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净土宗概论》

  1. 第十章 净土宗宗旨与特色
  2. 第九章 凡夫入报
  3. 第八章 本愿称名
  4. 第七章 作业行仪
  5. 第六章 起行
  6. 第五章 安心
  7. 第四章 净土宗相承论释
  8. 第三章 净土宗正依经典
  9. 第二章 净土宗教相判释
  10. 第一章 净土宗义概说
  11. 前言.目录

贰、《佛说阿弥陀经》要义

  1. 《阿弥陀经》要义(十六)
  2. 《阿弥陀经》要义(十五)
  3. 《阿弥陀经》要义(十四)
  4. 《阿弥陀经》要义(十三)
  5. 《阿弥陀经》要义(十二)
  6. 《阿弥陀经》要义(十一)
  7. 《阿弥陀经》要义(十)
  8. 《阿弥陀经》要义(九)
  9. 《阿弥陀经》要义(八)
  10. 《阿弥陀经》要义(七)
  11. 《阿弥陀经》要义(六)
  12. 《阿弥陀经》要义(五)
  13. 《阿弥陀经》要义(四)
  14. 《阿弥陀经》要义(三)
  15. 《阿弥陀经》要义(二)
  16. 《阿弥陀经》要义(一)

参、《佛说阿弥陀经》讲义

  1.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四十三)
  2.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四十二)
  3.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四十一)
  4.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四十)
  5.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三十九)
  6.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三十八)
  7.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三十七)
  8.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三十六)
  9.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三十五)
  10.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三十四)
  11.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三十三)
  12.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三十二)
  13.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三十一)
  14.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三十)
  15.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二十九)
  16.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二十八)
  17.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二十七)
  18.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二十六)
  19.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二十五)
  20.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二十四)
  21.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二十三)
  22.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二十二)
  23.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二十一)
  24.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二十)
  25.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十九)
  26.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十八)
  27.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十七)
  28.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十六)
  29.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十五)
  30.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十四)
  31.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十三)
  32.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十二)
  33.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十一)
  34.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十)
  35.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九)
  36.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八)
  37.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七)
  38.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六)
  39.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五)
  40.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四)
  41. 《阿弥陀经讲义》讲义(三)
  42.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二)
  43.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一)

肆、《往生论》讲义

  1. 《往生论》研究
  2. 《往生论》要义
  3. 天亲菩萨之教判思想
  4. 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

伍、《往生论注》讲义  

  1. 再读《往生论注》有感
  2. 《往生论注》玄义略解
  3. 现生不退论
  4. 平生业成论
  5. 佛身佛土论
  6. 凡夫论
  7. 称名论
  8. 易行论
  9. 愿力论
  10. 真实功德之垂救
  11. 一线四点
  12. 净土宗第一奇书
  13. 昙鸾大师之教判思想

陆、其他

  1. 阿弥陀佛的救度(中英对照)
  2. 《观经疏》四重判
  3. 《阿弥陀经》「三段要文」之经证、祖释
净土宗
净宗法师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净宗法师 > 讲义
top

讲义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三十)

第三篇    正宗分

又舍利弗!彼佛有无量无边声闻弟子,皆阿罗汉,非是算数之所能知。
诸菩萨众,亦复如是。舍利弗!彼佛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文科】

       前文赞叹主佛,此文赞叹圣众,即极乐的声闻众、菩萨众。

 

【译解】

       还有,舍利弗啊!彼阿弥陀佛有无量无边的声闻弟子,都是阿罗汉,数量之多不是用算数可以知道的;菩萨大众之多,也是如此。舍利弗啊!彼佛国土如此高德圣众之庄严,都是彼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自然成就的。

 

【辩义】

1. 十劫所度

       紧接着弥陀成佛十劫之後,说圣众无量,悉皆不退,使知:弥陀寿命无量,今才十劫,而蒙此佛无量光寿名号救度、已经往生者,如此之多,而不退成佛如此之易,所以应当追踪前贤,速求往生,称佛名号,蒙佛光照,获佛寿命,得入极乐圣众之数。

 

       1) 要解

无数声闻菩萨及与补处,皆十劫所成就。正显十方三世往生不退者,多且易也。

 

       2) 法事赞

愿往生,愿往生。 
弥陀化主当心坐,华台独迥最为精。
百亿摩尼间杂宝,叶叶庄严相自成。
正坐已来经十劫,心缘法界照慈光。
蒙光触者尘劳灭,临终见佛往西方。
到彼华开入大会,无明烦恼自然亡。
三明自然乘佛愿,须臾合掌得神通。
彼佛声闻菩萨众,尘沙算数亦难穷。
愿我今生强发意,毕命往彼圣人丛。
众等倾心愿往生,手执香华常供养。

 

① 合属上科,以主统众,以主显主,意显主伴一体。

② 声闻菩萨乃彼佛历劫愿行所成,十劫慈光所度。

③ 光触,光摄。尘劳灭,不灭而灭,灭其业系果。不断烦恼。众生遇斯光者,三垢消灭。

④ 强发意,即强发愿,愿心坚固,一发不退。圣人丛,诸上善人聚会一处。

⑤ 经文至此,劝生之意呼之欲出,赞释会意,故引下「若有众生,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至此段说之。而以我、今发,待众生、当发。

 

 

2. 小乘人、未发菩提心人能否往生?

       1) 要解

他方定性二乘,不得生彼。若先习小行,临终回向菩提,发大誓愿者,生彼国已,佛顺机说法,令断见思,故名罗汉。如别教七住断见思之类,非实声闻也。盖藏通二教,不闻他方佛名,今闻弥陀名号,信愿往生,总属别圆二教所摄机矣。

 

① 不许定性声闻得生。

② 不许未发菩提心得生。

③ 以闻名愿生,总属菩萨根性。

④ 信愿菩提心。

⑤ 释义巧矣,然未直了,又似大义门不成。此土己发大心,到彼反证小果故。

 

       2) 论注

大乘善根界  等无讥嫌名  女人及根缺  二乘种不生

 

此四句,名庄严大义门功德成就。


「门」者,通大义之门也。「大义」者,大乘所以也。如人造城,得门则入。若人得生安乐者,是则成就大乘之门也。


佛本何故兴此愿?见有国土,虽有佛如来贤圣等众。由国浊故,分一说三。或以拓眉致诮,或缘指语招讥。


是故愿言:使我国土,皆是大乘一味,平等一味。根败种子,毕竟不生;女人残缺,名字亦断。是故言「大乘善根界,等无讥嫌名,女人及根缺,二乘种不生。」


问曰:「案王舍城所说《无量寿经》,法藏菩萨四十八愿中言:『设我得佛,国中声闻,有能计量知其数者,不取正觉。』是有声闻一证也。又《十住毗婆沙》中,龙树菩萨造阿弥陀赞云:『超出三界狱,目如莲华叶,声闻众无量,是故稽首礼。』是有声闻二证也。又《摩诃衍论》中言:『佛土种种不同:或有佛土,纯是声闻僧;或有佛土,纯是菩萨僧;或有佛土,菩萨声闻会为僧,如阿弥陀安乐国等是也。』是有声闻三证也。诸经中有说安乐国处,多言有声闻,不言无声闻。声闻即是二乘之一。《论》言乃至无二乘名,此云何会?」


答曰:「以理推之,安乐净土,不应有二乘。何以言之?夫有病则有药,理数之常也。《法华经》言:『释迦牟尼如来,以出五浊世故,分一为三。』净土既非五浊,无三乘明矣。《法华经》言诸声闻,是人於何而得解脱?但离虚妄,名为解脱。是人实未得一切解脱,以未得无上道故。核推此理,阿罗汉既未得一切解脱,必应有生。此人更不生三界,三界外除净土更无生处,是以唯应於净土生。


如言声闻者,是他方声闻来生,仍本名故,称为声闻。如天帝释生人中时,姓憍屍迦;後虽为天主,佛欲使人知其由来,与帝释语时,犹称憍屍迦;其此类也。又此《论》但言二乘种不生,谓安乐国不生二乘种子,亦何妨二乘来生耶!譬如橘栽不生江北,河洛果肆亦见有橘;又言鹦鹉不渡陇西,赵魏架桁亦有鹦鹉。此二物,但言其种不渡。彼有声闻亦如是。作如是解,经论则会。」


问曰:「名以召事,有事乃有名。安乐国既无二乘、女人、根缺之事,亦何须复言无此三名耶?」


答曰:「如软心菩萨,不甚勇猛,讥言声闻。如人谄曲,或复儜弱,讥言女人。又如眼虽明而不识事,讥言盲人。又如耳虽聪而听义不解,讥言聋人。又如舌虽语而讷口謇吃,讥言哑人。有如是等,根虽具足,而有讥嫌之名。是故须言乃至无名,明净土无如是等与夺之名。」


问曰:「寻法藏菩萨本愿,及龙树菩萨所赞,皆似以彼国声闻众多为奇,此有何义?」


答曰:「声闻以实际为证,计不应更能生佛道根芽。而佛以本愿不可思议神力,摄令生彼;必当复以神力,生其无上道心。譬如鸩(zhèn)鸟入水,鱼蚌咸死;犀牛触之,死者皆活。如此不应生而生,所以可奇。然五不思议中,佛法最不可思议。佛能使声闻复生无上道心,真不可思议之至也。」

 

① 人天小乘,未发菩提心者,皆得往生,生安乐国即成就大乘,故名大义门成就。

② 安乐纯一大乘,平等一味。不生二乘种子,不妨二乘来生。

③ 阿罗汉未得一切解脱,必应有生,既不更生三界,唯应生於净土。

④ 他方声闻来生,仍本名故,称为声闻。

⑤ 安乐国非唯无二乘,亦无软心菩萨,皆是勇猛大菩萨。

⑥ 定性声闻,依佛本愿神力生彼,同以佛神力生无上道心。是为不可思议。

 

       3) 疏

问曰:若言凡夫小圣得生者,何故天亲《净土论》云:「女人及根缺,二乘种不生。」今彼国中现有二乘,如斯论教,若为消释?

 

答曰:子但诵其文,不窥理况;加以封拙怀迷,无由启悟。今引佛教,以为明证,却汝疑情。何者?即《观经》下辈三人是也。何以得知?如下品上生云:「或有众生,多造恶法,无有惭愧。如此愚人,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说大乘,教令称阿弥陀佛。当称佛时,化佛、菩萨现在其前;金光华盖,迎还彼土。华开以後,观音为说大乘,此人闻已,即发无上道心。」

 

问曰:种之与心,有何差别?

 

答曰:但以取便而言,义无差别。当华开之时,此人身器清净,正堪闻法,亦不简大小,但使得闻,即便生信。是以观音不为说小,先为说大。闻大欢喜,即发无上道心,即名大乘种生,亦名大乘心生。


又当华开时,观音先为说小乘者,闻小生信,即名二乘种生,亦名二乘心生。


此品既尔,下二亦然。此三品人,俱在彼发心。正由闻大,即大乘种生;由不闻小故,所以二乘种不生。凡言种者,即是其心也。


又十方众生,修小乘戒行,愿往生者,一无妨碍,悉得往生。但到彼先证小果,证已即转向大;一转向大以去,更不退生二乘之心,故名二乘种不生。


前解就不定之始,後解就小果之终也。

 

① 恶人称佛往生,花开以後闻大乘法,即发大心;由不闻小,不发小心。

② 原修小乘人,愿往生,悉得往生。

③ 小乘人往生後,顺本所习,先证小果;证已即转向大,更不退生二乘心。

④ 与《注》同许不发菩提心得生,生後即发大心。极成大义门。

 

 

3. 极乐是纯一大乘菩萨境界,为什麽要说声闻呢?

       一、为显彼佛愿力不可思议,能摄声闻往生,复生无上道心。

 

       二、为引他方声闻求愿往生。声闻畏厌佛道长远,自求灰身灭智,今见极乐声闻,自然入於不退,普皆一生成佛,故能欣欣以求。

 

       三、顺余方俗。根据《无量寿经》,极乐世界虽然有声闻、菩萨、天、人等不同的称呼,但实际上极乐所有人民,智慧、神通、功德,都是一样,平等没有差别,身体长相也都一样,没有差别,自然都是虚无之身、无极之体,也就是佛的功德法身;智慧之高超、功德之殊胜、形体之微妙,十方世界找不到恰当的名称,而又不能直接称为佛,所以只好顺应他方世界的叫法,也称为天、人、声闻、菩萨等。大经:

其诸声闻、菩萨、天、人,智慧高明,神通洞达,咸同一类,形无异状;但因顺余方,故有天人之名。颜貌端正,超世稀有,容色微妙,非天非人;皆受自然虚无之身,无极之体。52

 

       四、顺本名故,说为声闻,非实声闻,而皆勇猛菩萨。

 

 

4. 功德成就论

       功德有三:一、国土功德,无苦纯乐;二、本佛功德,无量光寿;三、圣众功德,不退成佛。此三种功德皆由阿弥陀佛因地为法藏菩萨时,发四十八愿,历劫修行,於十劫前成佛之时,同时成就。

 

       「成就」是愿望已经实现,结果已经达成,法尔如是,既不需要更加功力,也不可能稍有改变。

 

       国土功德既已成就,则彼国现下即是无苦纯乐的清净宝所。反观此娑婆世界,众苦充满,甚可怖畏,应当厌苦求乐,厌秽欣净,求愿往生彼国。

 

       本佛功德既已成就,则弥陀圆满具足无量光寿救度众生的大能大力。反观自身,罪障深深,福慧微微,旷劫流转,常没不出,应当舍弃自力,顿归弥陀佛力之救度。

 

       圣众功德既已成就,则一生彼国,自然舍罪恶凡夫之名,入不退成佛之位,应当誓毕此生,不再作阎王眷属,而成为极乐人民。

 

       功德虽说三种,实则一体不分。赞国土功德,说「阿弥陀佛变化所作」,即是依正一体;赞本佛功德,说「彼佛寿命及其人民」,即是主伴一体。依正一体故,国土广大庄严,即是涅盘妙境;主伴一体故,人天声闻菩萨,同证光寿极果。

 

       《无量寿经》说:「以大庄严,具足众行,令诸众生,功德成就。」三种功德庄严,收入一句名号,一心称名愿生,西方十万亿程,毕竟不隔於半步;弥陀无量光明,恒常腾辉於舌端;而无量圣众,闻声共邀为胜友,相期聚会於一处。有此大利,释尊反复赞说:「彼佛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要解:

佛及声闻菩萨,并是弥陀因中愿行所成,亦是果上一成一切成。是则佛、菩萨、声闻,各各非自非他,自他不二,故云成就如是功德庄严。能令信愿持名者,念念亦如是成就也。

 

 

 

分享到
中华净土宗协会
净土宗文教基金会

11059台北市信义路五段150巷22弄41号
电话:02-8789-4818
传真:02-8780-7050
E-mail:amt@plb.tw

護 持 捐 款

● 郵局劃撥
戶 名:社團法人中華淨土宗協會
帳 號:50230511

● 銀行匯款
一、一般及ATM:
銀行名稱:台北富邦銀行莊敬分行
銀行代號:012
戶 名:社團法人中華淨土宗協會
帳 號:00461102022480
註:匯款/轉帳成功後,敬請來電告知捐
款人資料,以便開立收據。
電話:02-8789-4818

二、國外匯款:
Bank Name:
TAIPEI FUBON COMMERCIAL BANK CO.,LTD.
JUANGJING BRANCH
Bank Address:
NO.286, JUANGJING ROAD, TAIPEI CITY,
TAIWAN, R.O.C.
Tel:002-886-2-2722-6206
Fax:002-886-2-2720-6967
Swift Code:TPBKTWTP
Account(A/C):00461102022480
Name:Chinese Pure Land Buddhist Associ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