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十三)
9.阿弥陀:
(1)不可思议佛土功德一切诸佛摄受。
(2)依正、主伴、能持所持、能度所度、能赞所赞、能护所护,总卷三字。经中详释。
10.经:
(1)法门。
(2)注:
经者,常也。言安乐国土,佛及菩萨清净庄严功德、国土清净庄严功德,能与众生作大饶益,可常行於世,故名曰经。
(3)疏:
言「经」者,经也。经能持纬,得成匹丈,有其丈用。经能持法,理事相应,定散随机,义不零落。能令修趣之者,必藉教行之缘因,乘愿往生,证彼无为之法乐。既生彼国,更无所畏;长时起行,果极菩提;法身常住,比若虚空。能招此益,故曰为经。
第二章、译 者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奉诏译
① 姚秦 东晋时代符坚(三三八~三五八)统一大半天下,国号大秦。姚苌(三三○~三九三)灭符坚建国,也号大秦。史家称前者为符秦或前秦,後者为姚秦或後秦。此经是奉姚秦第二世姚兴(约四○○)之请,於弘始四年(四○二)二月译毕。
② 三藏 精通佛教经、律、论,明了印度、中国两国语言者的称号。
③ 法师 依佛法修清净行,能引导世人的出家人。
④ 鸠摩罗什 也称罗什三藏。译为童寿,龟兹国人。姚秦弘始三年(四○一)来长安,翻译许多经论。东晋义熙九年(四一三)入寂。所译经论为数有三十五部二九七卷,另一说为七十四部三八四卷。
【译解】
姚秦弘始四年(西元四○二年),鸠摩罗什三藏法师,奉国主姚兴王的诏请所翻译。
【辩义】
1.佛典之类型、来源与称谓。
经、律、论非本土所有,自印度传来,译。
经,多为佛说,少数由圣弟子说,经佛认定。律,唯佛制。论,弟子所造,申明佛经。
本土大德着作,撰、述、记、集,称注、疏、解、义、记、钞。
第三章、组 织
一部佛经,通常都分为「序分、正宗分、流通分」三个部分,这是道安大师(三一四~三八五)以来的古例。
「序分」是表明开说此经前後过程状况的部分。「正宗分」是说明本经主要教义的部分。而「流通分」则是为了使本经广布流通而付嘱弟子之结文。
观经疏:
然化必有由,故先明序;
由序既兴,正陈所说,次明正宗;
为说既周,欲以所说传持末代,叹胜劝学,後明流通。
本经从一开始「如是我闻」到「诸天大众俱」是序分。从「尔时」到「是为甚难」,是正宗分。从「佛说此经已」到「作礼而去」是流通分。另,《要解》别判。
本经组织如下:

第二篇 序 分
【大意】
说明某一时,释尊在只树给孤独园(即只园精舍),与一千二百五十位大阿罗汉,诸大菩萨以及无量天人大众在一起时,未经任何人发问,以舍利弗为对告众,开演此经。阿难尊者亲耳所闻。
第一章 六成就之一(前五成就)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
① 如是 听到佛的真实语,一点没错的意思。
② 我 阿难尊者自称之语,此为「流布语」,只是用以分别他人,故称自己叫做「我」,而不是指具有「常、一、主、宰」的「自在我」;是与别人相对的我,不是对无我所说的我。阿难尊者是释尊十大弟子中的多闻第一。释尊入灭後四个月,参加在王舍城附近毕钵罗窟,即七叶窟,以大迦叶尊者为上首第一次集结经、律,把所闻的经说背诵出来的人。本经之序分及流通分,即是阿难尊者所说。
③ 闻 恭听。
④ 一时 当时。
⑤ 舍卫国 梵语Sravasti,译为闻者城、闻物城,是中印度拘萨罗国首都。拘萨罗国是位於摩伽陀国北方、迦毗城之西的大国,舍卫城在其中拉布提河畔。释尊在世时,波斯匿王建都於此,其子只太子也住在这里。现在宇陀尔、普拉底须州的莎黑都、马黑都之地都有其遗迹。
⑥ 祗树给孤独园 位於舍卫国之南,约一里地方。「只树」是只陀太子树,「给孤独」是须达多的译名。此园原是只陀太子所有,须达长者欲为释尊建精舍,而向太子购此园。太子回答说,如能以黄金铺满此园就卖。须达长者果真照办,太子为其真诚感动,把园地卖给长者,同时还把地面所长的树木献给释尊。「只树给孤独园」的名字由来如此,在此建立的寺就是「只树给孤独精舍」,即「只园精舍」。长者之名为「给孤独」,是因为长者常布施钱财,给孤独的人。
【文科】
依例,证信序有六成就,此为前五成就(信成就、闻成就、时成就、主成就、处成就)。
【译解】
如下尊贵的教法,是我阿难亲自听佛所说的,绝无虚妄,希望众等如实仰信。当时释尊正在舍卫国之南的只园精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