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談開示

  1. 「二河白道喻」給念佛人的啟發
  2. 《示病友》講記(二)
  3. 《示病友》講記(一)
  4. 愛的建設
  5.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
  6. 學法「十二防」
  7. 出家「三隨」「三不」
  8. 如何面對法義之爭
  9. 認識「觀世音菩薩」
  10. 淨土法義的修學次第與弘法原則
  11. 淨土思想的善導者
  12. 《觀經》教眼
  13. 純粹的淨土宗(三)
  14. 純粹的淨土宗(二)
  15. 純粹的淨土宗(一)
  16. 學僧工作 愛心為本
  17. 好好照顧自己
  18. 惜福與環保
  19. 念佛與做人
  20. 三好念佛人
  21. 做事與念佛
  22. 不問罪福 稱名必生
  23. 關於道場的軟硬體建設
  24. 下品下生之安心
  25. 宗風學習(三)
  26. 宗風學習(二)
  27. 宗風學習(一)
  28. 彌陀之家 愛心為本
  29. 於「弘願寺」為蓮友開示
  30. 為「福聖寺」常住僧眾開示
  31. 書讀百遍 熏法入心
  32. 如何讓法義入心──多聞熏習
  33. 流通法寶即是做彌陀的手足
  34. 南寧問答
  35.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四)
  36.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三)
  37.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二)
  38.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一)
  39. 淨土宗特色
  40. 淨土宗宗旨(二)
  41. 淨土宗宗旨(一)
  42. 人生之目的
  43. 答網上蓮友問(三)
  44. 《佛說阿彌陀經》淺釋(下篇)
  45. 《佛說阿彌陀經》淺釋(中篇)
  46. 《佛說阿彌陀經》淺釋(上篇)
  47. 淨土宗行人的時代感與使命感
  48. 「淨土宗如理論答七要事」概述
  49. 湖北仙桃彌陀寺念佛法會開示(三)
  50. 湖北仙桃彌陀寺念佛法會開示(二)
  51. 湖北仙桃彌陀寺念佛法會開示(一)
  52. 於「淨土宗中山念佛會」答蓮友問
  53. 於「淨土宗中山念佛會」開示
  54. 於「弘願寺」為僧眾開示
  55. 弘願寺「護法聯誼會」皈依開示
  56. 弘願寺「護法聯誼會」開示(二)
  57. 弘願寺「護法聯誼會」開示(一)
  58. 淨土宗如理論答七要事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

  1.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十二)
  2.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十一)
  3.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十)
  4.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九)
  5.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八)
  6.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七)
  7.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六)
  8.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五)
  9.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四)
  10.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三)
  11.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二)
  12.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一)

《淨土宗概論講記》

  1.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八)
  2.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七)
  3.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六)
  4.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五)
  5.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四)
  6.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三)
  7.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二)
  8.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一)
  9.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
  10.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九)
  11.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八)
  12.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七)
  13.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六)
  14.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五)
  15.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四)
  16.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三)
  17.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二)
  18.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一)
  19.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
  20.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九)
  21.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八)
  22.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七)
  23.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六)
  24.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五)
  25.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四)
  26.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三)
  27.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二)
  28.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一)
  29.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
  30. 《淨土宗概論講記》(九)
  31. 《淨土宗概論講記》(八)
  32. 《淨土宗概論講記》(七)
  33. 《淨土宗概論講記》(六)
  34. 《淨土宗概論講記》(五)
  35. 《淨土宗概論講記》(四)
  36.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
  37.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
  38. 《淨土宗概論講記》(一)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

  1. 第43課:釋去普通疑惑(三)
  2. 第42課:釋去普通疑惑(二)
  3. 第41課: 一、三經要點(二) 二、答疑(一)
  4. 第40課: 一、善導大師淨土思想特色 二、三經要點(一)
  5. 第39課:稱名一行,總超萬行 ──善導大師「念佛絕比」之文(五)
  6. 第38課:稱名一行,總超萬行 ──善導大師「念佛絕比」之文(四)
  7. 第37課:稱名一行,總超萬行 ──善導大師「念佛絕比」之文(三)
  8. 第36課:稱名一行,總超萬行 ──善導大師「念佛絕比」之文(二)
  9. 第35課: 一、彌陀光明,唯攝念佛──善導大師「唯攝念佛」之文(二) 二、稱名一聲,頓超生死——《觀經》「稱名往生」之文 三、稱名一行,總超萬行──善導大師「念佛絕比」之文(一)
  10. 第34課: 一、彌陀大悲,急救苦者──善導大師「溺水偏救」之文 二、彌陀光明,唯攝念佛──善導大師「唯攝念佛」之文(一)
  11. 第33課: 一、不顧貪瞋,稱名必生──善導大師「二河白道」之喻(二) 二、不論凡夫,只論彌陀──善導大師「凡夫入報」之文
  12. 第32課:不顧貪瞋,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二河白道」之喻(一)
  13. 第31課:不慮妄念,稱名必生 ──源信大師「不染污泥」之文(二)
  14. 第30課:不慮妄念,稱名必生 ──源信大師「不染污泥」之文
  15. 第29課:不問罪福,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不問罪福」之文(二)
  16. 第28課:不問罪福,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不問罪福」之文(一)
  17. 第27課:不問時節,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不問時節」之文
  18. 第26課:不擇眾機,稱名必生 ──法照大師「瓦變成金」之偈
  19. 第25課:諸佛作證,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諸佛舒舌」之文(二)
  20. 第24課: 一、名號本義,稱名必生──善導大師「六字釋」之文(三) 二、諸佛作證,稱名必生──善導大師「諸佛舒舌」之文(一)
  21. 第23課:名號本義,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六字釋」之文(二)
  22. 第22課:名號本義,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六字釋」之文(一)
  23. 第21課:本願不虛,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本願四十八字釋」之文
  24. 第20課:定業與助業 ──善導大師判「正助二業」明傍助業專正定
  25. 第19課:正行與雜行 ──善導大師判「正雜二行」勸捨雜行歸正行(三)
  26. 第18課:正行與雜行 ──善導大師判「正雜二行」勸捨雜行歸正行(二)
  27. 第17課:正行與雜行 ──善導大師判「正雜二行」勸捨雜行歸正行(一)
  28. 第16課:要門與弘願 ──善導大師判「要弘二門」而引要門入弘願(三)
  29. 第15課:要門與弘願 ──善導大師判「要弘二門」而引要門入弘願(二)
  30. 第14課:要門與弘願 ──善導大師判「要弘二門」而引要門入弘願(一)
  31. 第13課:聖道與淨土 ──道綽大師判「聖淨二門」而捨聖道歸淨土(三)
  32. 第12課:聖道與淨土 ──道綽大師判「聖淨二門」而捨聖道歸淨土(二)
  33. 第11課:聖道與淨土 ──道綽大師判「聖淨二門」而捨聖道歸淨土(一)
  34. 第10課:信機與信法 ──善導大師釋「機法深信」而棄自身歸彌陀
  35. 第9課:自力與他力 ──曇鸞大師釋「自他二力」而貶自力乘佛力(四)
  36. 第8課:自力與他力 ──曇鸞大師釋「自他二力」而貶自力乘佛力(三)
  37. 第7課:自力與他力 ──曇鸞大師釋「自他二力」而貶自力乘佛力(二)
  38. 第6課:自力與他力 ──曇鸞大師釋「自他二力」而貶自力乘佛力(一)
  39. 第5課:難行與易行 ──龍樹菩薩判「難易二道」而捨難行取易行(二)
  40. 第4課: 難行與易行 ──龍樹菩薩判「難易二道」而捨難行取易行(一)
  41. 第3課:善導大師思想概述
  42. 第2課:印光大師讚善導和尚(二)
  43. 第1課:印光大師讚善導和尚(一)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

  1.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臨終時示門第之法語)
  2.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辨食魚之法語)
  3.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妓女之法語)
  4.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四郎之法語)
  5.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重衡之法語)
  6.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忠綱之法語)
  7.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賴綱之法語)
  8.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無品之法語)
  9.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尼眾之法語)
  10.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信寂之法語)
  11.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隨蓮之法語)
  12.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道遍之法語)
  13.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乘願之法語)
  14.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聖光之法語)
  15.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隆寬之法語)
  16.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述《阿彌陀經》大意之法語)
  17.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從配流上洛之後開示之法語)
  18.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21~25)
  19.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16~20)
  20.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11~15)
  21.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6~10)
  22.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1~5)
  23.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白道之事)
  24.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三心料簡(一))
  25.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二部分21~總結)
  26.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二部分16~20)
  27.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二部分11~15)
  28.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二部分6~10)
  29.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二部分1~5)
  30.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46~小結)
  31.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41~45)
  32.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36~40)
  33.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31~35)
  34.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26~30)
  35.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21~25)
  36.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16~20)
  37.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11~15)
  38.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6~10)
  39.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1~5)

石家莊念佛開示

  1. 石家莊念佛開示(四)
  2. 石家莊念佛開示(三)
  3. 石家莊念佛開示(二)
  4. 石家莊念佛開示(一)

念佛往生開示

  1. 念佛往生(問答部分)
  2. 念佛往生開示(正文)
淨土宗
淨宗法師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淨宗法師 > 法談開示
top

法談開示

《示病友》講記(一)

示病友法語

慧淨法師

 

  一、眾生受大苦,悉是佛之苦,恆時欲利益,猶如一子故。盲聾不見父,父母常見子;眾生雖不見,實在彌陀前。

  二、病者善知識也,我依此病故,深生道心。亦依此病故,知無自力,唯有放開雙手,任憑彌陀救度,專稱彌陀佛名。

  三、不知我病之重,則不能感謝高明的醫生。

  不知煩惱病重,則不能感謝釋迦、彌陀、善知識的深恩。慶哉我身之病!越感自身苦,越愍同苦人;越生悲愍心,越知彌陀佛。知悲者,能悟佛之慈悲。

  喜哉我心之病!

 

 

給某老居士的信:老人功課 愈簡愈妙

慧淨法師

 

  金老居士惠鑒,南無阿彌陀佛。

  來信敬悉。您貴體老邁,諸病纏身,乃以一期最後之苦,消除曠劫極重之罪,是莫大便宜,非無辜之累,望能安忍,毋生憂惱。

  佛觀機逗教,無定法可說。所謂大道至簡,以您目前而言,念佛功課,愈簡愈妙。

  不用燒香,不用禮佛,不用看經,不用誦經,不用拜懺,不用念讚偈,不用念迴向偈;不管昏散,不管葷腥,任何一切,一概不用,一概不管。

  只管念佛,一句佛號,作為命根,從早到晚,從晚到早,息心念佛,安心念佛,念念相續,畢命為期。

  信佛念佛,機法一體;彌陀與我,一齊生活,同臥同起,同出同入;未到終焉,已坐蓮台。

  凡事愛心,凡事知足,凡事感恩,凡事恭敬,凡事謙卑。凡事不計較,凡事為他設想。

  簡此不贅  敬頌

 

  淨安

  南無阿彌陀佛

 

慧淨合十

2017年7月12日

 

   (註:金老居士今年九十三歲,現居安養院。)


 

 

  諸位法師、蓮友,大家好。南無阿彌陀佛。

  今天跟大家分享幾篇上人的開示。這次的佛七活動安排當中,重要的內容就是關於生命關懷和臨終助念。今天是佛七最後一天,就這個內容跟大家座談一下。

  我手上有一本小冊子——《善終手冊》,這是我們編輯部編的。我覺得內容非常好,也不多,薄薄的一本冊子。我覺得每一個人,甚至每一個家庭都要準備這本冊子。除非他有別的信仰,否則不管信不信佛,或者信佛深、信佛淺,這個都可以備在家裡。備家裡做什麼用呢?作急救手冊。因為我們中國人特別缺少這個,這是最簡略的一本,叫作「死亡教育」——我們怎樣面對死亡,怎樣來理解它,怎樣來應對它,怎樣利用這個機會達到生命的昇華和究竟的安樂。

  一般中國人都缺乏這個概念。我們中國人有一個特點,就是貪生怕死,貪生怕死是第一名——我不是說中國人不好,當然每個人都貪生怕死,但是中國這個民族特別強調現世利益,對於死亡的事都是迴避不談的,因為我們孔老夫子就講「未知生,焉知死?」死不用說,先把活搞明白。關鍵問題——死不弄明白,活也活得不明白。所以,中國人一般在平時都迴避這個問題,如果講這個問題,就說你不吉利、烏鴉嘴,對吧?特別是遇到老人,更不能講,你講就是犯他的太歲,這就麻煩了。

  中國人現世的生命力特別強,在世界各個國家,你看點點大小的地方,都能找到中國人。外國人幹不了的,中國人都能幹得了,特別耐勞、吃苦,所以在今生他的生命力特別強。但是他的生命質量怎麼樣,生命尊嚴怎麼樣,那就不好說。對死亡這個問題,有些賢人達士,他們可以以一種自然樂觀的態度對待,像莊子,老婆一死,他鼓盆而歌,很樂觀。至於他將來的境界怎麼樣,暫且不說,最起碼他死的時候比較達觀。多數人還是做不到這樣,平常就盡量遮蓋,到臨死的時候就稀里嘩啦,然後說「哎喲,完了完了完了」,家裡死一個人,整個家庭都像死掉了一樣,哭啊。

  佛法傳入中國之後,可以講對中國人的生命尊嚴增加了無量的光輝,對中國人的生命品質也有很大的提升。讓我們對生死的真相、生命的真相,對生命的智慧、生死的智慧——不光是「生」的事,它是兩面,有生,有死——更加立體地、飽滿地、全過程地來觀察、透視。尤其是佛法這種解脫,這種生死的安頓,可以講給我們極大的提升。這是佛法對於這個民族重大的貢獻和利益。不然的話,中國人的生命就好像一張紙一樣,平面的,也就這一段時間,很短暫,缺乏一個更深的深度和一個立體的綜合。

  所以,我覺得這個小冊子,可以作為每個家庭的急救手冊。因為每家一定會死人的,這句話不大好聽,但是很實用,每家都要死人,這句話是實實在在的,哪家不死人啊?那麼死人怎麼辦?你總要去處理。一般人如果沒有這樣的教育,他臨時都是手忙腳亂,不知所措。這本小冊子我看了,編得非常好,很簡潔明朗,很實用;既有理論,也有實踐。當然,理論也不是特別高深,主要還是讓我們拿來就可以用。

  今天我跟大家分享的是慧淨上人的這幾封信,在附錄當中,附錄二,《示病友法語》。

  上人的文字都很簡短,但是都很有力量。

  《示病友法語》,第一段:

眾生受大苦,悉是佛之苦,

恆時欲利益,猶如一子故,

盲聾不見父,父母常見子,

眾生雖不見,實在彌陀前。


  這等於是八句話的偈語。我們講到臨終助念,為什麼把《示病友法語》等好幾篇放到後面呢?因為這是人生的正常狀態,我們講生老病死,有老就有病,有病就有死。我們去臨終助念,到最後的時刻,那倒是規範操作,比較簡單,甚至你只要念佛就可以了。但是在病的時候,他有種種的苦惱,他現在還是神識清醒,這個時候如果能給他預先的引導,讓他對病有個正確的認識。這個時候,開示者如果沒有正確的認識,往往對他要求比較高。因為臨終的開示相對還是比較簡單的,「娑婆世界怎麼苦啊,極樂世界怎麼樂啊,你應該不要貪著,不要有其他想不開、放不下,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吧」,然後念佛,這個比較清楚。

  生病的時候,往往我們都會說「哎呀,你會好起來的,我給你看病啊……」,講些都是沒用的話,或者效果不大。所以示病友,對生病的人有善巧的引導和安排。

  慧淨上人這篇文章是非常好的。第一段是什麼意思呢?第一段總的給我們一個安慰,病苦也是人生的一種大苦惱。當我們受苦的時候,我們會覺得沒有誰能幫得上忙,你看「妻子、兒女、父母、兄弟,甚至是醫生也幫不上忙,我一個人病成這樣」,就感到很孤單。慧淨上人就說:「不要這麼孤單,內心有安慰。」只要眾生受的種種苦,都是佛在受苦,因為佛跟眾生的關係是同體大悲。佛當然不會受苦,但是眾生受苦,佛都感受得到,「這麼多人受苦,他都感受到了,那他多苦呀」,佛因為得到了無生法忍,證悟了無生,他就會起慈憫心,因為佛證悟了空性嘛。

  「恆時欲利益,猶如一子故」,佛利益眾生沒有白天、晚上,因為佛已經超越了時空。所謂「恆時」,倒不是說時間很久,時間是我們凡夫這邊的。打個比喻,時間像個袋子,宇宙有九百三十億光年的空間,但是對佛來講,它就像個袋子,佛把袋子提在手上,我們不都在裡面嗎?還有什麼時間呢?都在佛的手上。這些都說得太多了。

  對我們來講,說「那個時候佛在不在啊?」其實對佛來講,並沒有時間上的障礙,過去可以成為現在,未來也可以成為現在,無量劫可以縮為一念,一念也可以展為無量劫,所以這都不成問題的。

  「恆時欲利益」,白天晚上也不用睡覺;「猶如一子故」,看我們眾生就像唯一的獨生子女。如果是獨生子,你想想看,那都是最寶物的。

  「盲聾不見父」,就好像盲人看不見他的父親,也聽不見他父親的聲音,這個小孩天生就是這樣的,但是「父母常見子」,父母眼睛是好的,他們能經常看到他。我們眾生就是那個盲聾的人——我們眼睛盲、耳朵聾,我們的眼睛看不到佛的光明相好之身,我們的耳朵也聽不到佛慈悲的說法,但是「眾生雖不見,實在彌陀前」,因為佛的眼睛時刻能看見我們,這樣就給我們莫大的安慰。

  當我們生病的時候,不要覺得說「我孤獨一人,我念那麼長時間的佛,佛怎麼不來照顧我啊?我好孤單啊」,不是這樣的。如果真的有淨土的信仰,他就會覺得很安樂,很安慰。

  第一段是從總體來說的,病也是一種苦嘛,生老病死苦、怨憎會苦……,不管何種苦,我們都會得到安慰。

  第二段主要是從病者來說的,是給病友寫的:

 

病者,善知識也。

我依此病故,深生道心。

知無自力,唯有放開雙手,

任憑彌陀救度,專稱彌陀佛名。
 

  「病者,善知識也」,病不是不好,病是我們的善知識。怎樣的善知識呢?有兩條。

  「我依此病故,深生道心」,如果沒有病,就會身體好,對生命沒有感悟,甚至造罪造業很勇猛;因為生病,所以求出離,「深生道心」。「哎呀,我這樣的苦惱,如何能夠解脫我的病苦?」人都是這樣的,當一切都安好的時候,就會沉迷在五欲之樂當中,不求出離;當我們受到病苦、遭遇逆境的時候,我們就會生起出離心,所以「我依此病故,深生道心」。像我們這樣的凡夫,如果沒有病,那都不會念佛;如果沒有苦,也不會念佛。像天人就不怎麼求道,因為他們比較快樂,天天玩,出去旅遊也沒有交通事故,神通一飛就走了,都很自在的。天人不是很好嗎?是挺好的,但不能好到底,結果五衰相現前,又要去六道輪迴,從地獄生天,從天生地獄,沒有出離六道。所以要生道心,道心一生發,就有可能永遠脫離六道輪迴之苦。

  第二,也因為病的緣故,「知無自力,唯有放開雙手,任憑彌陀救度,專稱彌陀佛名」。一般的人身體健好,像元照律師、蓮池大師、蕅益大師等很多古代大德,身體好的時候,覺得修禪入定也不難,開悟也不難,可是一場大病之後就發現沒有力量。這些祖師級別的人物因為生病,感受到無力。那我們更是這樣,不要說別的,比如發了高燒,念佛就提不起精神;感冒了,整個人就沒有精神。一點小病都覺得沒有力量了,還談什麼修行呢?所以,嘴上談修行的人,都是還沒有修行過,真的修行就不會談了。

  就像走路一樣,才走三五步,你覺得很有勁,已經走了七八十里路的人說:「不要走了,還是坐車吧。」人和人都差不多,也沒有誰比誰超越多少。既然都差不多,為什麼你這樣談?因為你才開始修行。

  因為這個病,知道沒有自力,唯有放開雙手,任憑彌陀救度,專稱彌陀佛名。「放開雙手」四個字非常好,我們很多人不管遇到什麼,就是雙手亂抓,不能放開雙手。就像一個人掉進河裡淹得要死了,你去救他,他就亂抓你,把來救的人也抓進水裡去。有兩個方法:一個就是一鎯頭把他打昏,他就放開雙手了;再一個就是在後面把他的脖子一扣,一拽。

  人就是這樣,阿彌陀佛來救你,你非要自己搞自力那一套東西,這樣搞那樣搞;放開雙手,不要有自力。平常身體好的人放不開,今天拜懺,明天幹什麼,顯示修行怎麼樣。他病得不行了,這時候你給他講念佛,他放開雙手了,病到這種狀態,他就沒有辦法,沒有能力了。所以這個時候,他就知道自己無力,唯有放開雙手,坦然地任憑阿彌陀佛救度。任憑佛救度,救度質量才高,效率才高。就像下水救你,你抓來抓去,讓救生人員不好施救;你攤開雙手,救生人員很快就把你救上來了。你如果這樣弄那樣弄,弄得人家也麻煩,反而影響質量。所以,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要救我們,我們怎麼辦?放開雙手,任憑救度。

  凡是搞雜行雜修,要搞功夫,又要成片成串的,這都沒有放開雙手;手還會抓人,會把救生人員的皮撓破,這都是不老實,「外現賢善精進之相,內懷虛假」,完全沒必要;自己心裡也有恐懼。

  「放開雙手,任憑彌陀救度」,怎樣任憑?專稱彌陀佛名。從早到晚就念這句南無阿彌陀佛,也不在那裡七上八下,「哎呀,念佛行不行啊?」任憑彌陀救度,行也是靠他,不行也靠他。你還有什麼辦法?行不行都靠倒阿彌陀佛。如果不行,在十方諸佛面前,阿彌陀佛不就丟面子了嗎?「我就這麼完全靠他了,結果他不行」。所謂行不行,是我們考驗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我徹底靠你了,我只念佛,行不行就看你了」。阿彌陀佛得到十方諸佛的讚歎,他哪有什麼行不行的?當然沒問題,就怕你不靠。

  我覺得這一段非常好。

  第三段:

  不知我病之重,則不能感謝高明的醫生;不知煩惱病重,則不能感謝釋迦、彌陀、善知識的深恩。慶哉,我身之病!越感自身苦,越愍同苦人;越生悲愍心,越知彌陀佛。知悲者,能悟佛之慈悲。喜哉,我心之病。

  如果只是感冒打噴嚏治好了,那對醫生就無所謂感恩了。如果病重得跑了多少國家,求訪多少名醫都治不好,最後遇到一個醫生治好了,當然就很感恩醫生。我們也是一樣的。以我們凡夫這樣的身分自力修行的人,善導大師說:「無有慚愧懺悔心故;又不相續念報彼佛恩故」,沒有感恩的心。為什麼呢?因為他不知道自己煩惱病重,他認為還可以靠自己修行的力量,能夠對治自己的煩惱,還認為自己有兩下子,那怎麼會感恩呢?我們如果有機深信,知道自己煩惱病重,徹底放棄自力的執著,徹底仰靠阿彌陀佛,這就叫「一心不亂」,這就叫「一心歸命」,這就叫「一心專念」。因為你徹底放棄了自力,知道自己沒有力量,煩惱病重,唯有全身心投靠阿彌陀佛。

  所以這個時候,從內心深處能深深地感念釋迦、彌陀和善知識的恩德。我們講感恩,嘴上這麼講講,然後又搞自力的那一套,哪有生活在感恩的世界裡?完全生活在驕慢的世界裡,認為自己很有能力。如果真正有感恩心,感張三李四的恩,不如感佛的恩,這是最深刻的。

  如何才能感佛深恩?就是要有機深信,知道自己煩惱病重,「決定深信自身現是罪惡生死凡夫,曠劫以來常沒常流轉,無有出離之緣」,你在這種情況下才會深深地感念佛恩,能感念佛恩,你的生命才有價值,才能活起來,起死回生。能感念佛恩,你對周邊的世界,對一切逆順的境緣,也會有新的認識;對過去的冤家債主,你都會平復。所以「慶哉,我身之病」,從我們身體的病,想到自己沒有力量,唯有仰蒙彌陀的救度,這不也是一種慶喜嗎?

  接下來,「越感自身苦,越愍同苦人;越生悲愍心,越知彌陀佛」,四個「越」。越是感到自身苦惱,所謂「同病相憐」,也就越加憐憫同樣在苦惱當中的人。我們自己也是有種種的苦惱,眾生也一樣,所以推己及人,因為自己的種種苦惱,想到大家都是一樣的,就互相生憐憫心,而不是互相排斥。「越生悲愍心」,自己就會越悲憫他人,這樣就跟佛的心相應。「越知彌陀佛」,這也可以倒過來說,越知彌陀佛,你才能對他人生悲憫心。想到彌陀對我們這樣慈悲,那我們就會對他人有一份心;如果我們對他人有悲憫心,就想到佛的悲憫更要超過我們億萬倍。

  「知悲者,能悟佛之慈悲」,意思是說,你內心如果有對他人的悲憫,用這一份心去體悟,就能瞭解佛是如何對我們慈悲。

  「喜哉,我心之病」,本來生病是大家厭嫌的事情,可是慧淨上人這裡說「慶哉,我身之病;喜哉,我心之病」。「慶」和「喜」來自哪裡呢?是因為從這一點能推己及人,能感悟彌陀的慈悲,同時能仰靠彌陀的願力,我們就可以有出離之緣。所以,病苦成為我們求道、悟道、得道的因緣,感到慶喜。

  前面講身病,這裡講「心之病」。身病是外在、有形的,心病比身病更加難纏,心裡有種種病。

  這裡我想說一種心病,就是情感病,因為在座很多都是女眾,女眾的情感比較重。情感如果你能用得好,把它昇華、淨化、提煉,它可以轉化為一種慈悲、愛心。

  如果就它本身來講,用得不好,就會自傷傷他,很多世間悲劇都是因為情感上的衝突才傷害得特別重。心病有很多種,比如嫉妒,也是一種心病,瞋恨也是一種心病,但這些病往往都要遇到因緣,嫉妒就要遇到嫉妒的緣分,遇到人家不如我,它就沒有了;遇到人家超過我,心裡就不平了,「有什麼了不起的」,嫉妒心就起來了。

  瞋恨也是的,發脾氣總是有時間的。

  這個情感病如影隨形,甩都甩不開,它是軟纏,非常厲害。如果這一方面不了斷的話,生命力往往就起不來。也無法向別人說,跟誰說呢?人家也沒辦法開導你。希望大家要警覺這些事情。

  曾經有一位出家師父,因為我們關係比較熟,他告訴我:他出家之前,有一段情感經歷,弄得他非常麻煩,非常難過,心就像千瘡百孔一樣。最後發現這樣不是辦法,這樣纏下去怎麼能行啊?所以毅然決然放下。這個一定要毅然決然放下,不要在那裡纏綿。

  當然,講起來容易,做起來可能不容易。特別是女生,又被她們的祖師——瓊瑤寫的那些纏綿小說影響,認為這個多了不起啊!生活多美妙啊!這感情多麼高尚、崇高啊!就是給洗腦了。有什麼好的?都讓你那麼痛苦,不是那回事。

  人要大氣,對孩子也好,對妻子、對丈夫也好。當然,人是有情眾生,不能絕情絕義。如果沒有成家,要放在適當的位置;成了家,也要有適當的位置,就是「致中和,天地位焉」。你要在中和的位置上,就比較大氣,比較規範,顯得很端莊。如果比較偏狹,像被小說毒害的,怎麼可以呀?就不是那回事。所以,一定要有一個正確認識。

  有些要發心出家的、將要出家的,或者已經剃度的,如果這一方面沒打掃乾淨的話,肯定會有牽扯,藕斷絲連。一定要把它斷乾淨,身體也好,心境也好,不要在這方面有所纏綿。至於具體怎麼辦,所謂「難者不會,會者不難」。自己陷進去了,就不知道怎麼辦。當然,這個要磨煉,這裡就提醒一下。

  下面我們看《給某老居士的信——老人功課愈簡愈妙》。

  其實不僅是老人,每個人的功課都是這樣,越簡越妙。但不到老的時候,心都不老實。「老實老實,老了才能實」,這句話也有道理。年輕的時候,還覺得自己牛著呢,總是這樣弄、那樣弄。但對老人講,其實就是要老實。

  「金老居士惠鑒,南無阿彌陀佛」,一位姓金的老居士。

  「來信敬悉」,上人用詞都非常恭敬。

  「您貴體老邁,諸病纏身,乃以一期最後之苦,消除曠劫極重之罪,是莫大便宜,非無辜之累,望能安忍,毋生憂惱」,第一段說,您老貴體老邁了,現在很多病在身上,這是一期最後之苦。為什麼是一期最後之苦呢?因為我們生生世世在六道輪轉,而現在已經念佛了,這一個時間段,你看93歲了,到最後了,要苦也就這一段,消除曠劫罪業,就要到淨土去了。所以,這是莫大的便宜。這麼一想,還賺了呢。

  「非無辜之累」,或許是他有這樣的埋怨,或許是上人預先安慰他不要起這樣的牢騷埋怨。很多人一旦生病,就會起牢騷,認為是無辜之累,「哎呀!我這一輩子沒有做多大壞事,怎麼讓我插這麼多管子呀?怎麼這麼痛苦呀!我又念了佛,佛怎麼不來搭救我呀?」這樣心裡就生起很多煩惱,認為是無辜之累——不是這樣的,有了正確認識之後,就能安忍。

  「望能安忍」,「安」就是安心,「忍」就是忍耐。

  「毋生憂惱」,不要憂愁、苦惱。

  「佛觀機逗教,無定法可說。所謂『大道至簡』,以您目前而言,念佛功課愈簡愈妙」,佛說法沒有定法,「或說多聞而得度,或說少解證三明」,有的人就喜歡囉哩囉唆,繞一大堆,根機不一樣。有的人願意多聞,有的人就喜歡簡約。

  真正的大道是至簡的,所謂「萬法歸一、大道至簡」,這是一副對聯。根本大道、無上大道,是最簡單、最簡約的,不會那麼複雜。只要複雜,就一定沒入大道。我們這樣念佛,就是大道至簡,就這句南無阿彌陀佛,從早念到晚,從今天念到明天,從今年念到明年,從現在念到死。「就念這句佛號啊?」「對,就念這句佛號!」這叫「大道至簡」。

  一會兒念佛,一會兒念咒,一會兒念經,還在那裡顯擺。你有什麼顯擺的?根本就沒入大道,根本就沒得到「簡」,沒有萬法歸一,一看就是在分叉,聽的人也沒有信心。「你看他會念佛,還會打坐,還會拜懺,還會幹什麼」,還羨慕他,說明你也沒有智慧,對方也沒有智慧,盲人遇到盲人,彼此羨慕,「哎呀!你盲,我比你更盲啊」,大家都盲著,沒有擇法眼。

  大道至簡,我們念這句佛號,抱定它,不以少善根福德因緣能專念此南無阿彌陀佛。所以,能把這句佛號念到底,你就悟了大道了。

  「以您目前而言」,為什麼以他目前而言呢?

  因為到了這個年齡。如果不到年齡,可能說不到這兒來。

  「念佛功課愈簡愈妙」,這下面是上人說的話。上人說話乾脆利落,毫不含糊。我們做弟子的要怎麼樣?也要乾脆利落,毫不含糊,上人怎麼說就怎麼做。

  下面這些話一般人不敢說,不敢說是因為他沒有這樣的慈悲,也沒有這樣的智慧,然後就以人情討好人家,左看右看,「別說錯了,人家批評我」,為了自己的名譽,為了自己不說錯話,不是為對方的利益著想。所以,這樣的人不是直心入道,而是諂曲,這也可,那也可。上人說話多乾脆:

  「不用燒香,不用禮佛,不用看經,不用誦經,不用拜懺,不用念讚偈,不用念迴向偈;不管昏散,不管葷腥,任何一切,一概不用,一概不管,只管念佛」,一般來講,搞了個佛堂要燒香,要買上好的香。但直接告訴你,不用上香,都93歲了,來得及嗎?這就是急救的法門,像《觀經》下品,都要死了,地獄的火都要燒到腳板底了。這話就是急救的,顯示徹底的慈悲。你想想看,到了這個時候,就是急中生智,你看這些都可以拿掉的——燒香、禮佛、看經、誦經,平常覺得這些都是了不起的修行,上人說這些用不著,拿掉算了,乾脆。這些都是枝杈,只留下一句南無阿彌陀佛,這是根本。平常身體好,叫你拿掉,你不捨得呢,覺得自己牛著呢,這也看那也看。現在要死了,所以老實了。老才能實,這句話真的好。

  今天我悟了兩個詞,一個是「忙」,一個是「老實」。

  你看水稻也好,小麥也好,老了就要成熟了,它的子粒飽滿,裡面就充實了,這叫老實。沒有老的時候,還站得筆直,頭還沒垂下,裡面還是空的,沒有實;它慢慢長,充點漿了,還沒有實,到時候漿飽滿了,那就實了,老了。所以,老實老實。

  「不用燒香,也不用禮佛」,這話真敢講啊!

  不用拜佛了,「不要拜佛啊?禮佛一拜罪滅河沙啊」;「也不用誦經」,真敢講啊!不用誦了;也不用拜懺;讚佛偈還念嗎?不用念了,多乾脆!讚佛偈也不用念了;那念迴向偈嗎?不用念。

  我們平常一般都不敢這麼說,「念迴向偈,你想念,到晚上念一句吧」,像打太極,最後收功收一下。就念這句佛號,這就能看出乾脆利落出來,就是念一句佛號,其他的根本不用。這些都認為是念佛必備的,叫標配,念佛要標準配置,要一個佛堂,要燒香,要供水、供花、供果,要拜佛,要誦經,要打坐,最起碼讚佛偈要念,迴向偈要有——上人說這些都拿掉了,就念這句南無阿彌陀佛。

  怎麼念?

  「不管昏散」,老人往往精神不會那麼集中,有時候昏沉的多,睡覺也不安。白天他也是昏昏沉沉的,晚上他還精神著呢,這就是心不能凝定。所以上人說不管這個。肯定是昏沉散亂的多,昏沉也「南無阿彌陀佛」,散亂也「南無阿彌陀佛」,就這樣。

  「不管葷腥」,吃肉就吃肉,吃素就吃素,不管。因為你到這個年齡還挑三挑四,誰給你做呀?你在養老院裡面,如果因為這個緣故搞成很大的障礙,你自己不安,周圍人也不安,念佛還不安心——算了。

  「心能妨菩提,食不能妨菩提」,心能妨礙你,吃什麼東西並不能妨礙。「不管葷腥」是最好的吃素,為什麼呢?這叫心素。心裡面吃素,你給什麼,根本就不關心,反正吃下去當藥吃,能吃飽就行。還要吃素,還要非轉基因,什麼自然的、全生態的,你還挑著呢?到了這個年齡就不要管這些了,塞嘴裡什麼就吃什麼,這樣多單純,是不是?如果你真的這樣放下了,你真的沒有罪業,你挑來挑去才有罪業,並不是說你吃素就一定有功德。「不管葷腥」,這些話都很有深度的,並不是那麼簡單,「看,都不鼓勵人家吃素了」。不是的。

  「任何一切,一概不用,一概不管」,只用什麼呢?只管、只用這句佛號。

  「一句佛號作為命根」,這就是我們生命的根本,命根子。

  「從早到晚,從晚到早」,因為到這個年齡,別人不會讓你幹什麼事兒,你有的是時間,幹什麼呢?從早到晚、從晚到早,這句佛號轉來轉去,忙著呢,這一個「忙」和「盲」非同一忙也,「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

  「息心念佛,安心念佛」,也可以加一個「死心念佛」。「息心」就是「狂心頓歇,歇即菩提」,心要歇下來,不要東拉西扯,葷啊素啊,「我要誦經啊」,心就不息了。心,就讓它休息,讓它完全平復下來,就這句佛號讓它息;安心就讓它安在佛號當中,知道念佛一定往生,不要這山望著那山高,都93歲了,然後還說「人家會誦經呢」,這個念頭一起,心息了嗎?關你啥事兒?人家誦經關你啥事?你93歲你知道嗎?老實老實,93歲還不老實,那能行嗎?

  其實三十九歲也應該這樣,十九歲也要這樣,九歲也要這樣。但是年齡不同,你跟他講未必對機。

  「念念相續,畢命為期」,總之就是一句佛號。

  「信佛念佛,機法一體,彌陀與我一起生活,同臥同起,同出同入,未到終焉,已坐蓮台」,信佛念佛就機法一體了。什麼叫「機、法」呢?機就是眾生,法就是彌陀。我們只要信佛念佛,阿彌陀佛跟我們就是一體的,因為「若不生者,不取正覺」,阿彌陀佛發願本來就跟我們一體。「念佛眾生,攝取不捨」,你只要念佛,就在佛光當中,是一體的。像我的手要抓住這個麥克風,不就是麥克風跟我的手成為一體了嗎?為什麼?因為我攝取不捨呀。你念佛,佛的光明對你攝取不捨,你當然跟佛一體。你念佛,佛來到你的心中,所謂「眾生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你一念佛,佛來到你心裡,那跟你不是一體嗎?佛入我心,我入佛的光明,這樣就是一體,不能分開。所以,我們念佛就跟佛成為一體;跟佛成為一體了,你還怕下地獄啊?你下了地獄,地獄都變成極樂,對不對?你下地獄,那不就是阿彌陀佛下去了嗎?阿彌陀佛往地獄一掉,「砰」!地獄裡都成光明藏了。所以你不要怕,佛跟你一體,你還怕什麼呢?

 (待續)

分享到
中華淨土宗協會
淨土宗文教基金會

11049台北市信義路五段150巷22弄41號
電話:02-8789-4818
傳真:02-8780-7050
E-mail:amt@plb.tw

捐 款 護 持

信用卡定期定額護持

本會推薦使用
前往

信用卡單筆護持

單次隨喜護持
前往

四大超商繳費護持

多元化的護持
前往

其他方式隨喜護持

匯款護持方式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