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起行
第一节 起行之意义
由安心而起於三业修行,称为起行。
安心为信仰之意识,起行为实践之行为。「安心、起行」意同「发心、修行」。
前章所举三心为安心,以下所说正行、杂行,正定业、助业属起行。单有安心或单有起行,皆不能达成目的,必须安心、起行具备,方得往生之大益。安心、起行,为行者目、足。智目行足,到清凉池。
安心能守护起行,起行也能守护安心;心行相资,不一不异,如珠与光,离珠无光,离光无珠。然随根机不同,安心、起行有时间之差别。横具三心者,心行同时具足;竖具三心者,先具安心,然後起於修行。
第二节 正杂二行
起行,大别为正行、杂行二种。
「正」「杂」是就往生极乐这一目标而言。「正」即纯、直。纯粹弥陀、极乐之行,与弥陀、极乐直接相关之行,即为正行。正行有五种,称五种正行,详见下节。
「杂」即不纯、非正,有「通杂」「间杂」二义。从感果来说,其所修行通於人天三乘[1]及十方净土,称为通杂。又就行因来说,除西方净土一行之外,间修余行,称为间杂。总之,五种正行之外,诸善万行悉名杂行。
以净土三经来说,《大经》三辈文「一向专念无量寿佛」之念佛为正行,其余出家、发心、造像、起塔等诸善皆为杂行。《观经》十三定观及下三品之念佛为正行,序分三福及中上六品诸行皆是杂行。《阿弥陀经》一日七日念佛外,不说余行,故《阿弥陀经》所说总是正行,无有杂行。
又,「正杂二行」「专杂二修」大同小异,二行就所修行体,二修就能修心相,而有相互交错。正行必然要求专修,故五种正行一一说「一心专」;专修所修必是正行,若所修为杂行,只称为杂修。
又「专修」与「一向专修」也稍有差别。「专修」之词总通於五种正行,以简杂行;「一向」之词唯可用於称名正定业,以简助业。
杂行杂修能否往生,有种种异说:
一谓杂行不能往生。贪瞋凡夫所行诸善,与涅盘界不相应故。
一谓杂行非一概不得往生,若不具三心,不得往生,若具三心,亦得往生。然杂行行体与弥陀无关,安心起行相违,难具三心;正行行体与阿弥陀佛一致,自然容易具足三心。依此可说,杂行难生,正行易生。
一谓杂行具三心得生者,三心即是念佛心,故杂行得生非杂行之功,功由三心摄归念佛。譬如有人依自力办事不成,转托王力,其事乃成。若就事相,可说事由其人而成;克论实质,完全由王力成办。依此可说,就表相,杂行、念佛皆得往生;论实质,唯念佛得生。
第一义简明,第二义从容,唯第三义极成念佛,巧摄余行。
第三节 五种正行
一、读诵正行
读诵净土三经。若听闻他人读诵、讲解净土三经及净土宗祖师相承论释,皆可摄於读诵正行。
二、观察正行
观察极乐依正二报庄严。依正二报,即依报与正报。正报指佛菩萨之五阴[2]身,又名正果。依报即极乐世界国土,如宝地、宝池、宝树、宝楼、宫殿等,总为佛菩萨正报身心所依,故称依报,又称依果。
心缘其事为「观」,观心分明为「察」。观察通於定、散。如定心修持十三定观,及散心思维、想像、欣慕、忆念极乐庄严,皆为观察正行。凡夫根劣,多为散心观。
三、礼拜正行
礼拜阿弥陀佛。
四、称名正行
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名号。
五、赞叹供养正行
赞叹供养阿弥陀佛。「赞」为赞其功德,赞之不足复加称扬为「叹」,以下荐上为「供」,以卑奉尊为「养」。
赞叹局於口业,供养通於身口意三业。如供香花、灯明等为身业供养,口诵「手执香花常供养」之文为口业供养,意念供香花等为意业供养。若赞叹、供养开为二者,即是六种正行。然通常皆合赞叹供养为一,称五种正行。
第四节 助正二业
就前五种正行,开为五种,合为正助二业。其中第四称名正行为正业,前三後一四种正行为助业。
正业,全称「正定业」,出自宗祖《观经疏‧散善义》:
一心专念弥陀名号,
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者,
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
「正」者,相对於助。
「定」有「选定」及「决定」二义。「选定」者,昔阿弥陀佛因地为法藏菩萨时,从二百一十亿诸佛誓愿海中,独选称名一行以为凡夫往生之正因,而发念佛往生愿——第十八愿,故以称名为弥陀选定之往生行。「决定」者,称名既是弥陀本愿所选定之行故,决定往生。约佛即是选定,约众生即是决定。本愿选定之行故,决定往生;决定往生之业故,本愿选定。二义还成一义。
助业者,能助行者之心,行於本愿称名,故称助业。若广论之,助业不止四种正行,而有同类助业、异类助业。
同类助业,即前三後一四种正行。此四种正行,约其行体,与所助之念佛同属归命阿弥陀佛之行,故称同类助业。
若行者心念、口称,精进勇猛,唯修念佛,长时不怠,则不需要助业;若其性懒惰,於单纯重复之念佛,心生懈倦,则须修助业,以励正定业。
如读诵净土三经,见其或明「光明摄取」之德,或说「灭罪往生」之益,处处广赞念佛功能,依之,念佛之心自然勇进,是由读诵助入念佛。
又观察极乐依正二报之时,心缘极乐胜境,尤其如来相好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唯有念佛众生摄取不舍,正当其时,自然除懈怠之心,而勇进念佛。
又修礼拜正行之时,瞻仰如来尊颜,思佛身万德庄严,专为救度我等,愿生之志更加恳切,然得生之行无过念佛,故随愿生心增而念佛益精。
又赞叹佛德,自然生起愿见佛之心,见佛心起,念佛心增。
异类助业,如《大经》三辈所说出家、发心、造像、起塔等,以及《观经》三福等诸行皆是。这些虽然实际上是杂行,从其助成念佛这一方面,称为助业。由於其行体与弥陀之行不是一类,故称异类助业。
或有在家,公私事务繁忙,多有障碍,难以做到静心念佛;而由出家,得以息心山林,掩影云霞,自在念佛,故以出家为念佛之助业。
又有俗尘喧嚣,境缘愦闹,念佛常怠;若诣道场,见像敬礼,念佛易专,即是以塔像为念佛之助。
又若不发心,不观自他受苦,念佛易倦;若发心自他兼济,悲念自他受苦,自然炽盛念佛,即是以菩提心助成念佛。
其余诸行助成念佛,一一准知。
第五节 二行二修得失
正杂二行、专杂二修之得失,是约正行杂行、专修杂修行体而论,不关行者之根机利钝、行业勤怠。
正杂二行有五番得失,专杂二修有十三得失。
一、五番得失
依善导大师《观经疏‧散善义》之释,正行有五种得,杂行有五种失,称作「五种得失」,或称「五番相对」。
(一)亲疏对
修正行者,於阿弥陀佛甚为亲昵,故名亲行。
反之,若修杂行,与阿弥陀佛常相疏离,故名疏行。
(二)近远对
修正行者,於阿弥陀佛甚为邻近,故名近行。
若修杂行,与阿弥陀佛甚为遥远,故名远行。
亲近对与疏远对,乍见虽似无别,但善导大师《观经疏‧定善义》立「亲」「近」二缘以示差别。「亲」,亲昵,是约心而言。此世界与极乐净土虽遥隔十万亿佛土,然弥陀与行者常相忆念,不相舍离,故说为亲。「近」,邻近,是约处所而言。阿弥陀佛常来守护行者,如影随形,现在一处,须臾不离:是即二者之差别。
(三)有间无间对
「间」,间隔、间断。修正行者,於阿弥陀佛忆念常不间断,故名无间。
反之,修杂行者,与阿弥陀佛忆念常间断,故名有间。
(四)不回向回向对
正行之行体,本自趋向西方故,即使不别用回向,自然成往生业,故名不回向——但这并不是说完全不能回向。
修杂行者,安心与起行不相应,若不特别回向,不成往生因,必须特别回向,方成往生因,故名回向。
(五)纯杂对
「纯」即正行,「杂」即杂行。正行为纯往生极乐之行,故名为纯。
杂行为非纯往生极乐之行,通於人天及三乘,亦通十方净土,故名为杂。

二、十三得失
专修正行,十即十生,百即百生,以此决定往生之利益,故说为「得」。杂修行体与弥陀不相应,发得三心之人甚为稀少,如此则千中无一往生,故说为「失」。然并非杂行杂修之人一律不具足三心,故对杂修行者,若以宽容态度与而言之,即说「百时稀得一二往生」;若以严峻态度夺而言之,则「千中无一往生」。
善导大师《往生礼赞》虽举专修四得、杂修十三失,但专杂番对,准之专修亦有十三得。杂行十三失列举如下,反之即正行十三得。
(一)杂缘乱动失正念故
修杂行者,行杂行之行,受杂行之教,近杂行之人,至杂行处所,由此「行、教、人、处」四种杂缘交错动乱,退失念佛正念。
(二)与佛本愿不相应故
杂行非弥陀本愿所誓之行,故与本愿不相应,百中仅得一二往生。正行则百即百生。二者大异。
(三)与教相违故
《观经》虽先说定散诸行,最後唯劝念佛,可知:念佛为世尊本意。杂行非世尊本意,与世尊教劝相违。
(四)不随顺佛语故
《阿弥陀经》中,六方诸佛唯证诚念佛往生不虚。杂行缺诸佛证诚。既不随顺诸佛证诚之语,往生者稀少。
(五)系念不相续故
正行是与阿弥陀佛一体之行,修之者自然念念相续,心系极乐。杂行与弥陀、极乐无直接关系,行者心不系念极乐,或百人仅得一二往生,乃至千中无一往生者。
(六)忆想间断故
专修之人,心住於净土境界,忆想无有间断。杂行行体牵向余方,而非忆想极乐,所以为失。
第五失与第六失,似同而别。「系念」即欣求,属安心;「忆想」属意业起行。
(七)回愿不殷重真实故
「回愿」即回向发愿,「殷重」即殷勤郑重。杂行虽可回向得生,然必须决定真实心中回愿,此由回愿不殷重真实,缺於深心、至诚心,不得往生,所以为失。
这有两方面:
一就能回之心。专修正行,行体与阿弥陀佛亲,安心、起行全体相应,故回向发愿亦殷重真实。然杂修行体与极乐无关,与阿弥陀佛疏隔,安心、起行互相违背,故回愿亦非殷重真实。
二就所回之行。专修正行,行体与阿弥陀佛一致,由阿弥陀佛发愿救度众生殷重真实故,行者亦得真实功德。杂行行体与弥陀无关,以凡夫有为心[3]修之,总为虚假,无真实功德,故其回愿亦不殷重真实。
(八)贪瞋诸见烦恼来间断故
此有二:
一谓念佛不为烦恼所染,喻如莲花出於污泥,不为污泥所染,杂行为诸烦恼所染。虽然专修、杂修俱起烦恼,而有染、有不染故,得失大异。
二谓「贪瞋」属五浊中烦恼浊,即五钝使[4],「诸见」即见浊之五利使[5]。诸见损四谛、十六行相[6]等理观,贪瞋损於供养、起立塔像等事善。若修杂行,修观法时,诸见叠起;行事善时,贪瞋竞生。然念佛,不涉观法,故诸见不起;非行事善,故贪瞋不生。由此,念佛不俱起贪瞋诸见,唯杂修俱起贪瞋诸见,故以念佛为得,杂行为失。
(九)无有惭愧忏悔心故
「惭」为自耻,「愧」为耻他,「忏」为梵语「忏摩」之略,汉译即是悔过,「忏悔」为梵汉并称,即痛改前非之义。
杂修之时,俱生烦恼,於中起惑,微细难知,既不知过失所在,故无惭愧忏悔心。此从第八失相关而来。又恶取空[7]者,无忏悔心,此过起於缘理心,故且属於行失。若修正行,由机深信,则「念念称名常忏悔[8]」。
(十)又不相续念报彼佛恩故
「佛恩」即阿弥陀佛本愿救度之重恩,又释迦如来劝化专修之重恩。若正行念佛相续之时,顺弥陀本愿,称释迦本怀,即为忆念报谢二尊重恩。杂修之人,不明佛意,昧於佛恩,故无念报佛恩。
(十一)心生轻慢,虽作业行,常与名利相应故
若修正行,信知自身为罪恶凡夫,无一所长,偏凭弥陀求出离故,不生轻慢,不起名利。杂行之人,由行体之失,或以「我身堪能修学戒定慧三学」,或以「生佛平等」,贵己等佛,如是心生慢举,染於名利,故以为失。
(十二)人我自覆,不亲近同行善知识故
「人我自覆」即以我胜他,骄於他人,生於我慢,覆障自心。「同行」即彼此志同道合,共修出离之行。「善知识」有三种:外护,同行,教授。此指教授善知识,上之「同行」即同行善知识。
修杂行时,由行体之失,自然傲慢不逊,以我为能,轻视他人,不乐亲近专修念佛之人。
(十三)乐近杂缘,自障障他往生正行故
「乐」即喜好。杂行之人,由心召感,自然好修杂行,好闻杂行教,好亲杂行人,好至杂行处;由此好乐,趋附种种杂缘,既障自身往生正行,亦障他人往生正行。
十三种得失,为总通专杂之诸行而说,未必一一行上各各皆具有十三种。若细分别,专修当中,第四称名正定业,必具十三得;前三後一四种正行,具阙不定。又杂修之失,亦具阙不定,或悉具十三失,或不悉具。
业行人,切须明辨专杂得失,舍杂行杂修,归专修专念,成办往生大事。
果失 |
百时稀得一二,千时稀得三五(往生者)。 |
缘失 |
乃由杂缘乱动 |
因失 |
总失 |
1失正念。 |
别失 |
教(理)失 |
2与佛本愿不相应。 |
3与教相违。 |
4不顺佛语。 |
行(事)失 |
5系念不相续。 |
6忆想间断。 |
7回愿不殷重真实。 |
8贪瞋诸见烦恼来间断。 |
9无有惭愧忏悔心。 |
10又不相续念报彼佛恩。 |
11心生轻慢,虽作业行,常与名利相应。 |
12人我自覆,不亲近同行善知识。 |
13乐近杂缘,自障障他往生正行。 |
第六节 五念门
五念门为往生之起行,源於天亲菩萨《往生论》,而善导大师《往生礼赞》予以解说。《往生论》与《往生礼赞》所明五念门,大体是同,至其细末,不无少异,今则主依善导大师之释而说明之。
五念门即礼拜、赞叹、作愿、观察、回向之五种行。「念」有安心之义,「门」即能入之义。此五种行,一一具安心故,能入往生净土之门,故说五念门。如《往生论》说「若善男子善女人,修五念门行成就,毕竟得生安乐国土,见彼阿弥陀佛」。
其五念门如下:
一、身业礼拜门
一心专至,恭敬合掌,香花供养,礼拜彼阿弥陀佛。礼即专礼彼佛,毕命为期,不杂余礼,故名礼拜门。
二、口业赞叹门
一心专意,赞叹彼阿弥陀佛身相光明、一切圣众身相光明及国土一切庄严光明等。
三、意业观察门
一心专意,忆念、观察彼佛及一切圣众光明,及国土庄严等。
四、作愿门
行者专心,一切时处,三业四威仪[9]所作功德,悉皆真实心中发愿愿生彼极乐净土。
五、回向门
回向有往相及还相二种。
行者专心,若自作善根,及随喜他一切凡圣所作善根,皆悉与众生共之,回向往生彼国:此为往相回向。
又若不具足六神通[10],证得无生忍,则不能自在教化众生。故发愿自身生净土已,乘佛本愿力,速得六神通,证得无生忍,还来秽国,尽未来际,教化众生:此为还相回向。
《往生论》尚有近门、大会众门、宅门、屋门、园林游戏地门之五门,称五功德门,与五念门为因果关系。礼拜等五门为此土修因,依此往生彼佛净土所得之利益,说为五项功德,故即是果。
五念门与五种正行,并非完全不同,而是互有开合,不过是半开半合。其中,礼拜、赞叹、观察三行,五念门与五正行彼此全同。五念门缺读诵、称名二门,五正行无作愿、回向二行。若彼此相合,须约三业门配属。谓五正行之读诵、称名二行俱是口业,可合於五念门中赞叹门;五念门之作愿、回向二门同属意业,可合於五正行之观察正行。

名词注解:
[1] 三乘 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
[2] 五阴 色、受、想、行、识,或称五蕴。
[3] 有为心 有造作之心。
[4] 五钝使 贪、瞋、痴、慢、疑五种妄惑,由身见、边见等五种利使而生,对利说钝,故名钝使。
[5] 五利使 五种动念即生的妄惑:身见(执取五蕴根身)、边见(执取常断二见)、邪见(邪心取理,拨无因果,断灭善根)、见取见(执取邪法以为胜法)、戒取见(执取错谬的戒律)。
[6] 十六行相 四谛各有四行,则为十六行:苦(苦、非常、空、非我),集(因、集、生、缘),灭(灭、静、妙、离),道(道、如、行、出)。
[7] 恶取空 拨无因果的道理而说彼此皆空。
[8] 念念称名常忏悔 称名具足忏悔功能。
[9] 四威仪 行、住、坐、卧,各有仪则,不损威德。
[10] 六神通 一、天眼通(能见一切众生、事物,能见自他来生境界);二、天耳通(能闻一切音声,能懂一切语言);三、他心通(能知众生心中所想、品行善恶);四、神足通(随意变现,无远不至,不受时空障碍);五、宿命通(能知自他过去多生多世所行之事);六、漏尽通(断尽见惑思惑,不受三界生死)。
[11] 大小乘论藏 《摄大乘论释‧第八》《俱舍论‧第二十七》《阿毗达磨顺正理论‧第七十五》等皆谈「四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