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談開示

  1. 「二河白道喻」給念佛人的啟發
  2. 《示病友》講記(二)
  3. 《示病友》講記(一)
  4. 愛的建設
  5.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
  6. 學法「十二防」
  7. 出家「三隨」「三不」
  8. 如何面對法義之爭
  9. 認識「觀世音菩薩」
  10. 淨土法義的修學次第與弘法原則
  11. 淨土思想的善導者
  12. 《觀經》教眼
  13. 純粹的淨土宗(三)
  14. 純粹的淨土宗(二)
  15. 純粹的淨土宗(一)
  16. 學僧工作 愛心為本
  17. 好好照顧自己
  18. 惜福與環保
  19. 念佛與做人
  20. 三好念佛人
  21. 做事與念佛
  22. 不問罪福 稱名必生
  23. 關於道場的軟硬體建設
  24. 下品下生之安心
  25. 宗風學習(三)
  26. 宗風學習(二)
  27. 宗風學習(一)
  28. 彌陀之家 愛心為本
  29. 於「弘願寺」為蓮友開示
  30. 為「福聖寺」常住僧眾開示
  31. 書讀百遍 熏法入心
  32. 如何讓法義入心──多聞熏習
  33. 流通法寶即是做彌陀的手足
  34. 南寧問答
  35.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四)
  36.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三)
  37.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二)
  38.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一)
  39. 淨土宗特色
  40. 淨土宗宗旨(二)
  41. 淨土宗宗旨(一)
  42. 人生之目的
  43. 答網上蓮友問(三)
  44. 《佛說阿彌陀經》淺釋(下篇)
  45. 《佛說阿彌陀經》淺釋(中篇)
  46. 《佛說阿彌陀經》淺釋(上篇)
  47. 淨土宗行人的時代感與使命感
  48. 「淨土宗如理論答七要事」概述
  49. 湖北仙桃彌陀寺念佛法會開示(三)
  50. 湖北仙桃彌陀寺念佛法會開示(二)
  51. 湖北仙桃彌陀寺念佛法會開示(一)
  52. 於「淨土宗中山念佛會」答蓮友問
  53. 於「淨土宗中山念佛會」開示
  54. 於「弘願寺」為僧眾開示
  55. 弘願寺「護法聯誼會」皈依開示
  56. 弘願寺「護法聯誼會」開示(二)
  57. 弘願寺「護法聯誼會」開示(一)
  58. 淨土宗如理論答七要事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

  1.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十二)
  2.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十一)
  3.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十)
  4.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九)
  5.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八)
  6.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七)
  7.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六)
  8.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五)
  9.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四)
  10.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三)
  11.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二)
  12.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一)

《淨土宗概論講記》

  1.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八)
  2.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七)
  3.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六)
  4.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五)
  5.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四)
  6.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三)
  7.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二)
  8.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一)
  9.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
  10.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九)
  11.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八)
  12.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七)
  13.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六)
  14.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五)
  15.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四)
  16.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三)
  17.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二)
  18.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一)
  19.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
  20.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九)
  21.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八)
  22.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七)
  23.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六)
  24.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五)
  25.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四)
  26.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三)
  27.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二)
  28.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一)
  29.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
  30. 《淨土宗概論講記》(九)
  31. 《淨土宗概論講記》(八)
  32. 《淨土宗概論講記》(七)
  33. 《淨土宗概論講記》(六)
  34. 《淨土宗概論講記》(五)
  35. 《淨土宗概論講記》(四)
  36.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
  37.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
  38. 《淨土宗概論講記》(一)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

  1. 第43課:釋去普通疑惑(三)
  2. 第42課:釋去普通疑惑(二)
  3. 第41課: 一、三經要點(二) 二、答疑(一)
  4. 第40課: 一、善導大師淨土思想特色 二、三經要點(一)
  5. 第39課:稱名一行,總超萬行 ──善導大師「念佛絕比」之文(五)
  6. 第38課:稱名一行,總超萬行 ──善導大師「念佛絕比」之文(四)
  7. 第37課:稱名一行,總超萬行 ──善導大師「念佛絕比」之文(三)
  8. 第36課:稱名一行,總超萬行 ──善導大師「念佛絕比」之文(二)
  9. 第35課: 一、彌陀光明,唯攝念佛──善導大師「唯攝念佛」之文(二) 二、稱名一聲,頓超生死——《觀經》「稱名往生」之文 三、稱名一行,總超萬行──善導大師「念佛絕比」之文(一)
  10. 第34課: 一、彌陀大悲,急救苦者──善導大師「溺水偏救」之文 二、彌陀光明,唯攝念佛──善導大師「唯攝念佛」之文(一)
  11. 第33課: 一、不顧貪瞋,稱名必生──善導大師「二河白道」之喻(二) 二、不論凡夫,只論彌陀──善導大師「凡夫入報」之文
  12. 第32課:不顧貪瞋,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二河白道」之喻(一)
  13. 第31課:不慮妄念,稱名必生 ──源信大師「不染污泥」之文(二)
  14. 第30課:不慮妄念,稱名必生 ──源信大師「不染污泥」之文
  15. 第29課:不問罪福,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不問罪福」之文(二)
  16. 第28課:不問罪福,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不問罪福」之文(一)
  17. 第27課:不問時節,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不問時節」之文
  18. 第26課:不擇眾機,稱名必生 ──法照大師「瓦變成金」之偈
  19. 第25課:諸佛作證,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諸佛舒舌」之文(二)
  20. 第24課: 一、名號本義,稱名必生──善導大師「六字釋」之文(三) 二、諸佛作證,稱名必生──善導大師「諸佛舒舌」之文(一)
  21. 第23課:名號本義,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六字釋」之文(二)
  22. 第22課:名號本義,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六字釋」之文(一)
  23. 第21課:本願不虛,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本願四十八字釋」之文
  24. 第20課:定業與助業 ──善導大師判「正助二業」明傍助業專正定
  25. 第19課:正行與雜行 ──善導大師判「正雜二行」勸捨雜行歸正行(三)
  26. 第18課:正行與雜行 ──善導大師判「正雜二行」勸捨雜行歸正行(二)
  27. 第17課:正行與雜行 ──善導大師判「正雜二行」勸捨雜行歸正行(一)
  28. 第16課:要門與弘願 ──善導大師判「要弘二門」而引要門入弘願(三)
  29. 第15課:要門與弘願 ──善導大師判「要弘二門」而引要門入弘願(二)
  30. 第14課:要門與弘願 ──善導大師判「要弘二門」而引要門入弘願(一)
  31. 第13課:聖道與淨土 ──道綽大師判「聖淨二門」而捨聖道歸淨土(三)
  32. 第12課:聖道與淨土 ──道綽大師判「聖淨二門」而捨聖道歸淨土(二)
  33. 第11課:聖道與淨土 ──道綽大師判「聖淨二門」而捨聖道歸淨土(一)
  34. 第10課:信機與信法 ──善導大師釋「機法深信」而棄自身歸彌陀
  35. 第9課:自力與他力 ──曇鸞大師釋「自他二力」而貶自力乘佛力(四)
  36. 第8課:自力與他力 ──曇鸞大師釋「自他二力」而貶自力乘佛力(三)
  37. 第7課:自力與他力 ──曇鸞大師釋「自他二力」而貶自力乘佛力(二)
  38. 第6課:自力與他力 ──曇鸞大師釋「自他二力」而貶自力乘佛力(一)
  39. 第5課:難行與易行 ──龍樹菩薩判「難易二道」而捨難行取易行(二)
  40. 第4課: 難行與易行 ──龍樹菩薩判「難易二道」而捨難行取易行(一)
  41. 第3課:善導大師思想概述
  42. 第2課:印光大師讚善導和尚(二)
  43. 第1課:印光大師讚善導和尚(一)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

  1.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臨終時示門第之法語)
  2.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辨食魚之法語)
  3.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妓女之法語)
  4.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四郎之法語)
  5.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重衡之法語)
  6.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忠綱之法語)
  7.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賴綱之法語)
  8.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無品之法語)
  9.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尼眾之法語)
  10.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信寂之法語)
  11.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隨蓮之法語)
  12.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道遍之法語)
  13.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乘願之法語)
  14.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聖光之法語)
  15.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隆寬之法語)
  16.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述《阿彌陀經》大意之法語)
  17.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從配流上洛之後開示之法語)
  18.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21~25)
  19.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16~20)
  20.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11~15)
  21.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6~10)
  22.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1~5)
  23.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白道之事)
  24.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三心料簡(一))
  25.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二部分21~總結)
  26.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二部分16~20)
  27.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二部分11~15)
  28.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二部分6~10)
  29.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二部分1~5)
  30.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46~小結)
  31.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41~45)
  32.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36~40)
  33.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31~35)
  34.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26~30)
  35.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21~25)
  36.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16~20)
  37.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11~15)
  38.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6~10)
  39.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1~5)

石家莊念佛開示

  1. 石家莊念佛開示(四)
  2. 石家莊念佛開示(三)
  3. 石家莊念佛開示(二)
  4. 石家莊念佛開示(一)

念佛往生開示

  1. 念佛往生(問答部分)
  2. 念佛往生開示(正文)
淨土宗
淨宗法師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淨宗法師 > 法談開示
top

法談開示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

《阿彌陀經》

三、《阿彌陀經》一卷

       此經共有三譯,今所依者,為姚秦弘始四年(402年)鳩摩羅什三藏法師所譯。因其在三經中最為簡明扼要,簡稱《小經》。現存異譯本名《稱讚淨土佛攝受經》,為唐永徽元年(650年)玄奘大師所譯。另存梵本及西藏譯本。

 

       上面這一段是介紹譯本。

 

       此經說五濁凡夫專念佛名得生極樂,六方恆沙諸佛共來證明護念。

 

       這就是大概內容。

 

       本經核心:明極樂報土,眾生自力少善不能往生,唯專稱佛名得生。

 

       這就是《阿彌陀經》的核心。極樂世界的境界,善導大師解釋為「極樂無為涅槃界」,貶斥眾生自力少善不能往生,只有專稱佛的名號得往生,這是這部經的核心要點。

 

       本經梗概及要點,這裡寫了七點。

 

       本經梗概及要點如下:

 

       (一)無問自說

       此經是世尊在無人請問的情形下,以舍利弗尊者為對告眾,主動宣說,故稱「無問自說」之經。

 

       第一點明「無問自說」,這是序分。「無問自說」是《阿彌陀經》的一個特點。比較起來,《無量壽經》從明顯的形式來看,是阿難請問的,《觀經》是韋提希夫人請問的,《阿彌陀經》是沒有人問、釋迦牟尼佛主動說的,是對《觀經》和《無量壽經》作一個總結性的交代,不用人問,世尊自己就說了,因為這是他的本懷。

 

       如果以「無問自說」的眼光來看,《無量壽經》和《觀經》其實也有這樣的意思。比如說,《無量壽經》是阿難請問的,阿難自己怎麼能請問呢?那是因為釋迦牟尼佛現出德相,釋迦牟尼佛想講這部經,但是沒有人來問,他就加持阿難,讓阿難心中慧解發生,然後問釋迦牟尼佛。大家看《無量壽經》就知道,有這樣的介紹,甚至釋迦牟尼佛還專門問:「阿難,你怎麼能問出來呢?是諸天叫你來問的嗎?」還有這段問話。經文是不會講閒話的。然後阿難說:「不是諸天來叫我問的,是我看見佛今天的德相巍巍,與眾不同。」世尊就說:「阿難,你真的很有智慧,你這麼一問,所有眾生的得度因緣就成熟了。」在阿難問之前,世尊就放光現出德相,加持阿難啟請。《觀經》是韋提希夫人問的,不過世尊所講的散善和念佛也是無問自說。這樣就能貫通。

 

       不過,在經文的說法形式上,《阿彌陀經》才特別明顯地顯示無問自說。因為,如果《觀經》也無問自說,《無量壽經》也無問自說,這樣會混淆。為什麼?《無量壽經》除了講一向專念之外,還講到「發菩提心,修諸功德」、出家、持戒、修善等,《觀經》裡也講了這些,那麼無問自說到底要說什麼呢?《阿彌陀經》就不一樣,直接講念佛,所以無問自說的說法儀式放在《阿彌陀經》中,是一點不含糊的,世尊才在這裡無問自說,這都是有意義的。

 

       還有「諸佛證誠」。為什麼不在《觀經》《無量壽經》裡證誠呢?其實,證誠了《阿彌陀經》,也就證誠了《觀經》和《無量壽經》。不能在《觀經》裡證誠,如果《觀經》裡證誠,裡面講了觀法等等,那到底證誠什麼呢?所以世尊一定在《阿彌陀經》裡證誠,是證誠念佛的。這樣就和四十八願中的第十七願很好地吻合了。第十七願說:

設我得佛,十方世界無量諸佛不悉咨嗟稱我名者,不取正覺。

 

       「我要是成了佛,十方世界的佛都要嘖嘖稱讚我的名號」,單單突出名號。所以在《阿彌陀經》這部專講持名的經典當中,十方諸佛都出廣長舌相來證明。

 

       (二)讚極樂依正

       世尊自開金口,先讚依報國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成就救度眾生往生之處所;接著讚正報佛身,無量光壽,無有障礙,成就救度眾生往生之力量;接著讚極樂聖眾,其數無量,皆得不退,一生補佛,示現已獲往生之利益。

 

       「世尊自開金口,先讚依報國土」,讚有三種,先讚依報,依報就是我們所生存的環境。這個國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這裡不僅有國土,也有眾生的身心;但正是因為國土有這樣的功德利益,讓我們往生去的人身心沒有眾苦,所以把它歸在國土這個利益中。我們在這個世間就有很多苦惱,到極樂世界當下就沒有苦惱了。

 

       接著是讚歎正報的佛身,就是讚歎阿彌陀佛本身,無量光明,無量壽命,無有障礙。無量光、無量壽是什麼呢?就是阿彌陀佛的能量。現在講正能量,什麼是正能量?阿彌陀佛的能量是清淨的、沒有限度的、絕對性救度的能量;他這種能量是沒有障礙的,來救度眾生。

 

       「成就救度眾生往生之力量」,以無量壽為體,以無量光為用。人也有光,一個人身體很好、能量很足的話,一看就神采奕奕;如果這個人精神不佳,一點能量都沒有,要死不活的,蔫了,沒有光。阿彌陀佛的光多大啊,遍照十方世界;這個能量多足啊,充滿了法界。所以阿彌陀佛的光沒有任何障礙,救度任何眾生毫無問題,救度我們太小菜一碟了,沒有任何問題。

 

       壽命也是一個人能量的表現。一個人只能活八十歲,這不是「有量光」嗎?活八十歲,只能照八十年,像蠟燭一樣,再亮也只能照那麼一段時間,是有量的。無量光一定是無量壽,不然不能叫無量光。人能有多少能量?一般只能活到七十歲八十歲,就算活一百八十歲也是很短暫的。

 

       接著是讚歎極樂聖眾,「其數無量,皆得不退,一生補佛,示現已獲往生之利益」,大家可以去看經文,有這樣幾個次第關係。這是舉出例子:

 

       極樂國土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補處。

 

       然後又說極樂世界有多少阿羅漢,都是不可思議數量;多少菩薩,也都是不可數、不可稱、不可說。

 

       接下來,既然阿彌陀佛有這樣的功德利益——成就了往生的處所,成就了救度眾生的力量,也引用了例子說明,那麼多人已獲得救度,往生了,那麼眾生應當發願,願生彼國,所以也來勸我們應當往生。

 

       (三)勸眾生願生

       既有如此功德利益,勸眾生應當願生。

       那怎麼往生呢?

 

       (四)貶少善不生

       明稱名之外皆為少善根,不能往生極樂寶國。
       先遮止,貶少善不生,接下來說明念佛必生。

 

       (五)明念佛必生

       唯專稱彌陀佛名是多善根,上盡一形,下至七日一日,必得往生。

 

       (六)明諸佛證誠

       如此高妙國土,少善不生,稱名即生,眾生難信,故諸佛皆出舌相證明。

 

       如此高妙的國土,「極樂無為涅槃界」,少善不能往生,而這樣簡單地稱名就能往生,眾生難信,所以諸佛都出廣長舌相來證明:「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汝等皆當信受我語及諸佛所說」。

 

       (七)結歎難勸信

       世尊、諸佛互歎:「為五濁惡世眾生說此難信之法,甚難甚難!」而勸吾等應當深信。

 

       最後,釋迦牟尼佛和諸佛互相讚歎,叫「歎難勸信」。釋迦牟尼佛讚歎諸佛說「諸佛功德不可思議」;諸佛讚歎釋迦牟尼佛說:「釋迦牟尼佛在這個五濁惡世示現成佛,為諸眾生說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這太不容易了。這個法實在是難說難信,極難說,極難信!」

 

       釋迦牟尼佛和諸佛互相讚歎的目的是什麼呢?目的是讓眾生能夠珍重,這樣的法門非常不容易相信,但應當相信。說「難信」不是說信有什麼難的。有人一聽到「難信」兩個字,就嚇得縮回去了。信,當下信就相信了,也沒什麼難不難的。眾生有自力的心,有疑惑心,對這樣殊勝的法門,這樣就可以被救度成佛,超情離見,超越了情感、思維、經驗的範圍,所以不敢相信,「真的能這樣嗎?」其實相信了當下也就相信了。將來講《阿彌陀經》的時候,我們再詳細地開解。

 

       這是講三經的梗概和要點,三經的基本內容就講到這裡。


 
       第三節 三經關係

        三經同為淨土宗正依經典,同以阿彌陀佛名號為體,同以專念彌陀佛名為宗,同以往生彌陀報土為用,但為善巧攝化眾生,各有不同側重。

 

       什麼是「名號為體」呢?體就是他的本質。淨土三部經的體,其實有兩大系統:一是天台系統,判實相為體;二是善導大師這一系的淨土判釋,以名號為體。所謂「名號為體」就是說,整個三部經,從頭到尾,每一句話講的都是「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字,沒有別的。就像這張桌子,以木頭為體,碰到哪個地方都是木頭的,這是它的體性。

 

       三經的宗:以專念彌陀佛名為宗旨。三經的作用:往生彌陀報土。

 

       這樣講起來,三部經不都一模一樣了嗎?它們的地位、作用、體都一樣;但是也有不同,為了善巧攝化眾生,各有不同的側重。

 

       《大經》重在說明往生的原理,即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之因願果德,眾生乘彼願力,定得往生:這也是三經共同的原理,但說在《大經》。

 

       《觀經》重在說明往生的機類,即定散二機、善惡九品,普皆往生有份,使人欣慕:這也是三經共同的攝機,但說在《觀經》。

 

       《小經》重在說明往生的方法與勝益,即凡夫專稱佛名,往生極樂報土涅槃界,位齊補處:這也是三經共同的方法與利益,但說在《小經》。       

 

       下面這張圖表很清楚:

 

 

       我們看表的第一行。淨土三經的地位都一樣,都是正依經典;經體都一樣,都是佛名號;經宗都是專念彌陀佛名;力用,經是法,法有什麼作用呢?按照經法來修行,凡夫可以往生報土。側重點,《大經》是講往生原理,就是乘佛願力,為什麼凡夫專念佛號能到報土?因為靠佛的願力。《觀經》講往生的機類:靠佛願力,善惡九品都有份。《阿彌陀經》講方法:怎麼靠佛願力?專念佛名,到了淨土,不退成佛。這就很清晰了。

 

(待續)

分享到
中華淨土宗協會
淨土宗文教基金會

11049台北市信義路五段150巷22弄41號
電話:02-8789-4818
傳真:02-8780-7050
E-mail:amt@plb.tw

捐 款 護 持

信用卡定期定額護持

本會推薦使用
前往

信用卡單筆護持

單次隨喜護持
前往

四大超商繳費護持

多元化的護持
前往

其他方式隨喜護持

匯款護持方式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