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凡夫入报
第一节 身土报化
净土宗以往生弥陀净土为目的,故往生的净土是怎样的净土,往生人需何等资格,即为一宗之大要。
关於佛身佛土之位格,有种种解说,但大体本於「三身三土」之说,即佛有三身,住於三土:法身佛住法性土,报身佛住报土,化身佛住化土。
法身理佛,遍一切处;法性寂灭,不可说示,姑且不论。
「报」为酬报,报土即酬报佛过去因位之清净愿行,果上所成之万德庄严净土。报土乃佛本身之境界,又称「真实土」「真实报土 」。此土为第一义谛所摄,建立常然,无衰无变。
「化」为化现,化土乃佛为初地以前菩萨、二乘及凡夫所方便示现之国土,又称「变化土」「方便化土」。此土非佛本身境界,随众生机感不同,有净有秽,前後改转。
极乐,《大经》称「安乐」「安养」,《观》《小》二经称「极乐」,《往生论》则称「莲华藏世界」。善导大师《观经疏•玄义分》引《大乘同性经》《大经》《观经》定判 「是报非化」,或称「无为涅盘界」「涅盘城」。又道绰大师《安乐集》亦明是报土。《往生论》及《往生论注》虽无报化分判,但明 「第一义谛妙境界相」「三种成就,愿心庄严」,即是真实报土。
第二节 凡夫入报
然若依通途自力断证,唯地上菩萨方能往生诸佛报土,二乘圣人、地前菩萨尚且不能往生,何况凡夫?故圣道门诸师判极乐往生大致为四类:
一、或判极乐是高妙报土,但凡夫不得往生。
二、或以凡夫得往生,但判极乐只是粗劣化土。
三、或判极乐为报化二土,地上菩萨生报土,地前菩萨及凡夫生化土。
四、或判极乐为四土,凡夫只能生於最低的凡圣同居土。
总之,不许凡夫得生报土。
唯有善导大师站在阿弥陀佛他力本愿的立场上,定判阿弥陀佛为报佛,极乐净土为报土,又判《观经》九品皆是凡夫,显明「凡夫入报 」——凡夫念佛往生阿弥陀佛极乐报土。《观经疏•玄义分》说:
问曰:彼佛及土,既言报者,报法高妙,小圣难阶,垢障凡夫,云何得入?
答曰:若论凡夫垢障,实难欣趣。正由托佛愿以作强缘,致使五乘齐入。
即托佛愿力以为强缘,惑障深重之最下凡夫,与豁破无明之上位菩萨,平等往生弥陀报土。此为净土开宗之第一理由,无量教行之根本结归。
第三节 速超成佛
或以为凡夫往生净土之後仍是凡夫,但因为极乐处所清净,无退堕之缘,便於修行,又寿命无量,故得渐次修行,渐次证果,渐渐成佛。此以凡夫往生乃是化土,或凡圣同居土,故作此说。然善导大师既判 「凡夫入报」,明「五乘齐入」,则虽是娑婆凡夫,一旦往生,即速超速证,速疾成佛。文证虽多,略举如下。
一、《无量寿经》第二十二愿说:「超出常伦诸地之行,现前修习普贤之德。」
二、《无量寿经》说:「其诸声闻、菩萨、天、人,智慧高明,神通洞达,咸同一类,形无异状,但因顺余方,故有天人之名。 」《无量寿如来会》说:「极乐国土,所有众生无差别相,顺余方俗,有人天名。」
三、《无量寿经》说:「七宝华中,自然化生,跏趺而坐。须臾之顷,身相光明,智慧功德,如诸菩萨,具足成就。」
四、《观经》说:「念佛者,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为其胜友,当坐道场,生诸佛家。」
五、《阿弥陀经》说:「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1],其中多有一生补处。」
六、《往生论》说:「佛本愿力,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速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加之身皆金色、无有好丑、具六神通、三十二相,一一皆是顿速圆满,而非渐成,故知凡夫往生,速超成佛。
虽言成佛,具佛之德,同佛之格,而不受佛之名,仍顺余方,受五乘名,起普贤行,遍十方界,救济众生;是名果後普贤,非因位普贤。昙鸾大师言 「不从一地至一地」,善导大师言「即证法性之常乐」「十地愿行自然彰」,此皆缘彼佛愿力故。
然此大益,将限於专修念佛之人,杂行之人有胎生之障,见下节。
第四节 胎生化生
极乐为报土,但有二种往生:一、化生;二、胎生。
虽说胎化二生,实则皆是化生,非如此界有胎、卵、湿、化[2]之杂业所生,而皆从清净莲花之所化生,如《往生论》言「正觉华化生 」。但为区别二种往生之胜劣不同,以往生後立即花开见佛、不必住於莲花之内者称化生,而以往生後不能立即花开见佛、须滞住莲花之内若干时节然後乃出者称为胎生,乃是借此界婴儿在胎中渐渐长大而後乃出为喻。
根据《大经》,明信佛智者,于七宝花中自然化生,须臾之顷身相光明、智慧功德如诸菩萨具足成就。疑惑佛智者,生彼宫殿,五百岁不见三宝,不得供养於佛,不知菩萨法式,不得修习功德,谓之胎生。《大经》又言: 「彼化生者,智慧胜故;其胎生者,皆无智慧。」此就安心来论。
若就起行,则念佛为胜,杂行为劣,念佛化生,杂行胎生。
佛智虽举五种[3],究极不过六字名号。《往生论》以称名为「如彼如来光明智相」,故专修念佛即为明信佛智,而杂行之人每每怀疑 「单以称名,何足往生?」疑此佛智故,乐修杂行。
念佛与佛有亲、近、增上三缘故,彼此忆念,三业不离,往生亦自然与佛亲近不离;杂行之人与佛无亲、近、增上之缘,心与弥陀疏远、隔离,往生亦自然与佛有所隔障,住於莲胎。
胎生有多种异名:疑惑佛智,身处莲胞,如处母胎,称「胎生」;莲胎广大,内受诸乐,犹如宫殿,称「宫胎」,或「胎宫」;外现莲花,内如宫殿,称 「宫花」;疑心所碍,困限莲内,如困在城,说「疑城」;闻法为难,如「边地」;与佛界隔,称「边界」。
关於辈品与胎生的关系,或以为九品之外别有胎生。或以为九品即是胎生,彼此大同,皆止住莲内,不见三宝故,但随疑之深浅、德之多少、罪之轻重,花开有迟速,得益有不同,分为九品,实则不限九品,乃至无量品。
但九品之中,下三品念佛而住莲内,形同胎生,此约造恶,显明抑止义;上上品杂行而金台来迎,直接化生,即约三心,显明念佛义。详见下节。
又有以胎生境界称为「化土」,杂业感故,暂所止故,渐次成故,非究竟故;但这不过是借用通常「化土」之名词而已,其实皆在报土之中,不过 「同处而异见」。
第五节 辈品阶位
一、辈品之有无
关於极乐往生有无辈品,说法不一。
一说极乐纯一报土之境,理当无辈品,又四十八愿不说辈品故,如身皆金色、无有好丑、具足六通、寿命无量,一一誓愿所誓利益悉皆平等,知报土得益无辈品。故《往生论》说 「平等一相」,《往生论注》明「本则三三之品,今无一二之殊」。辈品为世尊诱化此界众生之方便巧言,如《大经》言「其诸声闻、菩萨、天、人,智慧高明,神通洞达,咸同一类,形无异状,但因顺余方,故有天人之名。颜貎端正,超世稀有,容色微妙,非天非人;皆受自然虚无之身,无极之体 」。既然五乘悉皆平等,顺余方俗,列有异名,可知辈品亦如是。
一说虽是报土,容有辈品,《大》《观》二经有明文故,又不同余佛报土唯有地上菩萨,故一味平等,不立阶位,而极乐摄凡夫故,既然机有胜劣、行有浅深,往生得益岂无差别?
今详二义,各有一理。综而观之,可说极乐一种报土,二种往生:念佛化生无辈品,杂行胎生有辈品。
念佛无辈品者,以全舍自力,全托佛力,因平等故,果也平等,故超品位阶级。昙鸾大师说「同一念佛无别道,远通法界皆兄弟 」,善导大师说「同因同行至菩提」,又说「但以遇缘有异,致令九品差别」「托佛愿以为强缘,致使五乘齐入」。念佛前,随各人杂缘,成九品之机;念佛後,托佛愿强缘,得齐入之益,即同昙鸾大师 「本则三三之品,今无一二之殊」。
或说念佛也有辈品:一由数量多少,二由时节久近,三由功夫浅深。当知此皆是方便,为励行人起勇进心。以名号乃是超越数量之法故,不受一切相对限制,经言 「乃至一念,为得大利,则是具足,无上功德」,善导大师释为「上尽一形,下至十念」「不问罪福多少」「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 」。
杂行有辈品者,以杂有自力,因差别故,果也差别。有五种差别:
(一)根机有辈品,谓上中下;
(二)行业有辈品,谓大、小、世善,及恶业轻重;
(三)来迎有辈品,谓报佛、化佛,及化佛多少;
(四)花开有辈品,谓花开时劫久近不同;
(五)得益有辈品,谓花开之後,证果大小、快慢不同。
前二为因,後三为果。因中根机、行业,能修、所修互显。果上来迎为此土,花开、得益为彼土。

二、辈品之意义
净土门之意,念佛为真实,诸行为方便,以真实摄方便,导诸机归念佛,是释迦、弥陀二尊摄化之大纲。为显此义,故立辈品,有四种目的:
(一)为明念佛总摄万机
此《大经》三辈文之义。
(二)为导诸机归入念佛
此《观经》九品文之义。
(三)为曲顺机情
虽佛心平等,了无分别,但不能明信佛智、唯能信受罪福之人,若闻善恶念佛平等往生,则心中生疑。为此巧设辈品,以善人生上品,恶人生下品。
(四)为抑恶扬善
亦因凡夫无智,若闻善恶平等往生,恐住「造恶无妨」之邪见,为此安立辈品,以善人生上品,恶人生下品。
《大》《观》二经既说念佛,也说诸行,存方便故,安立辈品。《小经》唯说念佛,不说诸行,全显真实故,不存辈品,生者皆是阿鞞跋致,一生补处,诸上善人俱会一处。
三、三辈机法
《大经》三辈,机有不同,谓上中下;法无二般,统皆「一向专念无量寿佛」。细别而论:
(一)上辈之机——出家大修功德。
(二)中辈之机 ——在家多少修善。
(三)下辈之机——假使不能作诸功德。经文说无善,按理也应当包含造恶之机。又「假使」之言,显明修善者令佛欢喜,隐含扬善抑恶之意。
此三辈人,皆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愿生彼国。然发心、愿生为总别安心,专念即是行业,故三辈皆唯念佛。即是以念佛一法总摄万机,念佛一行统领万行。然则出家、发心、修善,一一归入念佛,不能独立,而念佛不必依诸行。如树干常春,枝叶依干则荣,离干则枯。
善导大师《观念法门》释言:「佛说一切众生根性不同,有上中下,随其根性,佛皆劝专念无量寿佛名。」
四、九品心行
依善导大师《观经疏•散善义》「上来虽说定散两门之益,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可知定善十三观、散善九品行皆为导归念佛而说。
且约九品明其心行。
(一)心
「心」即安心,亦即三心。
至诚心即真实心。凡夫虚假,弥陀是真,舍己归佛为真实心。深心即深信之心。信己无力,信佛有力,归佛决定为深心。归佛决定,永不退转,念念不舍,作得生想,即回向发愿心。故三心即是归佛愿生之心,此心真实不虚假,说为至诚心;决定不动摇,说为深心;相续不退转,说为回向发愿心。故知三心全以 「南无阿弥陀佛」名号为体。善导大师即释「南无」为「归命、发愿回向」。
《观经疏•散善义》释此而言:「世尊随机显益,意密难知,非佛自问自征,无由得解。」以三心通九品、摄定散,能随定散机,显其得生益。佛意唯在众生一向专念弥陀佛名,此意幽密难知,故佛自问自答,开此三心,导归念佛。行人若得开解,普悉归入念佛。故知三心为行人契入念佛之关键。
(二)行
「行」即起行。九品之中,上品上生、上品中生、上品下生为大乘行善,中品上生、中品中生为小乘戒善,中品下生为世间善,此六品机为善人,行乃杂行。下品上生为十恶罪人,下品中生为破戒罪人,下品下生为五逆罪人,此三品机,皆唯恶无善,唯依念佛得度。
但三心既是念佛之安心,三心通九品故,品品皆当有念佛,不可唯局於下三品。又《大经》三辈、《观经》九品仅是开合之异(其开合意如下文),三辈既皆念佛,可知九品亦皆有念佛。但念佛仅说在下品者,意在以下下之机,显上上之法。因造罪临终,大小世善无一能救,唯依念佛速超生死,故知杂行不契临终,念佛能救重罪,实是醍醐妙药。其破戒恶逆之人,临时抱佛脚尚且灭罪往生,若大小世善之人平生持名号,自然摄取不舍。以此引导诸行,归入念佛。
五、辈品开合
三辈九品之同异,古来解说纷纭。若就文相而言,三辈九品略有四异:
(一)善恶通局之异;
(二)发心通局之异;
(三)大小通局之异;
(四)念佛通局之异。
然就义趣而言,三辈九品全同,同以念佛、诸行回向往生。
若依本宗传承,则三辈与九品全同,唯是开合之异,目的在引导辈品诸机归入念佛一乘。
《观经》十六观之中,十四、十五、十六总称「三辈观」,经文有「上辈生想」「中辈生想」「下辈生想」。《观经》既以九品为三辈往生,显示合即是三辈,开即是九品,再开即是八十一品,乃至无量品。
虽然三辈九品同在引导诸机归入念佛,而约心行,有顺逆不同。
(一)约行
《大经》三辈紧接第十八愿成就文,为从念佛顺出,以摄诸行,先摄出家善,次摄在家善,次摄无善,一一皆说「一向专念」。又顺念佛大乘之本意,说发菩提心,而於三辈之末别加 「若闻深法,欢喜信乐,不生疑惑,乃至一念,念於彼佛,以至诚心,愿生其国」一段,显示不必发菩提心,唯以三心念佛为要。
《观经》九品为承定善观法而来,为不能修定观者说散善,先则大乘善;大乘不能修者,为说小乘;小乘不能修者,为说世善;越趋越降,至下三品,定散诸行、大小世善无一能修,唯能造恶,即为说念佛,乘佛愿力,尽得往生。如同山穷水尽,忽然柳暗花明,即是逆诸行而入於念佛,故以念佛置於最下三品,又唯於上辈说发菩提心,中下二辈不说发菩提心。
(二)约心
三辈承第十八愿成就文之後说「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愿生彼国,凡有三辈」,即是具足三心之人,顺此念佛之安心,即为说一向专念,而有根机不等,或能出家、或不能出家,或能修善、或不能修善,总皆摄入一向专念。九品本是诸行之人,本不具足三心,而各各欲以自所修业回向愿生,即如释言 「若作如此安心起行者,众名杂毒之善。欲回此杂毒之行,求生彼佛净土者,此必不可也」。为此於上上品行业之先,开说三心,总摄九品,以心能导行故,即以三心,挟诸行业,回入念佛,乘佛愿力,即得往生。《观经疏•散善义》 「世尊随机显益,意密难知」者,正在於此。
要之,三辈顺佛本愿,以实摄权;九品逆转机情,导权归实。二文合观,其意更明。
六、三福诸善
「三福」为《观经》「序分」所说三种福业,即世福、戒福、行福。所谓福,即善根之异名。世间之善,如仁义礼智信等,称为世福。佛教大小乘戒律之善,称为戒福。特别以大乘殊胜之行善,称为行福。
(一)世福
「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前二句为敬上行,後二句为慈下行。慈心不杀为十善之首,故特别提出。
(二)戒福
「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归依佛法僧三宝,称为三归。始从不信佛转入信佛,舍邪归正,称为翻邪三归。此後受大乘三聚净戒、十重四十八轻戒,或小乘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为受戒而更归三宝,称为受戒三归。总受持大小乘戒律,为具足众戒。於持戒之上,慎护种种微细之行,如大乘八万四千威仪,小乘三千威仪,而不毁犯,即是不犯威仪。
(三)行福
「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菩提心有圣道、净土不同。圣道菩提心,愿行皆在此土。净土菩提心,此土发愿,净土修行。此处行福菩提心通於圣道、净土。三辈九品中所说菩提心,限为净土门菩提心。深信因果,即总信一切六凡四圣[4]因果。读诵大乘,也通含圣道、净土一切大乘经典。劝进行者,为自行教他,共向佛道。
以上三福诸善,一一回向求生极乐,总为杂行。
三福与九品亦是开合之异,一一如文,不能细举。
第六节 平生业成
约今生顺次往生,往生业因决定之时刻有二:一、平生;二、临终。
平生即平时之生命阶段,与临终相对。平生业成,指在平时往生之业因已经决定,不必等待临终决定。往生业因决定故,成为决定往生人,念念称名,安心满足,临终不论如何死去,即使昏迷不能念佛,皆蒙佛圣来迎,生於净土。
平生业成与临终业成相对。临终业成指一生之间往生之业因不定,唯於临终时刻方才决定。
信受弥陀救度、专称弥陀佛名之人,平生遇法念佛,即平生业成;若平生无缘遇法,唯於临终遇法而念佛者,即临终业成。善导大师判为 「正定之业」,昙鸾大师说为「业事成办」。
此由「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之本愿,阿弥陀佛十劫之前成佛之时,「南无阿弥陀佛」六字之中已由佛边完成众生往生之功德,成就众生往生业因,以之施于众生。由此之故,众生信受称名,机法一体,念念称名,念念业成。
疑杂之人,平生往生业因不成就,一生恐惧不安,必待临终见佛来迎,往生业因方为达成。
第七节 现生不退
通常多以为往生净土之後得不退转。然专修念佛之人,现世虽是凡夫,已得不退利益,故说「现生不退」。「不退」者,谓於佛道只进不退,不退失决定成佛之资格。
现生不退,最早由龙树菩萨《易行品》所提倡,善导大师有「蒙光触者心不退」之句。
若徵之三经,《大经》四十八愿中有「闻名得忍愿」,即第三十四愿「设我得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众生之类,闻我名字,不得菩萨无生法忍、诸深总持者,不取正觉 」;《观经》第七观,韦提希拜见阿弥陀佛时,当下证得无生;《小经》则说「若有人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欲生阿弥陀佛国者,是诸人等,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
若论凡夫自业因果,常没常流转,更遑论不退;今凭弥陀他力本愿,称名愿生行人,现生即入不退,是凡夫位不退。若生净土证不退,乃是圣位大菩萨。
此界虽是凡夫,而於佛道得不退转;虽有不退利益,本身却是凡夫,不是菩萨。唯是信受弥陀救度、专称弥陀佛名不可思议之利。
名词注解:
[1]阿鞞跋致 又称阿毗跋致、阿惟越致,即不退转菩萨。
[2]胎、卵、湿、化 即四生——胎生、卵生、湿生、化生,一切众生以此四种方式出生。
[3]佛智虽举五种 《无量寿经》言「佛智、不思议智、不可称智、大乘广智、无等无伦最上胜智」。其中「佛智」是总,余四是别。
[4]六凡四圣 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为六凡;声闻、缘觉、菩萨、佛为四圣。合称十界、十法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