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談開示

  1. 「二河白道喻」給念佛人的啟發
  2. 《示病友》講記(二)
  3. 《示病友》講記(一)
  4. 愛的建設
  5.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
  6. 學法「十二防」
  7. 出家「三隨」「三不」
  8. 如何面對法義之爭
  9. 認識「觀世音菩薩」
  10. 淨土法義的修學次第與弘法原則
  11. 淨土思想的善導者
  12. 《觀經》教眼
  13. 純粹的淨土宗(三)
  14. 純粹的淨土宗(二)
  15. 純粹的淨土宗(一)
  16. 學僧工作 愛心為本
  17. 好好照顧自己
  18. 惜福與環保
  19. 念佛與做人
  20. 三好念佛人
  21. 做事與念佛
  22. 不問罪福 稱名必生
  23. 關於道場的軟硬體建設
  24. 下品下生之安心
  25. 宗風學習(三)
  26. 宗風學習(二)
  27. 宗風學習(一)
  28. 彌陀之家 愛心為本
  29. 於「弘願寺」為蓮友開示
  30. 為「福聖寺」常住僧眾開示
  31. 書讀百遍 熏法入心
  32. 如何讓法義入心──多聞熏習
  33. 流通法寶即是做彌陀的手足
  34. 南寧問答
  35.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四)
  36.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三)
  37.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二)
  38.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一)
  39. 淨土宗特色
  40. 淨土宗宗旨(二)
  41. 淨土宗宗旨(一)
  42. 人生之目的
  43. 答網上蓮友問(三)
  44. 《佛說阿彌陀經》淺釋(下篇)
  45. 《佛說阿彌陀經》淺釋(中篇)
  46. 《佛說阿彌陀經》淺釋(上篇)
  47. 淨土宗行人的時代感與使命感
  48. 「淨土宗如理論答七要事」概述
  49. 湖北仙桃彌陀寺念佛法會開示(三)
  50. 湖北仙桃彌陀寺念佛法會開示(二)
  51. 湖北仙桃彌陀寺念佛法會開示(一)
  52. 於「淨土宗中山念佛會」答蓮友問
  53. 於「淨土宗中山念佛會」開示
  54. 於「弘願寺」為僧眾開示
  55. 弘願寺「護法聯誼會」皈依開示
  56. 弘願寺「護法聯誼會」開示(二)
  57. 弘願寺「護法聯誼會」開示(一)
  58. 淨土宗如理論答七要事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

  1.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十二)
  2.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十一)
  3.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十)
  4.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九)
  5.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八)
  6.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七)
  7.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六)
  8.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五)
  9.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四)
  10.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三)
  11.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二)
  12.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一)

《淨土宗概論講記》

  1.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八)
  2.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七)
  3.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六)
  4.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五)
  5.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四)
  6.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三)
  7.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二)
  8.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一)
  9.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
  10.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九)
  11.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八)
  12.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七)
  13.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六)
  14.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五)
  15.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四)
  16.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三)
  17.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二)
  18.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一)
  19.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
  20.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九)
  21.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八)
  22.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七)
  23.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六)
  24.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五)
  25.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四)
  26.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三)
  27.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二)
  28.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一)
  29.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
  30. 《淨土宗概論講記》(九)
  31. 《淨土宗概論講記》(八)
  32. 《淨土宗概論講記》(七)
  33. 《淨土宗概論講記》(六)
  34. 《淨土宗概論講記》(五)
  35. 《淨土宗概論講記》(四)
  36.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
  37.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
  38. 《淨土宗概論講記》(一)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

  1. 第43課:釋去普通疑惑(三)
  2. 第42課:釋去普通疑惑(二)
  3. 第41課: 一、三經要點(二) 二、答疑(一)
  4. 第40課: 一、善導大師淨土思想特色 二、三經要點(一)
  5. 第39課:稱名一行,總超萬行 ──善導大師「念佛絕比」之文(五)
  6. 第38課:稱名一行,總超萬行 ──善導大師「念佛絕比」之文(四)
  7. 第37課:稱名一行,總超萬行 ──善導大師「念佛絕比」之文(三)
  8. 第36課:稱名一行,總超萬行 ──善導大師「念佛絕比」之文(二)
  9. 第35課: 一、彌陀光明,唯攝念佛──善導大師「唯攝念佛」之文(二) 二、稱名一聲,頓超生死——《觀經》「稱名往生」之文 三、稱名一行,總超萬行──善導大師「念佛絕比」之文(一)
  10. 第34課: 一、彌陀大悲,急救苦者──善導大師「溺水偏救」之文 二、彌陀光明,唯攝念佛──善導大師「唯攝念佛」之文(一)
  11. 第33課: 一、不顧貪瞋,稱名必生──善導大師「二河白道」之喻(二) 二、不論凡夫,只論彌陀──善導大師「凡夫入報」之文
  12. 第32課:不顧貪瞋,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二河白道」之喻(一)
  13. 第31課:不慮妄念,稱名必生 ──源信大師「不染污泥」之文(二)
  14. 第30課:不慮妄念,稱名必生 ──源信大師「不染污泥」之文
  15. 第29課:不問罪福,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不問罪福」之文(二)
  16. 第28課:不問罪福,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不問罪福」之文(一)
  17. 第27課:不問時節,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不問時節」之文
  18. 第26課:不擇眾機,稱名必生 ──法照大師「瓦變成金」之偈
  19. 第25課:諸佛作證,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諸佛舒舌」之文(二)
  20. 第24課: 一、名號本義,稱名必生──善導大師「六字釋」之文(三) 二、諸佛作證,稱名必生──善導大師「諸佛舒舌」之文(一)
  21. 第23課:名號本義,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六字釋」之文(二)
  22. 第22課:名號本義,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六字釋」之文(一)
  23. 第21課:本願不虛,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本願四十八字釋」之文
  24. 第20課:定業與助業 ──善導大師判「正助二業」明傍助業專正定
  25. 第19課:正行與雜行 ──善導大師判「正雜二行」勸捨雜行歸正行(三)
  26. 第18課:正行與雜行 ──善導大師判「正雜二行」勸捨雜行歸正行(二)
  27. 第17課:正行與雜行 ──善導大師判「正雜二行」勸捨雜行歸正行(一)
  28. 第16課:要門與弘願 ──善導大師判「要弘二門」而引要門入弘願(三)
  29. 第15課:要門與弘願 ──善導大師判「要弘二門」而引要門入弘願(二)
  30. 第14課:要門與弘願 ──善導大師判「要弘二門」而引要門入弘願(一)
  31. 第13課:聖道與淨土 ──道綽大師判「聖淨二門」而捨聖道歸淨土(三)
  32. 第12課:聖道與淨土 ──道綽大師判「聖淨二門」而捨聖道歸淨土(二)
  33. 第11課:聖道與淨土 ──道綽大師判「聖淨二門」而捨聖道歸淨土(一)
  34. 第10課:信機與信法 ──善導大師釋「機法深信」而棄自身歸彌陀
  35. 第9課:自力與他力 ──曇鸞大師釋「自他二力」而貶自力乘佛力(四)
  36. 第8課:自力與他力 ──曇鸞大師釋「自他二力」而貶自力乘佛力(三)
  37. 第7課:自力與他力 ──曇鸞大師釋「自他二力」而貶自力乘佛力(二)
  38. 第6課:自力與他力 ──曇鸞大師釋「自他二力」而貶自力乘佛力(一)
  39. 第5課:難行與易行 ──龍樹菩薩判「難易二道」而捨難行取易行(二)
  40. 第4課: 難行與易行 ──龍樹菩薩判「難易二道」而捨難行取易行(一)
  41. 第3課:善導大師思想概述
  42. 第2課:印光大師讚善導和尚(二)
  43. 第1課:印光大師讚善導和尚(一)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

  1.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臨終時示門第之法語)
  2.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辨食魚之法語)
  3.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妓女之法語)
  4.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四郎之法語)
  5.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重衡之法語)
  6.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忠綱之法語)
  7.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賴綱之法語)
  8.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無品之法語)
  9.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尼眾之法語)
  10.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信寂之法語)
  11.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隨蓮之法語)
  12.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道遍之法語)
  13.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乘願之法語)
  14.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聖光之法語)
  15.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隆寬之法語)
  16.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述《阿彌陀經》大意之法語)
  17.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從配流上洛之後開示之法語)
  18.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21~25)
  19.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16~20)
  20.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11~15)
  21.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6~10)
  22.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1~5)
  23.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白道之事)
  24.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三心料簡(一))
  25.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二部分21~總結)
  26.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二部分16~20)
  27.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二部分11~15)
  28.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二部分6~10)
  29.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二部分1~5)
  30.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46~小結)
  31.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41~45)
  32.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36~40)
  33.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31~35)
  34.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26~30)
  35.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21~25)
  36.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16~20)
  37.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11~15)
  38.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6~10)
  39.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1~5)

石家莊念佛開示

  1. 石家莊念佛開示(四)
  2. 石家莊念佛開示(三)
  3. 石家莊念佛開示(二)
  4. 石家莊念佛開示(一)

念佛往生開示

  1. 念佛往生(問答部分)
  2. 念佛往生開示(正文)
淨土宗
淨宗法師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淨宗法師 > 法談開示
top

法談開示

念佛與做人

目錄

一、念佛和做事

要念佛,也要做事 
通過做事交流互動 
做事使人歷練成熟 
在做事中落實念佛

二、念佛與做人

(一)心智要成熟

(二)人格要獨立

夫妻間需要人格獨立 
出家人要練就獨立的人格

(三)心性要調柔

沒有對錯,只有因緣 
凡事你對我錯 
「錯」了才快樂 
要發露自己的錯誤 
開車喻 
開車讓道的故事 
哈哈鏡歷險記 
當「替罪羊」是菩薩 
來說是非者,便是是非人 
妥協代表著柔軟

(四)人際關係要和諧

念佛易,做人難 
念佛和做人都要循序漸進 
會念佛,也要會做人

三、答問

通過做事讓機法深信活起來 
佛光一路照君行 
最好的心情是平靜 
回答兩個問題

 

 

一、念佛和做事

       「念佛和做事」這個題目,我曾經在悟真寺和大家共同討論過,在弘願寺也有必要共同討論。

 

要念佛,也要做事

       我們這裏是專修念佛的道場。在寺院是要修行的,一些自我認定比較講修行的出家師父,可能抱有一種觀念:「我到寺裏來,尤其是到了弘願寺,就是要專門念佛的;做事非我所願,會影響我的修行,耽誤我的時間。」所以,常住安排做事時,觀念上就不以為然,行動上也難以跟進。這種觀念是需要調整的。

 

       我們這個法門,本來就普遍適應一切士農工商。禪宗講「擔柴運水,無非妙道」,參禪未必要在禪堂裏打坐,挑柴運水都有道。慧淨上人曾經講過實相法師「邊作務邊念佛,不與人諍,亦無怒容」,這是非常好的一個案例和典型。

 

       當然,對我們念佛人來講,抱有剛才說的這種專門念佛的觀點,也不能說沒有一點合理性,要視不同情形來判斷:如果是年齡比較大的,心智也比較穩定的,那常住就不必安排什麼事情,因為年紀大了,精力有限,那就可以專修念佛,像我們寺院裏的一些老師父,他們特別願意念佛,那就在這方面多多用力;年輕一些的,雖然每個人不一樣,但是總體來講,要有一些事情做,這樣比較穩當。

 

通過做事交流互動

       我們的心是需要交流、互動的,所謂流水不腐。如果沒有事情做,就會漸漸偏離團體,自己也覺得與大眾疏遠了,慢慢會越來越封閉,越來越萎縮。好比我們的身體,每一個部位、每一個器官都是有作用的,如果哪個部分沒有作用了,那就病了。

 

       在弘願寺這個團體中,我們每個人都像身體的一部分。對於身體來講,氣血要運暢,每個部分都要參與。整個團體的運作,這種氣的運行,需要從每個人身上貫穿起來。所以叢林特別講究出坡、共修、聽法,每個人都必須參加。如果某個人脫離了,也不領一份職,這樣就把自己從團體中分化出去了,心就會慢慢封閉,出現故障。這種做法,就是在對人事、團體的判斷上,對自我需求的層面上,缺乏正確的判斷,特別需要在事務中磨練。

 

       通過做事,能增長我們的福報,也能讓我們的心活潑起來。人需要交流。一個人在房間裏待著,有吃有喝,你待得住嗎?一般人待不住:有的人就要找別人吵吵嘴,吵嘴就是交流,心有了運動,就快活了;遛狗也是交流。心理學家發現:女性做母親,在照管孩子的時候,她很勇敢,也很有智慧,心智也比較平衡;孩子長大了,工作、戀愛了,跟媽媽交流少了,她精神就開始偏了,容易犯毛病。心理學家就建議她去養一條寵物狗,這樣她的愛心有一個表達的對象,有一種交流。所以現在寵物狗這麼多,我們現在知道了,這不是沒事做,它是有作用的。

 

做事使人歷練成熟

       寺院鼓勵大家獨立,不串寮,不講是非,這需要我們有比較健全的心智和獨立的人格,但我們並不是一開始就能成熟的。如果有事做,通過做事,向執事請教,或者向師父、善知識請教,這樣交流,對我們的心有好處,對我們學習法義也有好處。

 

       《宗風·俗諦》我們每天晚上都在背,要怎麼落實呢?「對他人恩慈體貼,對自己謙卑柔和」,背完了對人還是挺厲害的,「我就是不願意,就是不服輸,就是不服氣……」心還是很硬。通過做事,我們就能對境練心,發現自己的不足,學習別人的長處。

 

       在團體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立場和角度,都有個性和脾氣,要做事,關係就要協調好,這個過程,就是成就我們的過程。古人說「上善若水」,最上的善就像水一樣:水,到哪裡都沒有障礙,有點小縫就能鑽過去。我們處理事情,遇到再複雜的因緣,都要像水一樣,一個小縫就能過去,那就是上善,就是有智慧。在夾縫裏求生存,這會鍛煉我們,提高我們,所以要感恩大眾。在團體中做事,不管是什麼樣的因緣,我們都要存一份感恩的心。如果不在團體中磨練,我們不能成就。

 

在做事中落實念佛

       關於做事和念佛,首先要有一個正確的觀念,在團體中,我們要領一份職,在做事中落實念佛。
我最近看了一些書,挺受啟發。書上說,有的人學佛,佛沒做成,人反而不會做了。就好像邯鄲學步,河北邯鄲人走路很好看,很優雅,很美觀,所以有人就到邯鄲去學習走路。到了邯鄲之後,不但沒學會那裏的人走路,而且連自己原來怎麼走路都忘了,只好爬回家。

 

       我們學佛,要打坐,要入定,要開悟,但是既沒有入定,也沒有開悟,反而連做人的本分都忘記了。有的蓮友原來做得挺好,燒飯,煮菜,洗衣服,掃地,方方面面都能盡義務;學佛之後,反而不會做人了,什麼事都不幹,家人也覺得他怪怪的,同事也覺得他怪怪的。雖然他的道心值得肯定,但做人是有欠缺的。

 

二、念佛與做人

       今晚和大家討論的第二個題目是:念佛與做人。

 

       其實我是沒有資格講這個題目的,因為我也不會做人,也像邯鄲學步,不過這是我們都必須認真對待的。

 

       出家「乃是大丈夫之事,非王侯將相所能為」。出家人是人天師範,為人師表,按理講,我們出家人應該是標準,是模範;但其實我們有很多的缺點,很多在家人可以做我們的老師——他們做人比較圓融,或者比較有智慧,或者比較有持久力、擔當力、決斷力等等。在很多方面,出家人是不足的。我們出家眾,有的人是因為道心而出家;有的很小就出了家;有的是因為個性的緣故,在世間跟別人處不好,什麼都不順,這樣就出家了。出家人在做人方面也有很多不足,缺少歷練。

 

       世俗的人都是不容易的。有句話說:活到五十歲,等於修行到五十歲。從小,父母教育你;上學了,老師批評你,同學欺負你;工作了,同事擠兌你,老闆訓斥你;結婚之後,夫妻不合;有孩子後就更厲害了,孩子都氣你。對於大多數在家人,這些是必然的人生過程,這個過程讓人很無奈,而且還有可能離婚,心靈要經歷很多的煎熬。有了孩子以後,為了孩子,必須委曲求全,不能意氣用事。這樣就使得在家人方方面面都要考慮到,他會從多種角度看問題,所以在某種程度上,要超過出家人。

 

       有的出家人脾氣大,稍不順心,小包一背就走了。這是他灑脫的地方,同時也是容易逃避的地方,沒有一個他不得不面對、能夠歷練自己的環境。在家人就不行啊,夫妻之間哪怕不和也要湊合著過下去,離婚也不是那麼容易的事,還有孩子,關係很牽扯,他不得不面對。所以,做人是不容易的。

 

       講到做人,我想跟大家交流四點:

第一,心智要成熟;

第二,人格要獨立;

第三,心性要調柔;

第四,人際要和諧。

 

       當然,還需要其他很多方面,這幾方面只是最基本的。

 

(一)心智要成熟

       成熟的反義詞是幼稚。很多人比較單純、質樸,但不足的地方是很幼稚,不諳世事。有些事情是很簡單、很自然的,但是幼稚的人就會大驚小怪,難以承擔。

 

       這一方面,既是對出家眾,也是對寺院常住居士來說的。我們在世間與人打交道,如果沒有成熟的心智,就容易受傷害。一個成熟的人,會覺得事情都很自然,本該如此,他就不會受傷害。他心智成熟,意志堅定,對他來說就不存在傷害的問題。如果心智不成熟,就會想:「他怎麼對我這樣?」就容易受傷害。

 

(二)人格要獨立

       這一點尤其重要。一個沒有獨立人格的人會很苦惱。

 

夫妻間需要人格獨立

       很多女性靠丈夫——「女人就要嫁一個好老公」,抱這種觀點是挺危險的,因為人格不獨立。只有人格獨立了,才能獲得尊重和愛。想靠在別人身上,誰願意讓你靠?「你是一棵偉岸的大樹,我是一棵柔弱的藤子,讓我纏著你吧。」那些大樹,只要是有藤纏上去的,一定被纏得垂頭喪氣,甚至會被纏死。女人如果要纏著男人,沒有獨立的人格,那麼男人、女人都會痛苦,到最後女人會說「我對你這麼好,你怎麼不要我了?」就因為你對他太好了,彼此沒有空間,纏在一起很麻煩,不能獨立。

 

       夫妻關係是人倫關係中最基本的,是最緊密的。兩人的關係要搞好是不容易的。有人講,夫妻關係處理得好,不開大悟也得開小悟。不開小悟,這種關係就搞不好。有人可能認為這言過其實,其實不是。地球上現在七十億人口,我們每一個人身上包含了七十億人的靈性。在近距離接觸的時候,人性的陰暗面、缺點就暴露出來了,一個人其實要面對七十億人,那怎麼對付?這是不容易的事情啊!尤其是近距離接觸,彼此沒有那麼多客套了,這是不太好處理的。       

 

       現在離婚率很高,為什麼要離婚?他們當初關係不好嗎?不是自己選擇的嗎?但是為什麼離婚了呢?就是因為結婚之後,發現對方很多不能容忍的地方——「原來你是這樣的人,早知道我就不嫁你了!」「你還說我呢,早知道我就不娶你了。」「好了,現在我們誰也別說誰了,分手不遲,拜拜了!」拜拜後孩子怎麼辦?孩子很小,想一想,於心何忍?為了孩子,就湊合吧。如果把這些湊合的都算上,那離婚率就更高了。這種看不見的離婚很多。孩子是無辜的,父母如果離婚,對孩子傷害很大,心理會不健康,為了孩子,只能湊合著過。這還是不錯的,最起碼家庭看上去是穩定的。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狀況呢?原因很多,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雙方都沒有獨立、成熟的人格。如果夫妻雙方心智都成熟,人格都獨立,決定不會離婚,決定會和諧。有個成語叫作「和如琴瑟」,夫妻二人,如果像琴一樣,就會很協調。琴有什麼特點呢?一根弦,兩頭分別固定在架子上,中間有一條弦。拉緊這根弦,一彈它,它就發出悅耳的聲音;不彈的時候,它很安靜。弦兩頭都要固定,只固定一頭能行嗎?另一頭是鬆的,那是彈不響的。這兩頭就代表夫妻雙方,或者是共事的人我雙方,雙方都必須獨立。

 

出家人要練就獨立的人格

       如果沒有獨立的人格,幸福是談不上的。這是我們在成長過程中必須面對、必須跨越的,也可以說是一個坎兒。很多人在家的時候,覺得被父母管著不好,想要獨立。孩子長大了,父母應該鼓勵他,幫助他,成就他獨立的人格。但一個人能不能獨立,是一門很深的學問。我們在工作上也好,在團體中共住也好,練就獨立的人格是很重要的。

 

       尤其是出家人,寺院裏的要求是比較高的:要做人天師範,要威儀具足,要有精神力量,要作修行的勇士,要作眾生的表率。這些要求是很大的動力,同時也是很大的壓力。弘願寺的出家眾是很不容易的,因為我們的空間就這麼大,在這個小院子裏共住,也沒有自己獨立的空間,還要面對很多信眾和遊客,還要保持出家人的身份,甚至穿什麼衣服、做什麼動作、什麼站相、什麼坐姿,都有人評頭論足,那我們就必須有一個堅強的心靈空間才行。

 

       這需要有一點「老油條」的精神。就是說,出家人心理素質要強,要果斷,要敢作敢為敢承擔。出家人要有勇氣擔當,要有氣魄,做事要敢於承擔,這樣才談得上人格獨立。如果畏首畏尾,依賴性過強,就有所不足了。

 

       團體是由個體組成的,個體之間是有差異的,所以就要瞻前顧後。假如一個團體,既怕碰著這個,又怕碰著那個,這個心智不成熟,那個人格不獨立,稍微講一句,就在旁邊哭鼻子,特別容易受傷害,那麼團體當然也會受影響。

 

(三)心性要調柔

       心性要調柔,這也是一輩子的學問,活到老學到老。什麼叫調柔呢?就是柔軟心,隨順大眾。那要達到什麼程度才夠呢?沒有底。

 

沒有對錯,只有因緣

       心性要想調柔,就要站在對方的立場考慮問題。心性不調柔的人,往往比較喜歡爭辯。其實沒有什麼對錯,只有因緣。你覺得這個人不好,但有一大堆人喜歡他;你覺得這個人很好,還有一大堆人不喜歡他,你說哪個人好、哪個人不好呢?如果有緣,不管長得怎樣你也會覺得美——有緣,怎麼看怎麼舒服,橫眉豎眼都可以,怎麼長都覺得好看;如果沒有緣,「我一看見他——不要說看見,聽到他的聲音我就心裏不舒服;不要說聽到他的聲音,聽到他的名字我就不舒服。」這就是彼此之間沒有緣分。

 

凡事你對我錯

       我們往往都會堅持自己對,這樣心性就不調柔。世上的事情,大家要看淡一些。剛才講過了,如果你知道都是緣分,就會看得很開。而且有些事情,如果因為你對了,天下大亂,那你對了有什麼意思呢?你對了,別人都不高興——至少會有一個人不高興,就是因為你對了而他錯了的那個人。

 

       很多事情,不必堅持自己對。所以,「你對我錯」這四個字是很好的。發生紛爭,把這四個字搬出來,就解開了。愛辯理的人,往往會把事情的對錯講得太多。其實大家明白,環境也好,人事也好,沒有什麼對錯——它本身是因緣,哪有什麼對錯?對和錯是相對自己來講的,只有你的心才有對和錯的問題。自己的心平靜、柔順、慈悲,就是對的,哪怕一萬個人說你是錯的,你也是對的。別人給你貼標籤,說這件事你是對的,別人不對,這樣你就對了嗎?如果你心裏沒有慈悲,有瞋恨,有驕慢,很急躁,那你就錯了!

 

       事情都是因緣所生,沒有錯的,鮮花和毒草都是對的:鮮花有鮮花的緣,才長成鮮花;毒草有毒草的緣,才長成毒草。毒草長成鮮花反而錯了,它長成毒草才是對的,各有因緣。任何人,任何事,都有其必然的因緣走向。事情本身是因緣所成,難以對它貼標籤。外人對我們來講,都是一個境,也是一個對象,他也是因緣所成的。問題主要在我們的心,任何時候都要想:「我這樣對嗎?」知道是自己錯了,心就調柔了,就柔順了。

 

「錯」了才快樂

       其實一個人什麼時候最快樂?不是對了你才快樂,反而是錯了才快樂。這是我的感受。

 

       錯了怎麼能快樂呢?錯了,心裏面虧欠別人。「這件事是我做錯了」,馬上就起慚愧心,就起柔軟心。如果總是認為自己是對的,就容易生氣——明明是你對了,別人就是不買帳,你能不生氣嗎?夫妻吵嘴,越自以為有理就越生氣:「你看我對他這麼好,他這樣對我,氣死了!」反過來,「都是我不對,我沒照顧好他,我最近一段時間跟他感情冷淡,我沒念他的恩,原來是我錯了!」這麼一想,心結不就打開了嗎?認識到自己錯了,心就寬闊了,錯了才對啊!這個道理要明白。你有理,都對,那你就吃虧了;知道自己錯,心裏才會舒坦。

 

要發露自己的錯誤

       我們講發露懺悔,什麼叫發露?就是把自己的錯誤暴露出來。有發露才有懺悔。我們都是覆藏。什麼叫覆藏?就是認為自己沒錯,是對的,然後找出很多理由把它蓋住,「你看,確實不怪我」,找個理由把它蓋住,這都是覆藏。我們都會把自己的錯誤藏起來,因為面子比較重要,「我」可以是錯的,但是「面子」不能錯啊!有自尊心,有面子的問題,往往就會為自己辯解。其實,只要承認自己是錯的,你就好了!寬廣的大道就打開了。

 

開車喻

       打個比喻,像開車,開著開著堵住了,前面沒有路了。司機下來,說:「怎麼搞的!前面這棟樓,蓋的真不是地方,擋了我的路,它要是不在這個地方,我不就開過去了嗎?」站在開車的立場上,他對不對呢?是對了。如果沒有這棟樓,他不就開過去了嗎?它明明就是站的不是地方。那司機有理,他對了,但樓還是站在那個地方啊,也不能把樓挖走。這時候一定要承認自己錯,才會有退路,才能別開生面。如果一直認為自己對——「我對了,我開得沒錯!」那就一直在樓底下站著吧,它就是不動,你有什麼辦法?你如果說「原來我開錯路了」,那不就別開生面了嗎?倒車,然後找到自己正確的出路。

 

開車讓道的故事

       當我們和別人發生糾紛的時候,好像解不開扣了,兩個人頂起來了。如果你能認識到是自己錯了,就是聰明人。

 

       宗實法師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案例,很有戲劇效果。說的不是別人,是他的弟弟。他弟弟開著一部小車,走在一條非常窄的路上。這時對面來了一輛拖拉機,拖拉機上裝了很多貨。兩個人就頂上了——路很窄,讓不開啊!彼此就在那裏說對方錯,都不願意讓路。頂了多長時間呢?他們耐性真好,頂了一個小時!假如其中一個退一下,不過一分鐘,兩個人都能通過;頂一個小時,兩人都走不了。對方年紀比較大,如果對方年紀比較輕,兩人可能就打起來了。到最後,還是他弟弟退了回去。對方開個拖拉機,拉了很多貨,退回去很不容易的,小車好退啊,只好他退回去。花了一個小時,面子也沒掙到,還是退回去了。

 

       世間所謂的對和錯,大致和這件事差不多。你先承認自己錯,「我不對,我退回去。」只要一分鐘就解決了,對方還會說你有禮貌,感恩你自覺讓路,開過去了還要給你按個喇叭,「嘀嘀,謝謝!」這樣你不是很舒服嗎?還培了福。

 

哈哈鏡歷險記

       世間很多事,對和錯,其實沒有什麼究竟的意義。所謂「唯有念佛真大事,其餘皆是好商量」。念佛這件事,對我們才是絕對的大事。這件事情,我們要是做對了,方向盤就掌握在自己手上了。我們只要這件事情做對了,其他一萬件事別人說你錯,都沒關係,其他事情都可以商量。說你對,「嗯嗯」;說你錯,「嗯嗯」:你「嗯嗯」就好。

 

       我有一篇博客,叫作《哈哈鏡歷險記》。哈哈鏡,無所謂對和錯,碰到了,哈哈一笑就行了,哪有標準呢?今天舉行選美比賽,拿鏡子照一照,哈哈鏡一看,說:「你呀,是個大胖子,你長得福相圓滿。」其實那個人不胖,他說:「鏡子,你搞錯了,你怎麼說我是胖子呢?」「本哈哈鏡從來不會誣衊人,你就是胖子。」「我不是胖子啊!」「怎麼不是胖子?你看看。」吵個不停。「你這個人,你真想做瘦子也行,來,拿把刀來,我來給你做手術,把肉割掉一塊。」這人嚇得趕緊跑掉了。路過瘦鏡子,瘦鏡子說:「你瘦得像竹竿一樣。」他說:「我雖然瘦,但也不至於那麼瘦啊!」「哎!你就是瘦,現在以瘦為美,我沒必要奉承你,你就是瘦!」「哎,你怎麼不顧事實啊?」也跟他吵個不停。其實這都不是辦法。到最後有一個場景:胖鏡子、瘦鏡子,凹面、凸面的,鏡子最後集中評審的時候,這個人認為很多鏡子講的不是事實,很氣憤:「你們這些鏡子,通通都錯了!我既不胖也不瘦,既不高也不矮!不是你們講的那樣。」結果所有的鏡子都起來要揍他:「啊?我們都錯了,就你對啦?」他逃回家跟老婆一講,他老婆說:「你呀,沒有智慧。你要知道,說你胖,你也不能說不胖;說你瘦,你也不能說不瘦。」他說:「那我怎麼辦?我不講話嗎?」「不講話也不行。」「那怎麼辦?」「教你一個辦法,不管他們講什麼,你‘哈哈哈’就可以了。」好了,到了鏡子評選時,「啊,本鏡開始點評,你是大胖子,福相圓滿。」哈哈一笑,過關了;到第二個,也是哈哈一笑……所有的鏡子評判,有的說胖,有的說瘦,有的說高,有的說矮,只要站在中間哈哈一笑,所有的鏡子都會跟在後面「哈哈哈……」——過關了。世間的事情大概就是這樣,「哈哈」就完了。

 

當「替罪羊」是菩薩

       「天下事,了猶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很多事情都沒有什麼究竟的結局,沒有必要較真,「嗯嗯」就可以了:說你對,「嗯嗯」;說你錯,「嗯嗯」,就可以了,就完全可以過關了,沒有必要較真。這樣何其自在!承認自己錯了,就天下太平,那我們就錯得有功德。承認犯錯並不是罪過,很多事情都需要有個「替罪羊」。比如現在有八個人,事情出現問題了——「到底是誰幹的?」只要有個人說「對不起,是我幹的。」這就塵埃落定了,有個人認錯就可以了。這個「替罪羊」就是菩薩。能給別人當替罪羊,你就是菩薩!阿彌陀佛不是給我們當替罪羊了嗎?他說:「你要到閻羅王那裏去油煎火烤,那我的六字名號跟著你,我給你當替罪羊,你念我的名號,我替你下油鍋……」所以,我們如果能夠給別人當替罪羊,那我們就是阿彌陀佛的化身了,就是菩薩了。

 

       沒有什麼對和錯,要會認錯,錯得皆大歡喜,你不就高興了嗎?大家就會認為你有功德,「分怨共過盛德事」,就是這個道理。所以不必較真,人生很短暫,何必辯個對錯呢?對了又如何,錯了又如何?

 

來說是非者,便是是非人

       何況,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煩惱。有的人到法師這裏來告狀——「師父,你看某某人怎麼搞的,念佛人怎麼都搞不好?」講很多。那我怎麼判斷呢?如果張三講李四不好,而李四沒講張三不好,我一般判斷是李四對,張三不對,因為李四沒有來告狀,只有張三來告狀,「來說是非者,便是是非人」。我不會說誰對誰錯,而會說:「這個事情你們自己好好解決吧,大家要和氣。」我只能這麼講。但是比較起來,最起碼張三講李四,李四沒有講張三,可能李四比較有心量,比較柔軟;張三可能心量不夠。

 

       最好耳根清淨,不要有告狀的。我要是說張三對,他會說:「你看,師父說了,我是對的!」旗幟打起來,掃倒一片。李四也來找:「師父啊,怎麼是他對?不是我對嗎?」那就只好學「你對他也對」那個老和尚了。如果心中沒有強烈的是非觀念,對也可,錯也可,有也可,無也可,無可無不可,這樣的話,相對來講心性就會比較調柔。

 

       「不說是非」說起來容易,做起來是不太容易的。不說是非的人,心中必須不存是非觀念,對也可,錯也可,那才有可能守住這張嘴。如果心中是非觀念比較強,那能不說是非嗎?不可能!

 

妥協代表著柔軟

       所以,心性要調柔,這是一門功夫。

 

       講了這麼多,我都做到了嗎?我也沒做到,許多時候都沒做到。那是我悟到的嗎?我也悟不到,而是因為做事體會到的。如果做事,就會面對很多人事,聽到各種聲音,聽得多了,再笨的人也會稍微明白一點:「哦,原來這個地方要謹慎,不能隨便講。」「哦,原來是這麼回事,像一個圓盤一樣,一轉,停在哪個點都不知道。」「原來事情也沒有什麼大不了的。」以佛法因緣來看,心裏就會很坦然——錯了又怎麼樣呢?錯了也很好啊。

 

       要會妥協,給自己一個臺階下。在大多數情況下,做師父的要向弟子妥協,做執事的要向大眾妥協。妥協是交流的一個技巧,不代表膽小,所謂「癡漢不饒人,饒人非癡漢」。什麼叫妥協?這個事情對方很堅持,頂在一個地方,那就要讓步。往往誰讓步呢?往往是高位的人讓步,做師父的要讓步,因為你位高,你不讓步,做弟子的就被逼在牆角沒地方了。因為低位元的人比較弱勢,而高位的人權力大。人在高位,心要低,心低才穩當。一個很高的東西,重心低了才穩。如果在高位,心又高,說話又很衝,調子喊得又高,又不願意妥協,從來不認錯,那就麻煩了,底下人沒法過日子了。所以要妥協。

 

       妥協也代表著柔軟。比如一件事情,你已經考慮了三天三夜,感覺很周到了,但是對方還是不滿意,你就要認識到:「這個事情是我考慮得不周到。」的確是考慮不周,沒有想到對方會這樣。這就是退一步海闊天空。

 

(四)人際關係要和諧

       很多事情,都是因為人際關係不會處理。「在一起住著,本來挺好的,但是自從某某人來了之後,我跟他處不好,起了煩惱,血壓升高,甚至覺得待不下去了。」這就是人際關係不和諧。其中原因雖然很多,主要還是我們沒有心量。如果有心量,有什麼處理不好的呢?說對說錯都可以。有心量,就能容納對方。

 

       心中要誠懇地接納對方,對方怎麼樣都可以。知道自己一定有不足之處,對他人沒有排斥心理。「我跟你就是處不來,我要把你擠走。」「一定要讓你投降。」「我見了他就煩。」這些就是心裏排斥別人,不要有這些想法。要能體諒別人,雖然不一定完全贊成他的做法,但是理解他的處境。他站在他的立場上作這樣的表達,是應該的。有的人講:「我不同意你的觀點,但是我維護你發表意見的權力。」你不一定贊成他的觀點,但是他有權力發表他的觀點,因為他有他的立場。

 

       對任何人,一旦覺得他很不對勁,那就是心裏在排斥他。你排斥他,他就能感受得到,他也會排斥你。除非對方是菩薩,或者是一個心量大的人,他才不至於排斥你,你排斥他,他仍然愛護你。能不能遇到這樣的人,要看你的福報。往往都是你排斥他,他就排斥你,關係很緊張。人際關係要想和諧,就需要內心完全接納對方。

 

       這些內容,似乎和念佛有點遠,但其實也是《宗風·俗諦》的內容;同時,也是我們所應展現出來的風貌。

 

念佛易,做人難

       在念佛和做人方面,聖道門講「人成佛也成」,它是從因向果的法門:首先你要做人,要有成熟的心智、獨立的人格、調柔的心性、和諧的人際關係,如果連這些都做不到,就不要談修行。這些是做人基本的素質,如果做不到,還談什麼修行成佛呢?根本談不上。

 

       我們修學淨土法門,如果必須做到這些才能往生,那就很困難了,就成難行道了。淨土法門好在哪個地方?好在即使這些都做不到,我們還是可以念佛往生,這樣多好,多簡單!

 

       念佛和做人,哪個容易?是念佛容易。念佛是易行道,念佛往生容易;做人是難行道,做人難、難做人,做人真難、真難做人啊!

 

       淨土法門叫作果地法門,從果向因,我們先得到「念佛必然往生」的保證,彌陀的慈悲灌入我們的心中。如果我們以彌陀的慈愛來對待別人,一定會展現出相應的風貌,至少會有這種趨勢。

 

念佛和做人都要循序漸進

       當然,修行也好,做人也好,不能指望今晚來聽課,熱情一發動,明天早上就成了心智成熟、人格獨立、心性調柔、人際和諧的人了,不能指望這樣。一般會進兩步退一步,進三步退兩步,進進退退,這是正常的。但從大方向來講,一個人修行上了路,念佛得力了,修行的方向正確了,一定會體現出越來越快樂、越來越寬鬆、越來越調柔的氣象。

 

       就像樹一樣,一棵樹是不是活的,就看春天來了它有沒有發芽。如果是活的,它一定會發芽,茁壯成長。它也可能是棵病樹,雖然不能像別的樹那樣枝葉繁茂,但是它跟自己比,一定是葉子一天比一天長得多,生命力一天比一天旺盛,這才代表是它是活的。

 

       我們念佛的人不要跟別人比,跟那些大德法師我們沒法比。我們跟自己比,跟去年、跟上個月、跟昨天比,我們的心性是不是在增長?心中是不是有生命的活力散發出來?這是騙不了自己的。

 

會念佛,也要會做人

       關於做人方面,剛才講了,我們也是從果向因的。心中感受到彌陀的慈悲和愛心,在日常生活中,通過做事來感受、對照、體會,同時把彌陀的愛和慈悲傳達出去。這對我們都非常有益。

 

       所以,我本人也好,各位師父和蓮友也好,從今天開始,我們要關注一個議題:我們會念佛,不代表我們會做人。

 

       很多人都很會念佛,做人的道理講起來一條一條的,很會講;但是一遇到事情就不會了,就會喉嚨上火、舌頭起泡、心裏窩火,血壓也升高了:這就是不會做人,把活路做成死路了。

 

       我們念佛有現當二益。往生成佛這個「當益」我們已經捏在手上了。那麼在往生之前,還要走得更加穩健,輕鬆活潑。我們以輕鬆、活潑、快快樂樂的腳步,念著佛回家,比拖著沉重的鐐銬,跛著腿,不是要好嗎?

 

       在《宗風·俗諦》做人這方面,我們確實有很多功課要補。我們不是一剃度就成人天師表了。確實有很多在家菩薩,他們的優點、長處超過我們。比如說企業老闆,他能做老闆,能管理企業,一定有他相應的特質。他處理事情,對人際關係的處理,對人心理的瞭解,分寸的把握,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還有一些領導,他們能在這個位置上,一定有他們的道理,都有很多的長處。如果我們以佛法的精神,利他的精神,以解脫成佛為目標,懷著這樣的心,再把世間的這些善巧都能學會,對道場管理也好,對弘法利生也好,對我們本身的心態調整也好,都非常有幫助。

 

       有些人講領導的藝術,那是很會做人的,管理水準很高。我們有很多不足,所以要放下架子,謙虛學習,學習的對象和應該學習的方面非常多。

 

       今天講這麼多。再強調一下這一句話:大家要知道自己是錯的,要學會認錯。這個學會了,人生的路上才會順暢。請大家記住開車的比喻:車開到了死胡同,一定是你開車開錯了,不要怪房子建的不是地方,你就倒車吧,然後找一條新路。

 

三、答問

       下面來答問。

 

       我原來以為很簡單,告訴大家會念佛不就完了嗎,有飯吃,有佛念,人生一百分,OK了!特別是出家人,能夠有佛念,往生成佛有分,有飯吃,不必為衣食操勞,何必要去自苦自惱呢?經過一些事情後,我發現不是那麼簡單——不僅要講念佛,還要考慮怎麼吃飯,怎麼穿衣,怎麼跟人講話,怎麼跟人妥協,怎麼認錯等等。

 

       在家人,夫妻關係、婆媳關係等,要知道怎麼處理。凡人在世間,就是這些事情。

 

通過做事讓機法深信活起來

       信眾問的問題,涉及的方面比較多,不光在法義上——當然法義是根本,特別是我們這個法門,一切都是從機深信、法深信中生發出來的。不過這兩點要想活躍起來,也需要歷練。所以,如果發生了具體的事情,在寺院裏大家可以請教執事的法師。我講得比較寬泛,如果有具體事情了,法師會點撥:「這件事應該這樣看待,這樣處理。」我們不要拒絕,應該靜下心來好好聽一聽,對我們有好處。因為我們是活生生的人,方方面面的問題都會遇到。個人心裏的糾結,也不要不好意思說。你如果有辦法自己消化,那固然很好;如果沒辦法消化,就要請教。「我現在有個心結,最近一段時間難以排解,法師慈悲,給我點撥兩句。」總之要解決碰到的問題。

 

       當然,你要是拿經文來問,就要依照經文來回答你,那都是文句上的。我們這個法門,講念佛往生是很簡單的:「稱名必得生,依佛本願故。」兩句話,十個字,所有教理全包括,沒有別的了!如果還嫌不夠多,那就四句話:「本願稱名,凡夫入報,平生業成,現生不退。」如果還嫌不夠,那就二十四個字:「信受彌陀救度,專稱彌陀佛名,願生彌陀淨土,廣度十方眾生。」通通都有了。如果還嫌不夠,那就「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不問時節久近,念念不捨者,是名正定之業,順彼佛願故。」很多人都會背,但還是煩煩惱惱,舌頭上還要起泡,這就是我們的生活和念佛沒有打成一片。

 

       菩薩廣略修行:這句名號是「略」;在生活中接觸一些人事,是「廣」。「廣」就是應對人事,怎樣把念佛貫徹進去,機法深信怎樣表現出來。這就要去做事,不做事是不行的。如果不做事,我都沒辦法講,講什麼呢?比如講書法,如果不去照著寫,講有什麼用?你根本就不寫,我告訴你「這一筆下去應該這樣,這叫中鋒運筆」,你根本就不寫,我怎麼給你講?游泳也一樣,你就是不下水,別人告訴你手往前伸,腳往後蹬,那都沒有用。一定要去做,做完之後講起來才親切。

 

       今天有師父問我:「我回去想建一個道場,但我現在還不知道要注意哪些事情、怎麼建這個道場。」我就告訴他:「你先接下來再說。」沒有說先學當媽媽,後生孩子的;是孩子一生下來她就是媽媽了,就會做媽媽了。所以《論語》中說:「未有學養子而後嫁者也。」你先把道場接下來,接了你就會做了,就知道有哪些事情要做。如果不接,別人跟你講也沒用,信眾、募款、建設、宗教局、周圍老百姓的關係……很多事情,這些不用事先講,做起來再說。

 

       所以,希望大家不僅要會念佛,而且要快樂地念佛;不僅要會做人,而且要瀟灑地做人。

 

佛光一路照君行

       走廊裏有一幅對聯:

南無六字隨口念,佛光一路照君行。

 

       這兩句話是很好的。「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字隨口念出來,佛的光明一路上照著我們往前行走。

 

       念佛人,竟然念得苦苦惱惱,哭哭啼啼,念得臉上表情僵硬,這是給阿彌陀佛丟臉。怎麼放鬆不下來呢?冬天如果沒有暖氣,身上很冷,肌肉就緊張,縮成一團;如果有暖氣,就很舒展。我們的心被阿彌陀佛的光明照耀,一定會很放鬆的。如果放鬆不下來,那是因為佛光照進來得還不夠多。把心打開,讓佛光照耀進來。

 

       有阿彌陀佛的呵護,竟然不能安然入睡,那說明你不在彌陀的光明中,有一隻鴿子,被獵人追趕,飛到舍利弗的影子裏,依然在顫慄;一旦飛到釋迦牟尼佛的影子裏,牠馬上就感到舒坦,因為佛的慈愛照耀著牠。我們念佛,阿彌陀佛那麼慈悲,「一切恐懼,為作大安」,我們還那麼緊張,為什麼?一方面是慣性,阿彌陀佛雖然也照到我了,但我們的慣性是這樣,習慣了。就像毛驢被捂著眼睛轉圈轉習慣了,不會走直線了,不捂眼睛還是那樣轉圈。我們被三界六道的恐懼弄得很緊張,所以,即使瞭解彌陀的慈愛,暫時還沒有徹底放鬆;但是再過一年半載,就會放鬆一點了;再過一年半載,就更放鬆了。放鬆是很好的,輕鬆愉快,能保持好的心情。

 

最好的心情是平靜

       什麼心情是好心情?快樂,高興,喜悅,平靜,一百分!希望大家是這樣想的,也能這樣做。好的心情——高興,快樂,愉悅,這都是好的心情;沮喪,悲傷,難過,憎恨,這都是不好的心情。最好的心情是平靜,因為其他好的心情還有波動。平靜很好,平靜很舒服,平靜很享受。念佛也一樣,也要平靜——初機念佛可能就不平靜。

 

       我第一次見到上人,感到很詫異:上人是弘傳念佛的,這個法門這麼法喜,怎麼這個老和尚,好像不法喜,說話很平靜啊。後來一想,上人必有深度、內涵。這一想,就照出自己的不足了。一定是我們不對,初機才這樣;過來人一切都是平靜的。

 

回答兩個問題

       問:我想問兩個問題。第一個,像我們凡夫俗子,道理都明白,可是很難做到;第二個,我今年二十五歲,還沒有歸依,也碰到很多障緣,比如我的父親,他不學佛,某種程度上會障礙我,他希望我去考公務員。我這次到宣城來,是瞞著我父親來的,我不知道應該怎樣跟父親周旋。請法師開示。

 

       答:好,你才二十五歲,前途無量。

 

       第一個問題,你說道理都明白,但是做起來就做不明白。我們很多人都這樣。我本人到目前為止也仍然是這樣,不過比過去稍微進步了那麼一點點。為什麼有了這點進步呢?是因為我要去做事。就好像練書法一樣,你知道這一撇應該這麼寫,但是你不寫個幾百上千遍,這一撇下去是不像的。「我道理明白,但是寫得就是不像」,因為寫得太少了。所以我們要去對境練心。聽得懂道理,會講,甚至會背,也會向人開示,不代表就是你的。這都不是你的,都是書本上的。你必須去做,把它變成你的個性,變成你自然的反應,這才是你的。「對人要恩慈體貼」,可就是做不到,為什麼?因為沒有成為你的個性。成為你的個性之後,你會很自然地站在對方的立場考慮問題,稍微有一點點讓對方的心不舒服,就像刀割了自己一樣——「我怎麼傷害了對方?要趕緊彌補」,這樣的心就是柔軟的。

 

       所以,我們要對境練心,反覆去做。你今年才二十五歲,當你五十二歲的時候,五十知天命,那你肯定是遊刃有餘了。可能不用到那時候,三十五歲你就進步了,甚至三十歲。認真做的話,明年、後年,像《了凡四訓》那樣去做的話,規範自己,每天檢點自己,一定會有進步的。

 

       第二個問題:學佛有障緣,怎麼來周旋。

 

       這個問題,交給你自己,別人不能代替。就像剛才講的,上善若水,在夾縫中,你能生存——學佛學得好,又能把老父親哄得團團轉,那你就厲害了。你老父親和阿彌陀佛兩個人都是佛,你一個都不能得罪,這是總方向。你得罪一個,就犯了錯;對待好了,就進步了。

 

 

2013年4月12日講於弘願寺

分享到
中華淨土宗協會
淨土宗文教基金會

110049台北市信義路五段150巷22弄41號
電話:02-8789-4818
傳真:02-8780-7050
E-mail:amt@plb.tw

捐 款 護 持

信用卡定期定額護持

本會推薦使用
前往

信用卡單筆護持

單次隨喜護持
前往

四大超商繳費護持

多元化的護持
前往

其他方式隨喜護持

匯款護持方式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