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安心
第一节 安心之意义
安心,为净业行人持心之相状。「安」是安放、安住,「心」即心念,「安心」即是将心念安住一处。众生行为之善恶邪正,结果之苦乐升沉,无不受心之导引,由持心所决定。心安住於善,则引生善行乐果;心安住於恶,则引生恶行苦果。故知安心为万行之本源、行者之至要。
安心有重重:
一切法中有善,有恶,而安心於善;
善法中有世善[1],有出世善[2],而安心於出世善;
出世善中有大乘,有小乘,而安心於大乘;
大乘中有秽土[3]不退,有净土不退,而安心於往生净土不退;
往生净土中有十方,有西方,而安心於西方;
往生西方行法中,有诸行[4],有念佛,而安心於念佛;
念佛中,有仗佛本愿力,有仗自修持力,而安心於仗佛本愿力。
要之,心住弥陀本愿救度,一向称名愿往生,亦即「信受弥陀救度,专称弥陀佛名,愿生弥陀净土」,此为净土宗行人之安心。

第二节 总安心
净土宗有「总」「别」两种安心。
总安心即是总体上归心弥陀、欣慕极乐,还没有引生具体的修行。
在此之上,具伴行业,也就是具备所求、所归、去行三方面,即为别安心。
安心、起行相对时,安心即指别安心,亦即「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之三心。
总安心有二:一、菩提心;二、厌欣心。
一、菩提心
菩提心,即是愿成佛之心,全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译作无上道心。此中别分「菩提心愿」与「菩提心行」。「菩提心愿」即度、断、学、证之四弘誓愿[5]。「菩提心行」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之六度万行。
净土法门,本为凡夫,历劫六度万行是难行道,凡夫不堪,故求生净土,以期往生之後现前修习普贤之德,故净土门之菩提心即指「菩提心愿」,即是愿共一切众生同离秽土,同生净土,同学法门,同成佛道。此为净土门之四弘誓愿。
单就菩提心,可以是安心,也可以是起行。如《观经》上品下生以菩提心为行者所受之法,即是起行。今所说菩提心,近愿往生,远期佛果,属於安心,称总安心。

二、厌欣心
厌欣心即是厌离秽土,欣求净土。由厌离此现实世界之多有缺陷、虚伪不实,而欣慕极乐世界之真实清净,而起菩提心及三心,故厌欣心为三心及菩提心之基础。三心必定具足厌欣心,而厌欣心未必具足三心。三心包含面狭,厌欣心包含面广。虽欣慕净土也可能有不真实心、疑心、不回向心,故厌欣心没有超出总安心之范围。
厌与欣必须同时具备,譬如舟行,须先解缆绳,後加橹桨。欣而无厌,如徒摇橹桨而未解缆绳;厌而无欣,如虽解缆绳而拱手旁观,不摇橹桨。互缺其一,其事不成。
厌欣心实为三心之基础。如同建楼,欲三心坚固,必须打好厌欣心之基础。
第三节 别安心
别安心即是三心。三心即:一、至诚心;二、深心;三、回向发愿心。
此三心为念佛行者之至要。能否往生,全看是否具足三心。具三心者,必得往生;若少一心,即不得生。不像菩提心,下机行者虽不发菩提心,仍然可以往生;三心不然,不论机之上下、根之利钝,皆必须具足三心。若不具足三心,无论如何万行精进,都是徒然无功。故三心为愿生极乐必不可少的最重要条件。
一、至诚心
至诚心即真实心。此有二重:(一)心相;(二)心性。
(一)心相
凡夫之习,多虚少实。心口各异,言念无实,即为虚假;心行一致,内外相符,即为真实。纵於余事心多虚假,然於往生必须真实。内住愿生之念,外勤三业修习,即是至诚心。亦即意住弥陀净土,口称弥陀佛名,身业合掌礼敬,三业所勤,专为往生,内外相应,是心真实,能得往生;内怀名利之思,外现贤善之相,是心虚假,必不能生。
(二)心性
凡夫一向无有真实,贪瞋邪伪、恶性难侵,虽起三业,名为杂毒之善,亦名虚假之行,不名真实之业。
然阿弥陀佛绝对清净,绝对真实,乃至因中行菩萨行时,一念一刹那,三业所修,无不真实。凡所施为趣求,亦皆真实。
故若凭凡夫心行,纵然苦励身心,急走急作,如炙头燃,以性不离贪瞋故,众名杂毒之善。欲回此杂毒之行,求生彼佛净土,必不得生。
若舍己归佛,舍假取真,信受弥陀救度,专称弥陀佛名,必得往生。
平生之时,此人具不具真实心,仅观外表难知,及至临终,金砾立判,具真实心者决定往生,虚假杂毒之人不得往生。
故为对治虚假心,而说真实心。然则愿生行人,必须舍己归佛,内外相应,即名真实心。
此真实心有两种,自利真实及利他真实。行者自身具至诚心为自利真实,教他具真实心即是利他真实。自利真实心为愿生行人所必须;利他真实心并非人人所必须,而是就行者之机,有人具有,有人不具有。
二、深心
深心即是深信之心。
所信内容有二:(一)信机;(二)信法。合称「机法两种深信」。
(一)信机
即深信自身是罪恶生死凡夫,旷劫以来常没常流转,无有出离之缘,也就是信自身之无力,以自力不可能出离生死。
此为净土教特有的信仰,因信我身之无力,方能通身放下、彻底靠倒而深信阿弥陀佛的愿力。
(二)信法
即深信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已经成就,专为我等罪恶凡夫、无出离缘者作出离强缘,因而无疑无虑,乘彼愿力,定得往生。因依佛力,达成往生,故即是信佛愿力不可思议。
众生根机千差万别,如其面貌各异,信心也有浅深。究竟是依什麽标准说为深心呢?善导大师《观经疏》列举四种妨难、破坏净土教之人,若逢此「四重难破」之人,而往生净土之信心不受破坏,即是具足深心之人;反之为不具足深心,由此可知信心之深浅。
第一重为别解别行、异学异见之人,亦即圣道门行人,而加妨难破坏。现世所见不信念佛往生,而加种种非议之人皆是。
第二重为大乘地前三贤[6]及小乘罗汉、辟支[7]圣人等,而加难破。
第三重为大乘高位菩萨,初地[8]乃至十地[9]等,而加批难。
第四重为圆满无上觉者,报佛化佛等论难。
亦即初从凡夫,至二乘[10]圣人,至高位菩萨,直到诸佛,皆异口同声说「具足烦恼凡夫,罪障满身,但只念佛,不可能往生真实清净报土」,虽闻此语,凡夫决定往生之信心不受动乱,而更增长坚固往生信心。由此可知,此人具足深心。反之,遇到妨难破坏,心即动乱,疑不得生,即不具足深心。
但第二、三、四重难破,事实上并不存在,只是为坚固信心、对治狐疑所假设。
疑有疑法与疑自。疑法者,即疑念佛之法,以为不能达成往生。如:「念佛仅有六字,三尺童子皆能。然凡夫往生高妙极乐之一大事,怎麽可能靠如此容易之念佛即能达成?」疑自者,虽信念佛法门及佛本愿,但认为自身是罪业凡夫,毫不足取,故虽念佛,恐怕难以往生。
为对治疑自与疑法二种疑心,而说机法两种深信。
如何建立深信?有二:(一)就人立信;(二)就行立信。
(一)就人立信
「罪障凡夫称名定生」,非是等闲人所说,而是释迦无上觉者、满足大悲人所说;又非释迦一佛所说,一一诸佛悉皆同证同说。
既是佛说,不为一切因人[11]言辞之所破坏,故能建立自心,不为他动。
(二)就行立信
往生行有多种,杂行、正行、念佛,一一回向皆得往生。其中念佛一行为正定业,是阿弥陀佛本愿所选择之行。专称佛名,为顺彼佛本愿,乘佛愿力,定得往生,实是最极真实之法,无可怀疑。
三、回向发愿心
以过去今生,自作、随喜等一切善根,悉皆真实深信心中回向愿生彼国,称作回向发愿心。
「回」者,回转;「向」者,趋向。本来修诸善根功德一一皆有感果功能,现在全部回转而趋向求生极乐,称作回向。
一般来说,挟带善根求愿往生之「挟善趋求」,称为回向心;直愿往生之「直尔趋求」,称为发愿心。五念门即开此为作愿、回向二门,今则合为一心,称回向发愿心。
但专修念佛行者,并非於念佛之外别修杂行以回向,乃是回向专修念佛之前所作善根。因既专修念佛,点滴之善皆纳入念佛一体,念佛之外不见余善之相故。又不仅自作善根回向,也随喜他善以回向。所谓随喜他善,并非自己能作之善故意怠慢而不作、能施之财故意爱吝而不施,只是限於条件不能自作善根时,见他人修种种善,从内心深生欢喜认同,视如己作。若见他善随喜,与自作善根无异。
回向又有「往相」与「还相」(详见下章《五念门》下所述),为自身往生所修善根回向,称为往相回向;回愿往生净土之後,还来秽土教化有缘,称为还相回向。
总之,回向发愿心为切愿往生、相续不退之心。
以上三心,经文虽有「一者、二者、三者」之言,并非各各独立、有三种不同之心,而是归佛愿生之一心从不同侧面的表述。为明此愿生心之真实无伪,而说至诚心,为明此愿生心之决定不动,而说深心。
欲达成任何事,首先心必须真实,不能虚假,故先说至诚心;初心虽真实,若为他人破坏动乱,也不能达成目的,故次说决定深心;此真实决定心,是何趋向?故次说回向发愿心。亦即:最初一念,舍己归佛,内外相应,说为至诚心;即此真心,决定不动,转名深心;即此真实决定之心,相续趋向净土,转名回向发愿心。《观经疏》释言「决定(深心)真实心(至诚心)中回向愿(回向发愿心)」,故三心只是归佛愿生之一心,前则趋後,後必摄前。
此归佛愿生之一心,约其体性,真实无伪,说为真实心;约其相状,决定不动,说为深心;约其力用,相续愿生,毕命为期,说为回向发愿心。
为对治虚假心,而说真实心;为对治疑心,而说深心;为对治不回愿心,而说回向发愿心。
又此三心,一一可从佛及众生两方面来说明。先由佛心真实、决定、发愿回向功德给罪障凡夫,欲救一切众生往生彼国;凡夫归佛,即凡心而佛心,故说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
从众生来说,有横具三心、竖具三心。横即不经次第,同时顿具三心;竖即有次第,先具真心,次具深心,次具回向发愿心。
又有智具三心、行具三心。由智慧理解三心文句意义,而发三心,称为智具三心;不知三心之文,不明三心之意,一向念佛之中,自然具足三心,为行具三心。
一旦具足三心,自然不退,佛慈回向故,佛力住持故,佛光摄取故,生佛一体故,诸佛护念故。善导大师说「蒙光触者心不退」「心若金刚」。若中途退转,可知当初即未具三心。
善导大师释「南无阿弥陀佛」名号言:
言「南无」者,即是归命;亦是发愿回向之义。
言「阿弥陀佛」者,即是其行。
以斯义故,必得往生。
「归命」即是至诚心、深心,「发愿回向」即是回向发愿心。能归能愿,即是「南无」,所归所愿,即是「阿弥陀佛」,能所一体,三心全体是南无阿弥陀佛名号;三心即是名号故,经言「具三心者,必生彼国」。
又一向称名之人,自然具足三心。所言「就行立信」,非就余行立信,而是就阿弥陀佛之行,立必得往生之信。
三心为自利利他之大乘心,通摄念佛、诸行。然念佛是弥陀本愿之行故,六字之行体,本来真实清净,不为凡夫贪瞋所染,以斯义故,必得往生。诸行非本愿行,为凡夫贪瞋所染,为杂毒之善、虚假之行,本不可得生真实清净报土,然若具足三心修之,亦得往生。此因三心以名号为体,三心即是念佛心,由此三心摄诸行归於念佛,原本微少杂毒之善,转为清净广大功德,故得往生。犹如附水灵河,久旱不竭;滴水入海,同一深广。故知诸行往生,非诸行之功,而是由三心摄归念佛,成六字体内功德之故,如善导大师释言「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此经定散文中,唯标专念弥陀名号得生」「上来虽说定散两门之益,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故知:三心乃是往生之秘钥,名号实为除毒之神丹。
要之,心思阿弥陀佛之救度,口称阿弥陀佛之名号,是为三心具足,往生大事成办。

名词注解:
[1] 世善 或称世福,即世间的善福业,虽能导致乐果,但仍为生死之法。
[2] 出世善 出离世间生死之法。
[3] 秽土 秽恶的国土,有三途五浊等秽恶。
[4] 诸行 此处指念佛以外的各种善行。
[5] 四弘誓愿 三世诸佛的总愿、通愿,即: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6] 三贤 十住、十行、十回向的诸位菩萨,虽断见思惑,尚有尘沙无明惑在,未入十地圣位,所以只称为「三贤」或「地前菩萨」。
[7] 辟支 辟支佛,即缘觉。
[8] 初地 十地菩萨中的第一地——欢喜地。初地菩萨智同佛智,理齐佛理,彻见大道,尽佛境界,而得法喜。
[9] 十地 菩萨第十地——法云地。大慈如云,普能阴覆,虽施作利润,而本寂不动。
[10] 二乘 声闻乘与缘觉乘。
[11] 因人 因位之人,未到佛果以前修行者之总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