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談開示

  1. 「二河白道喻」給念佛人的啟發
  2. 《示病友》講記(二)
  3. 《示病友》講記(一)
  4. 愛的建設
  5.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
  6. 學法「十二防」
  7. 出家「三隨」「三不」
  8. 如何面對法義之爭
  9. 認識「觀世音菩薩」
  10. 淨土法義的修學次第與弘法原則
  11. 淨土思想的善導者
  12. 《觀經》教眼
  13. 純粹的淨土宗(三)
  14. 純粹的淨土宗(二)
  15. 純粹的淨土宗(一)
  16. 學僧工作 愛心為本
  17. 好好照顧自己
  18. 惜福與環保
  19. 念佛與做人
  20. 三好念佛人
  21. 做事與念佛
  22. 不問罪福 稱名必生
  23. 關於道場的軟硬體建設
  24. 下品下生之安心
  25. 宗風學習(三)
  26. 宗風學習(二)
  27. 宗風學習(一)
  28. 彌陀之家 愛心為本
  29. 於「弘願寺」為蓮友開示
  30. 為「福聖寺」常住僧眾開示
  31. 書讀百遍 熏法入心
  32. 如何讓法義入心──多聞熏習
  33. 流通法寶即是做彌陀的手足
  34. 南寧問答
  35.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四)
  36.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三)
  37.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二)
  38.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一)
  39. 淨土宗特色
  40. 淨土宗宗旨(二)
  41. 淨土宗宗旨(一)
  42. 人生之目的
  43. 答網上蓮友問(三)
  44. 《佛說阿彌陀經》淺釋(下篇)
  45. 《佛說阿彌陀經》淺釋(中篇)
  46. 《佛說阿彌陀經》淺釋(上篇)
  47. 淨土宗行人的時代感與使命感
  48. 「淨土宗如理論答七要事」概述
  49. 湖北仙桃彌陀寺念佛法會開示(三)
  50. 湖北仙桃彌陀寺念佛法會開示(二)
  51. 湖北仙桃彌陀寺念佛法會開示(一)
  52. 於「淨土宗中山念佛會」答蓮友問
  53. 於「淨土宗中山念佛會」開示
  54. 於「弘願寺」為僧眾開示
  55. 弘願寺「護法聯誼會」皈依開示
  56. 弘願寺「護法聯誼會」開示(二)
  57. 弘願寺「護法聯誼會」開示(一)
  58. 淨土宗如理論答七要事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

  1.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十二)
  2.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十一)
  3.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十)
  4.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九)
  5.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八)
  6.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七)
  7.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六)
  8.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五)
  9.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四)
  10.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三)
  11.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二)
  12.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一)

《淨土宗概論講記》

  1.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八)
  2.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七)
  3.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六)
  4.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五)
  5.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四)
  6.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三)
  7.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二)
  8.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一)
  9.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
  10.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九)
  11.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八)
  12.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七)
  13.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六)
  14.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五)
  15.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四)
  16.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三)
  17.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二)
  18.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一)
  19.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
  20.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九)
  21.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八)
  22.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七)
  23.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六)
  24.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五)
  25.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四)
  26.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三)
  27.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二)
  28.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一)
  29.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
  30. 《淨土宗概論講記》(九)
  31. 《淨土宗概論講記》(八)
  32. 《淨土宗概論講記》(七)
  33. 《淨土宗概論講記》(六)
  34. 《淨土宗概論講記》(五)
  35. 《淨土宗概論講記》(四)
  36.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
  37.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
  38. 《淨土宗概論講記》(一)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

  1. 第43課:釋去普通疑惑(三)
  2. 第42課:釋去普通疑惑(二)
  3. 第41課: 一、三經要點(二) 二、答疑(一)
  4. 第40課: 一、善導大師淨土思想特色 二、三經要點(一)
  5. 第39課:稱名一行,總超萬行 ──善導大師「念佛絕比」之文(五)
  6. 第38課:稱名一行,總超萬行 ──善導大師「念佛絕比」之文(四)
  7. 第37課:稱名一行,總超萬行 ──善導大師「念佛絕比」之文(三)
  8. 第36課:稱名一行,總超萬行 ──善導大師「念佛絕比」之文(二)
  9. 第35課: 一、彌陀光明,唯攝念佛──善導大師「唯攝念佛」之文(二) 二、稱名一聲,頓超生死——《觀經》「稱名往生」之文 三、稱名一行,總超萬行──善導大師「念佛絕比」之文(一)
  10. 第34課: 一、彌陀大悲,急救苦者──善導大師「溺水偏救」之文 二、彌陀光明,唯攝念佛──善導大師「唯攝念佛」之文(一)
  11. 第33課: 一、不顧貪瞋,稱名必生──善導大師「二河白道」之喻(二) 二、不論凡夫,只論彌陀──善導大師「凡夫入報」之文
  12. 第32課:不顧貪瞋,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二河白道」之喻(一)
  13. 第31課:不慮妄念,稱名必生 ──源信大師「不染污泥」之文(二)
  14. 第30課:不慮妄念,稱名必生 ──源信大師「不染污泥」之文
  15. 第29課:不問罪福,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不問罪福」之文(二)
  16. 第28課:不問罪福,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不問罪福」之文(一)
  17. 第27課:不問時節,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不問時節」之文
  18. 第26課:不擇眾機,稱名必生 ──法照大師「瓦變成金」之偈
  19. 第25課:諸佛作證,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諸佛舒舌」之文(二)
  20. 第24課: 一、名號本義,稱名必生──善導大師「六字釋」之文(三) 二、諸佛作證,稱名必生──善導大師「諸佛舒舌」之文(一)
  21. 第23課:名號本義,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六字釋」之文(二)
  22. 第22課:名號本義,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六字釋」之文(一)
  23. 第21課:本願不虛,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本願四十八字釋」之文
  24. 第20課:定業與助業 ──善導大師判「正助二業」明傍助業專正定
  25. 第19課:正行與雜行 ──善導大師判「正雜二行」勸捨雜行歸正行(三)
  26. 第18課:正行與雜行 ──善導大師判「正雜二行」勸捨雜行歸正行(二)
  27. 第17課:正行與雜行 ──善導大師判「正雜二行」勸捨雜行歸正行(一)
  28. 第16課:要門與弘願 ──善導大師判「要弘二門」而引要門入弘願(三)
  29. 第15課:要門與弘願 ──善導大師判「要弘二門」而引要門入弘願(二)
  30. 第14課:要門與弘願 ──善導大師判「要弘二門」而引要門入弘願(一)
  31. 第13課:聖道與淨土 ──道綽大師判「聖淨二門」而捨聖道歸淨土(三)
  32. 第12課:聖道與淨土 ──道綽大師判「聖淨二門」而捨聖道歸淨土(二)
  33. 第11課:聖道與淨土 ──道綽大師判「聖淨二門」而捨聖道歸淨土(一)
  34. 第10課:信機與信法 ──善導大師釋「機法深信」而棄自身歸彌陀
  35. 第9課:自力與他力 ──曇鸞大師釋「自他二力」而貶自力乘佛力(四)
  36. 第8課:自力與他力 ──曇鸞大師釋「自他二力」而貶自力乘佛力(三)
  37. 第7課:自力與他力 ──曇鸞大師釋「自他二力」而貶自力乘佛力(二)
  38. 第6課:自力與他力 ──曇鸞大師釋「自他二力」而貶自力乘佛力(一)
  39. 第5課:難行與易行 ──龍樹菩薩判「難易二道」而捨難行取易行(二)
  40. 第4課: 難行與易行 ──龍樹菩薩判「難易二道」而捨難行取易行(一)
  41. 第3課:善導大師思想概述
  42. 第2課:印光大師讚善導和尚(二)
  43. 第1課:印光大師讚善導和尚(一)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

  1.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臨終時示門第之法語)
  2.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辨食魚之法語)
  3.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妓女之法語)
  4.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四郎之法語)
  5.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重衡之法語)
  6.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忠綱之法語)
  7.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賴綱之法語)
  8.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無品之法語)
  9.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尼眾之法語)
  10.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信寂之法語)
  11.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隨蓮之法語)
  12.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道遍之法語)
  13.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乘願之法語)
  14.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聖光之法語)
  15.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隆寬之法語)
  16.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述《阿彌陀經》大意之法語)
  17.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從配流上洛之後開示之法語)
  18.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21~25)
  19.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16~20)
  20.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11~15)
  21.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6~10)
  22.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1~5)
  23.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白道之事)
  24.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三心料簡(一))
  25.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二部分21~總結)
  26.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二部分16~20)
  27.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二部分11~15)
  28.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二部分6~10)
  29.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二部分1~5)
  30.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46~小結)
  31.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41~45)
  32.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36~40)
  33.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31~35)
  34.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26~30)
  35.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21~25)
  36.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16~20)
  37.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11~15)
  38.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6~10)
  39.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1~5)

石家莊念佛開示

  1. 石家莊念佛開示(四)
  2. 石家莊念佛開示(三)
  3. 石家莊念佛開示(二)
  4. 石家莊念佛開示(一)

念佛往生開示

  1. 念佛往生(問答部分)
  2. 念佛往生開示(正文)
淨土宗
淨宗法師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淨宗法師 > 法談開示
top

法談開示

第2課:印光大師讚善導和尚(二)

淨宗法師2006年9月24日講於長春「般若寺」

 

第五、讚楷定專修德(續)

       諸位法師、諸位蓮友,請合掌。

 

       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

 

       好,請放掌。

 

       我們繼續學習印光大師對善導和尚的讚歎。雖然是讚歎,這裏邊也有一些教理和教義,不是憑空讚歎。我們剛才學了一段,我想把它再讀一遍:

善導和尚係彌陀化身,
有大神通,有大智慧。
其弘闡淨土,不尚玄妙,
唯在真切平實處教人修持。
至於所示專雜二修,其利無窮。
專修謂:身業專禮,口業專稱,意業專念。
如是則往生西方萬不漏一。
雜修謂:兼修種種法門,迴向往生。
以心不純一,故難得益,
則百中稀得一二,千中稀得三四往生者。
此金口誠言,千古不易之鐵案也。

 

       這是一段,很有名的。

 

       下面還有一段,摘自《增廣文鈔》第二卷,印光大師給法海大師寫的一封信,教示法海大師。他怎麼說呢?

何座下自立門庭,
不按佛祖之成規乎!

 

       第一句就有一點呵斥。「何」就是為什麼。「座下」,印光大師比較謙虛,給對方寫信,把自己放得很低,尊稱對方。怎麼「自立門庭」?自立門戶,自己搞一套規矩。

 

       「不按佛祖之成規乎」:怎麼不按照佛和祖師現成的規矩呢?

 

       我們學法,一定要有規矩,這是最基本的。學哪一法,就要有哪一法的規矩。學淨土法門,一定要按照淨土的正依三部經典和我們淨土傳承的祖師的教誨,這就是規矩,不是我們自己心中另外有一套。大家往往會犯這個毛病,所以,印光大師第一句就呵斥:怎麼可以自立門庭、不按佛祖之成規呢?

 

       「佛祖成規」指什麼?就是:

善導專修,
身業專禮,口業專稱,意業專念。
其證道也,
非自力證道之所能比也。

 

       「三專」。我們佛教修持都是為了證道得果、解脫生死、究竟成佛,那麼,這樣的專修、專念、專稱證道,和我們靠自力修行(所謂「以戒定慧斷貪瞋癡,惑業淨盡」)來比,是無法相比的。這是第二段。

 

       第三段:

善導疏《淨土三經》,
力勸專修。

 

       這句話雖然短,可以見得印光大師對善導大師的思想吃得很透。善導大師留下了一部《觀經四帖疏》,這裏印光大師說:


「善導疏《淨土三經》」:好像是說善導大師有三部著作傳世,一部解釋《無量壽經》,一部解釋《觀無量壽經》,一部解釋《阿彌陀經》,其實不是。善導大師只有一部《觀經四帖疏》傳世,那麼,為什麼這裏叫做「善導疏《淨土三經》」呢?是因為善導大師雖然就這部《觀經》而做疏,他是融合了三經的教理。在善導大師的思想當中,《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和《阿彌陀經》這三部經是一味的,是一體性的。所以,在解釋《觀經》的時候,往往會把三經的教理融在一塊兒,說:這三部經所講的不可能矛盾。

 

       善導大師在《觀經疏》裏同時提到這三部經的,我記得有兩處。一處是在解釋「真身觀」(第九觀)的時候,說:

《無量壽經》四十八願,
唯明專念彌陀名號得生。
此經……

 

       解釋《觀經》嘛,以《觀經》叫「此經」。

此經定散文中,
唯標專念彌陀名號得生。
又如《阿彌陀經》,
一日七日,專念彌陀名號得生。

 

       以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這三部經講的都是一件事:專念彌陀名號往生極樂世界。

 

       善導大師在解釋《觀經》的時候,前面第一卷叫〈玄義分〉,〈玄義分〉是在具體針對《觀經》的經文做解釋之前,把《觀經》一部主要的教理先做說明。那麼,這一段文當中就引用到《大經》,說明了善導大師解釋這部《觀經》,不僅僅是站在《觀經》的立場,而是站在《大經》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的立場。這段文說,淨土法門包括「要門」和「弘願」:

其要門者,
即此《觀經》定散二門是也。
定即息慮以凝心,
散即廢惡以修善。
回斯二行,求願往生也。
言弘願者,
如《大經》說:
一切善惡凡夫得生者,
莫不皆乘阿彌陀佛大願業力為增上緣。

 

       我這裏是提一下,說明善導大師解釋《觀經》,是以《大經》──《無量壽經》阿彌陀佛的第十八願為宗旨、為眼目。

 

       那麼,解釋《阿彌陀經》也是一樣,善導大師寫了一部《法事讚》,《法事讚》是以讚偈的形式來解釋《阿彌陀經》的要義。其中有這幾句話:

上盡一形至十念,
三念五念佛來迎。
直為彌陀弘誓重,
致使凡夫念即生。

 

       聽了善導大師的話,我們會覺得往生非常容易。

 

       「上盡一形至十念」:我們的壽命如果延長,就一輩子念佛,「上盡一形」;下呢,到「十念」,比如說一個人平時未聞佛法,法師為他做臨終助念,這個人上氣不接下氣了,只能念十句,甚至只能念三句五句。怎麼樣呢?

 

       「三念五念佛來迎」:就這麼簡單!念三句、五句,佛來迎了。

 

       為什麼如此呢?

 

       「直為彌陀弘誓重」:就是因為阿彌陀佛有這樣不可思議的大願業力,所以:

 

       「致使凡夫念即生」:使得我們這樣的業障凡夫,只要念佛就能往生,很簡單、很容易。

 

那麼,也是站在阿彌陀佛弘誓大願的立場來解釋《阿彌陀經》為什麼「一日、七日」(「一形、十念」)能夠往生。

 

       可見得,這簡單一句話,說明印光大師對善導大師的思想把握得很準確──「善導疏《淨土三經》,力勸專修」。

 

       下面一句更有味道了,說:

善導雖疏《觀經》,
實最重持名一行。

 

       《觀經》,如果從這部經的經名,以及這部經的文字份量來看,都是講觀佛的多。它的名字叫《觀無量壽佛經》;正文用了很大的篇幅介紹十三定觀:日想觀、水想觀、地想觀……一直到第十三雜想觀。歷史上很多法師大德解釋《觀經》,都以觀佛三昧為主,都認為《觀經》是講觀佛的,怎樣觀極樂世界、怎樣觀阿彌陀佛。可是,善導大師解釋《觀經》就與眾不同,善導大師的結論是:《觀經》的落實點還是在持名念佛一行,不在觀佛。

 

       這句話怎麼能講出來呢?名字叫《觀經》,內容講了十三觀!善導大師是站在哪個角度呢?這裏略提一下,後面的專題我們會詳細解釋。

 

       《觀經》講了十三定觀,也講了三福、九品。

 

       「三福」,第一是「世福」: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第二是「戒福」: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第三是「行福」:發菩提心,讀誦大乘,勸進行者。這叫「三福」。

 

       在「九品往生」中,下輩三品是純粹講念佛的(《觀經》的下輩三品很精彩,有時間專門講):

 

       下品上生是十惡罪人,一輩子造作十惡,十惡不敕,這樣的惡人,臨終念了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下品中生是一個破戒罪人,比十惡罪人的罪業更重一等,他臨終聽到人家講六字名號的功德,想念佛還沒念出來,當下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下品下生是一個五逆罪人,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和合僧,罪更重了,他臨終聞法,念了十句南無阿彌陀佛往生了。

 

       《觀經》這三品講到念佛。

 

       《觀經》講念佛、講三福(散善修行)、講十三定觀(定善修行),講的內容很廣泛。但是,這部經快要結束的時候,阿難就問釋迦牟尼佛說:

當何名此經?

 

       這部經應該叫什麼名字?

當云何受持?

 

       「這麼多內容,我應該怎樣把握它的要領呢?」

 

       釋迦牟尼佛就把名字告訴他,然後說:

汝好持是語,
持是語者,
即是持無量壽佛名。

 

       也就是釋迦牟尼佛本人總結這部《觀經》的要點,不是勸導阿難「持無量壽佛觀」,「你要觀佛」,不是的;「你要好好地受持我所講的這部《觀經》,我講這部《觀經》,重點在哪裡?持無量壽佛名!」

 

       善導大師解釋《觀經》,能夠從這一點悟透。我們看其他所有對《觀經》的解釋,都講不到這個地方,都認為是觀佛為主。善導大師說的不一樣。為什麼?

 

望佛本願

 

       為什麼釋迦牟尼佛不付囑觀佛給阿難呢?是因為釋迦牟尼佛心中懷藏著阿彌陀佛的本願,阿彌陀佛不是以觀佛作為本願。
觀佛很難。我們這麼多人,誰能觀佛啊?理路不明、心地不淨、持戒不嚴、沒有禪定,你要觀佛,會起魔障,會走火入魔──很難!

 

       阿彌陀佛的本願,是稱名往生本願──持誦他的名號。所以,善導大師就站在這個立場、這個眼目之處來說明:三部經都是講持名,《觀經》也不例外。

 

       蕅益大師的《彌陀要解》也略微提到這一點,不過沒有善導大師講得這麼透。

善導乃彌陀化身,
其所示專修最吃緊。

 

       「吃緊」就是重要。

 

       這是第五點:「讚楷定專修德」。

 

       自從善導大師說明念佛要「一向專修」之後,我們淨土宗的行人都以這個為標準。祖祖相傳,都是讓我們專稱名號。

 

第六、讚發明助念德

       第六,「讚發明助念德」。

 

       我們很多人想:我在死的時候,蓮友啊、師父啊,最好來給我助念。

 

       那麼,助念是誰發明的呢?是阿彌陀佛親自發明的──就是善導和尚。

 

       所以,這裏印光大師就講了:

此法

 

       就是指臨終助念法。

乃唐善導和尚所發明,
謂平日不念佛者,
依此法助念,
亦可往生。

 

       這段也很重要。往往對助念我們都有誤解,怎麼誤解呢?我們覺得說:「我雖然念佛念了一輩子,只怕往生西方沒把握,所以,約好幾個人……」還沒有往生之前,就已經認定自己不行了,「你們幾個到時候給我幫一把忙,幫我助念。」就以為:念佛求往生的人,一定要助念才有把握,不然不能往生。

 

       這是對助念法有所誤解,也是對念佛法有所誤解。

 

       助念法本來是為哪種人發明的呢?是為「平日不念佛者」,他平時沒有念過佛,這個時候再沒有人提醒他正念,他就不能往生了。即使平時沒有念佛,依此法助念也可以往生,何況平時專修念佛者,決定往生!

 

       他是得出這麼一個結論。不是說平時專修念佛還往生不定,要靠臨終那一下子──不是這樣!

 

       所以,善導和尚以念佛作為往生「正定之業」:你只要平時專修念佛,即使臨終沒人助念,也肯定往生!

 

       「哎呀,我可不敢冒這個險,到時候萬一不能往生怎麼辦?」

 

       這還是不明了教理。當然,不勉強了,也還鼓勵,我們幾位蓮友、同修,大家結一個善緣,臨走的時候,「老王、老李啊,來送我一程,雖然不用助念,來送我一下也何嘗不可呢?阿彌陀佛率領觀音、勢至浩浩蕩蕩來迎接我,不能說我連一個送的人都沒有、冷冷清清吧。那邊浩浩蕩蕩,這邊也應該聲勢浩大才對」,好,來些人送一送,也可以。

 

       我們專修念佛的人,經文裏有個比喻:我們的心平時就向西傾斜,像一棵樹一樣,這棵樹平時向西傾斜,那麼,等到風把它刮斷,或者鋸子、斧子把它拉斷、砍斷,這個時候,它自然就往西邊倒,不會往東邊倒,對不對?

 

       平時我們的心嚮往西方,更何況阿彌陀佛還有大願業力,像繩索一樣把我們往西方拽,除非業報沒有消盡,業報一旦消盡(就是我們這個樹根斷了),這邊樹往西倒,那邊彌陀再往西拽,你還能跑到東邊去嗎?你還能不往生嗎?是不可能的。

 

       只怕我們自己對淨土法門信不過,沒有跟阿彌陀佛的願力感應道交,老是有個疑惑心障礙在這個地方,這樣就有困難、就有危險。

 

善導和尚,彌陀化身。
是知此法,利益宏深。
普願見聞,咸生正信;
輾轉勸導,功德無量。

 

       善導和尚是阿彌陀佛的化身,所以,他知道這個臨終助念法對於我們眾生的利益非常深切。

 

       助念是為哪兩種人所設?一個是平時不念佛的。第二個是平時雖然念佛,不專門念佛而雜行雜修的,他一定要助念。

 

       我們平時果然信願堅固、專修不怠,臨終即使沒有人助念也決定往生。所以,我們押寶,不要押在臨終有人助念上,萬一沒有人來助念,押寶就押輸了。應該把寶押在阿彌陀佛身上──他不講假話騙我們,他沒有說「臨終沒有人助念我不接你。我以佛陀的尊嚴,帶領這麼多大菩薩來接你一個凡夫,結果沒有人送你一下,冷冷清清的,我不去了」──不會這樣。他一定來接引,他沒有把眾生助念作為往生條件。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

 

       當然,臨終助念還是有非常大的利益。我們的道場就很提倡,只要有喊助念的,一定會派師父去參加、去引導。

 

       下面印光大師又解釋了:

勿道向來做工夫,
即向不做工夫之人,
臨終果能聞善知識開導,
及他人助念,
自己隨之念,
左右眷屬善巧將護,
不使其起情愛及瞋恨心,
皆可往生。

 

       這段話很有意義。「勿道」就是不用說,印光大師講:「不要說你向來還在念佛」,「做工夫」就是向來都在念佛,「不管有妄想、沒妄想,清淨、不清淨,我一直都拿念珠在念: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不要說你這樣做,即使是向來不做工夫的人,他從來沒有念佛、不知道什麼叫念佛,即使是這樣的人,臨終果然能夠遇到善知識來開導他,「哎,某某人哪,你一輩子不管是行善積德也好,還是造罪造業也好,現在臨終了,你平時沒有相信因果報應,現在可能看見冤家債主了,現在只有阿彌陀佛能救你!三世因果決定不虛,六道輪迴甚可怖畏,現在只有阿彌陀佛能救你,你念佛可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是善知識來開導他。

 

       他沒有熏習過佛法,自己一個人很孤單,臨終的時候起種種情愛,有種種掛念,所以,旁邊蓮友一道幫他念佛,提起正念,「他人助念」,佛號很整齊,就有攝受力。

 

       這個時候,還有一件很重要的事,就是他的親屬,千萬不要大家來助念、阿彌陀佛都來接引了,老婆孩子跑來「哎呀我的爸呀,我的媽呀……」,這樣一哭一鬧,他就會產生掛礙,因為凡夫嘛,這個時候本來就放捨不下,如果再來哭鬧,他就會起情愛心。所以,左右的眷屬要「善巧將護」。「善巧將護」就是說:要以種種的方便來維護他念佛的正念,讓他不起情愛心,不要掛礙子孫兒女。

 

       也不起瞋恨心。怎麼叫起瞋恨心呢?比如說一個老婆婆有兩個媳婦,大媳婦比較孝順,二媳婦不孝順,老婆婆就不喜歡看見她。這個二媳婦平時從來都不去看老婆婆,見老婆婆快死了,「我要不去的話,人家就說我不孝順了,我也得去」,但是,她一進去,老婆婆看見她就不高興,就起瞋恨心,這個叫做「怨憎會苦」。這個時候,作為二媳婦,你最好的孝順就是不要到她面前去,不要做這個表面工作,你在外面給她念佛,那是第一等孝順。

 

       所以說,如果有跟臨終人氣氛不相應的人,或者有某種怨結、業債相纏的,他一來就起瞋恨心了。那麼,在這個關鍵的時候,不起念佛心而起瞋恨心、情愛心,就會墮落流轉。

 

       所以,平時沒有念佛的人,一定要臨終助念。

 

       臨終助念有幾個重要的環節:

 

       第一,要有善知識開導。往往很多人不是善知識開導,而是惡知識恐嚇。怎麼是惡知識恐嚇呢?「老王啊!你念了一輩子佛,就看最後這一念了,你要把握住啊!如果把握不住,你就掉下去啦!你念那麼多的佛都白念了,所以,現在你一定要把握得往,一定要如何如何……」這不是善巧安慰,這是在嚇唬。

 

       我們要將心比心,不要說臨終四大分離把握不住,就是現在發一個高燒,你就把握不住了,對此我有深切體會,有一次,我在大街上走路念佛,因為前一天晚上受了涼,肚子不舒服,念著念著,肚子就急了,但還是忍著、還是念;哎呀,越來越急了,大街上又找不到衛生間,你說著急不著急?著急了,憋得難受,然後就滿街跑著找。這個時候腦子啊,早就忘記了。

 

       你看,還在街上健步如飛呢,就因為拉肚子這一點小小的身體障礙,我們這個佛念就沒有了──定不下來念。

 

       何況臨死的時候,那是非常的恐怖、非常的痛苦!所以,這個時候怎麼安慰他呢?你跟他講:「老王啊,念佛決定往生,佛的誓願決定不虛!你念了一輩子佛,佛早就知道你了,佛的光明早就攝取你了,早就是正定之業了。你不用害怕!你現在能隨我們念就隨我們念,能出聲就出聲,不能出聲就聽我們念,如果覺得累,你就放下來,安心等待佛來接就可以了。好,老王!你聽好,我們念了!」你這樣就是在安慰他。

 

       他現在都已經是痛苦得要命了,你還在搞這麼大一個壓力──我們一個很健壯的人都做不到的事情,讓他這個時候來做,無疑會增加很大的心理壓力和負擔。所以,我們大家以後去安慰人家、臨終助念,一定要懂得這個道理。

 

       臨終助念也是有經典依據的,《觀經》下品的這三個人都是臨終才遇到念佛法門,經中說:

遇善知識,種種安慰,
為說妙法,教令念佛。

 

       要去安慰他。

 

       比如說他是一個殺豬的,你這個時候就不能提這檔子事兒,「老王,你殺了一輩子豬,你惡業滿盈啊,非常危險哪!」一旦講了這句話,你要起死回生才行:「雖然如此,阿彌陀佛本願不虛,五逆罪人尚得往生,何況你造罪還不至於五逆,所以,你要鼓起勇氣來,念佛一定往生!」這樣就好了。

 

       如果光講前半句,盡提這些事兒,「你又不孝順父母,你又殺豬宰羊,你又惡口罵人,我看你現在念佛危險!」那完了!你應該說:「你雖然造惡,但是你看,比你更惡的人念佛都能往生,何況你呢?阿彌陀佛也不嫌棄;你雖然修行少,還有修行比你更少的,只念一句佛、十句佛都往生了,何況你念的不止一句、十句?你多少做功德,到寺院聞法,還燒香、還拜佛……」,這樣一鼓勵,他就覺得:哎呀,我夠標準了,我夠格了。這不就是信願發起來了嗎?所以,臨終助念很重要。

 

       我們善導大師所發明的助念方法,是考慮到平時沒有機會遇到念佛法門的人。那麼,平時有機會遇到的,你只要信願堅固,相信彌陀的誓願萬不漏一,沒人助念也肯定往生!

 

       所以,大家不要覺得說「哎呀,我沒有把握」──不是的,是更有把握!

 

第七、讚弘超諸宗德

       第七,「讚弘超諸宗德」。

 

       讚歎善導大師在當時的時代,弘揚淨土法門超過了各宗各派。印光大師有一段話:

師當唐初,各宗盛行。
提倡淨土愜群情,
佛力誰與京?
若肯投誠,西方定往生。

 

       善導大師的時代,是在唐朝初年,依我們中國來講,正是佛法鼎盛的時代,真正的八宗建立、八宗並弘,天臺、禪、華嚴、密……都有很多祖師大德,好像群星璀燦,他們的智慧、辯才、化導都是第一流的,「各宗盛行」,佛教非常興旺發達。那麼,在這個時代,善導大師提倡念佛法門。

 

       「提倡淨土愜群情」:「愜」就是讓我們感到很契合我們的根機;「群」就是眾生,有情的眾生,又叫做群萌、群生、眾生、有情,我們大家都是有情眾生。那麼,比如說講禪、講天臺、講華嚴,肯定也有他相應的根機,但是,未必能夠普遍適應一切根機。善導大師弘揚的淨土法門就不一樣了,能夠普遍地令一切眾生歡喜、喜悅、契合,所以講「提倡淨土愜群情」。

 

       「佛力誰與京」:善導大師提倡的淨土法門是倚仗阿彌陀佛的力量,其他諸宗祖師提倡的法門是依靠自己修行的力量,那麼,自力跟佛力沒法相比。「京」就是北京的京,這個字在古文當中是角力、比賽的意思,就是互相之間比賽。佛力是自力不能相比的,所以叫「佛力誰與京」,誰敢跟佛力相比呢?那麼,各宗各派,當然,弘揚起來,在契合眾生的根機這一方面就要輸給淨土宗了。

 

       淨土宗,只要你肯投誠,「投誠」是什麼意思?對方有德行的教化,「哎,我被他感化了,我至誠地歸投他」。阿彌陀佛救度眾生,我們被阿彌陀佛的慈悲所感動,至誠歸投,這叫「投誠」。投誠當然很簡單啦,本來對方就是要召喚你,你只要答應,馬上就全部收編。

 

       同樣道理,阿彌陀佛的誓願本來就是要救度我們罪業凡夫、芸芸眾生,我們只要一念的歸投,通通收編。

 

       一旦到達極樂世界,別看我們在這裏是凡夫,阿彌陀佛在那裏把我們一整編,我們就是菩薩了,就是菩薩的軍隊。經過阿彌陀佛的整編,我們都是不退轉菩薩,可以到十方世界去,浩浩蕩蕩去弘法,有規矩、有智慧。

 

第八、讚化度普廣德

       第八點,「讚化度普廣德」。

 

       讚歎善導大師的教化,度脫眾生普及廣大。

善導在長安,
少康在新定,

 

       少康就是剛才講的那位念一聲佛、口中出一尊佛的大師。

念佛之聲,盈於道路;
其往生者,當不止百千萬億。

 

       這都是有歷史記載的,說善導大師在長安、少康大師在新定的時候,經過這兩位大師的教化,當時的念佛,大街上走路的人,不管是農村的小街、小道、茅草道,還是在大城市的道路上行走的人,到處聽到一片念佛的聲音,所以叫「念佛之聲,盈於道路」。「盈」是滿。你看,這是多麼好的景象!就好像佛國來臨了一樣。

 

       下面還有一段:

善導少康,宏揚淨宗;
閭巷道路,佛聲廣播。
如唱秧歌,人人願聽,
如傳聖詔,各各遵行。

 

       說善導大師和少康大師弘揚淨土宗念佛,所教化之處,大街小巷、田間陌路,彼此之間佛聲廣播,這個「廣播」當然不是我們現在講的廣播了,就說都在廣泛的傳播當中。

 

       我們可以重播一下,可能在當時的時代,上街買東西,大家開口都是:「阿彌陀佛,這個小菜賣給我。」

 

       對方也說:「阿彌陀佛,這個賣給你。」

 

       這樣才能談得上「佛聲廣播」嘛。

 

       而我們現在,你看,一上大街,我們能聽到「佛聲廣播」嗎?汽車聲、喇叭聲、廣告聲、靡靡之音,動盪人的心智;飯店裏飄來喝酒劃拳的聲音;小酒館裏傳出打麻將的聲音;住家裏面傳來夫妻吵嘴的聲音;卡拉OK的聲音;電視嘈雜的聲音……所以,活在這個時代啊,上街去,腦子裏面、耳朵裏面全部都是污染,沒有念佛的聲音。

 

       如果哪一天從寺院門口一走出去,大街上放的都是念佛的聲音,上街買東西,到菜市場也好、在商店也好,聽到的都是念佛的聲音,那就太好了。

 

       這一點,希望我們在座的蓮友努力,不光是我們老法師在這裏弘揚佛法,大家都有責任,一個勸十個,十個勸一百個,可能念佛的人會越來越多。

 

       印光大師做了兩個說明,一個說像唱秧歌一樣,大家都願意聽(唱秧歌是東北的特產吧?扭秧歌),再就是:

 

       「如傳聖詔,個個遵行」:這句話也很有味道。就是善導大師弘揚念佛思想,就好像在傳達……「聖」是聖旨;「詔」是詔書。聖旨到了、皇帝下了詔書了,全國上下都要遵行。阿彌陀佛是「佛中之王,光中極尊」,阿彌陀佛的本願招喚我們十方眾生說:「你要回歸我的淨土,你要稱念我的名號!」這就是聖旨啊,佛是大聖人哪!佛的旨意就是詔書,「你要專修專念!」第十八願就說了:「你要念佛,不要雜!」

 

       如果我們不奉行佛的聖旨,我們不接受這個詔書──如果在帝王的時代,聖旨、詔書來了,你不奉行,怎麼辦?格殺勿論。我們修行是自覺了,你要不奉行怎麼辦呢?因果報應。阿彌陀佛勸你念佛,你不念佛,將來只有去六道輪迴。

 

第九、讚至極慈悲德

       第九點,「讚至極慈悲德」。

善導和尚專以平實事相法門,
接引末世凡夫。

 

       前面我們解釋過了,平平常常、實實在在,有事理、有相狀,不講那些讓我們摸不著邊的、談玄說妙的,以此接引我們末法時代的凡夫。

不用觀心約教等玄妙法門,
其慈悲可謂至極無加矣。

 

       印光大師很感動,說善導大師的慈悲可以講是達到了極點,不能再增加了。

 

       法師講法要契理契機,不是說:「我懂得這個,我就講這個;我喜歡這個,我就講這個;我悟到這個,我就講這個。」還有的就是為了顯示「我的悟境高,我講得很圓融」,結果聽眾不能得實益,這樣就不夠慈悲。

 

       善導和尚不是不會講那些玄妙的東西,他自己都深證三昧,他不是一般人,他不是光口頭講,而是經常入定見佛,也對空、不二的道理、佛性、法性、實相……那毫無疑問哪!但是,他不講這些,這就很慈悲,他體貼我們,知道講這些我們做不到,那麼,就降下他的身份,按照我們的根機來講,講「平實事相法門」,說:「你專稱名號」;念佛,也不講那些「你要怎麼樣的無相念佛、實相念佛……」不談這些,就談稱名念佛。所以,印光大師就感覺到:

善導婆心,
更加親切。

 

       善導大師的心哪,像一個老婆婆的心一樣。

 

       我們在世間講,父母對孩子很慈悲。但是,父母的慈悲趕不上外婆和奶奶慈悲,因為奶奶帶過孩子,她養過兒,然後再看這個小孫子啊,她就對他格外的慈悲。我們在座很多老菩薩都是帶孫子的人了,往往對自己的女兒和兒子不滿意:「這個小小人,你怎麼對他這樣的罵?」老人家到這個時候,心很柔軟、慈悲。所以,往往用「婆」、「老婆心切」,用婆婆的心來形容特別的慈悲。

 

       就好像一個老婆婆,她在那裏做事,她看見她的小孫子在水井旁邊玩。這個小孫子很調皮,水井有一個欄杆,他翻過欄杆,再下一步就要掉進去了。這個時候,婆婆的心是多麼的著急!她就會一個箭步跨過去,手上提著的開水壺也會扔掉不管了,她不會說:「等我把這壺開水灌好再去。」等到把這壺開水灌完了,找不到孫子了,掉下去了。

 

       所以,阿彌陀佛也好、祖師菩薩也好,都很慈悲,他們看見我們是頑皮的孩子,造了惡業,就要墮落三惡道,所以,阿彌陀佛永遠站著,他就不坐著。

 

       善導大師在《觀經疏》裏有一段令人感動的解釋,說:阿彌陀佛為什麼老站著、不坐著?就是看到我們眾生每天在造貪瞋癡三業,「三惡火坑,臨臨欲入」,三惡道的火坑就在我們腳底下,看著看著就要掉進去了,所以,這尊佛心裏很急切、很慈悲,馬上就要來抓往你,這叫「立撮即行」,馬上跨著步──你看阿彌陀佛都站著,一個腳在前面,還彎著腰,對不對?這個動作就是跨步向前來拉你的動作,所以他馬上就來,「不及端坐以赴機」,他都來不及端端正正坐在那裏,等你三請四邀──來不及了。他時刻站在那個地方,時刻要來搭救我們。

 

       所以,我們這尊佛的相狀能夠表現他的慈悲。

 

       在《觀經》第九觀觀佛之後,釋迦牟尼佛有這麼一段話,說:

觀佛身者,亦見佛心,
佛心者,大慈悲是,
以無緣慈,攝諸眾生。

 

       我們見了佛的身相,佛的身相放八萬四千光明,「佇立空中」,站在那裏不動。那麼,這個身相就代表他的心,所謂「觀佛身者,亦見佛心」,通過身相見到他的心。

 

       那麼,心是什麼呢?來不及等待我們,來不及!看到我們就要墮落三惡道了,來不及坐在那裏,時刻站著,跨步向前來救我們,所以是大慈大悲。

 

       下面這一段:

善導和尚云:
眾生障重,境細心粗,
識揚神飛,觀難成就。

 

       善導和尚講:為什麼佛不勸觀佛呢?《觀經》講了十三定觀,最後為什麼不勸觀佛、只勸稱名?在這裏解釋。他說末法的眾生:

 

       「識揚神飛」:就是我們常講的妄念紛飛,意識、精神攀緣六塵,總是到處跑,像猿猴一樣,沒有定性,「識揚神飛」。
所以,很多蓮友就問:「師父啊,我念佛老是妄想紛飛怎麼辦?」

 

       怎麼辦?不用辦!阿彌陀佛早就辦好了,他知道你就是這樣的凡夫,「你就是這樣的根機,你念佛,我救你!」

 

       所以,我們凡夫叫「識揚神飛」。

 

       「境細心粗」:我們的心很粗糙;阿彌陀佛的報身莊嚴、極樂世界的報土境界很微細、很微妙。那麼,以我們這麼一個神識飛揚的心態和這麼一個粗陋的心識,要去觀想極樂世界微妙的境界:

 

       「觀難成就」:你觀不成就。你要使勁地觀,用一種躁妄心,說:「我一定要成就!」那只會得到一個結局──走火入魔,著魔。

 

       我們打一個比喻。比如說我們現在有放大鏡和顯微鏡。這一盆水,佛說一盆水,八萬四千蟲。這盆水裏有很多細菌,有很多細小的蟲子,可是,我們凡胎肉眼看不見,因為我們的眼很粗,小蟲很細,對不對?你使勁看也看不見。好,看不見你就使勁看,使勁看、使勁看,那得到什麼結局?眼睛就看紅了,眼睛就生病了,生病之後就看出東西來了,為什麼?生病了嘛,幻化,「翳」,眼睛裏的一種幻象出來了,哎,看見裏面出了很多東西,很多花啦、很多東西──麻煩了。

 

       所以,有人用躁妄心來觀佛,說:「我念佛,一定想見到什麼境界。」我勸大家不要走這個險路。「師父啊,我觀成了,我見到佛、見到光、見到花了……」就像那個人使勁看水,「我看到了,看到裏面有烏龜老鱉了」,其實沒有,是你眼睛看出毛病來了。

 

       眼睛看出毛病了,醫生還能治;如果我們的心出了毛病,就著了魔障,就很難治。所以「境細心粗」,你觀不成就,沒法觀。

 

       比如說我們提一個袋子,這個袋子上有個大洞,我們拿它去裝小米(東北的小米很細),能不能裝得住?你剛倒進去,「呼」就漏掉了。

 

       同樣道理,極樂世界很微細的境界,我們凡夫的心不能受持,我們根本就沒辦法來觀。這個還是指有相的觀法。如果講無相觀、實相觀,那就更難了,所以稱為「難行道」。

是以大聖悲憐,

 

       「大聖」就是指阿彌陀佛,也是指釋迦牟尼佛。指阿彌陀佛,就是他慈悲我們、憐憫我們,知道我們觀法不能成就,所以用念佛的法門來救度我們。釋迦牟尼佛通達阿彌陀佛的本意,所以,他不用觀法來勸我們,而勸我們:

特勸專持名號。

 

       這個就是指《觀經》的最後結尾:「阿難,汝好持是語,持是語者,即是持無量壽佛名。」不勸我們觀。

以稱名易故,

 

       因為稱名很容易。

相續即生。

 

       有人說:「容易並不一定有效果。」

 

       稱名不僅容易,而且效果殊勝,你相續念佛就一定能往生。

 

       印光大師講:

誠恐或有不善用心,
致入魔境也。

 

       說善導和尚怕我們不善用心,用躁妄心貪求境界、貪求達到某種功行,這樣會落入魔境當中。

 

       相比之下,念佛穩當,不招病,我們做得來。

 

       像小孩挑擔子,他只能挑三十斤,你叫他挑八十斤、一百斤,他使勁挑,就壓出毛病來了。

 

       佛不會給我們做不到的事情。淨土法門念佛,我們都做得到,容易、穩當,這個好!

《善導疏》不用諦觀等深意,
但直釋經文,
俾中下根人易於趣入。

 

       善導大師解釋《觀經》直接解釋經文,一句接一句,不講「一心三觀」、「唯識觀」、「法界觀」、「實相觀」……不談這些,讓我們中等、下等根機的人可以有個路子,讓我們進入。

 

第十、讚歎懸護萬代德

       第十點,「讚歎懸護萬代德」。

 

       這一點就更慈悲了。「萬代」,就是指從善導大師那個時代,一直到我們現在,乃至到未來;「懸」是他預先就知道;「護」就是保護我們,事先就知道我們要犯毛病,所以就把話講到前面。講什麼?

善導,彌陀化身也。
其所示專修,
恐行人心志不定,
為餘法門之師所奪。

 

       善導大師教導我們要專修念佛,但是,又怕我們的心搖擺不定,志向不堅決,被其他法門的法師一講,就心志動搖了:

 

       「參禪好啊!」

       「對呀,是很好,我就去參禪。」

       「學教好啊!」

       「學教當然也好啊,學教!」

 

       這樣,頭頭都不能成就,落空了。

 

       所以,善導和尚事先知道我們有這個毛病,他就:

歷敘初、二、三、四果聖人,
及住、行、向、地、等覺菩薩,
末至十方諸佛。

 

       這都不是一般凡夫了。善導大師事先說明:不要說凡夫,就是阿羅漢來告訴你「還有更好的法門,超過念佛法門,你不用念佛,你修我這個法門」,也不要聽;不要說阿羅漢來,就是菩薩來,「住、行、向、地」,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這些都是聖位的菩薩,不是凡夫菩薩了,得到聖位了,三賢位的菩薩,乃至得到十地果位的菩薩,他們來親自跟你講:「某某人哪,你不用專修念佛,我有更好的法門告訴你」;到最後,善導大師舉出十方諸佛輝光吐舌,說:「某某人哪,造罪凡夫念佛一句、十句往生極樂世界,這不是真的,這是方便說,我還有更好的法門告訴你」,聽到這些呢,都不要動搖,都要專修念佛!

 

       果能如此,你心裏就有定根了,就穩定了。

 

       我們不一樣,我們哪,法師給你講半天,把善導大師的話搬出來,說:「你要專修念佛啊!」但是,另外有什麼人三言兩語一講,就動搖了。不用佛來說,不用菩薩來說,不用阿羅漢來說,自己心裏邊就開始動搖。之所以動搖,還是我們內心不瞭解這個法門,瞭解之後就不動搖了。

善導和尚早知後人這山看見那山高,
渺無定見,故作此說。
以死盡輾轉企慕之狂妄偷心。

 

       這句話講得多懇切!說善導大師早就知道我們後來的人是這樣的:

 

       「此山看著那山高」:你看,登山就這樣,登到這個山頂,「哎,那個地方高」,往那裏爬去。就代表什麼呢?學了淨土法門,專念這句名號了,他一看,「哎?參禪好啊!打坐,頓悟成佛啊」,他就看參禪那山很高,結果放下這個山,往那裏爬;參禪呢,又不老實,「學教好啊,圓融教海啊,好啊!你看,我光參禪,有很多教理不懂,問到我,像啞巴一樣,也不好」,又來學教;學教一看,「持律好啊,這個持律,你看威儀具足啊,戒律清淨啊,好啊……」

 

       那麼,這些都要量自己的根機,如果你是這樣的根機,當然,我們不敢說。

       善導和尚說:後人有這個毛病,「這山看見那山高」。

       「渺無定見」:內心沒有主張,沒有決定性的佛法的正知見。

 

       善導大師事先故意引用這個例子。不是說阿羅漢還會來說:「念佛法門,造罪凡夫,你念佛修善可以往生,這是假的。」阿羅漢不會這樣講;菩薩也不可能這樣講;那佛更不可能這樣講,「佛佛道同」,菩薩傳佛聖教,不可能講的跟釋迦佛、跟阿彌陀佛的誓願相違背。所以,這是激將法,說:「即使有阿羅漢、菩薩和佛來跟你講,你都不要相信!」何況根本就沒有!十方諸佛都出廣長舌相來告訴你說:「造罪凡夫啊,你一日七日稱念彌陀名號,我等諸佛齊來護念,決定往生,不可有疑!」東方有恆河沙數諸佛,一個接一個排著隊出來證明,結果我們聽一遍、聽兩遍、聽很多遍,還是懷疑;西方恒河沙數諸佛又出來證明……

 

       所以,因為我們凡夫疑心太重,而且也因為這個法門太殊勝、太難得,「立地成佛」的法門,造罪凡夫、通身業力的凡夫,當生解脫、決定能夠成佛的法門,確實太難相信了。

 

       所以,印光大師也講:這個法門太難相信!不要說我們凡夫、一般人不相信,就是通宗通教的人(通宗通教,那不是一般的人,在教下已經大開圓解,才能叫「通教」;在宗門已經徹悟本心,才能叫「通宗」。不是說盤幾天腿子叫通宗了、翻幾卷經書叫通教了,那都沒有通啊),通宗通教的人都不容易相信(因為他是按照一般的教理來衡量,「那怎麼可能?造罪凡夫,這麼簡簡單單念念佛就可以到西方成佛?」他不能相信);不要說凡夫不能相信,阿羅漢聖人都不能相信;不要說阿羅漢不能相信,就是菩薩,菩薩裏面的小菩薩,他都不能諦信無疑,他都有疑惑心;只有菩薩裏面的大菩薩,文殊、普賢、觀音、勢至這樣的大菩薩,才能夠諦信無疑。

 

       所以,蕅益大師也講,這個淨土法門、難信之法:

非九界眾生自力所能信解。

 

       「九界眾生」:除了佛法界之外,都屬於九界眾生,連等覺菩薩也是在菩薩法界,他靠自己的智慧、自己的修證沒有力量來信解。他能夠相信這個法門,也是完全放下自己,「沒有理由,佛講的我就相信」,你要去想,越想越遠。

 

 

       我來問各位,《阿彌陀經》裏說:「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大家相信不相信?

       (「相信。」)

 

       佛講的,你相信了就相信了,你說要修證到什麼樣的程度才相信?未必。你說要讀經讀到什麼樣的程度才相信?可能也有這樣的根機,他要研究教理來相信。但是,我覺得這樣的根機在淨土門裏邊算是鈍根,不算利根。利根不問為什麼,佛說是什麼就是什麼,「佛說有極樂世界,我就相信,佛講的」,這叫「明信佛智」;你要研究研究、思惟思惟、考慮考慮、調查調查──完了,拿哈勃望遠鏡一望,「還沒看到西方極樂世界!」──科學家就不容易相信,他按照世間的邏輯思維和知識,「這個,不相信!」

 

       所以,我們信佛說,叫「如是我聞」,每一部經典開頭四個字說得很清楚,沒有思維的餘地,佛說有極樂世界,就是有極樂世界;我們信仰,就要如是信仰;佛說念佛能往生,就是能往生!為什麼?沒有為什麼,佛講的。

 

       就像過去皇帝一樣,皇帝說的話,大臣再問為什麼,問多了就讓你革職,「皇帝說了,你還問為什麼!革職!你沒有資格做大臣。」

 

       當然,這是世間的權威。佛是證滿宇宙真理的實相,是真語、實語、真見、實見。

 

       所以,我們學淨土法門,以信為入,所有的法門都是以信為入,淨土法門尤其強調這一點。我們以一顆赤子之心,阿彌陀佛賭誓發願說:「眾生稱念我的名號,如果你不往生……」

 

       各位,如果我們念佛不往生,誰負責?

 

       (「阿彌陀佛。」)

 

       哎呀!開悟了,真的。我們不往生誰負責?誰也負不了責,只有一個──阿彌陀佛,他負責!他說:「十方的眾生稱念我的名號,如果你不往生,我不成佛!」所謂「若不生者,不取正覺」,他拿他的正覺果報,以他的無上正等正覺為我們負責,為我們賭誓,你還有什麼不放心的,對不對?

 

       比如說你欠別人錢了,有人說:「沒關係,我替你付。」為什麼?「我是億萬富翁」,掏出支票,「一億美金夠不夠?還不夠?再給十億」。

 

       阿彌陀佛就這樣嘛,你說:「阿彌陀佛,我罪障重……」

 

       「沒關係!六字名號功德無邊,你看六字名號功德,對你的罪障,夠不夠救你?」

 

       沒有不夠的嘛!你的罪業盡虛空、遍法界,阿彌陀佛的功德盡虛空、遍法界,沒有罪業大到阿彌陀佛救不了的人;也沒有根機大到阿彌陀佛救不了的人,你說:「我根機大,不用學淨土法門。」那除非你大到了超過普賢王菩薩,普賢菩薩最後還是念阿彌陀佛;除非你成了佛──成了佛也要念阿彌陀佛。

 

       我講的話是有根據的。《無量壽經》裏就講:

去來現在,
佛佛相念。

 

       你看!成了佛都要念佛。念什麼佛?十方諸佛都在讚歎阿彌陀佛的名號。

若我成佛,
十方無量諸佛,
不悉咨嗟稱我名者,
不取正覺。

 

       所以,釋迦牟尼佛也好,東方、西方、南北、上下──十方諸佛都在念南無阿彌陀佛,那何況凡夫,豈有不念佛的道理?

 

       好,上午我們剛好把印光大師對善導和尚這十方面高德的讚歎學習了一遍。當然,對有關的教理、教義,我們點到了一下,還沒有詳細發揮。我相信大家也多少能聽出一點門道,「啊,原來善導大師是彌陀化身,不是一般人,連大勢至菩薩化身的印光大師都如此讚歎!大勢至菩薩代表阿彌陀佛的智慧,智慧第一啊,他都來讚歎,那我應當好好地隨順學習」,起恭敬心,不要起驕慢心。

 

       我們下面就會詳細地來講解,他的立足點在哪裡,他的入手點在哪裡,他的特色在哪裡,他的優勝在哪裡,他為什麼特別契合我們的根機。

 

       好,大家請合掌。

 

       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

 

       好,謝謝大家。

 

 

分享到
中華淨土宗協會
淨土宗文教基金會

11049台北市信義路五段150巷22弄41號
電話:02-8789-4818
傳真:02-8780-7050
E-mail:amt@plb.tw

捐 款 護 持

信用卡定期定額護持

本會推薦使用
前往

信用卡單筆護持

單次隨喜護持
前往

四大超商繳費護持

多元化的護持
前往

其他方式隨喜護持

匯款護持方式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