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净土宗教相判释
第一节 教相判释之意义
判别、解释佛陀一生所说教法之相状差别,称为教相判释,略称教相、判教、教判、教摄。即依教说之形式、方法、顺序、内容、意义等,而分类教说之体系,以明佛陀之真意。
因世尊一代所说之教为数甚多,时、地、因缘各异,针对不同根机[1],义理亦互有出入,欲知其意旨、因缘、次第,必须借助整理诸经典及判定其价值,否则无法明了佛陀之真实意旨,於是产生教相判释。
就经典自身而言,例如《法华经》示以大乘[2]小乘[3]之别,《楞伽经》示以「顿渐」[4]之别,《华严经》说「三照」[5],《涅盘经》说「五味」[6],《解深密经》说「三时」[7],凡此皆是开教相判释之端绪。
在我国所翻译的诸经论,并非依其产生之先後次第,而是同时传译不同时代甚至教理内容相互矛盾之经论,以致初学者不易理解其中奥义而无法入门。具有创见之诸大德,为明示其所信奉教义之立场,以指导初学者,故常将此诸经论之繁杂教说加以分类比较,判定其价值,解释其教相,形成完备的组织体系。因此,我国佛教在教相判释方面特别兴盛,并由此推动佛教诸宗之成立。
可说宗派的成立,乃是依其教判为宣示。
第二节 三师教判
净土宗之教判有三种,所谓「三师教判」:一、昙鸾大师「难易二道判」;二、道绰大师「圣净二门判」;三、善导大师「二藏二教判」。
一、难易二道之教判
总判一代佛教无量法门,大别为「难行道」与「易行道」两种,称为难易二道判。此难易二道之教判,本出龙树菩萨的《十住毗婆沙论‧易行品》:
佛法有无量门,如世间道,有难有易。
陆道步行则苦,
水道乘船则乐。
菩萨道亦如是:
或有勤行精进;
或有以信方便,易行疾至阿惟越致者。
昙鸾大师《往生论注》一开篇即引用而解释之,成为净土教判之根底。
(一)难行道
在五浊恶世[8]、无佛之时,有种种退堕因缘,唯靠自力修行,不仗佛力救度,欲求不退成佛,非常困难。比如陆地步行,遥远之方,千辛万苦,重重险阻,很难到达目的地。
(二)易行道
以众生念佛为内因,阿弥陀佛愿力救度为外缘,因缘和合,即得往生净土,不退成佛,非常容易。比如水上乘船,依靠船力,安稳快乐,直达目的地。
易行道即是净土教、他力救度之教。难行道即净土教以外之一切佛教、自力证悟之教,所谓八万四千法门[9]、六度[10]万行[11]等,皆统属之。
难行道之难,连菩萨都觉得困难,龙树菩萨比喻为「重於举三千大千世界[12]」,其特点是「诸、久、堕」,即普修六度万行之「修诸难行」,经过三大阿僧只劫之「久乃可得」,於其间可能堕於小乘,「或堕声闻辟支佛地」,则断绝成佛之希望。对於我们这些博地凡夫[13]来说,难行道是绝对不可企及之事。而依佛力救度的易行道,则人人可行,人人可证,其特点是「一、速、必」,即专称弥陀一佛名号,现生疾至不退转,必定成佛,因而成为吾等罪业凡夫[14]之大希望、大光明。
难易二道判的目的,在於指引浊世末法[15]之凡夫舍难取易,称佛名号,乘佛愿力,往生净土。

二、圣净二门之教判
承续昙鸾大师思想的道绰大师,在《安乐集》中判一代佛教为二种:「一谓圣道,二谓往生净土。」此称圣净二门判。「圣」即圣道门,「净」即净土门。
不论大乘、小乘,在此世界修习无漏圣智[16]、断灭烦恼、证入圣果之法门,统称圣道门。其次第,先断八十八品见惑[17],离三途[18]因,灭三途果;再断八十一品修惑[19],离人天[20]因,灭人天果,最终出於三界[21],不再六道轮回[22]。此在声闻[23]人,则修四谛法[24],经三生六十劫[25],得阿罗汉果[26];缘觉[27]人,则修十二因缘法[28],经四生百劫[29],得缘觉果;若菩萨,则修习六度万行,经三只百大劫[30],圆满无上佛果。这些都是圣道门——自力证悟之教。
虽无明[31]烦恼一毫未断,仗阿弥陀佛大愿业力[32]往生极乐净土,永超三界生死,证悟法性涅盘[33],即是净土门——他力救度之教。
当今末法,圣道一种难修难证,净土一门易修易往,故劝舍圣道、归净土是圣净二门教判之归趣。
难易二道、圣净二门,言异意同。圣道即是难行、自力,净土即是易行、他力。

三、二藏二教之教判
善导大师《观经疏.玄义分》,判教之大小:
问曰:此经二藏之中何藏摄?二教之中何教收?
答曰:今此《观经》菩萨藏收,顿教摄。
「二藏」:声闻藏与菩萨藏,亦即小乘与大乘。
「二教」:渐教与顿教。
以二藏二教判摄一代佛教,为诸宗通用之教判。善导大师依之判净土教於二藏当中属大乘菩萨藏,於二教当中为顿教,即是言通而意别。
圣道诸宗,如禅、密、天台、华严等,也皆为大乘,但皆依行者之发菩提心[34]、行菩萨道[35]得名,未有不发大心(菩提心)、不修大行(六度万行)而能得大乘之名,故圣道大乘为择机[36]大乘、自力大乘、难行大乘,亦是行者因地[37]、相对之大乘。於净土门,行者虽无大心大行,只是称名、愿生,而乘佛愿力必得往生;往生则自发大心,自然成佛。论机,虽有似人天小乘,而由法门利益,得名大乘,故净土大乘为不择机大乘、他力大乘、易行大乘,为佛果地、绝对之大乘、真正一实境界[38]之一佛乘。天亲菩萨《往生论》称为「大义门[39]」,昙鸾大师《往生论注》赞为「上衍之极致,不退之风航[40]」,善导大师说为「一乘海[41]」「五乘齐入[42]」。
又,渐教为渐进成佛之教,须经长时多劫,次第升进而成。顿教为顿速成佛之教,不须渐历时劫、阶位等,故称为顿。净土为顿教,如《无量寿经》四十八愿说「超出常伦诸地之行,现前修习普贤之德[43]」,天亲菩萨《往生论》明「速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44]」「速满足功德大宝海」。
禅、密、天台、华严皆名顿教,但都要求断惑证理,故仍是渐教,所谓「於法虽顿,望机成渐」。唯有净土一门,显明未断惑凡夫直出三界、不退成佛,故是顿中之顿。
与而论之,圣道门中亦有顿教;夺而论之,圣道门总为渐教,唯净土一门为顿教。
《般舟赞》言:
或说人天二乘法,或说菩萨涅盘因。
或渐或顿明空有,人法二障遣双除。
根性利者皆蒙益,钝根无智难开悟。
璎珞经中说渐教,万劫修功证不退。
观经弥陀经等说,即是顿教菩萨藏。
一日七日专称佛,命断须臾生安乐。
一入弥陀涅盘国,即得不退证无生。
初明五乘教法,於大乘中有渐有顿;众生不堪,顿还成渐。次明净土法门之顿教菩萨藏,人人堪行,速疾超证,故为绝对顿教。
又说:
门门不同八万四,为灭无明果业因。
利剑即是弥陀号,一声称念罪皆除。
门门不同名渐教,万劫苦行证无生。
毕命为期专念佛,须臾命断佛迎将。
即是总以一代八万四千法门皆名渐教,独以称念弥陀名号为顿教。一声称名罪皆除,故以利剑形容之;其余则非圆顿,万劫苦行,犹如钝刀,而非利剑。

如上三师教判,昙鸾大师为就行者因地之行法,以六度万行为难行,称名一行为易行,劝舍难行道而取易行道,故难易二道之教判为「约行教相」;道绰大师就行者所求之果证,以此土入圣证果为圣道门,往生净土成佛为净土门,故圣净二门之教判为「约证教相」;善导大师直接从净土教本身之大小顿渐来判属,故二藏二教之教判即是「约教教相」。
教是能诠,行是所诠;教行是能证之因,证是所证之果。由此教、行、证三方面之判释,一宗之大方针明确,净土宗成为独立宗派。
三师教相中,净土宗正用教判为圣道、净土二门之判。这是因为从立名意义来说,「圣」即无漏圣智,「道」即通,行无漏圣智,能通涅盘果,故称圣道;「净土」即期待往生净土。「圣道、净土」明白无误,共同认可。而难易、渐顿之说,由行者业习、好乐不同,互存是非,易生混淆。

四、要弘二门之分判
以上三师「难易二道、圣净二门、二藏二教」之教判,皆是立於净土宗之立场对整个一代佛教之大判。除此之外,善导大师《观经疏‧玄义分》又有针对净土门内之细判:
娑婆化主,因其请故,即广开净土之要门。安乐能人,显彰别意之弘愿。
其「要门」者,即此《观经》定散二门是也。定即息虑以凝心,散即废恶以修善。回斯二行,求愿往生也。
言「弘愿」者,如《大经》说: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也。
此称「要弘分判」,「要」即「要门」,「弘」即「弘愿」。
又《观经疏‧散善义》最後结论:
上来虽说定散两门之益,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此为「要弘废立」[45]。「废立」意同取舍。
善导大师将净土一门又别分为要门与弘愿两种,以《观经》所说「定散二善回向求生」为要门,以《大经》所说「一向专念弥陀佛名」为弘愿。先虽开定散之要门,後还舍之,而独取弘愿之念佛一行。故知要门为方便,弘愿为真实。以要门引导诸机归入一向专念,是释迦开说定散二善之意。
定散二善摄尽六度万行,本来是圣道门自力难行之法,以之回向求生极乐,即转入净土之要门,再转即入弘愿,专修念佛。
此定散二门之分判,有双重作用及目的:一为方便圣道行人转入净土,二为方便要门行人归入弘愿一向专念。

|
行 法
|
目 标
|
圣道门
|
六度万行
|
此土成佛
|
要 门
|
六度万行
|
愿生净土
|
弘 愿
|
一向专念
|
愿生净土
|
圣道门行人本期此土成佛,但此是难行道,若能回向往生净土,即自然成佛,即是易行道。成佛目标与行法虽相同,却有难易之别,故能舍难取易,一转而入净土之门(要门)。既愿生净土,彼土是无为涅盘界,凡夫有漏福善不能往生,必须称佛名号,乘佛愿力方能往生,故再转而入弘愿专修,以佛果地一句万德洪名,总摄一切因中六度万行,即是舍劣取胜。
名词注解:
[1] 根机 众生的心性及接受教法的天赋。众生心性,有造作之力,犹如树木的根;众生被教法所激发而心动,犹如弓弩之机发动。
[2] 大乘 「乘」即运载。大乘即普运一切众生从烦恼此岸抵达觉悟彼岸的教法。大乘佛法以救世利他为宗旨,以成就佛果为目标。大乘行者不满足於自身解脱,更致力於救度一切众生。
[3] 小乘 以修身自利为宗旨,以成就声闻(阿罗汉果)、缘觉(辟支佛果)为目标。小乘行者着眼於自身解脱,致力於悟入空寂涅盘。
[4] 顿渐 顿教与渐教。顿教即不依次第,快速达成觉悟;渐教即循序渐进,经过长时修行而觉悟。详见第二章第二节「三、二藏二教之教判」。
[5] 三照 譬如日出,先照高山,次照幽谷,再照平地。高山喻佛成道後最初说《华严经》,教化大乘菩萨;幽谷喻佛说小乘经教,教化声闻、缘觉;平地喻佛最後说方等、涅盘,教化一般大乘渐入的根机。
[6] 五味 一、乳味。乳自牛出。佛初说《华严经》,如牛之乳。此时二乘之机未熟,至为淡泊,犹如生乳。二、酪味。酪从乳生。佛说《华严经》之後说阿含经,接引小乘之机。三、生酥味。生酥从酪出,佛说阿含经之後说方等经,引导小乘之机回小向大,而为大乘通教之机。四、熟酥味。熟酥从生酥而出。佛说方等经之後,说般若经,引导大乘通教之机而为大乘别教之机。五、醍醐味。醍醐从熟酥而出。佛说般若经之後,说《法华》《涅盘》,引导大乘别教之机熟而为大乘圆教之机。
[7] 三时 即瑜伽唯识宗的三时教,把释迦牟尼佛一代教法分作三个时期:一、佛说阿含小乘教,明法有我无,说诸法缘生实有;二、佛说诸部《般若》,明诸法缘生即是性空;三、佛说《解深密经》等,空有具陈,为中道教。此三时判教,即是深浅次第:初时说诸法是有,故浅,且偏於有;第二时说诸法性空,谈理较深,又偏於空(与初时各执一边,皆是不了义教);只有第三时,双彰空有,不落二边,才是中道究竟了义之教。
[8] 五浊恶世 劫浊(灾难频发)、见浊(邪见流行)、烦恼浊(贪瞋炽盛)、众生浊(罪多福少)、命浊(寿命短促)。
[9] 八万四千法门 佛教法门众多的一种表述。众生有八万四千烦恼,故佛为之说八万四千法门。
[10] 六度 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分别度悭贪、毁犯、瞋恚、懈怠、散乱、愚痴。
[11] 万行 布施、持戒、忍辱等一切行法。
[12] 三千大千世界 以须弥山为中心,在同一日月照耀下的四大洲及其中的七山八海,称为一个世界。积一千个世界,为「小千世界」;积一千个「小千世界」,为「中千世界」;积一千个「中千世界」,为「大千世界」。以三积千故,名三千大千世界。
[13] 博地凡夫 「博」,广多。下劣凡夫之地广多。又写作「薄地凡夫」,凡夫身处被诸苦所逼迫的地位。
[14] 罪业凡夫 凡夫深着五欲,迷惑流转,造作罪业,故名罪业凡夫。
[15] 末法 距离释迦牟尼佛久远而教法微末。佛法流传於世,有「三时」之说,从佛入灭算起,正法五百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末法时期有教,无行,无证。
[16] 无漏圣智 远离烦恼垢染之清净智慧。
[17] 见惑 见解上的迷惑,包括贪、瞋、痴、慢、疑、身见、边见、邪见、见取、戒取等。
[18] 三途 地狱、饿鬼、畜生,或称火途、刀途、血途。
[19] 修惑 又称思惑,即贪、瞋、痴、慢、疑等迷惑。
[20] 人天 人道与天道。
[21] 三界 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是有淫食二欲的众生所住的世界,上至六欲天,下至地狱皆属之;色界是无淫食二欲但还有色相的众生所住的世界,四禅十八天皆属之;无色界是色相俱无但住心识於深妙禅定的众生所住的世界,四空天属之。
[22] 六道轮回 六道是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众生作善恶之业,得苦乐之报,在六道里死此生彼,像车轮一样流转不息。
[23] 声闻 闻佛之声教,悟四谛之理,断见思之惑,而入於涅盘之人,最高果位即阿罗汉。
[24] 四谛法 一、苦谛(人生是苦);二、集谛(人生之苦是由贪瞋等烦恼恶业所集);三、灭谛(一切烦恼恶业皆可息灭);四、道谛(若想息灭烦恼恶业,必须修道)。
[25] 三生六十劫 声闻乘的修行时节。最速者三生得极果,最迟者六十劫得极果。劫是一种时间计算单位,由於过於久远,无法用年月衡量,用劫。经论中有「磐石劫」之喻:四十里石山,有长寿人,每百岁一来,以细软衣拂拭此大石尽,而劫未尽。
[26] 阿罗汉果 声闻乘极果,或称四果(初果须陀洹,意为入流,初入圣人之流;二果斯陀含,意为一来,须再来欲界一番受生;三果阿那含,意为无还,不必再来欲界受生;四果阿罗汉,意为无生,解脱生死),贪瞋痴等一切烦恼皆已永断,已出三界,已证涅盘。
[27] 缘觉 又名独觉,或辟支佛,於佛世听佛说十二因缘之理而悟道者,名为「缘觉」;若生於无佛之世,观诸法生灭因缘而自行悟道者,名为「独觉」。
[28] 十二因缘法 又名十二有支,或十二缘起,说明有情生死流转的过程。十二因缘即:一、无明(过去世一切烦恼);二、行(从无明生善恶行业);三、识(从行业生心识而投胎);四、名色(在胎中身心开始发育);五、六入(从名色——胚胎长成眼耳鼻等六根的人形);六、触(出胎与外境接触);七、受(与外境接触生起苦乐感受);八、爱(由感受外境而生爱慾);九、取(由贪着爱慾而追求);十、有(由追求爱慾而种善恶业因,未来必有果报);十一、生(由今世业力,来世再於六道受生);十二、老死(来世受生之身又渐老死)。如此周而复始,无穷无尽。
[29] 四生百劫 声闻乘行人,快则四生加行获得道果,慢则一百劫加行才能获得道果。
[30] 三只百大劫 菩萨於三大阿僧只劫(无央数劫,经言:八百里石,以净居天衣重三铢,净居天日月岁数三年一拂,此石乃尽,故名一大阿僧只劫)修六度万行,又於百劫修召感三十二相之福业,最後才能成佛。
[31] 无明 愚痴,不明事理。
[32] 阿弥陀佛大愿业力 阿弥陀佛思惟五劫而建立四十八愿为大愿,积累兆载永劫之六度万行为大业,大愿、大业皆具不可思议的力量。
[33] 涅盘 灭度一切生死烦恼,智慧和德行达到究竟圆满。
[34] 菩提心 志求正觉之心,即愿成佛之心。
[35] 菩萨道 自利利他、成就佛果之道。
[36] 择机 选择根机。
[37] 因地 发心修道,尚未成佛。
[38] 一实境界 不生不灭、自性清净、无障无碍、犹如虚空的如来法身境界。
[39] 大义门 大乘之门。
[40] 上衍之极致,不退之风航 大乘佛法的登峰造极,不退之道的顺风航船。
[41] 一乘海 一佛乘之教海。
[42] 五乘齐入 人、天、声闻、缘觉、菩萨皆可乘阿弥陀佛愿力,一齐进入极乐真实报土。
[43] 超出常伦诸地之行,现前修习普贤之德 超越从一地至一地的常途行法,当下证入普贤性海,普门示现因地行相。
[44]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无上正等正觉,即佛果。
[45] 要弘废立 要门为废而说,弘愿为立而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