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談開示

  1. 「二河白道喻」給念佛人的啟發
  2. 《示病友》講記(二)
  3. 《示病友》講記(一)
  4. 愛的建設
  5.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
  6. 學法「十二防」
  7. 出家「三隨」「三不」
  8. 如何面對法義之爭
  9. 認識「觀世音菩薩」
  10. 淨土法義的修學次第與弘法原則
  11. 淨土思想的善導者
  12. 《觀經》教眼
  13. 純粹的淨土宗(三)
  14. 純粹的淨土宗(二)
  15. 純粹的淨土宗(一)
  16. 學僧工作 愛心為本
  17. 好好照顧自己
  18. 惜福與環保
  19. 念佛與做人
  20. 三好念佛人
  21. 做事與念佛
  22. 不問罪福 稱名必生
  23. 關於道場的軟硬體建設
  24. 下品下生之安心
  25. 宗風學習(三)
  26. 宗風學習(二)
  27. 宗風學習(一)
  28. 彌陀之家 愛心為本
  29. 於「弘願寺」為蓮友開示
  30. 為「福聖寺」常住僧眾開示
  31. 書讀百遍 熏法入心
  32. 如何讓法義入心──多聞熏習
  33. 流通法寶即是做彌陀的手足
  34. 南寧問答
  35.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四)
  36.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三)
  37.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二)
  38.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一)
  39. 淨土宗特色
  40. 淨土宗宗旨(二)
  41. 淨土宗宗旨(一)
  42. 人生之目的
  43. 答網上蓮友問(三)
  44. 《佛說阿彌陀經》淺釋(下篇)
  45. 《佛說阿彌陀經》淺釋(中篇)
  46. 《佛說阿彌陀經》淺釋(上篇)
  47. 淨土宗行人的時代感與使命感
  48. 「淨土宗如理論答七要事」概述
  49. 湖北仙桃彌陀寺念佛法會開示(三)
  50. 湖北仙桃彌陀寺念佛法會開示(二)
  51. 湖北仙桃彌陀寺念佛法會開示(一)
  52. 於「淨土宗中山念佛會」答蓮友問
  53. 於「淨土宗中山念佛會」開示
  54. 於「弘願寺」為僧眾開示
  55. 弘願寺「護法聯誼會」皈依開示
  56. 弘願寺「護法聯誼會」開示(二)
  57. 弘願寺「護法聯誼會」開示(一)
  58. 淨土宗如理論答七要事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

  1.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十二)
  2.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十一)
  3.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十)
  4.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九)
  5.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八)
  6.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七)
  7.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六)
  8.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五)
  9.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四)
  10.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三)
  11.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二)
  12.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一)

《淨土宗概論講記》

  1.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八)
  2.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七)
  3.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六)
  4.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五)
  5.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四)
  6.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三)
  7.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二)
  8.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一)
  9.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
  10.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九)
  11.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八)
  12.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七)
  13.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六)
  14.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五)
  15.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四)
  16.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三)
  17.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二)
  18.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一)
  19.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
  20.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九)
  21.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八)
  22.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七)
  23.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六)
  24.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五)
  25.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四)
  26.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三)
  27.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二)
  28.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一)
  29.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
  30. 《淨土宗概論講記》(九)
  31. 《淨土宗概論講記》(八)
  32. 《淨土宗概論講記》(七)
  33. 《淨土宗概論講記》(六)
  34. 《淨土宗概論講記》(五)
  35. 《淨土宗概論講記》(四)
  36.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
  37.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
  38. 《淨土宗概論講記》(一)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

  1. 第43課:釋去普通疑惑(三)
  2. 第42課:釋去普通疑惑(二)
  3. 第41課: 一、三經要點(二) 二、答疑(一)
  4. 第40課: 一、善導大師淨土思想特色 二、三經要點(一)
  5. 第39課:稱名一行,總超萬行 ──善導大師「念佛絕比」之文(五)
  6. 第38課:稱名一行,總超萬行 ──善導大師「念佛絕比」之文(四)
  7. 第37課:稱名一行,總超萬行 ──善導大師「念佛絕比」之文(三)
  8. 第36課:稱名一行,總超萬行 ──善導大師「念佛絕比」之文(二)
  9. 第35課: 一、彌陀光明,唯攝念佛──善導大師「唯攝念佛」之文(二) 二、稱名一聲,頓超生死——《觀經》「稱名往生」之文 三、稱名一行,總超萬行──善導大師「念佛絕比」之文(一)
  10. 第34課: 一、彌陀大悲,急救苦者──善導大師「溺水偏救」之文 二、彌陀光明,唯攝念佛──善導大師「唯攝念佛」之文(一)
  11. 第33課: 一、不顧貪瞋,稱名必生──善導大師「二河白道」之喻(二) 二、不論凡夫,只論彌陀──善導大師「凡夫入報」之文
  12. 第32課:不顧貪瞋,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二河白道」之喻(一)
  13. 第31課:不慮妄念,稱名必生 ──源信大師「不染污泥」之文(二)
  14. 第30課:不慮妄念,稱名必生 ──源信大師「不染污泥」之文
  15. 第29課:不問罪福,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不問罪福」之文(二)
  16. 第28課:不問罪福,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不問罪福」之文(一)
  17. 第27課:不問時節,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不問時節」之文
  18. 第26課:不擇眾機,稱名必生 ──法照大師「瓦變成金」之偈
  19. 第25課:諸佛作證,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諸佛舒舌」之文(二)
  20. 第24課: 一、名號本義,稱名必生──善導大師「六字釋」之文(三) 二、諸佛作證,稱名必生──善導大師「諸佛舒舌」之文(一)
  21. 第23課:名號本義,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六字釋」之文(二)
  22. 第22課:名號本義,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六字釋」之文(一)
  23. 第21課:本願不虛,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本願四十八字釋」之文
  24. 第20課:定業與助業 ──善導大師判「正助二業」明傍助業專正定
  25. 第19課:正行與雜行 ──善導大師判「正雜二行」勸捨雜行歸正行(三)
  26. 第18課:正行與雜行 ──善導大師判「正雜二行」勸捨雜行歸正行(二)
  27. 第17課:正行與雜行 ──善導大師判「正雜二行」勸捨雜行歸正行(一)
  28. 第16課:要門與弘願 ──善導大師判「要弘二門」而引要門入弘願(三)
  29. 第15課:要門與弘願 ──善導大師判「要弘二門」而引要門入弘願(二)
  30. 第14課:要門與弘願 ──善導大師判「要弘二門」而引要門入弘願(一)
  31. 第13課:聖道與淨土 ──道綽大師判「聖淨二門」而捨聖道歸淨土(三)
  32. 第12課:聖道與淨土 ──道綽大師判「聖淨二門」而捨聖道歸淨土(二)
  33. 第11課:聖道與淨土 ──道綽大師判「聖淨二門」而捨聖道歸淨土(一)
  34. 第10課:信機與信法 ──善導大師釋「機法深信」而棄自身歸彌陀
  35. 第9課:自力與他力 ──曇鸞大師釋「自他二力」而貶自力乘佛力(四)
  36. 第8課:自力與他力 ──曇鸞大師釋「自他二力」而貶自力乘佛力(三)
  37. 第7課:自力與他力 ──曇鸞大師釋「自他二力」而貶自力乘佛力(二)
  38. 第6課:自力與他力 ──曇鸞大師釋「自他二力」而貶自力乘佛力(一)
  39. 第5課:難行與易行 ──龍樹菩薩判「難易二道」而捨難行取易行(二)
  40. 第4課: 難行與易行 ──龍樹菩薩判「難易二道」而捨難行取易行(一)
  41. 第3課:善導大師思想概述
  42. 第2課:印光大師讚善導和尚(二)
  43. 第1課:印光大師讚善導和尚(一)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

  1.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臨終時示門第之法語)
  2.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辨食魚之法語)
  3.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妓女之法語)
  4.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四郎之法語)
  5.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重衡之法語)
  6.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忠綱之法語)
  7.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賴綱之法語)
  8.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無品之法語)
  9.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尼眾之法語)
  10.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信寂之法語)
  11.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隨蓮之法語)
  12.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道遍之法語)
  13.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乘願之法語)
  14.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聖光之法語)
  15.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隆寬之法語)
  16.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述《阿彌陀經》大意之法語)
  17.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從配流上洛之後開示之法語)
  18.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21~25)
  19.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16~20)
  20.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11~15)
  21.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6~10)
  22.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1~5)
  23.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白道之事)
  24.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三心料簡(一))
  25.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二部分21~總結)
  26.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二部分16~20)
  27.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二部分11~15)
  28.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二部分6~10)
  29.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二部分1~5)
  30.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46~小結)
  31.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41~45)
  32.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36~40)
  33.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31~35)
  34.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26~30)
  35.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21~25)
  36.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16~20)
  37.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11~15)
  38.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6~10)
  39.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1~5)

石家莊念佛開示

  1. 石家莊念佛開示(四)
  2. 石家莊念佛開示(三)
  3. 石家莊念佛開示(二)
  4. 石家莊念佛開示(一)

念佛往生開示

  1. 念佛往生(問答部分)
  2. 念佛往生開示(正文)
淨土宗
淨宗法師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淨宗法師 > 法談開示
top

法談開示

第3課:善導大師思想概述

淨宗法師2006年9月24日講於長春「般若寺」
 

 

為什麼學習善導大師思想的七點因素

       大家請合掌。

 

       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

 

       好,請放掌。

 

       上午我們講到為什麼要學習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把印光大師對善導和尚的讚歎共同學習了一番。總結起來,我們之所以要選學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我想有這麼七點因素:

 

       第一點,善導大師既然是彌陀化身,他的思想等於是阿彌陀佛親自宣說的。比較起來,其他大德善知識所宣說的淨土思想就不具備這個特點。我們既然要往生阿彌陀佛的淨土,當然要以阿彌陀佛親自所宣說的淨土思想作為我們的依準。

 

       第二點,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有「楷定古今」的作用。所謂「古」,就是善導大師以前的時代。「今」,就是善導大師那個時代。善導大師當時在唐朝的時候,為什麼要寫這部《觀經四帖疏》呢?大師本人在《觀經疏》裏有交待:是因為看到古今有不少法師對《觀經》做著疏和解釋,但沒有完全顯明佛的真實本意,沒有透徹,沒有深入,甚至還有一些誤解、錯解和曲解,經意不是那麼明瞭。《開經偈》所謂「願解如來真實義」,這「如來真實義」,特別是淨土法門,是「唯佛與佛乃能究盡」。所以,善導大師面對這個狀況很是憂心,因為這樣的解釋對於絕大多數的根機來講,有不堪修持的地方,佛的真實本意沒有完全暢明。所以,大師悲心殷重,就說:「我要重寫這部《觀經疏》,來楷定古今。」「楷」是楷正。「定」是決定它的是非。就是:從古到今對這部《觀經》解釋的,有正確的地方,也有錯解、誤解、曲解的地方,那麼,作為一個標準,把它定下來。

 

       歷代祖師的著疏,能有這種口吻,說「我要楷定古今」的,我還是沒有看到過。只有善導大師,他是彌陀再來,他就這樣說:「楷定古今。」而且,「楷定古今」所楷定的,不是一般的人,都是很有名的大法師的解釋。

 

       所以,這部《觀經疏》就成為我們的一個標準,就是說,其他的大德對於《觀經》乃至淨土教義的理解,或許還有不到的地方,不夠透達、不夠明瞭的地方,而善導大師的解釋究竟暢明佛意,沒有不透達、不明了的。我們以此為依準,心裏就踏實了。

 

       第三點,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是我們淨土宗的正宗傳承。

 

       法門傳承很重要,我們一般學習法門,尤其學淨土門,可能這個概念比較模糊,沒有什麼傳承的概念。因為這句南無阿彌陀佛誰都會念、誰都可以念,淨土法門好像也不必非要像禪宗那樣以心印心、像密宗那樣有嚴格的傳承關係,似乎顯得很鬆散。當然,這也說明它普及、易行、簡單,但是,並不是說我們淨土教法就沒有規矩、就沒有教理的組織結構──是有的。
中國的淨土宗,在善導大師的著作失傳之後,經過唐末,到宋、元、明、清這段時間,因為各宗的大德善知識(都是大權示現的一些人,或者是很有修持、很有德望的高僧),大家都感覺到:淨土法門是釋迦佛的出世本懷。所以,各宗各派的大德善知識都來弘傳淨土法門,都引導修學各宗各派的人來歸入淨土法門,這樣就形成了中國歷史上所謂「諸宗匯歸」,到最後都匯歸到淨土法門,一方面使得淨土法門極大地普及了,另一方面也使得淨土的宗義,特別是善導大師這一系的思想沒有傳承下來。像禪的思想、像天臺的思想……因為這些都是引導修禪的人、修天臺宗的人來進入念佛,自然就帶有方便,如果不帶有方便,他們的根性就不容易引導。於是就順著他們喜歡坐禪、喜歡觀心、喜歡學教的心態,讚歎說:「這個好。」然後引導說:「不過很難,你要進入淨土門。」

 

       所以,諸宗匯歸也使得各宗各派的思想對於淨土法門有了影響。

 

       淨土法門,一方面因為善導大師的著作失傳了近千年,另一方面,各宗思想都匯歸過來,所以,我們現在一般所接受到的淨土理念都比較駁雜。一般所說的,比如「教宗天臺,行歸淨土」,或者「教依賢首,行歸淨土」,也有的人「教宗般若,行歸淨土」,這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他對一代佛法的判教、認識,並沒有從淨土宗的角度來看,他是站在禪、天臺、華嚴……他們判教的立場,作為教理的依據;可是,在行持方面,他也覺得「我靠天臺的教觀、靠華嚴的理事無礙觀,我無法當生了生脫死,我最後還是要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樣繞了一個彎過來。所以,解門和行門之間不一致、不純粹。

 

       那麼,這些理念就對一般的修學淨土的人有了影響。所以,我們現在一提到淨土法門,往往都有各宗各派的影子存在。

 

       善導大師的思想不一樣,它很純粹,它的傳承關係是清淨的。從我們的本師釋迦佛,到龍樹菩薩,到曇鸞大師,到道綽大師,一直到善導大師,一脈相承(這些我會在將來的講課當中說明)。

 

       總之,我們知道善導大師的思想是我們淨土宗的正宗傳承,其他就不是這樣。我們學法要有傳承。

 

       第四點,同樣是淨土宗的傳承,曇鸞大師也是,道綽大師也是,為什麼不標榜「曇鸞大師的淨土思想」呢?曇鸞大師、道綽大師還是比較初期的,曇鸞大師的《往生論註》繼承了龍樹和天親的法脈,在我們中土是第一部系統性的解釋,它是解釋《往生論》的,對於淨土的教法做了教理上的闡述。

 

       不過,只有到了善導大師的時候,才叫「集其大成」,淨土的教法圓滿了,大成它的教義。所以,我們以善導大師作為整個淨土教法的代表,因為他的思想最豐富、最圓滿,不管是教理上的判釋,還是行持、儀規方面的建立和健全,都是最完備的,所以,善導大師是「大成淨土教者」。

 

       第五點,善導大師「大成淨土教」,建立了淨土宗。

 

       我們淨土宗,不管是研究佛教史的也好(現在文獻資料比較發達了,不像以前),淨土宗的行人也好,教內、教外,研究起來,公認:善導大師是淨土宗的實際創立者。

 

       這個「淨土宗的實際創立者」有什麼含義呢?即所謂開宗立教的人物,他就是這一宗門的旗幟。

 

       比如說天臺宗,是智者大師,如果要修學天臺的話,智者大師的思想就是一個標準,離開智者大師,談不上天臺宗;你要學華嚴宗的話,賢首大師、杜順和尚就是一個標準;你要學禪宗,達摩大師,乃至六祖惠能大師,下面「一花開五葉」,你不可能說超過六祖大師,六祖所講的就是一個規範。

 

       那我們學淨土宗,善導大師就是我們開宗立教的祖師,對於淨土宗有非常大的貢獻,也制定了萬世依行的標準。比如說,關於專修和雜修,在善導大師之前沒有這樣的判釋。善導大師說:「專修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雜修者,千中無一往生。」決定性地說明這一點,這就是特殊獨到之處。

 

       第六點,我們依據善導大師的教法,得到的利益不一樣──那就是必定往生,沒有任何不確定性。

 

       如果依據其他的大德善知識,未必能達到必定往生,因為他們所攝受的根機不一樣,他們或許是以能夠達到禪定一心的人作為宣說的對象,他們就說兩句話啦,說哪兩句話呢(這兩句話能嚇倒不少人)?說:「口念彌陀心散亂,喊破喉嚨也枉然。」這一聽啊,我們在炎熱的夏天就降溫了,一下冰涼了,我們喉嚨也沒有喊破,那更加枉然了──這是相對於禪定根機的人。很明顯,這兩句話是受到禪觀思想的影響,那麼,就不是引導我們這樣妄想紛飛的凡夫的,不是站在我們的立場所講的,我們就得不到利益了。按照他所說的,你說錯不錯呢?他有他的一套解釋方法,不是我們淨土宗的傳承,覺得:「你念阿彌陀佛,心裏沒有禪定,散亂,那怎麼可以呢?」所以,這種解釋不是淨土宗祖師的解釋。翻開我們淨土宗的論著,十三祖沒有這樣講的。那麼,我們也不能說他對、說他錯,只是他的立場不同,沒有站在淨土宗的立場上,沒有站在凡夫根機的立場,所以,在契理和契機方面略有欠缺。如果你聽信了,你往生就不定了,就打退堂鼓了。

 

       現在也有很多弘揚淨土的法師、知識,他們往往對淨土宗也設了一些條件和標準:「你念佛如果達不到一心不亂,至少要達到功夫成片;沒有達到功夫成片,至少要達到功夫成串;沒有達到功夫成串,至少要達到功夫成線。總之,達不到標準不能往生!」有一百零八個「不能往生」,「你不能這樣,不能往生;不能那樣,不能往生……」對照我們自己,我們這都做不到──當然有人能做到,也不妨說「都做不到」,可能少數人能做到,你按照他的思想來修行,你能達到他的標準,你肯定也可以往生。關鍵是我們達不到怎麼辦?

 

       依據善導大師的思想,沒有這些障礙,沒有這些恐懼和擔心。在《無量壽經》裏邊,法藏菩薩要發願的時候,說:「吾誓得佛,普行此願,一切恐懼,為作大安。」「我要成佛啊,我要讓一切的恐懼,為他作大安心。」我們最大的恐懼,就是說「我煩惱這麼多怎麼辦?我貪瞋這麼重怎麼辦?臨終沒法保持正念怎麼辦?萬一阿彌陀佛不來怎麼辦?」我們很多恐懼、擔心,那麼,這些還是要找到源頭──阿彌陀佛(法藏菩薩)為我們安心。

 

       善導大師把法藏菩薩的願心、阿彌陀佛的誓願功德完全展現出來。所以,我們依據善導大師的思想,念佛必定往生!他告訴我們:稱名念佛是「正定之業」,沒有任何不確定性。善導大師的話聽起來很舒服,他經常講:「易得往生」、「皆得往生」、「必得往生」、「容易往生」……,沒有一個遺漏。

 

       尤其結合我們當今的時代,第七點,就是契機不契機。

 

       我們一開始說明了,對於教法,各人所站的立場不一樣,所謂「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視角不同,效果就不一樣,描述也不一樣。比如說,站在天臺的立場、站在禪的立場,他有他各自的淨土觀。比如天臺宗,他就判西方淨土有所謂「四土」: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實報莊嚴土、常寂光土。他根據他的教觀而分定說:「哪種人往生到什麼地方……」他有他的立場,就得出這個結論。站在天臺的立場上,這個是正確的。

 

       可是,我們如果站在阿彌陀佛本願的立場,站在急救造罪凡夫的立場,那就不一樣了。

 

學淨土宗要把握兩個方向

       所以,我們學習淨土宗要把握兩個方向:

 

       第一,腳跟要站穩。

 

       腳跟怎麼站穩?你是什麼人,你要看清楚,你是什麼根機,你要看明白:我們本身是一個造罪凡夫──站在這個立場上。
       第二,目標要明確。我們盯住阿彌陀佛不會有錯。

 

       不然,你晃來晃去,「我是一個妄想紛飛的人,我一輩子修行,就想把我這妄想克服,我克服、克服、克服……克服了好多年也沒有克服得了。」耽誤了很多時間。你能克服得了最好啦,克服不了,又在起一個擔心、疑惑,「哎呀!我用了這麼多年的功夫,還是有妄想雜念,這豈不是完了?」這樣就產生了障礙。

 

       站在我們本來就是妄想凡夫的立場:這樣的凡夫、當下的面貌,有沒有得救之法?如果有,我就不必那麼擔心害怕了;沒有,我打破頭也得去找。

 

       那麼,現在就有。所謂「十方眾生」,包括一切上智、下愚、能靜心、不能靜心、有禪定、沒有禪定……男女老少,乃至三惡道裏面的眾生,全部都包括在內。我們大家如果讀過往生傳記,歷史上有記載的,很多動物,八哥鳥、鸚鵡、鵝、兔子、老鼠……,往生的很多。你說它有什麼功夫不功夫呢?

 

       所以,站在我們這樣的時代、根機的立場,我們來選修善導大師的淨土教法。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立足於彌陀本願名號

       好,下面我來說明第二點(第一點,「為什麼」,第二點,「是什麼」),簡略地介紹善導大師思想的特質,我分成了六段來跟大家說明,這個多少有一點教理性。

 

       第一點,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立足於彌陀本願名號。

 

       這是非常重要的。為什麼這樣講呢?因為很多人解釋淨土宗不站在這個立場,或者說沒有完全站在這個立場。站在什麼立場呢?多數是站在眾生心性的立場。

 

       當然,這兩種立場都是正確的。但是,有難易之分,有容易契入和不容易契入之分。

 

       如果站在眾生心性的立場,他就會這麼說:「『何期自性,本來清淨』,我們眾生的心性本來具足一切德能。」這個都是佛經中所說的,毫無疑問;「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我們都有,這是我們性德所具足的。那麼,雖然眾生的心性具足這些功德,不過,被妄想所遮蓋,修行的原則,就是把這一層妄想給拿掉,就經常打這個比喻:太陽光明四射,但是被烏雲所遮擋,我們把烏雲排除之後,自然是陽光明媚。太陽代表我們本具的佛性,烏雲代表我們貪瞋煩惱的妄念。你能把它排除了,佛性顯現了,哎,自然心地就明朗了。

 

       如果站在這個立場上,他的修持方向就不一樣了,他念南無阿彌陀佛是為了掃除妄想雜念,是為了還到自己的本源心地,以念佛作為一個方便手段,讓自己的心能夠悟得本源心地。這就是印光大師所講的:「拿橫超法門作豎出之用。」還是自力的法門,帶有自力的因素,不是阿彌陀佛佛力救度的法門。

 

       如果站在眾生心性的立場上,他要解釋起來,就比較玄妙,他解釋說:「因為我們眾生心性與諸佛菩薩平等無二,我們的心性是沒有時空的間隔,西方十萬億國土畢竟不出我們的一念心性。」

 

       我講這些,大家能聽懂嗎?能做到嗎?這個,文字上還是好懂,義理方面真要懂得親切,不容易。

 

       比如說「十萬億國土在我一念心性之內」,什麼樣的一念心性之內?這個「心性」,是指我們的真心、真性,不是指我們的妄想之心。我們每天埋沒在妄想當中,都是妄心用事,如果在這個妄心之內,不就六道輪迴了?──是指我們的一念真心。可是,這一念真心我們沒有悟到,雖然講在之內,結果還是覺得在之外。

 

       這些玄妙道理,如果教下很明白,他聽起來就親切;如果開悟了,他聽起來更加親切。所以,這只是一種解釋方法。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不這樣解釋。

 

       當然,眾生心性,也就是所謂的佛性,也就是所謂的真如實相,成佛是成了什麼呢?就是究竟圓滿地證得真如實相,不管是聖道門還是淨土門,最後的歸結是一樣的。

 

       不過,聖道門就像攻關戰,就以我們目前凡夫的身分,「你本來就是佛,你一定要悟得佛性」,然後悟後起修、乘性而修,自然地性德顯現──這個很難很難!因為我們天天被妄想所遮蓋,都是我執我見,都是貪瞋煩惱,都是為了自己的私心利益,所以這個太難了!

 

       善導大師所開顯的淨土法門,是一種置換法,很巧妙,是站在阿彌陀佛本願的立場。

 

       阿彌陀佛的本願,叫做彌陀的「修德」。佛教有兩個名詞:一個叫「性德」,一個叫「修德」。「性德」,一切眾生,包括一隻小螞蟻,它和諸佛相比,在佛性方面是平等的,「在聖不增,在凡不減」,這叫「性德」。性德,在成佛之後,就沒有自他的分別,我們都具備如來智慧德相,都有無量功德。

 

       但是,雖然這樣講,我們畢竟沒有開發出來,埋沒在裏面,得不到受用。不僅得不到受用,反而造罪造業、六道輪迴,可惜、可悲、可嘆!

 

       阿彌陀佛的「修德」是什麼意思呢?阿彌陀佛發大願、發大菩提心,是為十方眾生所發,說:「我代你修。」他的基礎也是因為我們眾生本來性體光明,有成佛的德能。所以,他的大願才可以和我們感通。那麼,他修行圓滿了,在佛的角度,「性德」完全彰顯。

 

       「修」就是修行的修,阿彌陀佛經過修行,圓滿了功德,所以,可以把他的「修德」迴向給我們、布施給我們。阿彌陀佛因地發願說:「我於無量劫,不為大施主,普濟諸貧苦,誓不成等覺。」「我一定要成為一個大施主,把我所修行的功德布施給那些貧窮的造罪凡夫。如果做不到這一點,我就不成佛!」所以,他是大施主,就是把他所修持的六字名號的功德毫無保留地奉獻給我們。

 

       祖師都很會打比喻,印光大師說:「我們凡夫的性德,就如同在礦之金。」你是黃金,不過這個黃金沒提煉出來,還在礦石當中。你把礦石拿出去賣,說:「這就是黃金,本來裏面就有黃金」,賣給人家──不值錢!賣不出黃金的價錢。


       那麼,阿彌陀佛的六字名號,已經是提煉純粹了,不是「9999」四個九的黃金了,是百分之百。如果四個九,那還是菩薩;成了佛,就圓滿了,百分之百的純金,無染的,是這麼一塊黃金。這個黃金的功德迴向給我們,我們只要稱念它!


       我們的妄想雜念,就它本身來講,是沒有根的,因為我們執著它,它就有了根──以一念執心作為根本。你執著它,它就能夠讓你顛倒、讓你輪迴、讓你下地獄。

 

       不執著它,兩個方法:

 

       第一個,我自己悟了,破了我執和法執,沒有執著,法性本空,這樣,它就無法起作用。你再多的罪業,無量無邊的罪業,所謂「眾生罪業,猶如霜露;般若智慧,猶如日光」,日光能夠化除霜露。你有智慧,真性智慧一旦升起,一切罪業當下化為烏有,這是以我們自己的修行達到這個程度。

 

       這種方法太難!我們開口就是人我是非。「我」,我們修來修去,就修一個「我」,念念都修這個「我」:「我走路」,一步兩步;「我吃飯」,一口兩口、好吃不好吃……甚至聽法也是「我來聽法」,都是在修這個「我」,哪有一念離開這個「我」呢?修得很堅固,比原子核還堅固,不能打破它。

 

       這是一種方法,要對治我執和法執之後,你才可以不被妄想執著牽引下地獄。

 

       第二種方法,就是一個掉包的方法,對置、調換,「我雖然是妄想凡夫,我沒有辦法打破它,我不管它,我把它扔掉,我把六字名號拿來。」這樣一來,根就沒有了!就很簡單。你不要抱住它不放。

 

       阿彌陀佛的名號,《無量壽經》也講了,能夠截斷眾生的生死根本──生死根本就是一念妄心。由這一念妄心,我們就在擔心很多:「哎呀,我有罪業,我有貪瞋,我有妄想,怎麼辦?」還是我來我去。那現在呢,把這一切投入阿彌陀佛的大誓願海,我不理它!一概交給阿彌陀佛去打發,「阿彌陀佛已經承擔我無量無邊的業障。我是罪業凡夫,我完全歸投阿彌陀佛」,我們稱念這句南無阿彌陀佛名號,生死根底當下就沒有了。

 

       這個很容易,所以稱為「易行道」。

 

       不過,這一點,有的人也有障礙,覺得交給阿彌陀佛不放心,這件事情抓到自己手上才放心,「我念佛念到現在,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師父,沒感覺!沒感覺、沒感覺……」他又不放心了。

 

       念南無阿彌陀佛,超越思議,不需要什麼感覺!我們諦信佛語,不懷疑!

 

       這正是善導大師解釋淨土教法的出發點、本源的地方。為什麼凡夫念佛能往生?他不會跟你講很多,「因為你本來就是佛,你本來就有佛性光明……」不會講這些,他只說一件事:「因為阿彌陀佛沒有騙你,阿彌陀佛為你發了願,你念佛就能往生。」

 

       如果阿彌陀佛騙了我們,那我們念佛就不能往生。

 

       阿彌陀佛成佛之前叫法藏菩薩,他發四十八大願,其中第十八願就賭誓我們說:「如果我法藏成佛的話,十方所有一切眾生,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有智無智、出家在家、有修行無修行……通通不論,只論一件事──稱我名號,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願生我的淨土,信順不疑,我就能夠讓他往生,我的名號本身就具有這樣的功德力量。如果我達不到這一點,我就放棄成佛,繼續修行,一直修到任何一個眾生,包括一隻鳥、一隻螞蟻,只要它願意,都能往生。」

 

       小鳥和螞蟻怎麼也能往生?這是它的一種特別的緣。它是三惡道的眾生,本來法緣很淡薄。它過去世乘急戒緩,道心比較強,但是持戒比較渙散,結果墮落在三惡道裏面。那麼,一旦因緣成熟,過去世熏習的道心種子就發動起來了(雖然是鳥,它也有因緣遇到佛法),把阿彌陀佛的誓願作為一個根本的依靠、依託,所謂「十方的眾生,你稱念我的名號,如果不能來往生,那我不成佛!我不成佛怎麼辦?我就繼續往下修行,一直修到我的名號裏面具足這樣的功德,任何人稱念,願意往生,都能往生,那樣我才宣佈圓滿。」

 

       十劫之前,在西方極樂世界,這尊佛就宣告說:「我成佛了!」「彼佛今現,在世成佛」,《阿彌陀經》和《無量壽經》就說:「這尊佛已經成佛十劫了。」

 

       「成佛十劫」代表什麼呢?就代表我們十方的任何一個眾生,我們的往生功德已經圓滿成就。

 

       我們想往生,就要有功德,靠罪過不能去往生──靠功德去!靠功德去,自己修又修不來,那就仰仗阿彌陀佛的功德力。阿彌陀佛為我們成就的六字名號功德,就是為我們往生而用,不是說等到我們臨終的時候他才成就,早在十劫之前就已經成就了。你願意領受、願意領取,就是你的。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面向造罪凡夫

       第二點,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以罪惡凡夫為攝受物件──立足於彌陀本願,面向於我們造罪凡夫。

 

       不像有些教法所講的,是以福善的聖人作為攝受對象,說:「你能夠修福業,你能夠行善法,乃至你能夠修戒定慧,得到聖果。」以這個為標準解脫生死,那我們就沒有希望了。

 

       善導大師的思想不是這樣,都是以「若佛在世,若佛滅後,一切造罪凡夫」這也是站在彌陀本願的立場所講的。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行法很簡單

       第三點,它的行法很簡單。

 

       既然站在彌陀本願的立場上,阿彌陀佛的本願只講一條:「你念我的名號來往生。」阿彌陀佛的誓願不會那麼複雜,阿彌陀佛當初發願,如果以誦經作為往生的行法,那就有很多的限制和障礙,比如說文革期間沒有經典,你怎麼誦?結果就不能往生啦;或者說雖然有經典,不識字也不能往生;或者說雖然有經典、也識字,但是沒時間誦,那也不能往生了。不管什麼樣的方法,只要講到一種,除念佛以外,都有所限制。這樣,救度眾生就不普及。比如說要打坐,「你打坐就能來往生,不管你心淨不淨,只要把兩條腿盤好就可以」,我看在座的很多人就不行,「哎喲喲,累呀!」盤不好,那完了;如果說以出家作為往生行法的話,那也有很多人不行,都漏掉了很多。

 

       所以,阿彌陀佛五劫的思惟,說:「我要找一個萬不漏一的方法,一個不遺漏地來救度他們。哎!稱我名號!」佛號誰都可以念!沒有說你不出家就不能念了,你照樣念,你念,照樣能往生;你不能盤腿,照樣念,念了也往生;你不識字,照樣念,念了也往生。

 

       我們到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不問別的,只問一個:念佛!「你念佛就有資格來,就錄取!」

 

       我曾經打過這個比喻:大家上船,上船的時候,檢票員就看一個:你有沒有拿船票。有船票,通通放行。

 

       結果有一個乘客跟檢票員無理取鬧:「檢票員,你看我長得漂亮不漂亮?」

 

       「我不看你漂亮不漂亮,你漂亮不漂亮跟上船沒關係。」

 

       「哎!你看我這個服裝怎麼樣?」

 

       他都不看。服裝跟上船也沒關係。

 

       「你看我的體重是不是太重了?太輕了?」

 

       這些他都不管。只有一件:你有沒有船票?你有票,就上船。

 

       所以,我們很多人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就問阿彌陀佛了:「阿彌陀佛,你看我這樣行不行、我那樣行不行?」阿彌陀佛都不講話,沉默。

 

       他只有一條:「你稱我名號就能往生!」

 

       你是出家人,就出家來念佛、出家往生;你受了五戒,就以五戒的身分來念南無阿彌陀佛往生淨土;你受了菩薩戒,就以菩薩戒的身分,儘量持守菩薩戒來念佛往生,這是你的根機;他沒有受菩薩戒,他沒有這個根機,他不敢受,如果他念佛,也可以往生淨土。

 

       所以,萬機不漏,沒有一個遺漏。

 

       第二點,這句名號本身,除了容易之外,還有殊勝的功德。

 

       阿彌陀佛要救度我們,他不是給我們一個羅漢的果位,也不是給我們一個菩薩的果位,佛的大悲心,「如果說我自己成了佛,結果讓你們只成阿羅漢,那麼我就是有私心,我就不能叫大慈大悲」,佛的本心是讓一切眾生成佛。阿彌陀佛成佛了,他要救度我們到極樂世界,是去成佛。六字名號裏邊完全具足了成佛所具備的一切功德,阿彌陀佛用六字名號把這一切功德無償地交給我們。

 

       就好像做父母的,千辛萬苦掙了一筆家產,現在孩子還小,「他將來怎樣成家立業、怎樣過日子呢?」父母很悲憫他,「就把我的所有財產濃縮在一張小支票裏邊」,說:「兒啊,這個就是父母的一份愛心,給你,你好好地保存、好好地受用。」那麼,這個孩子得到父母的支票,他就擁有了父母的財產,父母幾十年的心血和汗水都在這裏面。這是世間的一個比喻。

 

       阿彌陀佛是經過了五劫思惟和兆載永劫、不可思議長時間的難行苦行,種種的修行,圓滿了一切功德,就把它濃縮在六字名號裏面,交給你,說:「這個就是我為你修成的無上功德,你拿到之後,就可以免除三界六道的輪迴,可以直證無上正等正覺的果位。」

 

       結果我們這些小孩子呢(我們就是那個孩子),我們不認識,沒有智慧,就像那個小小的孩子,拿到這張支票,他又不認識字,他肚子餓了,喊「地瓜地瓜」,也不出來,「土豆土豆」,也不出來,「小米粥小米粥」,也不出來,「你看,這張紙有什麼用?我老爸給我的,說是很多錢,結果要什麼沒有什麼……」其實是他不會要,不是沒有,什麼都有!汽車、樓房都有。但是,他就是不認識,往旁邊一放,然後就出去討飯,誰給一個地瓜,就感到:「這個才實在!那個不實在,那張紙不管用!」

 

       我們很多人念佛就是這個心情,「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這個念了管什麼用啊?」覺得:「還不如我在那裏拜懺,拜了一身汗,大汗淋漓,哎呀!拜得很舒服,法喜充滿,多麼的好!」我們就把這句名號放到旁邊,認為:「我剛才拜的那幾十拜,是好的東西。」當然是好的,但相比之下,那只是一個地瓜,怎麼能比得上這張億萬金的支票呢?這句南無阿彌陀佛,是佛所有功德的結晶,你沒有智慧,你不認識,就當面錯過。

 

       而等這個孩子年齡漸漸長大,智慧慢慢開解,遇到一個人對他說:「孩子啊,你真傻!你爸爸給你留的這張支票,是多少多少億啊!」這個時候,他才認識,「原來如此!」這個時候,他當下就成為一個大富長者。在《法華經》裏也有這樣的比喻,叫做「衣裏明珠」,衣服裏邊裹了一顆明珠,他不認識、忘記了。

 

       所以,我們念佛,要懂得:這句名號就是阿彌陀佛所給我們的完全的功德。

 

       善導大師也就是站在這個立場上,教我們一向專念。我們要把它拿好,一向專念彌陀名號,不要放鬆,不要丟了這個無價的摩尼寶珠。

 

       往往很多人看不起六字名號功德,反而執著我們自己所修的一點點人天有漏的善法──那個怎麼能比呢?「我修布施,我做善事功德;你光念佛怎麼能往生?我這樣行善積德才能往生!」──完全大錯特錯!這個是知見上的根本錯誤。

 

       當然,我們應當奉持戒善,但是,要懂得它的層次,它跟六字名號相比,是不可相比的。

 

       所以,在行法方面,善導大師單刀直入,一句名號念到底。

 

       一般的講解淨土法門,他沒有悟到阿彌陀佛的本懷,也不瞭解這句名號就是最圓滿的功德,所以,他所提倡的往往就會夾雜,以諸行迴向求往生,這樣修、那樣修,萬善齊修(當然,是這種根機也很好;如果不能萬善齊修,甚至一善都修不了怎麼辦?),那麼,這些就離開了阿彌陀佛的大悲本懷(憐憫我們修不來這些複雜的修行,讓我們念佛)。我們再依這樣的方法,就困難了。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果位很殊勝

       第四點,善導大師的思想,一向專稱彌陀佛名,往生的果位是不是比較低呢?也有蓮友說:「你光念佛,也能往生,可能往生的品位比較低。我念佛之外,再加一部《金剛經》,我品位比較高。」是不是這樣呢?不是。相反,你念佛之外再誦別的經,覺得念佛不穩當,覺得念佛還有所不足,認為你讀誦這部《金剛經》能夠增加這句名號的功德,這豈不是錯誤了嗎?這句名號是貫通天地、無量光、無量壽的名號,連諸佛都不能增加,六字名號裏面什麼都有(《金剛經》,裏邊也有,難道阿彌陀佛不會《金剛經》嗎?),裏面有《金剛經》、有《法華經》,什麼經都有。如果我們覺得說「可能還有所不足」的話,這樣,我們的心就是雜。雜、不專、不純一,就是信仰不深入,就是不瞭解,就是懷疑心,這樣,往生不定。

 

       以善導大師的思想,凡夫之人專念名號,往生的地點是彌陀報土。善導大師在《觀經疏》裏說:

凡夫入報。

 

       這個從教理上解釋起來比較複雜,簡單講,淨土有化淨土和報淨土。化淨土是比較低劣的,報淨土是殊勝高妙的,是佛本身的境界,是很高妙的地方,沒有層次的差別,已經超越了三輩、九品這樣的品位階級差別,已經達到沒有品位階級的真實淨土的境界。我們專修念佛的人,直生彌陀報土。

 

       如果以天臺宗的教判,凡夫能往生,往生的地方也比較低劣,叫「凡聖同居土」,這是天臺的教判,這跟善導大師的思想有所差別。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平生業成

       第五點,以善導大師的思想,我們念佛,平生的時候「往生業成」,就是往生淨土的淨業成就,所謂講的「有把握了」、「能定下來了」,不是等到臨終,是我們現生、活著的時候,就往生之業定下來了,這叫「平生業成」。

 

       「臨終業成」是指哪種人呢?是指平時沒有遇到念佛法門,直到臨終才遇到這個法門,或者平時沒有專修念佛,直到臨終才發起信願心念佛,這叫「臨終業成」。

 

       以我們在座各位蓮友來講,如果我們大家現在接觸這個法門,就專修專念,一句名號念到底,善導大師說:「上盡一形,下至十念。」盡此一生,誓不退轉,那麼,這個念佛,稱為「正定之業」,就決定可以往生的,不會有不確定的因素。所以,在我們活著的時候,心裏就安穩了、決定下來了,這叫「平生業成」。

 

       關於「臨終業成」,就有人講了:「你雖然這樣念佛,但是臨終那一念如果把握不住,你可能就前功盡棄,可能沒有效果。」這是另外一種解釋,我們在下面的講課當中會把它詳細地分析一下。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現生不退

       第六點,善導大師的思想:我們在這個世界,現生就獲得不退轉,不要等待我們往生淨土之後(一般所講的「不退轉」,都是指我們到達極樂世界之後不退轉)。

 

       「不退轉」是指什麼呢?「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決定可以成佛,不退於佛果。

 

       依善導大師的思想,我們在此土就可以得到不退轉的果報。

 

       印光大師也有這樣的思想,印光大師就講:

果能生死心切、信得及,
不生一念疑惑之心,

 

       果然信願很懇切,不懷疑,專修念佛。

則雖未出娑婆,

 

       人的色報之身還在這個世界,但是:

已非娑婆之久客;

 

       我們不會在這裏久呆了,大命一終,就到淨土去了。

未生極樂,

 

       雖然我們還沒到達極樂世界,我們還這裏吃飯、睡覺、行住坐臥,但是:

即是極樂之嘉賓。

 

       我們的戶口在極樂世界已經安置了,已經是那裏的一員了。

       這豈不是在現生就獲得不退轉嗎?

       所以,善導大師的思想有這一特色。

 

總結

       這裏有六點,我們來總結一下。

 

       第一點,就是立足於彌陀本願。能往生、不能往生的根本原理,在於阿彌陀佛的誓願不虛假。你能信順,就能往生;你懷疑,你不專修念佛,往生就不定。這是第一。

 

       第二點,就是面向罪惡凡夫。這樣,我們心裏就安穩了。不是說一定要沒有妄想雜念、一定要達到什麼樣的功行,我們才可以往生、才達到標準、才夠資格。

 

       各位善男子、善女人!我們現在就夠資格啦,標準就夠了!為什麼?因為你是罪惡凡夫嘛,你是罪業凡夫,你就夠資格。


此話怎講呢?比如說,這個地方發了水災,我們去救災,什麼樣的人有資格來領救濟糧呢?就是家裏被水沖得一乾二淨,「你是窮光蛋,所以,你有資格來領救濟糧」。你不能說:「哎呀,我是窮光蛋,沒有資格來領。」你恰恰錯了!你最有資格來領布施。

 

       我們在六道輪迴之中,沒有功德,都是債務,所以,我們最有資格接受阿彌陀佛的救度!

 

       像一個病人,最有資格到醫院,健康的人沒有資格到醫院。他為什麼有資格到醫院?病病歪歪的,對不對?

 

       我們是貪瞋煩惱的罪業凡夫,我們有資格被阿彌陀佛救度,我們是阿彌陀佛誓願第一個要救度的眾生。

 

       所以,大家不要往後退,應該當仁不讓。不要覺得說:「我還差一點……」你看,阿彌陀佛站在那個地方,寶手下垂,拉著你說:「王居士,我抓的就是你!你要來往生!」

 

       「哎,我可能還不夠。」嚇住了,「我這樣就夠了嗎?我還沒達到清淨心,我還沒有怎麼樣,我不夠吧……」回去把手洗一洗、搓一搓,然後再跟阿彌陀佛拉拉手。

 

       阿彌陀佛等不及了!說:「你現在就夠資格啦,現在念佛吧!你現在就要發願來往生!」不是等你六十歲退休以後再夠資格,也不是等你吃了清口素再夠資格。你沒有吃素當然不好,但是,你不念佛就更不好了。現在沒有吃素,現在就要念佛!你現在又沒吃素,再不念佛,雙損失,素也沒吃上,佛也沒念到。

 

       所以,我們現在不要跟阿彌陀佛扭扭捏捏,覺得說:「我這樣還不夠、那樣還不夠,我要達到什麼程度……」給自己打分,「我這樣還差不多,整裝待發了,我可以到極樂世界去了……」那個都是錯誤的!因為那個都是我們自己的妄心用事,是我們想的一些標準──不是這樣!

 

       所以,面向罪惡凡夫,我們現在就是這樣的一個根機。

 

       這當然不是鼓勵我們造罪,是憐憫我們:「你造罪造業,可憐哪!所以你現在就要念佛,消罪消業。」然後心中向淨、向善,以佛的力量讓我們的內心減少貪瞋煩惱,求生西方淨土。

 

       第三點,就是一向專稱彌陀佛名。

 

       第四點,超生極樂報土。我們往生之後,果位非常高妙,到極樂淨土快速成佛,不歷階級品位。《無量壽經》說:「超出常倫,諸地之行。」第二十二願說:往生極樂世界,不是一地一地慢慢修行,頓超十地,「超越常倫」。「常倫」就是一般性的那種一地一地慢慢修。

 

       那麼,平生就決定往生,現生就獲得不退轉。

 

       明天我們就從龍樹菩薩的「難易二道」開始有次第地跟大家講解。

 

       好,大家請合掌。

 

       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

分享到
中華淨土宗協會
淨土宗文教基金會

110049台北市信義路五段150巷22弄41號
電話:02-8789-4818
傳真:02-8780-7050
E-mail:amt@plb.tw

捐 款 護 持

信用卡定期定額護持

本會推薦使用
前往

信用卡單筆護持

單次隨喜護持
前往

四大超商繳費護持

多元化的護持
前往

其他方式隨喜護持

匯款護持方式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