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净土宗相承论释
第一节 相承论释之意义
「相承」又称法脉相承,指一宗一派教法的递相承接,如生命体之血脉运行,同源,同质,始终一贯。
「论」为菩萨所造,「释」为祖师所解。论与释共同解释正依经典。
虽有净土三经,但各自解释不同,或说为凡,或说为圣;或判报土,或判化土[1];或重观佛,或重念佛。若无相承,则学者终无所依。故依相承,建立正宗。
相承一般表述为两方面:一、人相承,也称相承祖师系谱;二、法相承,即相承祖师有关论着。
人以传法,法由人显,二者不离。
净土宗的创立,以印度龙树、天亲菩萨,中国昙鸾、道绰、善导大师共五位祖师相关论释为相承,而一般习知的中国净土宗十三祖[2]系谱,以「功高德盛」为立祖原则,在法义上并无相承关系。
第二节 相承论藏
一、《易行品》一卷
《易行品》为龙树菩萨所撰述之《十住毗婆沙论》第九品,晋安帝义熙八年(公元412年)鸠摩罗什三藏法师译。
《易行品》的主旨,在引导通途[3]大乘行者舍难取易,归入弥陀本愿称名。其目标是菩萨道之「现生不退」,方法是「执持称名号」。
全品由两重问答组成,第一重问答从佛法无量门中决出易行道,第二重问答从诸佛菩萨易行中突出弥陀之易行。
作为净土门尊崇的第一部祖典,其对於净土门的贡献是根本性、方向性的,主要体现在两点:
(一)难易二道判——此为历代净家教判之根底;
(二)本愿称名释——即对阿弥陀佛第十八愿的简略解释。
阿弥陀佛本愿如是:
若人念我,称名自归,
即入必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是故常应忆念。
此释揭示净土门教理的根本核心在阿弥陀佛的第十八愿,即称此愿为「本愿」,此本愿所誓在「称名」。由此,「本愿称名」成为净土门教理展开的根本基础。离开弥陀本愿称名,即无净土法门,也无净土宗。
龙树菩萨另有《十二礼》一卷,为专门礼赞阿弥陀佛之七言偈,甚受净业行人的喜爱。
二、《往生论》一卷
《往生论》,天亲菩萨所造,全称《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又称《净土论》,或《无量寿经论》,後魏永安二年(公元529年),菩提留支三藏法师译。
本论的主旨,在以身示范五念门行,劝导一切众生共同往生弥陀佛国。
五念门即:一、礼拜门;二、赞叹门;三、观察门;四、作愿门;五、回向门。
全论由「偈颂」及解释偈颂的「长行」两部分组成,以《无量寿经》为主,总摄净土三经要义,为三经通申之论。
本论对净土门建设最重要的贡献有两点:
(一)确立行道者的目标——愿生弥陀净土,速疾成佛;
(二)确立往生净土的方法——五念门。
观察门为观察国土、佛、菩萨二十九种庄严而起「信」,作愿门为「愿」,赞叹门为称名之「行」,故五念门涵盖「信愿行」。
解门之要,在观察门之「观佛本愿力」;行门之要,在赞叹门之「称彼如来名」,故五念门浓缩即是「本愿称名」。
可知《往生论》为继承《易行品》弥陀本愿称名之骨髓,而在目标上,将一般大乘佛法之此土不退,推进为彼土往生、速疾成佛;在方法上,将单一称名加以系统理论化,丰富扩展为五念门。「愿生」为对外的目标宣示,「五念」为对内的行业规范。由此净土教门从普通大乘法门之发菩提心(目标)、六度万行(方法)之中迥然独立而超出。
第三节 相承释文
一、《往生论注》二卷
《往生论注》,简称《论注》或《注论》,北魏昙鸾大师着,为注解天亲菩萨《往生论》之书。
《往生论注》的主旨,在揭示弥陀本愿力之增上缘[4],劝导一切众生乘佛愿力,往生净土。
全注二卷,上卷解释偈颂,明其五念;下卷解释长行,分为十章。自开章之「自他二力判」,至结论之「核求其本释」,始终以「佛本愿力」为主线,贯穿全注。
《往生论注》对净土宗建设的重大贡献,在於全面、系统地显明「弥陀本愿力」,稳固奠定净土教之理论基础。其最後结论:
问曰:有何因缘,言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答曰:《论》言修五门行,以自利利他成就故。
然核求其本,阿弥陀如来为增上缘。
……
凡是生彼净土,及彼菩萨、人天所起诸行,
皆缘阿弥陀如来本愿力故。
何以言之?
若非佛力,四十八愿便是徒设。
今的取三愿,用证义意。
接下来分别列举阿弥陀佛第十八愿、第十一愿、第二十二愿,证明:缘佛愿力故,十念念佛,便得往生(一证);住正定聚,必至灭度,无诸回复之难(二证);超出常伦诸地之行,现前修习普贤之德(三证)。因此横超三界,速得成佛,广度众生。此成为有名的「三愿的证」,显明净土门之此土往生(第十八愿)、彼土成佛(第十一愿)、还度众生(第二十二愿),若凡若圣,若因若果,若往若还,自利、利他,皆完全依靠阿弥陀如来本愿力。

从净土宗教理发展阶段来说,《往生论注》综合了龙树菩萨「称名易行」,与天亲菩萨「五念门往生」的思想,将二者融为一体,而探求其背後的根本原理,在阿弥陀佛本愿力。也就是:依佛本愿力,称名易得生。
简言之,《易行品》首先明「称名」,回答「是什麽」,此为易行之相,属方法论;《往生论》进一步明「往生速成佛」,回答「要如何」,此为易行之用,属目标论;《往生论注》更明「佛本愿力」,回答「为什麽」,此为易行之体,属本体论。三者相融相摄,一体不分。
由此《往生论注》,中印两土之净教思想豁然贯通,浑然一体;净土一宗之教相判释、正依经典、相承论释涵盖无余,净土宗呈现雏形。
相承祖师 |
相承论释 |
主要贡献 |
教相判释 |
印度龙树菩萨 |
易行品 |
执持称名号—方法 |
易行道之相 |
印度天亲菩萨 |
往生论 |
愿生速成佛—目标 |
易行道之用 |
中国昙鸾大师 |
往生论注 |
弥陀本愿力—原理 |
易行道之体 |
二、《赞阿弥陀佛偈》一卷
《赞阿弥陀佛偈》,昙鸾大师着,依《无量寿经》,以七言偈的形式歌叹阿弥陀佛依正二报之德,并述称名得生之义。
全偈以「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冠头,由五十首共三百九十句赞文及五十一礼拜组成,是仿照龙树菩萨《十二礼》、天亲菩萨《愿生偈》特别所作的赞歌。
《往生论注》为广释论义、劝他往生为主,文理精绝,睿智无方;此赞偈为总摄经义,表白一心归命愿生之自督,品高词美,至情感人。
三、《安乐集》二卷
《安乐集》,唐道绰大师着,全二卷,共十二大门,内容为综述《观经》要义,广集诸经论释,劝生安乐。
本集主旨在「约时被机,劝归净土」,就末法之时、造罪之机,而劝导必须信受弥陀救度,求生弥陀净土。
本集对净土门建设的重大贡献,在於圣净二门之教判。
此教判顺时契机地指出,末法恶世「唯有净土一门可通入路」,显明净土教善契时机的优越性、当机兴起的必然性、未来常盛的永续性,而成为净土门开宗立教之先声。
至於净土门的内容,正是承续龙树菩萨以来「本愿称名,往生成佛」之根本义。
四、《观经疏》四卷
善导大师留世的着作共有五部九卷,其中《观经疏》一部四卷,为建立净土门根本教理之作,称为「本疏」,也称「解义分」,属於教门。其余四部五卷,即《观念法门》一卷、《法事赞》二卷、《往生礼赞》一卷、《般舟赞》一卷,皆附属於「本疏」,确立净土门的行业规范,称为「具疏」或「行仪分」,属於行门。亦即「本疏」述教相之安心,「具疏」述实践之行仪,二者一体,相辅相成。由兹,教门、行门毕备,安心、起行无缺,净土一宗确然建立。

对比五种正行,《观经疏》主要在说称名正定业,《法事赞》属於读诵正行,《观念法门》属於观察正行,《往生礼赞》属於礼拜正行,《般舟赞》属於赞叹供养正行。
五部九卷 |
五种正行 |
《观经疏》 |
称名正定业 |
《法事赞》 |
读诵正行 |
《观念法门》 |
观察正行 |
《往生礼赞》 |
礼拜正行 |
《般舟赞》 |
赞叹供养正行
|
《观经疏》,唐善导大师着,为净土宗开宗立教之根本教典。本疏为详细解释《观经》之书,总四卷,一般称为《观经四帖疏》,具名《观无量寿佛经疏》,也称为《楷定疏》《证定疏》,又有称为《观经义》《观经要义》《观经义疏》等。由其名称之多,可窥知此疏被引用之广与尊崇之高。
《观经疏》为总称,其四卷各名为《观经玄义分卷第一》《观经序分义卷第二》《观经正宗分定善义卷第三》《观经正宗分散善义卷第四》,简称《玄义分》《序分义》《定善义》《散善义》。
其《玄义分》一卷,乃是在随文解释《观经》之前,预先从总体上揭示《观经》一部的根本义理;余三卷皆为随文解释,《序分义》一卷解释序分经文之义,《定善义》一卷解释正宗分定善十三观之文义,《散善义》一卷解释正宗分九品及流通分之文义。
《观经疏》的主旨,在楷定古今对《观经》的错解,广开净土门,使五乘齐入报土。其表述方式为「初明其二,终合为一」,以最初「要弘分判」为始,以最後「要弘废立」为终,由此通贯全疏。即释迦、弥陀二尊二教,终归弥陀一尊一教;要弘二门,归於弘愿;念观二宗,归於念佛;正杂二行,归於正行;正助二业,归於正定业。
《观经疏》对於净土门建设的重要贡献略有四点:
(一)要弘二门判
将净土门分为定散二善回向求生的「要门」,与专称佛名直接往生的「弘愿」,以要门为方便,导归弘愿。此种分判,为圣道门及世善行者开辟了转入弥陀本愿称名的渠道,完善了净土门的教理结构,强化了净土门的摄化功能。
(二)正杂二行判
以与弥陀净土直接相关的行业为正行,分为五种,即专读诵净土三经之「读诵正行」,专观察极乐庄严之「观察正行」,专礼阿弥陀佛之「礼拜正行」,专称弥陀佛名之「称名正行」,专赞叹供养阿弥陀佛之「赞供正行」。
其余一切行,本来与弥陀净土无关,必须回向求生才相关,故为「杂行」。
正行往生一定,杂行往生不定。
此正杂二行的分判,成为净土行业的根本规范,如同金科玉律。
(三)正助二业判
五种正行中,第四「专称弥陀佛名」为决定往生极乐之业——「正定业」,以顺彼佛愿故。其余四种为「助业」。
由此正杂二行、正助二业的分判,弥陀本愿称名成为佛法一切行业之最高顶峰,「一向专称」成为净业行人的最高准则。
(四)凡入报土论
判弥陀是报佛,极乐是报土。凡夫称名,乘佛愿力,直入报土。
此为诸宗法门绝无,净土一宗独有。
「要弘二门判」楷定净土之教在弘愿,亦即本愿;正杂二行判、正助二业判楷定净土之行在称名;「凡入报土论」楷定净土之机为凡夫,净土之益为直入报土。显明一宗之机、教、行、益,确立净土宗「本愿称名,凡夫入报」之根本义。
五、《观念法门》一卷
《观念法门》,全称《观念阿弥陀佛相海三昧功德法门》,意为阿弥陀佛相好功德广大如海,无有限量,或观或念,皆有无限功德,简称《观念法门》。
本书目的在引导好乐定心观佛、念佛的行者,契入本愿称名;内容为别时行法,五种正行中别明观察正行,助入称名正定业。
本书大分为三:先於《三昧行相分》说明定心观佛三昧及念佛三昧之实修仪则;次於《五缘功德分》说明念佛具有灭罪、护念、见佛、摄生、证生五种增上缘功德利益;最後总结劝导专称佛名。
其中,《五缘功德分》内题《依经明五种增上缘义一卷》,尤其「摄生增上缘」的部分,在教理上最重要。
另外,本书说到临终助念方法,以及说明念佛现世利益之灭罪、得护念、延年转寿、不遭横难等,对净业行人有很大的影响。
六、《法事赞》二卷
《法事赞》题号有三种:上卷首题《转经行道愿往生净土法事赞》,尾题《西方净土法事赞》,下卷首尾皆题《安乐行道转经愿往生净土法事赞》。简称《法事赞》或《净土法事赞》,内容为教导转读《阿弥陀经》并绕行念佛之仪则,以此法事愿求往生;为临时行法,五种正行中别明读诵正行,助入称名正定业。
全书三分:前行法分,正转经分,後行法分。以正转经分为主,将《阿弥陀经》分为十七段,每段附加赞文,以解释经文之义,历来备受重视。如解释「生因段」经文说:
极乐无为涅盘界,随缘杂善恐难生。
故使如来选要法,教念弥陀专复专。
此即是广为传诵的「称名入报之偈」。以极乐是无为涅盘的境界,也就是报土;以念佛之外「随缘杂善」(即《观经》定散二善),解释「少善根福德因缘」;以「念弥陀专复专」解释「执持名号,一心不乱」。
又最後咒愿,显明因施主别请,大众共行转经念佛,为之回愿祝福,为接引信众所共修之法事。
七、《往生礼赞》一卷
《往生礼赞》全称《往生礼赞偈》,简称《往生礼赞》《礼赞》,又称《六时礼赞》。本书目的在於劝一切众生愿生极乐,内容是将一日分为「晨朝、日中、日没、初夜、中夜、後夜」六个时段,教导於六时之中各唱赞文而行礼忏之法;为寻常行法,五种正行中别明礼拜正行,助入称名正定业。
本书由「前序」「正赞」「後序」三段组成。「前序」「後序」显明愿生要义,「正赞」示正修仪则。
其中,前序所明净土宗之「安心、起行、作业」,本愿称名易生、专杂二修得失,正赞中大师自撰之《礼赞偈》,及後序「本愿四十八字释」,最为切要。
又,为利净业行人之念佛相续,本书提到十声称阿弥陀佛之临睡入观法,称大有现验。
八、《般舟赞》一卷
《般舟赞》全称《依观经等明般舟三昧行道往生赞》。
般舟三昧又称「常行三昧」「佛立三昧」,为《般舟三昧经》中的一种定行,七日至九十日之间,常行不坐、不住、不卧,三业[5]无间,心至所感,佛境现前,身心内悦,亦名「立定见诸佛」。
本书并非教导如何修持般舟三昧,而是依据《观经》《大经》《小经》《般舟三昧经》等,说明般舟三昧行道的意义在称名往生,以引导圣道门的行人归於称名念佛法门。
全书由简短的前、後序,及长达一千一百二十六句的七言赞偈组成,并未规定特别的行法仪则,只是尽情歌赞净土依正庄严,以发起行人归命愿生之心,得无量法乐;为别时行法,五种正行中别明赞供正行,助入称名正定业。
本书以赞偈的形式解释净土三经、特别是《观经》一部的教理,大体依循《观经》玄义、十三定观、九品往生、得益分、流通分之次序,可与《观经疏》对照,是研习《观经》教义的重要着作。
名词注解:
[1] 化土 佛变化身所住的国土。
[2] 净土宗十三祖 慧远、善导、承远、法照、少康、延寿、省常、祩宏、智旭、行策、实贤、际醒、印光。以上十三位净土门祖师并无前後传承法统,均为後人据其弘扬净土的贡献推戴而来。
[3] 通途 自力证悟的通常之法,即圣道门。与之相对的是特别法门,即净土法门。
[4] 增上缘 一法的生起,是由另一法的强力助缘所成就。
[5] 三业 身、口、意三方面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