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净土宗义概说
第一节 宗的定义及特性
宗,为「尊」「崇」「主」之义,引申有「独尊」「统摄」「唯一」「最胜」等义。亦即:在佛说一切法门中,独尊某一法门为主,并以此统摄其余所有法门之教义体系,即称为「宗」,也称「宗派」。
由此可知,宗有这样几重特性:
一、独尊性——独尊某一法门为主,唯一而无二,不可能有与之并列、平等的法门存在。
二、统摄性——以此独尊无二的法门,统摄其余一切法门。
三、体系性——一宗之内,所有法门,依其相状、地位、价值、作用等,各安其位,形成完整而严密的体系。
宗,为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国之後所形成。教理上完整意义之宗派,必须具有宗派名称、教相判释、正依经典、法脉相承,简称「宗名」「教判」「经典」「相承」,此为一宗成立之要素。

第二节 善导开宗
印度净土法门虽普及、发达,但并没有所谓「净土宗」。佛教传入中国之後,至隋唐时代形成「大乘八宗」,净土宗即其中之一。
由释迦牟尼佛开说的净土三经,经印度龙树、天亲二大菩萨作论提倡,至中国北魏昙鸾大师,依弥陀本愿力阐明净土立教之本旨,奠定净土宗之理论基础,复由道绰大师承其教说,传至唐代善导大师(613—681),完善净土宗之系统理论及实践行仪,净土宗正式创立。善导大师被尊为净土宗之集大成者、净土宗之开宗祖师,尊为净土宗「宗祖」。
宗派的名称,或依经典立名,如「华严宗」;或依祖师立名,如「天台宗」;或依行法立名,如「禅宗」;或依教判立名,如「密宗」。往往一个宗派不止一个名称,如天台又称「法华宗」,密宗又称「真言宗」等。
「净土宗」,乃依教判立名;若依经典立名,可名「无量寿宗」或「弥陀宗」;若依行法立名,可名「念佛宗」;又有以往生[1]净土莲花化生,称为「莲宗」。
第三节 净土宗述要
净土宗为专称弥陀佛名及修余善回愿,求生极乐净土[2]之佛教宗派,由唐代善导大师创立,奉《佛说无量寿经》《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佛说阿弥陀经》为正依经典,依龙树菩萨《易行品》、天亲菩萨《往生论》、昙鸾大师《往生论注》《赞阿弥陀佛偈》、道绰大师《安乐集》、善导大师《观经疏》《观念法门》《法事赞》《往生礼赞》《般舟赞》为相承祖师论释,尤尊善导大师《观经疏》为开宗立教之根本祖典。
净土宗以阿弥陀佛因愿果号为立教根本,以四十八愿中第十八愿为轴心,建立「难易二道」[3]「自他二力」[4]「圣净二门」[5]「要弘二门」[6]之教判体系,确立「三心」[7]「四修」[8]「五念」[9]、「正杂二行」[10]、「正助二业」[11]等心、行、业规范,以「信受弥陀救度,专称弥陀佛名,愿生弥陀净土,广度十方众生」为宗旨,以「本愿称名[12],凡夫入报[13];平生业成[14],现生不退[15]」为特色。
名词注解:
[1] 往生 从娑婆世界往极乐世界,莲花化生。
[2] 极乐净土 或称「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愿力所成就的清净国土。《阿弥陀经》言:「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
[3] 难易二道 即难行道与易行道。念佛往生极乐为易行道,其他法门为难行道。详见第二章第二节「一、难易二道之教判」。
[4] 自他二力 即自力与他力。自力,即众生自己的修行功力;他力,即佛力,即阿弥陀佛本愿力。
[5] 圣净二门 即圣道门与净土门。念佛往生极乐为净土门,其他自力修行法门为圣道门。详见第二章第二节「二、圣净二门之教判」。
[6] 要弘二门 即要门与弘愿。净土门内,自力回向定善散善求愿往生为要门,凭靠阿弥陀佛愿力往生为弘愿。详见第四章第三节「四、《观经疏》四卷」。
[7] 三心 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详见第五章第三节。
[8] 四修 恭敬修、无余修、无间修、长时修,详见第七章第二节。
[9] 五念 礼拜、赞叹、观察、作愿、回向,详见第六章第六节。
[10] 正杂二行 依净土三经,与阿弥陀佛及其净土直接相关的修行,称为正行,分读诵、观察、礼拜、称名、赞叹供养五种,其余为杂行。详见第六章第二节。
[11] 正助二业 五种正行之中,第四称名为正定业,其余四种为助业。详见第六章第四节。
[12] 本愿称名 专称弥陀佛名,是顺佛本愿之行。详见第八章第四节。
[13] 凡夫入报 凡夫念佛得入阿弥陀佛极乐报土,详见第九章第二节。
[14] 平生业成 信顺弥陀救度之人,平生念佛之时往生业因已经决定,不必等待临终决定,详见第九章第六节。
[15] 现生不退 信顺弥陀救度、专称弥陀名号之人,在此土以凡夫身入於不退成佛之位,不必等待往生极乐之後,详见第九章第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