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談開示

  1. 「二河白道喻」給念佛人的啟發
  2. 《示病友》講記(二)
  3. 《示病友》講記(一)
  4. 愛的建設
  5.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
  6. 學法「十二防」
  7. 出家「三隨」「三不」
  8. 如何面對法義之爭
  9. 認識「觀世音菩薩」
  10. 淨土法義的修學次第與弘法原則
  11. 淨土思想的善導者
  12. 《觀經》教眼
  13. 純粹的淨土宗(三)
  14. 純粹的淨土宗(二)
  15. 純粹的淨土宗(一)
  16. 學僧工作 愛心為本
  17. 好好照顧自己
  18. 惜福與環保
  19. 念佛與做人
  20. 三好念佛人
  21. 做事與念佛
  22. 不問罪福 稱名必生
  23. 關於道場的軟硬體建設
  24. 下品下生之安心
  25. 宗風學習(三)
  26. 宗風學習(二)
  27. 宗風學習(一)
  28. 彌陀之家 愛心為本
  29. 於「弘願寺」為蓮友開示
  30. 為「福聖寺」常住僧眾開示
  31. 書讀百遍 熏法入心
  32. 如何讓法義入心──多聞熏習
  33. 流通法寶即是做彌陀的手足
  34. 南寧問答
  35.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四)
  36.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三)
  37.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二)
  38.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一)
  39. 淨土宗特色
  40. 淨土宗宗旨(二)
  41. 淨土宗宗旨(一)
  42. 人生之目的
  43. 答網上蓮友問(三)
  44. 《佛說阿彌陀經》淺釋(下篇)
  45. 《佛說阿彌陀經》淺釋(中篇)
  46. 《佛說阿彌陀經》淺釋(上篇)
  47. 淨土宗行人的時代感與使命感
  48. 「淨土宗如理論答七要事」概述
  49. 湖北仙桃彌陀寺念佛法會開示(三)
  50. 湖北仙桃彌陀寺念佛法會開示(二)
  51. 湖北仙桃彌陀寺念佛法會開示(一)
  52. 於「淨土宗中山念佛會」答蓮友問
  53. 於「淨土宗中山念佛會」開示
  54. 於「弘願寺」為僧眾開示
  55. 弘願寺「護法聯誼會」皈依開示
  56. 弘願寺「護法聯誼會」開示(二)
  57. 弘願寺「護法聯誼會」開示(一)
  58. 淨土宗如理論答七要事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

  1.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十二)
  2.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十一)
  3.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十)
  4.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九)
  5.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八)
  6.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七)
  7.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六)
  8.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五)
  9.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四)
  10.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三)
  11.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二)
  12.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一)

《淨土宗概論講記》

  1.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八)
  2.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七)
  3.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六)
  4.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五)
  5.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四)
  6.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三)
  7.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二)
  8.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一)
  9.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
  10.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九)
  11.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八)
  12.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七)
  13.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六)
  14.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五)
  15.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四)
  16.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三)
  17.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二)
  18.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一)
  19.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
  20.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九)
  21.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八)
  22.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七)
  23.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六)
  24.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五)
  25.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四)
  26.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三)
  27.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二)
  28.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一)
  29.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
  30. 《淨土宗概論講記》(九)
  31. 《淨土宗概論講記》(八)
  32. 《淨土宗概論講記》(七)
  33. 《淨土宗概論講記》(六)
  34. 《淨土宗概論講記》(五)
  35. 《淨土宗概論講記》(四)
  36.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
  37.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
  38. 《淨土宗概論講記》(一)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

  1. 第43課:釋去普通疑惑(三)
  2. 第42課:釋去普通疑惑(二)
  3. 第41課: 一、三經要點(二) 二、答疑(一)
  4. 第40課: 一、善導大師淨土思想特色 二、三經要點(一)
  5. 第39課:稱名一行,總超萬行 ──善導大師「念佛絕比」之文(五)
  6. 第38課:稱名一行,總超萬行 ──善導大師「念佛絕比」之文(四)
  7. 第37課:稱名一行,總超萬行 ──善導大師「念佛絕比」之文(三)
  8. 第36課:稱名一行,總超萬行 ──善導大師「念佛絕比」之文(二)
  9. 第35課: 一、彌陀光明,唯攝念佛──善導大師「唯攝念佛」之文(二) 二、稱名一聲,頓超生死——《觀經》「稱名往生」之文 三、稱名一行,總超萬行──善導大師「念佛絕比」之文(一)
  10. 第34課: 一、彌陀大悲,急救苦者──善導大師「溺水偏救」之文 二、彌陀光明,唯攝念佛──善導大師「唯攝念佛」之文(一)
  11. 第33課: 一、不顧貪瞋,稱名必生──善導大師「二河白道」之喻(二) 二、不論凡夫,只論彌陀──善導大師「凡夫入報」之文
  12. 第32課:不顧貪瞋,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二河白道」之喻(一)
  13. 第31課:不慮妄念,稱名必生 ──源信大師「不染污泥」之文(二)
  14. 第30課:不慮妄念,稱名必生 ──源信大師「不染污泥」之文
  15. 第29課:不問罪福,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不問罪福」之文(二)
  16. 第28課:不問罪福,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不問罪福」之文(一)
  17. 第27課:不問時節,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不問時節」之文
  18. 第26課:不擇眾機,稱名必生 ──法照大師「瓦變成金」之偈
  19. 第25課:諸佛作證,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諸佛舒舌」之文(二)
  20. 第24課: 一、名號本義,稱名必生──善導大師「六字釋」之文(三) 二、諸佛作證,稱名必生──善導大師「諸佛舒舌」之文(一)
  21. 第23課:名號本義,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六字釋」之文(二)
  22. 第22課:名號本義,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六字釋」之文(一)
  23. 第21課:本願不虛,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本願四十八字釋」之文
  24. 第20課:定業與助業 ──善導大師判「正助二業」明傍助業專正定
  25. 第19課:正行與雜行 ──善導大師判「正雜二行」勸捨雜行歸正行(三)
  26. 第18課:正行與雜行 ──善導大師判「正雜二行」勸捨雜行歸正行(二)
  27. 第17課:正行與雜行 ──善導大師判「正雜二行」勸捨雜行歸正行(一)
  28. 第16課:要門與弘願 ──善導大師判「要弘二門」而引要門入弘願(三)
  29. 第15課:要門與弘願 ──善導大師判「要弘二門」而引要門入弘願(二)
  30. 第14課:要門與弘願 ──善導大師判「要弘二門」而引要門入弘願(一)
  31. 第13課:聖道與淨土 ──道綽大師判「聖淨二門」而捨聖道歸淨土(三)
  32. 第12課:聖道與淨土 ──道綽大師判「聖淨二門」而捨聖道歸淨土(二)
  33. 第11課:聖道與淨土 ──道綽大師判「聖淨二門」而捨聖道歸淨土(一)
  34. 第10課:信機與信法 ──善導大師釋「機法深信」而棄自身歸彌陀
  35. 第9課:自力與他力 ──曇鸞大師釋「自他二力」而貶自力乘佛力(四)
  36. 第8課:自力與他力 ──曇鸞大師釋「自他二力」而貶自力乘佛力(三)
  37. 第7課:自力與他力 ──曇鸞大師釋「自他二力」而貶自力乘佛力(二)
  38. 第6課:自力與他力 ──曇鸞大師釋「自他二力」而貶自力乘佛力(一)
  39. 第5課:難行與易行 ──龍樹菩薩判「難易二道」而捨難行取易行(二)
  40. 第4課: 難行與易行 ──龍樹菩薩判「難易二道」而捨難行取易行(一)
  41. 第3課:善導大師思想概述
  42. 第2課:印光大師讚善導和尚(二)
  43. 第1課:印光大師讚善導和尚(一)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

  1.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臨終時示門第之法語)
  2.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辨食魚之法語)
  3.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妓女之法語)
  4.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四郎之法語)
  5.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重衡之法語)
  6.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忠綱之法語)
  7.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賴綱之法語)
  8.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無品之法語)
  9.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尼眾之法語)
  10.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信寂之法語)
  11.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隨蓮之法語)
  12.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道遍之法語)
  13.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乘願之法語)
  14.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聖光之法語)
  15.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隆寬之法語)
  16.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述《阿彌陀經》大意之法語)
  17.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從配流上洛之後開示之法語)
  18.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21~25)
  19.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16~20)
  20.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11~15)
  21.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6~10)
  22.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1~5)
  23.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白道之事)
  24.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三心料簡(一))
  25.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二部分21~總結)
  26.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二部分16~20)
  27.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二部分11~15)
  28.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二部分6~10)
  29.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二部分1~5)
  30.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46~小結)
  31.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41~45)
  32.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36~40)
  33.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31~35)
  34.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26~30)
  35.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21~25)
  36.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16~20)
  37.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11~15)
  38.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6~10)
  39.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1~5)

石家莊念佛開示

  1. 石家莊念佛開示(四)
  2. 石家莊念佛開示(三)
  3. 石家莊念佛開示(二)
  4. 石家莊念佛開示(一)

念佛往生開示

  1. 念佛往生(問答部分)
  2. 念佛往生開示(正文)
淨土宗
淨宗法師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淨宗法師 > 法談開示
top

法談開示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乘願之法語)

       (《法然上人全集》第468頁)

 

       這段法語大致講了三件事,都是很有啟發意義的。

有人問云:
色相觀者,《觀經》所說也;
設雖稱名之行人,可觀之歟?
上人答曰:
法然初時亦曾作此無益之事也,
今不爾,但信稱名也。

 

       這是第一件事情。有人問上人「色相觀」,什麼叫「色相觀」?就是有顏色,有相狀,像《觀經》所說的,就叫「色相觀」,觀阿彌陀佛的光明,觀阿彌陀佛的相好,觀極樂世界的種種莊嚴(色相觀之外,更難的,就是所謂的理性觀,法理的無形無相,法界觀,佛性清淨觀,這就不叫色相觀,不落入色相當中,那就更難,講大乘第一義空)。「色相觀」是有所形象的,這是《觀經》所說的。

 

       「設雖稱名之行人」:《觀經》是我們淨土宗正依經典。就是問:「念佛的人,是不是也可以觀呢?」(很多人回答:「可以觀。」)法然上人也沒有回答說可以觀不可以觀,他是以過來人的身份說了一句話,說:

 

       「法然初始亦曾作此無益之事也,今不爾」:「我當初也做這些事情,不過這個沒有利益,現在就不這樣了。但信稱名。」什麼叫「無益之事」呢?不是說觀想無益,是我們的根機做不來,這個多少都有點好高騖遠、好高務勝,以為觀想殊勝,同時,對於教理方面也是不瞭解,以為稱名比較下劣低等,所以,他心有不甘,才心有旁騖。法然上人說:現在不爾,以前曾作此無益之事,現在不這樣了,就是「但信稱名」。只要稱名,就一切皆足。所以,法然上人又說:「稱名之外,無決定往生之觀想。」你只要稱名,一切功德都包含無餘。下面第二段:

上人又曰:
不飾人目,往生正業之念佛相續者,
自然具足三心也。
譬如茂葦之池,
十五夜月雖宿,遠處不見;
若近前撥開葦草見之,月影朗然也。
妄念之葦雖茂,三心之月宿心。
此是上人所常譬喻之語也。

 

       這裏是通過一個譬喻來說明念佛跟妄念的關係。上人怎麼說呢?

 

       「不飾人目」:就是不在人前作裝飾。人的眼睛看得到的地方,就把自己裝扮裝扮,打扮一下,這個叫「飾人目」。就是人前人後,人家看得到也好,看不到也好,他都是這個樣子,這個叫做:

 

       「往生正業之念佛相續」:念佛是往生的正業,不管有人見、無人見,有人知、無人知,他都是相續念佛。像這樣的人,就是老實念佛人。前面講的「靜默往生人」,也是這樣的人。「靜默」就是不是在人前炫耀自己。這樣的人,上人說:

 

       「自然具足三心也」:「三心」就是至誠心、深心、迴向發願心。

 

       為什麼說自然具足至誠心呢?不管人見到、人不見到,人知、人不知,他都是念佛相續,說明他真的願往生,不是作表面文章給人家看。所以,具足至誠心。

 

       他念佛的目的是要往生極樂世界,所以,具足迴向發願心。

 

       念佛能夠相續,不管人見、人不見,相續念佛,是內心對這個法門深信不疑。所以,具足深心。

 

       不然的話,都不是相續念佛的。師父一來,「哎呀!這個師父,天天叫我念佛,趕緊把《楞嚴咒》放下來,迎合他一下,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那個師父來了,教別的,他又修別的給人家看,那就是飾人的眼目。這個不能相續。

 

       不管怎麼樣,都是這一句佛號相續念下來,自然具足三心。

 

       剛才講到這裏,我想就這一段文,對「靜默往生人」──法然上人講了:成為一個靜默的往生人。就是在「兩種決定往生人之心性」裏邊講到,就是「從配流上洛之後開示之法語」(457頁),這段法語,當時標題沒有解釋,「從配流上洛之後」是什麼意思呢?法然上人弘揚淨土宗,提倡「一向專念」的宗義,當時教界有很大的紛爭,人們對這個宗義還一時難以接受,就覺得有一點偏執,有的人就在那裏上告,告狀。種種的因緣,朝廷就下了一個不恰當的決定,「配」是發配,「流」是流放,把法然上人流放到邊疆地區,很邊遠的地區去。後來,又反悔了,朝廷又改了這個決定,就是上人也可以回來。「上洛」就是回到京都。這是回來之後開示的法語。457頁倒數第二行就講:

 

       唯乘彌陀之本願,成為靜默往生人。

 

       我這裏有慧淨法師解釋「靜默往生人」的一段法語,我念一下:

 

       所謂靜默往生人,就是所謂的老實念佛人,無諍念佛人,不跟別人爭論高低長短是非,老實念佛,無諍念佛。什麼叫老實念佛、無爭念佛呢?即是不講理論學問,不談閑言雜語、人我是非,不計較稱、譏、毀、譽、苦、樂、順、逆,也不愛攀緣,不愛炫耀,既不突顯個人,也不裝模做樣,只是安分守己,安於念佛,安愚念佛(前面是「安於念佛」,我念佛就安心了;「安愚念佛」,我很愚癡,但我就這樣念佛,安守我愚癡的本分)。有事無事,一句佛號,常掛心口,做好自己本分的事,也默默地協助他人。這樣的念佛人,往往預知時至,順利安然,自在莊嚴地往生極樂淨土。

 

       這個是靜默的往生人,也是靜默的念佛人。就是很實在,很老實,他也沒有學問來炫耀,也不炫耀。

 

       這個往往都是那些沒有什麼文化的老太婆,她們是實實在在的,一句名號,有事無事,常掛心口,不管是非得失,你講我好也好、壞也好,我還是南無阿彌陀佛。做好自己的本分事,也默默協助他人。

 

       下面就是一個比喻了:

 

       「譬如茂葦之池」:「茂葦」就是長得很茂盛的蘆葦草。蘆葦,像在洞庭湖地區就有很多的蘆葦。像這樣的一個周圍長了很多蘆葦草的池塘,十五的夜晚,月亮雖然投影在池子當中,但是,從遠處看不到,看見的都是一片蘆葦草,可是近前撥開葦草見之。劃了一個小筏子,或者走到岸邊,把葦草一撥:哎!「月影朗然也」,就看到一個很清楚的月亮,映照在蘆葦池當中。

 

       這是一個場景了。上人接著解釋說:

 

       「妄念之葦雖茂」:「妄念」就是我們的雜想妄念,這個像蘆葦草一樣的,一根一根,密密麻麻,非常茂盛。我們念佛的人,都有妄想雜念,就是這樣的東想西想,就像蘆葦草一樣。

 

       「三心之月宿心」:雖然是妄念紛飛,但是,我們內心對阿彌陀佛本願的仰靠、信賴(所謂「三心」就是信心,就是信願往生的心)、信順不疑、專稱彌陀佛名這樣的心,這個明月(因為明月代表光明),這樣的心中就有光明,就有安慰,就很明朗,心中知道念佛決定往生,雖然心中也妄念紛飛,但是無有妨礙,所以說「三心之月宿心」。我們心中映到了阿彌陀佛救度的明月,知道我稱念彌陀名號必然往生。

 

       我們每個人想一想:我們的心裏是不是這樣子?有的人就不是這樣子,他就要拿刀來割葦草了。往往是內心沒有安心,以為要除掉妄想才能去看月影──那幾乎是不可能的,也是沒有辦法除掉的。只要我們常行念佛,妄念也自然的會少一些,如果離開念佛之外,另外想辦法來除掉妄想、妄念,那是不可能的。等於是說池塘當中沒有月影,然後在那裏割蘆葦草,那沒有意義啊!下面第三件事。

或時上人曰:
「今生得遂往生歟!」
乘願聞之云:
「上人尚且作此不定之語,況餘人乎?」
此時上人揚聲朗笑曰:
「迄至上蓮台之前,何能斷此念乎?」

 

       有一段時間,在某一個時候,上人講了這麼一句話,說:

 

       「今生得遂往生歟」:「得」是能夠,「遂」是達成。「今生應該能夠達成我的往生吧!」「歟」是一種語氣詞。這麼一說之後,弟子乘願就聽到了,就有疑問了,說:

 

       「上人尚且作此不定之語」:「哎,上人講話這麼含糊,『今生得遂往生歟』,你都這麼作不定之語,那我們其他人怎麼辦哪?那豈不是不能往生了?」這個時候,上人就揚聲朗笑,這個詞用得很恰當,聲音就提得高了,面且爽朗的,非常開朗地,從內心裏笑出來:

       「迄至上蓮台之前」:「直到阿彌陀佛、觀音勢至捧著蓮台來接我之前,像這樣的念頭怎麼會斷絕呢?」什麼念頭呢?就是心中期盼著往生,「我今生可以往生吧,決定可以往生了」,這樣的想法都不能斷絕。

 

       我第一次見到這段文,就有一個很深的印象,為什麼呢?因為有的人在那裏很誇耀自己說:「乘彌陀本願,現在信心決定,就往生決定。不用等待臨終,不等待臨終佛來迎接,現在都已經定下來了。等待佛來迎接的人,是信心不定的人。」這句話聽起來有沒有道理呢?那要看他這個人到底是要表達什麼。也有的人在這方面更加極端地說:「我們現在就已經往生了,現在已是往生極樂世界的人了,哪還有阿彌陀佛來接這回事情呢?不存在這件事情。」

 

       這樣,就不是淨土門的思想了。我們淨土門的思想是指方立相,就是有所方位,有所相狀,是分別的,是有差別的,時間上有距離感,空間上也有距離感。

 

       聖道門的思想就沒有了,時間上沒有距離感,他現在開悟了,現在這個地方,他就過去、現在、未來打成一片了,也無所謂未來(當來)怎麼回事情;空間上他也沒有距離感,「這個地方是穢土,但是也是淨土」,他是平等的。

       淨土門不這樣說,是順了凡夫的心性,凡夫都是在分別當中,所以,對淨土門來講,它會有方所,「十萬億國土之外,有極樂世界」。你就會有期盼。

 

       我們的期盼是臨終佛來迎接。雖然這樣期盼,並不是心裏不定的。並不是說,「哎!我能往生還是不能往生呢?」是心中知道決定佛來迎接,但是還是有期盼的──這樣的心態。

 

       難道能說法然上人不安心嗎?如果說「念佛不等佛來迎接」,不等佛來迎接,誰來接你啊?你不等佛的迎接,還是有人來接你啊!那可能不是好地方。

 

       如果是聖道門,他就不存在這回事情了,他證悟法性平等了,無所謂接不接,法身跟佛是一體了。

 

       所以,上人揚聲朗笑,顯示他的內心對往生這件事情是沒有任何的疑惑,沒有任何的疑雲存在。但是,說的這句話是非常符合我們的心態:

 

       「迄至上蓮台之前」:我們的心也這樣子,直到阿彌陀佛、觀音勢至捧著蓮台讓我們登上去之前,我們心中都有這個念頭,「哎呀!今生應該可以往生吧!」就是對往生,心心念念在期盼它,在欣慕它。並不是說「現在我已經往生決定了,無所謂往生這件事情了」。所以,我們往生決定,雖然是現在平生業成,可是期盼臨終來迎的心,還是不間斷。不僅不間斷,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越加的期盼。這個才是阿彌陀佛發「臨終來迎願」給我們的安慰,給我們的一種喜悅。

分享到
中華淨土宗協會
淨土宗文教基金會

110049台北市信義路五段150巷22弄41號
電話:02-8789-4818
傳真:02-8780-7050
E-mail:amt@plb.tw

捐 款 護 持

信用卡定期定額護持

本會推薦使用
前往

信用卡單筆護持

單次隨喜護持
前往

四大超商繳費護持

多元化的護持
前往

其他方式隨喜護持

匯款護持方式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