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談開示

  1. 「二河白道喻」給念佛人的啟發
  2. 《示病友》講記(二)
  3. 《示病友》講記(一)
  4. 愛的建設
  5.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
  6. 學法「十二防」
  7. 出家「三隨」「三不」
  8. 如何面對法義之爭
  9. 認識「觀世音菩薩」
  10. 淨土法義的修學次第與弘法原則
  11. 淨土思想的善導者
  12. 《觀經》教眼
  13. 純粹的淨土宗(三)
  14. 純粹的淨土宗(二)
  15. 純粹的淨土宗(一)
  16. 學僧工作 愛心為本
  17. 好好照顧自己
  18. 惜福與環保
  19. 念佛與做人
  20. 三好念佛人
  21. 做事與念佛
  22. 不問罪福 稱名必生
  23. 關於道場的軟硬體建設
  24. 下品下生之安心
  25. 宗風學習(三)
  26. 宗風學習(二)
  27. 宗風學習(一)
  28. 彌陀之家 愛心為本
  29. 於「弘願寺」為蓮友開示
  30. 為「福聖寺」常住僧眾開示
  31. 書讀百遍 熏法入心
  32. 如何讓法義入心──多聞熏習
  33. 流通法寶即是做彌陀的手足
  34. 南寧問答
  35.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四)
  36.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三)
  37.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二)
  38.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一)
  39. 淨土宗特色
  40. 淨土宗宗旨(二)
  41. 淨土宗宗旨(一)
  42. 人生之目的
  43. 答網上蓮友問(三)
  44. 《佛說阿彌陀經》淺釋(下篇)
  45. 《佛說阿彌陀經》淺釋(中篇)
  46. 《佛說阿彌陀經》淺釋(上篇)
  47. 淨土宗行人的時代感與使命感
  48. 「淨土宗如理論答七要事」概述
  49. 湖北仙桃彌陀寺念佛法會開示(三)
  50. 湖北仙桃彌陀寺念佛法會開示(二)
  51. 湖北仙桃彌陀寺念佛法會開示(一)
  52. 於「淨土宗中山念佛會」答蓮友問
  53. 於「淨土宗中山念佛會」開示
  54. 於「弘願寺」為僧眾開示
  55. 弘願寺「護法聯誼會」皈依開示
  56. 弘願寺「護法聯誼會」開示(二)
  57. 弘願寺「護法聯誼會」開示(一)
  58. 淨土宗如理論答七要事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

  1.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十二)
  2.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十一)
  3.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十)
  4.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九)
  5.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八)
  6.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七)
  7.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六)
  8.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五)
  9.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四)
  10.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三)
  11.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二)
  12.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一)

《淨土宗概論講記》

  1.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八)
  2.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七)
  3.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六)
  4.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五)
  5.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四)
  6.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三)
  7.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二)
  8.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一)
  9.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
  10.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九)
  11.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八)
  12.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七)
  13.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六)
  14.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五)
  15.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四)
  16.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三)
  17.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二)
  18.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一)
  19.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
  20.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九)
  21.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八)
  22.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七)
  23.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六)
  24.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五)
  25.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四)
  26.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三)
  27.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二)
  28.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一)
  29.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
  30. 《淨土宗概論講記》(九)
  31. 《淨土宗概論講記》(八)
  32. 《淨土宗概論講記》(七)
  33. 《淨土宗概論講記》(六)
  34. 《淨土宗概論講記》(五)
  35. 《淨土宗概論講記》(四)
  36.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
  37.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
  38. 《淨土宗概論講記》(一)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

  1. 第43課:釋去普通疑惑(三)
  2. 第42課:釋去普通疑惑(二)
  3. 第41課: 一、三經要點(二) 二、答疑(一)
  4. 第40課: 一、善導大師淨土思想特色 二、三經要點(一)
  5. 第39課:稱名一行,總超萬行 ──善導大師「念佛絕比」之文(五)
  6. 第38課:稱名一行,總超萬行 ──善導大師「念佛絕比」之文(四)
  7. 第37課:稱名一行,總超萬行 ──善導大師「念佛絕比」之文(三)
  8. 第36課:稱名一行,總超萬行 ──善導大師「念佛絕比」之文(二)
  9. 第35課: 一、彌陀光明,唯攝念佛──善導大師「唯攝念佛」之文(二) 二、稱名一聲,頓超生死——《觀經》「稱名往生」之文 三、稱名一行,總超萬行──善導大師「念佛絕比」之文(一)
  10. 第34課: 一、彌陀大悲,急救苦者──善導大師「溺水偏救」之文 二、彌陀光明,唯攝念佛──善導大師「唯攝念佛」之文(一)
  11. 第33課: 一、不顧貪瞋,稱名必生──善導大師「二河白道」之喻(二) 二、不論凡夫,只論彌陀──善導大師「凡夫入報」之文
  12. 第32課:不顧貪瞋,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二河白道」之喻(一)
  13. 第31課:不慮妄念,稱名必生 ──源信大師「不染污泥」之文(二)
  14. 第30課:不慮妄念,稱名必生 ──源信大師「不染污泥」之文
  15. 第29課:不問罪福,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不問罪福」之文(二)
  16. 第28課:不問罪福,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不問罪福」之文(一)
  17. 第27課:不問時節,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不問時節」之文
  18. 第26課:不擇眾機,稱名必生 ──法照大師「瓦變成金」之偈
  19. 第25課:諸佛作證,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諸佛舒舌」之文(二)
  20. 第24課: 一、名號本義,稱名必生──善導大師「六字釋」之文(三) 二、諸佛作證,稱名必生──善導大師「諸佛舒舌」之文(一)
  21. 第23課:名號本義,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六字釋」之文(二)
  22. 第22課:名號本義,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六字釋」之文(一)
  23. 第21課:本願不虛,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本願四十八字釋」之文
  24. 第20課:定業與助業 ──善導大師判「正助二業」明傍助業專正定
  25. 第19課:正行與雜行 ──善導大師判「正雜二行」勸捨雜行歸正行(三)
  26. 第18課:正行與雜行 ──善導大師判「正雜二行」勸捨雜行歸正行(二)
  27. 第17課:正行與雜行 ──善導大師判「正雜二行」勸捨雜行歸正行(一)
  28. 第16課:要門與弘願 ──善導大師判「要弘二門」而引要門入弘願(三)
  29. 第15課:要門與弘願 ──善導大師判「要弘二門」而引要門入弘願(二)
  30. 第14課:要門與弘願 ──善導大師判「要弘二門」而引要門入弘願(一)
  31. 第13課:聖道與淨土 ──道綽大師判「聖淨二門」而捨聖道歸淨土(三)
  32. 第12課:聖道與淨土 ──道綽大師判「聖淨二門」而捨聖道歸淨土(二)
  33. 第11課:聖道與淨土 ──道綽大師判「聖淨二門」而捨聖道歸淨土(一)
  34. 第10課:信機與信法 ──善導大師釋「機法深信」而棄自身歸彌陀
  35. 第9課:自力與他力 ──曇鸞大師釋「自他二力」而貶自力乘佛力(四)
  36. 第8課:自力與他力 ──曇鸞大師釋「自他二力」而貶自力乘佛力(三)
  37. 第7課:自力與他力 ──曇鸞大師釋「自他二力」而貶自力乘佛力(二)
  38. 第6課:自力與他力 ──曇鸞大師釋「自他二力」而貶自力乘佛力(一)
  39. 第5課:難行與易行 ──龍樹菩薩判「難易二道」而捨難行取易行(二)
  40. 第4課: 難行與易行 ──龍樹菩薩判「難易二道」而捨難行取易行(一)
  41. 第3課:善導大師思想概述
  42. 第2課:印光大師讚善導和尚(二)
  43. 第1課:印光大師讚善導和尚(一)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

  1.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臨終時示門第之法語)
  2.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辨食魚之法語)
  3.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妓女之法語)
  4.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四郎之法語)
  5.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重衡之法語)
  6.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忠綱之法語)
  7.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賴綱之法語)
  8.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無品之法語)
  9.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尼眾之法語)
  10.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信寂之法語)
  11.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隨蓮之法語)
  12.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道遍之法語)
  13.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乘願之法語)
  14.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聖光之法語)
  15.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隆寬之法語)
  16.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述《阿彌陀經》大意之法語)
  17.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從配流上洛之後開示之法語)
  18.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21~25)
  19.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16~20)
  20.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11~15)
  21.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6~10)
  22.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1~5)
  23.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白道之事)
  24.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三心料簡(一))
  25.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二部分21~總結)
  26.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二部分16~20)
  27.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二部分11~15)
  28.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二部分6~10)
  29.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二部分1~5)
  30.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46~小結)
  31.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41~45)
  32.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36~40)
  33.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31~35)
  34.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26~30)
  35.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21~25)
  36.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16~20)
  37.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11~15)
  38.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6~10)
  39.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1~5)

石家莊念佛開示

  1. 石家莊念佛開示(四)
  2. 石家莊念佛開示(三)
  3. 石家莊念佛開示(二)
  4. 石家莊念佛開示(一)

念佛往生開示

  1. 念佛往生(問答部分)
  2. 念佛往生開示(正文)
淨土宗
淨宗法師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淨宗法師 > 法談開示
top

法談開示

出家「三隨」「三不」

       首先恭喜大家,大家是講師制推行以來第一批剃度的沙彌,經過認真學習,通過本門經文法語的必要背考工夫,以後我們的剃度、受戒考核也會進一步規範。

 

       昨天是釋迦牟尼佛涅槃日,後天是觀世音菩薩聖誕日,明天是民間的清明節,這些特殊吉祥的日子,預示著大家出家要上求佛道,下化眾生,利益歷劫父母眷屬。

 

       大家既然選擇出家,就要發廣大的誓願;既然學了淨土門,就要「自信教人信」。我希望大家在未來出家路程當中能夠安穩、安樂。

 

       今天就這個機會,我想說兩點:一是「三隨」,二是「三不」。三隨就是隨法、隨師、隨眾;三不就是不多事、不躲事和不計較。如果大家能夠按照這樣去做的話,出家的道路就會比較順,在團體當中的生活會比較安樂,法身慧命的成長也會比較平順,對道場和大眾的貢獻也會比較大。

 

第一、隨法。

       佛陀教育我們要依法安住,淨土宗的法就是彌陀的救度,也就是「兩種深信,一向專稱」。希望我們新剃度沙彌,包括常住大眾,住在道場當中要依法,要經常地、反覆地聽聞、熏習,不斷思維。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往往一個人對法義理解深入、透徹,他的心就會有力量,就能安住。如果法上的學習懈怠散慢,法義不扎根,就會被人情所招引,被煩惱所污染,內心搖擺、痛苦,如果我們在團體當中能夠如法安住,對於個人、團體、大眾都是一種福報,希望大家記住,好好學法。

 

第二、隨師。

       法義的學習,我們要依據師長、善知識的引導。隨師,主要是隨著師父的修學、法義,同時也要去觀察、隨順師長、善知識對我們的提攜與引導。我們初入佛門,在經驗上、法義上,還比較薄弱,需要在大眾的歷練過程中學習,而作為師長、善知識,他們的經驗、眼光與見識,能夠為我們提供指導,讓我們少走彎路,如果能夠隨師,後面的路是非常順利的。

 

       在佛門當中,師徒關係是比較重要的關係,作為師長、善知識的,對弟子要愛護有加,猶如父親愛子一樣;作為弟子對師父,則要敬順不違,有信心,順從。一個人如果在世間沒有師父的話,可以講是非常可憐的,甚至是很痛苦的,尤其是出了家之後,我們對師父、師長、善知識,一定要有信心,如果沒有信心的話,我們內心就會痛苦。

 

       師,可以是今師,也可以是古師,可以有一師,也可以有多師。總之,必須有師。無師,不需要師,也沒有人可以做其師的,只有佛。

 

       出家為求佛道,師的作用多大呢?阿難認為「善知識是成佛的半因緣。」按說阿難沒錯,善知識引導佔一半,個人努力佔一半。可是佛陀卻糾正說:「阿難,善知識是眾生成佛的全因緣。」佛陀的話,確實令我們震驚。總之,一個人在他的成長過程中,尤其是在修道成道的路上,佛陀說善知識的引導特別重要。我們學佛如果沒有善知識,就好像心中沒有根,如同浮萍一樣隨風飄搖。

 

       雖然我出家已經有二十年,但還是常常覺得自己很幼稚,沒有智慧,如同幼兒不能離母一般,離不開師父的引導,遇到心中難定的事情,如果有上人說一句話、半句話,就會感覺到乾坤翻轉,天清地朗,雲霧消散,不然的話就會糾結。

 

       希望我們每一位能夠認識善知識,能夠順從善知識。當然我們能不能遇到好的師父、善知識,遇到能不能認識,認識能不能跟隨,跟隨能不能到底,要看我們的善根因緣。

 

第三、隨眾。

       智慧不夠,自己學法難以進步;因緣不足,師父一年見不了幾次面。我們弘願寺人很多,大家都有自己的崗位和工作,你們雖然依我出家,但是很慚愧我也不能夠把每一個人都照顧到,那我們怎樣依法、依師呢?就是要隨眾。眾,指常住大眾;隨眾,即是隨順常住大眾的作業規範,聽招呼。

 

       因為我們的眾是依法建立的眾,大家為法而來,依法相聚,不是一般的烏合之眾。大眾的規定運作往往是依據法門的精神、修學的原則和次第來制定的。而負責服務大眾的主要執事,都是秉受了師的意旨,可以說的是師的化身,這樣我們隨眾,隨法、隨師也就在其中了。這是一個笨辦法,似乎不用我們動腦子,但也是一個巧辦法,這就是大眾的熏陶作用,不用自己特別用力,自然跟得上。大眾等於是一個模範,隨眾等於入了模範,自然有規有矩,有模有樣。如「蓬生於麻,不扶自直」,又如「蛇性雖曲,入竹筒則直」。

 

       所以「隨眾」是寺院團體能夠健康運轉的一個關鍵因素,「隨眾」對於團體的和合、個人的成長,都非常地重要。在大眾當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個性、見解,隨眾可以消融自我,淡化我們的執著,也能夠提升團體的力量,而團體是我們自身成長所必須的環境。

 

       曾經有一位掛單師父來到弘願寺,他人比較低調,很謙卑,也很勤奮,但是看上去總是面有苦惱之色,心有不安的樣子。我觀察了一下,立即就發現他的問題所在,他的問題就是不隨眾。比如說大家都穿著灰色大褂,他穿的卻是百衲衣。他基本上不說話,經常做事,掃地啊,掃落葉啊,等等。按說少語能令心安,但他因為穿衣不隨眾,嘴雖閉了,可是滿身的衣服都在說話。這樣你的心怎麼能安穩呢?因為你衣服跟別人不一樣,就會招引大家的眼光,引動大家的心念,不管是引起讚歎為老修行,還是引起懷疑,認為作秀、怪樣,這些心念都會牽動我們,讓我們的心動盪不安。因為人的心念,即使口中不說出來,對外界也都有能量的交換。當眾人的目光都聚集在一個人身上,心中對他評評點點,不斷發出念波,這個人自然難得安穩了。雖然只是簡單的穿衣服這一件事情,但要知道其中的微細影響。

 

       所以這一點希望大家記住,要隨眾,不要別眾,不要凸顯自己。如果你們能夠養成隨眾的良好習慣,不管走到任何地方,都會受到人的歡迎,因為你知道如何隨眾,也知道隨眾的利益和安樂,你到的地方,很容易讓自己融入到這個團體當中,大家就歡喜你,讚歎你;如果不隨眾的話,就會給自己找一些不必要的麻煩。

 

 

       這是正面的有「三隨」,接下來有「三不」:不多事,不躲事,不計較。

 

第一,不多事。

       不多事,有人理解為「我只做好自己本分事,其他的事我不管」,這是很膚淺的理解。所謂「不多事」,是不多自己的事;所謂不躲事,是不躲大眾的事。我們去觀察,大眾當中,往往有人自己的知見、自己的想法比較多,不能夠隨著大眾的集體運作,這就是多事,格外多出事來。大家的事,不願承擔,這叫躲事。就像水分子,每一滴水、每一滴水,但是隨著大海潮起潮落,要進同進,要退同退,這樣總體上就比較莊嚴,有力量,有節奏;我們在團體當中也是一樣的,不多事,要內心簡單,心念單純。

 

第二,不躲事。

       不躲事,就是常住安排、執事的招呼,我們就隨順去做,不躲不避。這與我們剛才講的隨眾也是有關係的。每個人都是團體當中的一個成員,總是要負起自己的責任,承擔我們所該承擔的。

 

第三,不計較。

       牙齒與舌頭難免還會有碰撞。我們是凡夫,即使大家是在同一法門,難免會有一些小小摩擦,這時候最重要的就是要學會不計較。

 

       一個人很多的煩惱都因為計較而產生的,你對我怎麼樣啊?我對他怎麼樣啊?其實這是沒有智慧的,也可以說是很損福報的。如果我們對別人什麼事情只要「哈哈」一笑就過了,不要在那裡反覆地盤算、計較、思慮,甚至晚上睡不著覺,其實只是為芝麻大一點的小事,大可不必放在心中,時間一過,風一吹,就沒有了。我們都是要求生淨土的,在這個世間的事情,我們要懂得當放下的就要放下,而重要的事情該提起的,當下就提起。

 

       我講這句話不光是專對出家眾,對我們廣大的在家眾,也應該有啟發意義。往往一些信眾來向我訴苦,家裡夫妻關係啦,婆媳關係啦,雖然念佛,還是煩惱。主要是因為計較。不計較,首先要從我們身上做起,說「我不計較,那他怎麼還計較呢?」看,你又在計較了。只要你不計較,你自己就很快樂了,說「有別人誤會我,甚至辱罵我,甚至誹謗我」,那你完全可以選擇聽到跟沒聽到一樣,說實在的,如果你一定要計較,痛苦的最終是你自己。

 

       多一分計較,多一分煩惱;少一分計較,少一分過失,增一分福報,長一分智慧。

 

       我剛才講這一段話,是對今天剃度出家的一個交代,希望你們能夠記憶深刻,對未來的出家、安住、成長有所幫助。

 

       三隨是隨法、隨師、隨眾;三不就是不多事,心念單純;不躲事,勇於承擔;不計較,寬容無憂。

 

       好,謝謝大家!

 

2015年4月4日

分享到
中華淨土宗協會
淨土宗文教基金會

11049台北市信義路五段150巷22弄41號
電話:02-8789-4818
傳真:02-8780-7050
E-mail:amt@plb.tw

捐 款 護 持

信用卡定期定額護持

本會推薦使用
前往

信用卡單筆護持

單次隨喜護持
前往

四大超商繳費護持

多元化的護持
前往

其他方式隨喜護持

匯款護持方式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