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談開示

  1. 「二河白道喻」給念佛人的啟發
  2. 《示病友》講記(二)
  3. 《示病友》講記(一)
  4. 愛的建設
  5.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
  6. 學法「十二防」
  7. 出家「三隨」「三不」
  8. 如何面對法義之爭
  9. 認識「觀世音菩薩」
  10. 淨土法義的修學次第與弘法原則
  11. 淨土思想的善導者
  12. 《觀經》教眼
  13. 純粹的淨土宗(三)
  14. 純粹的淨土宗(二)
  15. 純粹的淨土宗(一)
  16. 學僧工作 愛心為本
  17. 好好照顧自己
  18. 惜福與環保
  19. 念佛與做人
  20. 三好念佛人
  21. 做事與念佛
  22. 不問罪福 稱名必生
  23. 關於道場的軟硬體建設
  24. 下品下生之安心
  25. 宗風學習(三)
  26. 宗風學習(二)
  27. 宗風學習(一)
  28. 彌陀之家 愛心為本
  29. 於「弘願寺」為蓮友開示
  30. 為「福聖寺」常住僧眾開示
  31. 書讀百遍 熏法入心
  32. 如何讓法義入心──多聞熏習
  33. 流通法寶即是做彌陀的手足
  34. 南寧問答
  35.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四)
  36.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三)
  37.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二)
  38.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一)
  39. 淨土宗特色
  40. 淨土宗宗旨(二)
  41. 淨土宗宗旨(一)
  42. 人生之目的
  43. 答網上蓮友問(三)
  44. 《佛說阿彌陀經》淺釋(下篇)
  45. 《佛說阿彌陀經》淺釋(中篇)
  46. 《佛說阿彌陀經》淺釋(上篇)
  47. 淨土宗行人的時代感與使命感
  48. 「淨土宗如理論答七要事」概述
  49. 湖北仙桃彌陀寺念佛法會開示(三)
  50. 湖北仙桃彌陀寺念佛法會開示(二)
  51. 湖北仙桃彌陀寺念佛法會開示(一)
  52. 於「淨土宗中山念佛會」答蓮友問
  53. 於「淨土宗中山念佛會」開示
  54. 於「弘願寺」為僧眾開示
  55. 弘願寺「護法聯誼會」皈依開示
  56. 弘願寺「護法聯誼會」開示(二)
  57. 弘願寺「護法聯誼會」開示(一)
  58. 淨土宗如理論答七要事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

  1.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十二)
  2.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十一)
  3.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十)
  4.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九)
  5.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八)
  6.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七)
  7.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六)
  8.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五)
  9.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四)
  10.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三)
  11.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二)
  12.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一)

《淨土宗概論講記》

  1.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八)
  2.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七)
  3.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六)
  4.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五)
  5.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四)
  6.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三)
  7.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二)
  8.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一)
  9.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
  10.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九)
  11.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八)
  12.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七)
  13.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六)
  14.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五)
  15.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四)
  16.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三)
  17.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二)
  18.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一)
  19.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
  20.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九)
  21.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八)
  22.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七)
  23.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六)
  24.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五)
  25.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四)
  26.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三)
  27.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二)
  28.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一)
  29.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
  30. 《淨土宗概論講記》(九)
  31. 《淨土宗概論講記》(八)
  32. 《淨土宗概論講記》(七)
  33. 《淨土宗概論講記》(六)
  34. 《淨土宗概論講記》(五)
  35. 《淨土宗概論講記》(四)
  36.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
  37.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
  38. 《淨土宗概論講記》(一)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

  1. 第43課:釋去普通疑惑(三)
  2. 第42課:釋去普通疑惑(二)
  3. 第41課: 一、三經要點(二) 二、答疑(一)
  4. 第40課: 一、善導大師淨土思想特色 二、三經要點(一)
  5. 第39課:稱名一行,總超萬行 ──善導大師「念佛絕比」之文(五)
  6. 第38課:稱名一行,總超萬行 ──善導大師「念佛絕比」之文(四)
  7. 第37課:稱名一行,總超萬行 ──善導大師「念佛絕比」之文(三)
  8. 第36課:稱名一行,總超萬行 ──善導大師「念佛絕比」之文(二)
  9. 第35課: 一、彌陀光明,唯攝念佛──善導大師「唯攝念佛」之文(二) 二、稱名一聲,頓超生死——《觀經》「稱名往生」之文 三、稱名一行,總超萬行──善導大師「念佛絕比」之文(一)
  10. 第34課: 一、彌陀大悲,急救苦者──善導大師「溺水偏救」之文 二、彌陀光明,唯攝念佛──善導大師「唯攝念佛」之文(一)
  11. 第33課: 一、不顧貪瞋,稱名必生──善導大師「二河白道」之喻(二) 二、不論凡夫,只論彌陀──善導大師「凡夫入報」之文
  12. 第32課:不顧貪瞋,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二河白道」之喻(一)
  13. 第31課:不慮妄念,稱名必生 ──源信大師「不染污泥」之文(二)
  14. 第30課:不慮妄念,稱名必生 ──源信大師「不染污泥」之文
  15. 第29課:不問罪福,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不問罪福」之文(二)
  16. 第28課:不問罪福,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不問罪福」之文(一)
  17. 第27課:不問時節,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不問時節」之文
  18. 第26課:不擇眾機,稱名必生 ──法照大師「瓦變成金」之偈
  19. 第25課:諸佛作證,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諸佛舒舌」之文(二)
  20. 第24課: 一、名號本義,稱名必生──善導大師「六字釋」之文(三) 二、諸佛作證,稱名必生──善導大師「諸佛舒舌」之文(一)
  21. 第23課:名號本義,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六字釋」之文(二)
  22. 第22課:名號本義,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六字釋」之文(一)
  23. 第21課:本願不虛,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本願四十八字釋」之文
  24. 第20課:定業與助業 ──善導大師判「正助二業」明傍助業專正定
  25. 第19課:正行與雜行 ──善導大師判「正雜二行」勸捨雜行歸正行(三)
  26. 第18課:正行與雜行 ──善導大師判「正雜二行」勸捨雜行歸正行(二)
  27. 第17課:正行與雜行 ──善導大師判「正雜二行」勸捨雜行歸正行(一)
  28. 第16課:要門與弘願 ──善導大師判「要弘二門」而引要門入弘願(三)
  29. 第15課:要門與弘願 ──善導大師判「要弘二門」而引要門入弘願(二)
  30. 第14課:要門與弘願 ──善導大師判「要弘二門」而引要門入弘願(一)
  31. 第13課:聖道與淨土 ──道綽大師判「聖淨二門」而捨聖道歸淨土(三)
  32. 第12課:聖道與淨土 ──道綽大師判「聖淨二門」而捨聖道歸淨土(二)
  33. 第11課:聖道與淨土 ──道綽大師判「聖淨二門」而捨聖道歸淨土(一)
  34. 第10課:信機與信法 ──善導大師釋「機法深信」而棄自身歸彌陀
  35. 第9課:自力與他力 ──曇鸞大師釋「自他二力」而貶自力乘佛力(四)
  36. 第8課:自力與他力 ──曇鸞大師釋「自他二力」而貶自力乘佛力(三)
  37. 第7課:自力與他力 ──曇鸞大師釋「自他二力」而貶自力乘佛力(二)
  38. 第6課:自力與他力 ──曇鸞大師釋「自他二力」而貶自力乘佛力(一)
  39. 第5課:難行與易行 ──龍樹菩薩判「難易二道」而捨難行取易行(二)
  40. 第4課: 難行與易行 ──龍樹菩薩判「難易二道」而捨難行取易行(一)
  41. 第3課:善導大師思想概述
  42. 第2課:印光大師讚善導和尚(二)
  43. 第1課:印光大師讚善導和尚(一)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

  1.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臨終時示門第之法語)
  2.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辨食魚之法語)
  3.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妓女之法語)
  4.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四郎之法語)
  5.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重衡之法語)
  6.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忠綱之法語)
  7.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賴綱之法語)
  8.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無品之法語)
  9.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尼眾之法語)
  10.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信寂之法語)
  11.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隨蓮之法語)
  12.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道遍之法語)
  13.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乘願之法語)
  14.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聖光之法語)
  15.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隆寬之法語)
  16.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述《阿彌陀經》大意之法語)
  17.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從配流上洛之後開示之法語)
  18.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21~25)
  19.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16~20)
  20.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11~15)
  21.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6~10)
  22.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1~5)
  23.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白道之事)
  24.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三心料簡(一))
  25.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二部分21~總結)
  26.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二部分16~20)
  27.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二部分11~15)
  28.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二部分6~10)
  29.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二部分1~5)
  30.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46~小結)
  31.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41~45)
  32.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36~40)
  33.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31~35)
  34.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26~30)
  35.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21~25)
  36.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16~20)
  37.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11~15)
  38.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6~10)
  39.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1~5)

石家莊念佛開示

  1. 石家莊念佛開示(四)
  2. 石家莊念佛開示(三)
  3. 石家莊念佛開示(二)
  4. 石家莊念佛開示(一)

念佛往生開示

  1. 念佛往生(問答部分)
  2. 念佛往生開示(正文)
淨土宗
淨宗法師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淨宗法師 > 法談開示
top

法談開示

《示病友》講記(二)

怎樣表現佛跟你是一體的呢?

 

  「彌陀與我一起生活,同臥、同起」,我躺下的時候,他跟我一體,「哦,阿彌陀佛也躺下睡覺啦」,其實佛是不睡覺的,陪著你。你要起來的時候,「哦,阿彌陀佛起來啦」。「同出同入」,你出門的時候,阿彌陀佛跟著你一道出去;你進來的時候,阿彌陀佛跟你一道進來,那你還不一路平安?所以,你要坐飛機,阿彌陀佛跟你一起,你還怕這個、怕那個呀?有的人坐飛機,買好幾份保險,還不如念這句名號,買那麼多保險也不保險。阿彌陀佛跟你同入同出,同乘飛機,同乘船。

  但是,如果你罵人的時候就不好意思了,阿彌陀佛跟你一道罵人嗎?掌嘴!「搞錯了,不能罵人」。你想到佛都跟你同體了,你怎麼好意思罵人呢?「哦,阿彌陀佛」,口如蓮花吐香味,講一些好聽的話。

  「未到終焉,已坐蓮台」,還沒有死,已經坐上了阿彌陀佛的正覺蓮花台。這就是平生業成,往生一定,已在佛的手掌心中。阿彌陀佛手托一個蓮花台,你還沒有死,神識已經登上去了,身體在這個世間不過像一個影子而已。

  「凡事愛心,凡事知足,凡事感恩,凡事恭敬,凡事謙卑。凡事不計較,凡事為他設想」,這有七個「凡事」。到老了,人都會懷念年輕,有一段段的經歷;然後,他想找人家說話,人家不理他。所以這個時候,老人的心理往往會比較特別,如果做到這幾條,你就好了。

  「凡事愛心」,已經老了,一切都過了,所以看人都是笑瞇瞇的。你都老了嘛!你看人都是很慈祥的,看哪個都像你兒子、孫子一樣,都很好,那不就好了嗎?你跟別人也沒有什麼爭的了,有什麼好爭的?都九十幾歲了。你爭棺材吧,現在政策也不允許;爭火化場吧,一把火都一樣,沒什麼爭的。所以,老人如果整天以愛心對人,他是非常慈祥的,就像落日的黃昏,給人一種溫馨、柔和的感覺。所以,老人的笑容非常莊嚴,他跟小孩子的笑容不一樣。小孩子的笑容叫作燦爛,朝霞一般;老人的笑容叫作安詳,如晚霞一般。像我這種人到現在,就是烈日炎炎,沒有小孩子朝陽般的清純,又沒有老人晚霞般的慈祥,說話像太陽,曬得厲害,這是年齡的關係——沒關係,你們等一等,等我落山的時候一定會很慈祥。那必須的,肯定的,到時候我一定這樣的。

  老人要像老人的樣子,「凡事愛心,凡事知足」。到年老的時候,你不知足,那就苦了,說「兒不孝順啦,鄰里怎麼樣啦,人家怎麼樣啦」。年老了就要知足,你不知足也要知足,說啥都「夠啦,好啦,滿啦」。我遇到不少蓮友,年老了很知足,「哎呀,我活80歲,太多啦,不要那麼多」,「現在一切都很好啦」,「我都已經跑步進入共產主義啦,因為我念佛往生一定了」,很知足,知足常樂。老人如果不知足,你又沒辦法;年輕不知足,還可以去拚一拚。老了不知足,除了自己掉眼淚,啥也弄不著。你有什麼辦法呢?身體不行了,體力、精力也不行了。年輕的時候想跟別人拼、吵,你現在不行了,吵嘴都沒勁了。那怎麼辦?知足吧,「都好著哪」。

  「凡事感恩」,「你們對我都很好,你們都很孝順」,年老人也要知道感恩。不感恩,你就整天在那裡怨聲嘆氣,「哎呀,他小的時候多好啊,現在都不給我打電話了」,「哎呀,怎麼好幾天都沒有回來看我了?」你兒子出差,在美國,能回來嗎?其實沒過多長時間,他覺得日子熬得不能過,整天在那裡看日子。再沒事就「哎呀,我哪疼哪癢,你帶我上醫院吧」,其實他就是要一個關懷,他並不疼,也沒什麼多大了不起。就是要有人陪著他,到醫院去推個輪椅啊,給他掛個號啊。這也可以理解,因為他能量不足,需要愛心,需要人家照顧,需要人家摸摸他,像小孩一樣哄著他。為什麼說老人是老小孩,需要哄呢?他能量不夠,需要愛心來補充。我們念佛人不要讓凡人來哄我們,我講老實話:本凡夫我告訴你,一般人哄我,我還不要你呢。哄我,最起碼要觀世音菩薩級別的,一般人靠邊站!

  念佛了,觀世音菩薩來給你摸摸頭,大勢至菩薩來給你摸摸口,阿彌陀佛來照照你,十方諸佛來給你揉一揉、搓一搓、按摩按摩,一般人要哄我們還不行。我們是老凡夫、大凡夫、超級凡夫,一般人哄我們,那兩把刷子還不行,所以我們就念阿彌陀佛。

  「凡事感恩」,世間養老院裡的老人,他有很多不滿意的:護工不行,吃的也不行,總之牢騷埋怨一大堆。如果沒有念佛,難免會這樣。我們念佛人,河北渤海雙緣安養院怎麼那麼好呢?老人怎麼願意去那裡呢?他們在裡面就貫徹了這些原則:凡事愛心,凡事知足,凡事感恩,凡事歡喜,凡事微笑,凡事安詳……,他們都好,都念佛了啊。

  他們這樣,養老院的氣氛完全不一樣。一般的養老院都是老氣橫秋、暮氣沉沉、死氣逼人、怨氣重重。走進去,脾氣一個比一個大,一個不喜歡看一個,「七十歲看你八十歲了呢,八十歲看你還九十歲了呢」,看了都不好看。念佛的養老院有佛法,有佛號念,在裡面體現這些原則,有愛心。

  這樣,對他子女也好,「你們去幹活兒吧,上班,沒事,我好著呢」。過年,父母在養老院,子女要接回家,「哎,我不回去了,你們過吧」。你說這子女多安心啊!他隔得再遠,哪怕三百公里,他也開車來看你。你動不動叫人家來看你,就煩你了,「我給錢吧」,這時候父子關係還處不好。你能這樣做,你們父子關係還處得好。人有自尊,人有自立,人家才尊重你。你靠這句南無阿彌陀佛,老了,有生命的尊嚴,活得就是不一樣。念佛,這句名號給我們刷卡,我們富著呢,生活完全不一樣。

  現在念佛的女眾比較多,念佛的女眾在家裡,居然還被不念佛的丈夫欺負了,你這佛怎麼念的?你還被他震住了,你這佛怎麼念的?肯定要把他玩得團團轉。念佛的人,還不能把你先生玩轉啊?靠什麼玩他?不是靠嫉妒心,不是靠潑婦,不是靠河東獅吼,而是靠愛心、知足、感恩,把他玩轉,就像玩遊戲一樣。

  你念佛了,還受他的窩囊氣,那你佛沒念好。念佛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想跟我玩,把你玩到淨土。就你那兩下子,想跟我玩啊,我是獲得大勢至菩薩傳承,獲得觀世音菩薩的本事了,就你小凡夫,那不是螳臂擋車、蚍蜉撼樹,自不量力嗎?」一個念佛人還被不念佛的人弄得起不來,你說多丟面子啊,把阿彌陀佛的面子給丟盡了。

  就憑這些:凡事愛心,凡事知足,凡事感恩,凡事恭敬。「哎呀,大丈夫回來了。」「我幹嘛喊他大丈夫,憑什麼?我就要和他鬧平等」。你還跟他鬧平等?你跟他鬧平等,你就掉下去了。你現在在天上,跟他平等,不就掉下去了嗎?你在佛那裡,你還跟他平等?他就是個小凡夫。你要布施他一點,「我於無量劫,不為大施主,普濟諸貧苦,誓不成等覺」。你現在在家裡充一把佛,布施你先生一把愛心。為什麼?你心裡滿意、滿足了,才不跟他計較,給他一點小甜蜜,沒關係的。凡事恭敬,凡事謙卑,凡事不計較,凡事為他設想。你這樣去做,他不就乖乖聽你的?他聽你的,就是聽佛的,我們後面還有指揮的呢。他不聽你的,那你給佛也丟面子了。你是念佛人,他不聽你的,等於你也沒聽佛的了。所以,念了佛後,你要有智慧,首先把這個智慧用在夫妻關係當中。

  下面還有一封信是我寫的——《給病重老居士的一封信》,我們也學習一下。這些都可以作為我們看望病人時引導的資料,供大家參考。你瞭解他這時候的狀態,說話對準他的根機。

  「南無阿彌陀佛。某老居士惠鑒,老居士近況盡悉」,因為他寫了一封信給我。

  「對老居士的身體病苦很是憂懷掛念,知念佛精進,更是隨喜讚歎」,這是兩句客氣話。

  「病苦為人生常態」,病苦,每個人都會經歷,這是一個正常的狀態,並不是就你自己特別病苦,大家都一樣。

  「佛說人生是苦,老居士這番體會想必更深」,一般講「人生是苦」都是嘴上說說,等我們真的得了病,可能感受就更加深切。

  「真正病苦加身,唯有病者知之,餘人不知」,所謂「好人不知病者苦,飽人不知餓者饑」。

  「當然更無法代替。離苦得樂,是眾生本能需求;拔苦與樂,是彌陀本願目的。由苦而更加念佛,由苦而更求往生,即能脫眼前小苦,獲未來永恆大樂——成佛大樂」,通過苦,我們願意離苦得樂,剛好阿彌陀佛為這個目的而來。所以,這樣就可以來念佛,獲得成佛的利益。

  「當我苦時,想到天下還有無量如我一般苦、比我更苦的人。我雖病苦,有佛念,雖苦而慶幸」,雖然苦,但是我們有光明、有前途、有佛念,這些都是萬幸之事。苦算什麼?佛才是老大,對不對?如果我們念了佛,有苦時,卻在那裡說「佛算什麼?病才是老大」,那你的病就把佛壓倒了。我們病苦時有佛念,心裡就有主,不會覺得有多大了不起。當然,這也是說一說,可能你會說「苦不在你身上,你說得這麼容易」。總之,大的原則是心中要安。

  「若無佛念,則永苦而無出頭」,如果沒有佛念的話,你這個苦就沒有出期了。何況一生只是一個身體的苦,和地獄、三惡道的長劫輪迴之苦,不足為比。如果念佛能免長劫輪迴之苦,身體小小的苦算什麼呢?

  「如此念佛,生感恩心,因小苦免大苦」,因為有苦就可以念佛,念佛免了輪迴的大苦,這不是賺了嗎?就會生感恩心。

  「又當思:我是罪惡凡夫,受此小苦,實是當然」,我們罪惡凡夫不受苦——連佛示現成佛的時候,還有種種不如意的事情,我們遭這點小苦,那不是天經地義、理所應當的嗎?我們罪惡凡夫造了多少罪?受一點苦,嘴上跟別人說因果報應,一旦報應到自己身上,就說不要受報,就忘記了——不是這回事,我們受一點小苦是應該的。這樣心裡就能接受,就不會埋怨。

  「今日受一分病苦,即消一分業障」,你造的業嘛,你受了苦就消了業。

  「臨終之時,增一分自在安樂,雖苦亦值」,作消業想,作酬債想,作報恩想,作念佛想,雖然我們受病苦也值得。

  「如藥雖苦而癒病,身受苦而益心」,就像我們服藥一樣,藥雖然苦,但是能治好我們的病;身體雖然苦,能讓我們的心得利益。得什麼利益呢?增加我們的道心,增加我們對阿彌陀佛的仰賴,增加我們的機深信,讓我們可以放開雙手,任憑彌陀,增加我們對極樂的嚮往。這對我們道心的護持,對我們念佛的相續都非常有幫助。所以,由身受苦而心得利益。

  這個比較起來,值不值啊?如果你身體不受苦,哪有心思學佛念佛?身體好了,心受損失。我寧願身體生點病,修行人無事要帶三分病,什麼原因呢?帶多了,你又受不了,四五分,七八分,那不行,帶三分病就讓你得利益。身體雖然生病,但心得到利益,你不會那麼驕慢,也不會那麼狂野;你會比較謙卑,比較柔和。

  「欲減緩病苦,除了良醫良藥,自己可試從兩方面入手」,這個病苦來了,實在難以抵擋,總需要良藥來減緩,這是正常的,應該的,只要能找到,盡量找。但是能不能找著,也看你的福報,你多念佛,也許能增加這方面的福報。如果你福報不夠,遇到一個江湖郎中,頸椎不好,腰椎不好,「卡嚓」給弄斷了;或者越弄越不行,脖子本來偏兩度,給他整完之後偏八度,這都是沒有福報。有福報,遇到高明的中醫,輕輕一弄就好了。

  哪兩方面呢?「一心投靠阿彌陀佛,只求往生」,這句我就沒有多講,因為有這樣的心,你精神上的病苦就緩解。只求往生,而且佛會加持你。不要在那裡躁妄,只求病好,不求往生,效果肯定不行,心翻來覆去。

  我遇到一位老居士,她念佛,教理都很通達,但是因為得了癌症,也是一時糊塗,就想求病好,但老是不好,心裡急躁著呢。我就跟她打了一個電話,「妳現在怎麼這麼糊塗呢?妳就只管求死,不要求活了」,她就相信了,房間一關,只管求死,結果病好了,沒死。真的!這樣才靈!念頭一轉,馬上就不一樣。在那裡七上八下,求病好,總是纏綿不能好。我說「妳不要求病好,只管求死,妳現在這個年齡死了也值了」,我也沒跟她講軟話,因為講軟話不管用。

第二就是逆來順受。

  「甘心順受病苦,不加任何抗拒,如弱草之遇強風,順風倒伏」,什麼叫逆來順受呢?就像很柔軟的草,遇到強風,它怎麼樣?它肯定逆來順受,強風一來,它往地上一倒,這一倒就把強風的力量卸掉了。就像打太極拳,這就是太極,就給它卸了。它躺在地上舒服得很,十二級颱風也無所謂。你看千年古樹都給折斷了,樹平常看不起小草,大風一過,小草看不起大樹,「大樹哥,你在哪兒了?哎呀,腰斷了」。平常大樹都傲視小草,現在風一過,雨一過,小草又挺起來了,柔軟著呢。

  所以,我們念佛人要發揮小草精神,要逆來順受。強烈的病苦就是強風,怎麼辦?要往下一倒。

  這是我的親身經歷和經驗,我的身體也不太好,小車不倒慢慢推,好像還能往下活著。我的工作量其實也蠻大的,我的身體最不好、最弱的時候是在2006、2007、2008這幾年,甚至都不能說話,有半年沒說話,也沒有氣力。「那怎麼辦啊?」我就往那裡一倒、一賴,就像烏龜一樣不反應,什麼都不反應,享受生病的快樂。生病有什麼快樂?生病的樂是暈暈的樂,很安靜的那種。這個說不清楚。

  生病,你們要去感受它,不要著急看病,那就把你的思想浪費了。你要去感受它,你的狀態怎麼樣,很靈敏的。然後你要柔順,順著它。不是說不看醫生,也看,就讓醫生把個脈,「把吧」。就是你平常應對人事,任何時候都要讓能量消耗最小化,這是本能的。比如你去找醫生,你著急都是要耗能量的——把能量收起來,不急,因為你的能量非常弱,哪還耗得起?所有能量都收起來,然後醫生看他的,你自己把能量保住。

這個給大家參考。

  「不可生一念疑怨之心」,一般人這時候不是懷疑就是抱怨,你只要生懷疑和抱怨的心,效果絕對不行。懷疑什麼呢?「我念佛何以不靈呢?我念佛也不是不精進啊,念這麼多」,其實念的佛都漂掉了,一邊念佛邊想「阿彌陀佛,你把我病治好,快點治好吧,我念一萬,使勁,兩萬、三萬」,都在做表面功夫。

  就像澆樹一樣。樹雖然乾了,拿水澆到樹葉上管什麼用啊?要澆到根。什麼叫根?只管死不管活,只想求往生,不想求病好。念佛在根上才能得利益,你老是浮在表面上,「讓我病好吧,讓我病好吧」,這樣你念三萬聲,我告訴你,效果真的不大,但是對往生來講沒什麼問題。你要求病好,你都在表面上,所以要在根上求往生。聽說了求往生才行,「阿彌陀佛,求往生,讓我病好吧!阿彌陀佛,求往生,讓我快點好吧」——這樣不行,你求往生作一個幌子,還是希望病快點好,這是不靈的。是只想死,「算了,阿彌陀佛,我身體這樣不行,我也活夠了,如果壽命到了,讓我快點去吧」,要這樣發出真誠心,真的想求往生,不是求病好,「能好就好;不好,管它呢,無所謂」,這才靈。所以,你要賭出去。怎麼叫賭出去呢?扔出去。

  什麼叫「怨」呢?「我無大罪,何以受此巨苦?」「我這一輩子沒有造什麼大罪,也沒做什麼傷害良心的錯事,怎麼讓我這麼苦?」怨恨難平,好像佛法不靈。

  「如果生這些念頭,無窮冤家必纏上門」,你生怨的念頭,你過去無窮無盡的冤家債主肯定就找上你。如果你平時安心念佛,佛光攝受,他們就沒縫找你;現在你懷疑,又抱怨,等於是把腦袋從佛光裡伸出去,冤家就在門口,「卡——」掐住你,躲還來不及,你現在還伸出去啊?越是這個時候,越加無疑無慮來念阿彌陀佛。你如果不求往生,只想求病好,等於是把腦袋伸出去給別人打,冤家在門口拿刀「卡——」。這個時候你有疑心,疑心重,難以蒙佛光護佑,所以一方面被冤家找,另一方面佛光又護佑不到你,因為你懷疑、抱怨。

  「如能順受,則念念受苦,念念消業。既念念消業,必念念增上功德,臨終必得自在安樂」,告訴大家,我死的時候肯定這麼死,你們也這樣。

  如果你順受,順受什麼呢?叫逆來順受,一切的逆境,一切的病苦,人家對你的冤枉、誹謗等等這一切,你順著受,就念念受苦,念念消業,受苦不白受。所以,大家要知道這裡面有竅門。

  結果你受到苦,又把它吐出去,吐出去人家又還給你,還給你你又吐出去,返來復去,這個苦你要受七八遍,你說何苦呢?

  苦來了,就受了它,受了就得利益。念念受苦,念念消業,你要會受;你不會受苦,你念念受苦,還念念增加業障,犯不著。要逆來順受,順受就能消業。

  什麼叫「逆受」呢?不甘心,不情願,「我一定要還回去,一定要怎樣」,這樣告訴你,你一個苦就要變成一百個苦。如果你會受這個苦,順受的話,一個苦當下就消掉。今天受今天消,明天受明天消,念念受苦,念念消業。

  為什麼那麼多人得病那麼多年,到現在沒好?就是心裡沒有正確應對它,沒有把這個病順受,給它化掉;看醫生是一種方法,心裡要能接受。

  我寫過《看病四法》,這個病到你家來,它一定帶有它的任務,它在教你一堂課。你這堂課沒學會,它是不會走的。老師教學生還沒教會呢,回去怎麼交差?所以,這個病在你身上三年、五年、八年,那是可能的,因為你還沒學會嘛;一旦你學會之後,「學生教會了,我走吧」,病就走了。不相信,你們自己試試。

  念念受苦,念念消業;念念消業,念念增加功德;念念增加功德,到臨終當然自在安樂。

  「人皆知修福業為積功德,不知逆來順受,順受病苦而不疑不怨,也是消業增福,而且不需任何外在因緣,可謂坐地收功」,你要去修福業,需要有福田給你種,需要外因緣,還要有錢。你身體生病了,你只要逆來順受,順受病苦,不疑不怨,躺在那裡念佛,不需要任何因緣,坐地收功,多好,收功德,收福報。所以,生病也能賺福報,也能消業。

  「心既甘心順受,身體也安靜忍耐」,因為心這麼降伏,身體自然就增加了抵抗力,增加了忍受力。

  「或能稍緩病苦於一二」,病苦可能很重,但至少也能減緩一些。

  「病大苦時,雖不能立即全消,乃至覺得忍無可忍,也不得不忍」,「哎呀,這個病太重了」,那你有什麼辦法?你也不能不忍,它在你身上,你換給別人,別人願意替你也替不了。

  「但至少不會因為不忍、不耐而更增加苦」,如果你這樣的病苦,在心中增加一份疑怨,不忍不耐,你心裡就會更加痛苦。這是逆,不是順受,這會增加你苦惱的強度。就像大樹迎著風,它就折斷;小草柔軟,它就把風的力量卸掉了。

  我們也一樣,當我們生病的時候,一定要裝膿包,我們現在講的「裝慫」。一般人都不願意裝慫,「我要跟你拼」,還說要跟病魔鬥爭,我覺得這樣的人肯定不會好死。鬥爭啥呀?不要鬥爭,就裝慫包,往那裡一慫,但心裡在念佛。這個慫,就讓人家看不起,就要認輸,就要服輸。很多人,女強人也好,男強人也好,顯得自己很堅強,你堅強還能堅強過閻羅王啊?沒那回事。生病以後,要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和對待,這時候不要堅強。不堅強才是堅強,堅強就要斷掉,像小草跟大樹一樣,大樹堅強嗎?「卡」。小草不堅強,反而能活下來。

  「又,思尋短見,想早了脫」,有的人病了,「哎呀,我死了吧」,想早了脫。

  「推其根本,還是對目前身體所受病苦有不甘、不耐之心,致使不願、不能忍受」,如果我們心甘情願,願受,耐受,就不會有這樣的想法。既然你不甘不耐,又不願,不能忍受,非要去尋死,那會形成障礙。我也遇到好幾位來問我「師父,你看我現在病苦得不行了,我自殺,行不行?」我心想:這事你真會栽贓,找我問。我才不那麼傻呢。我說行啊?你死了,你家人找我,法院要找我呢。我一般都是閉口緘言。再說,這樣的事,你能問人家嗎?我就回答說:「這樣的事,問人家就不靈,剩下你知道的。」我就不說了。

  這樣的事你能問人家啊?你想尋死還問人家,還沒有死就弄得滿城風雨,對不對?你想死,不要問人家,你打定主意說「不想活了,我念佛到西方」,那是你自己的想法。你問我,我怎麼跟你說啊?這事都是你跟阿彌陀佛面對面交接,我不在中間做電燈泡照一把。你問阿彌陀佛去。所以,如果你真的這樣想,不甘不耐的話,肯定會起業障,反而就成了冤死鬼,最好就是順受。不管怎樣,就順受,不管做什麼,心裡很歡喜去做,不要疑慮,矛盾重重,那都不會有好結果。

  「望老居士更加信心念佛,稍加忍耐」,因為時間不長了嘛。

  「無量大苦即將過去,成佛大樂很快來臨。我們也為老居士念佛迴向,一起助同念佛消業,病苦速愈;往生成佛,廣度苦眾生」,「我於無量劫,不為大施主,普濟諸貧苦,誓不成等覺」,等我們到極樂世界以後,就可以和法藏菩薩因中發願一樣。

  生病也有學問,怎樣忍受病苦也有學問,怎樣耐這個病,怎樣逆來順受也有學問。醫生當然有醫生的作用和功效,我覺得要兩方面配合,我們自己也要配合。有很多人一生病的時候,自己主張大得不得了——自作主張也不行,醫生遇到這樣的病人,他也煩。就像你掉到水裡淹得要死,人家來救你,自己一大堆主張,人家怎麼來救你呢?叫你不這樣,你偏偏要這樣,「哎,我那樣行不行?」醫生說「你自己有本事,自己救自己吧,我們走了」。所以,要跟醫生很配合,他怎麼說你就怎麼做,就是剛才講的順受,裝膿包,裝慫,示柔弱,「我不行,病你是老大,你老大,你老大」。它來了,就是要顯示它的威嚴,你還跟它對抗,你找錯人了。你跟誰對抗,也不要跟病對抗,你跟病對抗,你能抗得住嗎?

  希望大家不得病,那是不可能的。得了病之後,要順受病,要觀察病,要體驗和享受病,那是有可能的。

  謝謝大家,南無阿彌陀佛。

 (完)

分享到
中華淨土宗協會
淨土宗文教基金會

11049台北市信義路五段150巷22弄41號
電話:02-8789-4818
傳真:02-8780-7050
E-mail:amt@plb.tw

捐 款 護 持

信用卡定期定額護持

本會推薦使用
前往

信用卡單筆護持

單次隨喜護持
前往

四大超商繳費護持

多元化的護持
前往

其他方式隨喜護持

匯款護持方式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