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净土宗概论》

  1. 第十章 净土宗宗旨与特色
  2. 第九章 凡夫入报
  3. 第八章 本愿称名
  4. 第七章 作业行仪
  5. 第六章 起行
  6. 第五章 安心
  7. 第四章 净土宗相承论释
  8. 第三章 净土宗正依经典
  9. 第二章 净土宗教相判释
  10. 第一章 净土宗义概说
  11. 前言.目录

贰、《佛说阿弥陀经》要义

  1. 《阿弥陀经》要义(十六)
  2. 《阿弥陀经》要义(十五)
  3. 《阿弥陀经》要义(十四)
  4. 《阿弥陀经》要义(十三)
  5. 《阿弥陀经》要义(十二)
  6. 《阿弥陀经》要义(十一)
  7. 《阿弥陀经》要义(十)
  8. 《阿弥陀经》要义(九)
  9. 《阿弥陀经》要义(八)
  10. 《阿弥陀经》要义(七)
  11. 《阿弥陀经》要义(六)
  12. 《阿弥陀经》要义(五)
  13. 《阿弥陀经》要义(四)
  14. 《阿弥陀经》要义(三)
  15. 《阿弥陀经》要义(二)
  16. 《阿弥陀经》要义(一)

参、《佛说阿弥陀经》讲义

  1.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四十三)
  2.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四十二)
  3.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四十一)
  4.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四十)
  5.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三十九)
  6.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三十八)
  7.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三十七)
  8.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三十六)
  9.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三十五)
  10.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三十四)
  11.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三十三)
  12.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三十二)
  13.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三十一)
  14.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三十)
  15.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二十九)
  16.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二十八)
  17.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二十七)
  18.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二十六)
  19.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二十五)
  20.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二十四)
  21.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二十三)
  22.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二十二)
  23.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二十一)
  24.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二十)
  25.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十九)
  26.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十八)
  27.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十七)
  28.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十六)
  29.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十五)
  30.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十四)
  31.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十三)
  32.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十二)
  33.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十一)
  34.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十)
  35.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九)
  36.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八)
  37.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七)
  38.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六)
  39.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五)
  40.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四)
  41. 《阿弥陀经讲义》讲义(三)
  42.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二)
  43.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一)

肆、《往生论》讲义

  1. 《往生论》研究
  2. 《往生论》要义
  3. 天亲菩萨之教判思想
  4. 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

伍、《往生论注》讲义  

  1. 再读《往生论注》有感
  2. 《往生论注》玄义略解
  3. 现生不退论
  4. 平生业成论
  5. 佛身佛土论
  6. 凡夫论
  7. 称名论
  8. 易行论
  9. 愿力论
  10. 真实功德之垂救
  11. 一线四点
  12. 净土宗第一奇书
  13. 昙鸾大师之教判思想

陆、其他

  1. 阿弥陀佛的救度(中英对照)
  2. 《观经疏》四重判
  3. 《阿弥陀经》「三段要文」之经证、祖释
净土宗
净宗法师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净宗法师 > 讲义
top

讲义

前言.目录

《净土宗概论》前言
(附:《净土宗概论》目录)

       中国净土宗由唐善导大师[1]创立。时间从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大师从山西玄中寺返回终南山悟真寺)至总章元年(公元668年,大师从悟真寺移居京都实际寺),亦即大师三十三岁至五十六岁住持悟真寺期间。随着净土宗的开创,大师也经常从终南山悟真寺往返於帝京各大寺之间,热烈教化,获得巨大成功。传载:士女归者无数,家家弥陀佛[2],户户观世音;屠夫歇业,满城断肉。大师被尊为阿弥陀佛化身,所说等同佛说。其创宗的情形,《观经疏》说「楷定古今」「诸佛证定」「一如经法」「一句一字不可加减」,即纠正古今诸师对於弥陀净土法门的曲解、错解,开示纯正法义,得到诸佛的证明,成为净土法门之正脉、标准、规范。任何有关弥陀净土的解释,若与大师所释相合,即知是正确可依;相违,皆非正确,不可依。

 

       善导师承道绰[3],道绰承续昙鸾[4],昙鸾承续印度之天亲[5]、龙树[6]:此为中国净土宗之正脉传承。

 

       此传承思想略说有如下特点:

一、有统一、完备的净土宗教判理论;

二、有一脉相承的法义师承关系;

三、依阿弥陀佛本愿为立宗根本;

四、完全以阿弥陀佛本愿的立场解释净土经典,丝毫不夹杂圣道诸宗理念;

五、教理、行仪完备,净土宗规模严整。

 

       其他有关弥陀净土的解释,皆不具备上述特点,皆糅杂诸宗混说净土,非纯依净土解释净土,故只是诸宗净土教,而非净土宗。如天台净土、华严净土、唯识净土、禅门净土等,即所谓「教宗天台,行归净土」「教宗华严,行归净土」之类。故今编述《净土宗概论》,专依善导大师一系之净土思想,不涉其余。譬如欲学天台宗,须专依智者大师;欲学净土宗,即专依善导大师。

 

       本书简介如下:

 

一、本书谨依善导大师宗义为准绳,贯穿龙树、天亲、昙鸾、道绰诸祖教义,特别致力於净土宗教义建立之根本。

 

二、本书力图展现净土宗教义之全貌,为净业行人提供整体认识。不暇细释,为便初学,附有注释,并举文献出处。

 

三、本书章节如目录。正论十章:第一章为总述,其余为分述;二、三、四章为教,五、六、七章为行,第九章为证,第八章承上启下;「本愿」承教门三章,「称名」承行门三章,因「本愿称名」,故「凡夫入报」;第十章总结要点。

 

        

 

       以人为喻:第一章为总体,示其轮廓;二、三、四章如头首,识其面目;五、六、七章如身躯血肉,因之奔运;第八章如骨,倚之独立;第九章乃双足,承载全身,站稳立场。

 

       四、本书最後附「净土宗教章」,以见一宗之大纲。

 

释净宗   於终南山悟真寺
2012年10月15日

 

名词注解:

 [1]善导大师    (613—681)净土宗的实际创始人。俗姓朱,唐初山东临淄人(一说安徽泗州人),幼年出家,受具足戒後与妙开律师共阅《观无量寿经》,喜净业易行,乃转修十六妙观,亲证三昧,见极乐胜相,备在目前。唐贞观十五年(641年),大师到石壁山(山西交城)玄中寺参礼道绰大师,得《观无量寿经》奥义。道绰寂後,返终南山悟真寺,创立净土宗,并於长安实际寺、光明寺、慈恩寺大弘法化,士女奉者无数,尊为弥陀化身。

 

[2]弥陀佛    即阿弥陀佛,意译为无量寿佛、无量光佛等,西方极乐世界教主,昔为法藏比丘,发四十八愿,立誓救度十方世界一切众生。

 

[3]道绰    (562—645)昙鸾大师净土思想的继承者。俗姓卫,隋末并州汶水(山西太原)人,十四岁出家,研习《大涅盘经》,曾开讲二十四遍。隋大业五年(609年),到汶水石壁玄中寺,拜读昙鸾大师念佛行业,大为感动,於是舍《涅盘》讲说,一心专念阿弥陀佛,开讲《观无量寿经》约二百遍,日念佛号七万声,并发明念佛珠记数,结缘四众。由於大师的德化,晋阳、太原、汶水三县七岁以上的人都会称念南无阿弥陀佛。

 

[4]昙鸾    (476—542)净土宗理论的奠基者。俗姓不详,北魏山西雁门(山西代县)人,少时游五台山,感其灵异,发心出家,精研《中论》《百论》《十二门论》《大智度论》与佛性学说。後注解《大集经》,因病中断,叹人命危脆,欲先学长生之术,再研学佛法,遂往江南,向陶弘景请教仙术,得仙经十卷。北归途中经过洛阳,遇菩提流支,请问佛法中长生之法,菩提流支授以《观无量寿经》,大师欢喜信受,遂焚仙经,专事净业。东魏孝静帝重其高德,尊为「神鸾」,敕住并州(山西太原)大岩寺,晚年移往石壁山(山西交城)玄中寺,弘通净土法门。

 

[5]天亲    大乘佛教瑜伽学派的创始人。佛灭後九百年生於北天竺,无着菩萨之弟。初习小乘,通五百部小乘经论,曾作《俱舍论》批评大乘。後随无着改信大乘,造《唯识论》等五百部大乘论,世称千部论主。

 

[6]龙树    大乘佛教中观学派奠基者。佛灭後七百年生於南天竺,马鸣菩萨的再传弟子,中国大乘八宗的共同祖师。

 


 

《净土宗概论》目录 

前 言

第一章   净土宗义概说

第一节   宗的定义及特性

第二节   善导开宗

第三节   净土宗述要

第二章   净土宗教相判释

第一节   教相判释之意义

第二节   三师教判

一、难易二道之教判

(一)难行道

(二)易行道

二、圣净二门之教判

三、二藏二教之教判

四、要弘二门之分判

第三章   净土宗正依经典

第一节   正依经典之意义

第二节   净土三经

一、《无量寿经》二卷

二、《观无量寿经》一卷

三、《阿弥陀经》一卷

第三节   三经关系

第四节   三经先後

第四章   净土宗相承论释

第一节   相承论释之意义

第二节   相承论藏

一、《易行品》一卷

二、《往生论》一卷

第三节   相承释文

一、《往生论注》二卷

二、《赞阿弥陀佛偈》一卷

三、《安乐集》二卷

四、《观经疏》四卷

五、《观念法门》一卷

六、《法事赞》二卷

七、《往生礼赞》一卷

八、《般舟赞》一卷

第五章   安心

第一节   安心之意义

第二节   总安心

一、菩提心

二、厌欣心

第三节   别安心

一、至诚心

二、深心

三、回向发愿心

第六章   起行

第一节   起行之意义

第二节   正杂二行

第三节   五种正行

一、读诵正行

二、观察正行

三、礼拜正行

四、称名正行

五、赞叹供养正行

第四节   助正二业

第五节   二行二修得失

一、五番得失

二、十三得失

第六节   五念门

一、身业礼拜门

二、口业赞叹门

三、意业观察门

四、作愿门

五、回向门

第七章   作业行仪

第一节   作业之意义

第二节   四修

一、恭敬修

二、无余修

三、无间修

四、长时修

第三节   三种行仪

一、寻常行仪

二、别时行仪

三、临终行仪

第八章   本愿称名

第一节   本愿之意义

第二节   因本愿——四十八愿

一、发愿缘由

二、四十八愿分类

三、四十八愿成就

第三节   根本愿——第十八愿

第四节   本愿称名

一、本愿称名之意义

二、本愿称名之相承内涵

第五节   选择本愿

一、胜劣义

二、难易义

第六节   生因本愿

第七节   摄生三愿之关系

第八节   念佛利益

一、光明摄取

二、五增上缘

三、念佛现世之德香

第九章   凡夫入报

第一节   身土报化

第二节   凡夫入报

第三节   速超成佛

第四节   胎生化生

第五节   辈品阶位

一、辈品之有无

二、辈品之意义

三、三辈机法

四、九品心行

五、辈品开合

六、三福诸善

第六节   平生业成

第七节   现生不退

第十章   净土宗宗旨与特色

第一节   宗旨与特色之意义

第二节   宗旨四句偈

第三节   特色四标语

附   净土宗教章

分享到
中华净土宗协会
净土宗文教基金会

11059台北市信义路五段150巷22弄41号
电话:02-8789-4818
传真:02-8780-7050
E-mail:amt@plb.tw

護 持 捐 款

● 郵局劃撥
戶 名:社團法人中華淨土宗協會
帳 號:50230511

● 銀行匯款
一、一般及ATM:
銀行名稱:台北富邦銀行莊敬分行
銀行代號:012
戶 名:社團法人中華淨土宗協會
帳 號:00461102022480
註:匯款/轉帳成功後,敬請來電告知捐
款人資料,以便開立收據。
電話:02-8789-4818

二、國外匯款:
Bank Name:
TAIPEI FUBON COMMERCIAL BANK CO.,LTD.
JUANGJING BRANCH
Bank Address:
NO.286, JUANGJING ROAD, TAIPEI CITY,
TAIWAN, R.O.C.
Tel:002-886-2-2722-6206
Fax:002-886-2-2720-6967
Swift Code:TPBKTWTP
Account(A/C):00461102022480
Name:Chinese Pure Land Buddhist Associ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