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弥陀经》要义(十四)
舍利弗!若有人,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欲生阿弥陀佛国者,
是诸人等,皆得不退转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於彼国土,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
是故舍利弗!诸善男子、善女人,
若有信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译解】
舍利弗啊!不管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只要有人能信受我及诸佛所说,发愿欲生阿弥陀佛国,统统於现生得不退转,命终皆得往生,往生皆得佛果。过去世发愿的,过去已经往生;今生发愿的,今生决定往生;未来发愿的,未来决定往生;没有一个不往生的。
往生是这样的容易殊胜,所以舍利弗啊!如果有宿善之人,真的相信我及诸佛所说不虚,那就应当发愿,求生阿弥陀佛国。。
【要义】
三次劝愿 释尊在《阿弥陀经》里面有三次劝我们要发愿往生极乐国土,即初劝、正劝、结劝。
第一次是在赞叹完极乐世界依正庄严之後,说:「舍利弗!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这一次是初劝,初步意向性地劝众生欣慕极乐而发愿生之心。
第二次是在说明了往生极乐的方法,也就是「执持名号,即得往生」之後,接着说:「舍利弗!我见是利,故说此言。若有众生,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这一次是正劝,正式地劝众生愿生极乐。因为往生方法已经很明确了。
这里第三次,是结劝,总结性地、结论性地劝众生愿生极乐。前面两次闻说、劝愿,内容已经完备了,但是因为这个法门太高超,单单释迦一佛宣说而劝愿,众生未必能信,未必能愿,为了进一步令众生信受而发愿,释尊进一步举出诸佛证诚,说明愿生必生的利益,「已今当愿,已今当生」,然後再一次地劝众生「若有信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前二次,都有闻与劝,但因为第一次只是说出了往生的目标,第二次更说出了往生方法,所以第二次的闻与劝,比第一次更丰富、更具体。第三次,说「信」而不说「闻」,因为并没有新闻的内容,只是信前面所闻说的,所以是对前面所闻的内容作总结性的劝;同时,这一次的劝,虽然是出自释尊之口,但其实是一切诸佛的总劝。
从释迦佛心来说,三次劝愿完全一致,不过有宣说上的次第。从众生听闻的心态来说,大致有这样的过程。
闻第一次劝,初闻欢喜,但不免朦胧,因为还不知道往生的方法。
闻第二次劝,具体明确,善根成熟者即能生信,但或有少疑,因为还没有经过诸佛证诚。
闻第三次劝,信心圆满,愿行具足,因为已知往生方法,已经诸佛证诚护念。
释尊就是这样一而再、再而三地劝众生愿生,引导我们步步升进。
这一部《阿弥陀经》说到这里就要结束了,在结束之前,释尊悲心无尽地殷殷付嘱,对我们这些刚强难调的众生做最後的交待:「若有信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此後不久,释尊度化众生的任务即告完成,而归入涅盘,所以「应当发愿,生彼国土」是贯穿本经初、中、後的根本精神,是释尊来此世间成佛的根本目的,是释尊涅盘之前对我们这些五浊恶世的众生的最後遗嘱。我等今日发愿欲生,实源於释尊的大悲殷切劝嘱!
已今当愿 经文举三愿:「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而说三生:「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接着劝「若有信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意思是只要愿生必定往生,没有一个不往生的。
如果从本经来说,已发愿,指经过前面释尊二次的劝导已经发起愿生心;今发愿,指现在当下发起愿生心;当发愿,指当来某个时候发起愿生心。也就是围绕本经内容的任何时候,发起愿生阿弥陀佛国的心,都必定往生,无一遗漏。
如果从释尊一期教法来说,已发愿,指前面已经听闻释尊宣说《无量寿经》、《观经》而发起愿生心;今发愿,指本次法会听闻释尊宣说《阿弥陀经》而发起愿生心;当发愿,指未来释迦灭後,教法留存世间的任何时候,因听闻而发起愿生心,正指今天我等乃至末法万年後的众生。也就是若佛在世、若佛灭後的任何众生,听闻念佛往生的教法而发起愿生阿弥陀佛国的心,都必定往生,无一遗漏。想到释尊二千余年前,为我等末法福薄罪重的众生如此的深心呵护,付嘱念佛,授记必生,如同亲闻释尊在世的教导一般,心中无限感动。
如果放在更广大的时空范围,阿弥陀佛既然成佛十劫,十方无量诸佛各在本国宣扬赞叹阿弥陀佛的名号,普劝众生往生,已发愿,即是总指十劫以来经由十方诸佛劝导而已经发起愿往生心的众生,如现在彼国的声闻、菩萨、人、天等;今发愿,指《阿弥陀经》法会当下,娑婆世界闻释迦佛说法,以及十方世界各闻其佛证诚劝信而发起愿往生心;当发愿,指婆婆及十方世界,随阿弥陀佛无量寿时劫,任何时候发起愿往生心。也就是阿弥陀佛成佛十劫以来,乃至尽未来际,任何时候,听闻任何一尊佛劝信阿弥陀佛名号,而发起愿生阿弥陀佛国的心,这样的众生,都必定往生,无一遗漏。
愿生即生 从本经开展的次第来说,这里的愿是在释尊说过「执持名号(行)」之後,又经过了诸佛证诚,释尊说:「汝等皆当信受我语,及诸佛所说。」「若有信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所以,正是信愿行一体,信心圆满、愿行具足的愿,发起此愿心,则当生、当念必定往生,不要经过下一生。如果只是浅浅发愿,唯愿无行,愿不相续,则今生虽未即往生,将来也毕竟往生,推其远因,仍由当初一念愿心。可谓愿无虚发,愿发必生。可知发愿的重要。
无尽劝嘱 对於我们这样刚强难化的众生,释尊及诸佛怀着无限的慈悲,用无限柔软的音声对我们说:「应当信受、应当发愿、应当、应当……」一遍又一遍,用恳切、渴盼、劝导的语气,没有半点的指责,丝毫没有因为我们一时没有信受回头而舍弃,而是无穷无尽地劝导。如下:
释尊劝愿:
初劝: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
中劝: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结劝:若有信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诸佛劝信:
东方恒沙劝: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南方恒沙劝: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西方恒沙劝: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北方恒沙劝: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下方恒沙劝: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上方恒沙劝: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释尊劝信:
汝等皆当信受我语,及诸佛所说。
释尊劝愿,既然贯彻一部经的初、中、後,那就不止一、二、三劝,而是时时劝、心心劝、念念劝;诸佛劝信,既然遍及六方世界,数超恒沙无量,那就是尽虚空、遍法界、恒沙无量劝。释迦及诸佛如此无穷无尽、无量无边地劝众生「当信」、「当愿」,如果再不信受,再不发愿,那实在类似「顽石不可润,朽木不可雕」了。
愿生心与菩提心 大乘佛法皆极为重视菩提心,视为成佛之本。净土是大乘,其殊胜在於:即使只为自身离苦得乐而没有普为众生利益,愿往生者也必往生;一旦往生,自然发起广大菩提心,成就广大菩提行。
净土法门中,如果将愿生心与菩提心分开而谈,则愿生心比菩提心更重要,菩提心随人根机有发不发,愿生心则尽十方众生必不可少;如果将愿生心与菩提心合而论之,则愿生净土之心即是菩提心。
只要有愿生心必得往生之经证与道理如下:
一、由弥陀誓愿可知。
《无量寿经》第十八愿文: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
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
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十方众生,只要真信愿生而念佛,必得往生;并非限定发菩提心者才能往生。
二、由释尊劝嘱可知。
《无量寿经》「第十八愿成就文」言:
诸有众生,闻其名号,
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彼国,
即得往生,住不退转。
《无量寿经》「本愿成就偈」言:
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国,自致不退转。
闻名愿生,皆得往生,并未要求发菩提心。
又,《观经》「具三心者必生彼国」之文:
若有众生,愿生彼国者,发三种心,即便往生。
何等为三?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
具三心者,必生彼国。
有此三心,必得往生。三心即是真实深信而愿生彼国,同第十八愿「至心信乐欲生」,并未要求发菩提心。
又,本经释尊三次劝愿,说「已今当愿,已今当生」,也不要求发菩提心。
三、由极乐立名可知。
《阿弥陀经》言:
彼国何故名为极乐?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
《无量寿经》言:
无有三途苦难之名,但有自然快乐之音,是故其国,名曰安乐。
《往生论注》言:
若人但闻彼国土清净安乐,克念愿生,亦得往生,即入正定聚。
此是国土名字为佛事,安可思议!
阿弥陀佛建立净国,立名极乐(安乐),目的在於救度苦恼深重的罪业众生悉得往生。此等众生,罪深业重,众苦所逼,为自身离苦得乐则情真意切,普为利济众生之心则至虚至弱,听闻「极乐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信者自然欣欣乐往。
这也是释尊开说《观经》的缘起。韦提希夫人作为一切凡夫的代表,并未发菩提心,只为自身离苦而求生净土。如言:「唯愿世尊,为我广说无忧恼处,我当往生,不乐阎浮提浊恶世也。」
四、由名号果德可知。
《观经》下辈三品,造十恶、破戒、五逆重罪,未发菩提心,仅以称佛一声、十声往生极乐;即是因为名号本身具含阿弥陀佛一切因行果德故。
五、由往生例证可知。
古今多见愚夫愚妇之类,不闻不知菩提心为何物,但只愿生净土,老实念佛,皆得往生。
又,发菩提心者无过普贤十大愿,然而《普贤行愿品》普贤菩萨发十大愿毕,说「愿生偈」言:
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
我既往生彼国已,现前成就此大愿,一切圆满尽无余,利乐一切众生界。
即是以普贤十大愿导归愿生极乐一愿,以愿生极乐一愿摄尽普贤十大愿。故知:愿生心为菩提心之极。
又,菩提心为未成佛之因心,彼佛名号为已成佛之果德,果德自具因心。称名愿生众生,即使自己没发菩提心也有菩提心、菩提行、菩提果。所谓「以果地觉,为因地心,因该果海,果彻因源」,故知愿生心自摄菩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