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五)
五、複習思考題
這一章學的是淨土宗教相判釋,主要說明三位祖師的教判,其中善導大師有「二藏二教判」,又在淨土門之內有「要弘分判」。我來簡略說一說幾個複習思考題。
1.為何形成諸宗的不同教判?
初學的人會有疑問:「搞那麼複雜幹什麼?他這樣判,你那樣判,各人都不一樣。都是佛法,判一樣不好嗎?讓後學的人方便一點。」他不知道其中的原因。
前面已經說過了,這裡舉了個例子。這是因為角度不同,橫看成嶺側成峰,所謂橫嶺、側峰是角度不同。
打個比喻,比如要建設樓房,各人的專業、角度不一樣,可以從不同的方面來說明:有的從樓房的結構來說明,有的從建築材料來說明,有的從建築工期來說明:從這幾個方面說都可以。實際上這幾個方面是相通的,說結構不能離開材料、工期,說材料不能離開結構、工期。也就是說,諸宗的教判,通達的人知道它們之間也有相通的地方,畢竟都是說佛的一代教法。
2.淨土教判比諸宗教判有何特別?
打個比喻,諸宗要解決的是怎麼建設樓房的問題。佛果就像一棟樓房,怎麼能得到佛的果位呢?要得到樓房,必須詳細瞭解這棟樓怎麼設計、建築,大概花多少錢,需要多少材料,先建什麼,後建什麼,工期安排,要計劃得很詳細,樓才能建起來。諸宗不管怎麼講,就是在講怎麼建這棟樓,各人修行得佛果,這樣修,那樣修,各有長處。淨土宗不是這樣,它的教判著重在哪裡呢?不管怎樣,建樓要有錢、要備料、要有勞力、要有時間等等。「我是沒有錢的人,現在沒有房子住,不懂得建房,又找不到人,什麼都沒有。現在是我有沒有房子住的問題。」這樣的人也能解決,讓他有房住,這是淨土門要完成的事。這樣的人有房住,那就好了,所有的人都有房住。這等於說佛果現成的,有房,這是淨土門要解決的問題。「我已經建好了別墅群,然後每人給一把鑰匙,都住進來!」佛果在極樂世界,是賜給我們的,六字名號就是房門鑰匙、房卡;我們拿來,不管貧富貴賤,房卡一刷就進門。我們念南無阿彌陀佛,不論善惡、智愚,念南無阿彌陀佛,極樂淨土就住進去了。
這是淨土教判直截、要害的地方,對眾生來講,聽起來特別明瞭。聖道門所講的,是有能力修行的人,那沒有能力修行的人怎麼辦?看天台、華嚴等諸宗的教判,對我們來講沒有用,它們是指導修行的;看淨土宗教判,就特別清晰,難易二道,易行道有門,聖淨二門,淨土門有希望,我們心裡不就很踏實了嗎?
3.或說淨土教判很簡單,不如法華、華嚴等諸宗教判之富麗、嚴密,故理論上劣於諸宗,當取法華、華嚴教判以配淨土行法,是這樣嗎?
《法華經》是五時八教,《華嚴》判五教十宗,展開是非常龐大的哲學理論體系。一般人認為,在理論上,淨土宗的教判理論要劣於諸宗,所以我們學習的人應當以法華或者華嚴的教判,配上淨土的行法。有的人有這種觀念,是這樣嗎?
其實不是這樣。他不瞭解教判,如果僅僅為了學習教判,就沒有意思了。古德、祖師判教的目的是為了擇法,是為了幫我們選擇修行的法門,指導我們獲得法門的利益;不是故意弄得很玄妙,很複雜,而是根據他們的目的。
當繁即繁,當簡則簡。天台的教判,不繁雜就解決不了問題,就應該繁細、嚴密。淨土教判用不著那麼複雜,很簡單就能解決問題,當簡就簡。
簡和繁哪個好?還是簡好。當然,各有優劣,真正說起來,「簡」,大道至簡。淨土果教,以簡馭繁,淨土法門是果地教,不是因地教。因地教就很複雜,因為還在因地,因地的眾生心念本來就複雜,眼界也很狹窄,路徑有很多複雜的狀況,所以必須很複雜。淨土法門是果地教,到了果地,一切都明朗了,哪裡還用那麼複雜。打個簡單的比喻,就像登山,從山腳往上登的時候,還在山窪裡,就非常複雜,一棵小樹、一個小彎就把你擋住了,路線圖必須畫得很細緻——走哪個彎,哪裡有棵樹擋住,旁邊怎麼樣,有條小河要怎麼過,旮旯怎麼走,肯定要弄得很細,然後拿圖慢慢上山。等到了山頂,往下一看,從哪裡過來的,非常簡單,朗然明白,沒有什麼能障礙你。
淨土法門是果教法門,以簡馭繁,如同登山,回望來時路,一切盡在眼底,就很清晰了。
以簡馭繁,「馭」是駕馭、統攝。淨土法門確實以簡馭繁,教判很簡略,行法也很簡略,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名號,所有萬行都在當中了。
行法很簡略,攝機也很簡略,以簡馭繁就是一法攝萬機;不像聖道法門是什麼法配什麼機,藏、通、別、圓,藏教攝藏教根機,通教攝通教根機。淨土法門,上至等覺菩薩,下至五逆謗法眾生,「高之不能超此外,卑之亦能預其中」,一法攝萬機,攝機也是以簡馭繁。這就是大手筆、大作略、大圓滿。佛法修行,密宗有大手印、大圓滿;一句阿彌陀佛,什麼都涵蓋在裡面了,一切不能出如來掌。
果證也是以簡馭繁。聖道門的果證也很複雜,斷五下,除五上,怎麼破見惑、思惑,破塵沙惑、無明惑,慢慢破,慢慢證,果證是很複雜、很細密的。淨土法門,五乘齊入報土,一到報土不退成佛,非常簡潔、簡略。
這一切都顯示淨土法門的高超。從教理來講,古德甚至說,六字名號含攝一大藏教,這不是以簡馭繁嗎?在世間辦事,看一個人有沒有智慧,不是看他怎麼盤心思、動腦子,多麼細密,而是往往很簡略的,這就是大智慧。比如辦奧運會,甄選一句口號,寫一篇《奧運會怎麼辦》,寫五十萬字很容易——不要,要五個字。要寫一句完整的標語口號寫不出來,很難啊!阿彌陀佛大智慧,在十方法界裡面,六個字——「南無阿彌陀佛」,從因到果通通都有了。說句題外話,中醫也是這樣,中醫很簡單,陰陽就把整個身體、變化、用藥包含在裡面了。
教以啟行,判教或者理論是為修行實踐服務的,所以理論和實踐應該相順,不可以相乖,不能相衝突。如果我們學淨土,求生西方,用天台、華嚴或其他宗的教判,就像牛頭不對馬嘴、圓木硬入方孔,一根圓的木頭要插入方孔,那進不去,不貼切。
4.略述淨土教判之優勝。
淨土教判優勝在哪些地方呢?這裡列了六點:
第一,約法平等。淨土教判,如果從法來講,聖道門、淨土門都平等,都是勝法,都是菩薩道,都是頓教。這好在哪個地方?這樣不會產生法門的爭執,因為大家都一樣,都是修菩薩道,都是勝法,都是頓教,從法來講是平等的。
從法來講是平等的,那怎麼能夠突出本宗呢?宗是尊、崇、主之義,宗怎麼能立起來呢?
第二,望機顯勝。約根機講,顯示出淨土法門的優勝。聖道法門判教當然也是如實判法,但對眾生根機來講,很可能有人心裡會不平衡,藏教、通教、別教、圓教,有的人也會提高自己:「我是圓教根機,既然判了四教,若我是藏教小乘根機,那多沒面子!」指導的人往往也會把自己拔高,學習的人往往都會有這樣的毛病。淨土門判法,聖道門、大乘菩薩道、頓教都行,我們這都有,好就好在這裡。望機顯勝,主要是就時代、根機和環境,緊扣這幾方面不脫離。聖道法門判教,純粹從教法來判,以這個教法,眾生自己戴帽子、找位子。眾生又沒有智慧,純講教法,要自己去選,自己是什麼根機也不曉得,帽子一戴,「我是頓圓根機,最高、最上乘根機」,他被虛妄心、驕慢心、虛榮心所蒙騙,自己找不準位子。淨土門判教首先把時代、根機、環境都列出來,在這種情況下,幫你選,是什麼時代,你是什麼根機。
第三,開放包容。「開放」是什麼意思呢?就是對聖道門開放,可以迴向求生淨土;也可不迴向:這就是開放。什麼叫「包容」呢?也認可聖道門的修行,證果都是平等的,能修行聖道門,證的果位跟往生淨土一樣、平等,使得他們在心態上是很平衡的。
第四,和合無爭。對整個佛法非常好地兼顧到了。雖判為聖道、淨土,這是從根機角度來說的,所以大家沒什麼好爭的。你是上根利智,能修聖道法門,這是你自己的判斷,仍然一樣可以成佛,這樣不就和合無爭了嗎?
第五,簡明實用。前面說一簡一繁,淨土判教非常簡潔明瞭,也特別實用;比較起來,聖道門不能說不實用,只是就某種根機來講,可能實用性要差一些,純學術、純理論多一些,因為是從教法立場上來著眼的。
第六,活力長存。什麼叫「活力長存」呢?就是說,它是活的判教體系、生命體系,可以永遠存續下去。比如說,在現在這個時代,天台、華嚴的教判思想、理論、著作都存在著,但是幾乎被束之高閣,無人問津,塵封大藏,塵土都堆滿了。在這個時代,對我們這樣的根機來講,它們的現實指導意義、活的生命力,大大退弱了,現在來學習,僅僅是一種學問。所謂判教,是為了指導我們修行的。
我曾經遇到一位學天台宗的法師,他很感歎:「天台宗怎麼弘揚不出去啊?」我說:「你怎麼能弘揚出去呢?你自己都是為了學習而學習,弘揚給誰啊?」他想想也對,為了學習而學習,為了弘揚而弘揚,所以弘揚不出去。要是不學習天台,天台就沒有了;為弘揚而弘揚,給了人家,人家又得不到實際利益,這樣的根機很難。像經濟學一樣,有需要,自然就有產品出來;沒有需要,怎樣給他都沒有需要。現在這個時代需要什麼?為什麼淨土法門能夠在末法時代大放異彩?是因為眾生有需要,所以活力長存。
關於教判方面,另外補充兩點:全備不全備,過時不過時。
第一點,全備不全備。
什麼叫「全備」呢?聖道法門的判教有可能不那麼全備,淨土法門的判教是全備的。為什麼?因為它簡略,不是聖道門就是淨土門。就好像地球,劃分東西兩半球,還有遺漏在外的嗎?不是東半球就是西半球,不是西半球就是東半球。你也可以劃分為七大洲、四大洋,這也是一種劃分方法;也可以按照多少國家或者島嶼來劃分,劃得越細就越可能漏掉。比方劃幾大洲,在哥倫布之前,可能美洲就被漏了。如果東西半球一劃分,就算沒有發現美洲,或者將來還會發現新大陸,那都沒關係。這樣的判教,自然能夠立於一個非常完整的系統中。
比如天台判教,在天台智者大師的時候,《大乘起信論》還沒有翻譯過來,後面翻譯的經典,有的或許在天台的判教系統中,比如藏通別圓的教判裡,有一席地位;有的或許很難給它確定位置,後面翻譯的經典和前面判教系統可能有點不那麼明確,後人可能需要修正。
淨土法門判教,再過一千年、一萬年還能適用,不是聖道門就是淨土門,不是自力就是他力,還有什麼好說的?
這就是全備不全備。當然,這是一個純學術的探討。
天台的教判也好,華嚴的教判也好,其實是不判淨土的,它們對淨土的他力沒辦法判,依它們的教不好判,因為它們是自力的,自力怎麼能判他力?它們只是在自力的範圍來判。蕅益大師《彌陀要解》裡也說,極樂淨土「教網所不能收,剎網所不能例」。判教要有很大的智慧,像大網把一切教法收進來,這是他的主觀願望。但是,像極樂淨土這種阿彌陀佛本願力所成就的淨土,教網收不進來,這是蕅益大師明文所說。這就遺漏在外面了,這正顯示祖師智慧高超的地方,「太高超了,離開了自力的範圍,我沒法判」。比如說牛頓力學,在地球範圍之內是可以的,但在更廣泛的領域,在地球吸引力之外就解決不了問題了,就要靠量子力學了。聖道法門這種判教,在自力範圍之內是很好的,但離開這個範圍就沒辦法判了。
所以,和聖道法門的判教相比,淨土宗的判教就有這些不一樣的地方,是無所遺漏的。同時,淨土判教又各置其位,比如判聖道門只是簡略的,並不在聖道門裡詳細分析。那讓給誰說呢?讓給天台、華嚴等他宗,讓給它們說。就像建房子一樣,我們的重點是:對沒房的人,鑰匙給他,讓他有住的地方。至於房子是怎麼建起來的,他反正也沒有錢,建不了,也沒那本事,講那麼多,他頭要大了。讓他進來住,他高興、歡喜就行。淨土判教,在聖道門這方面著力不多,因為引導的方向不在這裡,讓聖道門判教可以盡情發揮,互相留有空間。
第二點,判教過時不過時。
剛才也說了,諸宗判教是有可能過時的,淨土判教是永不過時的。因為淨土法門長存未來,不管到哪個時代,眾生都需要它來指導。
5.難行道的難度及特點。
說明一下,這個「難度」其實是非常大的。就像橫渡大海一樣,你都體會不到有多難,剛下海的時候還有一點力氣,可以三劃五劃,慢慢就沒勁兒了。但是,你覺得最難的時候,其實才起步。橫渡大海有多難?根本無法想像。要三大阿僧祇劫才能渡過生死大海、到達涅槃彼岸,這個難度無法想像。很多人在岸邊遊戲一下,覺得「我可以修行」。修什麼?誦經就是修行?打坐就是修行?拜懺就是修行?即使會入定,都不叫修行。
6.易行道的譬喻及特點。
7.難易的關鍵在哪裡?
難行道和易行道的關鍵在哪裡?就是自力和他力。關鍵就在於有沒有靠佛的力量,有了佛力一切不難,沒有佛力確實很難。有佛力還有什麼難的?沒有難的。有人講:「師父你告訴我,怎麼才能靠得上佛力?要靠上也怪難的。」
8.修行佛法一定是精勤辛苦的嗎?
我想大家都懂得了,有易行道、安樂門,不一定都要精勤辛苦的。這是破斥抱有固定觀念的人。
9.略述「難易二道」與「聖淨二門」。
10.略述聲聞、緣覺、菩薩修行次第及證果時間。
這些具體的內容大家可以自己去看。
11.聖道門修行要達到什麼程度才了生死?
也就是所謂「業盡情空」:斷見惑,斷思惑,斷塵沙惑、無明惑,一句話,就是業盡情空。善導大師講「人法二障遣雙除」,就是達到人無我、法無我,這就是聖道門修行證果的標誌。不是說會誦《地藏經》、會誦《法華經》就代表你證果,這談不上;你證到了人無我、法無我,但經典一句不懂,這就是證果了。六祖大師不識字,他不需要識字。
12.我們有能力今生斷盡煩惱嗎?能保證生生只進不退嗎?
這要各人自己回答,我的回答是「不行的」。至於有人回答說他能,我們也不能說他不能。我們自己要反觀覺照。
今生能斷盡煩惱、出離生死嗎?聖者再來,可能已經證了三果了,努力一下就證四果了,還是行的。實業凡夫,經典講那是不可能的。見惑是最基本的惑業煩惱,經中說「如斷四十里流」,四十里寬的河流要阻斷它,抽刀斷水水更流,怎麼能斷得了?這是斷,不是伏,伏住煩惱,它又長起來了,沒用。
能斷就使勁斷斷看;如果今生不能斷,那能不能保證生生只進不退呢?「我今生是斷不了,但來生我可以接著修啊。生命是無限的,我下輩子接著修,這輩子走了五里,下輩子再走五里,愚公移山嘛,我輩輩接著幹,總有可能把山移走。」其實,愚公移山給我們的啟示,最後還是靠他力,後來天帝被感動了,派神仙來把太行、王屋兩座山搬走了。為什麼?有可能會出現不孝的子孫:「前面的祖宗沒事幹,挖山,我不幹了!」這山不就永遠挖不了嗎?
我們這輩子可能還不錯,講修行;下輩子不需要了,忘了前一輩子,不孝子孫,不幹了。印光大師講過了,不往生西方非常危險,下輩子做人,還有可能,雖然很少;下下輩子再做人的,幾乎就沒有了。
13.有沒有煩惱不斷也能出生死、成佛道的法門?原理是什麼?
有人說:「我沒有辦法今生斷煩惱,也不能保證只進不退墮。我很可能退墮,因為我就是懶,容易退墮。不要說哪一輩子,我這一輩子就是退墮的。」就是這一輩子,我們自己看看,我們辦事情能夠只進不退嗎?我們都存在著退心。你職位上能只進不退嗎?不可能,一定要退休的。你工資能只漲不落嗎?不可能,到最後一定也要退休的。身體能只進不退嗎?不可能,一定是越來越衰老。沒有只進不退的。那你來生哪會只進不退呢?
「好,我做不到,那只有一個問題要問了:有沒有不斷煩惱也能出生死、成佛道的法門?」如果有這樣的法門,那我們就有分,還能喘口氣;如果沒有,那就死定了,佛法就不要修了。所以很多人原來信佛,後來不信了,信外道去了,為什麼?因為佛門裡找來找去找不到出路,都要斷煩惱才能出生死,他沒遇到不斷煩惱也能出生死、成佛道的法門。他想一想,「哎,我對佛雖然有感情,佛對我沒有恩德啊!那我只好去拜上帝了。」不是佛對他沒有恩德,是他沒有找到這個法門。原理是什麼呢?就是靠佛的願力。
對於這個題目,我相信,聽到的人,有的可能會砰然心動:「快點告訴我,有沒有這樣的法門——不斷煩惱也能成佛道的法門?我工作很忙,煩惱很重,修行很差,但我還想成佛,有沒有這樣的法門?」如果有人有這樣的想法,這個人有福了,有希望了。這個問題不用等我問出來,有人在修行路上自己心中就在問,但是不敢找人問,「怎麼可能有這樣的事?哪有這麼好的事,從來沒聽說過」。心中盼望:如果有這樣的法門,那真是太好了!像這樣的人,一遇到彌陀的救度,十拿九穩,馬上就進來了。
如果這個問題講完後他無動於衷,或者說「師父告訴我,把標準答案寫一下,我好背」,那就麻煩了。佛法很多是心的事情,有些事情是可以教的,淺層的、技術性的、知識性的可以教;有些事情很難教,或者說很難學,或者說也不用教。一些本質性的、根本層面的事情,是根機問題,是機緣成熟與否、因緣到沒到的問題。若沒到,怎麼教都困難,它不是技術性問題。
比如吃飯,可以教怎麼拿筷子、拿勺,是拿叉還是用手抓,盤子怎麼用。餓了要吃飯,這不用教,誰餓了都知道吃飯,這是本能。如果這還要教,教也學不會,因為他可能失去了這種功能、感覺。人在危險的地方,比如在懸崖旁邊,自然有本能要保護自己,怕掉下去。「告訴我在懸崖邊怎樣保持警惕性,這樣我才不會掉下去」,這怎麼教?小孩子可能沒有這種警惕性,在窗台上爬,掉下去了。如果是正常心智的人,根機成熟到一定程度,自然有這種本能。
但也不是說一切不可教。我們在無窮的流轉過程中,眾生遇法因緣各不一樣,可能有時候在某個層面被擋住了。比如我本人,以前從來不知道六道輪迴這件事,也不知道動物不可以殺、肉不應該吃,都是這樣吃,造罪造業。一旦有一天遇到佛所講的,當時一聽到之後,心裡馬上就說「噢,原來是這樣」。如果沒人告訴,永遠不知道;必須有人告訴,動物和人是一體的,一樣有生命,不能宰殺,有六道輪迴等等。如果沒人告訴,靠自己悟到這些,很難。有些方面是時機因緣問題。
如果聽到這樣的問題就怦然心動,能當下契入這個法門,那值得慶喜;如果有這個問題,還沒有很快契入彌陀救度法門,仍然可以待以時日。有的人一聽,「講這些沒用的話」,這種根機就太遙遠了;有的人正為這個問題煩惱著,那就比較接近了。
14.人間淨土是可以實現的嗎?
淨土門提倡往生極樂淨土,也有人對此有非議,提倡人間淨土。
我寫過一篇《關於人間淨土的問答》(見附錄三),大家可以參考。這個題目列出來就有它的意義。明確地講,人間淨土,我也希望它早日實現,但從道理、經證、事實上,很遺憾,肯定實現不了;不僅實現不了,而且世間會越來越穢惡、越來越末法、越來越墮落,這是大趨勢。
人間淨土,即使你一人發心,那是你的事;現在空氣污染指數越來越高,它是眾生的共業所感。這麼多眾生,如果都行五戒十善,都按佛法行事,都能「心淨則國土淨」,人間淨土就實現了。怎麼可能保證眾生都一樣呢?這是不可能的。娑婆世界眾生,經上講「是一千四佛所放捨者」,都是惡業眾生,他方世界諸佛所不容受,通通掃到娑婆世界來。娑婆世界已經定性了,是穢土。
希望在五濁惡世這樣穢染的地方,能夠相對和諧、繁榮、和平,幸福指數相對高一些,空氣指數更好一些,願望、目標都應該有,通過努力,短時間的、有限的目標也可以達到;但寄托「淨土」兩字只是表達心中的願望而已,並不代表真正的淨土。「淨土」有特定的定義和內涵,如極樂淨土,沒有生老病死就是淨土,人間能達到嗎?到淨土都蓮花化生,沒有男女之相;都是不退轉,都可以成佛,都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悉令如佛,這叫淨土。天宮都不叫淨土,人間和天上都沒法比。而佛經裡說是「三界火宅」,連天上都稱為「火宅」,這裡哪還有淨土?這就不要談了。
對「人間淨土」要怎麼看,講起來又是長篇文章,也不用多講。人間淨土有正面和負面兩種含義:
正面作用,表現在這個世間,「莊嚴國土,利樂有情」,希望這個世界更美好,更加適於居住,發大心,好好努力來做。
負面作用,如果不善於理解,過於誇大,甚至說「你幹嗎求生西方淨土?建設人間淨土不是很好嗎?心淨國土淨。你在消極逃避,這是不正常的」,如果這樣,就跨越了分限,這屬於典型的「外道相善,亂菩薩法」,完全違背了佛教教導。佛說這是穢土,他說是淨土;佛讓眾生求生西方淨土,他說不讓求生,這不就錯了嗎?佛說要厭離娑婆,他說要執著娑婆,這就不對了,這就是外道。為什麼是外道?因為離開了佛法的內容。為什麼說是「相善」?因為聽起來也挺好,叫你建設不是很好嗎?這樣就「亂菩薩法」,對淨土法門的弘揚很明顯是一個極大的障礙。
對此要怎麼做呢?個人覺得,應該求生極樂淨土。「建設人間淨土」,或怕名詞混淆,「建設和諧社會」,這個名詞還比較恰當。這裡不和諧,談不上是「淨土」。求生極樂淨土,以出世的心,做入世事業,對世界才有很大的助力作用。
15.求生淨土是消極、逃避,對現世無益嗎?
也有人批評說,求生淨土是消極、逃避,對現世沒有利益。我本人是求生淨土的,對「消極」「逃避」這兩個詞,我思考了,非常同意,我是消極,確實是逃避,但並不覺得有什麼負面作用。因為消極、積極是相對的說法,比如,行善積極,就代表造惡消極,造惡消極,就代表行善積極;造惡積極,就代表行善消極。比如往右走是積極,往左走不就是消極嗎?往右邊走就逃避左邊,但是向右邊是進步。
淨土法門也是逃避,逃避黑暗,逃避染污,逃避不安,逃避恐懼,逃避火宅,逃避謬論,逃避凡夫;走向成佛,走向淨土,走向光明,走向喜樂,走向幸福。
世間人不都是這麼逃避的嗎?只要離開甲地,往乙地去,對乙地就是進步,對於甲地就是逃避。人就是在運動當中,每人都是在逃避,就看你逃避什麼。比如說,如果這個房間有人在抽煙,充滿了煙霧,你不願意抽煙,那肯定會逃避。有人就想抽一口,那就是逃避清淨,走向染污。有人要喝酒,我們不願喝酒,就逃避迷醉;那他不想逃避,「我就要喝酒」,這是逃避清淨。
這種逃避是否對現實無益?答案明顯相反。走向光明,走向幸福,走向安樂,走向成佛,這個大利益對現實絕對有利益。比如,這裡著火了,你要不要逃避?肯定逃避,逃避一步就利益一步,逃避五步就利益五步,逃避越遠,利益越大。當下就是現實利益,沒有說對現實沒有利益的。我們求生西方淨土,對這個世界利益特別大:個人身心安樂、幸福,幸福、安樂的身心會影響周圍的人,會減輕社會的壓力。這個社會現在壓力特別大,怎麼減輕壓力?只有往生淨土,打開壓力閥,往淨土釋放,就減輕了,非常好;而且能把淨土的光引到這個世界來。
這個世界的人沒見過淨土,沒見過就代表沒有嗎?沒見過是因為沒眼睛,要會看。說春天,誰見著春了?春是什麼樣子的?春是見不著的。春見不著嗎?春天一到,一看,每一片綠葉不都是春天嗎?春不就在這兒嗎?「在哪兒啊?」在樹梢之上,在綠葉之中,每一片綠葉都是春的化身,都是春的氣息和生命。要見春,就要從綠葉來看。佛沒見著,極樂世界沒見著,念佛人就是春天的綠葉,從這就能見著,這就是極樂世界。你見不著是你沒看到,把樹葉子打開化驗都沒有在裡面找到春,因為你不會看。念佛人在這個世界被稱為「人中芬陀利花」,就是阿彌陀佛的代表,就是阿彌陀佛的化身,就是淨土的縮影。有這麼多念佛人在旁邊你還見不著?
所以,我們求生淨土,有這麼多人莊嚴這個世界,減少這個世界的染污,淨化人類的心靈,對世界有非常大的利益。
俗話說「退一步海闊天空」,這句話,六十歲的人體會更深。年輕人只知道進步,不知道退步。其實進步還是很淺顯的,進步不需要學習,使勁往前拱,使勁往前擠,誰都會;退步是需要學習的,會抽身而退,就是有智慧。退一步海闊天空,那我們退到極樂,整個十方法界就展現在面前了。如果不退,老是在擠,蝸牛角上一決雌雄,石火光中一較長短,老是在一個小地方計較。退是退到合適的地方。
16.略述聖淨二門的不同特點。
17.略述淨土大乘超越聖道大乘之處。
18.相對淨土頓教,聖道頓有什麼不足?
19.略說三師教判各自特點,正用者為何?
20.什麼是「要弘分判」?什麼是「要弘廢立」?略說其二轉方便。
從16題到20題大家都可以看書。
再補充兩個疑問。
21.關於「廢立」。
前面佈置了思考題,說「要弘廢立」的「廢立」。
「廢」這個字聽起來有點刺耳,有人聽到就說:「啊?你敢講把佛法廢了?你真是不得了啊!」有人這樣批評。他不知道,這不是我們先講的,而是智者大師先講的。天台教判說「為實施權,開權顯實,廢權立實」,「廢立」是智者大師先講的。「是智者大師講的?那我發言過早」,他有了一個概念,但是他心裡的問題還沒解決:「怎麼這麼講?怎麼叫廢呢?既然要廢,那幹嗎要說呢?」他也沒考慮定散二善。
很多事情打比喻才說得清楚,打比喻一聽就很明白。先說明一下,有三點:
第一,廢前有用故。為什麼還要說?在廢之前有作用,當然要說。
第二,廢時未至故。廢的時間還沒有到,就不能廢。
第三,已廢顯立故。通過「廢」,才能把要「立」的法門確立起來。
有這些作用,才要說。
打個比喻,智者大師講《妙法蓮華經》,用蓮花的三個階段說明:
第一個階段,「為蓮故華」。首先長蓮花,蓮花包著蓮子,目的不是為花好看,而是收裡面的蓮蓬子,這叫「為蓮故華」。蓮花瓣是要廢的,但是現在一開就廢,那將來哪有蓮子收呢?這時就不能廢,蓮花瓣得把蓮蓬包在裡面。
第二個階段,「華開蓮現」。此前還不知道裡面有蓮蓬,蓮胞胎在裡面包著,根本都不清楚;現在一打開,蓮蓬就出現了。這時還沒到廢的時候。
第三個階段,「花落蓮成」。最後蓮子成熟,蓮瓣脫落,「廢權立實」,「花落蓮成」,蓮蓬孤立出來了,這就是真實教法。
如果以《觀經》來講,定散二善是蓮花瓣,說十三定觀、三福九品,修定善、散善,是方便教法,開始講時真實的還包在裡面,不知道要說什麼;慢慢說到「華開蓮現」,裡面講到下輩三品,前面十三定觀的蓮花瓣打開了,三福蓮花瓣也打開了,然後講到念佛,這叫「華開蓮現」;最後付囑持名時,定善十三觀、散善三福的蓮花瓣脫落,說「持無量壽佛名」,這叫「廢權立實」。
如果以建築來講,做柱子要釘版型,往裡面澆灌水泥,版型是方便,是要廢的,「要廢的,那幹嗎還要釘版型?」不釘版型能澆灌柱子嗎?為了澆灌柱子,所以要釘版型。水泥澆進去,還要保養一段時間,水泥凝固成型,版型就要卸掉——廢了。「廢」是因為這個原因,有這個作用。
也像登船,船很高,要架梯子,或離岸有距離,拿登橋廊往上一放,才可以過去。當然,這是一個過程,開始沒有還不行;有了之後,也不能在橋上站著,得走過去上船;要開船了,這時欄板就收起來,不可能還放在那裡。這中間有必然的次第關係。
定散二善的作用,可依此來理解。
22.再辨一下聖淨二門、要弘二門的這個「門」的意義。
為什麼提這個字呢?因為道綽大師判聖淨二門時,並沒有說「聖淨二門」,而是說「一謂聖道,二謂往生淨土」;「門」只說了一次,「唯有淨土一門可通入路」,門就在淨土這個地方,他沒有說「聖道門」,只說「淨土門」。善導大師說「要門」,但沒說「弘願門」,而是說「弘願」。這些都很有意義。說「要門」「弘願門」,特別是善導大師的書,說「一句一字不可加減」,「他沒說弘願門,你就敢說弘願門,怎麼能隨便說呢?」「弘願是門,要門也是門,兩者都是門,不都平等了嗎?」
大家要考慮,「門」有不同的意思。我們所講「要弘二門」的「門」,和聖道門的「門」以及要門的「門」,不是一個「門」。「門」有門徑和門類兩種含義。聖淨二門的「門」是門類的意思,要弘二門的「門」也是門類的意思。就是分門別類的意思,這樣講起來比較容易簡略表達:淨土算一門,聖道算一門;要門算一門,弘願也算一門。
如果以本來設定名相的「門」,它不是門類的意思,而是門徑的意思。「唯有淨土一門可通入路」,門徑是通路,是開門、關門的「門」,以這個門為出路。要門的「門」是出路的意思,是門徑的意思,能入之門是定散二善,所入之要是一向專念。為什麼用「要門」這個名相呢?善導大師立名相也有來源、依據,立要門,講《觀經》,密切相關的是最後結尾,阿難問:
此法之要,當云何受持?
阿難聽了《觀經》,他感到:「雲裡霧裡這麼多,找個要點,讓我能受持,得到一個門,讓我可以進去。講了這麼多,要點在哪裡?」當然,他是示現的。釋迦牟尼佛就講:
阿難,汝好持是語,
持是語者,即是持無量壽佛名。
「持無量壽佛名」是整部《觀經》的法要。這個法要怎樣到最後達到「持無量壽佛名」呢?就是通過前面的定散二善引導。所以定散二善是能入之門,一向專念是所入之要。這就是「要門」兩個字對我們的啟發。
弘願本來就是所入的地方,不能再當作能入的門;論門類是可以的。弘願就到淨土了嘛,已經到家了,進了房子了;要門是開門的地方。「唯有淨土一門可通入路」的「門」,也是門徑的「門」。「聖道」這個詞用得非常好,道就是還在半路上,還在路上走,走啊走,要走回家。到了門口,怎麼樣?「僧敲月下門」,聖道走到後來,就走到了淨土門,要敲了——迴向求生西方淨土。
所以這些詞用起來很考究。我們講的「門」,有門徑和門類的差別。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