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談開示

  1. 「二河白道喻」給念佛人的啟發
  2. 《示病友》講記(二)
  3. 《示病友》講記(一)
  4. 愛的建設
  5.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
  6. 學法「十二防」
  7. 出家「三隨」「三不」
  8. 如何面對法義之爭
  9. 認識「觀世音菩薩」
  10. 淨土法義的修學次第與弘法原則
  11. 淨土思想的善導者
  12. 《觀經》教眼
  13. 純粹的淨土宗(三)
  14. 純粹的淨土宗(二)
  15. 純粹的淨土宗(一)
  16. 學僧工作 愛心為本
  17. 好好照顧自己
  18. 惜福與環保
  19. 念佛與做人
  20. 三好念佛人
  21. 做事與念佛
  22. 不問罪福 稱名必生
  23. 關於道場的軟硬體建設
  24. 下品下生之安心
  25. 宗風學習(三)
  26. 宗風學習(二)
  27. 宗風學習(一)
  28. 彌陀之家 愛心為本
  29. 於「弘願寺」為蓮友開示
  30. 為「福聖寺」常住僧眾開示
  31. 書讀百遍 熏法入心
  32. 如何讓法義入心──多聞熏習
  33. 流通法寶即是做彌陀的手足
  34. 南寧問答
  35.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四)
  36.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三)
  37.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二)
  38.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一)
  39. 淨土宗特色
  40. 淨土宗宗旨(二)
  41. 淨土宗宗旨(一)
  42. 人生之目的
  43. 答網上蓮友問(三)
  44. 《佛說阿彌陀經》淺釋(下篇)
  45. 《佛說阿彌陀經》淺釋(中篇)
  46. 《佛說阿彌陀經》淺釋(上篇)
  47. 淨土宗行人的時代感與使命感
  48. 「淨土宗如理論答七要事」概述
  49. 湖北仙桃彌陀寺念佛法會開示(三)
  50. 湖北仙桃彌陀寺念佛法會開示(二)
  51. 湖北仙桃彌陀寺念佛法會開示(一)
  52. 於「淨土宗中山念佛會」答蓮友問
  53. 於「淨土宗中山念佛會」開示
  54. 於「弘願寺」為僧眾開示
  55. 弘願寺「護法聯誼會」皈依開示
  56. 弘願寺「護法聯誼會」開示(二)
  57. 弘願寺「護法聯誼會」開示(一)
  58. 淨土宗如理論答七要事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

  1.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十二)
  2.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十一)
  3.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十)
  4.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九)
  5.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八)
  6.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七)
  7.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六)
  8.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五)
  9.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四)
  10.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三)
  11.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二)
  12.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一)

《淨土宗概論講記》

  1.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八)
  2.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七)
  3.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六)
  4.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五)
  5.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四)
  6.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三)
  7.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二)
  8.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一)
  9.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
  10.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九)
  11.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八)
  12.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七)
  13.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六)
  14.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五)
  15.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四)
  16.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三)
  17.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二)
  18.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一)
  19.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
  20.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九)
  21.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八)
  22.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七)
  23.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六)
  24.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五)
  25.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四)
  26.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三)
  27.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二)
  28.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一)
  29.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
  30. 《淨土宗概論講記》(九)
  31. 《淨土宗概論講記》(八)
  32. 《淨土宗概論講記》(七)
  33. 《淨土宗概論講記》(六)
  34. 《淨土宗概論講記》(五)
  35. 《淨土宗概論講記》(四)
  36.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
  37.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
  38. 《淨土宗概論講記》(一)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

  1. 第43課:釋去普通疑惑(三)
  2. 第42課:釋去普通疑惑(二)
  3. 第41課: 一、三經要點(二) 二、答疑(一)
  4. 第40課: 一、善導大師淨土思想特色 二、三經要點(一)
  5. 第39課:稱名一行,總超萬行 ──善導大師「念佛絕比」之文(五)
  6. 第38課:稱名一行,總超萬行 ──善導大師「念佛絕比」之文(四)
  7. 第37課:稱名一行,總超萬行 ──善導大師「念佛絕比」之文(三)
  8. 第36課:稱名一行,總超萬行 ──善導大師「念佛絕比」之文(二)
  9. 第35課: 一、彌陀光明,唯攝念佛──善導大師「唯攝念佛」之文(二) 二、稱名一聲,頓超生死——《觀經》「稱名往生」之文 三、稱名一行,總超萬行──善導大師「念佛絕比」之文(一)
  10. 第34課: 一、彌陀大悲,急救苦者──善導大師「溺水偏救」之文 二、彌陀光明,唯攝念佛──善導大師「唯攝念佛」之文(一)
  11. 第33課: 一、不顧貪瞋,稱名必生──善導大師「二河白道」之喻(二) 二、不論凡夫,只論彌陀──善導大師「凡夫入報」之文
  12. 第32課:不顧貪瞋,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二河白道」之喻(一)
  13. 第31課:不慮妄念,稱名必生 ──源信大師「不染污泥」之文(二)
  14. 第30課:不慮妄念,稱名必生 ──源信大師「不染污泥」之文
  15. 第29課:不問罪福,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不問罪福」之文(二)
  16. 第28課:不問罪福,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不問罪福」之文(一)
  17. 第27課:不問時節,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不問時節」之文
  18. 第26課:不擇眾機,稱名必生 ──法照大師「瓦變成金」之偈
  19. 第25課:諸佛作證,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諸佛舒舌」之文(二)
  20. 第24課: 一、名號本義,稱名必生──善導大師「六字釋」之文(三) 二、諸佛作證,稱名必生──善導大師「諸佛舒舌」之文(一)
  21. 第23課:名號本義,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六字釋」之文(二)
  22. 第22課:名號本義,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六字釋」之文(一)
  23. 第21課:本願不虛,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本願四十八字釋」之文
  24. 第20課:定業與助業 ──善導大師判「正助二業」明傍助業專正定
  25. 第19課:正行與雜行 ──善導大師判「正雜二行」勸捨雜行歸正行(三)
  26. 第18課:正行與雜行 ──善導大師判「正雜二行」勸捨雜行歸正行(二)
  27. 第17課:正行與雜行 ──善導大師判「正雜二行」勸捨雜行歸正行(一)
  28. 第16課:要門與弘願 ──善導大師判「要弘二門」而引要門入弘願(三)
  29. 第15課:要門與弘願 ──善導大師判「要弘二門」而引要門入弘願(二)
  30. 第14課:要門與弘願 ──善導大師判「要弘二門」而引要門入弘願(一)
  31. 第13課:聖道與淨土 ──道綽大師判「聖淨二門」而捨聖道歸淨土(三)
  32. 第12課:聖道與淨土 ──道綽大師判「聖淨二門」而捨聖道歸淨土(二)
  33. 第11課:聖道與淨土 ──道綽大師判「聖淨二門」而捨聖道歸淨土(一)
  34. 第10課:信機與信法 ──善導大師釋「機法深信」而棄自身歸彌陀
  35. 第9課:自力與他力 ──曇鸞大師釋「自他二力」而貶自力乘佛力(四)
  36. 第8課:自力與他力 ──曇鸞大師釋「自他二力」而貶自力乘佛力(三)
  37. 第7課:自力與他力 ──曇鸞大師釋「自他二力」而貶自力乘佛力(二)
  38. 第6課:自力與他力 ──曇鸞大師釋「自他二力」而貶自力乘佛力(一)
  39. 第5課:難行與易行 ──龍樹菩薩判「難易二道」而捨難行取易行(二)
  40. 第4課: 難行與易行 ──龍樹菩薩判「難易二道」而捨難行取易行(一)
  41. 第3課:善導大師思想概述
  42. 第2課:印光大師讚善導和尚(二)
  43. 第1課:印光大師讚善導和尚(一)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

  1.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臨終時示門第之法語)
  2.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辨食魚之法語)
  3.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妓女之法語)
  4.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四郎之法語)
  5.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重衡之法語)
  6.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忠綱之法語)
  7.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賴綱之法語)
  8.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無品之法語)
  9.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尼眾之法語)
  10.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信寂之法語)
  11.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隨蓮之法語)
  12.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道遍之法語)
  13.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乘願之法語)
  14.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聖光之法語)
  15.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隆寬之法語)
  16.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述《阿彌陀經》大意之法語)
  17.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從配流上洛之後開示之法語)
  18.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21~25)
  19.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16~20)
  20.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11~15)
  21.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6~10)
  22.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1~5)
  23.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白道之事)
  24.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三心料簡(一))
  25.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二部分21~總結)
  26.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二部分16~20)
  27.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二部分11~15)
  28.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二部分6~10)
  29.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二部分1~5)
  30.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46~小結)
  31.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41~45)
  32.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36~40)
  33.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31~35)
  34.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26~30)
  35.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21~25)
  36.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16~20)
  37.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11~15)
  38.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6~10)
  39.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1~5)

石家莊念佛開示

  1. 石家莊念佛開示(四)
  2. 石家莊念佛開示(三)
  3. 石家莊念佛開示(二)
  4. 石家莊念佛開示(一)

念佛往生開示

  1. 念佛往生(問答部分)
  2. 念佛往生開示(正文)
淨土宗
淨宗法師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淨宗法師 > 法談開示
top

法談開示

第17課:正行與雜行 ──善導大師判「正雜二行」勸捨雜行歸正行(一)

       淨宗法師2006年9月24日講於長春「般若寺」

 

善導大師的教義判釋

       請合掌。

 

       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

 

       好,請放掌。

 

       前面我們所學的:「難行與易行」、「自力與他力」、「信機與信法」、「聖道與淨土」、「要門與弘願」。這些都是從教理、教義上的判釋──教門的判釋。

 

       我們今天所學的「正行與雜行」以及下一講的「正定業與助業」,是在行持上的分判。

 

       教理讓我們明瞭一個方向,我們聽聞之後,現在明白了:難行道和易行道呢,那我選擇易行道,即入必定;自力與他力呢,那我準備靠佛力,乘佛願力;信機與信法呢,我要仰投阿彌陀佛的願力,我知道我自己無力,確實;聖道與淨土呢,那我選擇淨土門,修行淨土宗;要門與弘願呢,哎!弘願是真實的,我要入弘願。這是我們的方向、理路明白了。

 

       這一講和下一講,我們就談具體行持上的落實。這個,善導大師也給我們做了分判。

 

       善導大師作為彌陀示現的身份,對於淨土宗的貢獻當然是超前絕後,我們說過,他是我們淨土宗的實際創立者,他講的話,前人沒講過;後來人也再講不出來了,人家都按照上面去做,依教奉行就好了。剛才講的「要門與弘願」,包括現在要學的「正行與雜行」,都是如此。

 

       我們來學習這一段。這一段出自於《觀經四帖疏》的上品上生之釋,也是在講到深心釋的時候,先講信心。有兩種深信:深信自己無力,深信彌陀有力。

 

就人立信

       底下又說「就人立信」和「就行立信」。

 

       「就人立信」是說:我們所信仰的物件,不是一般人,乃是大悲、智慧都圓滿了的佛陀,值得我們信順。淨土教法都是佛金口所宣(連菩薩都要信順佛語了),不是菩薩、不是阿羅漢講的,更不是凡夫講的。所以,佛講的,值得信順,這個叫做「就人立信」。

 

       因為我們很多人,你搬出佛經跟他講:「佛這麼說,能往生啊!」他不入心,他說:「我隔壁老王說不能往生啊!老王已經學佛多少年啦,二十多年啦!他講這樣不能往生,肯定不能往生!」你說:「佛經裏這麼講。」(搖頭狀)他不信佛語、信凡夫語!

 

       善導大師那個時代也有這樣的人,現在就更有這樣的人。

 

       所以,善導和尚就講「就人立信」,這個不是凡夫、不是羅漢、不是菩薩,乃是大悲圓滿的覺者──世尊所講,值得信順!

 

就行立信

       底下就講「就行立信」,就我們的行為、修行、行持而建立必定住生的信心。這裏邊就分了。我先讀:

就行立信者,
然行有二種。

 

       「就行立信」是就什麼行來立信呢?往生行──願意往生西方極樂淨土的行持有兩種:

一者正行,
二者雜行。

 

       這是善導大師所分判的。

 

正行與雜行是就往生這一目標而言

       「正行」也好,「雜行」也好,都屬於往生行。就是說:都是想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以這個大目標而分是正行還是雜行。
比如說我們要到某一個地點去,說:「請問,這條道是直道還是彎道啊?」總要有一個目標才談是直還是彎。如果沒有目標,談不上是直道還是彎道,對不對?

 

       所以,就往生極樂這個目標來講,才分正行與雜行。

 

       比如說我們講參禪,參禪如果就開悟來講,它是正行,它是禪宗的正行,「參話頭」嘛;但如果就我們淨土宗來講,它不算淨土宗的行持;如果把這個參禪的功夫用來迴向求生極樂,用種種禪定功德迴向求生極樂,這個就叫做「雜行」。

 

       所以,以往生極樂為目標,而分判兩種行:正行與雜行。正行也好,雜行也好,都是淨土門之內的行法。

 

       比如說有人學密、持咒,那麼,單就持咒來講,它沒有資格稱為雜行,他學密法嘛,怎麼叫雜行呢?人家跟你淨土門沒有發生關涉了;那如果他把持咒的功德迴向求生極樂世界,這個就稱為往生行了,不過是往生行裏邊的雜行,還沒有入正行。等一下我們來分析,我先這麼舉一個例子。

 

什麼是正行?

       什麼是「正行」呢?

言正行者,
專依往生經行行者,
是名正行。

 

       善導大師解釋說:專門依據往生極樂淨土的經典,依據這些經典裏面所講的行持的方法來修行的話,這個叫「正行」。

 

       這裏很重要哦!比如說大家讀誦《金剛經》,《金剛經》是不是「往生經」呢?《金剛經》從頭到尾沒有一句話講到往生極樂世界。那麼,你按照《金剛經》來修行求生極樂世界的話,就不能叫正行了。所以,是專門依據「往生經」。

 

       這個「往生經」,也不是指往生兜率內院的經,《彌勒上生經》、《彌勒下生經》,也不是;也不是指往生藥師佛淨土的經,它是專門指往生彌陀淨土的經典。

 

       善導大師把經典做了分類:一類叫做此土成佛的經典──不求往生的,在此土成聖、成佛;另一類,是往生彼土、到淨土成佛的經典。

 

       當然,往生淨土有多種淨土,依我們淨土宗所講,特指阿彌陀佛西方淨土。

 

       這個是「往生經」。

 

       底下就列了五種正行:「讀」、「觀」、「禮」、「稱」、「讚」,這是講五個字。

 

讀誦正行、讀誦雜行

       「讀」,「讀誦正行」。今天這一講,講的是最實在的(當然,每一講都實在),這一講在行持上很明確:

       一心專讀誦此《觀經》、《彌陀經》、《無量壽經》等。

 

       這個叫做「讀誦正行」。你要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如果從讀誦經典來講,你專門讀誦這三部經,叫做「讀誦正行」。

 

       這一段話,在我們淨土宗的建立上很重要,這個是善導大師為我們選定的淨土正依三部經。

 

       我們講淨土宗有「正依三經」,大家知道哪三部經嗎?講「淨土三經」,就是:《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和《阿彌陀經》,這叫「正依三經」。

 

       現在也有人印的本子,叫「淨土五經」,大家看過嗎?「淨土五經」是在三經之外又增加了一部《普賢行願品》,這是淨土第四經;然後又增加一部《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這叫淨土第五經。那麼,第四經、第五經,如果取前三名的話,這兩部經就選不上了。所以「正依三部經」,是前三名的《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阿彌陀經》。

 

       其實,《普賢行願品》還不能叫做「正依經典」,它叫「旁依經」。「正依經典」只有三部。「旁依」,就是說在旁邊,不是根本依據的經典,是輔助依據的。《普賢行願品》是《華嚴經》當中的一品。《華嚴經》內容很廣博,絕大部分所講的境界和修持方法,都不像淨土三部經,純粹地講說極樂世界。《普賢行願品》是其中的一部分,要導引大菩薩求生極樂。那麼,淨土宗的大德、善知識,覺得對學習華嚴宗、學習通途教理的人回歸淨土很有幫助,所以把這一品選入,作為淨土的旁依經典之一,那麼,就很有說服力啦,「普賢菩薩都要求生西方淨土,何況我等乎?」所以,大家就可以導入淨土,這個是「旁依」。

 

       《念佛圓通章》亦復如是:它是《楞嚴經》當中的一章,二十五位圓通,其中的大勢至菩薩的「念佛圓通」。《楞嚴經》也不是以念佛為宗旨,但是,釋迦牟尼佛不管講什麼經典,很多地方都要提到極樂世界,他雖然是講《楞嚴》的宗旨,但是,附帶地,也要講到阿彌陀淨土。專講阿彌陀淨土的三部經典是《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和《阿彌陀經》,但是很多經典裏面也講到了,所以,都叫「旁依經典」。

 

       這樣,我們就知道:淨土法門是世尊一生的出世本懷,不僅在正依經典中專講淨土教法,講別的經,很多地方都要聯繫到極樂世界,這叫「旁依」。

 

       淨土正依三部經,最早在曇鸞大師的《往生論註》就提到,不過,沒有像善導大師在這裏說得這麼清楚。說什麼呢?

 

       「專依往生經行行者,是名正行」:「正行」、「專依」的經典,就叫「正依經典」,很明朗,「正行」、「專依」、「往生經」。哪幾部?只有這三部。

 

       為什麼只有這三部經典有資格稱為我們淨土宗的正依經典、其他都沒有資格呢?因為這三部經典都是純粹地、專門地、徹底地講說極樂世界的莊嚴景象以及凡夫眾生的往生方法,這是就形式和內容而論:形式上,它很純粹,不夾雜其他,《觀經》也好,《彌陀經》也好,《無量壽經》也好,全部都講極樂世界、都講阿彌陀佛,它不教你怎麼參禪、怎麼開悟,不談這些,只談往生,這是一點理由。第二點,這三部經都貫穿著阿彌陀佛的本願,以阿彌陀佛的誓願作為本質內涵、作為靈魂。經典的宗旨不一樣。

 

       所以,善導大師解釋這三部經很簡略,三句話就解釋完了,他說:

《無量壽經》四十八願,
唯明專念彌陀名號得生。

 

       四十八願的宗旨就是第十八願。「唯」是唯一,唯一地說了一件事,「唯明專念彌陀名號得生」。說:

此《觀經》定散門中,

 

       《觀經》定善十三觀、散善三福、九品。

唯標專念彌陀名號得生。

 

       也是講了這一件事情。所以,祖師啊,就是祖師,彌陀示現,就是彌陀示現,他講這些話,我們一般人不要說講不出來,聽到之後也難以理解,甚至不敢相信。但是,因為是善導大師講的,不相信也不敢講二話,說:「《觀經》定散門中講了很多嘛!怎麼就講一件事情?四十八願也講很多啊……」

 

       但是,彌陀示現的善導大師這麼講,那我們就要好好地來思惟。

 

       如果依我們的智慧,叫做「文字障」;善導大師是透過文字看本質,看到核心的內容:定善、散善,它的核心,是指向一個目標:專念彌陀名號得生。

 

       那麼《阿彌陀經》呢,《阿彌陀經》也是講這件事情:

《阿彌陀經》「一日……七日」
專念彌陀名號得生。

 

       所以,這三部經同樣一個宗旨:彌陀本願為宗──專念彌陀名號,往生西方淨土。

 

       那麼,佛說八萬四千法門,其他一切經典不具備這樣的特點,因此,不能作為淨土宗的正依經典。

 

       所以,大家要注意:學法,首先要有正依經典為依據。

 

       比如說我們到大學讀書,你要學電腦專業的話,就要拿電腦專業的課本來學習,這個才學得好,對不對?你學電腦專業,結果拿來一本《果樹栽培技術》,那麼,你就學不到電腦了,這個就扯不上了嘛。

 

       我們佛教也有很多專業、很多宗,我們是專學淨土宗的、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的,那我們的教科書呢,正版的教科書就是這正依淨土三部經。那麼,你抱來《金剛經》──《金剛經》好不好?當然好;《法華經》好不好?當然好,都好!但是,《金剛經》從頭到尾沒有講到極樂世界,所以,這個就不能構成我們的正依經典。

 

       同時,大家在講說淨土法門的時候,或者是修持淨土法門的時候,也要有這個觀念。有很多人來問,問得我們不便回答,或者說不用回答,因為他所提問的,都不引用淨土三部經,他說:「師父啊,你看,這個經怎麼怎麼講……」當然,這部經它不講往生嘛,它這麼講是對的;「師父,幹嘛要求生極樂世界啊?《金剛經》不是講『無人、無我』嗎?求生什麼西方極樂世界啊?一切法如夢幻泡影嘛,那極樂世界也是夢幻泡影……」你這就不懂得佛法的宗旨了。

 

       所以,不要引用淨土三部經以外的經文來妨難淨土宗,因為這個是專業不一樣、宗旨不一樣、法門不一樣、對機不一樣、利益不一樣。所以,各有道路。

 

       那麼,讀誦淨土三部經,叫做「讀誦正行」。

 

       反過來講,讀誦這三部經以外的經典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叫不叫正行啊?那就叫「讀誦雜行」。

 

       「哎呀我的媽呀!我搞了好多年的讀誦雜行!」

 

       服不服氣呢?這個不是什麼服不服,這個教理就是這樣,道理就是如此,剛才也說過了。「正」,就是筆直的、正直的、不拐彎的。

 

       如果我們讀誦其他的經典迴向求生極樂的話,這個就叫雜行了,就拐彎了,就不是正直的了。因為那些經典裏邊講的,多少雜有別宗的行法、觀點,與我們淨土宗在入手方便上是不同的。

 

       就比如說:我們從長春要到北京去,路線不明白,我們先要查看地圖,坐火車就要查看《列車時刻表》,看看坐哪一班車。那麼,你一定是翻看長春到北京的這一頁,對不對?你翻到這一頁看,對你來講,就叫做翻正確了,這個也算是「讀誦正行」了,「我就讀這一頁,哦,原來長春到北京啊,還有十班,早上、中午……」結果你不翻到這一頁,你翻到長春到哈爾濱,這就南轅北轍了。

 

       我們是要到極樂世界去,我們如果修學經典,就要在佛的《大藏經》裏邊翻哪部一經典?就「啪啪啪」一翻,「哦,這幾部經是告訴我怎麼到極樂世界去的」,這個就看對了,對不對?結果你翻了一部經典,從頭到尾沒有一句話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你說:「我就是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我就是要看這一本從頭到尾一個字沒有講往生極樂世界的經典,作為我修行的經典。」這個正確不正確?這個就不正確。

 

       這個,捨不捨得放下?捨不捨得?

       (「捨得。」)

 

       「師父啊,我發願誦一千部《金剛經》,現在我誦了九百部,再誦一百部就圓滿了,我不捨得放。」這個就沒有智慧了。


       「你誦《金剛經》幹什麼呢?」

 

       「我誦《金剛經》,就是要達到一千部,沒幹什麼,誦到一千部我就滿意了。」你這個就沒有目標。

 

       我們誦經、修行都是要達到一個目標。

 

       「你為什麼要達到一千部?」

 

       「因為我自己發了願。」

 

       你自己發了願,一千部代表什麼意義呢?

 

       我們修行,就是要有助於往生、有助於解脫,這樣才有實際的意義。

 

       也有人講:「師父啊,我在佛前發過願哪!如果不修圓滿──師父,聽你一講,我很想專修念佛,但是,如果我這一百部《金剛經》不讀完的話,那我不是跟佛打妄語嗎?這可造罪啦,這個不得了哇!這個要墮落啊!」

 

       這是以凡夫之心測度佛的知見,這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那我就問你了:「你的兒子曾經向你發願,說要考前十名。現在他又發願考前三名,你認為他向你打妄語了嗎?」會不會?說:「我兒,你騙我!你以前講考前十名,你現在怎麼講考前三名啊?」你會不會高興?還是認為他打妄語?他進步了嘛,對不對?

 

       你以前誦《金剛經》一千遍,迴向求生極樂世界,你是雜行,你現在把這一百遍,「我丟下了,專門念佛了」,改成正行了,這個怎麼叫妄語呢?這個佛就歡喜了。

 

       所以,大家不要認為這個是打妄語。我們講的那些都沒有意義。什麼「我發了願」,你的那個願一點意思也沒有。
釋迦牟尼佛在《阿彌陀經》裏邊只告訴我們發一條願:

眾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

 

       你就發這一條願就夠了。沒有說:「眾生聞者,應當發願,願讀《金剛經》一千部。」那個是你想的。在你沒有遇到善導大師的教法之前,還是鼓勵你發了這個大心,不簡單。現在既然遇到了更光明、更正直、更便捷、更穩妥的方法,就應當把那個捨掉,「捨麻擔金」。

 

       從前,有個人到邊疆廢墟中探寶,好不容易找到一擔柴,他就發了願了:「我這擔柴無論如何也要挑到家裏去,這是我賺來的。」挑著累得滿身汗,「嗨嗨嗨嗨……」走到半路上,看見有一大塊黃金,「黃金要不要呢?」他就想:不行!我發過願的,我一定要把這擔柴挑回家!所以他繼續挑柴。

 

       你說這個人有沒有智慧?沒有智慧。他應該怎麼辦?把這個擔子丟下來,黃金抱起來,就對了。

 

       我們也發了願,一千部《金剛經》的柴,「剛剛剛」挑著,現在六字名號的黃金給你了,「我發過願的,我不要!我繼續往前走。」──應該把這個都丟下來,黃金撿起來,就對了嘛!就發大財了嘛!就免除諸貧苦了嘛!阿彌陀佛就高興了嘛!是不是?所以,大家要開一點智慧。這個沒有跟佛講假話的,這個大方向是一致的。

 

       如果你發願,原來要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現在你不願意往生了,這個就不應該了,就退下來了;你原來發願要做菩薩,現在退下來做阿羅漢,這個也不應該,退下來了;你原來發願學佛,現在不願意學佛了,學外道了,這個也不應該,退下來了。

 

       你進步,那諸佛都歡喜,菩薩都給你鼓掌,絕對不會說你打妄語,說:「我的兒啊,你說只考一個普通大學,你居然考了個北大!你打了妄語,不給你上北大!想上學也不行,明年重考!」會不會這樣?不會啊。所以,我們不要擔心這一點。

 

       這是講「讀誦正行」。

 

       不過,這一點,我想再多解釋幾句。說只有讀誦這三部經叫做讀誦正行,那麼,這三部經以外的其他經典可不可以讀呢?能不能讀呢?讀了算不算雜行呢?這個就要分辨了。

 

       作為一個淨土的行人,他首先要深信因果報應。所以,凡是關於因果報應的道理,有關的經典、解釋,不算雜行,它能夠讓我們厭離娑婆、求生極樂。深信因果,「知道我如是因、如是果,我可能要墮落」,這個是有幫助的,這個是基礎課,這個都要學的,這個不算雜行。

 

       還有,像讀誦善導大師的著作、曇鸞大師的著作,讀誦關於淨土三部經的本宗祖師的解釋,這個不算雜行,因為這些如果不讀的話,三部經你看不懂的,這個是有助於我們的,應該學。

 

       還有,我已經知道了這三部經的宗旨,專修念佛了,但是我還想瞭解瞭解各宗的教理,我有這個能力,也有這樣的學識──念佛當然是我的正定業,我專修念佛,可是,為了方便度化眾生,或者是想對整個佛法有一個通體的認識,我讀一讀《大智度論》,誦一誦《法華經》、《涅槃經》,這個也不算雜行。這些不算。

 

       什麼算呢?心中認為說:「光念佛不能往生啊,你不讀《法華經》怎麼能往生?」用讀《法華經》和讀其他經咒的功德來輔助,把它夾雜進來,說:「這樣更能幫助往生。」這樣的想法所引導的行為,就叫做雜行。

 

       如果你沒有這樣的願望,而是由於別的願望和目的,想瞭解一下,「我沒有這種想法,說一定要把它雜到念佛裏邊來。我知道純粹念佛肯定往生!我專注在念佛這個修持上;然後瞭解瞭解這些苦、空、無常的道理啊,佛法的博大精深啊,哎,也能讓我法喜充滿……」這些不算雜行。

 

       這些,大家各依其量,這就是所謂的「讀誦大乘」,根據我們本身的力量。

 

       我覺得,一般的淨土宗的行人,你還是老老實實,不要說「我求多、求廣、求博……」你還是先老老實實把淨土三部經、善導大師這一系列的思想搞清楚、搞穩當。

 

       像我來講,我還是在這裏面把它搞深入、搞穩定一點,其他的經教雖然很想讀,如果沒有時間呢,我就留到極樂世界再讀了。如果有時間,略微看一點點。估計是越來越沒有時間了,因為年紀是越來越大了,對不對?離往生的時間越來越近了。在座老菩薩,白頭髮的、花白頭髮的,全打皺的、半打皺的……可能你們時間也不太多了,所以,大家還是先把本門教理和教義弄透徹。

 

       這裏說明了「讀誦正行」和「讀誦雜行」。那《普門品》、《金剛經》、《法華經》、《華嚴經》、《地藏經》啦……東北特別興盛《地藏經》(所以,我覺得地藏王菩薩當年應該選在東北一個山來應化可能比較好),初一、十五都在讀誦《地藏經》,好不好?非常好!是對大家瞭解世間因果、出世因果──這是佛門的因果經,也是佛門的孝經。但是,另外一種說法就不正確,說:「你不讀誦《地藏經》、光念佛怎麼能往生?先誦《地藏經》消業嘛!不然你下地獄怎麼辦?地藏王菩薩那裏不打點打點,你去了怎麼辦?所以,先把地藏王菩薩給打點一下。」還有這麼一個分工──這個不正確的。只要念佛,用不著麻煩地藏王菩薩。地藏王菩薩說:「地獄未空,誓不成佛!你不要來!我這裏已經忙不過來了,忙得夠嗆了,你還是到極樂世界好了!」專修念佛,就是滿了地藏菩薩的願。

 

觀察正行、觀察雜行

       第二點:

一心專注思想、觀察、憶念彼國二報莊嚴。

 

       這叫「觀察正行」。專門想像極樂世界,「我讀誦《阿彌陀經》,越讀心裏越歡喜,七寶池、八功德水、四色蓮花──青色青光、黃色黃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我在哪一光裏邊?」讀了心裏很法喜啊!那麼,如理讀誦,如理思惟,──心裏面思想;由思想就形成一定的形象──觀察;憶念,「哎呀,極樂世界好」,一出門就想極樂世界,「外面噪音這麼大!極樂世界沒有噪音」;「哎呀,這裏味道這麼差,極樂世界很香」;「哎呀!冬天這麼冷,極樂世界不冷」;「哎呀,車把我的腿撞了,好險哪!極樂世界沒有車禍,沒有交通事故」……所以,任何事情都讓我們想到極樂世界,這個叫做「一心專注思想、觀察、憶念彼國二報莊嚴」。

 

       依報如此,正報呢?出門,「哎呀!遇到一個人吵嘴,極樂世界沒有吵嘴,想吵嘴,找不到,都是菩薩,沒有人想吵嘴,非常和諧」。這個地方惡人、惡聲;極樂世界是「諸上善人聚會一處」。

 

       那麼,如果是思想、觀察、憶念極樂二報之外的修行,叫做「觀察雜行」。打坐,眼睛一閉,想什麼?眼睛一閉,在那裏想昨天晚上的麻將桌──那個就是落在五欲當中;想……想,「哎呀!我什麼時候到其他的淨土」,那也不叫觀察正行;「哎呀,我要開悟就好了,怎麼開悟?哎!人家瓦片一扔就開悟了,我家裏碗都打沒了也沒有開悟」……這些觀察,以及觀唯識、觀法界,這等等的觀察修行,不是以極樂世界為中心的,這個不叫觀察正行。

 

       當然,我剛才講過了,觀苦、觀空、觀無常,這個是基礎教育,這個不叫雜。你觀「哎呀!世間真苦啊!」這個可以,再思惟「哎呀,人生真的無常啊,你看,老王,昨天我們還在一起,我的隔壁鄰居,身體那麼好,今天就沒有了。你看看,真的是!要求生極樂啊!」這些都能夠讓我們厭離娑婆、求生極樂,這個是正,這個不算雜。

 

禮拜正行、禮拜雜行

       第三點叫「禮拜正行」。如果禮拜的話,就一心專禮彼阿彌陀佛,這叫「禮拜正行」。

 

       那如果你為了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拜阿彌陀佛之外,「哎,光拜阿彌陀佛可能不夠哦!我認識的佛菩薩好多位,一個不能得罪哦!阿彌陀佛拜完了,順旁邊拜,觀世音菩薩,那當然要拜,大勢至菩薩,肯定也要拜,地藏王菩薩,當然也不能少,文殊師利菩薩,那當然也不能少,普賢王菩薩,也很好啊,大肚彌勒菩薩,也應該拜,伽藍菩薩,也要拜……」這些還是佛教的菩薩;有的拜來拜去頭拜暈了,拜轉過來,大仙,也去拜去了。

 

       那麼,諸佛菩薩對我們都有深深的恩德,我們都應當禮拜,按說也無所謂雜行,只是心中覺得「專拜阿彌陀佛可能不夠,一定要拜這麼多……俗話說,寧漏一村、不漏一店,所以都要拜過來」,有很多人到廟裏啊,大殿中間有三尊大佛,旁邊有十八羅漢,他就中間拜一拜,旁邊拜一拜、拜一拜、拜一拜……拜完了,每一尊阿羅漢前面都要點一炷香。他的心還是很虔誠,不過呢,他不太明達佛理,還是很初機的。

 

       我們禮拜阿彌陀佛,我們知道:能夠救度我們往生極樂的佛,有幾位?

 

       只有一位──阿彌陀佛。其他諸佛對我們都有恩德,像釋迦佛,他告訴我們淨土三部經;十方的諸佛都來證誠,東方阿閦鞞佛也對我們有恩德啊,他也說了:「我出廣長舌相告訴你:一點不假,念佛一定往生!」當然對我們有恩德!如果沒有這些佛證誠,我們到現在也不會來到般若寺講堂。所以,我們為了報答這麼多諸佛的恩德,不是現在去拜,這麼多恒河沙數諸佛,你東方沒拜完呢,壽命就沒有了,對不對?我們應當早一點到極樂世界。一旦到達極樂世界,就可以分身無數,遍十方界,普禮諸佛,蒙佛授記,那個時候讓你拜個夠,好不好?

 

       (「好。」)

 

       對啊!那現在呢,專一!因為凡夫的心啊,對境──心和境是相對應的,如果境雜了,你的心就不會安穩。

 

       有人就講了:「淨土宗佛堂怎麼供?」專供一尊阿彌陀佛,頂多西方三聖,不要雜。有的居士家裏邊,我走進去一看他的佛堂,就知道他的修行怎麼樣──什麼都有!

 

       「師父你來看,我的佛堂好啊!」給我展示一番。

 

       結果看完之後,我半天也不表揚他,他心裏很失落:「師父,我佛堂不行嗎?」

 

       「嗯,嗯……」

 

       「師父,我佛堂哪裡不行?」

 

       「嗯,嗯……」

 

       阿彌陀佛肯定有的,有塑像的,有站的、有坐的,還有畫的,有觀音、有勢至,有全堂佛,地藏菩薩,銅的、泥的、塑的……很多,什麼都有,一看就知道你雜,你沒有章法,你沒有找到修持的法門,你心中沒有主人,是不是?你心裏如果有主的話,你這個佛堂就很整潔、很莊嚴,以一代一切。

 

       我們專修淨土宗,我們就可以專供阿彌陀佛、專拜阿彌陀佛。

 

       不然的話,你供了那麼多,你想專修念佛,往下一拜,「哎呀,這些佛菩薩都站在旁邊,我只拜一個怎麼行?」「砰砰砰砰……」遍拜完了──我見的最多的一家,家裏供了……我數了一下,一百多尊。這樣,心肯定是亂的。

 

       印光大師講:如果是菩薩的身份,境界越寬廣,他的心越專一。因為他有菩提心嘛。對凡夫來講,你還是心專一的好,這樣就不會起紛爭。不然心裏矛盾,「我不拜吧,菩薩站那個地方;我拜吧,又怕雜行……」每天就這樣矛盾──不必要!你就專供、專拜比較合適,專門禮拜阿彌陀佛。

 

       這裏也要說明:我們到寺院道場(不是我們家裏佛堂),有人就很執著:「這個大殿裏供的釋迦牟尼佛,我不拜!為什麼?因為我是專拜阿彌陀佛的。」你這樣的話,方丈和尚要把你趕出去了,「你是不是佛弟子啊?」對不對?我們當然要拜釋迦牟尼佛了!沒有釋迦牟尼佛講淨土三部經,我們怎麼會知道往生西方淨土呢?就說我們這個拜,叫感恩拜,不叫往生拜,「我感念釋迦牟尼佛的恩德」,拜下去。

 

       善導大師在《往生禮讚》裏也教導我們:感念釋迦佛的恩德,「禮之一拜」。那麼,拜阿彌陀佛是常拜,經常拜;拜釋迦牟尼佛呢,遇到某種因緣,這個寺院供著釋迦佛,「哎呀,佛祖!」;供的是這一尊菩薩,「哎,我來禮拜」,這是感恩禮拜。

 

稱名正行、稱名雜行

       第四點,叫做「稱名正行」。如果口稱名號,就一心專稱念阿彌陀佛名號,這個叫做「稱名正行」。

 

       為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覺得「我單念阿彌陀佛一佛不夠,再念別的菩薩,再念別的佛,再念別的經,再念別的咒……」這樣夾雜進去,這個叫做「稱名雜行」。

 

       佛菩薩都是讓我們簡單、更簡單;我們自己呢,就喜歡複雜、更複雜。

 

       請問各位,真理是簡單的還是複雜的?

 

       (「簡單的。」)

 

       真理很簡單,「萬法歸一」(「一歸何處?」禪宗經常這樣問:「一歸何處?」一歸阿彌陀佛!),真理很簡單,沒有兩樣。如果有二,就不是真理。總是一。所以,我們這個法門也講「一」,「一心」、「一向」、「唯一」。

 

       一心專稱阿彌陀佛名號,這是稱名正行。

 

讚歎供養正行、讚歎供養雜行

       第五點,叫做「讚歎供養正行」。如果讚歎供養,比如說我們唱讚、我們設供,如果就往生極樂淨土專修行法來講,就一心專讚歎供養阿彌陀佛、極樂世界聖眾莊嚴就可以。其他的呢?覺得「單單這樣怕不夠」,非要把別的夾雜進來讚歎供養,那個叫做雜行了。

 

       不過,我是覺得,在家居士、各位蓮友,大家學佛往往會以寺院為標準,「寺院裏邊搞什麼,我也搞什麼」,那個倒沒必要,因為你在家,你就可以自己個人說了算,自己一個人做主,「我專修念佛就好了」。

 

       寺院裏邊,為了攝受廣大眾生的根機,有種種的方便攝化,所以,一些善知識就設了種種方便的方法。對我們來講,要抓住實質,不必學這些,也不要去誹謗,因為這個有它的方便嘛,有它存在的價值和意義。除非這個道場本身有它的一個宗旨、定規,不然,多多少少有些方便的施設。

 

       這個叫做「讚歎供養正行」,「是名為正」。

 

五種正行的次第關係

       這五種正行,我們簡單地複習一遍:「讀」、「觀」、「禮」、「稱」、「讚」。

 

       一、讀誦正行:專門讀誦《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阿彌陀經》;

       二、觀察正行:專門觀察極樂世界的莊嚴──這個觀察,是簡單、大家都做得來的,就是說思想裏邊想像、羡慕,這個是簡單、做得來的。

       三、禮拜正行:專門禮拜阿彌陀佛。

       四、稱名正行:專門稱念阿彌陀佛的名號。

       五、讚供正行:專門讚歎供養阿彌陀佛。

 

       在這五條前面,善導大師都加了三個字,「一心專」。所以你看,很懇切,讓我們要「一心」,要「專」。「一心」就是「專」;「專」才能代表「一心」。這個是「五種正行」。

 

       這五種正行,也有它的次第關係。

 

       讀誦正行放在第一,因為如果沒有淨土三部經的話,誰也不知道念佛,誰也不知道極樂世界什麼樣子,誰也不知道阿彌陀佛有什麼樣的慈悲和誓願。所以,淨土三部經是淨土教法的根本依據,首先要讀誦淨土三部經,你才能瞭解,「哦,通過讀誦淨土三部經,原來極樂世界這麼樣的好啊!」這樣,就進入觀察正行。

 

       「這麼好的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為我創造的,是要請我去往生的。阿彌陀佛太偉大,太慈悲了!」「咚」拜下去,這樣就是禮拜正行。

 

       阿彌陀佛讓我們去往生,方法呢?「哎呀,」拜下去,念南無阿彌陀佛名號,「南無阿彌陀佛」,這樣就叫做稱名正行。
稱名正行,「南無阿彌陀佛」,還感到……好像這個感恩的心情無法表達,「我再上點供,讚歎供養阿彌陀佛,你太慈悲了!」這叫讚歎供養正行。

 

       這五點是一氣呵成的,都圍繞著阿彌陀佛、都圍繞著極樂世界、都圍繞著我們往生,這樣稱為往生正行。

 

       除此之外的,善導大師就說:除此五種正行之外,稱為雜行。

 

正定之業、助業、雜行

       我們下面繼續講。善導大師先把往生淨土的行法分成五種。下面又把它合成兩種,就此五種正行當中,又分為二種。哪二種呢?

一者,
一心專念彌陀名號,
行往坐臥,
不問時節久近,
念念不捨者,
是名正定之業,
順彼佛願故。

 

       這個就是五種正行裏面的第四種──稱名正行,稱為「正定之業」。

 

       有關這一段,詳細解釋在下一講,那我們大略知道:五種正行裏面第四最重要的,是正定之業。

 

       其他四種,讀誦三部經、禮拜阿彌陀佛、觀察極樂世界、讚歎阿彌陀佛,叫做「助業」。「助」是說明的助。這個就有主次的分別了。

除此正助二行以外,
自餘諸善,
悉名雜行。

 

       什麼是雜行呢(正行列了五種)?雜行太多了,講不完。所以,善導大師採取排除法。說:除了正定業和助業,這五種之外,除此之外的、其他的,「自餘諸善」,其他種種的修持善法,誦這個、讀那個、修這個……這些「悉名雜行」,通通叫做雜行。

 

       這一段是把往生淨土的行法大分二類,做了解釋:

 

       正行(專依往生經行者)共有五種:讀誦三部經、觀察極樂界、禮拜阿彌陀、口稱南無阿彌陀佛名號、讚歎供養阿彌陀佛,這五種。

 

       雜行呢:除此五種之外,修行種種法門迴向求生,都叫做雜行。

 

       這是「正雜分判」。

 

正雜得失

       下面叫做「正雜得失」。善導大師把正行、雜行分了之後,再把它分析一遍。「得」是得到的利益;「失」是失去的利益。大師在底下這樣講:

若修前正助二行,

 

       「正」是正定業;「助」是四種助業。如果你修這「正助二行」呢:

心常親近,憶念不斷,
名為無間也。

 

       就是我們的心和阿彌陀佛很親,很近,不遠,跟阿彌陀佛總在一起──「心常親近」。

 

       「憶念不斷」:只要起心動念,想到的就是阿彌陀佛,沒有想到其他的修行方法,也沒想到其他的世界、淨土,也沒想到「我自己要成阿羅漢」。要想,就想到極樂世界,這叫「憶念不斷」。

 

       「名為無間」:這樣就叫做「不間斷」,就叫做「相續」。

 

       當然,大家說:「我睡覺,不是間斷了嗎?我上班工作,不是間斷了嗎?」那個不算。那個是我們凡夫的本來面貌,你就是這樣的凡夫,你這樣的身份,就是這樣的身份來念佛。就是說:你不要在念佛這個修行法門當中夾雜其他的法門,這個就叫做「不間斷」。這個我們下面也會詳細解釋。

若行後雜行,

 

       如果你行除了正助二行以外的雜行的話,有什麼損失呢?(前面講「親」,跟阿彌陀佛親,跟阿彌陀佛近,這樣好,對不對?跟阿彌陀佛憶念不間斷、沒有間隔,這樣好不好?這個叫「得」)。如果修雜行呢:

即心常間斷。

 

       我們的心跟阿彌陀佛、跟極樂世界經常有間隔,你本來念念阿彌陀佛,哦?又念到別的咒、別的法門去了;本來修行淨土、求生極樂世界,哦?又想到其他去了,那這樣就隔開了,跟阿彌陀佛有間隔,叫「心常間斷」。

雖可迴向得生,

 

       雖然也可以迴向,也可以把這個修行的法門迴向求生極樂,但是呢:

眾名疏雜之行也。

 

       這個總的來講,跟阿彌陀佛很疏遠,不親切,是雜行,不是正行。

 

       所以,這第二段,叫做「正雜得失」。

 

       好!我們這節課到這裏。

 

       大家請合掌。

 

       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

 

       好,謝謝大家!

分享到
中華淨土宗協會
淨土宗文教基金會

110049台北市信義路五段150巷22弄41號
電話:02-8789-4818
傳真:02-8780-7050
E-mail:amt@plb.tw

捐 款 護 持

信用卡定期定額護持

本會推薦使用
前往

信用卡單筆護持

單次隨喜護持
前往

四大超商繳費護持

多元化的護持
前往

其他方式隨喜護持

匯款護持方式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