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寿经》概说(续)
──2015年3月15日慧净法师於佛一法会开示(第九次)
各位法师慈悲,各位莲友:南无阿弥陀佛(三称)
本次佛一法会的开示内容,是延续上次(第八次)的主题,也就是《无量寿经》概说。
所谓「概说」,并不是将经文做逐文逐句的解说,也不是将经文的宗旨核心作发挥,而是将整部《无量寿经》作整体性的概略介绍与说明。
上一次我们将《无量寿经》的概要,分成十段解说:
第一、如来出世本怀经。意思是说这部《无量寿经》所讲的内容,就是十方如来出世的本怀,所以叫做「如来出世本怀经」。
第二、弥陀因地之发愿。第三、弥陀因地之修行。第四、弥陀果地之庄严。这三段在於说明阿弥陀佛因地的发愿与修行,以及果地所成就的种种庄严。
第五、众生往生之因果。主要在讲十方众生是依据什麽「因」来往生极乐?以及往生之後所得到的是什麽样的「果」?
第六、释尊劝诫恶行善。在下卷的地方,释迦牟尼佛非常殷切的劝导十方众生要去恶行善。
第七、释尊诫信疑得失。在下卷的後段,释迦牟尼佛解释了「相信阿弥陀佛的救度」与「怀疑阿弥陀佛的救度」这两种心态的利弊得失,而劝我们对弥陀的救度不要怀疑,要明信弥陀的救度。
第八、释尊劝往生彼国。在释迦牟尼佛快讲完《无量寿经》的时候,他殷切的劝导十方众生都要往生极乐世界。
第九、释尊嘱流通念佛。在「流通分」的地方,释迦牟尼佛咐嘱弥勒菩萨,要将这部《无量寿经》的念佛法门在这世间持诵说行,不使断灭。
第十、释尊使此经独留。《无量寿经》结束之前,释迦牟尼佛说,即使在法灭的时候,他也要以慈悲、愿力,将这部《无量寿经》的念佛之法,永远的留存在这个世间。
这十段《无量寿经》的概说,上次说到第五段「众生往生之因果」。在这段文中,我有引用《无量寿经》下卷一开始就提到的「第十八愿成就文」。
「第十八愿成就文」总共四十个字:
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
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
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这段成就文是释迦牟尼佛在解释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中的根本愿──第十八愿的意义。在这段文中,说到众生往生之「因」,以及往生後所得之「果」。
「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诸有众生」就是指所有的众生,不论圣人、凡夫、善人、恶人,上至等觉菩萨,下至阿鼻地狱的众生,都包含在里面。当这些众生听到「南无阿弥陀佛」这句万德洪名,生起相信、欢喜、难遭遇的心, 这样的人,即使已经是临命终了才遇到这个法,才起一念念佛、才愿生彼国,当下也能立即往生极乐世界,得到不退转的果位。因此,「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彼国」的念佛人,都可以当下「即得往生,住不退转」。
所以,「第十八愿成就文」所说的「乃至一念」,就包含二种众生:
第一种是临终才听到这个法的众生,虽然才一念而已,也可以往生,所以是指「乃至临终一念」的一念。
第二种是平生的众生,也就是「乃至一念」的「乃至」。这一生中,不管什麽时间,当他听到这个法之後就开始念佛,且愿意接受阿弥陀佛的救度,愿意往生极乐世界,这样也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像这样的众生,虽然还未到临终,但是他现在就念佛,而且念念不舍、相续不断,一直到临终都不改变。因此当他还活着的时候,就已经得到即得往生、住不退转的功能,也就是说现在就已经往生有分、肯定往生,和已经往生的人一样,得到不退转的身分、不退转的果位。以「乃至一念」都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显示平生念念不舍之念佛人,已是「即得往生,住不退转」的身分。
这也是净土宗之特色「平生业成,现生不退」的经文根据。接着,释迦牟尼佛继续依据阿弥陀佛第二十二愿的意义来说明,凡是念佛往生极乐世界的人,当下就可以得到一生补处的果位,就可以显化到十方世界,也就是倒驾慈航去救度众生,为众生拔苦与乐。
这样的道理内涵,释迦牟尼佛在下卷的地方都有详细的解说。当然,释迦牟尼佛所解说的,完全都没有离开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大愿。因为不管阿弥陀佛所成就的极乐世界是如何的清净、光明(极乐净土的庄严);或者阿弥陀佛成佛以後,所成就的这句名体一如的万德洪名,有什麽样的不可思议功德(名体一如的佛号);或者众生念南无阿弥陀佛可以得到什麽样的果报(众生念佛的因果),释迦牟尼佛完全都是依据四十八愿所成就的内容来解说的。
因为,阿弥陀佛也好,西方净土也好,众生念佛也好,它的根源都是在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因为有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有阿弥陀佛的修行,有阿弥陀佛的成佛证果,才会有极乐世界,才会有这句名号,才有我们念佛就可以往生成佛的因果。
在这段经文里,释迦牟尼佛也很清楚的介绍最早往生极乐世界的二位圣者──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这二尊菩萨是最早往生极乐世界的圣者。接着又说凡是往生极乐世界的众生,当下都具足同佛一样的三十二相,智慧、慈悲、神通、光明,都和阿弥陀佛同样的圆满、自在无碍,而且也可以依自己的心愿到十方世界去广度众生。
所以,这段「众生往生之因果」的经文,也可分为五段来说明:
一、一生补处之德;
二、供养诸佛之德;
三、闻法供养之德;
四、说法自在之德;
五、自利利他之德。
究实而言,我们众生并不是无缘无故就可以往生极乐世界的,也不是忽然间就可以得到成佛的果报。所以,在说明这段众生往生弥陀净土的原因,及所得到的果报之时,必须要和前面第二、三、四段文,也就是「弥陀因地的发愿」及「弥陀因地的修行」和「弥陀果地的庄严」,这三段文互相结合来看、来理解,这样才会清楚。因为这四段文的义理、内涵是互有关系的。
众生往生之正因,和往生後所得的果报,都不是我们众生可以依自己修行的力量来得到的,而是完全要依靠阿弥陀佛的愿、阿弥陀佛的行、阿弥陀佛果地不可思议的力量,才能够圆满众生往生的因,让我们可以往生极乐世界,得到成佛的果。所以,善导大师,在《观经四帖疏》开宗明义就指出:
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
昙鸾大师在《往生论注》结论的地方也说:
凡是生彼净土,及彼菩萨人天所起诸行,莫不皆缘阿弥陀如来本愿力故。
意思就是说我们众生可以往生,可以在极乐世界成佛,以及能拥有与佛无异的慈悲、智慧、愿力,可以到十方世界去救度众生,这些都不是众生的德能,完全是靠阿弥陀佛的佛力。
因此,阿弥陀佛的佛力、愿力、功德力,和我们众生的往生是一体两面、无法分开的。因为这样,所以阿弥陀佛因地所发的愿、所修的行,以及果地所得极乐世界的依报、正报的庄严,和我们十方众生有绝对的关系。是什麽关系呢?就是阿弥陀佛的成佛是为我们众生而成佛的,阿弥陀佛所建设的极乐世界也是为我们众生所建设的,是要送给我们来往生、成佛的地方。
所以,阿弥陀佛的成佛,他的本身,他的存在,就是要救度我们十方众生;阿弥陀佛是为了要救度我们而存在的佛;若不是要救度我们十方众生,阿弥陀佛就不会如此示现。所以阿弥陀佛的存在只有一个原因,就是要救度十方众生。
这样说起来,阿弥陀佛的存在和我们众生的往生有关系吗?有绝对的关系,非常亲密的关系。因为阿弥陀佛的存在,就是要救我们;我们可以得救,就必须要靠阿弥陀佛的存在。
因此,阿弥陀佛和我们等同是生命共同体、一体不分、一体不二,有这样亲密的关系。因而善导大师说:「念佛的人和阿弥陀佛有亲缘」,有这样的亲和这样的缘,这个「亲」字,在我们净土宗有很深的内涵,很深的意义。对世间人而言,最深的亲就是父母子女的亲,因为子女是父精母血的结合而生成的,所以子女和父母有很亲密的关系。但是阿弥陀佛和我们十方众生的亲,更超越父母和子女的亲,阿弥陀佛说:「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若没有使十方众生往生极乐世界,他就不成佛。等於说,阿弥陀佛就是以他的愿、他的行、他所成就的佛果,使我们十方众生能够往生极乐世界的。有这个果,才有我们众生的往生;没有这个果,就没有我们众生的往生,我们众生的往生都要靠阿弥陀佛成就的果。同时,阿弥陀佛的成佛,也立足在众生的往生之上,若不能使十方众生往生,则阿弥陀佛不能存在。所以,阿弥陀佛与念佛的众生一体不离,同体共生。
所以,阿弥陀佛和我们念佛的众生,比父母子女的亲还亲,这已经是进入彼此一体、不能分、不能离的境界了。对於这一个事实,一个念佛的人应该要先知道,他和阿弥陀佛永远不会分开,和阿弥陀佛永远在一起,所以说:「与佛同在」。
因此,这已经不是到临终时才来说可以往生、不可以往生的问题了。因为,现在就已经和阿弥陀佛一体不离,和阿弥陀佛分不开了。所以,不管什麽时候临终,都决定往生极乐世界。不管临终时是病痛无法念佛,还是昏迷不知念佛,或者因意外死亡,譬如遭遇空难、水难、火难,或者车祸等意外而当下死亡,也决定往生极乐世界。
因为,一个念佛的众生,他永远都在阿弥陀佛的光明摄取之中,生时是在阿弥陀佛的光明摄取之中,最後临终断气就会进入阿弥陀佛的无量光明土,也还是在阿弥陀佛的光明摄取之中。
所以在十劫以前成佛的阿弥陀佛,和十劫以後的我们十方众生,都有这样密切的关系。知道的人,他就会完全彻底信受阿弥陀佛的救度,此後也会专一不二,永不改变的来念阿弥陀佛的名号;若是不知道的人,或者是修其他的法门的人,或是虽然修净土宗,不过没有专一念佛,而是杂修杂行,然後将自己所修的功德用来回向求生极乐世界的人,这些都是还不知道阿弥陀佛的成佛和我们有什麽密切关系,也就是说他不知道佛心。所以,知道这个道理是很重要的。
极乐世界是我们归属的地方,是我们快乐安稳的故乡,是我们成佛的道场,也是我们显化到十方世界救度众生的基地。所以,就阿弥陀佛本身来说,就极乐世界而言,和我们众生都有一体不可分离的关系。
也就是说,极乐世界不是用我们的功德去成就的,要往生极乐世界,也不是我们有功德、有功夫就可以往生,极乐世界完全是由阿弥陀佛所成就、所建立的,是阿弥陀佛用来赐给我们,让我们可以因为念佛,就可以一方面消除业障,同时又能拥有往生的正因、正行,并依此来往生的。
所以,我们众生往生的因和所得的果报,论它的根源,都是来自阿弥陀佛因地的愿、行,以及果地的功德。是因为阿弥陀佛成就了这些功德,我们众生往生因果的内涵也才能圆满。换句话说,因为有第二、三、四段所说的,弥陀因地的愿、行,以及果地的庄严,有这样圆满的功行,才有第五段,众生往生之因果的成就。
第六、释尊劝诫恶行善
这段的经文比较长,从《净土宗圣教集》一○四页,也就是《无量寿经》下卷,自「佛告弥勒菩萨、诸天人等」开始,一直到一百二十五页第七行,「受佛重诲,不敢违失!」这句经文为止。这一段经文很长,叫做「三毒五恶」段,是释迦牟尼佛劝导我们十方众生要戒恶行善的经文。
「恶」就是坏事,坏的念头、坏的语言、坏的行为,我们要警惕,要警戒,要禁止、不要去做,这就是戒恶。「善」就是好的念头、好的言语、好的行为,可以利益众生的事情要尽量去做,也就是所谓「诸恶莫做,众善奉行」的意思。
在这段经文中,释迦牟尼佛说出贪、瞋、痴三毒,与五恶、五痛、五烧的恶因恶果。这段「三毒五恶」的经文,就是释迦牟尼佛劝我们众生要戒恶行善的内涵。
这段经文的大意是说,我们详细观察娑婆世界的状态:即使有田园、家宅、财物的人,他也会为此而常怀忧恼;若没有田宅,没有财产的人,同样也是会为了追求这些而痛苦。因为,拥有的人会怕失去而烦恼,没有的人也会为追求而痛苦。而且,我们也常会听到某个地方有啼哭的声音,为什麽哭呢?比如说:父母死亡,或者儿女死亡、眷属死亡,因此会听到啼哭声。而在另一些地方也常会听到悲叹的声音,因为发生了盗贼、兵灾、水灾、火灾、地震、土石流、海啸……等等天灾人祸。经典说「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天灾、地变的悲惨相状,从来不曾间断过,而且,相互斗争、残杀的悲剧,也永远没有止息。
如实而言,我们就是生活在种种恶业交杂的世界中,所以众苦充满。因此释迦牟尼佛显现在这世间,就是要劝导我们要赶快厌离这样恐怖、悲惨、无安的世界;要愿生清净、光明、安乐的弥陀净土、极乐世界。
不过,因为我们寿命未尽,身体还活在这世间,所以在未舍报之前,为了能安稳过日子,就不要去造杀、盗、淫、妄的罪业,就必须要勤行仁慈、博爱的善事,要对他人恩慈、体贴,对自己要谦卑、柔和,这样才可以使家庭和乐,社会和谐,国家安定。毕竟我们目前居住的地方是娑婆世界,不是极乐世界,所以释迦牟尼佛就这样的劝导我们念佛人。这也显示这部《无量寿经》的内涵,是包含着「真谛门」和「俗谛门」,是「真谛」和「俗谛」互相圆满的一部经典。
「真谛」就是指念佛往生极乐世界,脱离六道生死轮回,到极乐世界成佛,「俗谛」就是说我们还活在这世间,要如何过世俗的生活,释迦牟尼佛在这段「诫恶行善」的经文中,都在为我们做开示,由此我们可以知道,《无量寿经》圆融地含摄了「真谛门」与「俗谛门」。
第七、释尊诫信疑得失
这段文在《无量寿经》的下卷,也就是《净土宗圣教集》一二五页「佛告阿难:『汝起,更整衣服』开始,一直到第一三○页第六行「明信诸佛无上智慧」为止,都是释迦牟尼佛在警戒我们要相信弥陀的救度、不要有怀疑。
在前面「众生往生之因」的经文中有说到,众生往生极乐世界有二种的方法,一种是念佛往生,另一种是诸行往生。因此,释迦牟尼佛在《无量寿经》的後面,就有提到「信」和「疑」的「得」和「失」,意思就是说,若是明信佛智,往生以後可以得到什麽样的果;若是疑惑佛智,虽然也可以诸行回向往生,但是他的往生会是什麽相状,都有详细说明。
这段经文的大意是说,释迦牟尼佛请阿难尊者站起来,面向西方合掌恭敬礼拜阿弥陀佛。於是阿难尊者就起立,诚心正意向着西方恭敬礼拜,并且请求能见到弥陀净土,也就是极乐世界,以及能看到极乐世界的菩萨声闻大众。这些话一说完,阿弥陀佛立即放大光明,普照一切诸佛世界,阿难尊者和当时的大众,都同时瞻仰到阿弥陀佛威德巍巍的相好庄严,以及见到极乐世界清净、光明的微妙庄严景象。
这个时候,弥勒菩萨就请问释迦牟尼佛:
世尊,何因何缘,彼国人民胎生、化生?
到底是什麽样的原因,使得极乐世界的人民有胎生和化生的差别呢?释迦牟尼佛就回答弥勒菩萨说:
若有众生,以疑惑心修诸功德,愿生彼国,不了佛智...於此诸智疑惑不信;然犹信罪福,修习善本,愿生其国。此诸众生,生彼宫殿,寿五百岁,常不见佛,不闻经法,不见菩萨、声闻圣众,是故於彼国土,谓之胎生。
意思是说,有些众生虽然他们相信有善恶因果的报应,但是他们不依靠阿弥陀佛的救度,他们自己一方面诵经持咒、行善积德,一方面将这些功德回向求生极乐世界,这样,虽然也可以往生,不过在五百岁之间,暂时不能见到佛,不能听闻佛说法,也见不到极乐世界的圣众,这种往生相状叫做胎生。
接着,释迦牟尼佛说:
若有众生,明信佛智乃至胜智,作诸功德,信心回向,此诸众生,於七宝华中自然化生,跏趺而坐。须臾之顷,身相光明,智慧功德,如诸菩萨,具足成就。
若是有人信受弥陀救度,专称弥陀佛名,这样他往生极乐世界,就当下能在七宝华中,自然化生出来,他的身相光明,外相的庄严和内心的慈悲智慧,都和其他的大菩萨相同,圆满具足。
释迦牟尼佛又说:
彼化生者,智慧胜故;其胎生者,皆无智慧。
意思是说,能够在极乐世界化生,就显示他的智慧超越;若是胎生就表示他没有智慧,他对弥陀救度产生怀疑。
由这内涵来看,佛对有智慧、无智慧的定义,并不是以我们世间的见解来看。我们世间的见解认为对方有智慧,就表示他头脑好、学问深、见识广、有才能,叫做有智慧;若是愚笨、不识字、没有文化,就是没有智慧。佛并不以这个方式来分判,而是以他对阿弥陀佛的救度有相信或没有相信来做判断:对阿弥陀佛的救度心存相信,没有怀疑,释迦牟尼佛就说他有智慧、智慧超越;若是对阿弥陀佛的救度心存怀疑,就说他没有智慧。这是释迦牟尼佛对念佛人的赞叹,也可以说是对念佛人的授记。所以释迦牟尼佛就进一步对弥勒菩萨说:
弥勒当知,其有菩萨生疑惑者,为失大利,是故应当明信诸佛无上智慧。
意思是说,弥勒菩萨,你要知道喔,若是对阿弥陀佛的救度有怀疑,这样会失去大利益,所以应该要相信阿弥陀佛,不要有任何怀疑。
这段经文是在解释:「不了佛智」也就是不明白、不相信阿弥陀佛救度的人,他虽然能往生,不过是「胎生」。所以劝我们要相信阿弥陀佛的佛智,相信阿弥陀佛不可思议的智慧。劝信诫疑是这一段经文的大意。
换句话说,相信阿弥陀佛的救度、称念阿弥陀佛的名号,往生极乐世界当下就是「化生」,就立即得到成佛的大利益;若是修其他的法门回向往生,等於就是怀疑阿弥陀佛的救度,怀疑阿弥陀佛的佛智,这叫做「疑惑佛智」,这样的状况下虽然也能往生到极乐世界,但会在五百岁之间,暂时不能见佛闻法,这叫做「胎生」。
若是细论极乐世界,其实都是「化生」,并没有谁是「胎生」的。所以,在这里说「胎生」只不过是形容暂时无法见佛、闻法,好像婴儿还在母亲的体内还未出世。所以,《无量寿经》也叫它做「边地」,在其他的经典也有叫做「懈慢国」或「化城」。因为是「化城」所以不是「宝所」,只是暂时休息的地方。
这样什麽时候才可以见佛、闻法呢?时间是五百岁。这里虽说胎生五百岁,但不一定要过完五百岁才可以见佛闻法,而是只要我们起一念忏悔的心,对阿弥陀佛的怀疑升起忏悔心,这样自然就可以立即离开「胎生」,可以见佛、闻法。在《无量寿经》说五百岁,其实和《观无量寿经》九品里所说的时间差别内涵都是一样的。
以上是「释尊诫──信疑得失」的大意。
第八段、释尊劝往生彼国
这段经文在《净土宗圣教集》一三○页第八行,从「弥勒菩萨白佛言」开始,一直到一三二页「略说之耳」这句经文为止。
释迦牟尼佛在《无量寿经》结束前,指出我们娑婆世界有无量无数的大菩萨和小菩萨都往生极乐世界,又指出其他十三个佛国,也有无量无数的众生往生极乐世界。又说:
佛语弥勒:「不但此十四佛国中诸菩萨等,当往生也;十方世界无量佛国,其往生者复如是,甚多无数。」
这段文中,释迦牟尼佛以十方世界、无量佛国有无数众生都往生来做事证,目的就是劝我们要往生极乐世界。
我们想想看,这麽多诸佛国土的菩萨,都已经往生极乐世界了,何况我们是娑婆世界的罪恶凡夫。难道我们能够靠自己本事脱离六道轮回吗?既然无法脱离六道轮回,为什麽不往生极乐世界呢?所以释迦牟尼佛说这段经文的目的,就是劝我们一定要往生极乐世界。
其实,在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两旁的侍者──文殊、普贤这二位等觉菩萨,也共同发愿要往生极乐世界,文殊菩萨发愿偈说:
愿我临终时,尽除诸障碍,面见阿弥陀,往生安乐刹。
普贤菩萨也和文殊菩萨一样,发愿要往生极乐世界:
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
文殊、普贤两位大菩萨,都发愿要往生极乐世界了,何况是我们呢?当然更要往生极乐世界。文殊菩萨、普贤菩萨不仅自己发愿求生极乐世界,他们也劝十方众生都要往生极乐世界。
唐朝时代,有一位国师叫做法照大师,也是净土宗的祖师,他一生专修念佛、弘扬净土,就是受到文殊菩萨与普贤菩萨的劝诫引导,才来专修、专弘净土念佛的法门。此外,唐朝时代另一位慈愍国师,也是受观世音菩萨的劝化而专修、专弘净土念佛法门往生极乐世界的,所以文殊、普贤、观音、势至都劝我们十方众生要往生极乐世界。
第九段、释尊嘱流通念佛
这段文就是《无量寿经》的流通文,在《净土宗圣教集》一三三页,从「佛告弥勒,其有得闻」开始,一直到同一页最後一行之「复生疑惑」这句经文为止。因为,这部《无量寿经》是救度十方众生的经典,因此,释迦牟尼佛交代弥勒菩萨要将这部经典,将这念佛法门,永远流传到後世。
经上说:
佛告弥勒:其有得闻彼佛名号,欢喜踊跃乃至一念,当知此人为得大利,则是具足无上功德。
是故弥勒!设有大火,充满三千大千世界,要当过此,闻是经法,欢喜信乐,受持读诵,如说修行。
所以者何?多有菩萨,欲闻此经而不能得。
若有众生,闻此经者,於无上道终不退转。
这段经文叫做「弥勒菩萨付嘱文」,也就是释迦牟尼佛将这念佛法门,念佛的功德、利益交代给当来下生成佛的弥勒菩萨,流传於未来世,不要使它消失。
第十段、释尊使此经独留
这段经文在《净土宗圣教集》一三四页,从「当来之世」开始,一直到最後一三五页《无量寿经》最後一句经文「靡不欢喜」为止。
是指释迦牟尼佛最後说,末法万年以後,也就是法灭的期间,所有的经典法门都消失了,那时候没有人能听到三宝的名称,五戒、十善,也没有人在劝导,连善恶报应、三世因果的道理,也没有人在说明、弘扬。
但是,释迦牟尼佛说,为了悲悯众生、救度众生,所以,他特别以慈悲、神通、愿力,让《无量寿经》所说的念佛法门,在法灭时代也能够流传,让那时候的众生也有得度的因缘。
经文是这样说的:
当来之世,经道灭尽,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经,止住百岁。
其有众生,值斯经者,随意所愿,皆可得度。
佛法有分三个时期:第一是正法时代,有五百年;第二是像法时代,有一千年;第三是末法时代,有一万年。
现在是末法之初,到了末法一万年以後,就是法灭时代,这时佛法会在世间消灭,佛法若消灭了,当然就没有人知道佛法所说的善恶报应、三世因果、六道轮回的道理,也不知道有佛、法、僧三宝。不过,虽然这些道理没有人在讲,没有人知道,但是,却有人知道念南无阿弥陀佛可以往生极乐世界,原因就在於释迦牟尼佛因悲愍众生,以愿力将这部《无量寿经》止住百岁,留存在这世间一百年。
这部《无量寿经》是说止住百岁,但是,在同本异译的《如来会》中就说:「久住不灭」。意思是说永久存在世间,也就是不论有佛出世,或无佛出世,都有这部《无量寿经》念佛往生的道理存在,这也显示释迦牟尼佛乃至十方诸佛出现在世间的本怀,最终目的就是要讲《无量寿经》的念佛法门,要将念佛法门流传、安住在世间,不使消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