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净土宗概论》

  1. 第十章 净土宗宗旨与特色
  2. 第九章 凡夫入报
  3. 第八章 本愿称名
  4. 第七章 作业行仪
  5. 第六章 起行
  6. 第五章 安心
  7. 第四章 净土宗相承论释
  8. 第三章 净土宗正依经典
  9. 第二章 净土宗教相判释
  10. 第一章 净土宗义概说
  11. 前言.目录

贰、《佛说阿弥陀经》要义

  1. 《阿弥陀经》要义(十六)
  2. 《阿弥陀经》要义(十五)
  3. 《阿弥陀经》要义(十四)
  4. 《阿弥陀经》要义(十三)
  5. 《阿弥陀经》要义(十二)
  6. 《阿弥陀经》要义(十一)
  7. 《阿弥陀经》要义(十)
  8. 《阿弥陀经》要义(九)
  9. 《阿弥陀经》要义(八)
  10. 《阿弥陀经》要义(七)
  11. 《阿弥陀经》要义(六)
  12. 《阿弥陀经》要义(五)
  13. 《阿弥陀经》要义(四)
  14. 《阿弥陀经》要义(三)
  15. 《阿弥陀经》要义(二)
  16. 《阿弥陀经》要义(一)

参、《佛说阿弥陀经》讲义

  1.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四十三)
  2.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四十二)
  3.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四十一)
  4.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四十)
  5.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三十九)
  6.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三十八)
  7.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三十七)
  8.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三十六)
  9.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三十五)
  10.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三十四)
  11.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三十三)
  12.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三十二)
  13.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三十一)
  14.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三十)
  15.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二十九)
  16.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二十八)
  17.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二十七)
  18.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二十六)
  19.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二十五)
  20.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二十四)
  21.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二十三)
  22.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二十二)
  23.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二十一)
  24.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二十)
  25.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十九)
  26.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十八)
  27.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十七)
  28.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十六)
  29.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十五)
  30.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十四)
  31.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十三)
  32.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十二)
  33.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十一)
  34.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十)
  35.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九)
  36.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八)
  37.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七)
  38.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六)
  39.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五)
  40.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四)
  41. 《阿弥陀经讲义》讲义(三)
  42.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二)
  43.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一)

肆、《往生论》讲义

  1. 《往生论》研究
  2. 《往生论》要义
  3. 天亲菩萨之教判思想
  4. 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

伍、《往生论注》讲义  

  1. 再读《往生论注》有感
  2. 《往生论注》玄义略解
  3. 现生不退论
  4. 平生业成论
  5. 佛身佛土论
  6. 凡夫论
  7. 称名论
  8. 易行论
  9. 愿力论
  10. 真实功德之垂救
  11. 一线四点
  12. 净土宗第一奇书
  13. 昙鸾大师之教判思想

陆、其他

  1. 阿弥陀佛的救度(中英对照)
  2. 《观经疏》四重判
  3. 《阿弥陀经》「三段要文」之经证、祖释
净土宗
净宗法师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净宗法师 > 讲义
top

讲义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三十五)

第三篇    正宗分

第二章    劝念佛往生

11.若一日……若七日……

       (1)名号德用

       因为名号具有彼佛无量寿之德,归命称名行者,与彼佛生命同体,受无量寿之德薰染,在此无常俗世,必然尽形寿称名不怠,而显现念佛即生活、生活即念佛的情态。命存一日,念佛一日;命存二日,念佛二日;乃至命存七日,念佛七日;日日相续,直至临终。以此之故,经文说:「若一日……若七日……其人临命终时」。

 

       (2)善导大师《观念法门》言:

《弥陀经》云:
若佛在世,若佛灭後,一切造罪凡夫,但回心念阿弥陀佛,愿生净土;
上尽百年,下至七日、一日,十声、三声一声等;
命欲终时,佛与圣众,自来迎接,即得往生。

 

       「若一日……若七日……」即是「上尽百年,下至七日一日,十声三声—声等」,即是尽形寿的意思。

 

(3)经文不说尽形寿,而说「若一日……若七日……」,略有三义。

①显人命无常:寿命随时会临终,所以说「若一日、若二日……」。「若」者,不定。

 

②令念佛相续:只要命存之日,就相续念佛,一日如此,二日如此,日日如此,所以说「若一日、若二日……」。七日为期,是常用的时间表达法。如—周七日,循环往复,七日就是永远。念佛也一样,回圈无尽,直到临终。

 

《法事赞》言:

七日七夜心无间,长时起行倍皆然;
临终圣众持华现,身心踊跃坐金莲。

 

③明往生容易:圣道修行,需历多劫;净土称名,不过一日七日。

 

《般舟赞》言:

璎珞经中说渐教,万劫修功证不退。
观经弥陀经等说,即是顿教菩萨藏。
一日七日专称佛,命断须臾生安乐。
—入弥陀涅盘国,即得不退证无生。

 

 

12.打佛七

       七日行道,诸宗常例。为要期别时行法。

《观念法门》载:336

 

欲「入三昧道场」时,一依佛教方法。
先须料理道场,安置尊像,香汤扫洒。
若无佛堂,有净房亦得,扫洒如法,取一佛像,西壁安置。
行者等,从月一日至八日,或从八日至十五日,
或从十五日至二十三日,或从二十三日至三十日,月别四时佳。
行者等,自量家业轻重,於此时中,入净行道。
若一日乃至七日,尽须净衣,鞋靺亦须新净。
七日之中,皆须一食长斋。软饼、粗饭,随时酱菜,俭素节量。
於道场中,昼夜束心,相续专心,念阿弥陀佛;心与声相续,唯坐唯立。
七日之间,不得睡眠,亦不须依时礼佛、诵经,数珠亦不须捉;
但知合掌念佛,念念作见佛想。
佛言:「想念阿弥陀佛,真金色身,光明彻照,端正无比,在心眼前。」
正念佛时,若立即立念一万、二万,若坐即坐念一万、二万。
於道场内不得交头窃语。

 

       (1)具备助缘

       净舍,时节,资用。

 

       (2)正修三昧

       心声相续,念念作见佛想。一食长斋,不得睡眠。不得窃语。不须礼佛、诵经、持珠。

       比现在一般打佛七更为精进。

 

 

13.一心不乱

       (1)名号德用

       因为名号具有彼佛无量光之德,归命称名行者,被彼佛无量光明照耀摄取,虽是愚痴之身,而能一心明信佛智,专称佛名,不受外邪异见惑乱。以此之故,经文说:「一心不乱」。

 

《往生礼赞》言:

蒙光触者心不退,昼夜六时专想念。

 

(2)唐译《阿弥陀经》言:

系念不乱。

 

(3)《无量寿经》言:

一向专念。

 

(4)佛教词典

①专注一事,使心不散乱、动摇之谓。《华严经》言:

汝等应离诸疑垢,一心不乱而谛听。

 

②以至诚之信心持诵弥陀名号,令心不散乱。即舍弃我体,而与「南无阿弥陀佛」之称念合为一,称为一心不乱。

 

 

14.善导大师释「一心不乱」

       一心不乱,一般理事一心、禅定一心、不起妄念等,多令人闻而生畏。若依善导大师的解释,则甚觉易行安乐。

 

       (1)《法事赞》言:

念弥陀专复专。

 

专心不二,一心;专行不杂,不乱。

 

       (2)《观经疏.定善义》言:

《弥陀经》中,一日七日专念弥陀名号得生。

 

       (3)《般舟赞》言:

观经弥陀经等说,即是顿教菩萨藏。
一日七日专称佛,命断须臾生安乐。

 

       (4)《观经疏•玄义分》言: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
即应执持名号,一日乃至七日,一心愿生,
命欲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迎接往生。

 

       (5)《观经疏•散善义》言:

一切凡夫,一日七日,一心专念弥陀名号,定得往生。

 

       (6)《观经疏•散善义》言:

汝等众生,皆应信是释迦所说、所赞、所证:
一切凡夫,不问罪福多少,时节久近,
但能上尽百年,下至一日七日,一心专念弥陀名号,
定得往生,必无疑也!

 

       (7)《观念法门》言:

若有男子、女人,或一日七日,一心专念弥陀佛名。
其人命欲终时,
阿弥陀佛,与诸圣众,自来迎接,即得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8)《观念法门》言:

若佛在世,若佛灭後,一切造罪凡夫,但回心念阿弥陀佛,愿生净土;
上尽百年,下至七日、一日,十声、三声、一声等;
命欲终时,佛与圣众,自来迎接,即得往生。

 

       (9)《往生礼赞》言:

若有众生,闻说阿弥陀佛,
即应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乃至七日,一心称佛不乱;
命欲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
此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彼国。

 

       总之,善导大师解释一心不乱,就是「一心愿生,专称佛名,不动乱,不杂乱」,非常简单,任何人都看得懂,做得到。

 

       (10)据上善导大师之释:

①善男子善女人—佛世、灭後,一切造罪凡夫。

1 一切凡夫,不问罪福多少。

2 一切凡夫。

3 男子女人。

4 众生。

5 九品。

 

②「若一日……若七日……」——尽形寿。

 

③「执持名号一心不乱」——「念弥陀专复专」。

1 专念弥陀名号。

2 专称佛。

3 一心专念弥陀名号。

4 但回心念阿弥陀佛,愿生净土。

5 执持名号,一心愿生。

6 一心称佛不乱。

 

 

15.《弥陀要解》释「一心不乱」

1 信因者,深信散乱称名,犹为成佛种子,况一心不乱,安得不生净土!
《法华经》言:
若人散乱心,入於塔庙中,—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

 

2 言执持名号一心不乱者,名以召德,德不可思议,故名号亦不可思议。名号功德不可思议,故使散称为佛种,执持登不退也。

 

3 唯以信愿执持名号,则——声悉具多善根福德。散心称名,福善亦不可量,况一心不乱哉!

 

4 此经的示持名妙行,故特徵释名号,欲人深信万德洪名不可思议,一心执持,无复疑贰也。

 

5 依一心说信愿行,非先後,非定三。盖无愿行不名真信,无行信不名真愿,无信愿不名真行。今全由信愿持名,故信愿行三,声声圆具,所以名多善根福德因缘。

 

6 一心亦二种。不论事持、理持,持至伏除烦恼,乃至见思先尽,皆事一心。不论事持、理持,持至心开见本性佛,皆理一心。事一心不为见思所乱,理一心不为二边所乱,即修慧也。不为见思乱,故感变化身佛及诸圣众现前,心不复起娑婆界中三有颠倒,往生同居、方便二种极乐世界。不为二边乱,故感受用身佛及诸圣众现前,心不复起生死、涅盘二见颠倒,往生实报、寂光二种极乐世界。

 

7 若执持名号,未断见思,随其或散或定,於同居土分三辈九品;若持至事一心不乱,见思任运先落,则生方便有余净土;若至理一心不乱,豁破无明—品,乃至四十—品,则生实报庄严净土,亦分证常寂光土。

 

       (1)天台:决定一心,禅定一心。信愿一心,断证一心。

       (2)信愿一心:无复疑二。依一心说信愿行。

       (3)信愿一心:若定若散,同居土三辈九品。事一心,方便土;理一心,实报土。

       (4)散心有二:①无信心。②无定心。

       (5)一心亦二:①信一心。②定一心。

①虽有二解,净土宗意,信愿一心为正;契佛本愿故,不舍万机故,安乐易行故,正定之业故。

②《易行品》言:信心清净者,华开即见佛。

③《往生论》言:一心归命。

④《往生论注》言:信心淳、一、相续,辗转相成。

⑤《观经疏》言:一心专念。

 

 

16.「一心不乱」与「执持名号」

       经文「执持名号」,与「一心不乱」互显,意为:执持名号,应当一心不乱;一心不乱,才是执持名号。

 

唐译《阿弥陀经》言:

系念不乱。

 

智圆法师言:

信力故执受在心,念力故任持不忘。

 

《易行品》言:

若人欲疾至,不退转地者;
应以恭敬心,执持称名号。
一心者,恭敬心,二种深信。谦敬闻奉行。

 

《弥陀要解》言:

此经的示持名妙行,故特徵释名号,欲人深信万德洪名不可思议,一心执持,无复疑贰也。

 

       无疑,信,不动乱;无二,专,不杂乱。

 

       「执」是抓住不放松,「持」是相续不间断。譬如在黑暗中走险路,拿—支火把照明,必然会小心翼翼,一心一意地把这支火把拿好,直到目的地,不可能马马虎虎,更不可能半路上就随随便便把它扔了。这—路拿着火把,就是一心不乱。

 

       「执持名号」,也是如此。名号如火把,信心如手,心信口称如同以手执持。《疏》说「常以净信心手,以持智慧之辉」。要通过三界六道的黑暗险道,我们只有完全靠定这句无量光名号的智慧火炬,从生到死,—路执持,一心一意,毫无二志,丝毫也不敢舍此去学与我们的根机不相应的法门。这样才是执持名号,这样就是一心不乱。

 

       反之,心不执着,心有旁骛,三心二意,就不是一心;念不相续,念有间断,念有疑杂,就是乱,不是不乱。

 

 

17.误解「一心不乱」之过失

       若执定「一心不乱」为禅定一心、不起妄念,认为非此不能往生,有诸多过失。

 

       第一,有释尊与弥陀矛盾之失。因为阿弥陀佛的念佛往生本愿很容易,众生只要「乃至十念」(上尽—形,下至十声)念佛,但释尊却说要达到息心凝想。

 

       第二,有释尊背离弥陀,另开往生极乐条件之失。弥陀本愿无禅定息心之要求。

 

       第三,有释尊自说相违之失。同为释尊所说,《大经》说「上中下三种根机的人,只要一向专念,通通往生」;《观经》说「下下品的人临终苦逼,精神惶恐,十声念佛,即得往生」,都很容易。本经却说要如何的禅定一心,岂非矛盾。

 

       第四,有释尊说法不契机之失。本经为五浊恶世凡夫所说,若难行而无人可行,岂非法不对机。

 

       第五,有龙树教判错误之失。龙树菩萨判净土法门为下劣根机可行之「易行道」「安乐门」,而事理一心、禅定息想自非下机可行。

 

       第六,有与现见事实相违之失。古今见闻,众多念佛人,虽非禅定凝心,但只一向专念,不怀疑,皆得殊胜往生。

 

       第七,有行人自失往生之失。

 

       依善导大师的解释,上符弥陀本愿,下契众生根机,净土三经一致,释迦佛语不虚,人人安心念佛,个个都能往生。

 

 

18.念佛时妄念叠起什麽原因?能不能往生?如何对治?

       贪瞋痴本性。由过去习种,今生业风,如风过树林,雨打湖面,动摇不止。

 

       (1)源信法语:

妄念原是,凡夫本体。妄念之外,别无心也。
直至临终,犹是一向妄念凡夫。
知此念佛,即蒙来迎。
乘莲台时,能翻妄念,成为觉心。

 

       (2)《十念法要》言:

不顾妄念余念,不谓散乱不净,唯口称名号。
若常称名者,以佛名之德,妄念自止,散乱自静,三业自调,愿心自发。
故愿生心少时,亦南无阿弥陀佛。
散心增时,亦南无阿弥陀佛。
妄念起时,亦南无阿弥陀佛。
善心生时,亦南无阿弥陀佛。
不净之时,亦南无阿弥陀佛;
清净之时,亦南无阿弥陀佛。
三心欠缺时,亦南无阿弥陀佛;
三心具足时,亦南无阿弥陀佛。
三心现起时,亦南无阿弥陀佛。
三心成就时,亦南无阿弥陀佛。
此即决定往生之方便也,纳於心腑莫忘失。

 

       (3)《散心问答》言:

问曰:心澄时之念佛与妄念中之念佛,其胜劣如何?
答曰:其功德齐等,并无差别。
问曰:我虽念佛,此心散乱,不知如何?
上人答曰:此法然亦力有所不及也。
凡夫之心,如何可得无散乱!亦唯如此,故名易行。
生於欲界地中之人,皆散心也。
譬如受生人界,则有目鼻。所谓舍散心而往生者,无此理也!
亦唯散心念佛人之往生,方是可贵之本愿也。

 

       (4)《观经疏》言:

1 无疑无虑。

2 不顾水火二河。

 

       (5)蕅益大师言:

信得决,愿得切,虽散心念佛,亦必往生。

 

       (6)印光大师言:

妄念起时,只一个不理,便不会妄上生妄。
譬如小人撒赖,若主人不理,彼即无势可乘。
若用刚法抵制,彼亦以刚法从事。
若以柔法安慰,彼必谓主人怕他,又益加决烈。
二者皆是损多而益少。只置之不见不闻,彼既无势可乘,只得逡巡而去。

 

       (7)对治

①不担心。

②不理会。

③不急躁。若疑虑不安,如水生蛟龙,妄波四起。

④唯口称。如光来暗自灭。

⑤摄耳听。

⑥记数与摄心。

 

 

19.念念临终

       寿暖识三法将舍之际。生命在呼吸间。念死无常。常将死字贴在额头。

       最後再专念佛。

 

《往生礼赞》偈言:

南无忏悔十方佛,愿灭一切诸罪根。
今将久近所修善,回作自他安乐因。
恒愿一切临终时,胜缘胜境悉现前。
愿睹弥陀大悲主,观音势至十方尊。
仰愿神光蒙授手,乘佛本愿生彼国。

 

诸众等听说《日没无常偈》:

人间匆匆营众务,不觉年命日夜去。
如灯风中灭难期,忙忙六道无定趣。
未得解脱出苦海,云何安然不惊惧。
各闻强健有力时,自策自励求常住。

 

初夜偈云(《菩萨处胎经》):

烦恼深无底,生死海无边。
度苦船未立,云何乐睡眠。
勇猛勤精进,摄心常在禅。

 

中夜偈云:(《坐禅三昧经》)

汝等勿抱臭屍卧,种种不净假名人。
如得重病箭入体,众苦痛集安可眠。

 

後夜偈云(《华严经》):

时光迁流转,忽至五更初。
无常念念至,恒与死王居。
劝诸行道者,勤修至无余。

 

平旦偈云(《摩诃僧只律》):

欲求寂灭乐,当学沙门法。
衣食支身命,精粗随众得。
诸众等,今日晨朝,各诵六念。

 

日中偈云:(《尸迦罗卫经》)

人生不精进,喻若树无根。
采华置日中,能得几时鲜。
人命亦如是,无常须臾间。
劝诸行道众,勤修乃至真。

 

 

20.平生业成论

       经文说临终佛圣来迎,有人遂以为一生念佛,往生都是不定,临终见佛来迎,往生才算决定,往生之业才算达成,也就是所谓的「临终业成」。果其如此,势必一生念佛,一生不安,甚至退心,不再念佛。

 

       虽有临终业成之人,但本经所说主要在「平生业成」,即平生信愿专称佛名,其往生之业因平生即已达成,决定往生,不必等待临终方为决定。这有二点理由:

 

       (1)既说临终来迎,可知此前往生之业已经成就,如不成就,不可能有佛圣来迎。如世间迎娶,也因婚约先定。

 

       (2)如果说是临终业成,临终必须有往生之业,可是经文临终只说佛圣来迎,而无往生之业,更谈不上业成不业成。往生之业,是在平生「若一日……若七日……」的念佛,可知往生之业成就於平生,临终佛菩萨自然来迎,也就是「平生业成,临终来迎」。

 

       又如有人造五逆罪,虽临终不再造罪,业因成故,命终必见狱火来迎而堕地狱,此即所谓定业。虽是临终方见狱火来迎,而其业因平生成故。而念佛能灭五逆罪,称为正定业,自然更是平生业成。虽是临终方见佛圣来迎,而其往生业因决定在平时念佛,即使临终未能念佛,也决定蒙佛来迎。

 

据《瑜伽师地论》《俱舍论》等,由三因缘而成者为重业:

①由意乐而成者,谓造业之动机为强烈之烦恼;或以善心深思惟者,其业必重。

②由加行而成者,谓行为无间断而郑重造作者,是为重业。

③由功德田而成者,谓造业之对象为有恩之父母、有功德之佛法僧等,此必为重业。

 

       具有三因缘之任一种业,必属重业、定业,否则即为轻业、不定业。

 

       何况一心专称佛名,三缘皆重,岂非正定之业,能胜一切妄罪。

 

       《往生论注》上卷末有在心、在缘、在决定之三在释,说明十念念佛为重,即转五逆十恶之无间定业,令生净土。

 

《法事赞》言:

昼夜六时强发愿,持心不散业还成;
业成见佛华台主,须臾变作紫金台。

 

梵本译:

若彼善男子,或善女人,将要作时,或俱作时,
彼无量寿如来将站立其前,声闻众围绕,菩萨众现前。
彼将作不颠倒心时,其时即可往生无量寿如来的佛刹土极乐世界中。

 

       平生业成之经证很多,可参《净土宗之特色》。

 

 

21.临终业成

       此有二种:

       (1)临终才念佛的人

       如《观经》下品,因为平生不曾念佛,直到临终才遇到善知识教以念佛,所以是临终念佛、临终业成。

 

       (2)平时虽念佛,而有疑杂的人

       因不如实修行相应,不顺彼佛本愿,不蒙佛光摄取,一生之间往生不定。直到临终,或自能念佛,或得善友助念,往生业成,佛自来迎。

 

       又有直到临终,往生之业尚不定者,只能待来生。

 

《往生礼赞》言:

念念相续,毕命为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
舍专修杂业者,百时稀得一二,千时稀得三五。
修杂不至心者,千中无一。

 

 

22.有关往生业成

       (1)业成。也称「业事成办」。指业因已经达成,结果已在其中,只待显现。如火烧泥坯,坯已成砖,只待出窑。

 

       (2)往生业成。往生之业因已经成就,命终必定往生。简称「业成」。

 

       (3)平生业成。平常生命中,往生之业已经成就。与临终业成相对。

 

       (4)临终业成。一生之间,往生之业未成就;临终之时,往生之业成就。与平生业成相对。

 

       (5)十劫业成。阿弥陀佛在十劫之前成正觉之时,已经代众生成就往生极乐之业。

1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2  阿弥陀佛成佛以来,於今十劫。

3 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4 令诸众生,功德成就。

5 实相身,为物身。

 

       (6)名号业成。阿弥陀佛十劫之前成佛之时,已经成就众生往生之业,纳在「南无阿弥陀佛」名号之中,故名号即是众生往生之业据。

1 言南无者,即是归命,亦是发愿回向之义。
言阿弥陀佛者,即是其行。
以斯义故,必得往生。

2 名即法。

3 临行送君无多字,一句弥陀做大舟。

 

       (7)法体业成。同名号业成。南无阿弥陀佛名号,是众生往生之法体。与机受业成相对。

 

       (8)机受业成。虽名号法体已成就众生往生,但众生不信受不得往生,众生信受即得往生。

与法体业成相对。第十八愿成就文:

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
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

 

       (9)闻名业成。闻说阿弥陀佛名号功德,信受在怀,不待口称,往生之业即时成就。如中品下生。

1 其有得闻,彼佛名号,欢喜踊跃,乃至一念,
当知此人,为得大利,则是具足,无上功德。

2 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国,自致不退转。

3 我若成正觉,立名无量寿,众生闻此号,俱来我刹中。(《庄严经》)

 

       (10)称名业成。称念阿弥陀佛名号,以名号之力,当下罪灭,往生之业成就。如下品上生。

行者正称名时,彼弥陀即遗化众,应声来现。

 

       (11)归命业成。归命阿弥陀佛救度,往生之业当下成就。如下品中生。

发三种心,即便往生。
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
具三心者,必生彼国。

 

       (12)声声业成。声声称名,念念罪灭,每声每念皆具足往生之因。如下品下生。

1 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於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

2 声声连注满十念,念念消除五逆障。

3 上尽一形至十念,三念五念佛来迎。

4 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

 

       (13)一念业成。信愿具足,一发不退,从初一念往生之业即为成就。与多念业成相对。

《法事赞》言:

昼夜六时强发愿,持心不散业还成;
业成见佛华台主,须臾变作紫金台。

 

       (14)多念业成。累积多念,信愿渐具,往生之业达成。与一念业成相对。

 

       (15)业成不退。往生业因,一成永成,不会退失。如砖不再为泥,金不退为矿。

正觉阿弥陀,法王善住持。

 

       (16)业成相续。往生之业成就,有相续之力势。无量寿之德用。

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

 

       (17)业成满足。往生之业成就,心地满足,无有旁骛。无量光之德用。

1 一心不乱。

2 彼无碍光如来名号,能破众生一切无明,能满众生一切志愿。

 

 

23.来迎报化

       念佛三缘故,顺彼佛愿故,报佛来迎。

 

 

24.来迎辈品

念佛往生,理超众品。若欲比较,可当上品。

 

唐译《阿弥陀经》言:

佛与无量声闻弟子菩萨众来迎故。

 

 

25.问:念佛往生之来迎,为是第十八愿利益,为是第十九愿利益?若言第十八愿利益,愿文不说来迎;若言第十九愿利益,第十九愿所誓在诸行。

答:来迎利益正属第十八愿念佛,傍通第十九愿诸行回愿。

然第十八愿不说临终来迎者:

(1)本誓重愿,若不生者,不取正觉,理在不言故。

(2)名体一如,三缘具足,念佛佛来,法尔如是故。

(3)摄取光中,应声即现,常来护念,不限临终故。

 

1 众生忆念佛者,佛亦忆念众生,彼此三业不相舍离,
故名亲缘。
众生愿见佛,佛即应念现在目前,
故名近缘。
众生称念,即除多劫罪,
命欲终时,佛与圣众自来迎接,诸邪业系无能碍者,
故名增上缘。

 

2 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

 

3 行者正称名时,彼弥陀即遣化众,应声来现。
无量寿佛,化身无数,与观世音及大势至,常来至此行人之所。

 

       然诸行人,非本誓重愿之机,隔名体一如之理,缺亲近增上之缘,无摄取护念之益,若不别誓临终来迎,则绝往生望。故为疏机,令得安心,归入念佛,大悲别发此愿,而誓临终来迎。

 

       故知诸行来迎,来迎之因不在诸行,正由一分念佛,愿言「至心发愿,欲生我国」。若非愿生,岂蒙来迎。

 

 

26.念佛无魔事

(1)《弥陀要解》言:

问:临终佛现,宁保非魔?

 

答:修心人不作佛观,而佛忽现,非本所期,故名魔事。
念佛见佛,已是相应。况临终非致魔时,何须疑虑。

 

(2)莲池大师《弥陀疏钞》言:

念佛者,佛威神力,佛本愿力,大光明中,必无魔事。
今念佛人,一生忆佛,临终见佛,因果相符,何得概为魔事?

 

又言:

末世修行,多诸障难,一亏正见,即陷群邪。
彼佛愿力威神加被行人,大光明中不遭魔事,能为护念,直至道场。
今念佛者,以佛大愿摄受,大力匡持,威莫敢干,神不可测。
虽有魔事,行将自消。
又经云:念佛之人,有四十里光明烛身,魔不能犯。
以阿弥陀佛,及十方佛,常护念故。
从今发心,直至道场,自始自终,吉无不利。

 

(3)元照法师言:

今净土诸经并不言魔,即知此法无魔明矣!
山阴庆文法师《正信法门》辨之甚详,今为具引:
彼问曰:或有人云
「临终见佛菩萨,放光持台,天乐异香,来迎往生,并是魔事」,
此说如何?
答曰:有依《首楞严经》修习三昧,或发动阴魔;
有依《摩诃衍论》修习三昧,或发动外魔(谓天魔也);
有依《止观论》修习三昧,或发动时魅。
此等并是修禅定人,约其自力,先有魔种,被定激发,故现此事。
倘能明识,各用对治,即能除遣。
若作圣解,皆被魔障(上明此方入道,则发魔事)。
今约所修念佛三昧,乃凭佛力,如近帝王,无敢干犯。
盖由阿弥陀佛有大慈悲力、大誓愿力、大智慧力、大三昧力、
大威神力、大摧邪力、大降魔力、天眼远见力、天耳遥闻力、
他心彻鉴力、光明遍照摄取众生力,有如是等不可思议功德之力,
岂不能护持念佛之人,至临终时令无障碍耶?
若不为护持者,则慈悲力何在?
若不能除魔障者,智慧力、三昧力、威神力、摧邪力、降魔力复何在耶?
若不能鉴察彼魔为障者,
天眼远见力、天耳遥闻力、他心彻鉴力复何在耶?
经云:阿弥陀佛相好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
若谓念佛临终被魔障者,光明遍照摄取众生力复何在耶?
况念佛人临终感相,出自众经,皆是佛言,何得贬为魔障乎?
今为决破邪疑,当生正信。

 

(4)修行以念佛为稳当。

 

(5)何故今念佛人有遭魔扰?

 

 

27.临终助念

《观念法门》言:338

又行者等,若病不病,欲命终时,一依上念佛三昧法。
正当身心,回面向西,心亦专注,观想阿弥陀佛;
心口相应,声声莫绝;决定作往生想,华台圣众来迎接想。
病人若见前境,即向看病人说。既闻说已,即依说录记。
又病人若不能语者,看病人必须数数问病人见何境界。
若说罪相,傍人即为念佛,助同忏悔,必令罪灭。
若得罪灭,华台圣众应念现前,准前钞记。
又行者等,眷属六亲若来看病,勿令有食酒、肉、五辛人;
若有,必不得向病人边;即失正念,鬼神交乱,病人狂死,堕三恶道。
愿行者等,好自谨慎,奉持佛教,同作见佛因缘。
约临终人。约看病人。钞记圣相。助念忏悔。护避障缘。

分享到
中华净土宗协会
净土宗文教基金会

11059台北市信义路五段150巷22弄41号
电话:02-8789-4818
传真:02-8780-7050
E-mail:amt@plb.tw

護 持 捐 款

● 郵局劃撥
戶 名:社團法人中華淨土宗協會
帳 號:50230511

● 銀行匯款
一、一般及ATM:
銀行名稱:台北富邦銀行莊敬分行
銀行代號:012
戶 名:社團法人中華淨土宗協會
帳 號:00461102022480
註:匯款/轉帳成功後,敬請來電告知捐
款人資料,以便開立收據。
電話:02-8789-4818

二、國外匯款:
Bank Name:
TAIPEI FUBON COMMERCIAL BANK CO.,LTD.
JUANGJING BRANCH
Bank Address:
NO.286, JUANGJING ROAD, TAIPEI CITY,
TAIWAN, R.O.C.
Tel:002-886-2-2722-6206
Fax:002-886-2-2720-6967
Swift Code:TPBKTWTP
Account(A/C):00461102022480
Name:Chinese Pure Land Buddhist Associ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