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談開示

  1. 「二河白道喻」給念佛人的啟發
  2. 《示病友》講記(二)
  3. 《示病友》講記(一)
  4. 愛的建設
  5.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
  6. 學法「十二防」
  7. 出家「三隨」「三不」
  8. 如何面對法義之爭
  9. 認識「觀世音菩薩」
  10. 淨土法義的修學次第與弘法原則
  11. 淨土思想的善導者
  12. 《觀經》教眼
  13. 純粹的淨土宗(三)
  14. 純粹的淨土宗(二)
  15. 純粹的淨土宗(一)
  16. 學僧工作 愛心為本
  17. 好好照顧自己
  18. 惜福與環保
  19. 念佛與做人
  20. 三好念佛人
  21. 做事與念佛
  22. 不問罪福 稱名必生
  23. 關於道場的軟硬體建設
  24. 下品下生之安心
  25. 宗風學習(三)
  26. 宗風學習(二)
  27. 宗風學習(一)
  28. 彌陀之家 愛心為本
  29. 於「弘願寺」為蓮友開示
  30. 為「福聖寺」常住僧眾開示
  31. 書讀百遍 熏法入心
  32. 如何讓法義入心──多聞熏習
  33. 流通法寶即是做彌陀的手足
  34. 南寧問答
  35.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四)
  36.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三)
  37.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二)
  38.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一)
  39. 淨土宗特色
  40. 淨土宗宗旨(二)
  41. 淨土宗宗旨(一)
  42. 人生之目的
  43. 答網上蓮友問(三)
  44. 《佛說阿彌陀經》淺釋(下篇)
  45. 《佛說阿彌陀經》淺釋(中篇)
  46. 《佛說阿彌陀經》淺釋(上篇)
  47. 淨土宗行人的時代感與使命感
  48. 「淨土宗如理論答七要事」概述
  49. 湖北仙桃彌陀寺念佛法會開示(三)
  50. 湖北仙桃彌陀寺念佛法會開示(二)
  51. 湖北仙桃彌陀寺念佛法會開示(一)
  52. 於「淨土宗中山念佛會」答蓮友問
  53. 於「淨土宗中山念佛會」開示
  54. 於「弘願寺」為僧眾開示
  55. 弘願寺「護法聯誼會」皈依開示
  56. 弘願寺「護法聯誼會」開示(二)
  57. 弘願寺「護法聯誼會」開示(一)
  58. 淨土宗如理論答七要事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

  1.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十二)
  2.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十一)
  3.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十)
  4.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九)
  5.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八)
  6.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七)
  7.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六)
  8.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五)
  9.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四)
  10.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三)
  11.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二)
  12.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一)

《淨土宗概論講記》

  1.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八)
  2.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七)
  3.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六)
  4.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五)
  5.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四)
  6.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三)
  7.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二)
  8.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一)
  9.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
  10.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九)
  11.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八)
  12.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七)
  13.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六)
  14.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五)
  15.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四)
  16.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三)
  17.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二)
  18.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一)
  19.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
  20.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九)
  21.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八)
  22.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七)
  23.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六)
  24.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五)
  25.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四)
  26.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三)
  27.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二)
  28.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一)
  29.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
  30. 《淨土宗概論講記》(九)
  31. 《淨土宗概論講記》(八)
  32. 《淨土宗概論講記》(七)
  33. 《淨土宗概論講記》(六)
  34. 《淨土宗概論講記》(五)
  35. 《淨土宗概論講記》(四)
  36.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
  37.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
  38. 《淨土宗概論講記》(一)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

  1. 第43課:釋去普通疑惑(三)
  2. 第42課:釋去普通疑惑(二)
  3. 第41課: 一、三經要點(二) 二、答疑(一)
  4. 第40課: 一、善導大師淨土思想特色 二、三經要點(一)
  5. 第39課:稱名一行,總超萬行 ──善導大師「念佛絕比」之文(五)
  6. 第38課:稱名一行,總超萬行 ──善導大師「念佛絕比」之文(四)
  7. 第37課:稱名一行,總超萬行 ──善導大師「念佛絕比」之文(三)
  8. 第36課:稱名一行,總超萬行 ──善導大師「念佛絕比」之文(二)
  9. 第35課: 一、彌陀光明,唯攝念佛──善導大師「唯攝念佛」之文(二) 二、稱名一聲,頓超生死——《觀經》「稱名往生」之文 三、稱名一行,總超萬行──善導大師「念佛絕比」之文(一)
  10. 第34課: 一、彌陀大悲,急救苦者──善導大師「溺水偏救」之文 二、彌陀光明,唯攝念佛──善導大師「唯攝念佛」之文(一)
  11. 第33課: 一、不顧貪瞋,稱名必生──善導大師「二河白道」之喻(二) 二、不論凡夫,只論彌陀──善導大師「凡夫入報」之文
  12. 第32課:不顧貪瞋,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二河白道」之喻(一)
  13. 第31課:不慮妄念,稱名必生 ──源信大師「不染污泥」之文(二)
  14. 第30課:不慮妄念,稱名必生 ──源信大師「不染污泥」之文
  15. 第29課:不問罪福,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不問罪福」之文(二)
  16. 第28課:不問罪福,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不問罪福」之文(一)
  17. 第27課:不問時節,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不問時節」之文
  18. 第26課:不擇眾機,稱名必生 ──法照大師「瓦變成金」之偈
  19. 第25課:諸佛作證,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諸佛舒舌」之文(二)
  20. 第24課: 一、名號本義,稱名必生──善導大師「六字釋」之文(三) 二、諸佛作證,稱名必生──善導大師「諸佛舒舌」之文(一)
  21. 第23課:名號本義,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六字釋」之文(二)
  22. 第22課:名號本義,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六字釋」之文(一)
  23. 第21課:本願不虛,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本願四十八字釋」之文
  24. 第20課:定業與助業 ──善導大師判「正助二業」明傍助業專正定
  25. 第19課:正行與雜行 ──善導大師判「正雜二行」勸捨雜行歸正行(三)
  26. 第18課:正行與雜行 ──善導大師判「正雜二行」勸捨雜行歸正行(二)
  27. 第17課:正行與雜行 ──善導大師判「正雜二行」勸捨雜行歸正行(一)
  28. 第16課:要門與弘願 ──善導大師判「要弘二門」而引要門入弘願(三)
  29. 第15課:要門與弘願 ──善導大師判「要弘二門」而引要門入弘願(二)
  30. 第14課:要門與弘願 ──善導大師判「要弘二門」而引要門入弘願(一)
  31. 第13課:聖道與淨土 ──道綽大師判「聖淨二門」而捨聖道歸淨土(三)
  32. 第12課:聖道與淨土 ──道綽大師判「聖淨二門」而捨聖道歸淨土(二)
  33. 第11課:聖道與淨土 ──道綽大師判「聖淨二門」而捨聖道歸淨土(一)
  34. 第10課:信機與信法 ──善導大師釋「機法深信」而棄自身歸彌陀
  35. 第9課:自力與他力 ──曇鸞大師釋「自他二力」而貶自力乘佛力(四)
  36. 第8課:自力與他力 ──曇鸞大師釋「自他二力」而貶自力乘佛力(三)
  37. 第7課:自力與他力 ──曇鸞大師釋「自他二力」而貶自力乘佛力(二)
  38. 第6課:自力與他力 ──曇鸞大師釋「自他二力」而貶自力乘佛力(一)
  39. 第5課:難行與易行 ──龍樹菩薩判「難易二道」而捨難行取易行(二)
  40. 第4課: 難行與易行 ──龍樹菩薩判「難易二道」而捨難行取易行(一)
  41. 第3課:善導大師思想概述
  42. 第2課:印光大師讚善導和尚(二)
  43. 第1課:印光大師讚善導和尚(一)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

  1.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臨終時示門第之法語)
  2.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辨食魚之法語)
  3.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妓女之法語)
  4.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四郎之法語)
  5.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重衡之法語)
  6.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忠綱之法語)
  7.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賴綱之法語)
  8.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無品之法語)
  9.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尼眾之法語)
  10.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信寂之法語)
  11.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隨蓮之法語)
  12.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道遍之法語)
  13.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乘願之法語)
  14.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聖光之法語)
  15.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隆寬之法語)
  16.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述《阿彌陀經》大意之法語)
  17.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從配流上洛之後開示之法語)
  18.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21~25)
  19.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16~20)
  20.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11~15)
  21.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6~10)
  22.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1~5)
  23.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白道之事)
  24.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三心料簡(一))
  25.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二部分21~總結)
  26.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二部分16~20)
  27.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二部分11~15)
  28.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二部分6~10)
  29.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二部分1~5)
  30.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46~小結)
  31.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41~45)
  32.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36~40)
  33.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31~35)
  34.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26~30)
  35.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21~25)
  36.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16~20)
  37.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11~15)
  38.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6~10)
  39.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1~5)

石家莊念佛開示

  1. 石家莊念佛開示(四)
  2. 石家莊念佛開示(三)
  3. 石家莊念佛開示(二)
  4. 石家莊念佛開示(一)

念佛往生開示

  1. 念佛往生(問答部分)
  2. 念佛往生開示(正文)
淨土宗
淨宗法師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淨宗法師 > 法談開示
top

法談開示

淨土宗宗旨(一)

──2008年11月16日淨宗法師開示於淨土宗廣州念佛會

 

【目錄】

淨土宗宗旨

宗旨 
路標喻——淨土宗宗旨四句偈語的重要性 
總攝四十八願 
源自第十八願

一、信受彌陀救度

苦難的人需要救度 
危急的人需要救度 
無力的人需要救度 
有罪的人需要救度 
怕死的人需要救度 
因救度而安慰、喜樂 
因救度而知彌陀的慈悲 
因救度而知彌陀的願力 
救度的宗旨 
四十八願是救度的誓願 
阿彌陀佛是救度的佛 
阿彌陀佛的光明是救度的光明 
阿彌陀佛的名號是救度的名號 
淨土三經是救度的經典 
主動 
平等 
無條件 
不變的宗旨——一向專念

二、專稱彌陀佛名

佛名對佛身 
口稱對心念 
專稱彌陀佛名 
救度的法門一定是他力的 
用對方最容易接受的方法施救 
只要念佛的名號,就被佛救到了 
總不論照攝餘雜業行者 
電燈開關喻——唯有念佛蒙光攝 
導航喻——唯覓念佛往生人 
飛機迷航喻——極樂為歸宿 
阿彌陀佛保駕護航 
專就是標準,雜就是忌諱 
選擇專修念佛為宗旨 
高速公路喻——諸行導入稱名

三、願生彌陀淨土

四、廣度十方眾生

 

【內文】

淨土宗宗旨

        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

 

        今天我們來共同學習淨土宗宗旨。

 

        上人那邊——臺北淨土宗念佛會所印的書,封底都有四句偈語。大家如果以前不知道,從今以後就要知道,因為這個很重要。大家跟我一道把淨土宗宗旨恭誦一遍,請合掌:

       

        淨土宗宗旨:

信受彌陀救度,
專稱彌陀佛名,
願生彌陀淨土,
廣度十方眾生。

 

        請放掌。淨土宗宗旨很簡短,很明瞭,希望大家把它背誦下來。它的意義非常重大,對我們修學這個法門的人來講很重要。

 

        今天就和大家共同來研討。

 

宗旨

        首先我們說明什麼是宗旨。

 

        所謂「宗旨」,是一種根本性的主張、決定性的立場。這種根本性的主張、決定性的立場是不可以改變、不可以動搖、不可以商量的,所以它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什麼叫根本呢?

 

        比如說一棵樹,這棵樹的根和幹就是根本。從根幹所生發的枝葉很多,這些枝枝葉葉是可多可少、可增可減、可左可右的,但是根幹不能受到傷害。樹葉多一片少一片會影響這棵樹嗎?不會。甚至枝條截下來對這棵樹也無大妨害。但是如果要砍伐根幹,這棵樹就沒有了。所以,根本是不可以改變的。

 

        什麼叫立場呢?

 

        立場也像一棵樹一樣,刮來一陣風,樹枝、樹梢都可以迎風搖擺,可左可右,都沒有關係!但是樹的根就不能移動。如果一陣狂風刮來,連根拔起,這棵樹就死掉了。

 

        我們做人做事也都有我們的立場,一篇文章、一部著作、一種學說都有它的宗旨。作為一個宗派來講,也必然有它的宗旨。我們淨土宗的宗旨,上人就總結為這四句偈語。

 

        這個宗旨如果以人來比喻的話,就好比一個人的生命。至於其它方面,比如衣服飲食,你吃什麼、穿什麼都是可以商量的,吃得好、吃得差,穿得好、穿得不好,行住坐臥用什麼動作、什麼姿態都可以,但是生命不可以改變。一頓飯可吃可不吃,一件衣服可穿可不穿,但是生命不能可有可無,是不是這樣?

 

        我們學淨土宗也一樣。千言萬語,萬語千言,可多可少,可左可右,但是這四句偈語是不能動搖、不能改變的。所以,這四句偈語非常非常地重要。

 

        上人總結這四句偈語很簡短,每句六個字,四六二十四個字,可以講很精煉。雖然這麼短,但是包含了淨土三經的精華,也是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的結晶,也是我們淨土一宗的核心,所以它的重要地位非常突出。如果能夠把握這個宗旨,可以說在修學淨土法門的時候,我們就掌握了核心,抓住了要領,得到了骨幹,有了明確的眼目。

       

        我們修學淨土宗,如果不掌握它的宗旨,可以講就沒有抓住核心,還在外面,還是門外漢;也沒有抓住要領,所抓的都是皮毛,沒有得到它的根本。這樣的修學有效果嗎?(蓮友答:「沒有。」)

 

        這四句偈語,初看起來也很平常,好像司空見慣、老調重談了,也沒有什麼高深玄妙,也沒有什麼奇特超勝——這是我們心粗。如果我們仔細地來思維它,就知道這四句偈語非常有內涵。

 

        剛才我讀了一遍四句偈語,大家記得了嗎?再複習一遍好不好?(蓮友答:「好。」)請合掌:

信受彌陀救度,
專稱彌陀佛名,
願生彌陀淨土,
廣度十方眾生。

 

        好!請放掌。

 

        這四句話好不好懂?(蓮友答:「好懂。」)即使我不解釋,大家也能聽得懂。但是它的意義非常深遠,它的作用非常巨大,它的價值非常崇高。所以,這四句偈語非常非常地重要。我們今天在這裏聽到,可以講大家很有福報。

 

路標喻——淨土宗宗旨四句偈語的重要性

        當然,這四句偈語並不是上人自創的,在淨土三部經當中,在祖師的法義當中,本來就有這樣的內涵。雖然說本來就有這樣的內涵,但是如果不把它總結、提煉出來,我們仍然是一片茫然。所以,它的價值和意義在於做這樣的總結和提煉,讓我們清楚明朗地知道淨土宗的宗旨。

 

        我們到極樂世界,有主幹道,還有邊道、旁道。阿彌陀佛是開路的人,在四十八願當中,早就把道路開好了,鋪設出來了——阿彌陀佛就是開路的人。那麼,歷代祖師是描繪地圖的人。雖然有道路,但是我們很茫然,哪一條是主幹道,哪一條是邊道,哪一條是岔道,從哪一個岔道口上主幹道……,像這些,善導大師的著作,道綽大師的著作,曇鸞大師的著作,天親菩薩、龍樹菩薩的著作,就好像繪製地圖一樣,把它描繪出來。淨土門、聖道門,要門、弘願,自力、他力,五種正行、五種雜行,正定業、助業等等這些教理的闡述,就如同把阿彌陀佛救度我們往生極樂的道路,繪出了一張清晰的地圖。

 

        大家開車到了上海,街道很多,如果沒有地圖,那是寸步難行。所以,來到新的城市,就要買一張地圖。

 

        可見,繪製地圖重要不重要?重要。這就是祖師的作用。

 

        上人總結淨土宗的宗旨,既不是開路,也不是繪地圖,那為什麼說有重要意義呢?這個淨土宗宗旨的總結,就好比是有了道路、有了地圖之後,在每一條岔道口上立一塊路標,指示我們從哪裡上主幹道。

 

        我們上高速公路,即使有地圖,如果沒有路標,到了岔道口仍然是很茫然,對不對?還要停下來問人。

 

        我們去西方極樂世界,要上主幹道,結果我們停下來把地圖拿來翻一翻——把善導大師《觀經疏》拿來看看,如果能夠正確領解,等於是把善導大師請出來,當面問路,這樣也能上主幹道,但是總不如有一塊路標直觀。

       

        比如說大家去弘願寺,進了敬亭山的大門,有好幾條道路,路邊就有一塊很醒目的招牌,有一個箭頭指向弘願寺。那你依照指示一拐彎馬上就到了,對不對?很明瞭。

 

        淨土宗的教理,法義很多,也可以講很複雜,三輩、九品、三福、十三定觀、定散二善……,很多很多。根本宗旨、根本道路、主幹道在哪裡?上人所總結的這四句偈語,就好像是在岔路口給我們立了路標、路牌一樣——重要不重要?(蓮友答:「重要。」)任何行人走到這個地方一看,很清楚,「哎!原來這條路是主幹道!」

 

        我們修學的人,首先要明確道路。為我們開路的,就是阿彌陀佛;為我們繪製地圖的,就是歷代祖師;為我們確立路標的,就是這四句偈語,以及我們底下要學的淨土宗特色。

 

        我們有這四句偈語,可以講在修學的道路上就非常地明瞭,不會歧路彷徨。同時,就如經中所說的,「耳目開明」,耳朵也聽清楚了,眼睛也看明白了,心中的明燈也點燃了,有標準,有依從。如果不知道這四句偈語,我們修學淨土宗就沒有標準、沒有依從。

       

        以上略微介紹了四句偈語的重要性。好!下面我們正式學習。

 

總攝四十八願

        這四句偈語可以講是總攝四十八願的精神。

 

        第一句「信受彌陀救度」。整個四十八願的精神,是阿彌陀佛救度我們,所以淨土法門是救度的法門。

 

        比如第一願——國無三惡道願,這條願說明什麼呢?說明阿彌陀佛發四十八願,就是要救度將來會墮落三惡道的眾生。是為了救度這樣的眾生,才發國無三惡道願,對不對?極樂淨土為什麼沒有三惡道?因為我們造作過三惡道的業因,將來就要墮落到三惡道受苦,相信因果的人必然對此心懷恐懼。阿彌陀佛就說:「我的淨土沒有三惡道,我是救你的!」因此這是救度的誓願。

 

源自第十八願

        如果特別說起來,它是顯示了三條願的精神。就像曇鸞大師在《往生論註》所指出的:第十八願、第十一願和第二十二願。

 

        前面的三句,「信受彌陀救度,專稱彌陀佛名,願生彌陀淨土」,總的來講是四十八願的精神,特別來說是第十八願的意思。這三句是來自於第十八願:

        「信受彌陀救度」就是「至心信樂」。

        「專稱彌陀佛名」就是「乃至十念」。

        「願生彌陀淨土」就是「欲生我國」。

 

        「廣度十方眾生」就包含第十一願和第二十二願的內容。因為我們往生淨土之後,以成佛之身遍十方界,廣度一切苦惱眾生。所以這是第十一願,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之後「必至滅度」,必然成佛;披弘誓鎧,倒駕慈航,就是第二十二願,「開化恒沙無量眾生,使立無上正真之道,超越常倫諸地之行,現前修行普賢之德」,廣度十方眾生。

 

        所以,這四句偈語,剛才說總攝四十八願,特別是這三願。

 

        在這四句當中,前三句是自利的——自身所得利益。最後一句是利他的——廣度十方眾生。所以包含我們大乘佛教的精神,自利而利他。

 

        同時,前三句也是三個字——信、行、願。第一句信受彌陀救度,就是信。第二句專稱彌陀佛名,就是行。第三句願生彌陀淨土,就是願。這和一般所講的「信願行」在次序上不一樣,當然內容上也有差別。我們在學習的時候再講。

 

一、信受彌陀救度

        現在我們學習第一句:

信受彌陀救度。

 

        這一句記住了嗎?跟「南無阿彌陀佛」一樣,都是六個字——信受彌陀救度。可以講這一句是整個四句偈語的總的原則、總的綱領。下面三句是對這一句的展開,特別的展開。信受彌陀救度,主要顯示我們這個法門是救度的法門。

 

        第二句是救度的方法,怎麼救度?——專稱彌陀佛名。

 

        第三句是救度的目標,救到哪裡?——願生彌陀淨土。

 

        第四句是救度的利益,到了淨土怎麼樣?——成佛,廣度十方眾生。

 

        所以下面這三句,是跟著第一句展開出來的。第一句是總的綱領、總的原則。

 

        第一句可以分成三個層次來解讀。首先看後面兩個字——救度。一看這兩個字,就知道我們這個法門是救度的法門;其次這個救度是誰的救度呢?不是其它的法門、其他的佛菩薩,是彌陀的救度,這是第二個層次;那麼是彌陀的救度,彌陀的救度已經完成了,已經實現了,「彼佛成佛以來,於今十劫」,需要我們信受,這個是第三個層次。所以,是救度的法門,而非修行的法門——「救度」;是彌陀救度的法門,而非其他佛菩薩救度的法門,只有阿彌陀佛為我們發了四十八大願——「彌陀救度」;這樣的法門,請你相信,請你接受——「信受彌陀救度」。可以這樣來解讀。

 

        救度的法門,從「救度」兩個字就能顯示我們這個法門的根本特質。一般講到佛教,都會想到是修行。要如何靠自己的力量「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解決自己的生死輪迴。可是淨土宗不是這樣,淨土宗是以救度為宗旨。

 

苦難的人需要救度

        什麼樣的人需要救度呢?

 

        苦難的人需要救度,對不對?(蓮友答:「對。」)所以佛教講大慈大悲、救苦救難。我們是不是苦難的人啊?(蓮友答:「是。」)是啊!我們是苦難的人啊!所以法藏菩薩發願說:「心或不堪常行施,普濟貧窮免諸苦,利益群生使安樂,不成救世之法王。」他要「普濟貧窮免諸苦」。我們是苦難的眾生,所謂「人生是苦」,苦海茫茫。

 

        法藏比丘發願要救度我們,如果救不了我們、不能利益我們、不能使我們轉苦難為安樂,他就怎麼樣?他就「不成救世之法王」。法藏比丘發願要成為救度世間的法王——救世之法王。所以這個法門是救度的法門。

 

        苦難的人需要救度。我們是苦難的人,我們需要救度。所以我們不會因為苦難而感到比別人低一等,反而覺得:「哎!好!我是苦難的人,需要救度。阿彌陀佛就是要救度我。」我們就有安慰。

 

危急的人需要救度

        還有什麼樣的人需要救度呢?

 

        危急的人需要救度。危險、急迫,是不是需要救度?

 

        所以善導大師在《觀經疏》裏就說了:

娑婆苦界,雜惡同居,
八苦相燒,六賊常隨,
三惡火坑,臨臨欲入。

 

        「娑婆苦界」:娑婆世界是一個苦惱的世界。

 

        「雜惡同居」:種種的惡人、惡緣交雜在一起。

 

        「八苦相燒」:生老病死、愛別離、求不得、怨憎會、五陰熾盛,這八苦像烈火一樣,燃燒著我們。這樣被火所燒的人,難道不需要救嗎?

 

        「六賊常隨」:什麼叫六賊呢?眼、耳、鼻、舌、身、意,這六種感覺器官。眼睛看見什麼好看的,「哎呀!好!」好的就想佔有;耳朵聽到什麼好聽的,就心生貪戀。總之,遇到不好的就瞋恨,遇到好的就貪愛,這叫做六賊。六賊跟在後面,是不是很危險?是不是需要救度?

 

        「三惡火坑,臨臨欲入」:我們這樣的眾生,看著看著就要掉到三惡道裏面。三惡道就像火坑一樣。「臨臨」,就像走在懸崖邊上,稍一閃失,就要掉下去。我們馬上就要掉到三惡道裏去了。

 

        所以底下說:

若不舉足以救迷,
業繫之牢何由得免?

 

        阿彌陀佛如果不是站著,拔腿就來救我們,我們這些眼看就要墮入三惡道的眾生,怎麼能夠避免「業繫之牢」?造作了罪業,就要被系縛在三惡道的牢獄當中,這個避免不了。

 

        這是解釋《觀經》第七觀的「阿彌陀佛住立空中」——阿彌陀佛站著來迎接我們,善導大師就做了這個比喻,說:佛是大人之相,佛德很尊高,是不能隨便舉動的。他來救度眾生,為什麼不盤腿端坐著,顯得端莊呢?善導大師就解釋說:我們眾生太苦了,情況太危險、太急迫了,眼看就要掉到三惡道裏去了,所以阿彌陀佛來不及坐在那裏。他「不及端坐以赴機」,他「舉足以救迷」,站在那個地方,拔腿跑過來就要救度我們這些迷界的顛倒眾生。所以是「立撮即行」,立即就要抓住我們,救度我們。

 

        所以,危急的眾生需要救度。

 

        我們大家是不是這樣危急的眾生?如果感覺不到,是你沒有無常感。

 

        祖師就這麼說了:我們是「三惡火坑,臨臨欲入」。如果沒有阿彌陀佛的救度,一出門「砰」遇到車禍,當下就墮入三惡道了。因為無常隨時會向我們侵襲,今天晚上脫了鞋,明天早晨未必穿得上。如果沒有彌陀救度,我們去哪裡?「業繫之牢,何由得免」啊!「業」就是我們的罪業,捆縛我們去三惡道的牢獄,怎麼能夠免掉?免不了的。

 

        那麼,需要彌陀救度的人,是不是我們?(蓮友答:「是。」)

 

        善導大師還說:

如來大悲於苦者,
心偏愍念常沒眾生,
是以勸歸淨土。
亦如溺水之人急需偏救,
岸上之者何用濟為。

 

        像一個在水中沉浮掙扎、就要被淹沒的人,風浪這樣猛烈,「我也沒辦法讓我自己過得安樂,我總是這樣苦惱」,這樣的人,你就有希望了。你就跟這「救度」兩個字很相應了,你聽到「救度」兩個字,眼睛是不是就放光了?耳朵是不是就開明了?是這樣的。

 

        所以大家不要擔心說「我念佛修行,我有妄想雜念……」剛好,有妄想雜念,說明你是一個苦惱的眾生,是一個危急的眾生,是一個無力修行的眾生,你需要彌陀的救度。彌陀的救度正是為了你!「彌陀的救度正是為了我!」大家要有這樣的自覺。

 

無力的人需要救度

        無力的人需要救度。如果這個人還有力量,那需要救度嗎?不需要,他還有力量嘛!他可以自己解決自己的問題。人家也不會去救他,他自己也不會去請人家來救。

 

        像一個落水的人,馬上就要被海浪吞沒了,沒有力量了,就喊「救命啊!」如果有力量,他在那裏快樂地游水,你救他,他還嫌你礙事呢!「我可以在奧運會得游泳冠軍,你還拉我一把!」對不對?

 

        一個很有力量的人跟別人格鬥,馬上就能把對手擊倒,結果你幫他的忙,好像由於你的幫助他才贏的。他說:「哎,你看看,我這個英雄的聲譽給你耽誤了。」

 

        所以,有力量的人不需要救度,沒有力量的人才需要救度。

 

        我們有力量嗎?(蓮友答:「沒有。」)

 

        我們有,我們有造罪的力量,造罪造業很勇猛,發起脾氣來,簡直是……,看看汶川大地震,都是我們的心力所發動的,這個力量很勇猛。造業勇猛,造業有力,修行乏力,行善乏力。

 

        我們都是大力士,但都不是解脫輪迴的猛士,都是造罪造業的莽夫。我們沒有力量戰勝自己的貪瞋煩惱——大家有嗎?(蓮友答:「沒有。」)我們跟貪瞋煩惱作戰,總是屢戰屢敗,沒有一次打勝過。貪心不能降服,瞋恨心也不能降服。「師父啊,我也不是每次都不能降服,我有一次降服了。我老公對我臉色不好,我怒氣上來了,但是我當時把它降服了,我也不是每次都不能降服的。」其實從根本來講,我們鬥不過貪瞋煩惱,因為貪瞋的背後有癡,癡是根本。

 

        什麼是癡呢?癡就是我執、我見、無明——有我。

 

        我們誰無我了?無我了,就沒有貪、沒有瞋、沒有輪迴了。只要有我,就有貪瞋癡,就會造罪造業,就要去輪迴。所以,我們的根機決定了我們鬥不過煩惱。

 

        鬥不過煩惱,我們就是無力的。釋迦牟尼佛在《觀經》裏很慈悲地對我們說:「你們這樣的眾生,是被煩惱賊所害者。」釋迦牟尼佛說煩惱是賊,害了我們。這句話對我們有無限的憐愍。眾生造罪造業,釋迦牟尼佛悲嘆我們的苦境——被煩惱賊所害。

 

        我們沒有力量鬥過煩惱,這樣的人需不需要彌陀的救度?(蓮友答:「需要。」)所以,如果我們體會到自己是一個無力的人,就會渴盼彌陀的救度。

 

有罪的人需要救度

        進一步講,有罪的人更需要救度。有罪就要坐牢,這樣的人更需要救度。

 

        我們是有罪的人——有沒有?(蓮友答:「有。」)我們是無力的人,是不是?(蓮友答:「是。」)我們是苦難的人,是不是?(蓮友答:「是。」)我們是危急的人,非常急迫地需要佛來救度。

 

怕死的人需要救度

        而且我們也是怕死的人。怕死的人需要救度。

 

        比如說一個病人,他的病如果只是小病,傷風感冒,那不需要救度。現在大病快死了,這就需要神醫來救他。使他得救的醫生,他才當作救命恩人,對不對?得了傷風感冒,吃藥吃好了,他會不會對醫生像救命恩人一般感恩戴德?不會。所以,死亡的威脅越嚴重,越需要救度。我們是不是這樣的人呢?我們正是這樣的人。

 

        善導大師《觀經疏》的「二河白道喻」,就是形容我們現在的狀況。什麼樣的狀況呢?背後有群賊追殺,四周有惡獸索命,前面有水火二河。火河在南,猛烈燃燒,水河在北,洶湧不止,中間有一條僅僅四五寸寬的白道。像這樣的狀況,必死無疑。所以這個人當時就想到「回亦死,住亦死,去亦死」,總之是必死的境界。在這樣危急的情況下,東岸忽聞人勸聲:「仁者!但決定尋此道行,必無死難,若住即死。」如果在這個地方停留、延遲,那就是死路一條。西岸又有人喚言:「汝一心正念直來,我能護汝;眾不畏墮於水火之難。」阿彌陀佛呼喚我們說:「你一心正念直來,我能保護你。」這就是阿彌陀佛救度的聲音。在群賊追殺、惡獸逼迫、二河阻攔的情況下,我們還有什麼辦法?如果沒有阿彌陀佛的救度,就像天兵降臨一樣來救度我們,那我們是不是必死無疑呢?必死無疑。

 

        這是善導大師做的比喻,是來形容淨土法門修行者的實際狀況。像我們這樣的造罪凡夫,沒有善知識隨身,而是「六賊常隨」,眼耳鼻舌身意,我們離開它們不行,有了它們又造罪,六賊常隨。

 

因救度而安慰、喜樂

        所以,瞭解淨土法門救度的特色,內心就有安慰,就有喜樂。也不會因為我們念佛時心不清淨,或者說我們修行乏力,而感到恐懼擔心。

 

        如果不是這樣,不知道是救度的法門,我們就擔心了,我們就害怕了。

 

        所以,這「救度」兩個字,對我們是不是很尊貴?(蓮友答:「是。」)是不是正是我們所需要的?(蓮友答:「是。」)

 

        「信受彌陀救度」,是誰信受呢?是我;彌陀救度誰呢?救度我——要這樣來理解,這樣才跟我們相應。

 

因救度而知彌陀的慈悲

        從能救度的佛來講,一定是大慈大悲的佛。大慈大悲,才能夠發願救度眾生。缺少大慈大悲,就沒有這個願望。「大慈大悲,救苦救難」,怎麼顯示大慈大悲呢?能夠救度的苦難越深重,說明悲心越深重,大苦大難就能反映出大慈大悲。

 

        小苦小難所反映的,是小慈小悲。比如說人家沒有錢,我們給他錢;人家沒有糧,我們給他糧;沒有衣服穿,給他衣服穿,這是大慈大悲嗎?不是。這是小慈小悲,因為這是小苦小難,對不對?

 

        如果一個人就要死了,或者在河裏淹得要死了,或者重病馬上就要死了,我們來救他,這個慈悲就比那個給錢給糧要大,因為他的苦難更深。

 

        眾生最大的苦難是什麼?是六道輪迴。是不是?能救度我們出離六道輪迴,乃至究竟成佛,能完成這件事情,這才叫做大慈大悲。而這樣的大慈大悲,就是彌陀的救度。

 

因救度而知彌陀的願力

        彌陀的救度不僅是大慈大悲,也是大願大力。如果只是有慈悲,大慈大悲願救我們,但是沒有力量的話,這種慈悲就無法實現。願力不夠就救不了我們。

 

        所以,阿彌陀佛就是這樣一尊大慈大悲、大願大力的佛。

 

救度的宗旨

        四十八願可以說是救度的誓願。阿彌陀佛可以說是一尊救度的佛。淨土三經可以說是救度的經典。淨土法門可以說是救度的法門。

 

        我們講淨土宗的宗旨是救度,有什麼證據呢?剛才說到的經文就是證據。

 

四十八願是救度的誓願

        我想從以下幾方面來說明:

 

        第一,四十八願是救度的誓願。

 

        法藏比丘在發願之前,首先就說了一首偈語,其中有四句話:

吾誓得佛,普行此願,
一切恐懼,為作大安。

 

        「我要成佛,就要發四十八願。這樣的願是幹什麼的呢?是要給恐懼的人大安慰。」

 

        恐懼的人,最大的恐懼就是三惡道的輪轉、死亡的逼迫。如何安慰這樣的恐懼?就是徹底救度他。由此可知淨土法門救度的宗旨。

 

        剛才也說到,比如說第一願——「國無三惡道願」,把這條願放在四十八願的第一願,來顯示整個四十八願是為了救度已經造了三惡道的罪業、將來必墮三惡道受苦的眾生。這是阿彌陀佛的本心。

 

        第二願——「不更三惡道願」,也是顯示這樣救度的意旨。

 

        第三願——「身皆金色願」,是顯示救度到西方極樂淨土,免除他的種種苦難,給他種種快樂。

 

        第十八願——「念佛往生願」,更是阿彌陀佛救度的極致,救度的眾生是「唯除五逆,誹謗正法」——可能造作五逆謗法罪的眾生。

 

        經中又說:

我當哀愍,度脫一切。
十方來生,心悅清淨。

 

        又說:

令我於世,速成正覺。
拔諸生死,勤苦之本。

 

        這些經文都顯示法藏比丘四十八願是為了救度眾生而發。所以講四十八願體現了救度的宗旨。

 

阿彌陀佛是救度的佛

        第二,阿彌陀佛是一尊救度的佛。

 

        剛才我們提到那一段經文,阿彌陀佛要成為救世的法王,這是阿彌陀佛的佛願。佛願是救度我們的願,發願要成為救世的法王;阿彌陀佛成了佛之後,他的身體也是救度我們的佛身。善導大師在解釋《觀經》第七觀,阿彌陀佛為什麼站著,就顯示阿彌陀佛是救度的佛,他不是讓我們在此世界轉迷為悟的佛,而是讓我們直接往生離苦得樂的佛。隨時要來救度我們,來不及坐在那個地方。別的佛都端坐在那裏,顯示什麼?智慧猶如金剛,不能摧動;智慧可以摧伏一切煩惱、邪見。可是阿彌陀佛是站立的佛,來迎接我們。這尊來迎的佛,他的身相,《觀經》裏說:「見佛身者,亦見佛心。佛心者,大慈悲是,以無緣慈,攝諸眾生。」這樣站立不坐的佛,顯示他是急切地立即要來救度我們。所以善導大師就說:「立撮即行,不及端坐以赴機也。」立即就要來抓住我們,馬上就要把我們救到淨土,不能端坐在那裏等待,就怕來不及了,就怕耽誤事——是這樣的心情。

 

        就好像老奶奶帶著小孫子在大街上走,小孫子才一兩歲,步履蹣跚。你們做奶奶的,放心自己雙盤著腿在家打坐、讓小孫子在大街上跑嗎?大街上汽車那麼多,你們放心這樣嗎?(蓮友答:「不放心。」)不放心,對不對?如果你這樣的話,他的媽媽就要找你了,「我把孩子交給你,結果你盤腿坐在那個地方!」那我們一定會怎樣?牽著他的小手,或者用根小帶子捆在他腰上,跟在他後面拉著。萬一有摩托車的響聲,老遠就回頭看,「哎呀,有車來了!」趕緊就拉到旁邊來——這就是老奶奶的心情。

 

        阿彌陀佛看我們,就像蹣跚學步的嬰兒一樣,稍一閃失就掉到三惡道的懸崖下麵去了。他怎麼能雙腿盤著?不可能!所以他就站著,寶手常垂。

 

        我發現這個念佛堂裏的阿彌陀佛的像,手臂特別長,這也顯示救度的宗旨。阿彌陀佛的佛身,顯示他是一尊救度的佛。

 

阿彌陀佛的光明是救度的光明

        阿彌陀佛的光明,是救度的光明。

 

        《觀經》裏說:

光明遍照十方世界,
念佛眾生攝取不捨。

 

        「攝取」就是救度、保護、護念。「攝取不捨」就是我們念南無阿彌陀佛的當下,立即就救到我們;救到我們就不離開我們,日夜保護,分分秒秒不離開,一直把我們救到西方極樂世界。

 

        所以,佛的光明是救度的光明。

 

        善導大師解釋說:

彼佛光明無量,
照十方國,無所障礙,
唯觀念佛眾生,攝取不捨,
故名阿彌陀。

 

        這樣的一尊佛,有這樣的名號,之所以叫做阿彌陀佛,就是因為他的光明是救度念佛的眾生。佛是救度的佛,佛光是救度的佛光,所以他才叫做阿彌陀佛。

 

        這是從佛的光明來講的。

 

阿彌陀佛的名號是救度的名號

        從佛的名號來講,是救度的名號。

 

        為什麼呢?因為我們是造罪造業的眾生。我們的業重不重?(蓮友答:「重。」)多不多?(蓮友答:「多。」)所以《觀經》說:「稱念南無阿彌陀佛一聲,能夠消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所以這句名號就是來滅我們的罪、救我們的苦,能除八十億劫生死重罪。或者說八十億劫,或者說無量億劫,總之是要把我們生死輪迴的大罪通通消除乾淨。所以這句名號是救度的名號。

 

        這樣想起來,阿彌陀佛是不是救度的佛?(蓮友答:「是。」)佛願是救度的佛願,佛身是救度的佛身,佛光是救度的佛光,佛名是救度的佛名,所以這是救度的佛。

 

淨土三經是救度的經典

        淨土三經也是救度的經典。

 

        比如說《無量壽經》,一開頭釋迦牟尼佛就說了,說什麼呢?說他:

所以出興於世,欲拯群萌,
惠以真實之利。

 

        要講這部《無量壽經》,「欲拯群萌」,「拯」就是拯救,「群萌」就是苦惱的眾生。可見《無量壽經》是一部拯救眾生的經典。

 

        在《無量壽經》的結尾,也要特留此經。

當來之世,經道滅盡,
我以慈悲哀愍,
特留此經,止住百歲。

 

        「經道滅盡」時候的眾生,什麼修行法門都斷絕了希望,不可能談「修行」二字,要談只能談救度。因為那個時候怎麼修行呢?經典都沒有了,三寶都不在世間了。「萬年三寶滅,此經住百年。」只有這部《無量壽經》念佛的法門在世間流布。你想發菩提心,沒有人教你,自己也不會。都是十惡不赦,造罪勇猛。這樣的眾生不談修行,只談救度。

 

        所以《無量壽經》是救度的經典,對不對?(蓮友答:「對。」)

 

        《觀經》也是救度的經典。為什麼呢?《觀經》是為韋提希夫人講的。韋提希夫人被她的兒子所逼迫,關在王宮當中。她在那裏哭泣,在那裏哀傷,在那裏怨歎,說:「我昔何罪?生此惡子?」你想想看,她貴為國太夫人,現在遭受著國破家亡、夫妻離散、母子不相認這樣的苦惱,她心中多麼地苦迫啊!她那時候全心全意地就希望佛來搭救她。所以她是一個苦惱眾生的代表,是一個眾苦充滿的眾生。

 

        講這部《觀經》,不只是為韋提希夫人,同時也是為阿闍世王。阿闍世王已經造下五逆重罪,殺了父親,逼害母親,甚至跟提婆達多合作要害佛。這些罪業都是很深重的。對這樣的眾生談何修行?唯有救度。

 

        尤其是《觀經》的下品下生(昨天上人向部分蓮友詳細講說下品下生的意趣)。下品下生的眾生已經造作了五逆重罪,而且生命已到了臨終時刻——下品中生已經是「地獄眾火一時俱至」,地獄的眾火都燒起來了。下品下生比他更猛烈,我們也可以想像得到,不僅眾火來燒,而且地獄鬼卒雲集,四大分離的苦惱,冤家逼迫的苦惱……,種種苦惱來逼迫。這樣的眾生,臨命終時,獄火燃燒,苦惱逼迫,苦相雲集。而且他一生造作五逆重罪,沒有任何修行。這個五逆的眾生,談什麼修行呀?所以經中說:「種種安慰,為說妙法,教令念佛。」怎樣才能安慰他?你告訴他:「現在你去修行,你修三福。」能安慰他嗎?來不及了!哪能修三福呢?「孝養父母」,他是殺父殺母的人,父母都被他殺掉了,沒有機會孝養父母了;「奉事師長」,他也是目無師長的人;「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那更談不上。這還是世福,那戒福、行福更談不上。這時候叫他去修定善,那更談不上。一切法門,一切修行,只要講到修行,對他就沒有安慰,只有恐懼,他只能想到自己造罪造業必然墮落。

 

        所以,「種種安慰」就是講說阿彌陀佛的救度。像這樣造罪造業的人,阿彌陀佛有救度的誓願,請他信受彌陀救度,就能安慰他。

 

        那麼,怎樣救度他?「教令念佛」,教他念南無阿彌陀佛。這樣的眾生,一生造罪,臨終眼看就要墮入地獄,只是稱念十聲佛號,阿彌陀佛就把他救往極樂世界,金蓮花迎現其前,剎那之頃往生七寶池中,這顯示淨土法門救度的極致。

 

        《觀經》下品下生的根本意趣就是顯示我們這個法門是救度的法門,不是修行的法門。因為那個時候不可能再談任何修行,是不是?(蓮友答:「是。」)所以《觀經》是救度的經典。

 

        《阿彌陀經》亦複如是。《阿彌陀經》是釋迦牟尼佛「為五濁惡世眾生,說此難信之法」。五濁惡世的眾生,濁惡不善,眾苦所逼。逼惱的眾生如果談修行?談不上。所以讓他「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深信名號能救度五濁惡世眾生,只要稱名,就能往生到阿彌陀佛的淨土,諸上善人俱會一處,得一生補處,快速成佛。這樣的法門,難以相信。所以《阿彌陀經》是顯示救度的法門。

 

        彌陀救度的特點:主動、平等、無條件

 

        彌陀救度的特點有這三句話、七個字來形容,就是:主動、平等、無條件。

 

主動

        什麼叫主動?不經請求,不經乞求、拜託而來,這叫主動。

 

        阿彌陀佛是主動要救我們,還是我們主動要阿彌陀佛救?(蓮友答:「阿彌陀佛主動要救我們。」)

 

        如果不瞭解淨土法門的宗旨,就認為是我主動,「阿彌陀佛,請你大慈大悲,請你大願大力,請你來救救我吧!」就好像我們在這裏哀求阿彌陀佛。

 

        其實不是這樣,是阿彌陀佛主動來救我們。在兆載永劫之前,阿彌陀佛就主動地為我們發願說「設我得佛」,四十八願的每一條願前面都有這四個字,這四個字,是我們請法藏比丘來為我們發願的嗎?不是。是他主動發願,「如果我成佛的話,我要救度十方眾生」。所以「設我得佛」,是他主動地發願。

 

        凡是談到救度,就是主動的。比如說一個醫生,身懷絕技,堪稱神醫。有位病人馬上就要死了,他的病所有的醫生都治不好,只有這個神醫能治得好。這個神醫知道了消息,可是他在家裏不出門,等待這個病人拿著厚重的禮金來請他。請問這樣是救度嗎?(蓮友答:「不是。」)不僅不是救度,而且缺乏醫德,對不對?(蓮友答:「對。」)如果這個醫生不僅有醫術,而且有醫德,一聽說病人病得這麼重,而且非他不能救,他就主動地來到他的面前:「我來救你!」這就是救度。這樣病人才會說:「哎呀!這個醫生是來救我的。」對不對?(蓮友答:「對。」)

 

        阿彌陀佛是大醫王。我們這些貪瞋癡具足的苦惱眾生,十方諸佛都不能救,唯有這個大醫王能救。那阿彌陀佛會在那裏雙腿一盤、兩手一抱,等著我們三請四邀嗎?如果這樣,阿彌陀佛就不是大醫王,就缺乏醫德了,他怎麼可能這樣呢?阿彌陀佛主動地來救我們。

 

        既然是主動來救,我們就不必擔心,不必害怕阿彌陀佛不救。因為是他主動地要來救我們。

 

        就好比你看見一個人落水了,正在水中掙扎。如果你有悲心,你有能力,你會等到他來喊你?他沒喊你,你會站在那裏當做沒看見?如果需要三請四邀,這叫救度嗎?「某某人啊!你給我多少錢,我才下去。」那就不是救度,那叫趁火打劫,趁人家危難的時候勒索一把。

 

        阿彌陀佛看見我在三界裏面輪轉,他也不會說:「某某人,你修一點福報迴向給我,我才能救你。」如果這樣,也是趁火打劫。我們修不來啊!這點福報自己都不夠用,哪裡還能迴向,沒有東西迴向啊!

 

        阿彌陀佛主動發願要來救度我們。所謂救度,就是主動的,不經過請求的,不要我們三請四邀、三跪九叩,在那裏哀求半天還怕阿彌陀佛不來!不是。他是主動地要救我們。

 

        前一段時間發生了汶川大地震。地震的時候,國家總理要你三請四邀嗎?這樣重的災情,總理會主動來慰問,對不對?

 

        在十方世界當中,我們娑婆世界是個重災區,我們都是災民——大家是不是災民?(蓮友答:「是。」)我們都是災民。阿彌陀佛帶領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清淨大海眾菩薩,浩浩蕩蕩主動要來救我們。

 

平等

        什麼是平等呢?也像這次大地震一樣,人都埋下去了,只要有生命跡象,就要救他,平等的。如果我們是救護隊隊長,我們會不會有分別心,說:「哎,我來救你,不過你是共產黨員我才救。」問一問:「你是不是共產黨員?不是?算了,等一下救。」會不會這樣?(蓮友答:「不會。」)如果這樣的話,就要革職;如果這樣的話,就是沒有良心;如果這樣的話,就是缺乏基本的道德。

 

        不論你是男人、女人,也不論你是什麼身份,也不論你是年老、年輕——救起來一看,救了一個八十幾歲的老太太,「哎呀!八十幾歲,救起來也沒多大用,算了……你年紀輕輕,有大學問,救起來對國家有貢獻,救你吧!」會這樣嗎?不會!他不會選擇,只要找到生命跡象,通通救度,對不對?(蓮友答:「對。」)平等。

 

        阿彌陀佛救度我們也是一樣的。我們只要念南無阿彌陀佛,這就是生命的跡象(你不念佛,那等於你死掉了)。在娑婆世界,念佛就是我們佛性的覺醒,稱念六字名號南無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通通平等救度。

 

        不論你是什麼信仰,不論你是什麼身份,不論你有智慧沒智慧——我們凡人去救人,尚且不問對方有智無智,結果說阿彌陀佛救度眾生,「你沒有智慧,沒有開悟,佛不救你!」怎麼會這樣?「你不會讀《金剛經》,不會讀《彌陀經》,佛也不救你!」——會這樣嗎?(蓮友答:「不會。」)如果是這樣,就好比災區救人,水泥板一打開,「某某人,我要救你,但是你至少要把八榮八恥背給我聽聽。背出來,我救你。」不會背?「呯」蓋下去——那不可能嘛!因為救度不談這些。所以,你會不會誦《彌陀經》,會不會念《金剛經》,會不會誦四十八願,那通通沒有關係,只要念南無阿彌陀佛,平等救度,這叫平等——平等不平等?(蓮友答:「平等。」)平等好不好?(蓮友答:「好。」)

 

        但是有人說不好。說不好的,都是那些認為自己本事比較高的人,如果認為自己比較差,就需要平等了。像當年的土地改革,要均貧富,窮人就高興,地主就不高興,「把我的家產分掉了」。

 

        不過阿彌陀佛的平等跟這不一樣,阿彌陀佛的平等是把我們最卑劣的下下品眾生,乃至最高級的等覺菩薩,都拉到跟佛平等的境界,我們每個人都不會吃虧的。有的人會覺得:「啊!我出家人跟你在家人念佛平等,那怎麼好?我白出家了!我頭髮都白剃了!」這樣有沒有慈悲?(蓮友答:「沒有。」)有沒有智慧?(蓮友答:「沒有。」)

 

        就好像螢火蟲的光、蠟燭的光、電燈的光,如果在太陽光下面,怎麼樣?通通平等了,通通看不見了,通通都是太陽光了,對不對?(蓮友答:「對。」)好不好?(蓮友答:「好。」)

 

        但是,凡夫的心,他要顯示自己,他不願顯示阿彌陀佛。「哎!不行!讓我這蠟燭的光跟你那螢火蟲的光一樣,那怎麼行?我要顯示我蠟燭的光……」那只能讓你呆在黑暗的房間裏,你在那裏去亮吧!在陽光下怎能顯示出來呢?

 

        什麼叫平等?不分凡聖,聖人也讓你成佛,凡夫也讓你成佛,這叫平等;不分善惡,「一切善惡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彌陀佛大願業力為增上緣」,善人要救度,惡人也要救度,這叫平等;也不問罪福多少,不問行住坐臥,不問時節久近,這一切都不論,這叫平等。

 

        所以這個平等,顯示阿彌陀佛的慈悲究竟、徹底、沒有條件。

 

無條件

        救度就是無條件。

 

        剛才已經打了比喻。那個醫生能救人,但是他乘人之危,勒索一把,平常只要十萬,現在開口一百萬——這叫救度嗎?(蓮友答:「不叫。」)這不叫救度,這是做生意、賺黑心錢。

 

        救度是沒有條件的。阿彌陀佛救度我們有條件嗎?沒有。如果講條件,他只有一個條件——請你相信,請你接受,接受我的救度。如果不接受,沒辦法救你啊!講條件,只有這一個條件——請你接受。所以我們講「信受彌陀救度」。

 

不變的宗旨——一向專念

        所以,淨土宗的宗旨:只論彌陀救度,不問眾生罪福,大家要明白。「哎呀!我有罪啊!我罪多、煩惱重、福報少、修行淺……」,這些通通不論。因為如果論的話,跟宗旨不相符。

 

        剛剛也講了,其它的都可改變,可左可右,可加可減,但是這個救度不能改變,不能加減。

 

        像《無量壽經》三輩往生文,「上輩者捨家棄欲,行作沙門」,是不是要求每個眾生一定要這樣呢?未必。只有一向專念是不能減的,「捨家棄欲,行作沙門」也可以減——中輩者,假如不能出家,應該怎麼樣呢?散花燃香,供養諸佛,這個是不是一定這樣要求呢?也不一定——下輩者,假使不能這樣做,你一向專念。所以從三輩往生文就知道,捨家棄欲也好,供養修福也好,這些是可加可減,只有一向專念決不改變,這就是根本,這就是宗旨。

 

        《觀經》也一樣。《觀經》十三定觀、三福九品,十三定觀,有的眾生不能修;三福,也有的眾生不能修;九品當中,從上上品的行福慢慢往下降,一直到最後的十惡、破戒、五逆眾生,但是根機再差,念佛不可或缺。下品的眾生,三福修不了,定觀修不了,修不了沒關係,但如果念佛也不能念,那就完了。

 

二、專稱彌陀佛名

        信受彌陀救度,體現在哪裡?就是第二句:

專稱彌陀佛名。

 

        阿彌陀佛的法門是救度的法門,淨土宗也可以講是救度的宗派。阿彌陀佛如何救我們?我們又如何被阿彌陀佛救?前面說「信受彌陀救度」,怎樣信受?如果信受很困難,信也信不來,受也受持不了,很麻煩,很困難,有很多條件要求,那仍然救不了我們,所以第二句說「專稱彌陀佛名」。阿彌陀佛用他的六字名號來救度我們,用專稱彌陀佛名這樣的方法來救我們。那我們也是這樣被阿彌陀佛救度。所謂的「信受彌陀救度」,也不過就是「專稱彌陀佛名」,體現在我們稱念這句彌陀名號上。

 

佛名對佛身

        這第二句「專稱彌陀佛名」,也可以分三個層次來理解:

 

        第一個層次:佛名對佛身。

 

        佛名,阿彌陀佛用名號救度我們。佛身,佛有三身:法身、報身和化身。

 

        法身,無形無相、無去無來、不可對待,對我們凡夫來講,根本無法把捉。所以,阿彌陀佛不是以法身救度我們;也無所謂救度不救度,眾生本來都是法身佛。所以,若以法身,可以講我們得不到利益。

 

        報身,六十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由旬,無量的相好,無量的莊嚴。可是我們這惑業障蔽的身心,根本就不能見到清淨的報身。如果讓我們拜見報身佛方能得救,那仍然無法實現。所以也不是以報身來救我們。

 

        化身,隨緣而現。釋迦牟尼佛已經滅度,而我們的心不夠虔誠,也不能感應到化身佛來救度。

 

        因此,阿彌陀佛來救度我們,就用他的名號。名號,隨時都可以稱念,隨處都可以稱念。而這名號之中三身具足,所謂「名體不二」,名號就是佛身。佛用名號來救度我們,我們就可以接受到佛的救度。

 

口稱對心念

        第二個層次:口稱對心念。

 

        就是口稱和心念的對比,以口稱名號為最容易。

 

        大家覺得心裏念佛和口稱名號,哪一個容易啊?口稱和心念?(蓮友答:「口稱。」)

 

        淨土宗的念佛,雖然心念也是念,口稱也是念,不過淨土宗的念佛是以口稱為宗旨。

 

        經典依據在哪裡呢?就是《觀經》的下品下生。《觀經》下品下生當中有一段話,說:「彼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應稱無量壽佛。』如是至心,令聲不絕,稱『南無阿彌陀佛』。具足十念,於念念中,除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第一個「念」是指心念,善導大師解釋說「心中憶念彌陀佛名」。心中憶念需要一定的能力,心境需要一定程度的靜定,意識上要有這種功能。我們想一想下品下生的人,他是那樣的惶恐苦迫,善導大師解釋為「苦逼失念」,他被眾苦所逼迫,已經失去了憶念佛名的能力。這個時候,善知識告訴他說:「你就口稱南無阿彌陀佛。」他隨順善知識的教導,就好像我們助念一樣,「南無阿彌陀佛」,他也跟在後面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

 

        就好像小孩子不會寫字,大人手把手教他,寫一個「南」,就是「南」,寫一個「無」,就是「無」。這個孩子根本不知道這是什麼字,但寫出來的是不是字啊?也是字。

 

        被助念的人所念的是不是佛啊?也是佛。《觀經》這個臨終的人,造作五逆重罪,現在就要死了,眾苦逼迫,他的心根本無法思維什麼是佛,也不知道念什麼。只是善知識教他念南無阿彌陀佛,他就像被別人手把手教寫字一樣,也念出南無阿彌陀佛。就這樣念佛,得到救度了——容易不容易?(蓮友答:「容易。」)殊勝不殊勝?(蓮友答:「殊勝。」)這叫不可思議。所以他「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因為他被眾苦所逼迫,來念南無阿彌陀佛了,雖然意業茫然,但可以口稱名號。如果是心中憶念,意業一定要清楚。意業如果不清楚,心中是不能念的。但是這個下下品的眾生,他意業都已經茫然了,所謂「彼人苦逼,不遑念佛」,但只口稱名號,獲得救度。

 

        所以講「利劍即是彌陀號,一聲稱念罪皆除」,就這樣口稱名號,不可思議地消除了罪業,往生淨土。

 

        所以,淨土宗的宗旨是以稱念為宗。當然,也不是反對心念,如果你心現在比較靜定,在心裏念佛是一樣的。只是說這種口稱更容易,更簡單,以這樣易行至極的方法就能救度我們。

 

        懂得這一點,我們就不會在那裏說:「哎呀!我口稱名號,可是心裏散亂怎麼辦?可是心不清淨怎麼辦?可是有妄想雜念怎麼辦?」你再散亂,也不如那個下下品眾生散亂,你比他強多了;你再有雜念,也比不上他,他那個時候多苦惱!可以講那種苦惱、那種狀況是沒有辦法形容的!不是「散亂」兩個字可以形容的,已經是意業茫然、糊裏糊塗了。

 

        所以,稱名念佛顯示了淨土宗的宗旨,以最簡單、最容易的法門救度我們。

 

專稱彌陀佛名

        第三個層次:專稱彌陀佛名。

 

        稱名要專,不要夾雜。為什麼呢?如果夾雜,就顯示我們有懷疑心,不叫信受彌陀救度。同時,阿彌陀佛的救度,他在誓願中設定好了救度的程序,設定好了救度的方法,就是「乃至十念」的念佛。

 

        如果我們想獲得彌陀的救度,是不是要隨順彌陀的誓願,對不對?(蓮友答:「對。」)如果又想獲得彌陀的救度,又不聽彌陀的話,又不順彌陀的願,怎麼能獲得他的救度呢?

 

        就好像一個病人,醫生來救他。他很想得救,但卻不聽醫生的話,又不吃醫生的藥,自己開了一副藥,這樣醫生怎麼救他啊?

 

        阿彌陀佛給我們開的是六字名號的法藥,結果我們不專心稱念,自己另開藥方,還說「阿彌陀佛你不救我!」這就有點蠻不講理了,對不對?「阿彌陀佛,你怎麼只救度那個專念佛號的人?怎麼不救度我這個雜行雜修的人?」這是不合邏輯的。

 

        所以我們要專稱彌陀佛名,隨順彌陀的本願,獲得彌陀的救度。

 

救度的法門一定是他力的

        我們專念彌陀名號就是被阿彌陀佛救到了。就好像《觀經》下品下生的人,你看他念佛多簡單,他就這樣被阿彌陀佛救到了,救到西方成佛。大家覺得這樣簡單不簡單?容易不容易?(蓮友答:「容易。」)

 

        淨土法門是救度的法門,救度的法門一定是容易的,而且一定是他力的。像《觀經》下品下生,他有什麼力量談自己的修行呢?三福他能修嗎?不能。定觀他能修嗎?不能。定善、散善都不能修,甚至連心中憶念佛名的能力都沒有了,所以談不上任何自力修行。

 

        所以,如果我們覺得自己修行沒有力量,那剛好沒有關係!你剛好就念南無阿彌陀佛,不需要你的力量。因為救度就是靠他力——靠佛的力量。

 

用對方最容易接受的方法施救

        同時,講容易,也是淨土法門的特色。如果去救度人家,我們會難為他嗎?比如說一個人,他現在很餓了,餓得毫無力氣,手都抬不動了,話都說不出來了。像這樣的人,我們給他一塊麵包,我們會把這塊麵包放在五丈高的樓梯頂上請他去拿嗎?(蓮友答:「不會。」)如果這樣,那叫救度他嗎?這叫給他出難題,對不對?我們會把麵包放在他的手邊,放在他的口邊。可是他現在餓得太沒有力氣了,連咬麵包都咬不動了,那我們怎麼辦?我們會用溫水把麵包泡散,然後給他灌下去,對不對?(蓮友答:「對。」)我們要救一個人,就要想方設法用最容易的、他最能接受的方法來救他,對不對?(蓮友答:「對。」)

 

        阿彌陀佛也是一樣的。他用六字名號來救我們,不會把名號放在三福的山頂上,也不會放在清淨心的山頂上,也不會放在菩提心的山頂上,「你如果發不出菩提心,六字名號也不能救你!如果三福不圓滿,如果達不到清淨心,你念佛我也不救你!」那些我們做不到嘛!他只是用下下品眾生的標準,「你只要會動口稱念我的名號,就救到你了」,這樣才能滿足他主動救度眾生的悲願,才能把我們救得起來,對不對?

 

        像那個餓得要死的人,你給他一塊硬東西,他咬都咬不動,給他等於沒給他。

 

        阿彌陀佛的六字名號給我們,就是甘露,很滋潤的,很容易消化的,送到我們嘴邊。哪怕我們的心沒有清淨,只要我們信順救度、願生淨土、稱念佛名,當下佛光照耀我們,當下阿彌陀佛找到我們,當下佛願救到我們。所以《觀經》說:

光明遍照十方世界,
念佛眾生攝取不捨。

 

        善導大師就用這段法語來解釋:

但有專念阿彌陀佛眾生,
彼佛心光,常照是人,攝護不捨,
總不論照攝餘雜業行者。

 

只要念佛的名號,就被佛救到了

        請合掌,我們把這段法語念一遍:

但有專念阿彌陀佛眾生,
彼佛心光,常照是人,攝護不捨,
總不論照攝餘雜業行者。

 

        這段法語可以講給我們很大的警覺,可以講慈悲至極。也只有彌陀化身的善導大師才講得出來,才敢講,才能講,一般人講不出來。這段法語就是在解釋剛才《觀經》的那段經文——「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捨」。

 

        善導大師是怎麼解釋的呢?

 

        「但有專念阿彌陀佛眾生」:「但有」就是只有。你只要專念南無阿彌陀佛就行。

 

        「彼佛心光」:彼阿彌陀佛的心地大光明。

 

        「常照是人」:常常照耀這個人,分分秒秒不間斷,日日夜夜不分離。

 

        「攝護不捨」:「攝」就是攝取、救度。「護」就是護念、保護。護念我們,保護我們,不再離開我們,叫「攝護不捨」。所以,我們是不是只要念佛就被佛救到了?這裏講得很清楚嘛!我們只要念佛,佛光就照到我們、找到我們,而且不再離開我們。所以,我們只要念佛的名號,就被佛救到了,很簡單。就像下品下生那個人,他自己不能念,跟著別人念,也被救到。

 

總不論照攝餘雜業行者

        接下來還有一句話,給我們很大的警覺,給我們畫一條線,專雜的界線,你如果跨越這條線,就得不到彌陀救度,你如果在線這邊,就獲得彌陀救度。哪條線呢?

 

        「總不論照攝餘雜業行者」:阿彌陀佛雖然有八萬四千光明,但是一切「餘雜業」——雜行雜修的人,阿彌陀佛的光明不照耀、不攝取。佛光不照耀、不攝取的話,你怎麼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呢?你怎麼獲得彌陀的救度呢?所以,要獲得彌陀的救度,一定要專稱彌陀佛名,這是我們淨土宗的宗旨。

 

        《觀經》講的行法很多,講到三福,講到十六觀,所謂定散二善。你有能力、有條件,可以這樣去行持,以定善的身份來念佛,以散善的身份來念佛;若根機下劣,或時節局促,不堪行持,但是稱念六字名號決定不可或缺,這是根本,不可動搖,不可改變,因為一向專念南無阿彌陀佛的眾生,佛光攝取而不捨。

 

電燈開關喻——唯有念佛蒙光攝

        為什麼只攝取專念彌陀名號的眾生呢?善導大師說:

唯有念佛蒙光攝,
當知本願最為強。

 

        「唯」是只有,只有念佛的眾生才蒙受阿彌陀佛光明的攝取。也就是說,不念佛、不專修念佛而雜行雜修的眾生,佛的光明不照耀攝取。為什麼?因為念佛的人順了阿彌陀佛的本願,所以阿彌陀佛的心光就照攝。不順他的本願,他的心光跟你不交集,頻道不相應,那當然沒法照攝你。

 

        佛光照耀眾生,他是根據四十八願設定好的程序。佛度眾生不是說腦子裏突然一高興,「我來度你」,他是根據因地的誓願,成就果上的光明來度眾生,是事先設定好的,就像電腦的程序一樣,不會錯亂。

 

        阿彌陀佛的光明怎麼樣?他是根據第十八「念佛往生願」而來攝取(救度)念佛的眾生,所以說「念佛眾生攝取不捨」。

 

        就好像我們這個房間裏的電燈,它也是設計好的,線路怎麼鋪設,開關安在哪裡……。如果你想照亮房間,一定要打開開關,對不對?你的手要按得准,要按到位。一進門兒,開關一按,光就照到你。如果你一進門兒不按開關,而是在牆上使勁拍,你把手掌拍紅了,燈也不會亮。你不能責怪說「為什麼我沒按開關它就不亮呢?」為什麼?因為你沒有遵守當初設定的規則。

 

        阿彌陀佛六字名號的光明要照攝我們,我們的心、口就是開關,我們念「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一念,佛光就照攝我們,因為我們順了阿彌陀佛當初的誓願約定,符合他四十八願所設計的線路,這樣才感應道交啊!所以說「唯有念佛蒙光攝,當知本願最為強」。

 

導航喻——唯覓念佛往生人

        我們念佛,就被阿彌陀佛救到;我們雜行雜修,阿彌陀佛就沒有救到,而且阿彌陀佛還著急。善導大師解釋說:

不為餘緣光普照,
唯覓念佛往生人。

 

        阿彌陀佛的光明遍照十方世界,他為什麼遍照十方世界,他為什麼目的呢?「不為餘緣」,不是為了其它的因緣而佛光遍照的,他唯一為了哪一件事情?

 

        「唯覓念佛往生人」:唯獨為了尋找念佛的人。你一念南無阿彌陀佛,就找到你了,馬上救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阿彌陀佛遍放光明,在十方法界尋找你,結果你就是不念佛,躲到旁邊,躲到黑暗的角落裏,阿彌陀佛找你找不著啊!他著急了;只要你一念南無阿彌陀佛,佛光馬上就照到你,所以善導大師解釋說:

 

        「口常稱佛,佛則聞之」,你一念南無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聽到了,「有人在那裏念我的名號,我來救度他!」

 

        「身常拜佛,佛即見之」,身業禮拜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馬上就看到了。

 

        我以前在航空部門工作,所以我經常會想到航空的一些比喻。有一次我到航管雷達站(大家可能還沒有這樣的經驗),裏面有一個屏幕,我就去觀察,其實那個情景很能形容阿彌陀佛的光明照攝。阿彌陀佛的心光就像雷達一樣,他用電波在整個空間尋找。一旦有人念佛,就好像飛機進入雷達的探測範圍一樣,屏幕上就有一個運動的白點,哎,就找到它了。這是因為飛機上的設備跟雷達導航系統之間的頻道是相應的。頻道相應了,飛機就在雷達的監視範圍之內,就能給它導航,就能保護它。如果飛機上的設備跟導航台的頻道不相應,飛機能夠出現在屏幕上嗎?不能!就找不到了。

 

        阿彌陀佛救度我們也是一樣的,在極樂世界,他有一個大屏幕,這個屏幕就是他的心,這個屏幕是用六字名號設定好的。我們一念南無阿彌陀佛,就立即在阿彌陀佛的大心海的屏幕當中顯示出來了:娑婆世界南閻浮提中華人民共和國廣州市念佛堂的「易超」。上面就標了你的名字,就看到你了,就找到你了,阿彌陀佛就要攝取而不捨了。

 

        如果你不念佛,雜行雜修,阿彌陀佛那個屏幕顯示不了嘛!所以我們各位,請你行行好事,念念阿彌陀佛,讓阿彌陀佛找到你。不然阿彌陀佛就著急了,「你看,還不出現,還不出現!我苦惱的孩兒,我苦惱的眾生,你在哪裡啊?」

 

        只要你一念南無阿彌陀佛,你那個點就出現了,阿彌陀佛就跟著你,就接引你,慢慢導航。你現在三十歲,在哪個地方工作,他引導你;你現在五十歲,發心出家了,他引導你;你現在七十歲,生病住院了,他引導你;你現在八十歲,「好,飛機導航降落在我的極樂世界七寶跑道上面」——不是水泥跑道,是七寶金地跑道,降落了——這個好不好?由阿彌陀佛為我們導航,人生就不會迷航,前途就很光明,就很安樂。

 

飛機迷航喻——極樂為歸宿

        我們都是一架飛機,每個人都是這樣,這架飛機已經啟航了。上人曾經打過這個比喻,特別生動,跟我們每個人的狀況特別相應。比如說這架飛機已經啟航了,在天上飛,哎呀,俯瞰大地,綠色如蔭,大地就像地毯一樣;長江如帶,風景多麼優美;看看窗外,白雲舒展,碧空如洗,哎呀,心胸多麼開闊!旁邊還有熱情的空中小姐給你遞來飲料,「先生,請喝一杯熱咖啡。」「不,我只要一杯開水。」服務條件盡善盡美,一切都非常美好。這個時候坐在飛機上,快不快樂?快樂啊!對不對?但是(這「但是」兩個字就不好了,不要「但是」就好了,對不對?但是我們還是有「但是」),但是這架飛機就有一個缺陷——什麼都好,飛機又堅固,機長也有很高的駕駛水平,服務也很周到,天氣又好得不得了!但是就是有一點,這架飛機迷航了,跟地面失去了聯繫,它不知道在哪裡降落,它沒有降落點!飛機上的燃料越來越少,一會兒就燒沒了。請問,我們在飛機上會安樂嗎?(蓮友答:「不安樂。」)我們會因為有周到的服務、優美的風景、美好的天氣而感到快樂嗎?(蓮友答:「不會。」)我們會害怕得要命。那麼第一件事就怎麼樣?就是要跟地面的導航系統建立聯繫,這是最重要的,對不對?(蓮友答:「對。」)

 

        我們人生就是這樣,大家從娘胎裏出來,娘胎就像一個跑道一樣,我們這架飛機已經起飛了。假如這架飛機的油能燒八十年,現在已經燒掉四十年、燒掉一半了。世間的人,他的人生在哪裡降落呢?就在殯儀館降落,落在三千度高溫的火爐裏面。那裏不是人生的降落場啊!降落到那裏就要到三惡道去了。

 

        一般的人沒有目的,沒有導航。阿彌陀佛就為我們建立了導航系統——整個四十八願就是一個導航系統,第十八願就是導航標:「十方的眾生,欲生我國!我的極樂國土才是你的降落場。你怎麼來?乃至十念,跟我保持聯繫。」(電影裏「長江長江,我是黃河」,那就是保持聯繫)。只要我們念南無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的大屏幕裏馬上就顯示出我們的影子,他就來保護我們,攝取而不捨。所謂「光明遍照」,他就是給我們導航的,為我們導正人生的航向,引導我們到達幸福安樂、絕對沒有任何危險,而且能夠究竟成佛的這樣一個場所——極樂世界,把我們的人生從苦難的三惡道導航到極樂淨土——好不好?(蓮友答:「好。」)

 

阿彌陀佛保駕護航

        方法就是「乃至十念」。我們只要「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專稱彌陀名號,這樣就給我們導航,而且保駕護航——不光是導航,還要保駕護航,要從早到晚攝護不捨。

 

        為什麼要保駕護航呢?因為我們修行乏力,因為我們會起貪瞋癡煩惱,因為我們有很多過去的業障,因為我們有時候信心還很薄弱,有時候還要應付很多世俗的事情,所以阿彌陀佛就要保駕護航,一直把我們平安地接引到極樂世界。

 

        前幾天我看到一則消息,英國有一個飛行員,駕駛著私人飛機,在四千米的高空眼睛突然失明了,這時候他就發出呼救。英國空軍升空了幾架飛機來引導他,「現在下降五百米」,「好,下降五百米」;「再降兩百米」,「好,降兩百米」。因為眼睛看不見,不過這個人有十八年的駕齡,在跑道上降了幾十次才安全著陸。

 

        講老實話,我們在茫茫六道中也是失明的人,但是阿彌陀佛的導航比英國空軍的導航高級多了,我們只要稱念南無阿彌陀佛——不是導航的問題了,而是阿彌陀佛親自變成機長來駕駛這架飛機,不需要導航了,很輕柔、很安樂、很法喜地讓我們在八十歲咽下最後一口氣的時候,最後一口氣不來——到極樂世界就是一口氣,靜悄悄地降落在極樂的跑道上,好不好?(蓮友答:「好。」)

 

專就是標準,雜就是忌諱

        所以,我們淨土法門講專,專就是秘決,專就是標準。雜就是忌諱——如果講忌諱,只有一條:不要雜。一雜就怎麼樣?善導大師說,雜行雜修之人,不光「恐難生」,而且千中無一往生:「但使專意作者,十即十生;修雜不至心者,千中無一。」又說「念念相續,畢命為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若欲捨專修雜業者,百時稀得一二,千時稀得三五」。或者說「千時稀得三五」,或者說「千中無一」。總之,雜行雜修往生不定,很困難。

 

選擇專修念佛為宗旨

        那麼,我們淨土宗,會選擇往生不定的行法作為宗旨嗎?(蓮友答:「不會。」)會選擇千中難得一二三四往生的行法作為宗旨嗎?(蓮友答:「不會。」)當然不會!而是選擇十即十生、百即百生的專修念佛為宗旨,對不對?(蓮友答:「對。」)所以叫「專稱彌陀佛名」,這是淨土宗宗旨。這個從教理、從教證、從事實都能夠經得起考驗。

 

        事實也是這樣,你看專修念佛的人都走得安詳自在,都能夠「十即十生,百即百生」。往生不自在的、修到最後還要臨終助念的,大多數都是雜行雜修的人——何苦呢?

 

        現在大家就要開悟——淨土宗的開悟就是專,你能夠專了、不雜了,你就開悟了。

 

        這一點不容易的。很多人不懂得淨土教理,你叫他專他也不願意專。他也聽說了「專修念佛十即十生」,但是他說:「我就是不願意專,因為我心裏放不下、過不去,我為什麼要專呢?我這樣修不是很有功德嗎?」他不依淨土教理,他以為專吃了虧,他不放心,他要靠自力。

 

高速公路喻——諸行導入稱名

        第二句「專稱彌陀佛名」,我們講行,這個行跟通途法門的行不一樣,因為這個行是專門限定在口稱名號,而且是專稱彌陀佛名。既不是觀想念佛,也不是實相念佛,也不是修戒定慧自力解脫,淨土宗的行法就是專稱彌陀佛名。其它的種種修行要迴向導入專稱彌陀佛名。

 

        就好比我們上高速公路,高速公路是主幹道,要通過旁邊的匝道才能上去。同理,雜行雜修最後都要上專修專念的高速公路。三福、十三定觀最後都要走向「一向專稱彌陀名號」的高速公路。所以善導大師才說:

上來雖說定散兩門之益,

 

        定善、散善涵蓋了一切修行,這些都是匝道。這些匝道最後怎麼樣?都要走上一向專稱的高速公路。

望佛本願,意在眾生,
一向專稱彌陀佛名。

 

        這才是釋迦牟尼佛講這部《觀經》的目的。

 

三、願生彌陀淨土

        第三句:

願生彌陀淨土。

 

        本來這個「願生彌陀淨土」的「願」,按照一般的次第,擺在「行」的前面,由願導行。但是這個地方,上人把它放在第三句,這是有特別含義的。

 

        第一點,說明這個願是什麼樣的願呢?這個願不是那種沒有被阿彌陀佛救到的願,「我在這裏自己發願的願」,而是被阿彌陀佛救到之後所發的願,是被彌陀佛救到了的人,他心中那個願生的心、願生就必定往生的心。善導大師解釋說:

作得生想。

 

        決定往生的心。為什麼?因為信受彌陀救度、專稱彌陀佛名,就被彌陀救到了。被彌陀救到了,你願意不願意往生啊?願意。被彌陀救到了,還不願意往生,哪有這麼傻的事情?

 

        一般講的願生,心中是不定的。「我願生彌陀淨土,不知道阿彌陀佛救不救我呢?我到底夠不夠標準、達沒達到條件呢?」

 

        這裏講的願生,是超越那個,是專念彌陀名號、專稱彌陀名號的人,心中作決定得生想,而願生彌陀淨土。

 

        就好像我們到一個地點去,我們在路上走啊走啊,路很遙遠。還沒看到目的地,心中可能還會退轉。「哎呀!什麼時候到?走得都累死了,還沒有到,乾脆回頭吧!」哎,突然發現前面有座城市,城牆上面寫著三個字——「涅槃城」(善導大師就說「畢命直入涅槃城」。我們想要進入阿彌陀佛的涅槃城,所謂「極樂無為涅槃界,隨緣雜善恐難生」,如果是隨緣雜善迴向願生,那種願生心就很容易退轉,就很難往生;「故使如來選要法,教念彌陀專復專」,專念彌陀名號,那就必定往生彌陀淨土。這個時候,我們就見到涅槃城的城牆)。這個時候,我們的心決定不會退轉。這是願生就必定往生的,這叫「願生彌陀淨土」。

 

        第二點,願生而往生到極樂淨土之後,是什麼樣的境界呢?就接到下面第四句,講起來很順暢:我們願生彌陀淨土,就決定成佛,快速成佛,然後以成佛之身再回入娑婆世界,乃至遍滿十方世界,廣度十方眾生。

 

這是顯示願生即生,生即成佛,所以把這句話放在第三句承上啟下。

 

四、廣度十方眾生

        第四句就是:

廣度十方眾生。

 

        廣度十方眾生的法門,只有我們淨土宗專稱彌陀佛名的法門。在這五濁惡世,其它法門能夠廣度眾生嗎?不能。只有口稱佛名能廣度眾生。

 

        我們到了極樂世界,要廣度十方眾生,我們所宣說的,也不過是前面三句話。所以這四句話是一個循環,廣度十方眾生說什麼?還是說信受彌陀救度、專稱彌陀佛名、願生彌陀淨土。「如果能夠這樣,你就能到西方成佛;成了佛之後,你就能廣度十方眾生;廣度十方眾生說什麼?還是說信受彌陀救度、專稱彌陀佛名、願生彌陀淨土……」。所以,這四句話是循環不斷的。

 

        好!請合掌。

 

        淨土宗宗旨:

信受彌陀救度,
專稱彌陀佛名,
願生彌陀淨土,
廣度十方眾生。

 

 

分享到
中華淨土宗協會
淨土宗文教基金會

11049台北市信義路五段150巷22弄41號
電話:02-8789-4818
傳真:02-8780-7050
E-mail:amt@plb.tw

捐 款 護 持

信用卡定期定額護持

本會推薦使用
前往

信用卡單筆護持

單次隨喜護持
前往

四大超商繳費護持

多元化的護持
前往

其他方式隨喜護持

匯款護持方式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