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俗讲演

  1. 2024龙年新春讲话
  2. 皈依开示(2023年11月11日新营)
  3. 庆祝弥陀圣诞暨净嵩法师往生二十周年纪念讲话
  4. 2023中元开示
  5. 剃度开示 ──流转三界中,恩爱不能脱(2023年8月30日)
  6. 皈依.五戒.剃度开示(2023年7月18日)
  7. 阿弥陀佛依名号来救度众生(三)
  8. 谈净土宗志工的发心与行持(下)
  9. 谈净土宗志工的发心与行持(上)
  10. 2022中元开示
  11. 「光明遍照」六特色(下)
  12. 「光明遍照」六特色(上)
  13. 为净土宗志工干部讲话
  14. 清明节慎终追远与念佛(2022年清明节开示)
  15. 念佛超度之胜益
  16. 「光明遍照」文的特色
  17. 阿弥陀佛依名号来救度众生(二)
  18. 阿弥陀佛依名号来救度众生(一)
  19. 2020弥陀诞法会开示──必得超绝去
  20. 2020弥陀诞法会开示──念佛人六不四平(五)
  21. 2020弥陀诞法会开示──念佛人六不四平(四)
  22. 2020弥陀诞法会开示──念佛人六不四平(三)
  23. 2021中元念佛超荐法会开示
  24. 2020弥陀诞法会开示──念佛人六不四平(二)
  25. 2020弥陀诞法会开示──念佛人六不四平(一)
  26. 2019年弥陀诞开示
  27. 2020中元法会开示
  28. 志工四喻
  29. 人生是苦
  30. 生命无常三根本
  31. 两种深信、触光柔软、感恩欢喜
  32. 剃度开示(2019年7月7日)
  33. 中元节开示(2019)
  34. 剃度开示(2019年5月12日)
  35. 猪年话猪
  36. 剃度开示(2018年7月31日)
  37. 净土宗──往生净土成佛宗
  38. 受戒与持戒
  39. 趋向净土的关键密码
  40. 剃度开示(2018年3月24日)
  41. 二种成佛法
  42. 横超的净土法门
  43. 往生与预知时至
  44. 剃度及皈依开示(2017年9月19日)
  45. 往生极乐的条件(下.问答)
  46. 剃度开示(2017年8月18日)
  47. 往生极乐的条件(中)
  48. 往生极乐的条件(上)
  49. 深信因果,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念佛成佛
  50. 四十八愿分类归结
  51. 弥陀愿心的根源
  52. 净土宗的结论──宗旨四句偈
  53. 大慈悲五要点
  54. 慈心法门
  55. 念佛不妄语
  56. 真正的佛法是建立在脱离轮回之上
  57. 净土宗的根源
  58. 真正的孝行──托父母於阿弥陀佛
  59. 为何吃素?
  60. 略谈佛教的意义与净土宗之殊胜
  61. 「自省己过,善覆他罪,乐修慈心」
  62. 爱与佛命
  63. 不请之友
  64. 岁末聚餐对僧众的谈话
  65. 学佛的目的
  66. 说爱(二)
  67. 说爱(一)
  68. 念佛名号 学佛爱心
  69. 心平气和 无住生心
  70. 念佛超度 三涂众生
  71. 澳门净土宗学会 赞颂辞
  72. 「以诚感人」的意涵
  73. 第一届净土宗志工研习会勉言
  74. 慧净法师除夕团拜电话致辞
  75. 在心、在缘、在决定
  76. 佛教点灯的意义
  77. 念佛的方法与要领
  78. 念佛成佛的原理
  79. 佛在何处?
  80. 志工服务精神的内涵
  81. 净土行人应具备的根本知见
  82. 慈悲的救度
  83. 念佛生莲
  84. 三涂众生 念佛往生
  85. 信受弥陀救度
  86. 为新戒比丘开示
  87. 归依劝嘱
  88. 念佛的音调与心态
  89. 本愿称名 凡夫入报
  90. 「澳门弥陀共修会落成法语」略讲
  91. 厌秽欣净 切愿往生
  92. 初机念佛群疑问答
  93. 简介净土宗专纯念佛的道风及心态
  94. 净土法门 理事互含
  95. 初学净土法门应有的认识
  96. 念佛人的「本尊」
  97. 一天的生活,从念佛开始
  98. 念佛即圆满悲智功德
  99. 〈人有实德,天有奇报〉一文的启发
  100. 明信因果,念佛求生
  101. 如何真正圆满人生的目的
  102. 万行不凭凭念佛(二)
  103. 万行不凭凭念佛(一)
  104. 信佛救度念佛名 命终直入涅盘城
  105. 弥陀名号 不可思议
  106. 守愚念佛 弥陀住顶
  107. 阿弥陀佛的救度
  108. 一切众生 皆有佛性
  109. 念佛方能消宿业
  110. 念佛成佛 即是佛教
  111. 阿弥陀佛 是何等佛
  112. 以佛为念 以净为归
  113. 念佛众生 摄取不舍
  114. 乘本愿船 登涅盘岸
  115. 净土法门 万法归宗
  116. 世间虚假 唯佛独真
  117. 一心念佛 无疑无杂

法义开示

  1. 《观无量寿经》概说(二十三)
  2. 《观无量寿经》概说(二十二)
  3. 《观无量寿经》概说(二十一)
  4. 《观无量寿经》概说(二十)
  5. 《观无量寿经》概说(十九)
  6. 《观无量寿经》概说(十八)
  7. 《观无量寿经》概说(十七)
  8. 《观无量寿经》概说(十六)
  9. 《观无量寿经》概说(十五)
  10. 《观无量寿经》概说(十四)
  11. 《观无量寿经》概说(十三)
  12. 《观无量寿经》概说(十二)
  13. 《观无量寿经》概说(十一)
  14. 《观无量寿经》概说(十)
  15. 弥陀净土的特色-超
  16. 《观无量寿经》概说(九)
  17. 《观无量寿经》概说(八)
  18. 《观无量寿经》概说(七)
  19. 《观无量寿经》概说(六)
  20. 《观无量寿经》概说(五)
  21. 善导净土教理的核心
  22. 净土宗带三法数
  23. 善导大师〈赞佛偈〉之深广内涵
  24. 善导净土教理特色
  25. 净土宗信仰的内涵(五)
  26. 净土宗信仰的内涵(四)
  27. 净土宗信仰的内涵(三)
  28. 净土宗信仰的内涵(二)
  29. 净土宗信仰的内涵(一)
  30. 《观无量寿经》概说(四)
  31. 《观无量寿经》概说(三)
  32. 《观无量寿经》概说(二)
  33. 《观无量寿经》概说(一)
  34. 善导大师净土思想(十七)
  35. 善导大师净土思想(十六)
  36. 善导大师净土思想(十五)
  37. 善导大师净土思想(十四)
  38. 善导大师净土思想(十三)
  39. 善导大师净土思想(十二)
  40. 善导大师净土思想(十一)
  41. 善导大师净土思想(十)
  42. 善导大师净土思想(九)
  43. 善导大师净土思想(八)
  44. 善导大师净土思想(七)
  45. 善导大师净土思想(六)
  46. 善导大师净土思想(五)
  47. 善导大师净土思想(四)
  48. 善导大师净土思想(三)
  49. 善导大师净土思想(二)
  50. 善导大师净土思想(一)
  51. 「三誓偈」略解
  52. 念佛的利益
  53. 剃度典礼开示
  54. 「弥陀三约定」
  55. 为新戒弟子开示
  56. 净土宗「四不」
  57. 《无量寿经》大意(九)
  58. 《无量寿经》大意(八)
  59. 《无量寿经》大意(七)
  60. 《无量寿经》大意(六)
  61. 《无量寿经》大意(五)
  62. 《无量寿经》大意(四)
  63. 《无量寿经》大意(三)
  64. 《无量寿经》大意(二)
  65. 《无量寿经》大意(一)
  66. 《无量寿经》概说(续)
  67. 《无量寿经》概说
  68. 净土宗特色略说
  69. 净土宗宗旨略说
  70. 略说净土宗教判
  71. 佛化婚礼开示
  72. 自信教人信 担当向前行
  73. 成佛何时、极乐何处、往生何位?
  74. 出家的价值与意义
  75. 略说弥陀名号之义
  76. 为什麽净土法门是易行道?
  77. 净土宗是弥陀慈悲救度的法门
  78. 娑婆众生 无不是业
  79. 龙树菩萨往生安乐国
  80. 华光出佛
  81. 弥陀光明 最尊第一
  82. 法是道场的灵魂
  83. 不问罪福 念佛皆生
  84. 弥陀诞辰念弥陀 (二)
  85. 弥陀诞辰念弥陀(一)
  86. 「名号的功德」与「念佛的利益」
  87. 「《大经》三要文」的重要性
  88. 极乐安身实是精
  89. 大悲传普化 真成报佛恩
  90. 相劝行念佛 悉名行大悲
  91. 《地藏经》「念佛度亡」之文略讲
  92. 口称成因由法德
  93. 念佛与佛,机法一体
  94. 净土法门的大根大本
  95. 何谓「一心不乱」?
  96. 略谈念佛方式与庄严道场
  97. 极乐无为涅盘界
  98. 如何真正纪念「弥陀圣诞」
  99. 弘愿寺「护法联谊会」开示
  100. 为回龙寺常住僧众开示
  101. 净宗宗旨与敦伦尽分
  102. 净土宗「宗旨」与「特色」略讲
  103. 兼具胜易特色的纯正净土宗(问答)
  104. 兼具胜易特色的纯正净土宗(开示)
  105. 净土宗的几个名词略释
  106. 成佛如林的法门
  107. 善导大师-《观经疏》大愿业力与《大经》三誓偈
  108. 善导大师-略说善导大师「赞佛偈」之深广内涵
  109. 善导大师-本愿称名 凡夫入报(五)
  110. 善导大师-本愿称名 凡夫入报(四)
  111. 善导大师-本愿称名 凡夫入报(三)
  112. 善导大师-本愿称名 凡夫入报(二)
  113. 善导大师-本愿称名 凡夫入报(一)
  114. 昙鸾大师《往生论注》-缘佛愿力速成佛(四)
  115. 昙鸾大师《往生论注》-缘佛愿力速成佛(三)
  116. 昙鸾大师《往生论注》-缘佛愿力速成佛(二)
  117. 昙鸾大师《往生论注》-缘佛愿力速成佛(一)
  118. 昙鸾大师《往生论注》-不虚作住持功德(四)
  119. 昙鸾大师《往生论注》-不虚作住持功德(三)
  120. 昙鸾大师《往生论注》-不虚作住持功德(二)
  121. 昙鸾大师《往生论注》-不虚作住持功德(一)
  122. 《易行品》概说
  123. 龙树菩萨《易行品》- 称名、易行疾至、不退转(二)
  124. 龙树菩萨《易行品》- 称名、易行疾至、不退转(一)
  125. 龙树菩萨《易行品》-易行品本愿释略解(三)
  126. 龙树菩萨《易行品》-易行品本愿释略解(二)
  127. 龙树菩萨《易行品》-易行品本愿释略解(一)

宗风

  1. 宗风学习(七)
  2. 宗风学习(六)
  3. 宗风学习一~五

临终开示

  1. 临终的殷切劝导叮嘱
  2. 娑婆旅程尽,辞别归莲乡
  3. 信顺弥陀救度

访问篇

  1. 辅仁大学宗教系所师生参访慧净法师记
  2. 传承的路_与越南团法师谈话

问答

  1. 为善导寺干部莲友开示(问答)
  2. 他力与因果,有矛盾吗
  3. 他力的念佛就是随缘的念佛?
  4. 如何从自觉愚恶契入弥陀的救度
  5. 於福州答莲友问
  6. 於弘愿寺答僧众问

第十八愿善导释

  1. 第十八愿善导释(二十)
  2. 第十八愿善导释(十九)
  3. 第十八愿善导释(十八)
  4. 第十八愿善导释(十七)
  5. 第十八愿善导释(十六)
  6. 第十八愿善导释(十五)
  7. 第十八愿善导释(十四)
  8. 第十八愿善导释(十三)
  9. 第十八愿善导释(十二)
  10. 第十八愿善导释(十一)
  11. 第十八愿善导释(十)
  12. 第十八愿善导释(九)
  13. 第十八愿善导释(八)
  14. 第十八愿善导释(七)
  15. 第十八愿善导释(六)
  16. 第十八愿善导释(五)
  17. 第十八愿善导释(四)
  18. 第十八愿善导释(三)
  19. 第十八愿善导释(二)
  20. 第十八愿善导释(一)

净土法门的核心

  1. 净土法门的核心(二十)
  2. 净土法门的核心(十九)
  3. 净土法门的核心(十八)
  4. 净土法门的核心(十七)
  5. 净土法门的核心(十六)
  6. 净土法门的核心(十五)
  7. 净土法门的核心(十四)
  8. 净土法门的核心(十三)
  9. 净土法门的核心(十二)
  10. 净土法门的核心(十一)
  11. 净土法门的核心(十)
  12. 净土法门的核心(九)
  13. 净土法门的核心(八)
  14. 净土法门的核心(七)
  15. 净土法门的核心(六)
  16. 净土法门的核心(五)
  17. 净土法门的核心(四)
  18. 净土法门的核心(三)
  19. 净土法门的核心(二)
  20. 净土法门的核心(一)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

  1.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前言 ── 四、忆与念
  2.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前言 ── 三、念者今心也,黏着不能忘
  3.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前言 ── 二、闭关念佛的苦恼者
  4.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前言 ── 一、念佛先要认识佛
  5.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四十八)阿弥陀佛,是一尊现往东方的佛
  6.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四十七)阿弥陀佛,是一尊令众成佛的佛
  7.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四十六)阿弥陀佛,是一尊使凡入报的佛
  8.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四十五)阿弥陀佛,是一尊报身报土的佛
  9.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四十四)阿弥陀佛,是一尊诸佛证诚的佛
  10.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四十三)阿弥陀佛,是一尊临终来迎的佛
  11.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四十二)阿弥陀佛,是一尊亲近增上的佛
  12.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四十一)阿弥陀佛,是一尊身心无碍的佛
  13.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四十)阿弥陀佛,是一尊光息三涂的佛
  14.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三十九)阿弥陀佛,是一尊光明无碍的佛
  15.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三十八)阿弥陀佛,是一尊唯摄念佛的佛
  16.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三十七)阿弥陀佛,是一尊光明遍照的佛
  17.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三十六)阿弥陀佛,是一尊光明名号的佛
  18.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三十五)阿弥陀佛,是一尊名体一如的佛
  19.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三十四)阿弥陀佛,是一尊依正不二的佛
  20.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三十三)阿弥陀佛,是一尊机法一体的佛(下)
  21.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三十三)阿弥陀佛,是一尊机法一体的佛(中)
  22.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三十三)阿弥陀佛,是一尊机法一体的佛(上)
  23.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三十二)阿弥陀佛,是一尊不生不取的佛(下)
  24.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三十二)阿弥陀佛,是一尊不生不取的佛(上)
  25.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三十一)阿弥陀佛,是一尊为作大安的佛
  26.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三十)阿弥陀佛,是一尊召唤众生的佛
  27.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二十九)阿弥陀佛,是一尊不摈众生的佛
  28.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二十八)阿弥陀佛,是一尊代众受苦的佛
  29.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二十七)阿弥陀佛,是一尊以身为质的佛
  30.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二十六)阿弥陀佛,是一尊急救溺水的佛
  31.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二十五)阿弥陀佛,是一尊平等救度的佛
  32.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二十四)阿弥陀佛,是一尊主动救度的佛
  33.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二十三)阿弥陀佛,是一尊救度地狱的佛
  34.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二十二)阿弥陀佛,是一尊救世法王的佛
  35.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二十一)阿弥陀佛,是一尊救度众生的佛
  36.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二十)阿弥陀佛,是一尊为大施主的佛
  37.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十九)阿弥陀佛,是一尊惠利群生的佛
  38.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十八)
  39.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十七)
  40.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十六)
  41.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十五)
  42.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十四)
  43.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十三)
  44.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十二)
  45.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十一)
  46.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十)
  47.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九)
  48.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八)
  49.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七)
  50.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六)
  51.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五)
  52.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四)
  53.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三)
  54.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二)
  55.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一)
  56.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 目录
净土宗
慧净法师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慧净法师 > 法谈开示
top

法谈开示

厌秽欣净 切愿往生

       ──慧净法师2008年6月8日於台北念佛会为澳门莲友开示(三)
 

 

       各位同修、各位莲友:南无阿弥陀佛!

 

       今天早上要为大家讲述的主题是「厌秽欣净,切愿往生」。大家手上的这一份讲义,内容是节录自佛教经典以及历代祖师大德的法语,等一下我们就顺着讲义的内容一起来研讨。

 

       一个人如果不知道五浊恶世的秽污痛苦,就会迷恋而不晓得要离开;一个人如果不知道极乐世界的清净安乐、无有众苦,就不晓得欣慕而愿生净土。所以,早上先为大家阐述有关六道轮回的痛苦与不究竟,晚上和明天的时间,再讲解极乐世界的无为清净、常住涅盘的究竟之乐。请大家看讲义:

 

       《大经》言:

       爱欲荣华,不可常保,皆当别离,无可乐者。

 

       这短短四句法语,已经彻底显明了人生的实相。

 

       「爱欲荣华」,有一句话说:「爱不重,不生娑婆」,我们既然投生到娑婆世界来,表示每个人都有很深重的爱欲和烦恼,因为贪求五欲,所以广造杀、盗、淫、妄、酒等种种罪业。有关杀生,《楞严经》有一句法语说得很透底:「汝负我命,我还汝债,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生死。」就男女的情慾来讲,则说:「汝爱我心,我怜汝色,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缠缚。」所以,一切众生之所以生生世世在六道轮回,受苦不休,论其根本就是「爱欲」──贪爱追求世间的财、色、名、食、睡,导致生生世世相互结冤、结怨,而轮回无尽,受苦无穷。

       生在这个世间上,每个人内心都充满着爱欲,都是在追求荣华富贵,然而,「种种欲望求不得,纵使求得又如何」,求不得时固然苦,即使追求到了,最後都不可能常保。

       「皆当别离,无可乐者」,再怎麽样恩爱的骨肉,或者是夫妻,最後都一定要分离,古人说:「父母恩深终须别,夫妻义重也分离;人生似鸟同林宿,大限来时各自飞。」再怎麽样的拥有金银财宝,最後一毛钱也带不走。古人说:「金也空、银也空,死後何曾在手中;妻也空、子也空,黄泉路上不相逢。」所以,现在的拥有,不是真正的拥有;现在的相守,最後也会分开,而难再相逢相聚,即便相逢也互不认识,再怎麽样的富贵荣华,当他要死的时候,能够右手握金,左手握银,而欢喜满足的带着离开吗?不可能!大部份情形是:贫贱的人反而能视死如解脱,所以能够洒然而去,而一生富贵的人往往因为拥有娇妻美眷、恩爱家人、金银财宝,临命终时难分难舍,痛苦比贫贱的人更炽盛。

 

       人生的相聚,夫妻也好、父子母女也好、兄弟、六亲眷属,乃至同参道友、一般朋友、一般团体,或者是生存在这个社会、国家,甚至出生在这个地球上,无非都是缘。因为有了这个缘,才投生到地球来,投生到这个国家,投生到某一个家庭,如果没有这个缘,是绝不可能投生到这个地方的。

 

       怎麽样的缘呢?祖师大德开示说,人生相聚,无非是「讨债还债」,或者「报恩报怨」。所以,为了讨债还债,为了报恩报怨,就出生在某个环境,出生为某对夫妻的儿女;身体强弱、脑力智愚、一生成败、穷通贵贱,或者与谁结婚、生几个儿女,这个都有他的缘,否则是不可能来这里投胎转世的。佛说:「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做者是。」如果这一辈子夫妻恩爱、子女孝顺、家庭美满、事业发达,就晓得过去世彼此都是曾经结过好因好缘,而且有积德行善,所以才能够有这样幸福的这一世;如果夫妻个性不同,说话不投机,彼此相看互不顺眼,儿女又不孝顺,家庭时常争吵,事业总是亏本,人生种种都不顺利,就表示过去世彼此没有结好因好缘,少行善积德,所以这一辈子彼此相聚,就有这一些恩怨挫折。

 

       过去的生生世世当然我们无从得知,可是检讨今生今世,追根究本,就晓得过去我们是播怎麽样的种,才会导致现在的收成;尽管我们播种时无知,但是,最後就会晓得当初所播种的是什麽样的种籽。就好像半夜我们到仓库去,黑暗当中抓了一把种籽到外面播种,当时并不晓得是抓什麽种籽,可是总有一天会知道,当它开花结果的时候,就晓得当初抓的是怎麽样的种籽了。

 

       人生都是一个缘,不是报恩,就是报怨,不是讨债就是还债,只要债还完了,业了了,就一定会离开这个世间;如果这个业债还没有结清,要离开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们学佛者要认清这个事实,碰到逆境时,要知道这是我们过去自己播下的,不是上帝所安排,也不是阎罗王所判定,完全是我们自己安排、造作而来的,应该无怨无悔,不怨天、不尤人的甘心来承受,这样才能够还清这个债务;不然旧债未还,又加新殃,岂不是永远都在结冤结怨?永远都在冤冤相报?

 

       人有生必有死,就像作梦,终有醒来的时候。所以身体再怎麽健康长寿,彼此再怎麽恩爱,最後还是会转变、会离开,不是究竟的,因此《无量寿经》明显的开示我们人生的实相:「爱欲荣华,不可常保,皆当别离,无可乐者。」接下来:

       人在世间,爱欲之中,独生独死,独去独来;
       当行至趣,苦乐之地,身自当之,无有代者。

 

       请问大家,我们孤独不孤独?(众答:孤独。)那有结婚的人,有先生、有太太、有儿女、有眷属,现在又有同参道友,怎麽会是孤独呢?是不是将来死了,各自随业受报去,所以才孤独呢?其实不是。

 

       凡夫都有贪、瞋、痴、慢、疑,因此一定有各自的烦恼与执着,既然这样,就不可能彻底的体谅对方、包容对方、怜惜对方,彼此也就不敢倾诉心中的种种烦恼。夫妻再怎麽恩爱,儿女再怎麽孝顺,再怎麽样的相聚一堂,内心还是孤独。台湾有句俗语说:「心事谁人知」,谁敢把内心全部掏出来跟人倾诉呢?又有谁能够互相理解而相互包容呢?所以再怎麽样恩爱的夫妻,也很难尽情的倾诉心中的苦闷、烦恼与秘密。一个人的时候固然孤独,家亲眷属相聚一堂,也还是孤独的,所以说「人在世间,爱欲之中,独生独死,独去独来」。

 

       彻底而言,如果我们的起心动念像电视或电脑的萤幕,不需要我们诉说,自然就会随时呈现出来,我们无法选择、控制,大家都能够看得到,这样我们还敢出门吗?我想大家都不敢出门了,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妄想、杂念、烦恼,也都有不可告人之事。但是鬼神就有他心通,佛菩萨也有他心通,我们的起心动念、言语行为,都在他们的视线与听闻所及之范围内,他们都看得到、听得到。

 

       爱欲烦恼不重就不会出生在这个五浊恶世之中,知道这个道理,我们就应该彼此体谅包容。五浊恶世的众生都是恶人,都是一丘之貉,所以要彼此同情,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我既然如此,别人也是一样;别人会那麽做,表示我也会,只是今天我们没有碰到那样的因缘而已,如果和他相同的因缘,他就是我,我就是他,所以要彼此同情、彼此体谅。有一句话:「在业力的推动下,没有人是故意的,智者悲悯有情,凡夫互相谴责。」这一句话很具悲悯,又通情达理。如果大家把这一句话时刻谨记在脑海里,吟咏在心中,自然会逐渐转化个性气质,也会给自己带来温暖和谐的生活空间。

 

       在宇宙之中,真正了解我们、包容我们、体谅我们、不嫌厌我们,甚至不惜污染,亲自跳进五浊恶世的苦海抱住我们,救我们到岸上的,只有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无时不在、无处不在;阿弥陀佛智慧无量、慈悲无尽,我们的苦,我们的业力、身不由己,祂都看到了,都听到了,都知道了。祂是佛,没有人相、我相、众生相、寿者相,冤亲平等,自他一体,把我们每个人都看成祂的独生儿女、看成祂自己。像我们这样烦恼强盛、业障深重,心性刚强、难调难伏的众生,无人可救,无处可归,庆幸有弥陀主动、平等地救度,又建设极乐世界让我们众生有归依处。不管是圣人、凡夫、善人、恶人,只要到了无为涅盘的极乐世界,所有的烦恼,就会完全被融化;就像路面上的水,不管清净的、肮脏的,一旦进了大海,立刻跟大海的水一样;再怎麽样的破铜烂铁,一旦投入大冶烘炉,就立刻变铁成金,转凡成圣。

 

       「当行至趣,苦乐之地,身自当之,无有代者。」人在世间有些事情别人可以替代,可是往往重要的事情反而别人无法替代,譬如说饮食,别人能够替代吗?大小便溺旁人可以替代吗?还有最重要的:老迈、生病、死亡、随业流转,他人能够替代吗?所以说「无有代者」。

 

       明朝末年的憨山大师有写十首〈醒世歌〉,这十首〈醒世歌〉对人心、人情、世间都有很委婉的显明,这十首〈醒世歌〉已刊登在「净土宗网站」上,大家有空的时候,可以上网浏览。其中有一首说:「荣华终是三更梦,富贵还同九月霜;老病死生谁替得,酸甜苦辣自承当。」这首偈语说尽了人生的实相与归结。一切都是因缘和合,一切都是宿世所造,了解这个道理,逆境来时,就当还债想,对世间的种种顺逆得失,要有随缘想,不要妄份追求。

 

       有句话说:「一饮一啄,无非前定」,喝多少、吃多少,在你出生落地的时候就已经注定了。所以「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人生在世要安份守己,不要做非份之想,命中有的,只要正当、如理的去经营,自然就会获得;命中没有的,再怎麽样的费尽百般心机、豪取强夺,也得不到。纵然勉强得到,以後的祸害将会更大。

 

       当然,命运不是不能转变,所谓「命由心造,命随心转」,只要常存好心,常说好话,常行好事,安份守己,不妄份追求,命就会转变。尤其是,我们彻底的依靠弥陀,以这句万德洪名做为生命以及生活的依托,这样就有弥陀的加持,就会业障消除,福慧增长,命运自然能够转变,也就是所谓的「消灾免难,增福延寿」。尤其是学佛的人,除了安份守己,安贫乐道之外,更要尽量结善缘,尽量对众生行布施,尽量的服务、奉献。像最近的四川地震、或者是缅甸风灾,我们学佛的人应该要学佛大悲心,以悲悯之心来布施、援助,而对於自己的生活,反而应尽量简单、朴素,不要奢华。生活上真正需要的才拥有,如果只是想满足欲望,实际上是用不到的,就尽量不要,因为世上贫穷困苦、需要援助的人太多太多了。

 

       有一故事:一位旅行家旅游到某个地方,就特地去拜访当地一位哲学家,他到哲学家的处所,看到他家除了几本书、几件生活必用物品之外,几乎看不到什麽家俱。这个旅行家就问:「你家怎麽没有家俱啊?」这个哲学家反而问对方说:「那你的家俱呢?」他回答说:「我是一个过客,所以没有家俱。」哲学家也跟着说:「是啊!我也是过客。」

 

       「一旦无常到,方知梦里人,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我们不要去经营、追求带不去的东西,应把多余的用来布施、奉献给需要的人,所以一个学佛修行的人是「安贫乐道」,不是「安富乐道」,为什麽?他富不起来,他是以「道」为富,只要有多余的,他就会布施奉献出去。所以家里的东西够用而且可用就好了,够用之外,有多一点,就应该布施出去;可用之外,如果还追求高贵,也要舍离。所以学佛者家庭的布置,尽量简洁、整齐就好,尽量不要拥有身外之物,那些只有增加罪业。我们要广施仁慈,「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把多余之物,尽量寻找需要的人来布施给他。

 

       第二段,《地藏经》言:

       莫轻小恶,以为无罪,死後有报,纤毫受之。
       父子至亲,歧路各别;纵然相逢,无肯代受。

 

       意思是说,不要看轻小小的过失,或者是小小的罪业,以为它无关紧要,就去做了,可是积小恶会成大恶,而且点点滴滴死後都有报应,一丝一毫都逃不掉,自己都要去承受这个果报,别人无法代替,也不肯代替,即使父子那麽样的骨肉亲缘,也是业缘各自不同,纵然相遇了,也无肯互相代受,为什麽?这个业的痛苦,是非常悲惨无法忍受的,自己都难以承受了,何况愿意代替别人呢?所以人生最终的结局就是「父子至亲,歧路各别;纵然相逢,无肯代受。」那要怎麽办呢?就是念佛。

 

       有句法语说:「世间眷属,缘尽则离,图久聚者,当结佛缘,同念弥陀,同生极乐。」世间上再怎麽样的恩爱美满的家亲眷属,一旦业缘尽了就各自分开,随各自的业去不同的地方投胎转世轮回,不可能永远的美满、恩爱的相聚,如果想永远的相聚,应该怎麽办呢?要彼此都学佛,建立佛化家庭,进一步同修净土法门,同信、同愿、同行、同生极乐,这样的话就能够永远相聚。

 

       《阿弥陀经》说:「诸上善人,俱会一处。」不但彼此不会分开,而且都能够互成诸上善人,而不结冤结怨。有一首诗偈说:「普愿有情皆念佛,临终往生极乐邦,家亲眷属永团聚,光寿如同大愿王。」我觉得这一首偈非常的好,所说的是每一个人的愿望,有谁不希望恩爱的眷属永远团聚呢?有谁不希望没有死亡,寿命永远存在,同时又自由自在,不病不老呢?那要怎样才可以达到这样的愿望呢?唯有往生极乐世界,才能达成这样美满殊胜的缘。

 

       所以刚刚那两句法语很好,「世间眷属,缘尽则离,图久聚者,当结佛缘,同念弥陀,同生极乐。」因此「普愿有情皆念佛,临终往生极乐邦,家亲眷属永团聚,光寿如同大愿王。」光就是光明,寿就是寿命,往生极乐世界,我们身上的光明以及寿命就跟大愿王一样。大愿王就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所发的四十八大愿是超世愿,所以叫做大愿王。如果是靠我们自己修行要成为大愿王是绝不可能的,想都不敢想,因为十方诸佛都不及阿弥陀佛了,何况我们是薄地凡夫?可是因为有阿弥陀佛的超世愿,再怎麽苦恼罪恶的凡夫,只要他信受弥陀救度,专称弥陀佛名,愿生弥陀净土,临终必定往生弥陀净土,就跟弥陀光寿一如,就能够广度十方众生。所以生而为人,得闻佛法,又遇到弥陀救度的无上大法,真是宿世的善缘!真是最大的福报!所以我们应该要庆喜、珍惜,同时自信教人信。

 

       第三段,《法华经》第二卷言:

       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

 

       「三界」就是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是指地狱、饿鬼、畜生,还有人道、阿修罗道、以及欲界天的天道,都属於欲界。色界是指欲界天以上的四禅天;无色界是指色界天以上的四空天。欲界,就是有饮食欲及男女欲,从欲界天一直到地狱,都有男女、饮食、以及求名、求利、求权位这一些欲望。色界,所谓「无欲有禅具色身」,色界天是修禅而降伏饮食男女的种种欲望,不过还有色身,所以没有欲望,而具有禅定的,就会出生在四禅天。无色界天,就是已无形相,只有神识,不但没有男女、五欲,而且也没有身体,只有很微细的心念。

 

       可是佛陀开示说:「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固然地狱、饿鬼、畜生纯粹都是痛苦的,而人间是苦多乐少,天界是乐多苦少,但最後还是苦,因为那些乐都是短暂的,时间一到仍是堕落轮回。苦,有所谓「生、老、病、死」四种苦,又加上「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共八种苦。也有所谓的三苦,当下受身心逼迫的苦是「苦苦」;当下享乐,最後乐极生悲,乐尽苦来叫做「坏苦」;那即使当下不觉得苦,不觉得乐,可是微细的心念像水一直在流转,那也是一种苦,叫做「行苦」,细说起来,其实有无量无边,种种微细的苦。

 

       在人世间有天灾、有人祸。天灾,所谓的地水火风,有地震、有水灾、火灾、风灾,有海啸也有空难,也有自然的瘟疫流行病,不管住在山上、平地、海边或者是空中,都难免有这些灾难。又有人祸,人跟人之间彼此争斗、或者国与国之间互相战争、或者恐怖事件(如美国九一一),或者抢劫、杀害、种种社会或政治的迫害……等。

 

       欲界是如此,色界也是一样,无色界也是一样。因为色界、无色界的众生,只要寿命一到,还是随业流转,该堕落地狱道的就下地狱、该堕饿鬼道的就堕饿鬼道中,该堕畜生道的就堕入畜生道中,所以这三界六道都充满了无尽大火在燃烧,已经被燃烧到的是苦,还没有被燃烧的也终是苦,因为最後还是会被燃烧。所以说「众苦充满,甚可怖畏。」因此,我们要认清三界六道有无量无边的苦,知苦才能离苦。

 

       佛陀一开始讲经说法,就先说苦,把苦摆在前面,这并不是在吓唬我们,而是要我们认清这世间的事实,唯有认清事实、面对事实,这样才能解决事情、突破它、超越它,最後获得解脱。就好像一只凶猛的狗正在吠你、想咬你,这时如果你背对着牠而逃跑,反而会被牠咬,如果正面面对着牠,牠反而就吓跑了。面对这「三界无安,犹如火宅」的众苦、六道轮回的众苦,我们要面对它,面对,就会去寻求脱苦的方法。「人有诚心,佛有感应」,只要我们虔诚的追求,总有一天就会追求到解决的妙方。反之,如果不知苦、不晓得离苦,那就要永远受无穷无尽的苦了。为什麽?因为人生最多也只不过数十寒暑,再怎麽样的苦乐祸福,也只是这几十年而已,可是这一期的生命结束,并非就一了百了,等待我们的,是无穷尽的六道轮回,那岂不是由这短暂的苦,转而进入更广更大更长的苦?解决这三界六道的苦,其实不在天上,而是在我们人间,所以我们要把握有限的人生,追求永恒的解脱。

 

       第四段,《涅盘经》第三十八卷言:

虽复得受梵天之身,乃至非想非非想天,命终还堕三恶道中。
虽为四王,乃至他化自在天身,命终生於畜生道中,或为狮子、虎豹、豺狼、象、马、牛、驴。
次观转轮圣王之身,统四天下,富贵自在,福尽贫困,衣食不供。

 

       这段法语显示,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包括统治天下的转轮圣王,最後的结局,都是有苦无乐的。

 

       「虽复得受梵天之身」,梵天就是色界的初禅天。色界有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乃至非想非非想天」,非想非非想天就是无色界的最高境界。「命终还堕三恶道中」,他们的寿命很长,都处在禅定当中,能显现五种神通,可是命终之後还是要随业流转,应该堕落地狱道的就堕落地狱道,该堕落饿鬼道的就堕落饿鬼道,该堕落畜生道的就堕落畜生道,并不因为禅定功深、具有五种神通能飞行变化就能避免轮转三恶道的业果,不可能!都是随业流转。

 

       想想看,一个修行人的禅定功夫深厚到能够生於色界天,乃至无色界天,可见他是怎麽样的根机,是怎麽样的精进修行!以目前整个地球上来说,学佛修行的人非常多,但有谁具有四禅天的功夫?能够入定,功夫到达初禅的梵天,乃至无色界的非想非非想天呢?如果有的话,他就能够飞行、变化、具足五种神通,大家一定会仰慕他、去参访他、要跟他学,可是即使是这样的禅定功深,这样的因,所获得的果不管是色界天还是无色界天,结局一样是会堕落三恶道,只是时间的早晚而已,可见生天跟堕落恶道是一样的事情。

 

       所以,学佛修行,应该要有正确的知见,不可以因为仰慕功夫高深而跟他学习,可以仰慕,但可敬而不可学,为什麽?因为晓得那只是暂时的,不是究竟的;既然为了生死而修行,就要追求究竟的,他不究竟而且我们的根机也做不到,所以只可敬而不可学,甚至也未必可敬,未必可学。可敬可学的就是十方诸佛所赞叹的净土法门,因为一个专称弥陀佛名的念佛人,一旦业缘尽,就往生成佛,不但不堕三恶道,而且永不在六道轮回,还能够「还来娑婆度人天」,所以念佛的法门才是可敬可学的。

 

       何况不管显教、密教、禅宗或者其他宗门,现在并没有看到一位能够入定或者有神通的人,所以有人因为好奇而到西藏、尼泊尔或其他地方去接受灌顶,以我们这个法门来讲,那是不需要的。所以在宗风里,我才特别说要:「不好玄奇而平实化,不求高深而平常化」,因为那样反而容易迷失。

 

       「虽为四王」,四王就是四天王。四天王天是欲界天最低的一层,虽然是最低一层,可是跟人间相比的话,那是非常高超的,四天王天的寿命是五百岁,那里的一天就是人间的五十年,假若我们长寿活了一百岁的话,也才不过两天而已。四天王天的上一层就是忉利天,也就是所谓的三十三天,忉利天的寿命是一千岁,那里的一天是人间的一百年,我们长寿百岁,忉利天只不过是过了一天而已。所以如果我们往生忉利天,吃一顿饭再回到人间,就会看到原来是一个襁褓的婴儿,现在已经是白发苍苍的老人了。如果他过了一天、睡了一晚再回来,我们都已经轮回去了。欲界的第三天是夜摩天,第四天是兜率天,第五天是化乐天,「虽为四王,乃至他化自在天身」,他化自在天身就是欲界的第六天,「乃至」当然包含第二天到第五天。

 

       「命终生於畜生道中,或为狮子、虎豹、豺狼、象、马、牛、驴。」修十善以及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才能够生到欲界天,可是命终之後还是堕落畜生道中,或者是地狱饿鬼。以前是行十善,学慈悲喜舍,可是最後成为凶猛而又残忍的狮子、豺狼、虎豹……,可见在这个世间持五戒、修十善、学禅定,生於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还是不究竟的,还是颠倒的,他的善跟其他人的恶,最後结局是一样的,只是遇缘不同而循环不一样而已,最後还是一样会再六道轮回。这让我们晓得三界犹如粪坑一般,所以一定要厌离三界六道,而欣求极乐净土。

 

       「次观转轮圣王之身,统四天下,豪贵自在,福尽贫困,衣食不供。」转轮圣王就是统治整个地球的国王。这样的身份,可以说是豪贵自在了,可是寿命到、福报尽了,最後还是贫困、衣食不供。

 

       经典上,从欲界天堕落为畜生道的例证,在我们所出版的随身书《略谈三皈依》里面就有引用三则(第十七、十八、十九页),还没看过的人可以利用时间看一遍。

 

       第五段,《正法念处经》第十四卷言:

       无始生死中,业网覆世界,从天生地狱,从地狱生天。

 

       「无始」就是没有一个开始,过去,是无穷无尽的过去,没有所谓的开天辟地,或者耶和华以六天的时间创造天地跟万物人类,无始都比这个还要早。

 

       众生无始以来,生生死死、死死生生,流转於六道之中,所造的罪业──不论善业或恶业,可以说无量无边,充满整个宇宙,覆盖整个世界,制造了无色界以及色界、欲界天的善业,却也造了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道的恶业。所以,这一些业在这六道当中都具足、都充满,而且溢出了这个世界之外,把这个世界覆盖住了。所以《华严经》说:「若此恶业,有体相者,尽虚空界,不能容受。」如果众生的业有形相的话,那穷尽整个宇宙都容纳不下;但是业却是无形相,而覆盖整个宇宙。

 

       因此,即使现在生为天人,天人的果报一尽,还是堕地狱,因为业网是覆盖整个世界的,如果有地狱、饿鬼、畜生的业,因缘到时,一样会堕落而去受报。「从天生地狱,从地狱生天。」也就是说,天报尽了,接下来应该接受地狱的苦果,当下就会堕落地狱;而地狱的果报尽了,过去世的福报到了,应该接受天界的乐界,就会离开地狱而生到天界。可见生天也好,堕地狱也好,都是不定的,互相的、轮回的,也可以说是一体的两面。只有彻底的离开三界六道,才永不再轮回。

 

       我来说一件「从天生地狱」的事例,是佛陀的亲弟弟难陀尊者的故事。佛陀的释迦族当中,包括佛陀就有八位王子出家,除了佛陀,我们最熟悉的就是《阿弥陀经》中,十六位大阿罗汉当中的难陀、阿难陀、罗睺罗、还有最後一位阿(少/兔)楼驮,他们也都是王子。难陀是佛陀同父异母的亲弟弟,阿难陀是佛陀的堂弟,罗睺罗是佛陀的儿子,阿(少/兔)楼驮也是佛陀的堂弟。

 

       王子为什麽要舍离世间的荣华富贵,不追求五欲,而甘於孤独的、寂寞的、清淡的出家生活呢?这是因为他们体会到在孤独、寂寞、清淡当中,自有无量的、清净的安稳跟喜乐。反而在五欲、荣华富贵的皇宫当中,没有安稳可言,因为「三界无安,犹如火宅。」所以,学佛修行必需要能够忍於孤独,甘於寂寞,安於平淡,越是在人家觉得孤独、寂寞、平淡当中,我们反而能够喜欢这样的生活境界,而在这样的当中有法喜、有喜乐、有安稳,这样就容易有成就。

 

       本来,「真心本有,妄心本无」,我们的真心永远存在,不会变化,不会消失,真心是什麽呢?就是所谓的一真法界、真如实相、第一义空。妄心是什麽呢?妄心就是爱欲荣华,贪瞋痴慢,种种烦恼,妄想杂念,这些就是妄心。妄心本来是没有的,它是可以消失的;真心本有是永远存在,消失不了的。贪爱、瞋恨、嫉妒、不平、不满、贡高我慢,把这一些统统转变,统统离开之後的当下,呈现出离不开的、消失不掉的,那个就是真心。在那个心境当中,当然是孤独的、寂寞的、平淡的,然而孤独却不孤独,它拥有无量清净的法喜,所以它并不寂寞,唯有能够安於孤独,甘於寂寞,才能更接近我们的真如本性,这也是一种「厌秽欣净」。那如果孤独了、寂寞了,觉得难受,要去找一个东西来看,或者来听,或者来思惟,那就是离本心、离我们的佛性就越来越远。

 

       当然要转识成智或超凡入圣,以我们自己的力量是不可能的,同时我们这一个法门也不以这一种功夫做为追求的对象,而是依每一个人当下的根机去专念这一句弥陀名号。你能不能忍於孤独,甘於寂寞是另一回事,毕竟都是罪恶深重、烦恼炽盛的生死凡夫,要我们达到那个地步是不可能的,也因此我们唯有信受弥陀救度,专念弥陀佛名,愿生弥陀净土,只要我们往生弥陀净土,就能够达到安於孤独、甘於寂寞,而不觉得孤独、不觉得寂寞,反而有无量的、清净的法喜。

 

       这几位王子相继出家是有因缘的。佛陀出家之後,就尽量想办法要度祂的家人出家,解脱生死轮回。有一天,佛陀观察度脱难陀的机缘来了,就特意的到皇宫去托钵,难陀是佛陀的亲弟弟,出生於皇宫,受宫廷的养育,他的气质、才华出众,佛陀有三十二相,难陀有三十相,只差佛陀二相而已,可见相貌是多麽的端美跟庄严,可说是一国的美男子,他的太太孙陀利也是一国的美女,俊男美女同在皇宫享受宫廷的欲乐,应是世间男女最大的盼望。

 

       佛陀这一天来到皇宫向难陀托钵,难陀一看到哥哥好不容易从僧团回来,就备了种种美好的饮食要来供养佛陀,当难陀将钵装满了美食要给佛陀时,佛陀却没有当下接受,转身立刻向着精舍走去,难陀只好捧着钵跟随在後面。这个时候,他的太太孙陀利一看深觉不妙,立刻慌张的呼唤:「难陀啊!你要快去快回,不要耽搁。」一到了精舍,佛陀立刻命人为难陀剃发,要他披袈裟,在这里修行。难陀当然反抗啊,可是哥哥的威严没办法拒绝,只好暂时勉强的接受,跟着大家过着僧团的生活。可是身在僧团,心在皇宫,日夜想念着国中第一美女的太太孙陀利,根本无心於修行,同时,时刻想办法要偷偷的离开,赶快回到皇宫。

 

       难陀曾有几次利用佛陀不在的时候,偷偷的离开,可是每次都是到了半路就遇到了佛陀,而被佛陀带回来。有一次,佛陀到远方托钵,一些僧众又不在附近,难陀心想这正是离开的最好机缘,就立刻拔腿而走,他刻意走小路、走山边,忽然看见前面的山坡上一道光明显现,一位端正安详温雅的人影出现,啊!原来是佛陀,又被佛陀遇到了。

 

       佛陀一见难陀就问:「你是不是不堪於僧团的寂寞,思念着可爱的太太,想要回皇宫?」难陀就说:「是!是!」佛陀就带领着难陀往山中走去,在山中看到了一只老猕猴,既老、又秃头、眼睛又瞎,可说丑陋无比,佛陀看到这只老猕猴,就顺口问难陀:「孙陀利跟这只老猕猴比起来,谁比较漂亮?」难陀一听心中真的很不舒服,心想:「哎呀!佛陀您真是跟我开玩笑,我太太孙陀利是一国的美女,一般女人都不能比了,何况是这只瞎眼老猕猴。」正当难陀这样想的时候,佛陀就以神通把难陀带到忉利天,一看忉利天,哎呀!所住的都是七宝具足的宫殿楼阁,充满奇花异草,可以说是仙乐飘飘、笙歌处处,它的殊胜美好,真的不是世间所能比较的,即使皇宫也根本不能比。尤其是天子跟天女互相在一起享受五欲的欢乐,令人非常的欣羡。

 

       突然间,难陀发现有一个宫殿有很多天女守着,但这个宫殿并没有主人。难陀就问其中一位天女,这位天女就以一种娇美温柔的声音回答:「我们这个宫殿的主人,就是佛陀的弟弟难陀,他现在出家修行,以他的福报将来就会出生到这里,跟我们厮守、享乐。」难陀一听,可以说喜不自胜,巴不得赶快能够出生到天界,到这里来享乐。所以难陀回到人间之後,就精进修行,期盼早一天到天界去,而且一想到天上天女的美丽不是人间所能比拟,即使他的太太孙陀利一跟天女相比的话,就像那一只老猕猴了。从此之後,他心心念念不是在念他的太太孙陀利,而是在念天上的天女。

 

       又有一天,佛陀以神通带难陀到地狱,去参观地狱的苦境。到地狱一看,哎呀!那种悲惨真的无法形容,有刀山剑树、火汤油锅、种种刑具,被刑罚的地狱罪人,哀嚎之声响彻天地,令人不忍听闻。这时,难陀注意到在众多的火汤油锅当中,有一个油锅特别大,火特别炎热,可是却没有罪人在里面受刑罚,他觉得奇怪,就问佛陀是什麽原因?佛陀就说:「你去问旁边的狱卒看看。」难陀就去问旁边的狱卒,狱卒回答说:「这个特别大的油锅,里面的油是所有油锅当中最热的,这是在等待佛陀的弟弟难陀,因为他出家之心不正,等他上生天界,天福一尽後,就会立刻堕落到这个大油锅,接受这个果报。」难陀一听,吓得魂不附体,赶快央求佛陀带他离开。

 

       经过这一次之後,难陀一想到地狱,就心生恐惧,他的心境也转变了,是真心为了断除贪瞋痴,解脱六道轮回而修行,再也不做生天的想法了。後来,他精进修行,断除了贪瞋痴,证得了阿罗汉果。这就是「从天生地狱」的事例。

 

       假若佛陀没有带难陀尊者到地狱参观的话,他一心一意就想着天界的欲乐,不晓得要断除烦恼,追求出离,尽管上生天界,可是最後还是要堕落地狱啊!这也显示世间无常,人心无常,一切都是无常的。在还没有看到天女之前,他心心念念所想的是他的太太,在他的观念中,他的太太是最美丽的,他的心也是最爱着他太太的,想跟他的太太长相厮守着;可是,看到了天女之後,他不再认为他太太是最美丽的,反而是跟老猕猴一样了,也不想念她而想念天女了,可见一切都是无常的。原来恩爱非常,可是境界一变,恩爱也就跟着变了。永远不变、真实不虚的,就是极乐世界,所以我们应该厌离三界六道的污秽染着,而追求极乐世界的永恒自由,所谓「无有众苦,但受诸乐」的境界。

 

       今天我们就讲到这里,剩下的讲稿内容,希望大家利用时间去阅读、思惟。

 

       南无阿弥陀佛!

分享到
中华净土宗协会
净土宗文教基金会

11059台北市信义路五段150巷22弄41号
电话:02-8789-4818
传真:02-8780-7050
E-mail:amt@plb.tw

護 持 捐 款

● 郵局劃撥
戶 名:社團法人中華淨土宗協會
帳 號:50230511

● 銀行匯款
一、一般及ATM:
銀行名稱:台北富邦銀行莊敬分行
銀行代號:012
戶 名:社團法人中華淨土宗協會
帳 號:00461102022480
註:匯款/轉帳成功後,敬請來電告知捐
款人資料,以便開立收據。
電話:02-8789-4818

二、國外匯款:
Bank Name:
TAIPEI FUBON COMMERCIAL BANK CO.,LTD.
JUANGJING BRANCH
Bank Address:
NO.286, JUANGJING ROAD, TAIPEI CITY,
TAIWAN, R.O.C.
Tel:002-886-2-2722-6206
Fax:002-886-2-2720-6967
Swift Code:TPBKTWTP
Account(A/C):00461102022480
Name:Chinese Pure Land Buddhist Associ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