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二部分16~20)
十六、「三心」唯一「願生心」
雖言「三心」,
總而言之,唯一「願生心」。
此願生心之不虛偽、不假飾,
謂之「至誠心」。
此願生心真實而念佛者,
臨終必蒙來迎,無一念之疑,
謂之「深心」。
此身即思往生極樂,所作行業,皆為往生,
謂之「迴向心」。
是故,願心不偽,真欲往生,自然三心具足。
「雖言『三心』總而言之,唯一『願生心』」:歸納起來,就是一個願生心。往生極樂世界,說到底,就看你是不是真的想往生。你真的想往生,你就能往生──就這麼簡單。所以,《阿彌陀經》講:「若有人已發願、今發願、當發願,欲生阿彌陀佛國者,是諸人等,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與彼國土,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不可能存在一個真願意往生的人,不能往生,是決定沒有!你真的願意往生,百分之百往生──阿彌陀佛知道的;你不願意往生,阿彌陀佛還放出八萬四千的光明來調化你,要應化出種種的善知識、菩薩來教育你。何況你真的願往生,他怎麼可能不救度你呢?
「此願生心不虛偽,不假飾,謂之至誠心」:「至誠心」也好,「深心」也好,這裏的解釋是修飾願生心的,是真實願往生的心。「不虛偽,不假飾」,「不假飾」是什麼意思呢?不作虛假的、表面的裝飾給人家看。
有很多人學佛,喜歡做表面功夫,人家都說想往生,其實他不想往生,貪圖世間的五欲,但如果講起來顯得低人一等,別人會說「哎呀,你看你的品格不高啊,貪圖五欲享受,不想往生,沒發大心啊」,他有點不好意思,就在人前講:「哎呀!我想往生得不得了,今天晚上就想往生。」如果今天晚上佛真的來了,「哎!等等等等……」葉公好龍,真龍來了,他嚇死了。
葉公好龍,大家知道嗎?有位老人家叫葉公,他很喜歡龍,牆上也畫的龍,書簽上也寫的龍,桌子腿上也雕著龍,反正舉目能看到的地方、隨手所觸及的東西都是龍,好龍好得不得了。天上的龍就感動了:「葉公這麼喜歡龍,那我就現現身去看一看。」有一天,風雨大作,雷鳴電閃,一道金光,一條金龍騰雲駕霧來到葉公的房間裏,葉公抬頭一看:「啊!真的不得了!」當時怎麼樣?嚇著了。葉公好龍是假的。
有的人講:「哎呀!我很想往生。」阿彌陀佛一來,他就擺手:「阿彌陀佛,還早!還早!」這個不是真的願意往生心,缺乏「至誠心」。
「此願生心真實而念佛者」:你真願往生,那就真念佛,這樣念佛的人,「臨終必蒙來迎,無一念之疑」,真願往生,稱念彌陀名號,臨終佛必定來迎接。這個沒有任何懷疑,「無一念之疑」,這個不用商量,這個不用討論,這是定下來的事情,還有別的可能性嗎?沒有!這個是百分之百,事實如此。所以,「臨終佛必來迎,無一念之疑」,這樣謂之「深心」。
「深」是跟「淺」相比的。什麼叫「淺心」呢?你看這個樹,樹根有深有淺,樹根如果深了,根深葉茂,大風也吹不倒;樹根如果很淺,風一吹,「嘩!」倒掉了。風代表什麼呢?代表別解別行、異學異見,他信心很淺,「我要念佛啊,我想往生啊……」小根只有這麼一點點,小土很淺。然後人家說:「你這樣怎麼能往生?」「對啊!這樣怎麼能往生?」他馬上就倒掉了,這就淺了。
我去年去長白山,到了長白山頂上的天池,那裏樹底下的土層就很淺,樹根是平著長,底下都是石頭,所以它們不牢靠,往往就看到很多樹,整棵整棵倒在地上。它們的根很淺,底下是石頭,長不下去,風一吹就倒掉了。
「深心」,深信彌陀誓願,念佛必然往生,不被動搖、不被動亂,不被一切別解別行之人所疑惑、動亂。
「此身即思往生極樂,所作行業,皆為往生,謂之『迴向心』」:「迴向發願心」可以說是一個心,也可以說是兩種:「發願心」是願生極樂世界;那「迴向心」呢?他既然願生極樂世界,他所做的一切,他不是為了來世人天福報,他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往生,不是為了別的事情,自然就成了「迴向心」。
「我幹什麼事都是為了往生,甚至連吃飯都是為了往生。」
「那你吃飯怎麼是為了往生?」
「吃了飯好念佛啊,念佛往生啊。吃飯是不得不吃啊!我不是為了吃飯而吃飯,不是為了養得胖胖肥肥啊,吃了飯才有力氣念佛。」像我們這裏的法師,他不吃飯,怎麼在念佛堂帶大家念佛啊?他帶大家念佛,就是帶領大家一道去往生。所以,他這個吃飯就有功德。如果不是這樣的話,吃飯不但沒有功德,反而造罪過。你只管吃飯,消不了災,不能給人家培植福德,結果自己墮落下去,那怎麼辦?
「是故,願心不偽,真欲往生,自然三心具足」:就是這個道理了。
十七、雖不具善根,念佛決定往生
念佛行者,
餘之善根,雖一塵不具,
決定往生。
「然而,不發菩提心,何可往生?
不持戒,何可往生?
無智慧,何可往生?
妄念不止,何可往生?」
如是等之言者,不知此經也。
「念佛行者,餘之善根,雖一塵不具,決定往生」:這些話說得是多麼乾脆、有力量。念佛的人,其他的善根、其他的修行──所謂善根,你雖然沒有多大的善根,連像塵土那麼大的善根都沒有,是純惡無善的人,但只念佛,決定往生。經典的依據就是《觀經》下下品:一個五逆造罪的眾生,一輩子沒有幹過一件好事,所做都是惡事,無作不惡,無惡不作。這樣的眾生,大家看善導大師解釋就知道了,這個人是佛法和世法兩種善根都沒有,「斷諸善根之人」,沒有善,一毫一塵的善根都不具備。但是他念南無阿彌陀佛,決定往生。為什麼呢?六字名號裏面,包含了一切大善根,所有善根都包含,毫無欠缺。所以講「一塵不具的造罪之人,若稱彌陀名號,圓具功德大寶海,含攝一切善根功德」,所以決定往生。
這裏就不是因為我們自己修行而具足的善根,是因為法藏菩薩的兆載修行迴施我等,令我等具有大善根。所以蕅益大師也講:「念佛之人,善根福德,同佛無異。」六字名號是法藏菩薩累劫修行的大善、大福德、大菩堤心。六度萬行都包含在六字名號裏邊,賜給我們娑婆界的凡夫,令我們這樣的眾生聲聲稱名,獲得跟阿彌陀佛平等無二的善根。
所以,念佛之人,善根等佛。其他的自力的小善根一塵不具,又何妨呢?印光大師就講了:「一句名號念得熟,成佛有餘。不學他法,又有何憾?」你念六字名號,成佛都足夠了,還多了(這句話也很有味道。最高的頂點就是成佛了,怎麼成佛還多了呢?一個是他所成的佛,不是一般的佛,是「光中極尊、佛中之王」這樣等級的阿彌陀佛,這叫「成佛有餘」;第二,自己念佛成佛,不是一個人,還能帶一大片成佛,所以叫「成佛有餘」),其他法門、其他善根不具備,又有何憾?沒有遺憾。
反過來講:你縱能學八萬四千法門,如果不能出離生死輪迴,那是大大的遺憾!若不念佛者,到後來,這些等於是化為烏有,沒有用。
「然而,不發菩提心,何可往生?不持戒,何可往生?無智慧,何可往生?妄念不止,何可往生?」世間人沒有正確的見解,都有這四個疑問。這四個問題,經常有人提問,「不發菩提心怎麼能往生?極樂世界是大乘善根界,你不發菩提心,怎麼往生?不持戒、造罪凡夫怎麼能往生?無智慧,愚癡顛倒,愚癡眾生,怎麼能往生?妄念不止,染污眾生,不清淨,怎麼往生?」都以為要清淨、要有智慧、要能持戒、要能發菩提心,這樣才可以往生。
「如是等之言者,不知此經也」:抱有這樣想法的人,他不瞭解這部經。這部經是哪一部經呢?是《阿彌陀經》。因為看上下文,應該是《阿彌陀經》。《阿彌陀經》講:「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亂,決定往生。」「少善根福德因緣」,有人就誤解了,「哎呀!要有菩提心,要持戒,要有智慧,要息妄念,這樣就是多善根了……」恰恰錯了!這類善根雖一塵不具,決定往生。這類善根就解釋為「少善根福德因緣」。所以,他們這樣講的人,「不知此經也」,不懂得《阿彌陀經》。
十八、若念佛之外兼修餘行,則非「一向」
《大經》言:
「一向專念無量壽佛」。
《觀經疏》云:「一向專稱彌陀佛名」。
「一向」者,
「不兼餘」之言,亦是「捨餘」之詞。
若念佛之外兼修餘行,則非「一向」也。
這個「一向」是什麼意思呢?法然上人在這裏作了一個解釋:「一向」是「不兼餘」,「兼」就是附帶,講「兼職」,兼一份工作,有一種職業,又兼了另外一種職業,「餘」是其他的。「一向」就是「不兼餘」,不兼帶其他的。也就是「捨餘」,其他的行法捨掉,這叫「一向」。如果念佛之外,還修其他的修行,這個就不叫「一向」。印光大師也是這樣解釋的。
印光大師讚歎善導和尚「專修念佛」:「專修之人百即百生;雜行之人,千中難得三五個往生。」
什麼叫「專」呢?專念阿彌陀佛,專拜阿彌陀佛,這個叫「專」。
什麼叫「雜」呢?念佛之外兼修其他種種之行,迴向求生,這叫「雜」。
「雜」就不是一向;「專」就是「一向」,「一向專稱」,「一向專念」。
我們來專修念佛,這就順了《大經》釋迦牟尼佛的教誡,也順了《觀經疏》彌陀化身善導大師的教誡。
「捨餘之詞」:如果在我們心中還有那種「要靠其他行法來協助、來幫忙、來加一把力,說明往生」的,通通捨掉。就單念這句名號,叫「捨餘」。
十九、月光唯宿仰望者心中
月光雖無處不照,
唯宿仰望者心中。
這後面十九到二十三,都像詩偈一樣,很優美的。
大家生活都有這個常識了。「月光雖無處不照」,但是,只是在那個仰望者的心中,才留宿了月光的影子。
佛心雖無人不救,
唯觀念佛眾生,攝取不捨。
「月光」在這裏代表阿彌陀佛的光明救度,「仰望者」代表我們念佛的人,一心仰靠阿彌陀佛,一向念佛,一心向著阿彌陀佛。「月光唯宿仰望者心中」,代表阿彌陀佛光明,是唯攝取念佛的眾生而不捨;雜行之人,佛光不攝取。
昨天晚上,月亮非常好。宗風法師比較浪漫,不知道晚上有沒有起來看。十一點半的時候我出來,月亮真的是,可能是我這一生裏面見到的最美的月光。因為這兩天下雨,天上洗得非常乾淨,繁星點點,而且下完雨之後,很清涼。佛林寺青山依依,蟲鳴唧唧,風吹過來,一掃盛夏的炎熱,感到非常的清涼。我覺得在這樣月光下,吹了這樣的風,可能時間長了就要開悟了。我這個人很喜歡月亮,所以一到有月亮的時候,我就會在外面,哎呀,就不想睡覺了。
我當時就想到印光大師的兩句詩偈:「自是不歸歸便得,故鄉風月有誰爭?」說你這個人,就是你不想回歸,你想回歸極樂淨土,你就能回去。極樂世界對我們來說,就像我們的故鄉一樣。我們故鄉的清風,故鄉的明月,那都是該我們享受的,該我們飽覽的。哪有人還跟我們爭?說:「哎!某某人,你回來看故鄉的月亮,要交錢,要收費;吹故鄉的風,要買票……」不存在這個問題呀!
像昨天晚上的清風明月,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大悲之風,阿彌陀佛的清涼之月,只要我們念佛,就給我們享受,不用買票,不用交費,取之不盡,用之不竭,自然賜與我們。
所以,我又想:哎呀!宗風師可能在睡覺(因為我探頭看他房間沒有燈光,他已呼呼沉睡),如此美好的月光,未能宿在他的心中啊。他不知道,睡著了。即使這個月光透過窗戶,照在他的臉上,他也不知道,他在做夢,沒有仰望明月。
這個就像我們在念佛堂念佛,有的人從門口經過,聽到佛號,他不起信仰心,他聽到像沒聽到一樣,就好像月光照著他的雙眼,他也沒醒,還在做夢。「哎!幹什麼?有和尚在裏面念佛」,走掉了。這個就是月光,就是佛光!
有的人正在城裏的霓虹燈下,在那裏打麻將、在那裏玩電腦遊戲、在那裏做種種五欲六塵的事情,也已忘記了天上的明月。
場景如此,這是我們生活當中經常見到的。
二十、只稱念阿彌陀佛,喜得見淨土莊嚴
只稱念阿彌陀佛,
喜得見淨土莊嚴。
這兩句話很簡單,但是很有味道。
「只稱念」,「只」就有幾個含義:
一個是「只會」,「我只會念這句阿彌陀佛,但是,我不感到遺憾,我心裏很歡喜。我知道我只會念佛,心中喜悅說『我能見淨土的莊嚴』。」眼睛一閉,就看見淨土依正二報莊嚴了。所以叫「只」。
第二個,「只」,雖然學了別的,只念阿彌陀佛,不念別的,也是「喜得見淨土莊嚴」。不像我們很多人,「哎!我只會念佛,怎麼能往生啊?」「只會念阿彌陀佛,愁得見淨土莊嚴」,愁他自己見不了。非也!只會念佛,「喜得見淨土莊嚴」!這個是很簡捷的。
方法就是念佛,目的就是極樂世界,即以念佛到達極樂淨土,心中坦坦蕩蕩,直接到達,沒有任何的疑惑,沒有任何的遮障, 「哎!可能會到,可能不會到……」不會這樣。踏上念佛的大道,直接奔向淨土的莊嚴。所以,「只稱念阿彌陀佛,喜得見淨土莊嚴」,直達車,直通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