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談開示

  1. 「二河白道喻」給念佛人的啟發
  2. 《示病友》講記(二)
  3. 《示病友》講記(一)
  4. 愛的建設
  5.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
  6. 學法「十二防」
  7. 出家「三隨」「三不」
  8. 如何面對法義之爭
  9. 認識「觀世音菩薩」
  10. 淨土法義的修學次第與弘法原則
  11. 淨土思想的善導者
  12. 《觀經》教眼
  13. 純粹的淨土宗(三)
  14. 純粹的淨土宗(二)
  15. 純粹的淨土宗(一)
  16. 學僧工作 愛心為本
  17. 好好照顧自己
  18. 惜福與環保
  19. 念佛與做人
  20. 三好念佛人
  21. 做事與念佛
  22. 不問罪福 稱名必生
  23. 關於道場的軟硬體建設
  24. 下品下生之安心
  25. 宗風學習(三)
  26. 宗風學習(二)
  27. 宗風學習(一)
  28. 彌陀之家 愛心為本
  29. 於「弘願寺」為蓮友開示
  30. 為「福聖寺」常住僧眾開示
  31. 書讀百遍 熏法入心
  32. 如何讓法義入心──多聞熏習
  33. 流通法寶即是做彌陀的手足
  34. 南寧問答
  35.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四)
  36.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三)
  37.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二)
  38.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一)
  39. 淨土宗特色
  40. 淨土宗宗旨(二)
  41. 淨土宗宗旨(一)
  42. 人生之目的
  43. 答網上蓮友問(三)
  44. 《佛說阿彌陀經》淺釋(下篇)
  45. 《佛說阿彌陀經》淺釋(中篇)
  46. 《佛說阿彌陀經》淺釋(上篇)
  47. 淨土宗行人的時代感與使命感
  48. 「淨土宗如理論答七要事」概述
  49. 湖北仙桃彌陀寺念佛法會開示(三)
  50. 湖北仙桃彌陀寺念佛法會開示(二)
  51. 湖北仙桃彌陀寺念佛法會開示(一)
  52. 於「淨土宗中山念佛會」答蓮友問
  53. 於「淨土宗中山念佛會」開示
  54. 於「弘願寺」為僧眾開示
  55. 弘願寺「護法聯誼會」皈依開示
  56. 弘願寺「護法聯誼會」開示(二)
  57. 弘願寺「護法聯誼會」開示(一)
  58. 淨土宗如理論答七要事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

  1.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十二)
  2.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十一)
  3.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十)
  4.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九)
  5.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八)
  6.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七)
  7.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六)
  8.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五)
  9.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四)
  10.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三)
  11.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二)
  12.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一)

《淨土宗概論講記》

  1.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八)
  2.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七)
  3.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六)
  4.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五)
  5.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四)
  6.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三)
  7.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二)
  8.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一)
  9.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
  10.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九)
  11.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八)
  12.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七)
  13.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六)
  14.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五)
  15.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四)
  16.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三)
  17.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二)
  18.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一)
  19.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
  20.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九)
  21.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八)
  22.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七)
  23.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六)
  24.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五)
  25.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四)
  26.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三)
  27.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二)
  28.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一)
  29.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
  30. 《淨土宗概論講記》(九)
  31. 《淨土宗概論講記》(八)
  32. 《淨土宗概論講記》(七)
  33. 《淨土宗概論講記》(六)
  34. 《淨土宗概論講記》(五)
  35. 《淨土宗概論講記》(四)
  36.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
  37.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
  38. 《淨土宗概論講記》(一)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

  1. 第43課:釋去普通疑惑(三)
  2. 第42課:釋去普通疑惑(二)
  3. 第41課: 一、三經要點(二) 二、答疑(一)
  4. 第40課: 一、善導大師淨土思想特色 二、三經要點(一)
  5. 第39課:稱名一行,總超萬行 ──善導大師「念佛絕比」之文(五)
  6. 第38課:稱名一行,總超萬行 ──善導大師「念佛絕比」之文(四)
  7. 第37課:稱名一行,總超萬行 ──善導大師「念佛絕比」之文(三)
  8. 第36課:稱名一行,總超萬行 ──善導大師「念佛絕比」之文(二)
  9. 第35課: 一、彌陀光明,唯攝念佛──善導大師「唯攝念佛」之文(二) 二、稱名一聲,頓超生死——《觀經》「稱名往生」之文 三、稱名一行,總超萬行──善導大師「念佛絕比」之文(一)
  10. 第34課: 一、彌陀大悲,急救苦者──善導大師「溺水偏救」之文 二、彌陀光明,唯攝念佛──善導大師「唯攝念佛」之文(一)
  11. 第33課: 一、不顧貪瞋,稱名必生──善導大師「二河白道」之喻(二) 二、不論凡夫,只論彌陀──善導大師「凡夫入報」之文
  12. 第32課:不顧貪瞋,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二河白道」之喻(一)
  13. 第31課:不慮妄念,稱名必生 ──源信大師「不染污泥」之文(二)
  14. 第30課:不慮妄念,稱名必生 ──源信大師「不染污泥」之文
  15. 第29課:不問罪福,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不問罪福」之文(二)
  16. 第28課:不問罪福,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不問罪福」之文(一)
  17. 第27課:不問時節,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不問時節」之文
  18. 第26課:不擇眾機,稱名必生 ──法照大師「瓦變成金」之偈
  19. 第25課:諸佛作證,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諸佛舒舌」之文(二)
  20. 第24課: 一、名號本義,稱名必生──善導大師「六字釋」之文(三) 二、諸佛作證,稱名必生──善導大師「諸佛舒舌」之文(一)
  21. 第23課:名號本義,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六字釋」之文(二)
  22. 第22課:名號本義,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六字釋」之文(一)
  23. 第21課:本願不虛,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本願四十八字釋」之文
  24. 第20課:定業與助業 ──善導大師判「正助二業」明傍助業專正定
  25. 第19課:正行與雜行 ──善導大師判「正雜二行」勸捨雜行歸正行(三)
  26. 第18課:正行與雜行 ──善導大師判「正雜二行」勸捨雜行歸正行(二)
  27. 第17課:正行與雜行 ──善導大師判「正雜二行」勸捨雜行歸正行(一)
  28. 第16課:要門與弘願 ──善導大師判「要弘二門」而引要門入弘願(三)
  29. 第15課:要門與弘願 ──善導大師判「要弘二門」而引要門入弘願(二)
  30. 第14課:要門與弘願 ──善導大師判「要弘二門」而引要門入弘願(一)
  31. 第13課:聖道與淨土 ──道綽大師判「聖淨二門」而捨聖道歸淨土(三)
  32. 第12課:聖道與淨土 ──道綽大師判「聖淨二門」而捨聖道歸淨土(二)
  33. 第11課:聖道與淨土 ──道綽大師判「聖淨二門」而捨聖道歸淨土(一)
  34. 第10課:信機與信法 ──善導大師釋「機法深信」而棄自身歸彌陀
  35. 第9課:自力與他力 ──曇鸞大師釋「自他二力」而貶自力乘佛力(四)
  36. 第8課:自力與他力 ──曇鸞大師釋「自他二力」而貶自力乘佛力(三)
  37. 第7課:自力與他力 ──曇鸞大師釋「自他二力」而貶自力乘佛力(二)
  38. 第6課:自力與他力 ──曇鸞大師釋「自他二力」而貶自力乘佛力(一)
  39. 第5課:難行與易行 ──龍樹菩薩判「難易二道」而捨難行取易行(二)
  40. 第4課: 難行與易行 ──龍樹菩薩判「難易二道」而捨難行取易行(一)
  41. 第3課:善導大師思想概述
  42. 第2課:印光大師讚善導和尚(二)
  43. 第1課:印光大師讚善導和尚(一)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

  1.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臨終時示門第之法語)
  2.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辨食魚之法語)
  3.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妓女之法語)
  4.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四郎之法語)
  5.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重衡之法語)
  6.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忠綱之法語)
  7.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賴綱之法語)
  8.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無品之法語)
  9.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尼眾之法語)
  10.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信寂之法語)
  11.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隨蓮之法語)
  12.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道遍之法語)
  13.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乘願之法語)
  14.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聖光之法語)
  15.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隆寬之法語)
  16.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述《阿彌陀經》大意之法語)
  17.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從配流上洛之後開示之法語)
  18.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21~25)
  19.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16~20)
  20.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11~15)
  21.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6~10)
  22.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1~5)
  23.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白道之事)
  24.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三心料簡(一))
  25.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二部分21~總結)
  26.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二部分16~20)
  27.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二部分11~15)
  28.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二部分6~10)
  29.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二部分1~5)
  30.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46~小結)
  31.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41~45)
  32.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36~40)
  33.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31~35)
  34.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26~30)
  35.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21~25)
  36.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16~20)
  37.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11~15)
  38.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6~10)
  39.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1~5)

石家莊念佛開示

  1. 石家莊念佛開示(四)
  2. 石家莊念佛開示(三)
  3. 石家莊念佛開示(二)
  4. 石家莊念佛開示(一)

念佛往生開示

  1. 念佛往生(問答部分)
  2. 念佛往生開示(正文)
淨土宗
淨宗法師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淨宗法師 > 法談開示
top

法談開示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從配流上洛之後開示之法語)

        南無阿彌陀佛!請大家打開《法然上人全集》第456頁。今天我們學習:「從配流上洛之後開示之法語」。

 

        這篇法語主要是說明兩種決定往生人的心性,可以說針對性很強。教理方面倒沒有說教式的闡釋,主要是針對往生人的心理狀況,就是很有針對性。大家請看:

 

決定往生之人有二品類:

 

        就是決定往生的人有兩種。我們念佛求願西方極樂世界,目的就是願意去往生。往生有定、有不定,我們當然是願意決定往生。是不是決定往生的人呢?那就看你算不算在這兩種之內。如果不在,那就要好好努力,爭取在這兩種之內能夠找到我們的位子,對號入座;如果在了,應該慶喜,一向念佛。下面一段:

一者:
具足威儀,
心仰彌陀本願,口常念佛相續。
四種威儀現遁世之相,
三業所作備出離之要。
外現賢善精進之相,
內無愚癡懈怠之心。
行為無缺,渡世不疑。
心志堅固,不諂利養,不思名聞;
無貪瞋邪偽,無奸詐百端;
無雜毒之污,無不可之失。
誠然,外儀精進,內心賢善,內外相應,
一向願往生之人,是決定往生人也。
如斯上根之後世者,末代甚稀。

 

        這一大段是講第一種決定往生的人。文辭還是很好懂。我們從頭來解釋:

 

        「一者:具足威儀,心仰彌陀本願,口常念佛相續」:「具足威儀」是指身業四大威儀具足,所謂行、住、坐、臥;「心仰彌陀本願」,就是我們的心,所謂身口意;口常念佛相續,果然如此的話,實在是非常尊貴,稀有難得。所以,從外表到內心,到口業稱名,三業具足。下面說:

 

        「四種威儀現遁世之相」:「遁世」就是願意求出離世間,願意了生脫死。「四種威儀」是指行住坐臥。「行」就是走路,運動當中;「住」就是停止下來,住立在那個地方;「坐」就是坐下來;「臥」就是躺下去。四種威儀當中顯示出他是願往生淨土、願意了生脫死這麼一個表相出來。因為內心有這樣的誠實,外相就有這樣的顯示。

 

        「三業所作備出離之要」:身口意三業所作的一切行為、行儀,「備」是備足,備足出離三界所必須的。這就是指他的三業、四威儀了,都是具足道心,都是為了誓求解脫。所以,下面講:

 

        「外現賢善精進之相,內無愚癡懈怠之心」:內外相應,非常尊貴難得。外表看出來,他是非常賢善,也很精進,相貌如此;內心也沒有愚癡懈怠的心。如果是外現賢善,內懷愚癡懈怠,這個就是假了。這裏是內外一致。

 

        「行為無缺,渡世不疑」:他的三業行為沒有缺陷,願生淨土,願意了生脫死,不存在二心。

 

        「心志堅固,不諂利養,不思名聞」:名聞利養,說實在的,好像人們還很喜歡。「諂」是什麼意思呢?「諂」就是巴結,「利養」就是有利益,有好處。「心志堅固」,發了這樣的出離心,發了往生的志願,就堅定、穩固、不動搖,也不會被名聞利養所動搖。

 

        有的就不是如此了。雖然發了這樣的心,但是來到名聞利養面前,就動搖了,不堅固了。所以,如果有利養的話,往往會放棄自己的志向,甚至放棄我們的信仰,被利養牽著鼻子走。這些往往都是我們所眼見的,所聽到的,這個很危險。

 

        「名聞」就是好名聲,好名譽。為了名,為了利。人一旦為了名利,那可以講,他的心就開始敗壞了,講的法都沒有味道了,要看看名聞利養,「我在這裏講法了,我在這裏做什麼事,大概能收多少供養紅包。紅包多,我就多講一點,聲音高一點;紅包少,哎呀!今天我身體不好……」不是他身體不好,紅包少了嘛!對不對?這個就是有名聞利養的心。不管怎麼樣,就是一切為了法,為了眾生,名聞利養拋在旁邊。這叫「不諂利養」,「諂」就是巴結,看見大老闆來了,馬上笑眯眯的,「哇!」真的不可思議啊!對眾生沒有平等心。知道哪裡能有好的名聲、名譽,趕緊去在電視上顯一個鏡頭,在那裏露露臉。這些都是心裏邊腐敗了,這個是沒有真實利益,這個心是非常危險的。

 

        第一種決定往生的人不如此:「心志堅固,不諂利養,不思名聞」,名利對他來講,猶如虛空幻影,猶如是瓦上重霜,沒有痕跡。

 

        「無貪瞋邪偽,無奸詐百端」:這個就是把《觀經疏》裏面講的話反過來講,《觀經疏》說這個人是「貪瞋邪偽,奸詐百端」,「欲迴此雜毒之善,迴向往生彼佛淨土者,此必不可也」。這裏說這個人沒有這樣的缺欠,他沒有貪瞋邪偽,也沒有這樣的奸詐,也沒有雜毒之污,就是說他所行的善法,不會被雜毒所損污。當然就不存在「不可之事」。「不可之事」是什麼呢?就是說「迴向雜毒之善,要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個必然不可以,這個就是失去利益了)。這個人是內外相應的,他沒有這樣的一個損失。

 

        「誠然,外儀精進,內心賢善,內外相應,一向願往生之人」:這樣的人,從外表的儀相,精進不懈怠,內心也是賢善,無愚惡,內外相應,這是一向願往生之人。從內到外,一向如此,這個是決定往生之人也。這樣的人,當然決定往生。我們大家如果打分,也知道打決定往生的分。

 

        可是,我們會不會把這頂帽子戴在我們頭上呢?我們自己看一看,我們是不是這樣的根機。或者說,我們能不能學得來。

 

        這個就不大容易了!這樣的根機,就是上根利智了。

 

        「如斯上根之後世者」:「後世者」是求來生解脫,叫「後世者」;不求來生解脫,無所謂,「人死了,一了百了,哪有什麼來生後世了,就是有也無所謂……」這個不叫「後世者」。「後世者」是指願意求出離,為來生大事作考慮的人。這樣的人:

 

        「末代甚稀」:來到末法時期,太稀有了,太少了。我們這當中有沒有一兩個?不曉得。

 

        好了,第一種大概沒有希望了。我們看第二種:

二者:
外雖不現殊勝之相,
內卻不起名利之思。
深嫌三界,厭心銘肝;
欣慕淨土,願心徹髓。
信知本願,胸中歡喜;
願生極樂,念佛不怠。
身雖雜於世俗,馳於世務,
如隨在家,似仿利養,隨逐妻子,
行儀更無遁世之相。
然而,往生之心,片刻不忘;
身口二業,讓於意業。
以經營世務為往生資糧,
以妻子眷屬為知識同行。
體力日減,喜往生之期漸近;
餘命夜促,知娑婆之離不遠。
此命終時,是生死之了;
此體捨時,是煩惱之斷。
彌陀影現紫雲之上,
行者期於此時往生;
跏趺端坐觀音之蓮,
剎那生於極樂淨土。

 

        文字都很優美了,意境也很好。這個人是什麼呢?前面那個人是外現殊勝,內心有賢善,這個不容易。第二種:

 

        「外雖不現殊勝之相」:看外表,很一般,很普通,也沒有什麼特殊,也沒有什麼超勝(「殊」是特殊,「勝」是超勝),很平常,一般化。這叫「外雖不現殊勝之相」,這是一般的老百姓。不過:

 

        「內卻不起名利之思」:他有內在的實質,他內心裏邊,不是思慕名利。如果這兩句倒過來,那就很危險了:「外雖顯現殊勝之相,內心卻起名利之思」,那就麻煩了,外表顯得很精進賢善,但內心他的精進賢善不是為了求無上佛道,不是為了慈憫眾生,而是為了名聞利養,這個就倒過來了。這裏所講的是外雖然是沒有殊勝之相,雖然沒有殊勝之相,他外表、行儀、談吐,他所做的事情,看上去也不是很有智慧,衣著也是很平常,也不會誇誇其談,看上去也不是那麼精進勇猛修行的樣子,就顯得老實巴交的,很普通,很一般。但是內心裏邊,他是確實要求往生,要求解脫。所以,在名利方面他不思,「不起名利之思」,這就是有真實的內涵。

 

        「深嫌三界,厭心銘肝;欣慕淨土,願心徹髓」:啊!真的稀有難得!應該如此。「深嫌三界」,深深地嫌棄,「三界」是我們這個三界的火宅:欲界、色界、無色界。厭離到什麼程度呢?「厭心銘肝」,肝腑裏邊都是厭離三界的,徹底的厭棄、厭嫌。願生淨土的心呢?「欣慕淨土」,「欣慕」就是愛樂,一定要去;「願心徹髓」,徹骨徹髓。是怎麼樣的一種狀況呢?「深嫌三界」,三界太大了,色界,無色界,這是甚深禪定的境界,天上的幾重天,多少重天,我不知道;欲界,欲界也很廣大,玉皇大帝就是欲界了,玉皇大帝的位子給你坐,你要不要?「哎!好好好!坐一段時間再說……」那就沒有「深嫌三界」了,欲界就把你擋住了,「天人不錯啊,天上很好啊!」三界很廣,我們凡夫的心量很小,所以,講「深嫌三界」可能還不能產生明確的概念。那我可以舉一個我們生活當中的例子。

 

        我們每個人在這個世間,我們也會有嫌棄的東西。最嫌棄什麼樣的人呢?最嫌棄的是一種偽君子。偽君子,話講得特別漂亮,人前人後都講得很漂亮,讓你沒話可說,但是做的事情,恰恰都是相反的。你說也說不過他,所以只有厭惡他,見了他就討厭。不但如此,這個偽君子,對我們還有殺父之仇、殺子之仇,這樣的一種人,我們不願聽到他的名字,不願見到他的形象,不願說起他。大概就是這樣的心。我們會不會有這樣的想法:「他雖然是偽君子,他對我雖然有這樣的大仇恨,可是,他穿的這件衣服還怪美的……」你們會欣賞他的衣服嗎?對這樣的人,我們看到他穿什麼都會覺得不美;「他這個人雖然很壞,但是,他住的房子還不錯啊……」或者「他的面相長得還蠻端正的……」我們都不會欣賞這些。因為我們內心對他真的產生了一種厭惡,對他本質能看得透的話,不管他外表怎樣的善良,他甚至做出一種微笑可親的姿勢,我們一看,「假的!」越笑越可厭!「人家微笑,從內心散發出來,很單純、很天真、很可愛。他笑得怎麼那樣讓人起雞皮疙瘩?笑得讓我們心裏邊就感到很厭惡!」這個就叫「深嫌」,深深地厭惡。

 

        「三界」就是這個樣子,「三界」也可以說是個偽君子。怎麼叫偽君子呢?就是無常、虛偽,在欺騙著我們。他對我們的這種牢籠一般的束縛,對我們生生世世的法身慧命的踐踏,或者是殺戮,那簡直是比殺父、殺子還厲害。

 

        可是,我們生生世世都被他蒙了,被他騙了,我們覺得「三界也不錯啊!人生還可以啊,雖然有苦,也有樂嘛!雖然有惡,也有善嘛!」這個所謂的「苦中的樂」、「惡中的善」,就像那個偽君子所穿的漂亮衣服一樣,你就被他騙了,他的內心這樣虛偽不誠實,結果你還是信了他,「他這個人雖然惡,可是他笑得還蠻可愛……」可見得你沒有認識他的本質,或者說你根本就不認識他,不知道他對你有怎樣的深仇大恨。

 

      所以,三界裏所有的一切,「深嫌三界」,是不管三界裏邊的善、惡、逆、順,通通厭離,這個叫「深嫌」。如果你只是厭棄惡,而不厭棄善,這是不可能離開生死輪迴的。三界的善是偽善──偽君子。

 

        我們通常只是厭離逆境,「哎呀!得病了,病得要死了,阿彌陀佛,你快點接我到極樂世界!」稍微好一點,「哎!等等等等!」這個不叫「深厭三界」。逆境的時候就起厭離,順境的時候就說:「哎呀!還不錯,我在這兒還可以蹦達幾年,再發個幾十萬的財,給我的兒子、孫子搞一點什麼東西再說……」這個通通不叫「深嫌三界」。這些,他是厭一個、喜一個,捨一個、取一個。這個是不可能的。

 

        「三界」是個整體,要厭通通厭掉。像一枚錢一樣,有正面有反面。說反面比較髒,在地上,正面很乾淨,我就要正面,不要反面。那你要正面,反面也就帶來了。

 

        我們看事物往往只看到表面,「哎!還不錯啊!春暖花香,秋風和朗,人事和順,這日子還可以過啊!」這個都是那枚髒的錢幣的一面,另一面是無常的苦惱。

 

        「欣慕淨土,願心徹髓」:也是一樣的,我們對一件事情真正發起願樂的心,我們都願意聽到,都願意見到。比如說你愛某個事物,這個東西非常好,你非常喜歡它,那你就一定要擁有它不可,白天晚上放在你的床頭,「不要丟掉了,這是我最喜愛的東西……」一旦丟掉了,馬上像丟了命一樣。

 

        到極樂淨土也一樣,我們最喜愛的是往生,所以,一定要拿到,現在就要拿到往生淨土的蓮花,放在我們的兜裏。所以,願生淨土,「欣慕淨土」。

 

        不過,我們在這個世間,作為凡夫的存在,還有種種的願力。有的人說:「師父啊!我也沒有什麼願心徹髓,哪裡能夠願心徹髓呢?我待我的小孫子嘛,可以講是徹骨徹髓的,我看見他,愛得不得了!」這個就危險了!看你到底是什麼樣的狀況。

 

        什麼樣的狀況呢?我們可以比較。我們在世間活的時候,大概有種種的願望,大家願不願意發財呢?講真話,還是願意發財的,發財誰拒絕呢?我們願意發財,願意身體好,也願意兒孫孝順,總之,世間這些事情,我們都願意。這個也有輕重的問題。如果說這些和往生,兩種只能選一個,這個時候就考驗出來你是不是真的願生淨土了。兩個只能選一個,那毫無疑問,選擇往生。兒子、孫子,這個都是在世間──我們宗成師出家前講得不錯:「兒子、孫子只不過是我們的一個玩具罷了。」玩一玩他,抱著好玩,等一下就放下來。你太認真了,就耽誤自己了,阿彌陀佛來接你,你說:「哎呀!小孫子放不下。」這個就不是「願生淨土」了。一旦我們大命將終的時候,阿彌陀佛來接引,一旦到了這個時候,我們立即放下世間的所有虛浮不實的這些愛慕的事情──內心裏面也不是那時候放下,是現在就放下來,只不過,我們還在這個世間生存,附帶地在做這些事情。所以,在這樣的時候,就體現出怎樣才是願生極樂世界。這個時候,如果你能夠馬上放得下,所謂「跋腿就走,撒手便行」,這個就是「願心徹髓」。如果等到這個時候,你還在那裏粘粘糊糊,還捨不得、放不下,那個就很危險了。

 

        上一次,一位居士講的那位蓮友的往生:她臨終的時候,阿彌陀佛來接她了,她就是上不了蓮台,阿彌陀佛等了好長時間,她就是上不去。結果阿彌陀佛一直在那裏等。什麼原因呢?她心裏放不下她的孩子。她心裏邊想去,又不想去。佛就知道,在那裏等。如果她不想去,那佛就走了。還好,她後來還是放下來了。一旦放下這個心,就乘著寶蓮花往生淨土。

 

        所以,我們內心應該有數,我們自己是不是真的厭離三界、願意往生淨土?這個騙得了人家,騙不了自己,騙得了平時,騙不了臨終。所以,這個是每個人自己心中要實打實地來觀察。

 

        「信知本願,胸中歡喜」:真願往生,真厭三界。可是,我們厭三界,自己又沒有本事出離三界;我們願往生,自己又沒有功德去往生。所以,仰靠什麼?「信知本願」,「剛好,有阿彌陀佛弘誓願力,能夠讓我們憑託,可以離開生生世世以來沒有離過的三界,可以往生累劫以來沒有前往過的淨土」,所以,「信知本願,胸中歡喜」。「像我們這樣的人,真的可以達成這樣的願望」,就歡喜了。

 

        「願生極樂,念佛不怠」:這個願生的心,非常的急切勇猛,聲聲句句稱念南無阿彌陀佛,不懈怠。

 

        「身雖雜於世俗,馳於世務」:在這個世間,被過去的業力所牽,我們還活在世間,雜在世俗的世務當中,還有妻兒要去照顧,還有買賣要去經營。

 

        「如隨在家,似仿利養,隨逐妻子」:跟一般的在家男女也沒有什麼區別,看起來也在那裏追求名聞利養,追名、追利,還有妻子,整天要去照顧等等。

 

        「行儀更無遁世之相」:若看外表,也看不出來,跟一般人也差不多。但他內心卻是完全不一樣。

 

        「然而,往生之心,片刻不忘;身口二業,讓於意業」:「往生之心,片刻不忘」,就是時時刻刻想到往生極樂世界,這個是他的內心的根本意志,內心的心願,產生這樣意志的力量。「身口二業」,雖然身體也去做世間的事情,語言也講世間的這些雜話,但是,講這些,他的心不在那裏,他的重心不在那個地方。身口二業怎麼叫「讓於意業」呢?因為我們身口二業,是被意業所引導,由意業作為驅使。我們身口只是應付,我們內心的本質,不在那個地方。好比我們走在路上,急著趕往醫院看某某人,他病重了,情況危急。這時剛好碰見一個熟人,我們心裏邊,趕緊應付他(我們身口二業,讓於意業),我們心裏面急著要去看病人。我們現在一心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在我們的路上有閒人在打閑岔,妻子了,兒女了,同事了……我們只能應付它,不應付它又不行,邊講邊走,腳都不停步的。這叫「身口二業,讓於意業」。

 

        什麼樣的心叫做「往生之心片刻不忘」呢?這個又不容易了,「師父啊,往生之心片刻不忘,我每天不知道能想幾次?」不用想那麼多,你就是念佛。「片刻不忘的話,我還想了很多事。賺錢之心是片刻不忘,做買賣賺錢……」這個也可以通過簡單的比喻來說明。

 

        比如說:我們乘車外出,車子行駛在一條險道上,隨時會有翻車的可能。車裏的人正在互相之間做遊戲,如果你不參加遊戲呢,大家就要對你有懲罰。大家喝著可樂,在那裏嘻嘻哈哈的。其中有一個人,他就很警惕,他就坐在車門的旁邊,不跟他們遊戲吧,又不行,只好陪著他們,你要喝,我就陪你喝;你要玩,我就陪你玩。但是,他時時刻刻坐在門邊觀察,一旦發現要翻車的時候,他馬上第一個跳下來。其他人在車裏不知道,好像覺得很不錯,很安全,在那裏吃喝玩樂。

 

        這個車,就是無常,就是我們的人生;這個人,就是了解人世無常的一個念佛的人;這個門,就是弘願門,就是念佛、誓求出離的門徑;其他的人在裏邊,就是世間的人,不求往生。雖然我們也是在做世間的事情,隨他們一道,要應付他們,跟他們碰杯,跟他們遊戲,但是,我們的心是隨時警惕的。只要這個車一發生危險,比如說大病來了,或者大禍來臨了,無常現前了,我們不是說,「哎呀!到醫院去,找最好的醫生救我一命,活下來,再活下來,十年,再活二十年……」沒有的,立即就要去往生!就好像從車上立即跳下來。如果瞭解這個車很危險,在崎嶇的山道上,隨時會有翻車的可能性,一個對生命珍重的人,他就會守在門邊,只要翻車,馬上跳下來──就是這樣的心情。我們隨時就要離開這個無常的人世,我們隨時就要往生淨土,有這種警覺性。

 

        也像電影中的劍客,他們出門都帶著寶劍,他們坐在酒館裏喝酒的時候,都是冷眼相觀的,眼神很冷很冷的;寶劍雖然不在手上,隨時提防著。所以,眼神很冷淡,心裏很警覺。為什麼呢?敵人不知道什麼時候會冒出來,一旦發現情況,馬上寶劍出鞘,「啪!」殺敵制勝。

 

        我們也是一樣,我們配戴著六字名號的寶劍,這個六字名號,「利劍即是彌陀號,一聲稱念罪皆除」,我們配戴著六字名號寶劍,不是放在劍鞘當中,我們隨時放在我們心裏,我們就念「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平時看上去安全無事。但是,我們的心很警覺。一旦無常大鬼顯現面前,馬上抽出寶劍,「啪!」一劍下去,無常大鬼人頭落地,我們自己往生極樂,不要讓大鬼把我們抓去了。

 

        像我們前天助念的那個(就是張蓮娣,我妹妹村上那個殺豬姥),她就沒有配戴這把寶劍,沒有拿來砍無常鬼,她的寶劍用得不熟練,所以,她一出門的時候(我們中午要去吃飯了,她要送我們),無常鬼就在門口迎接她了。那個時候,她就忘了念佛了,「師父要去吃飯,」她打閑岔,「那我去送送師父。」她的神識就悠悠忽忽出了道場,來送我們。結果一出來以後(據她事後講述),見到黑壓壓一片鬼卒,拿著刀、鋼叉、鎖、鏈條……鋼叉,是五股大鋼叉,每個叉上都帶有倒鉤,插進去,拔出來就是一大塊;刀有門板那麼寬。無常鬼拿著鏈條就扔過來。她一看,嚇得不得了,趕緊就往房間裏跑,跑進去了,裏面有師父在念佛,她沒被套住,「好險哪!」救了一條命,回去就念佛了,「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念得很急,這個時候,她就是拿著六字名號的劍在抵擋,這一拿出來之後,無常鬼都急得在外面打轉,它們進不去,因為裏面念佛,就有佛光,無常鬼就不能進去抓她了,因此很著急。

 

        如果是一個願心很真實、懇切的人,隨時念佛的話,寶劍一拔出來,無常鬼當下就沒有了──它根本就不能來。

 

        這種心情叫做「往生之心片刻不忘」,就是內心裏面有這個警覺性,有這個覺悟。

 

        我們這個世間,就是如此,煩惱之賊、無常大鬼時刻盯著我們,隨時會冒出來。所以,要佩戴好六字名號這把寶劍。

 

        我問一下:大家有沒有坐過飛機的?肖居士坐過。現在大家想像:我們坐在飛機上,翱翔在蔚藍色的天空中,現在是下午五點鐘,落日的餘輝一片的壯美,啊!底下是白雲朵朵……正在欣賞美景的時候,空中小姐彙報:「各位乘客,飛機發動機出現故障,正在漏油,大家做好準備,隨時要迫降,請大家把氧氣罩和救生包準備好……」請問,這個時候你的心情怎麼樣?你還會在那裏忘乎所以地談論說:「我等一會兒,我歇一會兒……」這時候,你隨時想到:我要第一個從安全門走出去。

 

        現在,我們坐在人生的飛機上面,空中小姐來預報:「各位乘客,我們這個是無常的飛機,上面有劫機分子安裝了定時炸彈,不知道什麼時候要爆炸,所以,大家要做好準備,我們要隨時往生淨土,阿彌陀佛要用寶蓮花來接我們,就用這個寶蓮花的降落傘,請大家繫好。」你肯定會把它緊緊地綁住,你不會丟掉的。「哎呀!等一下子,綁得很累了,放在旁邊。」你會不會這樣子?不會啊!你會牢牢地綁在身上。

 

        我們念佛,應當如此。六字名號寶蓮花的降落傘,我們要隨時捆在身上。不要說:「哎呀!念佛很累啊!算了吧。」念佛,是我們的命根子。因為我們不知道什麼時候就要被無常所吞滅。

 

      我們的人生,雖然在這個世間──人生,怎麼說呢?不好玩。人生如果有了六字名號,有了這個阿彌陀佛寶蓮花的降落傘,才安全可靠,要把它早早地背在背上,繫好!這個叫做「往生之心片刻不忘」。

 

        還要講一個例子,前面講的這幾個例子都比較急。還有一個什麼例子?就是我們坐船,我們坐車,我們乘上船、乘上車,要到達目的地。雖然在船上、在車上,我們也會嗑瓜子啦,會喝汽水啦,會看風景,但是要到達目的地的心是沒有改變的。這個心也不需要我們提起來,記得、不記得,因為坐車的目的,就是要到達目的地,是不是?肖居士你馬上要去北京看女兒,你的心雖可說是「片刻不忘」,但也不需要每時每刻記起來。

 

        我們一旦稱念南無阿彌陀佛,我們的目的地就是到西方極樂世界,跟阿彌陀佛見面,這件事情定下來了,根本就不需要再記起來,如果需要再記起來,那個還不是內心裏面深刻的意志。我們不需要記起來,我們內心裏都有警覺性,我們本來的目的也就是如此。所以,這個就叫做「往生之心片刻不忘」。你真實願生淨土,自然如此。所以,法然上人就講了:「若願生心切,念佛自然相續。」這個,我們是做得到的。下面:

 

        「以經營世務為往生資糧,以妻子眷屬為知識同行」:這怎麼說呢?經營世間的世務,作為往生的資糧;妻子兒女一切眷屬──眷屬有多種多樣了,同事、朋友、部下啦,這個都是眷屬,子女、親戚,那更不用說了。「以妻子眷屬為知識同行」,我們既然是一個在家的身分,這是我們過去業力所牽,不做也不可以,因為不做,就沒辦法生活,沒辦法過日子,這樣就只好來做。但是我們雖然經營世務,我們的目的,還是為了往生極樂世界,所以叫「經營世務為往生資糧」。我們不是一頭紮進去,「哎呀!我做這個買賣生意,賺了多少錢,再賺多少錢,不念佛。」不是這樣子,那就錯了。

 

        比如說一個人,他犯了罪過,被國王抓起來,判他勞役,說:「哎!某某人,你把這一大堆石頭給我扛到什麼地方去,懲罰你做苦力。」這個人他沒辦法,只好扛石頭,他不是扛得很歡喜,他不願意扛,但是沒辦法,只好扛。扛完了,趕緊就要逃跑,趕緊輕鬆解脫。

 

        我們在世間做事也是一樣的,你的兒子也是你的石頭,你不扛不行,你的女兒也是你的石頭,你的孫子,都是你的,你要背,你要扛。但是,你不要顛倒,「哎呀!我背得很舒服,很高興!」好像這個人被國王判了刑,背石頭背得還很高興──哪有這回事?時刻要丟掉!但是丟不掉,只好做。我們活在世間上,活一天就要背一天,這把老骨頭要背到死了。隨時想到說,「把它背完拉倒,算了」。所以,「經營世務為往生資糧」,在這樣的狀況下,苟延殘喘,喘出一口氣來,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我們被生活壓迫得沒辦法,喘不過氣來,不做又不行,所以只好去做。那怎麼辦呢?只好是人家說「花錢買平安」,我們是賣苦力買平安了,「南無阿彌陀佛……」搓著衣服;「南無阿彌陀佛……」燒著飯。既然如此,也不妨歡歡喜喜地去做。好在有這個法門,也可以輕鬆的,不礙世務,也可以照顧這些東西,跟他們結一個尊貴的法緣,等到往生淨土之後,再來救他們。也可以轉苦惱心為歡喜心,身心自在稱念南無阿彌陀佛。

 

        「妻子眷屬為知識同行」:「知識」就是往生善知識。「知識」有順的,有逆的。往往先都是逆知識,順知識還是比較少。什麼叫順呢?比如說夫妻,他們有共同的信仰,「你要拜佛,我來給你點香;你要念佛,我來陪你一道念佛,我們有共同的信仰。這一段文,請你來讀,我來聽,我們來共同學習法義。」這樣當然很好了。這樣的,千萬個裏邊難得找到一兩個。那往往是跟你唱反調,這就是惡知識,讓我們感到這個世間很苦惱,更加的求厭離,這個好!哪一種最不好呢?世間的恩愛,恩愛得不得了,但就是不學佛,你走的時候,他說:「老伴啊,你怎麼捨得丟下我一個人哪?」你一想,「是啊!我怎麼捨得丟下你?算了算了,不去了。」這個叫冤家對頭,這個叫軟冤家,軟刀子殺人不流血,不流血就把你殺死了。那個跟你平常不好的人,這個時候,你對他一點不想,「你快走吧!你在世間活一天,我就累一天。」「哎呀!好!剛好!」毫無掛礙,這個反而是善知識,反而是你的增上緣了,這個是好事情。所以,大家往往有很多人學佛了,他追求軟刀子,這個是被他迷惑住了,騙住了。你們要警惕一點,那個軟的,軟磨硬泡,就是魔來妨礙我們的道心。如果他不求往生,你離他遠一點。

 

        「體力日減,喜往生之期漸近;餘命夜促,知娑婆之離不遠」:哎呀!真的美啊,好啊!念到這個地方,我都覺得我現在病得快死了,我的體力沒有了,減下來了,「餘命夜促」了。什麼叫「體力日減」呢?「哎呀!昨天嘛,我還可以提十斤東西,今天只能提八斤了,還提不動。」這叫「體力日減」,一天比一天衰減了。體力日減,一般的人幹什麼呢?吃鈣片,補一點腦白金,打一針蛋白質,補一補,恢復體力,再就是鍛煉身體,心裏邊慌張了。我們念佛的人不是這樣,體力日減,「好啊!歡喜啊!」歡喜什麼?「歡喜往生之期漸近」,「如果我還身體很強壯,我到什麼時候才往生啊?」這叫「體力日減,喜往生之期漸近」,「還好,我現在快要死了,馬上就沒力氣了。」就好像我們助念的姚春琳老居士,真的讓我們感動。她在那裏奄奄一息了,我就在旁邊跟她講印光大師的《臨終三要》,說到往生不是死,往生是到淨土蓮花化生。因為她那個時候,人都不大清爽了,大概只聽到一句,後一句沒聽到。她馬上眼睛睜開,「哎!師父,你說什麼?你說我還不能死啊?我不能死,我什麼時候往生啊?」她就是「體力日減,喜往生之期漸近」,你說她不能死,她就覺得很遠了,「我還不能到淨土去,這麼長時間,怎麼辦?」她說:「我就要快點走!」

 

        我說:「老菩薩,你今年八十幾了?」

 

        「我八十多啦。」

 

        「你八十幾歲了,最後你知道?」

 

        「我知道。」

 

        我說:「你怕不怕?」

 

        「不怕,不怕。」

 

        講得很肯定,然後還補了一句:

 

        「老菩薩知道。」

 

        他說怕我不知道,「老菩薩」是指阿彌陀佛、觀音菩薩。「老菩薩知道,我是一點不怕死。」她為什麼不怕?她願意往生西方,她知道佛要救她啊。她一生人很慈悲,信仰也非常虔誠。文化大革命的時候,不給供佛,她又供灶神,又供觀音菩薩。怎麼辦呢?她就跟灶神、菩薩打招呼說:「沒地方供啊,灶老爺,都是菩薩,觀音菩薩是大菩薩,在你這裏面燒一柱香(在灶火洞裏燒),打個招呼。」有人來講:「哎,你家裏怎麼有香啊?」「沒有啊!」還有來查的,找不到。蠻有智慧啊。後來,年紀大了,得了癌症。大概往生前一兩個月,遇到我們沈居士給她講念佛。「好是好啊,我一輩子不識字,沒什麼文化,我又不會修行,不會誦經,像我這樣的,不知道佛要不要?」最大的擔心。她一輩子沒見過師父,要求請師父來見個面。老沈就給我打電話了,我們就去了。她看到師父就很歡喜(沒見過出家人)。見到師父就好像見到佛一樣,很親切。我就跟她講:「沒關係,你不識字沒關係,念佛,你只要念佛就好了,阿彌陀佛就救你了。」她一聽,「哎呀!那就好!」她馬上接我的話,「哎,那就好!」好像她迫不及待等這句話,「那就好了!我不識字,這就好了。」她就從這天開始一向念佛,實實在在念佛。每次我去看她,她都是在那兒念佛,一句接一句,我們唱長的調子,她也跟著我們唱,我們念短的,她就念短的,我們念六字,她就六字,我們四字,她就四字。那麼大的年紀,那麼重的病,精神非常飽滿。她的女兒來念佛,大女兒和二女兒在旁邊。女兒那時候還沒有信佛,沒有歸依,信仰就很淡薄,有一個在念佛,另外一個就茫然無事,好像心裏在說:「我媽媽病得這個樣子,怎麼辦呢?」她看到,就在旁邊督促:「哎!你怎麼不念佛?」就呵斥她的女兒,她女兒被媽媽一吼,心裏就不好意思,就搪塞說:「我在心裏念。」講的話就膽氣不壯。她媽媽就不高興:「你在心裏念,你幹嘛就不能出聲?」她希望她念出聲出來。她說:「我這麼大年紀了,還有病,躺在床上,都可以出聲念佛,你怎麼不能出聲念佛?」她女兒就只好出聲念佛了。

 

        我覺得這是非常難得的老菩薩。在天氣非常炎熱的夏天,我們去給她助念,我們念得一身是勁。我們覺得:我們陪她念佛,是她在鼓勵我們,是她的精進、虔誠,是她的願往生心在讓我們感到喜悅,再熱我們也願意去。

 

        她走的時候也果然不負眾望,走的時候身上很軟。我們每個人都去跟她握手,握那個手,就像握菩薩的手一樣的(比握領導的手還感到高興),還把她手指頭的關節捏一捏,我去捏了一下,跟剛生下來的嬰兒的手一樣,軟綿綿的,比我的手軟多了(捏完她的手,就不願捏我的手),真的,很軟啊!往生之後十六個小時,我記得是八月八號,那天早晨一起來,溫度就三十幾度,非常的熱。然後,家裏人抬了一個冰棺來,說怕熱,怕到時候屍體會敗壞有味道(我們念佛最少八個小時了),但是,那天天不作美,電壓不夠,冰棺啟不動,只好擺在外面。我說:「沒關係,你們放心,只管念佛。」她是淩晨三點鐘往生的,一直到下午四五點鐘的樣子,大概是十幾個小時之後,一點味道都沒有,渾身非常的軟,非常好!(這是一個善人往生的例子。我們這次要出兩片牒子。第二個就是殺豬佬張蓮娣往生的故事,把她們兩個編輯在一起。她往生也走得很好,這是善惡同等往生)。

 

        所以,我在這裏想到姚春琳老居士,她就是「體力日減,喜往生之期漸近;餘命夜促,知娑婆之離不遠」。「餘命」就是剩下的生命,過一晚上就少一晚上,「哎呀!好了,我終於要離開這個娑婆世界了。我生生世世沒有離開過,這一次就要離開了。」所以,感到歡喜。姚春琳老居士就是如此。

 

        怎麼歡喜呢?像我們打水,我們謝居士打水,打到水箱裏面,我們的水箱是不透明的,如果是個透明的水箱,裏面有水浮子,謝居士就要省事了,來一看:哎!水浮子要起來,再起來,快到頂的時候,他就歡喜了,「哎!滿了滿了。」如果水浮到一半,「噢!還差一半。」

 

        我說這個是什麼意思呢?我們人的生命就像這個水箱一樣,阿彌陀佛的法水,阿彌陀佛的大願業力,要灌注到我們的身心當中。如果我們的體力還很強盛的時候,代表那個水浮子還有一半,還差一大半呢!還不夠滿;我們的體力慢慢沒有了,慢慢縮,快沒有了,哎,阿彌陀佛的大願業力充滿在我們的身心;等我們體力日減的時候,阿彌陀佛的大願業力完全滿在我們的身心;最後這一口落氣了,就滿了,到極樂淨土了。

 

        當我們無常的壽命一天減似一天的時候,阿彌陀佛無量光的壽命,就在我們的身心裏面充滿了。也就像這個水浮子,慢慢漂起來,我們的眼光一落地,就到極樂淨土了,開了佛眼,開了法眼了。

 

        如果在這個地方很強壯,很有力量,那就很難過了,還很有得挨了。如果我們去看病人的話,我們就要恭喜他:「某某老菩薩,恭喜你,娑婆之離不遠,淨土往生之期漸近。」(這個要看他有沒有覺悟,如果沒有這個覺悟,「你要咒我死啊,我還不願意死!」這樣的人,你就不要給他講了)。恭喜他,「我們就沒這個福報了,我們還要在世上活二十年。」經常有居士跟我講:「師父啊,我要早一點去往生,你送我。」

 

        「我送你,好啊。」

 

        「師父啊!我要早一點去啊。」

 

        我說:「我呢?」

 

        「師父,你就留著住世度眾生。」

 

        「你們都去了,讓我一個人留在這裏受苦,我不幹,我也要早去。讓你住世,我要到淨土去。」

 

        「此命終時,是生死之了;此體捨時,是煩惱之斷」:你看,多簡單!多乾脆!就等待這個時刻。要了生死很簡單,只要此命一終了;要斷煩惱很容易,只要此體一捨掉──這就是淨土門。

 

        如果是聖道門,你捨了多少命,你捨了多少體,你還得生生世世,三大阿僧祗劫,你才能圓滿,你還得是那個根機才行。

 

        我們要斷煩惱、要了生死就是這麼簡單。往生的時刻到來時,高興看到開花又結果。此命終時,我們這個大命完結的時候,就是生死了結的時候。

 

        這個不是小事啊!各位!我們生生世世的命啊,不知道丟了多少次,或者獻身於沙場,或者我們在漢朝的時候,大概是漢武帝的一個將軍,然後死了,埋骨於北國荒蕪的沙灘當中,成了一個枉死鬼,生死沒有了;後來時光流轉,又成了一頭豬,被人家豁亮的刀,白刀子進去,紅刀子出來,結果又死了,生死也沒有了;無窮劫來,生死沒有了。但,這次不一樣了,這一次死命一終,就完全終了了,就不要再來第二次了──千死萬生好不好啊?太苦惱了!這次大命一終的時候,這一死,是永死百死,一死都死盡了;這一次生,一生是永生;一死,是永死。所以講「生死之了」,生生世世的生生死死滅掉了,娑婆世界這個無常的生命完全死盡了。

 

        所以,各位啊!我們凡夫很頑強。怎麼叫頑強呢?就像草一樣的,「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無常的野火燒我們燒不盡啊!結果風一吹來,什麼風啊?業力的風一吹,「業風吹又生」,又活過來了,又投胎來做豬了,然後,一把火燒了,又燒不盡,業風一吹又活過來,又做鴨了,又做馬了。

 

        這次不一樣了,這次是連根拔除,徹底掃蕩。所以,「此命終時,是生死之了」。在《無量壽經》裏邊講:「拔諸生死,勤苦根本。」根都被鏟掉了。根不鏟不能斷。根是什麼呢?根就是煩惱,就是無明,就是我們的執著心。我們完全任憑阿彌陀佛的救度,稱念彌陀的名號,不執著於我們的煩惱,「你是喜也好,是悲也好,是哭也好,是笑也好,你都跟我不相關,你是一個演員」──我們要跳出一步看自己,要把自己看做另外一個人,它是它,你是你,往生的事是你;它在這個世間演戲,讓它演一番,它要做媽媽,做妻子,做丈夫,它要哭,它要笑,它要喜,它要悲,那是它的事情了,冷眼看它,不執著它,把煩惱看淡了,根就斷了。如果你看得很認真:「哎呀!這是我的寶貝,這是我的孩子,這是我的錢,這是我的房子,這是我的產業,我的思想,我的東西……」呀!你看得很深,這個生死的根就重了,這個就不能了。所以,歸命阿彌陀佛,我們這個無常的虛假之命終了之時,是「生死之了」。

 

        「此體捨時,是煩惱之斷」:這個血肉之軀、污穢之體、煩惱之體捨掉的時候,煩惱就斷了。我們生生世世以來,捨了馬的身體,又換了牛的身體;而捨了人的身體,又換來鬼的身體,我們都沒捨掉,煩惱沒有斷。而這一次捨掉之後,乾乾淨淨,一捨永捨。得到什麼樣的身體呢?大家都知道:「虛無之身,無極之體」。得菩薩光明法身,得阿彌陀佛無量壽之體。

 

        好了!講到這個地方,體力也減了,餘命也促了,此命也終了,此體也捨了,這時候見到什麼呢?見到下面這兩句話:

 

        「彌陀影現紫雲之上,行者期於此時往生」:噢!看到了,阿彌陀佛影現在紫雲之端,光明遍滿虛空,觀音、勢至、諸大菩薩,腳踏祥雲,手捧蓮花,來到我的面前,躬身迎請說:「善男子,我們兩位大菩薩為你服務,請你上這個蓮花寶轎。」到時候,我們的蓮花是觀音、勢至兩個人拖著來的,兩個人來請我們上去。

 

        「跏趺端坐觀音之蓮,剎那生於極樂淨土」:我們的願望達成了。下面一段,既然如此,心中所盼望的,是什麼樣呢?

是故,疾哉往生,希大命速終;
慕哉極樂,盼此壽早盡。
悔哉我心,以生死為家,惡業常驅使;
喜哉我願,還涅槃之都,四生仰為主。
如是之事,常懷心中,永不廢忘。

 

        願往生的人,「疾哉往生」,「疾」就是快,「快一點,快一點,來不及了,要快一點往生」,叫「疾哉」。

        「希大命速終」:希望我的命早一點完結,不希望再活十年、二十年,希望早一點。

        「慕哉極樂」:呀!羡慕極樂淨土,羡慕又更羡慕,羡慕到盼此壽早盡。去算命,一抽籤,上上簽,「你能活一百二十歲。」「哎呀!這哪是上上簽?這是下下簽!我活一百二十歲,我今年才三十歲,還有九十年的熬頭。」叫做下下簽。讓世間人一看是上上簽,「我能活一百二十歲」。我們如果真的是這個人,就不這樣講了,如果抽了一個簽,壽命三十一歲,「哎呀!上上簽,明年就要走了!」所以,「慕哉極樂,盼此壽早盡」,盼我們的壽命早一點完結,早一點往生。

 

        大家沒有坐過牢,所以沒有這個體驗。不過,我們可以想一想:如果你在坐牢的時候,你是希望判一個無期徒刑呢?還是希望判一個三十年呢;三十年跟十五年比,是判十五年好,還是判三十年好呢;十五年跟五年比,是五年好,還是十五年好?我們當然希望越少越好。對不對?三界猶如火宅,三界猶如牢籠,我們在三界當中,我們在坐牢啊!結果我們還希望活一百二十歲、活八百歲,那你不是希望坐無期徒刑啊!不願意往生的人,生在三界當中,判的是無期徒刑。

 

        美國的刑法有點怪,判一個人能判二千四百年,他們沒有死刑,沒有死刑怎麼顯示罪刑的輕重呢?他就往上加。比如說你什麼什麼罪,判五十年,把它加起來,能夠判幾千年,雖然判幾千年,這個人他活不到幾千年,對不對?三十年、五十年就死掉了。

 

        但是,我們這個三界輪迴的閻羅王判的,那幾千年就是幾千年,幾萬年就是幾萬年,你生生世世過來再服這個刑,你從來沒有改過,你不過換了一個勞改農場罷了,你今世在豬場做豬來服刑,然後再換到鴨場做鴨來服刑。所以,這個都是在勞苦當中。

 

        如果我們不能解脫,不能到淨土去,那只好在人間多挨一段時間。因為這個牢房,這個勞改農場,有的條件好一點,有的條件差一點。我們都是坐牢嘛,既然都是坐牢,還希望牢房條件好一點,差一點的就不願意去。所以,一般人不願意離開人世,因為他知道離開人世之後,要到三惡道更加苦惱的地方,更加兇險的牢房,他當然不敢去呀。

 

        而我們不一樣,我們這個三界牢房一打開,馬上就到極樂淨土了。所以,如果知道我們往生決定,那肯定是希望早一點離開人世,不可能希望「我在這裏還呆個一百年、八十年,活多大歲數」。

 

        如果我明天就往生,我高興得不得了!弘願寺也不要建了,通通交給你們,弘法也交給你們,什麼都交給你們,什麼事都讓你們做,那多好啊!到淨土成佛。

 

        宗風法師提醒我,說我還有三分鐘了,那我就要端坐了,「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我要念佛往生了(他說磁帶還有三分鐘,如果壽命只有三分鐘,那就好了)。

 

        「悔哉我心,以生死為家,惡業常驅使」:回憶我們生生世世以來,感到很後悔!為什麼呢?因為我們這個心,從來是安住在生死當中,以生死為家。所謂:「歸去來,魔鄉不可停。」而我們正是在魔鄉當中,把魔鄉當做家鄉,以生死為家,「惡業常驅使」,我們被惡業的鬼卒軀使,在三惡道裏面流轉,從來沒有前往過淨土。而現在好了,就要解放了,看到解放的曙光了。

 

        「喜哉我願」:哎呀!我的願望要落實了。

 

        「還涅槃之都」:要回到極樂國土。

 

        「四生仰為主」:「四生」是胎、卵、濕、化,這四種生命的形態。這就是成佛之後,「四生」,一切眾生,他們要仰靠我們去救度他們,成為他們的救主。所以講:「三界的導師,四生的慈父」,「四生仰為主」。

 

        「如是之事,常懷心中,永不廢忘」:像這樣能夠往生淨土,脫離生死,是我們最期盼的,所以,片刻不能遺忘。

 

        看世間的人,有很多愛好,比如他喜歡足球,他只要聽到什麼國際上的足球比賽,他就飯也不吃,就要守著電視機看,他心心念念都愛好足球,他就是足球迷。而我們是什麼迷呢?我們是念佛迷、往生迷、極樂迷,我們時時刻刻想著極樂世界。這就對了。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請大家打開《法然上人全集》457頁,我們繼續學習這一段法語。

 

        決定往生的人,有兩種品類。昨天說到第一種,就是所謂的上根利智者;第二種是「外不現殊勝之相,內不起名利之思,深嫌三界,厭心銘肝」,這是第二種人。第二種我們學了兩段,後面還有一段。前面這兩段,有幾個心:

 

        第一個說:「深嫌三界,厭心銘肝」,厭離心。

 

        第二個說:「欣慕淨土,願心徹髓」,欣慕心。

 

        第三個說:「往生之心,片刻不忘」,往生心。

 

        結尾說:「如是之事,常懷心中,永不廢忘」。

 

        這樣說起來,有的人會覺得說:「哎呀!這個不太容易啊!厭心銘肝,願心徹髓,往生之心是片刻不忘,常懷心中,永不廢忘,不大容易做得到。我們平常遇事逢緣,總還有這樣的心、那樣的心;這樣講,天天都是往生心了……」下面,法然上人慈悲,又根據我們實際情況,講這一段,457頁倒數第五行開始。我先把這一段文讀誦一遍:

設使逢緣遇境,
有慶、有喜、有怒、有厭、
有惜、有恥、有憐、有妒;
雖有如斯等心,
知此是猶如春夢之穢土習癖,
不受其惑,彌增厭心;
旅途淒涼之野宿,
切望黎明之早啟。
旁觀雖不特知後世者,
身亦受染於世間;
然而此心,唯乘彌陀之本願,
成為靜默往生人。
此是真實後世者,
時機相應決定往生人也。

 

        首先說「設使」,假設,即使。這個就有轉折意味了,就說我們的本分是往生之心,這是我們內心的骨髓,我們的心肝命脈;當然我們還是凡夫,生活在染污的世界當中,所以,免不了有這些事情,這叫「遇境逢緣」。遇到這個境界了,逢到某種因緣了,也不是說除了往生心之外,其他的心一概不起,自然的也是有這些心。下面就舉了這些心:

 

        「有慶、有喜」:比如說我們做生意虧本了,肯定是惱火了,皺眉頭了,對不對?做生意賺錢了,你肯定要歡喜了;小孩子考上大學了,肯定要放鞭炮,要慶賀了。凡夫難免有這些東西。

 

        「有怒」:人家對我不好了,說我壞話了,聽到心裏邊就犯癢癢,修養又不夠,因果觀又不深,就要起怒了。

 

        「有厭」:有討厭的事物。

 

        「有惜」:有愛惜的事物。「哎呀!這是我師父送我的一串水晶的念珠啊!可是很珍貴啊!搭車的時候丟掉了,很可惜!」

 

        「有恥」:有羞恥、廉恥等等。

 

        「有憐」:「憐」是憐憫。

 

        「有妒」:「妒」是嫉妒,嫉妒心,嫉妒心可能還是挺難過的。如果在座各位是有嫉妒心,你們回

 

       去想一想:這個心好不好?不好!「不好,它還有,真是麻煩!」自己也知道不好。嫉妒心,女眾可能還比較重一點。要大方一些,看到人家比我們強,應該起歡喜心,隨喜讚歎。他要比你強,你感到惱火,自己又不能好,希望人家差一點,這就不好了。所以,人家發財,希望天下人都發財;人家長得美,希望天下人都美,像菩薩一樣;人家有能力,希望所有的人都有能力,「我是愚癡者,我只好念佛。」這個就隨喜讚歎。

 

        「雖有如此等心」:這些心當然是一部分了,還有其他的心了;雖然是有(不可能沒有),但是,跟前面的往生心相比,跟厭離心相比,跟欣慕心相比,那就不一樣了。這些心是什麼呢?前面那個心是「厭心銘肝」、「願心徹髓」、「往生之心,片刻不忘」,而這些心是遇境逢緣。

 

        「知此是猶如春夢之穢土習癖,不受其惑,彌增厭心」:我覺得這幾句非常好!非常管用!也講得很實在。就是讓我們心裏邊知道:雖然起這樣的心、起這樣的念頭,它就像春天的一場夢一樣,春夢毫無其實,「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春天容易做夢,但是春夢一醒,什麼都沒有了。所以像春夢一樣。

 

        「穢土習癖」:「穢」就是我們這個污穢的地方,「習」是習氣,「癖」是癖好。既然是生生世世、累劫以來在這個穢土當中打滾,所染污的習氣是非常的深重,怪脾氣都是很深重的。這些,遇境逢緣就顯露出來了。不過,從今天開始,我們有了一雙明亮的眼睛,不受其惑。這個就是最重要的,並不是說我們就一定沒有,雖然有,而不受它的迷惑。世間人,或者學佛法不入心的人,這個地方就迷惑住了,「哎呀!某某人對我好啊,好得不得了啊!他真的是……」哎!就被他迷住了。他不知道這個是假的,不知道這個所謂的好了,都是「穢土習癖」,不知道這個都是春夢幻影,他就很執著,一旦內心對某件事情執著,以分別心、以我們凡夫這種執著的心態、煩惱的心態,這樣,這個煩惱就紮了根。

 

        煩惱以什麼紮根呢?它是紮根在我們的無明當中,我們的執著也為它提供了營養。所以,這些煩惱的東西,像「慶、喜、怒、厭」這些心都是煩惱了,所謂「七情六欲」,都是煩惱所現起。如果我們不被它所迷惑,它就沒有根了,它就斷了根了;一旦被它迷惑住,你就很認真:好、壞、善、惡、逆、順、美、醜,這裏邊必然是捨一取一,厭一個、喜一個,這樣就是受其迷惑。

 

        做為一個專修念佛的人,就知道:這些東西,沒辦法,就像蚊子、蒼蠅一樣,在旁邊,趕也趕不走,它來到旁邊,只好讓它繞一下子,順便過了就算了。因為有這些,不僅不受迷惑,反而「彌增厭心」,更增加一分我們對這個世間的厭離之心。不可能說還要埋進去,「哎呀!對啊!念佛是念佛,可是這件事情……」整個心都埋進去了。

 

        對於人事也好,對於情感也好,對於我們所愛惜的事物也好,我們都要有個距離,就能夠放開一步來看,包括我們每個人看我們自己。我總覺得每一個人看自己,應該有一個距離。應該看成是兩個,它是它,你是你。我昨天也講過了,這樣分開來看。因為往生的是你啊,它是在這個世間作表演的,它必須要做一個妻子的身分,它必須要做這麼一個商人、做父親……等等。它就按它的職責去做。我們真正願往生的心,才是我們的真心,其他都是隨順世間。所以,知道這個是春夢一般的穢土習癖,「不受其惑,彌增厭心」。希望大家把這點落實到我們心中。

 

        在穢土嘛,就是這樣的,我們的耳朵聽到別人讚歎自己,就很高興,知道對方讚歎得過了分,也覺得:「哎呀!差不多,過分得不太多,我差不多就是這樣子」;人家批評我們,即使批評得對,也心裏不舒服。如果有理智的人,他會退一步想:哎呀!這個講得還是對啊!如果當下就能反觀覺悟,那就不錯了;如果事後能反觀覺悟,也還不錯;很多人往往不是這樣,那就被迷惑住了。

 

        這個煩惱,可以講它也很有本事,它千變萬化,它一會兒變成這樣的嬌姿美態,一會兒變成那樣的種種形象,反正是很可愛的樣子,一會兒穿這個衣服,一會穿那個衣服,硬的不行,就來軟的;順的不行,就來逆的;逆的不行,就來順的。這些,如果你有一雙法的眼睛──我們一向專念阿彌陀佛,歸命於阿彌陀佛,就以佛的眼睛、以法的眼睛,做為我們的眼睛,煩惱來的時候,我們當下就看透了。

 

        每一個煩惱就像一個演員,像一個人物的形象,它出來了,你眼睛一看,「哎!認識你」,不受其惑,「你不要來!」你有這一念心念,它當下就退下去了,當下就消失了,它的根就沒有了,當下像水泡一樣就消滅了。如果你把它當做真的,「哎呀,不得了,怎麼辦?你來了,我要抵抗你啊!」好!它越來越顯得妖豔,顯得很有力量。

 

        奶奶帶孫子也像在演戲。小孫子在那裏這樣頑皮、那樣頑皮,奶奶就穩坐著不動,小孫子也沒辦法,然後哭幾句,沒趣,就出去玩去了。如果奶奶跟他你一句、我一句,一上午都解決不了問題,弄得是沒辦法。

 

        如果你換到更高的角度,隨它去,它就不能怎麼樣。煩惱也一樣,煩惱來了,隨它跳,它能跳到哪裡去?對不對?它沒有根嘛!它就是如此,「你不能障礙我!」所以,不被它迷惑,也不被它所左右,這樣就天下太平了,你內心就很安寧。

 

        不然的話,你每天就把自己的精力,就好像調動部隊一樣,這裏起了煩惱了,派一支部隊去征服它;那裏有煩惱了,再去克服它、壓制它。其實都用不著,讓它自生自滅,任它生起,任它滅去,我們只管一向念佛。順著這條念佛的大道前進,它自然就被降伏了。

 

        所以,《無量壽經》講:「佛所遊履,國邑丘聚,靡不蒙化,天下和順。」佛的足跡所經過的地方,國家也好,這一帶地方也好,都自然的很和順,「兵戈無用」、「災厲不起」,這是什麼意思呢?就是這個道理。我們念佛,我們心中就是「佛所遊履」的地方,我們的心就是阿彌陀佛的足跡、阿彌陀佛的光明所遊行的地方。可是在我們心中,還是戰亂紛起,那怎麼是「佛所遊履」呢?我們心中很安詳,有煩惱來了,不用降服它,「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對不對?以戰而屈人之兵,這個就不是「善之善者也」。善戰的人,他百戰百勝,戰而讓人家能屈服,這個不是善戰;不戰而讓對方屈服,這個是善戰者。我們一向念佛,煩惱來,不用戰,它自然就屈服了,這是阿彌陀佛的善中之善。所以說「兵戈無用,日月清明」,我們內心就很安詳。

 

        對於煩惱,其實你還可以善待它一點,「哎呀!這個小小的煩惱」,撫摸撫摸它,善待它一點,它自然就聽話了,乖乖地就聽話了。可以把煩惱轉換一下,所謂「巧把塵勞做佛事」,我們可以把煩惱用起來,為佛法服務。你們去體會哦!

 

        大家不要把我們有限的精力和時間,用在去跟它打無謂的仗,花那麼多心思,讓我們自己受傷害,然後把煩惱養得胖胖的──煩惱很怪,你每次跟它鬥爭、跟它計較的話,就會增加它的力量,它還會長胖一點;你不理它,它就縮小了,就沒有了。

 

        「旅途淒涼之野宿,切望黎明之早啟」:「旅途」,我們在這個人世間,我們經過了漫漫的長夜,我們經過曠劫的流轉。所以,善導和尚說了:「歸去來,魔鄉不可停,曠劫來流轉,六道盡皆經。」曠久遠劫,這個是很長遠的旅途。《觀經疏》「二河白道喻」說:「此人欲往西行,千里之遙。」我們人生的旅途,並不是安樂的旅途,是淒涼的。為什麼淒涼呢?在魔鄉當中,不在故鄉。「野宿」,野外露宿。在魔鄉當中,沒有親人,沒有朋友,沒有同伴;只有煩惱賊害,只有種種的淒涼景象,被人欺負,只有露宿街頭,成為流浪漢,所以是「旅途淒涼之野宿」,晚上或者是宿在荊棘草莽當中,蚊蟲叮咬,毒蛇四出。睡在那裏安樂嗎?哎呀!我們希望早一點天明,日頭一出,當下光明遍地,會感到有所安慰。

 

        有時候會露宿在荒郊野外,鬼哭狼嚎,虎豹縱橫,我們在這裏有安全感嗎?沒有;有時候是在荒漠大山當中,在深深的夜晚,雷電交加,孤獨一人,感到多麼的無助。而我們流浪三界,就是如此的。無常的雷電,無常的虎豹,種種的毒蛇、猛獸、煩惱等等來侵襲我們。所以,在《觀經》裏邊,釋迦佛很憐憫我們說:「為煩惱賊之所害者,說是除苦惱法。」釋迦佛憐憫我們,說我們是被煩惱賊所加害的眾生。雖然我們身上有貪瞋癡三毒,但是,佛看我們,是他的獨生子,佛不責怪我們,「你身上長了這樣的毒瘡,你是因為被煩惱賊所害」,他要來醫治我們。佛的出現,是要為我們抵擋煩惱的賊害;佛的出現,是要為我們把煩惱的賊擊退。我們自己沒這個力量,我們生生世世以來,被煩惱賊所捆綁,捆著我們到哪裡去,我們就到哪裡去。我們在煩惱賊那裏,簡直就是,阿彌陀佛的孩子被煩惱賊所捆綁,作了人質。你說阿彌陀佛會高興嗎?他心裏會有片刻的安寧嗎?他一旦知道我們的消息,馬上提著光明的寶劍就來了;我們一旦口稱南無阿彌陀佛的話,寶劍就一劍斬向我們煩惱的繩索,它當下就崩裂了。如果我們自己要和煩惱賊去戰鬥的話,我們是赤手空拳,我們是幼弱無力,我們往往被打得焦頭爛額,累劫以來,我們被打得是皮開肉綻,跟煩惱做戰的時候,我們是屢戰屢敗,總是敗仗。所以,我們才在這裏還繼續的流轉。而今生今世,仰憑彌陀的誓願,口稱彌陀的名號,我們終於有了強大的援兵,所謂「正由不遇好強緣,致使輪迴難得度」,反過來說:正由遇到彌陀的強緣,我們今生今世決定往生淨土。

 

        在這樣旅途淒涼的夜宿當中,我們心中盼望著黎明。所謂「黎明」,就是阿彌陀佛救度的光明,我們希望早日往生淨土。當我們今生眼光落地的時候,我們就睜開了眼睛,看見淨土的光明。所以,我們的眼睛總是往西方看,在期盼,「什麼時候是淨土的歸期?什麼時候是淨土的曙光開始升起的時候?」那就是什麼時候呢?前面講的,「體力日減,希往生之期漸近」;「餘命夜宿,知娑婆之離不遠」,當我們的體力日漸衰退的時候,當我們壽命越來越縮短的時候,我們知道西方的地平線上,彌陀的光明顯現出來了。「黎明之早啟」,等到日頭升起的時候,所有的夜夢幻像──夜夢中的種種險惡景象,都消失了。

 

        「旁觀雖不特知後世者,身亦受染於世間」:就在旁邊看這個人,你並不知道他是一個求往生的人、求解脫的人。看他的身分、形象,他也在世間跟別人一樣,好像受了染污。

 

        「然而此心」,外表人家雖然看不出來,但是內心,「唯乘彌陀之本願,成為靜默往生人」。這個非常的優美,「唯乘彌陀之本願」,像我們這樣的人,自己還能有什麼力量呢?「唯」是唯一,完全的身心,既受染於世間,又不能脫離妻子兒女,又起穢土的習癖,那怎麼樣?像這樣的眾生,完全乘託彌陀的誓願,而知道阿彌陀佛的大悲誓願救度如此的凡夫,所以,完全地仰靠,一心念佛,外表也看不出來。所謂 「靜默往生人」,「靜」是安靜,「默」是沉默,很安靜,他不炫耀自己,也不誇顯,也不在那裏做出一番的姿勢,讓大家注意他,他就坐在牆角上,安安靜靜地坐在那裏,人家走進來都不會看到他,人家會看主席臺,看不到他,很安靜,很沉默,不講話。但是他內心裏邊在念佛,這叫「靜默往生人」。

 

        反過來講是喧鬧,喧鬧(如果真願往生,也可以),打個招牌,「哎呀!我要往生啦」,可以啊!就怕喧鬧是做給別人看,「哎呀!要念佛啊,要修行啊!」人前表現為一個願往生的人,內心裏邊其實不想往生,炫耀在表面上,這都是在做表面文章,做表面的功夫,這樣不好。

 

        「靜默往生人」,自古到今很多了,往往都是那些老太婆,都是那些不識字的,因為她們也沒有資格誇耀自己,她們就會念一句佛,看到人多的時候,就躲在旁邊,「我只會念佛」。但是,她們心裏邊,一向乘靠彌陀的誓願。所以,這樣的人,往往走得都很自在、很瀟灑、很安詳。她們一生靜悄悄的,走的時候很熱鬧。為什麼?阿彌陀佛率領觀音、勢至、諸大清淨海眾來迎接她。

 

        有很多人呢,一生很熱鬧,走的時候很淒慘,那就不好了。所以,這個「靜默往生人」應該成為我們心中的願望。

 

        我想,當我們年老要歸山的時候,也有幾年的靜默念佛就好了,這也是我的理想。到那個時候,不知道你們有沒有那個機緣來陪我?可能你們先到淨土去了,那個時候就是一尊菩薩來接我了,你會看到──用法眼一看:啊!師父現在垂垂老矣!他現在「體力日減,餘命夜促」了。拄著一根拐杖,從九華山下來,在風飄落葉之中,望著西方的落日,他多麼的羡慕,念著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站都站不動了,累了,坐下來,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

 

        「此是真實後世者」:真實厭離穢土,求生解脫的人。

 

        「時機相應,決定往生人也」:前面那種人,前面怎麼講呢?前面說「如斯上根之後世者,末代甚稀」,前面那個,我們是沒有分的;而現在這種人,是「時機相應」,這個時代,這樣的人是很多的。我們這樣的根機,也就會在這個時代出現,也就會相應這個法門。所以,這一點,對我們有極大的安慰。

如是二人之心性,
阿彌陀佛勸言「至心」,
釋迦如來說為「至誠心」,
善導和尚釋為「真實心」也。

 

        這兩種人的心性,這三個解釋都一樣的:

 

        「阿彌陀佛勸言『至心』」:就是第十八願所講的「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什麼叫「至心」呢?這個叫「至心」,「真實心」,真實願生淨土,真的厭離娑婆,成為「靜默往生人」,不誇耀,不表現自己,就靜悄悄念佛,隨緣樂助他人,一向求生淨土,這個是「至心」。當然前面那種外現賢善精進,內心沒有愚癡懈怠,內外相應,那個也是「至心」。

 

        「釋迦如來說為『至誠心』」:《觀經》裏邊所講的:「一者至誠心,二者深心,三者迴向發願心。」

 

        「善導和尚解釋為『真實心』也」:如此叫真實心願往生人。我們每個人是不是真實心,自己都知道。

 

        這一段法語就學到這裏。

分享到
中華淨土宗協會
淨土宗文教基金會

110049台北市信義路五段150巷22弄41號
電話:02-8789-4818
傳真:02-8780-7050
E-mail:amt@plb.tw

捐 款 護 持

信用卡定期定額護持

本會推薦使用
前往

信用卡單筆護持

單次隨喜護持
前往

四大超商繳費護持

多元化的護持
前往

其他方式隨喜護持

匯款護持方式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