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净土宗宗旨与特色
第一节 宗旨与特色之意义
宗旨即一宗一派教义所宣称之根本目的,及达此目的之方法。特色为某一宗派所特有,而其他宗派所无之本质属性。宗旨与特色相互关联,而表述角度不同。
一个宗派的教义非常广泛,但如果掌握其宗旨与特色,即为掌握根本,即使其余细节不甚了解,也无妨大体。反过来,即使饱读宗派教典,却不知其宗旨与特色,也是门外汉。
第二节 宗旨四句偈
净土宗宗旨,概括为四句偈:
信受弥陀救度,
专称弥陀佛名,
愿生弥陀净土,
广度十方众生。
前两句为方法,分为安心与起行; 後两句为目的,即是自利与利他。
方法—安心—信受弥陀救度
起行—专称弥陀佛名
目的—自利—愿生弥陀净土
利他—广度十方众生
第一句,显示此法门是依靠佛力救度,不是依靠自力修行; 是以信心领受弥陀的慈悲,不是以明心开发自身的智慧; 是唯有谦卑地自视为罪者、苦者、愚者必可得益的法门,不是自许为圣者、智者、善者而能得入的法门。
第二句,显示「弥陀救度」即是「弥陀佛名」; 如何「信受弥陀救度」,即是「专称弥陀佛名」。专而不杂,易而不难,明而不昧。
第三句,显示弥陀救度的目标,在救往弥陀净土; 愿往生者,皆得往生。
第四句,显示弥陀救度的利益,是报土往生,往生即速成佛,成佛即能广度十方众生。显示此法门之往生、成佛、度众生,皆在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之中。
又第一句,舍自归他; 第二句,舍难取易; 第三句,舍此往彼; 第四句,证大菩提。先获弥陀之救度,再救十方之众生; 若获弥陀之救度,必能救度十方众生。
第三节 特色四标语
净土宗特色,概括为四句标语:
本愿称名,
凡夫入报,
平生业成,
现生不退。
前两句为根本纲宗,後两句明今生胜益; 又前一句为因行,後三句为果益。根本自摄枝末,因行必招果益,故四句可收为两句「本愿称名,凡夫入报」,又可收入一句「本愿称名」。
本愿,明教理; 称名,明行法; 凡夫,明摄机; 入报,明果益。「本愿称名,凡夫入报」,明净土宗之「机、教、行、益」,即: 罪业凡夫,以弥陀本愿不虚故,称名愿生,皆得往生真实无漏极乐报土; 而且是平生之时圆满达成往生之业,不待临终; 於此世间即获不退转之果位,非至极乐。

本愿称名: 圣道诸宗以众生心性为体,悟明心性为宗; 净土一宗以本愿名号为体,称名往生为宗,故「本愿称名」为净土宗不共圣道诸宗之特色。又,余佛净土虽也劝往生,但未闻有称名往生之本愿,弥陀一佛独发称名往生之本愿,故「本愿称名」为净土宗超胜余佛净土之特色。
凡夫入报: 依圣道诸宗修习,必须登地以上的大菩萨才能前至诸佛报土; 他方净土虽不乏高妙报土,然而一切决非罪障凡夫可至之处。今净土一宗,凡夫称名,仗阿弥陀佛愿力,得生极乐最妙报土,证同弥陀,故此「凡夫入报」即为圣道诸宗所无、他方净土未闻之特色。
平生业成: 圣道修行,仗自力累积之功,有渐次断证之位,初果圣人尚需七次往返天上人间,而後业成解脱,不受後有。今净土宗,任何罪重之人,只此一生,决定往生,生死了办,不再轮回。然而如果必须累积一生勤行,直到临终见佛来迎,方才往生业成,仍不免圣道自力色彩,往生存有不确定因素。今说「平生业成」,不说「一生业成」,称名、愿生之平时,即是往生业成之时。因本愿称名,往生仗佛愿力; 佛愿力成故,众生往生之业已由佛边完成; 佛边已成故,何时众生信受称名,即时乘佛愿力,往生之业达成,不待临终。任何人、任何时,信受称名,往生之业当体成就,业成不坏故,自然念念称名有相续之功,声声往生无不定之虑,故说「正定之业」「万修万人去」「遇无空过者」,独成净土宗之特色。
现生不退: 於圣道修行,不退转位乃是极艰、极难、极重、极要、极尊、极大之事,非敢率尔轻谈,妄自期许,要须生生正见不失,勇猛精修,历劫勤行方可达至,何况长劫疲劳苦修过程中,退道者如大海水之多,进步者只毛滴水之少。舍利弗以六住菩萨之位,尚以乞眼因缘退心,余者可知。今净土宗,凡夫罪人,但以本愿称名一法,尽获弥陀因中万行、果上万德,圆满成佛所需一切功德,於娑婆界登不退位,以烦恼身入圣众数。如此教理,圣道诸宗所绝无,十方世界所仅有,独成净土宗之特色。
如上,开为四句,合为一句「本愿称名」。有此一句,自然流出三句。因为「本愿称名」,所以「凡夫入报」; 因为「本愿称名」,所以「平生业成」; 因为「本愿称名」,所以「现生不退」。
古今多有弘净土者,虽提倡称名,然非依本愿为宗; 虽劝求往生,然不明凡夫入报。今依善导大师之教,净土宗义虽广,略之「本愿称名,凡夫入报」为其根本。「本愿」为能诠之教,「称名」为所诠之行,「凡夫」为能行之机,「入报」为所行得益。「本愿称名,凡夫入报」明净土一宗之机教行益、修因证果、方法目的,特为一宗宗骨。有此,即独立而为净土宗; 无此,即混同诸家常说,不成净土宗。
又三心、四修、五念,三辈、九品诸行,不论定散,不择善恶,一切教说,终归六字,谓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南无阿弥陀佛!
附
净土宗教章
一、宗名--净土宗(简称「净宗」)
二、本尊--南无阿弥陀佛
三、根源--第十八愿(总摄四十八愿)
四、宗旨--四句偈语:
信受弥陀救度
专称弥陀佛名
愿生弥陀净土
广度十方众生
五、特色--四句法语
本愿称名,凡夫入报;
平生业成,现生不退。
六、宗祖--善导大师(净土宗之大成者)
七、相承--龙树菩萨、天亲菩萨、昙鸾大师、道绰大师、善导大师
八、经论--
正依经典:
(一)《佛说无量寿经 》二卷 曹魏 康僧铠 译
(二)《佛说观无量寿经 》一卷 刘宋 畺良耶舍 译
(三)《佛说阿弥陀经》一卷 姚秦 鸠摩罗什 译
相承论释:
(一) 龙树菩萨《易行品》一卷 《十二礼 》一卷
(二) 天亲菩萨《往生论 》一卷
(三) 昙鸾大师《往生论注》二卷 《赞阿弥陀佛偈 》一卷
(四) 道绰大师《安乐集 》二卷
(五)善导大师《观经疏》四卷 《观念法门 》一卷
《法事赞》二卷 《往生礼赞》一卷 《般舟赞》一卷
九、本典--净土三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
十、宗典--善导大师《观经疏》
十一、教判--净土宗立「圣道」、「净土」二门,判释一代佛教。
圣道门:於娑婆得道,自力断惑出离生死之法门,凡夫难修难证;如陆道步行,苦。
净土门:於极乐得道,他力救度往生净土之法门,凡夫易修
易行;如水道乘船,乐。
十二、行判--净土门之中,宗祖有「要弘二门判」与「正杂二行判」,如下表:
要弘二门判
正杂二行判
十三、摄机--上摄等觉菩萨,下摄逆谤阐提。不论男女老少、僧俗善恶、平生、临终、中阴身、三恶道;九法界中,所有一切圣凡善恶,悉皆包含,无一遗漏。无一人不能学,无一人不能行,无一人不能生。 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万人修万人去。
十四、 利益--现当二益:

十五、 宗风一--真谛(往生之道):
(一)一向专称--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二)三不疑杂--不怀疑,不间断,不夹杂(不杂余佛,不杂余行)。
(三)守愚无诤--专崇本宗,不讥他宗;法门高下,不相诤论;
唯守愚念佛。
(四)六不六化--不尚体验而平凡化,不好玄奇而平实化,
不求高深而平常化,不纯学术而信仰化,
不涉艰涩而浅易化,不落繁琐而普及化。
(五)恪守传承--着作讲演,必依传承,绝不妄自,越格发挥。
他宗他流,言论若异,敬而不依,坚持本流。
(六)亲近同门--亲近同门,切磋法义;若非同门,不亲不近,
防退失故。
十六、宗风二--俗谛(处世之道):
(一)对弥陀恭敬信顺,对他人恩慈体贴,对自己谦卑柔和。
(二)敦伦尽分,闲邪存诚;奉公守法,为世良民。
(三)自觉愚恶,过於他人;毫无资格,计较他人。
不说是非,不听是非,不传是非,不较是非。
不求人过,不举人罪,不揭人私,不争人我。
不背因果,不蓄恨意,不怀虚假,不行谄曲。
(四)六亲眷属,敬爱和睦;崇德兴仁,务修礼让。
和颜爱语,下心含笑;慈念众生,加厚於人。
奉行谦敬,不起骄慢;常怀惭愧,仰谢佛恩。
(五)给人安心,给人欢喜,给人希望,给人利益。
凡事真心,凡事爱心,凡事感恩,凡事恭敬。
(六)学佛大悲心--弥陀如何为我,我便如何为人。
十七、 宗歌--(宗祖四十八字愿成释)
若我成佛,十方众生,称我名号,下至十声,
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彼佛今现,在世成佛,当知本誓,重愿不虚,
众生称念,必得往生。
十八、 宗徽--莲花地球(请见《净土宗宗徽之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