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談開示

  1. 「二河白道喻」給念佛人的啟發
  2. 《示病友》講記(二)
  3. 《示病友》講記(一)
  4. 愛的建設
  5.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
  6. 學法「十二防」
  7. 出家「三隨」「三不」
  8. 如何面對法義之爭
  9. 認識「觀世音菩薩」
  10. 淨土法義的修學次第與弘法原則
  11. 淨土思想的善導者
  12. 《觀經》教眼
  13. 純粹的淨土宗(三)
  14. 純粹的淨土宗(二)
  15. 純粹的淨土宗(一)
  16. 學僧工作 愛心為本
  17. 好好照顧自己
  18. 惜福與環保
  19. 念佛與做人
  20. 三好念佛人
  21. 做事與念佛
  22. 不問罪福 稱名必生
  23. 關於道場的軟硬體建設
  24. 下品下生之安心
  25. 宗風學習(三)
  26. 宗風學習(二)
  27. 宗風學習(一)
  28. 彌陀之家 愛心為本
  29. 於「弘願寺」為蓮友開示
  30. 為「福聖寺」常住僧眾開示
  31. 書讀百遍 熏法入心
  32. 如何讓法義入心──多聞熏習
  33. 流通法寶即是做彌陀的手足
  34. 南寧問答
  35.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四)
  36.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三)
  37.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二)
  38.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一)
  39. 淨土宗特色
  40. 淨土宗宗旨(二)
  41. 淨土宗宗旨(一)
  42. 人生之目的
  43. 答網上蓮友問(三)
  44. 《佛說阿彌陀經》淺釋(下篇)
  45. 《佛說阿彌陀經》淺釋(中篇)
  46. 《佛說阿彌陀經》淺釋(上篇)
  47. 淨土宗行人的時代感與使命感
  48. 「淨土宗如理論答七要事」概述
  49. 湖北仙桃彌陀寺念佛法會開示(三)
  50. 湖北仙桃彌陀寺念佛法會開示(二)
  51. 湖北仙桃彌陀寺念佛法會開示(一)
  52. 於「淨土宗中山念佛會」答蓮友問
  53. 於「淨土宗中山念佛會」開示
  54. 於「弘願寺」為僧眾開示
  55. 弘願寺「護法聯誼會」皈依開示
  56. 弘願寺「護法聯誼會」開示(二)
  57. 弘願寺「護法聯誼會」開示(一)
  58. 淨土宗如理論答七要事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

  1.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十二)
  2.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十一)
  3.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十)
  4.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九)
  5.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八)
  6.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七)
  7.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六)
  8.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五)
  9.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四)
  10.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三)
  11.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二)
  12.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一)

《淨土宗概論講記》

  1.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八)
  2.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七)
  3.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六)
  4.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五)
  5.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四)
  6.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三)
  7.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二)
  8.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一)
  9.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
  10.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九)
  11.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八)
  12.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七)
  13.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六)
  14.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五)
  15.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四)
  16.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三)
  17.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二)
  18.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一)
  19.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
  20.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九)
  21.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八)
  22.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七)
  23.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六)
  24.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五)
  25.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四)
  26.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三)
  27.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二)
  28.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一)
  29.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
  30. 《淨土宗概論講記》(九)
  31. 《淨土宗概論講記》(八)
  32. 《淨土宗概論講記》(七)
  33. 《淨土宗概論講記》(六)
  34. 《淨土宗概論講記》(五)
  35. 《淨土宗概論講記》(四)
  36.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
  37.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
  38. 《淨土宗概論講記》(一)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

  1. 第43課:釋去普通疑惑(三)
  2. 第42課:釋去普通疑惑(二)
  3. 第41課: 一、三經要點(二) 二、答疑(一)
  4. 第40課: 一、善導大師淨土思想特色 二、三經要點(一)
  5. 第39課:稱名一行,總超萬行 ──善導大師「念佛絕比」之文(五)
  6. 第38課:稱名一行,總超萬行 ──善導大師「念佛絕比」之文(四)
  7. 第37課:稱名一行,總超萬行 ──善導大師「念佛絕比」之文(三)
  8. 第36課:稱名一行,總超萬行 ──善導大師「念佛絕比」之文(二)
  9. 第35課: 一、彌陀光明,唯攝念佛──善導大師「唯攝念佛」之文(二) 二、稱名一聲,頓超生死——《觀經》「稱名往生」之文 三、稱名一行,總超萬行──善導大師「念佛絕比」之文(一)
  10. 第34課: 一、彌陀大悲,急救苦者──善導大師「溺水偏救」之文 二、彌陀光明,唯攝念佛──善導大師「唯攝念佛」之文(一)
  11. 第33課: 一、不顧貪瞋,稱名必生──善導大師「二河白道」之喻(二) 二、不論凡夫,只論彌陀──善導大師「凡夫入報」之文
  12. 第32課:不顧貪瞋,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二河白道」之喻(一)
  13. 第31課:不慮妄念,稱名必生 ──源信大師「不染污泥」之文(二)
  14. 第30課:不慮妄念,稱名必生 ──源信大師「不染污泥」之文
  15. 第29課:不問罪福,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不問罪福」之文(二)
  16. 第28課:不問罪福,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不問罪福」之文(一)
  17. 第27課:不問時節,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不問時節」之文
  18. 第26課:不擇眾機,稱名必生 ──法照大師「瓦變成金」之偈
  19. 第25課:諸佛作證,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諸佛舒舌」之文(二)
  20. 第24課: 一、名號本義,稱名必生──善導大師「六字釋」之文(三) 二、諸佛作證,稱名必生──善導大師「諸佛舒舌」之文(一)
  21. 第23課:名號本義,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六字釋」之文(二)
  22. 第22課:名號本義,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六字釋」之文(一)
  23. 第21課:本願不虛,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本願四十八字釋」之文
  24. 第20課:定業與助業 ──善導大師判「正助二業」明傍助業專正定
  25. 第19課:正行與雜行 ──善導大師判「正雜二行」勸捨雜行歸正行(三)
  26. 第18課:正行與雜行 ──善導大師判「正雜二行」勸捨雜行歸正行(二)
  27. 第17課:正行與雜行 ──善導大師判「正雜二行」勸捨雜行歸正行(一)
  28. 第16課:要門與弘願 ──善導大師判「要弘二門」而引要門入弘願(三)
  29. 第15課:要門與弘願 ──善導大師判「要弘二門」而引要門入弘願(二)
  30. 第14課:要門與弘願 ──善導大師判「要弘二門」而引要門入弘願(一)
  31. 第13課:聖道與淨土 ──道綽大師判「聖淨二門」而捨聖道歸淨土(三)
  32. 第12課:聖道與淨土 ──道綽大師判「聖淨二門」而捨聖道歸淨土(二)
  33. 第11課:聖道與淨土 ──道綽大師判「聖淨二門」而捨聖道歸淨土(一)
  34. 第10課:信機與信法 ──善導大師釋「機法深信」而棄自身歸彌陀
  35. 第9課:自力與他力 ──曇鸞大師釋「自他二力」而貶自力乘佛力(四)
  36. 第8課:自力與他力 ──曇鸞大師釋「自他二力」而貶自力乘佛力(三)
  37. 第7課:自力與他力 ──曇鸞大師釋「自他二力」而貶自力乘佛力(二)
  38. 第6課:自力與他力 ──曇鸞大師釋「自他二力」而貶自力乘佛力(一)
  39. 第5課:難行與易行 ──龍樹菩薩判「難易二道」而捨難行取易行(二)
  40. 第4課: 難行與易行 ──龍樹菩薩判「難易二道」而捨難行取易行(一)
  41. 第3課:善導大師思想概述
  42. 第2課:印光大師讚善導和尚(二)
  43. 第1課:印光大師讚善導和尚(一)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

  1.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臨終時示門第之法語)
  2.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辨食魚之法語)
  3.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妓女之法語)
  4.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四郎之法語)
  5.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重衡之法語)
  6.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忠綱之法語)
  7.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賴綱之法語)
  8.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無品之法語)
  9.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尼眾之法語)
  10.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信寂之法語)
  11.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隨蓮之法語)
  12.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道遍之法語)
  13.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乘願之法語)
  14.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聖光之法語)
  15.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隆寬之法語)
  16.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述《阿彌陀經》大意之法語)
  17.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從配流上洛之後開示之法語)
  18.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21~25)
  19.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16~20)
  20.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11~15)
  21.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6~10)
  22.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1~5)
  23.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白道之事)
  24.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三心料簡(一))
  25.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二部分21~總結)
  26.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二部分16~20)
  27.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二部分11~15)
  28.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二部分6~10)
  29.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二部分1~5)
  30.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46~小結)
  31.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41~45)
  32.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36~40)
  33.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31~35)
  34.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26~30)
  35.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21~25)
  36.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16~20)
  37.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11~15)
  38.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6~10)
  39.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1~5)

石家莊念佛開示

  1. 石家莊念佛開示(四)
  2. 石家莊念佛開示(三)
  3. 石家莊念佛開示(二)
  4. 石家莊念佛開示(一)

念佛往生開示

  1. 念佛往生(問答部分)
  2. 念佛往生開示(正文)
淨土宗
淨宗法師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淨宗法師 > 法談開示
top

法談開示

學僧工作 愛心為本

──淨宗法師2013年9月3日講於鑒真學院 

 

要認識到學僧工作的特點和難度
關於學僧培養的方向和標準
如何培養學僧

一、 真誠對待學僧
二、 用愛心對待學僧
三、 關於「愛」的兩句話
四、 給學生家的溫暖
五、 提高師資水準
六、 樹立榜樣
七、 獎懲措施


蔣院長,各位法師、老師:

       學僧工作,我本人也缺乏經驗,也是新手,也是學生;不過,我出家年數可能稍微長一點,有些感觸,結合弘願寺的經驗,就此機會談談我個人的一些想法。難免挂一漏萬,僅供大家參考。

 

要認識到學僧工作的特點和難度

       第一點:要認識到學僧工作的特點和難度。

 

       佛學院不像世間的學院,學生是來讀一個學位,為了未來找一個好的工作,或者是作學問;世間的名利,是他求學的動力。這在我們佛學院都不存在,而且也不鼓勵。如果是為了學位、工作、學問、名利的話,我們這個學校就辦失敗了。所以,可以說在世間一切可用的手段、調控的措施,在我們這個佛學院就失靈了。這種情況下,對我們的要求就更高。佛學院的學生工作,主要是信仰,所以,培養一些希聖希賢的人才,這是我們的一個著力點。同時,我們的老師,包括我個人,我們還是凡夫;凡夫去培養希聖希賢的學生,這個難度就很大。所以,我們一定要找到一個契入點,不然的話,整個學校的教育工作就難以往前推展。

 

關於學僧培養的方向和標準

       第二點,關於學僧培養的方向和標準。

 

       佛學院的學生,其實也可以看作一個特殊的產品,就好像工廠企業要有產品一樣,我們培養的學生,他是一個特殊的產品。那麼,這個產品要通過三方面的檢驗,看合不合格。

 

第一,自我檢驗。

       什麼叫自我的檢驗呢?就是自我人生是否幸福圓滿,能不能達到人生的解脫目標,能不能過閻羅王這一關。世間培養的教授、博士不需要經過這個檢驗;如果佛法的培養人才也不經過這個檢驗,我們和世間就沒有區別。所以第一點,要經過自我的檢驗。

 

第二,要經得起信眾的檢驗。

       我們培養出來的學僧、法師、人才受不受信眾歡迎?因為佛法一定要契理契機,如果信眾都不歡迎,那個人的成就再高,也不能算是一個普及大眾性的人才。

 

第三,要能接受社會時代的檢驗。

       我們培養的人才,是不是這個社會需要的?是不是時代所需要的?

 

       總結一下這三方面:我們培養的目標人才,應該是時代所需要、信眾所歡迎、個人能圓滿的人天師範。當然,這個目標是很高的,不僅培養學僧是這樣,我們自我的要求和培養也要這樣。

 

       經常會說到一句話,在佛門當中,我們是要培養「行者」,而不是「學者」。所謂行者就是修行人,學者就是學問家。當然,修行人和學問家未必永遠是矛盾的,有很多祖師大德既是一個高深的修行人、行者,同時也是一個博學的學問家。如果兩者有衝突的話,寧願選擇行者,而不做學者。行者有什麼特點呢?行者能夠展現修行者的風貌,如同稻穀,越成熟的時候,越低垂,它會顯示謙卑、柔和、佛法的信仰、慈悲等。學者是做學問的,如同疊石頭,越疊越高,也就是我們經常所說的「為道日損,為學日增」——如果做學問的話,越累積越高;求道的話,就損之又損,就是要損減我們的私欲、不良習性,一直到後來空無,證入空性,轉入徹底完全的慈悲。

 

       這是我們培養人才的方向和標準。當然這是共勉的,我們對自己的要求是一樣的。

 

如何培養學僧

       下面想說幾點,我們應該怎樣來培養學僧?有這麼幾條:

 

一、 真誠對待學僧

       誠能感人,誠是非常重要的,誠不僅能感人,而且能夠感天動地。古人講「不誠無物」,就是說如果缺少誠的話,一切事、萬物都不能成就;反過來講,如果有誠則有物。「誠則靈」「誠則明」。如果誠,心地誠到極點,就能明心見性。所以我們對待學生一定要誠懇。學生是我們服務的物件,他們是弱勢的,因為我們是老師,我們在上輩,他們在下輩,所以一定要有誠心來對待他們。

 

       弘一大師在出家之前有一個公案,學校裏失竊,失竊之後,教務長就感到很自責,他說:「不知道是哪個偷東西了?」弘一大師就給他出了個點子,他說:「你呀,你要真想找到這個竊賊有個辦法,你馬上就寫個通知,說我個人沒有德行,所以發生這樣的事情,希望他自己來自首;如果不自首的話,我願意以身殉命,明天就跳樓跳下去。」「這個你敢不敢寫?你寫了之後,如果明天沒人來自首,你就要跳下去,才能顯示你是真誠的。如果你不準備跳下去摔死,就是不誠,那肯定不靈,因為誠才能感人。」那人一聽,說:「我不敢寫,萬一他不來,我要跳樓這怎麼辦?」弘一大師說:「你不敢寫就不靈光了。」他後來成為一代律宗的高僧這是有道理的,他有他內在的素質。所以我們對待學生一定要有這樣的真誠。

 

二、 用愛心對待學僧

       愛心也就是慈悲。慈悲是佛門專有名詞,它的意義非常好,境界非常高;世間一般講愛心,就講得普通一些。這是我們佛教的根本價值、根本著力點。我個人這樣覺得,即使我們一個學者都教育不出來,也不能破壞和喪失愛心和慈悲的原則。因為這是我們立教的根本,這是我們信仰的來源。所以,不要因為要加強他的功課,過於嚴厲地對待他,那樣我們把慈悲丟失了,愛心丟失掉了,就捨本逐末了。所以一定要把根本抓住。這是我們跟世間不一樣的,比如我在世間上學,他可能不講究這一點,使勁給你填鴨式的,讓你怎麼怎麼樣,你只要考試分數過了就行了。至於說有沒有愛心,至於說對你有沒有慈悲,至於說你未來的人生有沒有陽光的人格特質,他不管。那我們不一樣,所以我們一定要站在本分的立場上。

 

三、 關於「愛」的兩句話

       這裏有兩句話。

 

一句話:愛是一切的答案。

       我看了覺得這句話非常好。什麼事情,愛是一切的答案。這句話是非常非常好的。你不管怎麼講,愛是沒有副作用的,當然這個愛是指慈悲的,不是溺愛,是有佛法的慈悲在當中的。

 

第二句話:慈悲走遍天下。

       我們弘願寺那個小茶杯,上面就寫著這句「慈悲走遍天下」,以前說有理走遍天下,我看道理不能走遍天下,因為有理,你說你有理,他說他有理,你倆就有紛爭,就要進入法庭。而且,如果他有強權,他不認你的理,你也就沒有理了。但是慈悲是沒有敵人的,所謂「仁者無敵」,可以走遍天下。慈悲所以能走遍天下,是因為慈悲能走入每個人的心。沒有人會拒絕慈悲,沒有人不需要慈悲。人心就是世界,世界就是人心。

 

       我們對待學生,如果以真誠和愛心來對待,就已經達到一大半的效果了。當然這個目標很高,我也沒能做到,我們都在做學生,按照這個方向來努力。

 

四、 給學生家的溫暖

       下面一點,我想說,要給學生家的溫暖。

 

       學生離開了自己的父母、兄弟來出家了,然後又離開了他原來的寺院,來到我們學校,他經過了兩個過程。所謂「在家千日好,出門一時難」,來到學校裏這麼一個環境,最需要的是愛心,給他家的溫暖,這樣便於他成長。如果到了學校,感覺不到溫暖,他就會牽掛他的本有道場,甚至會想到他原來那個家庭,甚至有可能還俗。如果師兄弟之間處得不好,老師對他沒愛心,他就不能安心地學習,他就動搖了。所以我們要給他提供一個家的溫暖。

 

家有四個特點:

第一,家是溫暖的,而不是冷漠的。

       我們在這個學院裏面,也要體現這些,給他溫暖。

第二,家是接納的,而不是排斥的。

       一個家庭成員,我們不會說把他開除,他是家裏自然的一員,如果以家庭來對待他,就要接納彼此,而不是排斥。

第三,家給人安全,而不是恐懼。

       家庭要給人安全,不要給人恐懼、恐怖。

第四,家給人護佑,能免除孤露。

       我們如果沒有家的話,就孤苦伶仃,就暴露在外面,像一個流浪漢一樣。有了家就給他愛護,庇佑。

 

       這是家的含義。

 

       一個家就要有家長、兄弟,在我們學院當中,我們的院領導,我們的大和尚,甚至我們的法師,某種程度上就要擔起家長的角色。我們在同學之間,要有兄弟一樣的關愛。這樣就有家的感受。作為法師來講,要視學生如子。雖然我們年齡差不多,但是我們的位置是法師,是老師,是校領導。有一次,我的師父上人和我講,對徒弟要像父親對兒子一樣——當然我們沒有成過家,也沒結過婚,也沒生過兒子。不過,當時我聽到這一句還是很有感觸的,因為在這之前,我幾乎沒有這個概念。這其實也是佛陀教育我們的,一定要視弟子如子。對待自己的孩子,我們怎麼樣?朱老師,你就有經驗了;蔣院長,你也有經驗了。如果我們用這樣的心來對待我們的學生,在道業、學業上關心他,是非常非常有力量的。

 

       家有兩個層次。一個就是生活之家,在生活上儘量讓他一切能夠得方便;第二個就是生命之家;在靈性這一方面,讓他能夠安住。所謂「生命之家」,也就是諸佛之家。在《觀無量壽經》裏面說「生諸佛家」,這諸佛之家就是淨土,讓他的心在佛法當中有安住,有安慰。

 

       我們剛剛講的這些,溫暖也好,接納也好,安全也好,護佑也好,避免冷漠,不受排斥,沒有恐懼,免除孤露……這一定要在佛法當中才有的,如果不在佛法的慈悲當中,而在人情中來講,這個你無法做到。所以這樣的家,標準也是很高的。諸佛之家,菩薩眷屬,儘量在學院裏面體現這樣的一個風格。這是第四點。

 

五、 提高師資水準

       第五點,要提高我們的師資水準。

 

       包括我們在座的每一位,包括我個人。也有幾句話:

 

第一句:行有不得,反求諸己。

       這是孟子講的。就像射箭一樣。站正,拉弓,瞄準,發射;如果沒射中,你要知道是我自己沒瞄準,力量不夠,你不能怪人家靶子放得不好,沒那個道理。行有不得反求諸己。

 

       我們也有目標。把位置站正了,使出力量,展開教育,最後的效果,卻不令人滿意,或者有的人還反唱,或者還有的弄得關係不好,這個時候應該知道,是我沒有做好。如果一味地批評別人,可能就沒有這樣的效果。作為所有的老師,特別是修行人,我們要有這樣的一個觀念;我們很容易說「這是你的過錯」,這是我們的習性。其實應該想到這是我的問題。

 

第二句:給人一杯,自備一桶。

       這是仁如法師講的。做老師的都有這種感受,我們給人家一點,我們要準備很多。給別人「家」的溫暖,那你要有多大溫暖?一定要有很多,不然就不行啊。給他衣服穿,你沒有衣服,你自己還凍得要命,那就無法給人家。人家窮了,你自己兜裏也沒有錢,也不可能給人家。所以自己要準備很多。

 

       當然,一定有很多時候,我們會覺得力不從心。我們會覺得:哎呀,這個實在做不來。特別像我,在寺院裏,這都是走過來的心路歷程,寺院有很多事情要做,還收了徒弟,還有這麼多信眾,有的時候真是力不從心。力不從心的時候,最重要的是要有耐心,堅持最後半分鐘;要有理性,冷靜和耐心。這個時候不能著急,不能急躁,這樣熬得過來,就非常好了,慢慢就會增長力量,增長智慧。

 

第三句:要真誠,不要掩飾。

       我們有缺點也不怕暴露在大眾面前,甚至也不怕暴露在學僧的面前。我們真誠,平等,寬坦,這樣跟他交流,反而會獲得對方的尊重。不能說我是老師了,我這樣露了短處,我將來沒有威信了——我個人不這樣認為,我們都是凡夫嘛,凡夫都有缺點,這是正常的。只要你真誠對待他,都是很好溝通的。

 

       另外,我們作為老師,要「傳道、授業、解惑」。最重要的是傳道,也就是共同提高我們的道業、信仰,叫傳道。我們作為老師,尤其要避免說,課一上完,包一夾就走了。學生不喜歡這樣的老師,因為這跟世間的老師沒有什麼差別,課一上完,你夾包走了,那你是掙工資的。一定要跟學生有感情交流,要有愛心對待他。要有道心,用道來引導他,所謂道就是佛法的慈悲。第二才是授業,授業是教授學業。

 

第四句:教學相長,互相感恩。

       我們雖然做教師,其實也是做學生,甚至,只要我們發了心,付出了努力,有時學生加持我們的,給我們的幫助更大,這也是我的親身體會。有時,事情出現了,很難處理;等過了這個坎,你會很感恩,感恩有這樣的事情為大眾服務,讓我有進步的空間。這是教學相長的一個過程,這個過程會貫穿在我們一生當中。相信我們的法師付出這樣的努力之後,也一定會有這樣的感受,到時候會感恩我們的學生,很可能還要感恩調皮搗蛋的。因為他調皮搗蛋,會來磨練你的耐心,增長你的忍耐力,增長你的愛心和慈悲,這都是善知識。

 

六、 樹立榜樣

       第六點,要樹立榜樣。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學生當中好的,成為榜樣;法師當中好的,成為榜樣;班級當中好的,成為榜樣。能夠比較集中地反映良好風貌的,就稱為榜樣。我們共同努力,把好的班級扶持起來。樹立一個榜樣之後,大家就有跟進的目標,就好走。樹立榜樣,以身示教,帶動大家,比語言好,比什麼都好。

 

七、 獎懲措施

       第七點,講一講獎懲措施。

 

       既然作為一個團體,前面講真誠、愛心,是一個根本原則,但是免不了會有獎懲。特別是懲罰,是逼不得已的措施。人事處理非常棘手,對技巧性要求很高,不能簡單草率;所以,獎罰措施一定要善巧使用。

 

       獎懲有時是同時的。比如,我們樹立一個榜樣,這就是獎勵,同時暗示著一種懲罰。這個懲罰,沒有講出來。獎勵是說「那樣做是好的」,沒有直接的批評或處罰,但「不這樣做是不好的」的懲罰,已經巧含在獎勵當中,獎罰同時,不露痕跡。

 

       同時要注意不要激化矛盾。人的個性、特點很多,尤其現代眾生,我們個人也不是那麼柔軟調順,也沒有那麼高的德行,所以不要有很高的姿態,很強勢的語言,這樣會激化矛盾。矛盾激化了,老師不像老師,學生不像學生,師生關係就破壞了。師生關係的位置一定要站好、要站准。老師就是老師,永遠站在高度的位子。必要的時候可以退讓,可以示弱,這個都沒有關係,因為你是老師,老師不示弱誰示弱?學生本來就是弱勢群體,在下位。上位的人經常要退步,因為你在上位,你又權高又位高又強勢,你再不退位,人家下位的人只有跳樓了,逼得沒有地方,只有死路一條了。所以我在和弟子們打交道的時候,往往都是我退得多,我甘心退。因為你要退你有空間,大家都有空間,這個非常好,不會激化矛盾。針對特殊的人,偶爾也有逼不得已的時候,這個時候有一點很重要,就是永遠要有開放的心靈。寺院裏處置一個人,甚至會說「遷單」,我們不會說遷單,而是說「你可以出去參學一下」。「你看你這段時間煩煩惱惱的,在這住得也不安樂,是不是可以出去參學一段時間,然後回頭再來」。這樣的表達比較善巧,也說明我們的心是開放的。你的行為在大眾當中不好,暫時不好在這裏住——如果我個人和你住,怎麼樣都行,但是大家在一起這種做法就不好了,讓大眾不安穩;我的心雖然對你是開放的,但在行為上,「對不起,你還要回避一段,你要出去參學一段時間,到時歡迎你回來」,這樣他不會對你有怨恨。所以心是要開放的,要永遠保持一顆愛心,處罰的時候,是愛心為原則,愛心為前提,也希望愛心能得出結果。他雖然受罰,他不會有怨言,這個就達到效果了。不能弄得彼此情斷義絕,甚至他走了之後是不是想拿一個炸藥包來,那就麻煩了。所以社會的處理,法律的處理,它會產生負面的作用,因為他們也沒有辦法,只好那樣處理,激化了矛盾,所以到最後「嘭」,爆炸了,那都是積累了很多東西。在佛門當中,一定要有愛心的原則,化解它,融化它。在獎懲措施這一方面,要特別注意。

 

       最後是我個人說的,當然這一點是非常不容易的。我們要致力於建立一個「全方位的愛心服務系統」。對學生工作的方方面面,都要依賴一個愛心的服務系統。這是個系統化的工程,點點滴滴,哪怕是一片紙啊,說一句話啊,一件事情的安排啊,都要能夠體現這一點。當然這是不容易的,但我們是佛學院,我們是培養僧才,培養未來佛,培養聖賢、高僧大德,既培養他人,也規範自己,這麼一個特殊的團體,我們的目標,我們的起點,我們所要達到的效果就跟世間不一樣了,要有這樣一個目標要求。

 

       中午跟蔣院長碰了一下頭,我就稍微理了一下這幾點。當然還有很多重要的方面都沒有強調到的。大家的工作都是有條理、有效率的,好的都要堅持執行,我所說的是給大家做參考的。

 

       謝謝,南無阿彌陀佛。

 

分享到
中華淨土宗協會
淨土宗文教基金會

11049台北市信義路五段150巷22弄41號
電話:02-8789-4818
傳真:02-8780-7050
E-mail:amt@plb.tw

捐 款 護 持

信用卡定期定額護持

本會推薦使用
前往

信用卡單筆護持

單次隨喜護持
前往

四大超商繳費護持

多元化的護持
前往

其他方式隨喜護持

匯款護持方式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