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净土宗概论》

  1. 第十章 净土宗宗旨与特色
  2. 第九章 凡夫入报
  3. 第八章 本愿称名
  4. 第七章 作业行仪
  5. 第六章 起行
  6. 第五章 安心
  7. 第四章 净土宗相承论释
  8. 第三章 净土宗正依经典
  9. 第二章 净土宗教相判释
  10. 第一章 净土宗义概说
  11. 前言.目录

贰、《佛说阿弥陀经》要义

  1. 《阿弥陀经》要义(十六)
  2. 《阿弥陀经》要义(十五)
  3. 《阿弥陀经》要义(十四)
  4. 《阿弥陀经》要义(十三)
  5. 《阿弥陀经》要义(十二)
  6. 《阿弥陀经》要义(十一)
  7. 《阿弥陀经》要义(十)
  8. 《阿弥陀经》要义(九)
  9. 《阿弥陀经》要义(八)
  10. 《阿弥陀经》要义(七)
  11. 《阿弥陀经》要义(六)
  12. 《阿弥陀经》要义(五)
  13. 《阿弥陀经》要义(四)
  14. 《阿弥陀经》要义(三)
  15. 《阿弥陀经》要义(二)
  16. 《阿弥陀经》要义(一)

参、《佛说阿弥陀经》讲义

  1.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四十三)
  2.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四十二)
  3.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四十一)
  4.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四十)
  5.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三十九)
  6.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三十八)
  7.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三十七)
  8.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三十六)
  9.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三十五)
  10.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三十四)
  11.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三十三)
  12.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三十二)
  13.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三十一)
  14.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三十)
  15.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二十九)
  16.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二十八)
  17.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二十七)
  18.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二十六)
  19.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二十五)
  20.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二十四)
  21.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二十三)
  22.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二十二)
  23.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二十一)
  24.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二十)
  25.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十九)
  26.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十八)
  27.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十七)
  28.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十六)
  29.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十五)
  30.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十四)
  31.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十三)
  32.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十二)
  33.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十一)
  34.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十)
  35.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九)
  36.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八)
  37.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七)
  38.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六)
  39.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五)
  40.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四)
  41. 《阿弥陀经讲义》讲义(三)
  42.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二)
  43.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一)

肆、《往生论》讲义

  1. 《往生论》研究
  2. 《往生论》要义
  3. 天亲菩萨之教判思想
  4. 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

伍、《往生论注》讲义  

  1. 再读《往生论注》有感
  2. 《往生论注》玄义略解
  3. 现生不退论
  4. 平生业成论
  5. 佛身佛土论
  6. 凡夫论
  7. 称名论
  8. 易行论
  9. 愿力论
  10. 真实功德之垂救
  11. 一线四点
  12. 净土宗第一奇书
  13. 昙鸾大师之教判思想

陆、其他

  1. 阿弥陀佛的救度(中英对照)
  2. 《观经疏》四重判
  3. 《阿弥陀经》「三段要文」之经证、祖释
净土宗
净宗法师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净宗法师 > 讲义
top

讲义

《往生论》研究

壹、本愿说

       龙树菩萨以弥陀本愿——第十八愿为核心,建立净土法门易行教理之基础,所谓「阿弥陀佛本愿如是」;天亲菩萨相承之,也以此愿为核心,组织《往生论》之全部教理。如「不虚作住持功德」成就,偈言:

观佛本愿力  遇无空过者  能令速满足  功德大宝海

 

 

一、本愿即是第十八愿

       首先,此偈中所说「本愿」究竟何指?若总体来说,可说四十八愿,但若对比《无量寿经》第十八愿成就偈,便一目了然,所谓本愿即是第十八愿。经言:

其佛本愿力  闻名欲往生  皆悉到彼国  自致不退转

 

       「闻名欲往生」即是「遇」,「皆悉到彼国」即是「无空过」,「自致不退转」即是「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

 

《论注》言:

又人闻佛名号,发无上道心,遇恶因缘,退入声闻、辟支佛地者。有如是等空过者、退没者。是故愿言:使我成佛时,值遇我者,皆速疾满足无上大宝。

 

       也是以「闻名」为「遇」。

 

       又《无量寿经》末,释尊付嘱弥勒菩萨此第十八愿念佛而言:

其有得闻  彼佛名号  欢喜踊跃  乃至一念 
当知此人  为得大利  则是具足  无上功德

 

       以「一念为得大利,具足无上功德」为「速满足功德大宝海」。

 

       明知此偈为综合《无量寿经》第十八愿、第十八愿成就文、第十八愿成就偈、弥勒付嘱文而造。以第十八愿为四十八愿之根本故,称为「本愿」,以第十八愿成就之力用为「本愿力」。

 

       诚然,四十八愿中,唯有第十八愿之成就,能令十方众生遇无空过,统统往生,而且现生住於不退,往生速疾成佛,所谓「速满足功德大宝海」。

 

 

二、本愿总摄三严二十九种功德

       其次,如何得知此偈为全论之教理基础?

 

偈言:

我依修多罗  真实功德相  说愿偈总持  与佛教相应

 

       则所谓「真实功德」正是天亲菩萨撰此论偈之全部理论基础。真实功德故,修五门行,能自利利他,速得菩提。

 

       此真实功德,「观察门」说为佛土十七种庄严功德、佛八种庄严功德、菩萨四种庄严功德,所谓「三严二十九种」,一一皆是真实功德,但这是广泛地列举,约略来说,究竟统收於「清净功德」与「不虚作住持功德」。《论注》释「真实」为「不颠倒」、「不虚伪」,「不颠倒」即「清净功德」,「不虚伪」即「不虚作功德」。清净功德为佛智德,属体;不虚作功德为佛悲德,属用。体用互具故,今明佛本愿力大悲摄化众生之用,究竟总收於不虚作住持功德。

 

       「不虚」即真实,「作」即作用,「住持」明不异不灭、不散不失。「不虚作住持」明佛本愿力,真实不虚,永永相续:作用於佛土,则佛土一切庄严尽是第一义谛妙境界相;作用於佛身,则成就光寿无量、机法一体、名体不二之佛,念佛众生摄取不舍,众生称念必得往生;作用於众生,则遇无空过,闻名称号,皆得往生,往生皆速成佛。故知本愿功德,摄尽一切功德。

 

       又从观察门之说相,依报归於正报,菩萨归於佛,故三种庄严功德,统收入佛德。就佛德,虽列八种,然座是佛所依,非是正体;大众、上首、主是以众显佛,也非正体;身业、口业、心业,虽是正体,但只是各就一方面;唯有观佛本愿力之不虚作住持功德,既是佛德之正体,也是佛德之全部,通贯因果,普被一切,故以此德为佛德之结,以此一德收尽八德,又以八德收尽三严二十九种功德,乃至无量功德。《论》言:

向说观察庄严佛土功德成就、庄严佛功德成就、庄严菩萨功德成就。此三种成就,愿心庄严。应知。

 

       所言「愿心庄严」总即四十八愿,别即不虚作住持功德之「佛本愿力」。由此一真,即一切真,由佛本愿力住持故;若此一虚,即一切假,由其虚作不能住持故。

 

       虽说是观察三严二十九种功德能生真实信心,所谓「起观生信」,但毕竟归功於观佛之本愿力不虚作住持功德。其余功德诸佛净土也皆具有故,若缺「佛本愿力,遇无空过者」之不虚作住持功德,则徒然空羡彼佛净土之美好,无由发起归命愿生之心。

 

       若配对第十八愿文,「设我得佛」一句含佛八德,「欲生我国」一句含国土十七德,「若不生者」一句含菩萨四德。

 

 

三、本愿总摄因行五念、果上五德

《论》说修五念门行,得五功德果,最後得一菩提果。其最後之结论言:

菩萨如是修五门行,自利利他,速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

 

       所谓「速得阿耨菩提」,自然令人联想到「速满足功德大宝海」之偈言,二者同一内容,皆指速成佛,不过偈由赞歌之性质而加以文学性的表达。但或说佛「本愿力」令速成佛,或说菩萨修「五门行」自利利他速得成佛,看似矛盾;就此,昙鸾大师一语道破本质:

问曰:有何因缘,言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答曰:论言修五门行,以自利利他成就故。
然核求其本,阿弥陀如来为增上缘。
凡是生彼净土,及彼菩萨人天所起诸行,皆缘阿弥陀如来本愿力故。
何以言之?若非佛力,四十八愿便是徒设。
今的取三愿,用证义意:(第十八愿  第十一愿  第二十二愿)

 

       也就是说,五念门从表面看是众生之修行,但背後之本质是阿弥陀佛本愿力的运作。由佛本愿力故,高级菩萨、下劣凡夫,修五念门行,皆得真实功德,普成自他利益,皆得往生,皆速成佛。

 

       昙鸾大师先总举四十八愿说明佛力,接着别举第十八愿、第十一愿、第二十二愿,依次显明众生往生、成佛、度众生一一皆因佛之愿力,使其论理无可辩驳。但因四十八愿一体成就,又第十八愿总摄四十八愿故,从众生之修因感果来说,并没有一愿、一愿的次第关系。只要乘第十八愿之力,则自然乘四十八愿全体佛力;只要依第十八愿往生,则成佛、度众生自在其中。所以第十八愿不止贯穿五念门(生彼净土),同样贯穿五功德果及一菩提果(彼菩萨人天所起诸行)。

 

       若配对第十八愿文,「至心」为礼拜门,龙树菩萨言「南无至心归命礼」故;「信乐」为观察门,由观察三严功德而生真实信心故;「欲生」为作愿门,顺佛召唤愿生彼国故;「乃至十念」为赞叹门,称名顺彼佛愿,如实修行相应故;「十方众生」为回向门,作愿摄取一切众生共同往生彼国故。「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之「往生」,具含五功德果乃至一菩提果。

 

       如上可知:天亲菩萨正是依第十八愿为全论之教理基础,即:何以三严二十九种皆是真实功德?因「阿弥陀佛本愿如是故」;何以修五门行能得真实功德,往生净土,速得成佛?亦因「阿弥陀佛本愿如是」故。

 

贰、称名说

       龙树菩萨以「念我」、「称名」、「自归」释本愿之因行,而以称名为中心;天亲菩萨踵继之,开五念门,同样以称名为中心。

 

一、 称名总含五念门

       就五念门,最後回向门是将余门所修之德回向众生故,别无自体,摄於前四门;又最初礼拜门为表达信仰之意识,如《论》言「为生彼国意故」,故非正修。故虽五门,言其正行之体唯是赞叹、作愿、观察三门,故《论》长行释此三门一一说「如实修行」。

 

       就赞叹、作愿、观察三门,赞叹门是称名,作愿门是一心愿生净土,观察门是观察佛、菩萨、国土三种庄严功德。

 

       以称名为「如实修行」,此一如实修行义含两种:如实修行奢摩他(止)、如实修行毗婆舍那(观)。欲如实修行奢摩他,须作愿往生彼国,即是作愿门;欲如实修行毗婆舍那,须智慧观察彼国三种庄严功德,即是观察门。故知赞叹门为总,作愿、观察为从总门中别开之子门。

 

       若不愿生,不成如实赞叹,如实赞叹必愿生故,开作愿门;若缺观察,不知所赞真实功德相故,愿生乏力,故开观察门。

 

       名号本身能止一切恶故,是体具之止;名号本身具含国土、佛、菩萨三严功德,是体具之观。名号体具止观故,以称名为本,作愿、观察为称名之体具——自体法尔具备之德目。称名本来为愿生故,念念称名即具作愿行;愿生必欣净土之庄严故,念念即具观察行。

 

       由观察而愿生,由愿生而称名,故以称名为所归;由称名而满其所愿,得生向所观察之庄严净土,故以称名为全功。

 

 

二、称名如实修行相应

       论言:

云何赞叹?口业赞叹:称彼如来名,如彼如来光明智相,如彼名义,欲如实修行相应故。

 

 

       问:既是称名,何故不说称名门,而说赞叹门?

       答:一、为显弥陀万德成名,名即万德,称名即是称德,故说赞叹。二、为简别称名之如实、不如实,如实称名即成赞叹,不如实称名不成赞叹。论所说称名为如实称名,故说赞叹。

 

 

       问:如何是如实修行相应称名?

       答:能够「如彼如来光明智相」、「如彼名义」称名,就是如实修行相应称名。如实者,如名号本来所具真实之德,无有损减。

 

 

       问:彼如来光明智是何等相?彼如来名是何义?

       答:如善导大师综合《阿弥陀经》及《观经》言:「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唯观念佛众生摄取不舍。」是彼如来光明智之相。称名而信知被彼佛光明摄取不舍,是如实修行相应。

 

       善导大师又解释第十八愿及其成就文说:「众生称念,必得往生。」称名而知必得往生,是如实修行相应。

 

       如实修行,本来是极乐世界诸大菩萨所行境界,如《论注》解:「体如而行,即是不行;不行而行,名如实修行。」以凡夫身,称名之外虽修任何妙行皆是有为造作,非如实修行。称名之所以能成如实修行相应,是因为名号本身即是真如本体,《论注》所谓「实相身」。如彼名义称名,即是「体如而行」。名号是阿弥陀佛万德所成,丝毫非凡夫造作,所以说「即是不行」;同时弥陀佛名是「为物身」(为了利益众生所成),称名能获弥陀万德,所以「不行而行,名如实修行」。

 

 

三、止观及菩提心说

       何以做为易行道之教典的《往生论》会说到「菩萨奢摩他(止)、毗婆舍那(观),广略修行」,乃至 「菩萨智慧心、方便心、无障心、胜真心」(菩提心)等一般认为高超艰难的修行呢?这有其理由,就止观略说有四:

 

       一、为示称名即具止观行。净土法门,称名为本,龙树菩萨已开示之。此称名简单易行故,不免轻视,今为示称名行中法尔具足广略止观之丰富内容,故说之。

 

       二、为示净土法门之特别止观。虽说之,毕竟是易行道法门故,作愿往生弥陀净土,即是「止」;欣喜彼佛誓愿功德、国土庄严,即成「观」。这与一般所说止观(或称定慧、寂照)大不相同。今为示净土法门之特别止观,故说之。

 

       三、为明净土止观之易行、超胜。若是一般定慧、寂照之止观,难修难证。今净土止观,说其易行,则任何愚劣之人皆可行之;言其超胜,则诸大菩萨不出其外。因净土之止,法尔止一切身口意恶,止求声闻二乘之心,乃至止七地沉空之难,升道无极,直超佛地,现前修习普贤之德;净土之观,广说三严二十九种,略说一法句,真实智慧无为法身,全体是佛境界故。

 

四、为明佛本愿力为根本。下劣凡夫,不舍散乱心,无有实相智,只是称名愿生,欣乐净土庄严,喜蒙彼佛救度,即成奢摩他、毗婆舍那如实修行,往生净土,速得菩提。这完全不是凡夫修行力,而是所称佛名、所愿佛土之功德力,也就是佛本愿力。偈言:「观佛本愿力,遇无空过者,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为示佛本愿力功德,故说之。

 

       又就菩提心,略说有四:

 

       一、为明净土是大乘。净土法门,愿生净土为宗,有误以为类同小乘只求自我解脱之嫌,今为明净土为大乘法门之本来意趣,故说菩提心。

 

       二、为明净土菩提心之内涵。一般菩提心,即菩萨四弘誓愿。净土菩提心,是自己愿生净土,并作愿摄取一切众生,共同生彼安乐佛国。

 

       三、为明净土菩提心之胜易。菩萨发四弘誓愿,欲济度众生,如同茫茫大海,自造舟船,运载一切众生到彼岸。今净土法门,弥陀本愿力已成就六字名号法船,济度十方众生,净土菩提心只是自己称名愿生,复愿共一切众生往生,如同自己乘现成安稳大船,复招呼一切有缘共同登彼大船,岂非容易!又弥陀愿船已成,不虚作功德住持,永不沉没,广度十方,无所障碍,则一切净土行人发菩提心,也皆是已成、不退、无碍,所谓「以果地觉,为因地心」、「初发心时,便同正觉」。而菩萨虽发四弘誓愿,欲得圆满,尚待久远时劫,何况成否不定。譬如远水不解近渴,故虽下凡,若发净土菩提心,远超菩萨四弘誓愿。岂非殊胜!

 

       四、为明弥陀本愿力为根本。下劣凡夫超胜四弘菩萨,岂是凡夫之力,佛本愿力故。譬如有人,入水即沉,若乘飞机,不涉海水,轻到彼岸,虽海中大鱼,力不能及,非是彼人之力,而是飞机之力。

 

 

       故知《论》说止观及菩提心,略有四由:

一、旁通通途观念。

二、正明净土内容。

三、显示净土胜易。

四、导归弥陀本愿。 

 

 

 

 

分享到
中华净土宗协会
净土宗文教基金会

11059台北市信义路五段150巷22弄41号
电话:02-8789-4818
传真:02-8780-7050
E-mail:amt@plb.tw

護 持 捐 款

● 郵局劃撥
戶 名:社團法人中華淨土宗協會
帳 號:50230511

● 銀行匯款
一、一般及ATM:
銀行名稱:台北富邦銀行莊敬分行
銀行代號:012
戶 名:社團法人中華淨土宗協會
帳 號:00461102022480
註:匯款/轉帳成功後,敬請來電告知捐
款人資料,以便開立收據。
電話:02-8789-4818

二、國外匯款:
Bank Name:
TAIPEI FUBON COMMERCIAL BANK CO.,LTD.
JUANGJING BRANCH
Bank Address:
NO.286, JUANGJING ROAD, TAIPEI CITY,
TAIWAN, R.O.C.
Tel:002-886-2-2722-6206
Fax:002-886-2-2720-6967
Swift Code:TPBKTWTP
Account(A/C):00461102022480
Name:Chinese Pure Land Buddhist Associ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