰月光,年至十六,形貌端正,人相第一,身有二十八种大丈夫相,众生见者,观无厌足;已曾供养过去诸佛,殖诸德本,於多佛所,听受正法;於八亿佛所,净修梵行。……「(月光童子)於当来世佛法末时,於阎浮提支那国内[20],作大国王,名曰大行,能令支那国内一切众生,信於佛法,种诸善根。」
月光菩萨、月光童子、月氏天子,皆与「月光」有关,或为净土之胁侍或法灭之护法,都与阿弥陀佛有关;其与中国(支那、震旦)的特殊法缘,亦如往生极乐之念佛法门偏在中国独立成宗。
东、西方「三圣」类似,都是父子三人共同得道,而分别建立了东方琉璃光净土及西方极乐世界。《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云:
彼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行菩萨道时,所发大愿,及彼佛土功德庄严,……一向清净,无有女人,亦无恶趣及苦音声;琉璃为地,金绳界道,城阙宫阁,轩窓罗网,皆七宝成,亦如西方极乐世界,功德庄严,等无差别。於其国中有二菩萨摩诃萨,一名日光遍照,二名月光遍照,是无量无数菩萨众之上首。
若有四众……及余净信善男子,善女人等,有能受持八分斋戒,或经一年,或复三月,受持学处,以此善根,愿生西方极乐世界,无量寿佛所,听闻正法,而未定者,若闻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名号,临命终时,有八菩萨,乘神通来,示其道路,即於彼界,种种杂色众宝华中,自然化生。
经中提及,药师净土「亦如西方极乐世界,功德庄严,等无差别」;又云,若有人「愿生极乐,而未定者」「若闻药师佛名号」,临终也有菩萨来指路,助其往生西方[21];这是说,药师十二愿与弥陀四十八愿、及东西两种净土,并无本质的差别,都为了拯济众生,是命终往生的理想之土;而弥陀法门在中国的成立与发展,对药师信仰的传播也有所促进,此或乃是中土民众「存异求同」的宗教包容性。有人说,《药师经》出现在「弥陀三经」之後,两种净土施设也类似;但药师经已走向「密教」化,且多论及「现世利益」[22],是净土思潮的穷途末路[23]。如清.玉琳通琇〈题药师日课语〉:
诚能厌恶三界,坚志往生,则专依《阿弥陀经》,收摄六根,净念相继;所谓执持名号,一心不乱,决定往生;此先自利而後利人者之所谓也。
若於现前富贵功名,未能忘情,男女饮食之欲,未知深厌,则往生法门,未易深信。即信矣,身修净土,而心恋娑婆,果何益乎?则求其不离欲鈎,而成佛智,处於顺境,不致沦胥者,固无如修持药师愿海者之殊胜难思也!
信能修持,久久不懈,知不独富贵功名,转女成男,离危迪吉,如如意珠,随愿成就,即得於一切成就处,直至菩提,永无退转,何幸如之!
弘一大师<药师如来法门>也特举「维持世法」「决定生西」两项重点,类似弥陀法门的「现、当二益」,却常被引为建设「人间佛教(净土)」的参考[24]。关於东西两种净土的比较,以後另撰专文详述。
月光菩萨与观世音菩萨的《大悲咒》有密切的关系,《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云:「是时当有,日光菩萨、月光菩萨与无量神仙,来为作证,益其効验。」<月光菩萨咒>:「月光菩萨亦为诵持大悲心陀罗尼者,说大神咒,为诸行人说陀罗尼咒而拥护之。」持诵大悲咒者,日光、月光菩萨将与无量神人作证,增益其效验。而诵《大悲咒》加诵「月光菩萨陀罗尼」,则月光菩萨来庇护[25]。
三、中秋节对念佛人的意义
前引《百丈清规.证义记》论及出家比丘於中秋节可否「专祀、祭拜」月宫「俗神」?答曰:若依通途「佛律」则不拜,若依禅门「清规」则可拜。这是一种入乡(汉地)随俗的变通,人情的呼应,亦藉此礼敬一切「应化人间,护持佛法」之佛门贤圣(菩萨);此说可供一般在家学佛人参考:
或又曰:「佛制,比丘不拜天人等,今月宫亦类诸天,何以拜耶?」答曰:「《律制》约迹而论,彼是俗神,未登道果,故不许拜,拜则恐损彼福,故制。《清规》约本而论,凡诸天神,多圣贤应化,今乃礼其德,敬其护法,故可拜。若无德无护,不涉於佛教者,应遵佛制,不拜为正。若为名利,而阿謏曲媚於世礼者,则自他俱损,不祥甚矣!」
念佛人虽已心向净土,而此身仍在娑婆,似不应遗世独立或矫情逆俗,何妨於中秋赏月及阖家欢聚之时,思惟、观察(苏轼)「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的现象,而更坚定「普愿有情皆念佛,临终往生极乐邦,家亲眷属永团聚,光寿如同大愿王」的信行,唯有如此,乃可永免世间「爱别离」之苦,实现「诸上善人聚会一处」的心愿。元.古林清茂<无量寿佛像赞>:「瞻礼无忘十二时,故乡端可与心期。弥天相好清凉月,映日莲开白玉池。为一切人垂只手,现无边界展双眉。众生念念皆相似,空尽尘劳不用疑。」
一般人过中秋节,除了赏月吃饼之外,最重要的就是一家人团聚;但世事无常,人生多难,未必日日年年皆如意,唐.戴叔伦《对月答袁明府》:「明年此夕游何处?纵有清光知对谁?」宋.苏轼《水调歌头》:「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阳关曲>:「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明.王阳明<中秋>:「去年中秋阴复晴,今年中秋阴复阴;百年好景不多遇,况乃白发相侵寻。」[26]张爱玲《倾城之恋》:「海上月是天上月,眼前人是心上人;向来心是看客心,奈何人是剧中人。」古有今皆这种「求不得」的无奈,人们只能退求其次,互相安慰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或「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世间的情爱,总在「患得、患失」中随缘享有;彼此若能於日常相聚中,共勉念佛,同愿生西,则在人间善缘之上,又多了净土法缘,这才不辜负了「闻说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欢喜踊跃、至心称念,深信不懈」的胜法[27],也不枉费了「月圆总有星相伴,人圆总有家相随」;「阴晴圆缺都休说,且喜人间好时节」的良机。印光大师《初机净业指南.序》:
众生之心如水,阿弥陀佛如月;众生信愿具足,至诚感佛,则佛应之,如水清月现也。.......月乃世间色法,尚有如此之妙。况阿弥陀佛,烦惑净尽,福慧具足。心包太虚,量周法界者乎。故《华严经》云:「佛身充满於法界,普现一切群生前。随缘赴感靡不周,而恒处此菩提座。」故知遍法界感,遍法界应。
前田听瑞<《无量寿经》的精神>云:
如来之出兴,皆为广度众生,而唯有此(弥陀第十八)愿,方是如来无尽之大悲。如来炽盛的大爱,平等无差别;犹如月亮无隔,平等照破高楼大厦及海人茅屋,所谓日月无私心,此即平等之大悲。其无私心之月光,露留野边丛草,影宿岸上群花,可说平等而无差别。
慧净法师<月丽中天,影现万水>云:
月光虽无处不照,唯宿仰望者心中;弥陀虽无人不救,唯与念佛人同在。月丽中天,影现万水,不但大至大海、长江、黄河,或一般溪水、湖泊,都现全月;即使小至一瓢一滴之水,也无不各现全月。……不论何人,不论何时,不论何处,只要当下忆佛念佛,阿弥陀佛即时与他同在,佛心入其心,佛光照其身,毫不拣择,毫无差异。
又<善导大师〈赞佛偈〉之深广内涵>云:
摄取光明如月,专念弥陀如水;摄取月光之影,恒宿专念之水。阿弥陀佛的摄取光明如同天空中的月亮,众生专念弥陀名号,就好像地面上的水,……我们只要念佛,月亮的影子就能映现在水中。……念佛众生却与阿弥陀佛一体不离。
弥陀、众生,常相忆念,如月与影;阿弥陀佛圆成四智、三身、十力、四无畏,万德庄严,而我辈凡夫具足贪瞋痴慢,烦恼业障,但看似悬隔的差异,并不妨碍(阻隔)念佛众生与阿弥陀佛的亲近一体,命终接引,往生极乐。这些勉励我们「念佛必生,净土团聚」的佳话,在此「中秋佳节,阖家赏月」之际,可说是世出世间,相得益彰。[28]有云:三界唯心造,万法唯识现,「日月星辰」乃众生之共业所成就,望月的心情(别业)却各有不同;张岱<西湖七月半>赏月的人分五类:「名为看月而实不见月者」,「身在月下而实不看月者」、「在月下,亦看月,而欲人看其看月者」、「月亦看,看月者亦看,不看月者亦看,而实无一看者」、「看月而人不见其看月之态,亦不作意看月者」;游客虽多,多半是凑热闹、争亮相、蹭名气,一时蜂拥而至「舟触舟、肩擦肩、面看面」,少刻兴尽而散,意在人群不在月;也有「浅斟低唱」或「匿影树下」的另类看月者。这是一般人欢度节庆的常态,古今皆然。
对於念佛人,则是「一样窗前明月夜,才有梅花(佛号)便不同」[29],在惯例的家聚赏月中,加了念佛的心情,就有不一样的安稳、踏实与欢喜,所谓「月到中秋分外圆,心归净土无量光[30]」。圣严法师<中秋节的祝福:千里共婵娟>云:
未出生死之前,没办法真的团圆—与阿弥陀佛、观音、大势至菩萨,十方的现在诸佛,过去无量的父母、儿女、亲戚、朋友团圆;只能与这一生少数人团圆,这怎能算?……愿我们中秋团圆,多念一些佛号,多用一点慈悲待人待众生。
确实如此,古圣今贤学佛人,为我们指示了「欢度」人间节庆的存心与行持,最简易、最平实,又能随俗、乐俗,乃至变俗的方法,就是:「行住坐卧常念佛,春夏秋冬恒吉祥!」南无阿弥陀佛
注释:
[1]七夕+中秋:不是节气,但分别为初秋(立秋)与中秋(秋分),夜间、望月之节庆。男耕女织的家庭分工(七夕)与团聚(中秋)。
[2]《文献通考》卷79/郊社考12/祭日月
[3]黄铃雅<「嫦娥奔月」神话在演义小说中之衍变>;游佩娟《嫦娥奔月神话研究》;秦美珊《羿和嫦娥的神话与仪式之结构分析》;郑慧如《月宫故事研究》;林淑怡《中国月神研究》
[4]<劳动的悲剧:吴刚伐桂与西西弗斯推石比较研究>、<从「吴刚伐桂」到《山海经》所暗藏的人类起源论>
[5]<关於玉兔捣药><玉兔捣药、蟾蜍桂树等神话故事,在嫦娥窃灵药奔月後><捣药兔──汉代画像石的西王母及其配属动物>
[6]任采真<中秋节神话故事 弦外有真音>
[7]陈峻志<中秋为何烤肉?一个传统节庆转换现代风貌的考察>:秋节有嫦娥与後羿的民间传说,月饼则可溯及元朝的历史典故,但不知从何时,烤肉就成秋节必备的应景节目……。其成因可归五大点:经济发展、旅游兴盛、取材容易、家族聚会、业者推广。
[8]<蟾蜍那麽难看,为什麽是月亮的别称?><为什麽月亮可以被称作蟾蜍?>
[9]近代学者据出土文物推翻这说法,古籍中「玉兔与蟾蜍」常并举,是独立且同在於「月亮」神话的体系中。「月中有兔」,普遍於南美的阿兹特克人、墨西哥、非洲祖鲁人、中华瑶族等。所罗门群岛土着说月亮是蟾蜍的化身;北美印第安人说月亮是肚里装水的蟾蜍;墨西哥人说月亮女神管水,可化身大青蛙……。
[10]古本《淮南子》:「羿请不死之药於西王母,羿妻姮娥窃之奔月,托身於月,是为蟾蜍,而为月精。」汉.张衡《灵宪》:「羿请不世之药於西王母,姮娥窃之以奔月。遂托身於月,是为蟾蜍。」
[11]庄国彬<月兔故事再议>
[12]《六十华严》:「菩萨清凉月,游於毕竟空,垂光照三界,心法无不现。」《八十华严》:「菩萨智光月,法界以为轮,游於毕竟空,世间无不见。」
[13]密教开立「大日如来」之智体为五智,配当五佛、五部。
[14]密教云「大日如来、众生身心、世界万物」,皆由地、水、火、风、空、识「六大」所造,彼此无别,圆融一体,乃即身成佛之基础;前「五大」为「色法」,胎藏界;「识」为「心法」,金刚界。
[15]日.东密「新义」真言宗《兴教大师觉鍐集》。兴教大师觉鑁(密岩尊者),生於嘉保二年(中国宋哲宗绍圣二年)六月十七日,肥前鹿岛人也。新义真言宗:「加持身说法」,大日如来本地身绝对无相,故无说法;唯保护众生而显现之不可思议加持身,乃有说法。
[16]唐.贯休〈乞食僧〉:「似月心常静,如麻事不知。行人莫轻诮,古佛尽如斯。」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7]唐.齐己<寄明月山僧>:「山称明月好,月出遍山明。要上诸峰去,无妨半夜行。白猿真雪色,山鸟古琴声。吾子居来久,应忘我在城。」
[18]宋.法贤/译《佛说月光菩萨经》所说「月光天子」布施其头,乃释尊过去世的菩萨行;与此「月光菩萨」不同。
[19]《大宝积经》卷九十:「汝等谁能於後末世,护持正法,摄受如来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只劫所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安住秘密,种种方便,成熟衆生?」……月光菩萨曰:「我能堪任,与诸衆生,毕竟安乐。」《菩萨善戒经》卷一:世尊即告无量诸菩萨言:「谁能於此後恶世时,受持拥护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谁能护法?谁能教化一切衆生?」……月光菩萨言:「世尊,我能教化一切衆生令修福德。」
[20]《德护》《宝雨》二经都提及赡部洲(阎浮提)「支那国」,南岳禅师《立誓愿文》:「入末法过九千八百年後,月光菩萨,出真丹国说法,大度衆生,满五十二年,入涅盘。」《佛祖纲目》云:「释迦会中,孔子爲儒童菩萨,颜回爲月光菩萨。经云,阎浮界内,有震旦国,我遣三圣,在中化导,人民慈哀,礼义具足。」这些经论是说月光菩萨与支那(震旦)汉族的殊缘,值得汉人更深的亲近与敬信。中国梵语为cina,音译为支那、至那、脂那、震旦、振旦、真丹等;义译为汉、秦、晋、隋、唐等,这是印度人对於我们的称呼。印顺法师《佛教史地考论.大乘经所见的中国》云:「cina,音译为支那、至那、脂那、震旦、振旦、真丹等;义译为汉、秦、晋、隋、唐等,这是印度人对於我们的称呼。」【佛教在中国,异常兴盛,应该也有贤王来护持。……主要是关於月光菩萨的预记。……《申日经》说:「我般涅盘千岁之後,经法且欲断绝,月光童子当出於秦国作圣君,持我经法,兴隆道化。」……刘宋失译的《佛说法灭尽经》,也有「月光出世,得相遭值,共兴吾道五十二岁」的预言。到隋代,那连提黎耶舍异译的《德护长者经》,更明说:「此童子我涅盘後,……於阎浮提脂那国内作大国王,名曰大行。……大行王(隋炀帝)以大信心,大威德力,供养我鉢」。……唐代,菩提流志三译的《佛说宝雨经》说到:「佛告天曰:……我涅盘後,最後时分,第四、五百年中法欲灭时,汝於此瞻部洲东北方摩诃支那国,位居阿鞞跋致,实是菩萨,故现女身为自在王,经於多岁,正法治化」,……这是菩提流志糅合《大云经》女王与月光童子的传说,以迎合时王的心理。大乘经中所预记的中国圣王,大抵如此。】
[21]有人云:药师法是往生净土的双保险:既能即身成就,又能往生净土;若不往生东方,也能生西。
[22]释开然《慈悲药师宝忏的思想与实践研究》云:药师佛被冠上「消灾延寿」的尊号,以其能满足众生「除病避难、延寿续命」的愿望;又因其相对於「度亡」为主之阿弥陀佛西方净土,「资生延寿」也就成了药师信仰的重要主题。
[23]陈杨炯《中国净土宗通史》第一章/第二节。太虚大师《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讲记》云:「对世界众生之未了生死者,从如如不二之妙体中,开出药师与弥陀之两大法门:将济生之事,付与东方之药师;度死之事,付与西方之弥陀。」印顺法师<阿弥陀与药师佛>云:「药师佛,与密部有关系,先见於密部的《灌顶神咒经》。……东方药师佛,成了现生的消灾延寿;西方的阿弥陀净土,即成了死後的往生。这在中国人心中,有意无意间,成了一种很明显的划分。」另,参考印顺法师<东方净土发微>、法清<弥陀净土与药师净土之比较>、陈剑鍠<济生与度死──论药师法门与弥陀法门之「称佛名号」>、李小荣<论隋唐五代至宋初的药师信仰>、关其祯<读《药师经》有关「往生净土」之文有感>
[24]程恭让<《药师经》佛教思想的内涵、特质及其当代价值>。另,<药师法门与人间净土>
[25]《最胜问菩萨十住除垢断结经》有(月光菩萨)云「如如如尔性本际,净修梵行,不见如如如尔性,於中净身口意,是谓菩萨慧。」《楞严经》卷五有(月光童子)云「佛问圆通,我以水性一味流通,得无生忍,圆满菩提,斯为第一!」这是月光菩萨(童子)自述其修行证道的内容。
[26]此诗下半云:「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团圆永无缺;山河大地拥清辉,赏心何必中秋节。」
[27]道绰大师《安乐集》云:「依大乘圣教,良由不得二种胜法,以排生死,是以不出火宅。」
[28]另,可参考净源法师<中秋话月>
[29]宋.杜耒<寒夜>
[30]法照大师云:「此界一人念佛名,西方便有一莲生;但使一生常不退,此华还到此间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