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談開示

  1. 「二河白道喻」給念佛人的啟發
  2. 《示病友》講記(二)
  3. 《示病友》講記(一)
  4. 愛的建設
  5.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
  6. 學法「十二防」
  7. 出家「三隨」「三不」
  8. 如何面對法義之爭
  9. 認識「觀世音菩薩」
  10. 淨土法義的修學次第與弘法原則
  11. 淨土思想的善導者
  12. 《觀經》教眼
  13. 純粹的淨土宗(三)
  14. 純粹的淨土宗(二)
  15. 純粹的淨土宗(一)
  16. 學僧工作 愛心為本
  17. 好好照顧自己
  18. 惜福與環保
  19. 念佛與做人
  20. 三好念佛人
  21. 做事與念佛
  22. 不問罪福 稱名必生
  23. 關於道場的軟硬體建設
  24. 下品下生之安心
  25. 宗風學習(三)
  26. 宗風學習(二)
  27. 宗風學習(一)
  28. 彌陀之家 愛心為本
  29. 於「弘願寺」為蓮友開示
  30. 為「福聖寺」常住僧眾開示
  31. 書讀百遍 熏法入心
  32. 如何讓法義入心──多聞熏習
  33. 流通法寶即是做彌陀的手足
  34. 南寧問答
  35.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四)
  36.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三)
  37.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二)
  38.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一)
  39. 淨土宗特色
  40. 淨土宗宗旨(二)
  41. 淨土宗宗旨(一)
  42. 人生之目的
  43. 答網上蓮友問(三)
  44. 《佛說阿彌陀經》淺釋(下篇)
  45. 《佛說阿彌陀經》淺釋(中篇)
  46. 《佛說阿彌陀經》淺釋(上篇)
  47. 淨土宗行人的時代感與使命感
  48. 「淨土宗如理論答七要事」概述
  49. 湖北仙桃彌陀寺念佛法會開示(三)
  50. 湖北仙桃彌陀寺念佛法會開示(二)
  51. 湖北仙桃彌陀寺念佛法會開示(一)
  52. 於「淨土宗中山念佛會」答蓮友問
  53. 於「淨土宗中山念佛會」開示
  54. 於「弘願寺」為僧眾開示
  55. 弘願寺「護法聯誼會」皈依開示
  56. 弘願寺「護法聯誼會」開示(二)
  57. 弘願寺「護法聯誼會」開示(一)
  58. 淨土宗如理論答七要事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

  1.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十二)
  2.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十一)
  3.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十)
  4.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九)
  5.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八)
  6.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七)
  7.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六)
  8.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五)
  9.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四)
  10.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三)
  11.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二)
  12.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一)

《淨土宗概論講記》

  1.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八)
  2.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七)
  3.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六)
  4.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五)
  5.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四)
  6.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三)
  7.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二)
  8.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一)
  9.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
  10.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九)
  11.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八)
  12.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七)
  13.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六)
  14.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五)
  15.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四)
  16.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三)
  17.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二)
  18.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一)
  19.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
  20.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九)
  21.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八)
  22.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七)
  23.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六)
  24.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五)
  25.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四)
  26.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三)
  27.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二)
  28.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一)
  29.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
  30. 《淨土宗概論講記》(九)
  31. 《淨土宗概論講記》(八)
  32. 《淨土宗概論講記》(七)
  33. 《淨土宗概論講記》(六)
  34. 《淨土宗概論講記》(五)
  35. 《淨土宗概論講記》(四)
  36.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
  37.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
  38. 《淨土宗概論講記》(一)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

  1. 第43課:釋去普通疑惑(三)
  2. 第42課:釋去普通疑惑(二)
  3. 第41課: 一、三經要點(二) 二、答疑(一)
  4. 第40課: 一、善導大師淨土思想特色 二、三經要點(一)
  5. 第39課:稱名一行,總超萬行 ──善導大師「念佛絕比」之文(五)
  6. 第38課:稱名一行,總超萬行 ──善導大師「念佛絕比」之文(四)
  7. 第37課:稱名一行,總超萬行 ──善導大師「念佛絕比」之文(三)
  8. 第36課:稱名一行,總超萬行 ──善導大師「念佛絕比」之文(二)
  9. 第35課: 一、彌陀光明,唯攝念佛──善導大師「唯攝念佛」之文(二) 二、稱名一聲,頓超生死——《觀經》「稱名往生」之文 三、稱名一行,總超萬行──善導大師「念佛絕比」之文(一)
  10. 第34課: 一、彌陀大悲,急救苦者──善導大師「溺水偏救」之文 二、彌陀光明,唯攝念佛──善導大師「唯攝念佛」之文(一)
  11. 第33課: 一、不顧貪瞋,稱名必生──善導大師「二河白道」之喻(二) 二、不論凡夫,只論彌陀──善導大師「凡夫入報」之文
  12. 第32課:不顧貪瞋,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二河白道」之喻(一)
  13. 第31課:不慮妄念,稱名必生 ──源信大師「不染污泥」之文(二)
  14. 第30課:不慮妄念,稱名必生 ──源信大師「不染污泥」之文
  15. 第29課:不問罪福,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不問罪福」之文(二)
  16. 第28課:不問罪福,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不問罪福」之文(一)
  17. 第27課:不問時節,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不問時節」之文
  18. 第26課:不擇眾機,稱名必生 ──法照大師「瓦變成金」之偈
  19. 第25課:諸佛作證,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諸佛舒舌」之文(二)
  20. 第24課: 一、名號本義,稱名必生──善導大師「六字釋」之文(三) 二、諸佛作證,稱名必生──善導大師「諸佛舒舌」之文(一)
  21. 第23課:名號本義,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六字釋」之文(二)
  22. 第22課:名號本義,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六字釋」之文(一)
  23. 第21課:本願不虛,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本願四十八字釋」之文
  24. 第20課:定業與助業 ──善導大師判「正助二業」明傍助業專正定
  25. 第19課:正行與雜行 ──善導大師判「正雜二行」勸捨雜行歸正行(三)
  26. 第18課:正行與雜行 ──善導大師判「正雜二行」勸捨雜行歸正行(二)
  27. 第17課:正行與雜行 ──善導大師判「正雜二行」勸捨雜行歸正行(一)
  28. 第16課:要門與弘願 ──善導大師判「要弘二門」而引要門入弘願(三)
  29. 第15課:要門與弘願 ──善導大師判「要弘二門」而引要門入弘願(二)
  30. 第14課:要門與弘願 ──善導大師判「要弘二門」而引要門入弘願(一)
  31. 第13課:聖道與淨土 ──道綽大師判「聖淨二門」而捨聖道歸淨土(三)
  32. 第12課:聖道與淨土 ──道綽大師判「聖淨二門」而捨聖道歸淨土(二)
  33. 第11課:聖道與淨土 ──道綽大師判「聖淨二門」而捨聖道歸淨土(一)
  34. 第10課:信機與信法 ──善導大師釋「機法深信」而棄自身歸彌陀
  35. 第9課:自力與他力 ──曇鸞大師釋「自他二力」而貶自力乘佛力(四)
  36. 第8課:自力與他力 ──曇鸞大師釋「自他二力」而貶自力乘佛力(三)
  37. 第7課:自力與他力 ──曇鸞大師釋「自他二力」而貶自力乘佛力(二)
  38. 第6課:自力與他力 ──曇鸞大師釋「自他二力」而貶自力乘佛力(一)
  39. 第5課:難行與易行 ──龍樹菩薩判「難易二道」而捨難行取易行(二)
  40. 第4課: 難行與易行 ──龍樹菩薩判「難易二道」而捨難行取易行(一)
  41. 第3課:善導大師思想概述
  42. 第2課:印光大師讚善導和尚(二)
  43. 第1課:印光大師讚善導和尚(一)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

  1.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臨終時示門第之法語)
  2.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辨食魚之法語)
  3.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妓女之法語)
  4.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四郎之法語)
  5.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重衡之法語)
  6.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忠綱之法語)
  7.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賴綱之法語)
  8.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無品之法語)
  9.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尼眾之法語)
  10.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信寂之法語)
  11.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隨蓮之法語)
  12.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道遍之法語)
  13.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乘願之法語)
  14.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聖光之法語)
  15.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隆寬之法語)
  16.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述《阿彌陀經》大意之法語)
  17.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從配流上洛之後開示之法語)
  18.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21~25)
  19.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16~20)
  20.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11~15)
  21.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6~10)
  22.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1~5)
  23.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白道之事)
  24.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三心料簡(一))
  25.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二部分21~總結)
  26.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二部分16~20)
  27.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二部分11~15)
  28.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二部分6~10)
  29.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二部分1~5)
  30.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46~小結)
  31.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41~45)
  32.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36~40)
  33.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31~35)
  34.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26~30)
  35.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21~25)
  36.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16~20)
  37.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11~15)
  38.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6~10)
  39.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1~5)

石家莊念佛開示

  1. 石家莊念佛開示(四)
  2. 石家莊念佛開示(三)
  3. 石家莊念佛開示(二)
  4. 石家莊念佛開示(一)

念佛往生開示

  1. 念佛往生(問答部分)
  2. 念佛往生開示(正文)
淨土宗
淨宗法師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淨宗法師 > 法談開示
top

法談開示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九)

六、見國見佛二益判

       下面來看第四重分判——見國和見佛兩種利益的分判。

       益者,往生。

 

       益就是指往生。益,如果細分有兩種:第一種是見國得歡喜益,第二種是見佛得往生益。根本來講,益是指往生的利益,是就往生的利益要判斷,到底是在光台見國的時候得到的,還是在座觀見佛的時候得到的。這個就要來分判。

 

(一)二益歸一

       先開為二,如言:
       備修眾行,但能迴向,皆得往生。
       (雜行)雖可迴向得生。
       似乎認同諸行、念佛皆得往生。

 

       所謂「萬行俱回皆得往」,又說「雖可迴向得生」,這樣看的話,似乎是認同諸行以及念佛都可以得往生,好像這兩種行都可以得到利益。所以有人經常問:「雜行到底能不能往生?說不能往生吧,這裡說迴向都能往生;說能往生吧,又說『唯標專念名號得生』。我就搞不明白了。」這是有言說的次第的。

 

       後指歸一,如言:
       定散文中,唯標專念名號得生。

       一切善惡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彌陀佛大願業力為增上緣也。

       欲回此雜毒之行求生彼佛淨土者,此必不可也。
       顯明唯有念佛得生。

 

       「後指歸一」就有廢立了,直接指向念佛。

 

       善惡凡夫得往生,不是靠自己的修行。惡凡夫倒不用說,他只有惡;善凡夫雖然有定善、散善,但是他往生也不是靠自己的善業,不是靠定善、散善的力量:這就是「別意弘願」,有別於這種認識和次第的執情,別意就「別」在這個地方,善惡凡夫都是乘阿彌陀佛大願業力往生的。這樣不就完全歸到阿彌陀佛大願業力了嗎?那麼如何乘呢?就是「專念名號得生」——「一切善惡凡夫得生者」要怎麼得生?「專念名號得生」。

 

       「欲回此雜毒之行求生彼佛淨土者,此必不可也」,這說得更乾脆了:要把我們所修的雜毒之善,也就是定散二善、定散二行,把這些直接迴向求生阿彌陀佛的清淨報土,那是不可能的。這就顯明只有念佛得以往生。

 

       這個地方可能有的人聽起來會纏繞,因為這是兩種說法,說得好像不一樣。簡略從事相上來說,是有雜行,就是修行定善、散善回嚮往生的,這在事相上是有的,《觀經》九品往生的前六品都是這樣。從本質上來說,定善、散善三心迴向能往生,是靠阿彌陀佛的大願業力,也就是靠這句六字名號的功德力,也即是靠三心迴向、捨棄自我、歸命於阿彌陀佛,以「阿彌陀佛即是其行」,以阿彌陀佛作為他除苦惱法的本體和本身,這樣他才得以往生的。所以,從本質上來講,這是念佛往生的。這就是事相和本質的不同。

 

       如果從勸化門,從勸化眾生的角度來講,可能有的人聽不太懂,那麼就直接跟他講:「你定善、散善迴向,只要投靠阿彌陀佛,也是可以往生的。」像農村那些老太太,他們哪裡懂這麼多道理?見了地藏菩薩也是拜;見到土地菩薩,認為和地藏王菩薩差不多,也是拜;見到阿彌陀佛也是拜;甚至見到民間信仰的一些鬼神,他們也是拜。但他們內心裡面沒有那麼多分別,他們反正就認定「我見什麼都拜一下,但我要到西方是靠佛的」。我們就不能給她們戴上雜行雜修的帽子,因為他們並沒有那麼詳細的分別,心比較單純。他是信仰一種神秘的力量,完全仰靠這種神秘的力量,他甚至也不曉得這種力量叫什麼名字,只是籠統地叫佛,見到城隍土地各路神仙,也都看作佛的部隊,一律敬拜。那麼這神秘的力量是誰?只能是阿彌陀佛。他們這樣念佛不能往生嗎?肯定往生的,沒有問題。佛法有所謂勸化門和實義門。勸化門就是多少帶有方便、勸化眾生的。實義門顯示佛法真實的本義。有時候講實義人家不能接受,所以就要假以善巧方便來勸化。比如,勸化別人,是講自他二力還是講純他力?講純他力就是實義門,純粹是阿彌陀佛的力量救度我們。但這種話有的人聽不懂,有的人認為它違背佛教緣起的法則。這怎麼會違背呢?力量是一定有個作用對象的,不然怎麼叫有力量?阿彌陀佛名號作用的對象就是我們眾生,我們就是以自己作為緣起的對象,阿彌陀佛的這個大願緣起於我們的心,讓我們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所以它本來就是緣起法,不然就談不上力量,它跟我們沒有發生關係,還說什麼有力量嘛。我抓住你的手,你才感受到我的力量,這就是有關係、有緣起了。我有一身的勁,跟你不發生任何關係,你怎麼知道我有沒有力量呢?所以,佛的力量一定是跟我們發生了交集,這樣他的這個力量馬上就顯示出來了。

 

       當然,因為我們眾生的語言總是不那麼周全,在文字上總是有漏洞可以挑的。從勸化門來說,如果這樣講,有的人會誤解:「如果全部靠佛的力量,那我就可以抱著手什麼也不做了,也不用念佛了。」讓我們靠佛的力量,就是讓我們念佛靠佛的力量。比如,我們坐船過海是全部靠船的力量,如果你說:「船你自己過海吧,我就呆在岸上了。」這怎麼能叫坐船過海呢?船跟你有什麼關係?那意思是要你坐船啊。所以有人講「往生全靠佛的力量,那阿彌陀佛你往生吧,我就不用念了」,這不是莫名其妙嗎?這時候要怎麼跟他講?我們就不能跟他講全靠佛力了,而要說:「佛力是要靠,但是你自己也還要靠一點點,也要念念佛求往生,你要發信願啊!」這樣就是自他二力。他抱有自他二力的觀念,那麼只要他能夠念佛,就達到目的了。「望佛願意」是讓他一向專念,不管怎麼講,能讓他一向專念,就達到目的了。他如果認為自他二力能夠達到一向專念,就不妨跟他講自他二力。

 

       那如果他說:「我沒有力量,還叫我靠自己力量。我就要完全靠倒阿彌陀佛,我只能念這一句彌陀名號,笨笨地、傻傻地、呆呆地、木木地念。」這樣就可以跟他講全靠佛力了,說全靠阿彌陀佛,他很安心。這樣就不要跟他講自他二力了,講再多他還是說「我沒有力量啊」。

 

       這是勸化的方便善巧。

 

       我曾經也打過這樣一個比喻,在《淨土宗概論講記》裡面有,說一個辦事員出去辦事,他拍胸脯說:「我來辦這件事情。」結果人家不理他:「你算老幾!」他無功而返,回去後找老闆,老闆說:「我沒跟你交代清楚。這樣吧,我給你寫個介紹信。」他又去了,把介紹信往那兒一亮,這樣就可以了,要辦的事辦成了。那這件事情是誰辦的呢?從事相上來看,是那個辦事員辦的;但從本質上講,他有力量辦成嗎?他辦不成的,是委託他去辦事的老闆的指令辦成的。比如說一個人拿著國王的指令去辦事,從本質來講,事是國王辦成的;但從表象來看,是這個人辦的。

 

       定散二善就是那個辦事員。如果你專持定散二善直接迴向求往生,結果被打了回票,說「不行」。然後,回過頭來三心至誠皈命,求得一個六字名號的功德法帖,專修念佛,托著阿彌陀佛的名義來了,那這樣就能夠往生了。怎麼前面專持定散二善說不行,現在又行了呢?因為,前面是靠你自己,現在是靠名號的力量,那就可以。所以,修定散二善,要靠我們本身這些雜毒之行去往生,那是不行的;如果有三心,歸投於阿彌陀佛,那就可以,就這麼簡單。

 

       我們說往生,到底是因為念佛往生的,還是雜行往生的?從本質來講,是念佛往生的。這樣理解就很清楚了。

 

(二)二益分齊

       末法眾生往生以韋提希夫人為標本,之所以辨別夫人見國時還是見佛時得往生,正是為了顯明定散(要門,見國)、念佛(弘願,見佛)所得利益分齊的不同。而由要門進升弘願,由定散轉入念佛。

 

       「末法眾生往生以韋提希夫人為標本」,所以韋提希夫人是代我們問話的:「末法眾生如何得這個利益呢?」

 

       為什麼要作這個分辨,要辨別夫人是在光台見國還是在座觀見佛的時候得到往生的呢?定散、要門、光台見國都是同一個層級、同一個等量的概念,是並列的。到底是為了顯明定散,還是念佛,也就是弘願,也就是華座觀見佛,這個如果不詳細解釋,大家會誤解。

 

       這裡寫著「念佛(見佛)」,那麼定善修行難道不能見佛嗎?不是這個意思。這裡的見佛、見國是專有名詞:這個見佛是特指在第七觀華座觀的時候,韋提希夫人見了無量壽佛時,她心中的那種感悟,那種狀態下的心境屬於見佛;在光台見國的時候,她見到極樂的清淨光明之相,願意往生,這樣的心境就屬於見國。即使你見了佛,但你內心還不能體悟的話,那還算是見國;即使見的是一個極樂世界莊嚴景象,或者見的是一幅淨土變相圖、極樂圖景,這樣體悟的心境也代表見佛。

 

       比如說,長安一個姓京的屠夫,因為善導大師的教化使得長安滿城斷肉,他的肉賣不出去就有氣,心想:那和尚教人家念佛、吃素,看看是什麼樣的人物。就提著刀去找善導大師尋事。他跑去了,一看善導大師,德人覿面,一下子刀掉地上了,放下屠刀,他就軟下來了,說:「大師,我實在很罪過!像我這樣的惡人能不能往生?」他起初抱著那樣的惡念,想謀害大師,又是殺豬的。當時善導大師用手往西方一指,西邊天空馬上顯現極樂世界。這個屠夫一看極樂世界,「哇,這麼莊嚴清淨!我要去往生。」他就爬上柳樹念著佛號往下一跳,摔死在地,當下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那他這是屬於見國嗎?他其實已經見佛了,因為他心裡已經感悟到阿彌陀佛必然的救度。

 

       所以,見國、見佛是專有名詞。這是要分辨在這兩種場景下哪一種得往生,是要顯明定散和念佛利益分齊的不同。「分齊」這兩個字在解釋法義的時候經常會講到。「分齊」,如果用現在的話來講,就是範圍或者分限,但是那樣不如用「分齊」表達得清楚。

 

       這樣的辨別目的在哪裡呢?是要由要門升進弘願,由定散轉入念佛。要門的利益分限在哪裡呢?就在令人欣慕,令人願意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它的利益在這個地方,就是「回斯二行,求願往生」。但僅僅如此是不夠的,還要往前升,升到什麼地方呢?一心歸命,專念彌陀名號。這不是由定散導入念佛了嗎?

 

(待續)

分享到
中華淨土宗協會
淨土宗文教基金會

11049台北市信義路五段150巷22弄41號
電話:02-8789-4818
傳真:02-8780-7050
E-mail:amt@plb.tw

捐 款 護 持

信用卡定期定額護持

本會推薦使用
前往

信用卡單筆護持

單次隨喜護持
前往

四大超商繳費護持

多元化的護持
前往

其他方式隨喜護持

匯款護持方式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