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談開示

  1. 「二河白道喻」給念佛人的啟發
  2. 《示病友》講記(二)
  3. 《示病友》講記(一)
  4. 愛的建設
  5.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
  6. 學法「十二防」
  7. 出家「三隨」「三不」
  8. 如何面對法義之爭
  9. 認識「觀世音菩薩」
  10. 淨土法義的修學次第與弘法原則
  11. 淨土思想的善導者
  12. 《觀經》教眼
  13. 純粹的淨土宗(三)
  14. 純粹的淨土宗(二)
  15. 純粹的淨土宗(一)
  16. 學僧工作 愛心為本
  17. 好好照顧自己
  18. 惜福與環保
  19. 念佛與做人
  20. 三好念佛人
  21. 做事與念佛
  22. 不問罪福 稱名必生
  23. 關於道場的軟硬體建設
  24. 下品下生之安心
  25. 宗風學習(三)
  26. 宗風學習(二)
  27. 宗風學習(一)
  28. 彌陀之家 愛心為本
  29. 於「弘願寺」為蓮友開示
  30. 為「福聖寺」常住僧眾開示
  31. 書讀百遍 熏法入心
  32. 如何讓法義入心──多聞熏習
  33. 流通法寶即是做彌陀的手足
  34. 南寧問答
  35.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四)
  36.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三)
  37.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二)
  38.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一)
  39. 淨土宗特色
  40. 淨土宗宗旨(二)
  41. 淨土宗宗旨(一)
  42. 人生之目的
  43. 答網上蓮友問(三)
  44. 《佛說阿彌陀經》淺釋(下篇)
  45. 《佛說阿彌陀經》淺釋(中篇)
  46. 《佛說阿彌陀經》淺釋(上篇)
  47. 淨土宗行人的時代感與使命感
  48. 「淨土宗如理論答七要事」概述
  49. 湖北仙桃彌陀寺念佛法會開示(三)
  50. 湖北仙桃彌陀寺念佛法會開示(二)
  51. 湖北仙桃彌陀寺念佛法會開示(一)
  52. 於「淨土宗中山念佛會」答蓮友問
  53. 於「淨土宗中山念佛會」開示
  54. 於「弘願寺」為僧眾開示
  55. 弘願寺「護法聯誼會」皈依開示
  56. 弘願寺「護法聯誼會」開示(二)
  57. 弘願寺「護法聯誼會」開示(一)
  58. 淨土宗如理論答七要事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

  1.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十二)
  2.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十一)
  3.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十)
  4.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九)
  5.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八)
  6.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七)
  7.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六)
  8.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五)
  9.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四)
  10.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三)
  11.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二)
  12.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一)

《淨土宗概論講記》

  1.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八)
  2.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七)
  3.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六)
  4.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五)
  5.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四)
  6.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三)
  7.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二)
  8.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一)
  9.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
  10.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九)
  11.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八)
  12.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七)
  13.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六)
  14.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五)
  15.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四)
  16.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三)
  17.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二)
  18.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一)
  19.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
  20.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九)
  21.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八)
  22.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七)
  23.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六)
  24.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五)
  25.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四)
  26.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三)
  27.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二)
  28.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一)
  29.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
  30. 《淨土宗概論講記》(九)
  31. 《淨土宗概論講記》(八)
  32. 《淨土宗概論講記》(七)
  33. 《淨土宗概論講記》(六)
  34. 《淨土宗概論講記》(五)
  35. 《淨土宗概論講記》(四)
  36.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
  37.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
  38. 《淨土宗概論講記》(一)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

  1. 第43課:釋去普通疑惑(三)
  2. 第42課:釋去普通疑惑(二)
  3. 第41課: 一、三經要點(二) 二、答疑(一)
  4. 第40課: 一、善導大師淨土思想特色 二、三經要點(一)
  5. 第39課:稱名一行,總超萬行 ──善導大師「念佛絕比」之文(五)
  6. 第38課:稱名一行,總超萬行 ──善導大師「念佛絕比」之文(四)
  7. 第37課:稱名一行,總超萬行 ──善導大師「念佛絕比」之文(三)
  8. 第36課:稱名一行,總超萬行 ──善導大師「念佛絕比」之文(二)
  9. 第35課: 一、彌陀光明,唯攝念佛──善導大師「唯攝念佛」之文(二) 二、稱名一聲,頓超生死——《觀經》「稱名往生」之文 三、稱名一行,總超萬行──善導大師「念佛絕比」之文(一)
  10. 第34課: 一、彌陀大悲,急救苦者──善導大師「溺水偏救」之文 二、彌陀光明,唯攝念佛──善導大師「唯攝念佛」之文(一)
  11. 第33課: 一、不顧貪瞋,稱名必生──善導大師「二河白道」之喻(二) 二、不論凡夫,只論彌陀──善導大師「凡夫入報」之文
  12. 第32課:不顧貪瞋,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二河白道」之喻(一)
  13. 第31課:不慮妄念,稱名必生 ──源信大師「不染污泥」之文(二)
  14. 第30課:不慮妄念,稱名必生 ──源信大師「不染污泥」之文
  15. 第29課:不問罪福,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不問罪福」之文(二)
  16. 第28課:不問罪福,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不問罪福」之文(一)
  17. 第27課:不問時節,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不問時節」之文
  18. 第26課:不擇眾機,稱名必生 ──法照大師「瓦變成金」之偈
  19. 第25課:諸佛作證,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諸佛舒舌」之文(二)
  20. 第24課: 一、名號本義,稱名必生──善導大師「六字釋」之文(三) 二、諸佛作證,稱名必生──善導大師「諸佛舒舌」之文(一)
  21. 第23課:名號本義,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六字釋」之文(二)
  22. 第22課:名號本義,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六字釋」之文(一)
  23. 第21課:本願不虛,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本願四十八字釋」之文
  24. 第20課:定業與助業 ──善導大師判「正助二業」明傍助業專正定
  25. 第19課:正行與雜行 ──善導大師判「正雜二行」勸捨雜行歸正行(三)
  26. 第18課:正行與雜行 ──善導大師判「正雜二行」勸捨雜行歸正行(二)
  27. 第17課:正行與雜行 ──善導大師判「正雜二行」勸捨雜行歸正行(一)
  28. 第16課:要門與弘願 ──善導大師判「要弘二門」而引要門入弘願(三)
  29. 第15課:要門與弘願 ──善導大師判「要弘二門」而引要門入弘願(二)
  30. 第14課:要門與弘願 ──善導大師判「要弘二門」而引要門入弘願(一)
  31. 第13課:聖道與淨土 ──道綽大師判「聖淨二門」而捨聖道歸淨土(三)
  32. 第12課:聖道與淨土 ──道綽大師判「聖淨二門」而捨聖道歸淨土(二)
  33. 第11課:聖道與淨土 ──道綽大師判「聖淨二門」而捨聖道歸淨土(一)
  34. 第10課:信機與信法 ──善導大師釋「機法深信」而棄自身歸彌陀
  35. 第9課:自力與他力 ──曇鸞大師釋「自他二力」而貶自力乘佛力(四)
  36. 第8課:自力與他力 ──曇鸞大師釋「自他二力」而貶自力乘佛力(三)
  37. 第7課:自力與他力 ──曇鸞大師釋「自他二力」而貶自力乘佛力(二)
  38. 第6課:自力與他力 ──曇鸞大師釋「自他二力」而貶自力乘佛力(一)
  39. 第5課:難行與易行 ──龍樹菩薩判「難易二道」而捨難行取易行(二)
  40. 第4課: 難行與易行 ──龍樹菩薩判「難易二道」而捨難行取易行(一)
  41. 第3課:善導大師思想概述
  42. 第2課:印光大師讚善導和尚(二)
  43. 第1課:印光大師讚善導和尚(一)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

  1.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臨終時示門第之法語)
  2.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辨食魚之法語)
  3.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妓女之法語)
  4.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四郎之法語)
  5.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重衡之法語)
  6.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忠綱之法語)
  7.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賴綱之法語)
  8.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無品之法語)
  9.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尼眾之法語)
  10.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信寂之法語)
  11.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隨蓮之法語)
  12.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道遍之法語)
  13.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乘願之法語)
  14.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聖光之法語)
  15.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隆寬之法語)
  16.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述《阿彌陀經》大意之法語)
  17.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從配流上洛之後開示之法語)
  18.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21~25)
  19.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16~20)
  20.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11~15)
  21.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6~10)
  22.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1~5)
  23.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白道之事)
  24.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三心料簡(一))
  25.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二部分21~總結)
  26.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二部分16~20)
  27.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二部分11~15)
  28.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二部分6~10)
  29.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二部分1~5)
  30.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46~小結)
  31.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41~45)
  32.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36~40)
  33.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31~35)
  34.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26~30)
  35.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21~25)
  36.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16~20)
  37.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11~15)
  38.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6~10)
  39.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1~5)

石家莊念佛開示

  1. 石家莊念佛開示(四)
  2. 石家莊念佛開示(三)
  3. 石家莊念佛開示(二)
  4. 石家莊念佛開示(一)

念佛往生開示

  1. 念佛往生(問答部分)
  2. 念佛往生開示(正文)
淨土宗
淨宗法師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淨宗法師 > 法談開示
top

法談開示

第13課:聖道與淨土 ──道綽大師判「聖淨二門」而捨聖道歸淨土(三)

       淨宗法師2006年9月24日講於長春「般若寺」

 

 

回顧:善導大師淨土思想的特質

       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

 

       好,請放掌。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有六個特質:

       第一,立足彌陀本願。它跟一般法門的立足於眾生的心性不同,立足於彌陀本願。

 

       第二,面向罪惡凡夫。不是面向福善聖人。

 

       第三,一向專稱彌陀佛名。不是用諸善萬行迴向。

 

       第四,直入彌陀報土。往生很殊勝,不是說往生凡聖同居土。

 

       第五,平生往生業成。就是我們今生今世,不到臨終,現在專修念佛是「正定之業」,心念發起,永不改變,專修念佛,往生已定,不是等到臨終才定的。

 

       所以,很多蓮友就擔心說:「臨終怎麼辦?」你要怕臨終,現在就要解決,不是等到臨終決定,現在就定好了,沒有「臨終怎麼辦」。

 

       比如說一個人,世間造業,他如果造了殺父殺母的罪業的話,他雖然沒到臨終,也可以判斷他一定要墮落地獄的,這個是墮落地獄的定業,這是就造罪業這一方面來講。他既然是定業,不管他臨終怎麼死法,他要墮落下去。

 

       那麼,我們往生淨土呢,稱念彌陀名號,稱為「正定業」,就是不管你何時臨終、怎麼樣一個臨終狀況,都是決定往生,才能叫「正定業」。

 

       這裏可能也有疑惑了,聽聞就起疑了,說:「凡夫這個也是定業,彌陀那個也是定業,到底什麼叫定業呢?」

 

       凡夫的定業是指沒有遇到阿彌陀佛本願力之前。我們所造作的業,分成定業和不定業。定業是決定要感果報的,這叫定業。不定業呢,它是不確定的。

 

       你造業勇猛,這個業要感果,比如說我們剛才講的,很深重的惡業,決定墮落地獄,這個是定業。

 

       可是,凡夫的定業如果遇到南無阿彌陀佛的本願力救度,就沒有了,當下消除了,不然的話,怎麼能往生呢?這叫「消業往生」,消除你的定業、不定業,罪業通通消除,往生淨土。

 

       第六,現生就得不退。不一定要到往生極樂淨土之後得不退。

 

       慧淨法師把它總結為四句話(我這樣講是多一點),用四句、十六個字來說明:

一、本願稱名。
二、凡夫入報。
三、平生業成。
四、現生不退。

 

       這是我們淨土宗善導大師這一係思想的四個特色。

 

       「本願稱名」:依阿彌陀佛本願作為立足點、作為立場,我們稱念彌陀名號,順了彌陀的本願。我們念名號,不是自己修持當功夫,或者是我自己用來開悟,也不是實相,也不是觀想,我們是仰仗彌陀本願力,來稱念彌陀名號,故名「本願稱名」,跟一般所講的稱名──功夫稱名不一樣的;開悟念佛那個稱名,也不一樣的,我們是要仰投彌陀本願力,「本願稱名」。


「凡夫入報」:是凡夫往生到彌陀的報土。我們老法師在翻印慧淨法師的《觀經四帖疏綱要》這本書的時候,在標題的下面專門就把這八個字加進去了,所以,我覺得老法師的眼睛特別亮,這八個字就是這個法門的綱要,哎,他就抓住了,放在這裏,讓我們看得很清楚、很明白:「本願稱名,凡夫入報」。

 

       凡夫怎麼可能到報土呢?凡夫到人天都不容易了,出三界都難了,到化土都難了,怎麼到報土呢?因為靠阿彌陀佛本願力。既然講到報土,那就肯定靠佛力,靠我們自己的修行力量不可能的。以靠自力修行來講,最少要達到登地的菩薩,就是不退轉的菩薩,他才可以往生諸佛的報土,這是通途的教理。

 

       那我們淨土宗,善導大師鮮明地提出來:「凡夫往生報土」。這種鮮明的主張,對於其他教派來講,他們感覺到難以理解,「凡夫能往生就算不錯了,到凡聖同居土就可以了」,但是,能到報土,這是我們善導大師思想的特色。

 

       「平生業成」:正定之業,不到臨終。

       「現生不退」:不到來生,不到往生淨土之後。這是幾個特色。

 

回顧:龍樹菩薩「難易二道」

       我們分成七個專題來講解淨土宗的七對最主要的概念。大家來復習,我們已經學習了四對了:

 

       第一對是龍樹菩薩的「難易二道判」,就是難行與易行,這是第一對概念,「龍樹菩薩判難易二道,而捨難行、取易行」。龍樹菩薩把一代佛法分成二道,一個叫難行道,一個叫易行道。這是第一對概念。我們學的是什麼道?

 

       (「易行道。」)

 

       往生容易嗎?

 

       (「容易。」)

 

       哎,這就叫易行道。「我們學的是易行道,往生不容易」,那就不叫易行道了。我們易行道,往生淨土很容易。往生為什麼容易?

 

       (「靠阿彌陀佛的願力。」)

 

       好,聽到了,善導大師解釋說:

以佛願力,易得往生。

 

       龍樹菩薩自己是修難行道還是易行道?

       (「易行道。」)

 

       怎麼知道呢?龍樹菩薩是從難行道轉入易行道。他開始修難行道,後來說:

人能念是佛,
無量力功德,
即時入必定,
是故我常念。

 

       「所以,我也常念佛」,他也體會到難行道很難,於是轉入易行道。他最後呢,釋迦牟尼佛授記他:

證得歡喜地,
往生安樂國。

 

       也往生到極樂淨土。所以,龍樹菩薩這麼大的菩薩也是修易行道。

 

       我們跟龍樹菩薩比,我們的智慧高還是龍樹菩薩智慧高呢?

       (「龍樹菩薩。」)

 

       這個答案大家都會,不會說「我高」。這個是關於「難易二道」。

 

回顧:曇鸞大師「自他二力」

       龍樹菩薩是印度人,下面就到我們中國的祖師了,中國的祖師繼承龍樹、天親的法脈的,系統地講述淨土教理的,第一位祖師是哪一位?

 

       (「曇鸞大師。」)

 

       對,曇鸞大師。

 

       「哎呀,師父啊,講這麼多,我都不記得,我就記得阿彌陀佛。」

 

       好,一百分,沒問題,不記得沒關係,我們是說能記得就回答。

 

       曇鸞大師是南北朝的人,名聲很高,當時皇帝喊他叫「神鸞」,「這個人神了,絕了,神鸞」,又稱他為「肉身菩薩」。南北朝時中國分裂了,南方有政權,北方有政權,不管是南方的帝王還是北方的帝王,都對曇鸞大師很尊重,都向著曇鸞大師的方向,上朝之前就向他禮拜,向肉身菩薩曇鸞大師頂禮。你看,這位菩薩不得了。

 

       曇鸞大師最有名的著作是《往生論註》。《往生論》是我們淨土三經一論的正依論據,是印度的天親菩薩所造,為它寫注疏的,是曇鸞大師。

 

       曇鸞大師的「自他二力」,是來解釋龍樹菩薩的難行道、易行道,為什麼難、為什麼易?難,就難在你是自力;易,就易在是佛力。

 

       他解釋「自他二力」,是要貶斥我們的自力,「你自己有什麼力量呢?你應該靠佛力」,所以,他後面講:

愚哉!後之學者,
聞他力可乘,當生信心,
勿自局分也。

 

       不要自己把自己局限起來。

 

       這個叫做「自他二力」的解釋,目的是貶自力而乘托佛的願力。

 

       我們自己有沒有力量?

       (「沒有。」)

 

       印光大師就講了:

修行靠自力,自有何種力?
但是無始以來的業力,
所以,萬劫千生不能出離。

 

       我們自己有力量,但是,是反面的力量、墮落的力量,沒有超升的力量。

 

       阿彌陀佛有大願業力來接引我們,所以,我們乘佛願力必得往生。

 

       這是曇鸞大師講述「自他二力」。

 

回顧:善導大師「機法深信」

       接下來,「信機與信法」,「機」是指我們的根機,「法」就是指阿彌陀佛的救度,這兩個要同時相信。

 

       信機要怎麼信呢?「信我是一個善人,信我是一個能修行的人,信我是一個善根深厚的人」,是不是這樣?

       (「不是。」)

 

       不是這樣信,這樣就沒有信機了。要信我們自己是一個罪惡凡夫,沒有力量出離生死,自身沒有出離之緣。

 

       那麼,這樣的人怎麼辦?

       (「念佛。」)

 

       對,一個鷂子翻身,機雖然不行,法很可貴。機不行,就信法,信阿彌陀佛的願力救度。

 

       這個法,不是信《金剛經》這一法,也不是信《法華經》這一法,也不是信禪法、教觀,不是信這些。是對我們這樣的造惡眾生,唯有一法可以得度,就是阿彌陀佛的本願稱名。就是彼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攝受我們這樣沒有出離之緣的眾生,所謂「乘彼願力,定得往生」。

 

       這個是第三對概念。這對概念我覺得最有啟發意義,因為往往我們多數人都偏頗了。要麼就認為說:「我是造罪凡夫,所以我往生肯定沒份,我怎麼行啊?」好像信機,其實機也沒有信、法也沒有信,這樣不行。要麼就認為說:「我肯定能往生,為什麼?因為你看我吃素,你看我誦經,你看我修行,所以我能往生。」他認為自己是很賢善、有修持,這個沒有信機。這些是不正確的信、錯誤的信。這是第三對概念。

 

回顧:道綽大師「聖淨二門」

       第四對概念就是我們今天學的,叫「聖道與淨土」,聖道法門,末法時代適應不適應?末法時代,最起碼就我們的根機可能不適應了,少數人、極少數人、極極少數人能修得來,我們也沒有時間去做調查研究了,我們是自己把自己的事情先解決了。就大面來看,聖道法門在這個時代確實難以修證,不管從經教、從事實,都能夠看得出來,所以聖道「今時難證」。

 

       那淨土呢,淨土正好是大門敞開,那我們現在就選擇淨土門。

 

精神一致:易行、安樂、佛力

       這幾對概念精神都是一樣的。難行、易行,捨難而取易,對不對?難行道又叫苦行道。

 

       我們淨土法門是安樂行,跟其他種種修行法門比,我們不過每天念佛,我們就是念三萬聲、五萬聲,也不是太苦。而且你真的念佛上了路子啊,叫你不念你都不願意,就喜歡念佛,就怕人家打閑岔。

 

       我們有一位蓮友,他念佛就把門一關,上面寫個條:「本人不在。」其實他在,他在裏邊,怕人家擾亂他。有親戚到他家去訪問,也不講話,很少講話,念佛念慣了,就不喜歡閒言碎語,不喜歡過多的嘈雜。

 

       淨土法門是易行道、安樂道,也是靠佛力的法門,這是前面的四對概念。

 

講義次第

       下面還有三對,就是要門和弘願門,「要門與弘願」,明天要學的,然後是「正行與雜行」、「正定業與助業」,這都是將來要學的。

 

       這七對主要的概念學完之後,下面我們有八個講題,這八個講題最後四個字是一樣的,就是「稱名必生」:只要你稱念彌陀名號,必然往生。

 

       有很多人擔心:「我有罪過能不能往生?」

 

       我會引用經文、祖師的話來證明:沒有關係,也決定可以往生。

 

       「我妄念多,我能不能往生?」

 

       那也會讓你知道:妄念紛飛,「一句彌陀單舉揚,妄念紛飛又何妨?」對不對?「高山不礙白雲飛,不勞彈指到西方」。你只要念佛,肯定可以到淨土去的。這個不是我自己在這裏講,也是引用經文和祖師的證據。

 

       也有人覺得:「我根機下劣,沒有智慧,前世沒有修福報,今生沒有錢財。我想佈施寺院,也拿不出很多錢,像我這樣能不能往生呢?我也沒有智慧、沒有時間,誦經又不會,能不能往生呢?哎呀,我懵懵懂懂跑去受了一個戒,現在發現我到處破戒,我罪過大,能不能往生呢?」內心有很多這樣的擔心。

 

       那也會引用祖師的話語來證明:你只要回心念佛,也可以往生。必定往生的,讓我們能夠安心。

 

       我們有八個講題,不管是你念佛時間久、時間短、功夫深、功夫淺、你是上根利智還是下等根機、你是福報深厚的人還是罪業比較多的人、你是妄念紛飛的人還是心比較靜定的人、你是貪瞋很重的人還是比較簿弱的人,這一切阿彌陀佛都有答案,這些問題都有答案給我們:

 

我們念佛必然往生。

       後面還有幾個講題是說明阿彌陀佛所要救度的根機,是救度苦者、急救苦惱的人。

 

       第二十一題是說「稱名一行,總超萬行」,就是稱念阿彌陀佛這一個法門、這一個修行,超過其他的修行。關於這個講題,底下就有三十個小的題目,所以,這個題目是很精彩的,讓大家覺得「念佛好啊!」都有證據的。這些證據有的是從法上來說,但多數是針對我們機上來講,契合根機。

 

       「稱名一行,總超萬行」,聽完之後,你肯定願意稱念彌陀名號。不會覺得說:「我單念佛有什麼殊勝的?是不是吃虧了?」──佔大便宜了!

 

       第二十四個講題,是對淨土三部經做一個三經要義問答,這三部經裏邊有一些大家經常會提的問題、癥結所在,以問答的方式來解決。

 

       最後一講就是回答大家的問題。

 

       這是我們整個講義的編排次第。

 

去衛生間能不能念佛?

       這裏有幾個問題──以後大家提問啊,也許我還沒開始回答,可能大家不想送條子,你把條子多送點來沒關係。如果已經回答完了、講課當中回答過的,我就不用回答了;如果沒有回答的,到時候就一起回答。

 

       (問)有人問說:行住坐臥都可以念佛,可是聽人說去衛生間不能念佛,這樣的話,念佛就間斷了,怎麼能夠做到不間斷念佛呢?

 

       很多蓮友都在底下點頭,「對呀對呀,我也想到這個問題」。

 

       上衛生間可以念佛。印光大師就講,最好不出聲音。為什麼講最好不出聲音呢?從禮儀來講,場所不便,不太合適。並不是說出了聲音你就冒犯了天條,「哎呀,得罪佛菩薩了」,不是的。有的人念佛形成習慣了,洗澡、上衛生間……像現在家庭衛生間都打掃得很乾淨的,香噴噴的,到裏邊他也念了佛,有沒有罪過呢?沒有罪過、有功德,只是我們知道這麼一個分寸就行。

 

       我們有一位蓮友,年紀比較大,腦血管有病,上衛生間解大便,就是身體乾燥,那麼就使力氣。一使力氣就腦溢血,腦管破裂,當時在衛生間裏就死過去了。當然,他平時都念佛,「正定之業」,無所謂;如果這個人正在解大手的時候,說這個地方不能念佛,他突然得了病,也不能念佛,那只有看著他墮落了?是不是?那阿彌陀佛救度眾生就有死角了,衛生間這個地方就有阿彌陀佛不救的人──那不存在嘛!阿彌陀佛「光明遍照十方世界」,當然也會照到衛生間。你在這裏面念佛,也蒙受阿彌陀佛攝取。所以,我們行住坐臥,不管到哪裡去,都應該念佛。如果場所不適宜,可以心中默念。萬一念出聲,沒有罪過。
還有人講:「婦女生孩子不能念佛。」這個也是錯誤的。印光大師也講過,生產是生理現象,不是自己要故意弄得污穢不堪來褻瀆佛菩薩,這個是沒有辦法的事情,而且是在母子生命最關鍵的時刻,這個時候佛特別慈悲。不像平常,你故意放逸,兩回事。所以,這個時候都應該念佛,而且要出聲念,不能默念。如果默念,會憋氣,憋氣不利於生產,應當大聲念出來。場所不同,所以不要很呆板。

 

       有的老婆婆,自己媳婦生孩子,一個月不敢去,說:「我是念佛的,我見了她,我這個不行。」這樣不好,這也是錯誤的。

 

       還有人講:「晚上睡覺不好念佛。」這也是錯誤的。睡覺,「行坐住臥」嘛,都可以念。「躺著睡可不可以念?」我們佛教睡覺是講究吉祥臥,右側彎身睡覺,這樣身心比較安定,對身體健康、對身心安寧有幫助,減少妄想雜念。當然,也不可能一晚上都是這個姿勢啊,也會翻來覆去,那麼,任何姿勢都可以念佛。

 

       或者有的人,比如說他生病在醫院裏面,必須做手術,只能這個姿勢,那就這個姿勢念佛,這也是迫不得已的。

 

       所以,這些情況都是細枝末節,總之是以念佛為重要。怎麼樣能讓你念佛,這個就對了。

 

       還有人講:「夏天很熱,如果不穿海青不能念佛。」北方還好一點,南方夏天就熱得夠嗆,三十九度、四十度、四十一度,像重慶,今年高到四十五點五度,你還要穿海青念佛,痱子長了一身──這個就不要勉強了。你就依你怎麼方便怎麼念佛,只要能夠念佛就可以,因為自己一個人嘛(如果大眾在道場裏共修,特別行法,就必須講究道場的莊嚴),一個人可以稍稍隨便一點,如果覺得佛堂不方便,就在客廳裏面,只要你能夠輕鬆、方便、安靜地念佛,達成念佛的目的就好。不要形式搞了一大堆,佛沒念幾句,這個就不好了。這是一個原則。

 

人死以後,先碰頭,就先從頭走,這個說法是否正確?

       (問)有人說了,人死以後,八小時之內不能碰死者的遺體。又有說先碰頭,就先從頭走,能到極樂世界,其他則不能,這個說法是否正確?

 

       這是兩個問題了。八小時之內不能碰死者的遺體,是有這樣的一種說法。這種說法是對死者一種特別慈悲的愛護。因為人雖然斷氣了,我們佛教講「壽、暖、識」,壽命斷了,暖氣收了,神識離體了,才判斷這個人真正死亡,死定了;神識沒有離體,還不能叫死,醫學上可能心臟不跳動了……其實還沒有全死透。這個時候,他神識還在體內。神識離體很困難,好像生龜脫殼,好像生牛剝皮,很艱難。所以,八個小時之內最好不要動他。這個時候,雖然沒有氣了,你如果碰他,神識還存在,他感到很痛苦,會起瞋恨心。如果不是平時專修念佛正定業的,可能就因為這個墮落了。

 

       我們既然來助念,萬全之策,最起碼八個小時不要動他。他如果是這麼個姿勢,就這麼個姿勢。他什麼樣的坐姿、什麼樣的臥姿,你不要嫌他不好看,就隨他去,來念佛,八個小時之後再來收拾。比如關節了……念到那個時候,基本上都軟掉了。很多人擔心「關節硬了怎麼辦?」真的硬了,就拿熱毛巾敷一敷。其實,很多都很軟。

 

       至於說「先碰頭,這個人就從頭上走,能到極樂世界」,這個是錯誤的說法,沒有這個說法──都不能碰,都不好碰。他大概誤解了,叫「頂聖眼升天」,可能誤解了這句話。說人的神識最後離體(這是他修持有素),神識從頭頂出發,暖氣(神識)頭頂最後收,他就可以入聖、可以往生;如果眼窩這個地方最後收暖氣,他就可以升天;「人心」,如果在心臟這個地方暖氣最後收,他就可以來生做人,心口最後收溫,全身都涼透了;「人心餓鬼腹」,如果最後肚子這裏是溫的,他就墮落在餓鬼道裏邊;「畜生膝蓋離」,如果從膝蓋這個地方最後收溫,那他就墮畜生道去了,畜生在地上爬嘛,膝蓋在下面,對不對?餓鬼就是肚子餓,「人心」就是人是有良心的嘛,對不對?那麼,「地獄腳板出」,如果他全身都冷透了,結果腳底發燙,熱的,危險了,他從腳下面墮落了,他的神識從下面出去了,墮落到地獄了。

 

       這個不是淨土三部經講的,但是是有經典的論據的。

 

       印光大師也講過:雖然如此,你不要經常去碰,「我摸摸看,你是腳涼還是頭熱?」碰得太多了,沒有意思,對他有障礙。你只管念佛就好。

 

       (問)如果真的是這樣,要自念和助念幹什麼?

 

       當然這個回答了,底下就不用回答了。他誤解說:「摸一下就往生了」,意思是「就不用助念了,我摸他頭,哎,他往生了」,不是那麼回事。

 

燒紙對往生人有沒有影響?

       (問)大多數人都有為死者燒紙的習慣,請問:已往生極樂世界的人,燒紙是不是對他們的修行有影響?

 

       大概是說:他的親戚已經往生極樂世界去了,「我在這裏燒紙,會不會影響他在極樂世界的修行?」

 

       你們覺得會不會影響?不會影響。他到極樂世界成為無生法忍菩薩了,燒紙跟他有什麼關係?你燒你的紙,對他沒有影響。

 

       燒紙是一個民俗信仰,不是佛教信仰,所以,佛教徒對於燒紙,我覺得可以抱持一種什麼觀點呢?抱持一種不遠不近的觀點。就是我們不去推行這個,但是也不太反對。為什麼說不推行呢?因為它不是佛教的正信,「人死了做鬼,我燒一點紙錢給他」。現在燒得很奇怪,燒電腦、燒飛機、燒汽車、燒洋樓給它,現在下面也現代化了我估計。這個也有道理啦,下面的人上來講過的。底下有沒有電腦還沒聽說過,反正在民國時代說下面有用算盤的,因為這個是心識改變了,難講。

 

       為什麼說我們不太反對呢?因為這個燒紙的習俗最起碼……像文化大革命的時候啊,我們這些人都是撥無因果的,如果清明節父輩要燒紙,我們都不願意去,「人都死了,燒什麼紙啊?」這樣,對相信死後的世界就構成障礙。他只要願意去燒紙,說明他相信死後的世界,這樣和三世因果、六道輪迴就掛上了鉤,它就成為佛法信仰的一個前基礎。同時,它也讓我們對古代的先人有那種孝順的概念,哪怕死了到墳前去燒幾張紙、掉幾滴眼淚,總比你坐在那裏打麻將還是好一點。所以,對於我們教育子孫要「慎終追遠」、要能夠孝順先亡還是有幫助的。

 

       作為佛弟子,我覺得也可以隨順世俗;在隨順的時候呢,要化導世俗。我們去可以稍微意思一下,但是我們是以念佛為主,我們念南無阿彌陀佛,或者會誦經的誦一卷《阿彌陀經》,或者專門念南無阿彌陀佛給我的先人,你看看多好!人家旁邊聽到了,說:「哎?某某人你搞得很喜慶啊,很吉祥,你搞什麼?」

 

       「我念南無阿彌陀佛。」

 

       而且你告訴他:燒紙錢,燒的東西給先人,他能不能得到呢?有可能得到,有可能得不到。得到的道理也是根據佛教的「萬法唯識」、「心識所變」。亡人或者是在貧苦當中,他就托夢來,說:「我很冷啊,你給我件衣服啊」,或者「我沒錢用啊,你給我燒錢哪」,那麼,沒有信佛的人,就會燒錢、燒衣服。過後,也有感應到亡人來答謝說:「謝謝!我衣服收到了。」你說沒有效果呢?他還做了這個夢。

 

       燒紙這個風俗為什麼幾千年能傳下來?它有一定的效果。不過,這裏面有種種說法。之所以燒錢、燒衣服他能用,是他心識所變,就是說這個亡人的神識當中,這件衣服,我們看是紙畫的,無所謂,但是燒過去之後,他的神識當中,「唯識所變」,對它來講,就成為一個合體的衣服,他就穿上了。

 

       那麼,是不是它一定能得到呢?不一定。就根據他的福報,他如果福報淺,你燒給他,也給旁邊的鬼搶走了。所以,到墳上燒紙啊,在我們鄉下,旁邊都會打點一點兒,就是留一點紙給旁邊的孤魂野鬼,怕別人來搶他的,好像說:「給你們也打發打發,這是燒我家人的,你不要來搶。」其實這是靠福報。

 

       如果你念佛給他,決定人家搶不走。「我願此念佛功德迴向給我祖先某某某某……」,這功德誰都搶不走。然後,再說一句:「以及周圍這些孤魂野鬼,你們也同乘佛力超生淨土。」大家皆大歡喜,你看多好!你這樣能夠移風易俗,這樣好。

 

       如果有人很小氣,你就跟他講:「你燒的這些衣服、燒的錢,如果你不念佛,你祖先不一定得得到,如果你念了佛,他才能得得到。」為了祖先好,他也要念幾句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好,我這個錢,阿彌陀佛做郵差了,專門送到我祖先手上。」我們善巧利用它,引導過來。

 

念佛出現幻象怎麼辦?

       (問)如果念佛時出現了異幻影象,或者是有所提示,我們應該如何對待?

 

       大概說念佛、打坐出現幻景幻象,或者有人跟他講,講一句話:「哎!我是佛,幹什麼這裏……」這個,一概不理!通通是假的。

 

       我們還不是善導大師,善導大師入三昧可以神遊極樂,經常見到佛菩薩。我們凡夫的心濁染,我們的心非常染汙,我們所見到的,如果經常見到,可能要疑問一下。

 

       當然,也不是絕對見不到,偶爾也有見到的。一個是過去的善根,一個是某種情況下的一種感應道交。那如果老是出現幻象,跟你講話,講的又不符合佛教經教教理,讓我們心裏躁動不安,說這個、說那個──特別在北方,冒充的很多,「我是什麼佛,我是什麼菩薩」,這個都是妄想,都是一種邪道,迷惑我們。如果有這個,你就提起正念,一概不理,專念彌陀名號。

 

       之所以產生這種幻象,也是有的人不明教理,好奇,「哎?他念佛就能見這個、見那個,我也想見一見」,有這麼一個念頭,好了,飛精附體,我們過去累劫的冤家,知道我們起了這個貪念,它就來個化現,「我是如來,我是達摩祖師」,「刺兒」就來了。在附體之前呢(這也是向善知識斐娟學的),它要附體了,或者要你出馬的時候,連續好幾天都會讓你做夢,或者夢見八仙過海了,都是那些神飄飄的境界,或者老是夢見佛菩薩了,給你講這個、講那個了,你還歡喜了,還以為說「你看,我念佛念的,功夫來了」,還驕傲了,其實這個都是假的,來欺騙你。

 

       我們凡夫就老老實實念佛,不要貪圖這些怪異現象,免得走火入魔,一旦走火入魔,千佛繞身都救不了你,所以,我們要警惕。我們必竟是凡夫嘛,哪能見呢?到極樂世界讓你看個夠,在這個地方,謹慎!專持一句名號,這也是我們這個法門穩當、可靠的地方,不要追求玄異的東西。

 

關於《阿彌陀經》「善男子善女人」、「一心不亂」

       這位蓮友問:《阿彌陀經》中的「善男子善女人」,還有「心不顛倒」、「一心不亂」等等,這個等到專題回答,這個是比較重要的問題。

 

       簡略地講一講吧,「善男子善女人」就是指念佛的人,你只要念佛,佛就喊你為「善男子善女人」,因為這一聲佛號轉惡為善、重罪消滅,所以稱為「善男子」。不是說你一定做了多少善事了,你才有資格念佛。

 

       「一心不亂」就是指專修念佛不雜亂、一向念佛不雜亂。善導和尚解釋「一心不亂」很簡單,有時候說為「一心願生」,有時候說為「一心專念」,有時候說為「一向專念」,有時候說為「一心稱佛不亂」,有時候說為「念佛專複專」,就是:專修念佛不雜亂,故名「一心不亂」。你一心念佛,這個「一心」,善導大師的解釋很簡單。

 

       我們念佛,你就好好念佛,不要貪圖神通怪異,也不要覺得其他法門玄妙、高深,「我想去試試」,那個都雜了。你只要一心念佛不雜亂,這個就是你的本業、你的正事,你就辦穩妥了,這樣就合格了,決定往生,這個叫「一心不亂」。

 

早晚課該怎麼上?

       (問)淨土法門修行,早晚課該怎麼上為當?

 

       這個也是經常有人問的。我們淨土法門早晚課,還是專念這句南無阿彌陀佛不改變。

 

       寺院裏一般都有《楞嚴咒》、《大悲咒》、《十小咒》。古代寺院都是叢林道場,往往有各種修行人在一起共住,修禪、修密、修淨土,大家共上一堂早殿不容易,所以,都有一些內容,最後回歸淨土,都要念念佛。寺院裏的早晚課是一種綜合性的。

 

       在家裏做功課,我們就專門念佛。如果有誦《阿彌陀經》的,頂多可以加一卷《阿彌陀經》,或者初一、十五誦一卷《阿彌陀經》,平時就念佛。這個你自己選擇,專修念佛也可以。

 

       簡單就到這裏。

 

       謝謝大家。合掌。

 

       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

分享到
中華淨土宗協會
淨土宗文教基金會

110049台北市信義路五段150巷22弄41號
電話:02-8789-4818
傳真:02-8780-7050
E-mail:amt@plb.tw

捐 款 護 持

信用卡定期定額護持

本會推薦使用
前往

信用卡單筆護持

單次隨喜護持
前往

四大超商繳費護持

多元化的護持
前往

其他方式隨喜護持

匯款護持方式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