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談開示

  1. 「二河白道喻」給念佛人的啟發
  2. 《示病友》講記(二)
  3. 《示病友》講記(一)
  4. 愛的建設
  5.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
  6. 學法「十二防」
  7. 出家「三隨」「三不」
  8. 如何面對法義之爭
  9. 認識「觀世音菩薩」
  10. 淨土法義的修學次第與弘法原則
  11. 淨土思想的善導者
  12. 《觀經》教眼
  13. 純粹的淨土宗(三)
  14. 純粹的淨土宗(二)
  15. 純粹的淨土宗(一)
  16. 學僧工作 愛心為本
  17. 好好照顧自己
  18. 惜福與環保
  19. 念佛與做人
  20. 三好念佛人
  21. 做事與念佛
  22. 不問罪福 稱名必生
  23. 關於道場的軟硬體建設
  24. 下品下生之安心
  25. 宗風學習(三)
  26. 宗風學習(二)
  27. 宗風學習(一)
  28. 彌陀之家 愛心為本
  29. 於「弘願寺」為蓮友開示
  30. 為「福聖寺」常住僧眾開示
  31. 書讀百遍 熏法入心
  32. 如何讓法義入心──多聞熏習
  33. 流通法寶即是做彌陀的手足
  34. 南寧問答
  35.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四)
  36.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三)
  37.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二)
  38.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一)
  39. 淨土宗特色
  40. 淨土宗宗旨(二)
  41. 淨土宗宗旨(一)
  42. 人生之目的
  43. 答網上蓮友問(三)
  44. 《佛說阿彌陀經》淺釋(下篇)
  45. 《佛說阿彌陀經》淺釋(中篇)
  46. 《佛說阿彌陀經》淺釋(上篇)
  47. 淨土宗行人的時代感與使命感
  48. 「淨土宗如理論答七要事」概述
  49. 湖北仙桃彌陀寺念佛法會開示(三)
  50. 湖北仙桃彌陀寺念佛法會開示(二)
  51. 湖北仙桃彌陀寺念佛法會開示(一)
  52. 於「淨土宗中山念佛會」答蓮友問
  53. 於「淨土宗中山念佛會」開示
  54. 於「弘願寺」為僧眾開示
  55. 弘願寺「護法聯誼會」皈依開示
  56. 弘願寺「護法聯誼會」開示(二)
  57. 弘願寺「護法聯誼會」開示(一)
  58. 淨土宗如理論答七要事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

  1.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十二)
  2.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十一)
  3.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十)
  4.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九)
  5.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八)
  6.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七)
  7.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六)
  8.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五)
  9.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四)
  10.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三)
  11.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二)
  12.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一)

《淨土宗概論講記》

  1.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八)
  2.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七)
  3.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六)
  4.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五)
  5.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四)
  6.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三)
  7.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二)
  8.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一)
  9.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
  10.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九)
  11.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八)
  12.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七)
  13.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六)
  14.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五)
  15.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四)
  16.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三)
  17.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二)
  18.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一)
  19.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
  20.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九)
  21.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八)
  22.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七)
  23.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六)
  24.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五)
  25.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四)
  26.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三)
  27.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二)
  28.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一)
  29.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
  30. 《淨土宗概論講記》(九)
  31. 《淨土宗概論講記》(八)
  32. 《淨土宗概論講記》(七)
  33. 《淨土宗概論講記》(六)
  34. 《淨土宗概論講記》(五)
  35. 《淨土宗概論講記》(四)
  36.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
  37.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
  38. 《淨土宗概論講記》(一)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

  1. 第43課:釋去普通疑惑(三)
  2. 第42課:釋去普通疑惑(二)
  3. 第41課: 一、三經要點(二) 二、答疑(一)
  4. 第40課: 一、善導大師淨土思想特色 二、三經要點(一)
  5. 第39課:稱名一行,總超萬行 ──善導大師「念佛絕比」之文(五)
  6. 第38課:稱名一行,總超萬行 ──善導大師「念佛絕比」之文(四)
  7. 第37課:稱名一行,總超萬行 ──善導大師「念佛絕比」之文(三)
  8. 第36課:稱名一行,總超萬行 ──善導大師「念佛絕比」之文(二)
  9. 第35課: 一、彌陀光明,唯攝念佛──善導大師「唯攝念佛」之文(二) 二、稱名一聲,頓超生死——《觀經》「稱名往生」之文 三、稱名一行,總超萬行──善導大師「念佛絕比」之文(一)
  10. 第34課: 一、彌陀大悲,急救苦者──善導大師「溺水偏救」之文 二、彌陀光明,唯攝念佛──善導大師「唯攝念佛」之文(一)
  11. 第33課: 一、不顧貪瞋,稱名必生──善導大師「二河白道」之喻(二) 二、不論凡夫,只論彌陀──善導大師「凡夫入報」之文
  12. 第32課:不顧貪瞋,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二河白道」之喻(一)
  13. 第31課:不慮妄念,稱名必生 ──源信大師「不染污泥」之文(二)
  14. 第30課:不慮妄念,稱名必生 ──源信大師「不染污泥」之文
  15. 第29課:不問罪福,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不問罪福」之文(二)
  16. 第28課:不問罪福,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不問罪福」之文(一)
  17. 第27課:不問時節,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不問時節」之文
  18. 第26課:不擇眾機,稱名必生 ──法照大師「瓦變成金」之偈
  19. 第25課:諸佛作證,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諸佛舒舌」之文(二)
  20. 第24課: 一、名號本義,稱名必生──善導大師「六字釋」之文(三) 二、諸佛作證,稱名必生──善導大師「諸佛舒舌」之文(一)
  21. 第23課:名號本義,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六字釋」之文(二)
  22. 第22課:名號本義,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六字釋」之文(一)
  23. 第21課:本願不虛,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本願四十八字釋」之文
  24. 第20課:定業與助業 ──善導大師判「正助二業」明傍助業專正定
  25. 第19課:正行與雜行 ──善導大師判「正雜二行」勸捨雜行歸正行(三)
  26. 第18課:正行與雜行 ──善導大師判「正雜二行」勸捨雜行歸正行(二)
  27. 第17課:正行與雜行 ──善導大師判「正雜二行」勸捨雜行歸正行(一)
  28. 第16課:要門與弘願 ──善導大師判「要弘二門」而引要門入弘願(三)
  29. 第15課:要門與弘願 ──善導大師判「要弘二門」而引要門入弘願(二)
  30. 第14課:要門與弘願 ──善導大師判「要弘二門」而引要門入弘願(一)
  31. 第13課:聖道與淨土 ──道綽大師判「聖淨二門」而捨聖道歸淨土(三)
  32. 第12課:聖道與淨土 ──道綽大師判「聖淨二門」而捨聖道歸淨土(二)
  33. 第11課:聖道與淨土 ──道綽大師判「聖淨二門」而捨聖道歸淨土(一)
  34. 第10課:信機與信法 ──善導大師釋「機法深信」而棄自身歸彌陀
  35. 第9課:自力與他力 ──曇鸞大師釋「自他二力」而貶自力乘佛力(四)
  36. 第8課:自力與他力 ──曇鸞大師釋「自他二力」而貶自力乘佛力(三)
  37. 第7課:自力與他力 ──曇鸞大師釋「自他二力」而貶自力乘佛力(二)
  38. 第6課:自力與他力 ──曇鸞大師釋「自他二力」而貶自力乘佛力(一)
  39. 第5課:難行與易行 ──龍樹菩薩判「難易二道」而捨難行取易行(二)
  40. 第4課: 難行與易行 ──龍樹菩薩判「難易二道」而捨難行取易行(一)
  41. 第3課:善導大師思想概述
  42. 第2課:印光大師讚善導和尚(二)
  43. 第1課:印光大師讚善導和尚(一)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

  1.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臨終時示門第之法語)
  2.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辨食魚之法語)
  3.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妓女之法語)
  4.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四郎之法語)
  5.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重衡之法語)
  6.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忠綱之法語)
  7.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賴綱之法語)
  8.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無品之法語)
  9.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尼眾之法語)
  10.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信寂之法語)
  11.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隨蓮之法語)
  12.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道遍之法語)
  13.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乘願之法語)
  14.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聖光之法語)
  15.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隆寬之法語)
  16.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述《阿彌陀經》大意之法語)
  17.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從配流上洛之後開示之法語)
  18.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21~25)
  19.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16~20)
  20.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11~15)
  21.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6~10)
  22.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1~5)
  23.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白道之事)
  24.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三心料簡(一))
  25.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二部分21~總結)
  26.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二部分16~20)
  27.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二部分11~15)
  28.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二部分6~10)
  29.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二部分1~5)
  30.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46~小結)
  31.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41~45)
  32.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36~40)
  33.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31~35)
  34.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26~30)
  35.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21~25)
  36.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16~20)
  37.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11~15)
  38.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6~10)
  39.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1~5)

石家莊念佛開示

  1. 石家莊念佛開示(四)
  2. 石家莊念佛開示(三)
  3. 石家莊念佛開示(二)
  4. 石家莊念佛開示(一)

念佛往生開示

  1. 念佛往生(問答部分)
  2. 念佛往生開示(正文)
淨土宗
淨宗法師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淨宗法師 > 法談開示
top

法談開示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妓女之法語)

       這一段也是非常的好。法然上人是大勢至菩薩化身,我們近代的印光大師也是大勢至菩薩化身,這兩位善知識,很多地方講的話都很一致。我讀到這段法語,就想到《印光法師文鈔》裏的一些法語。

 

       妓女,就是她的職業了,我們這裏講就是青樓,墮入青樓了。

罪障實不輕,酬報亦難料。
依過去宿業,得今生惡身;
依現在惡因,感當來惡果,此事無疑。

 

       上人很沉重、很慈悲,首先開示說:「哎呀!既然墮落成這樣子,罪障實在不輕。現在既然罪障不輕,未來所酬還的果報,實在難以預料,兇險得很。」

 

       「以過去宿業,得今生惡身」:為什麼人家都可以家庭美滿,有良好的職業,有尊嚴的身份,而墮落青樓的妓女,為什麼有這樣的惡業之身呢?是因為過去的宿業。過去的業,感現在這樣的果;現在又造惡因,惡性循環,感當來的惡果,「此事無疑」。

 

       往往我們都在惡性循環當中,惑、業、苦,迴圈再三。「惑」就是無明,惑業。由惑就造業,由業就受苦。受苦又想離苦,離苦又沒有正確的智慧和方法,還是在迷惑當中。離苦,反而是又造了更大的惡業,惡業又受更大的苦惱。

 

       比如說過去因為惑,不懂得因果的道理,一個人很吝嗇,造了吝嗇的業,今生就得貧窮的果報;他又不願意貧窮,要離苦,怎麼辦呢?去偷、去貪,他又是惑,又不懂得要佈施,不懂得按照佛法的道理來行善積德,不懂得這個,去偷、去貪,結果這個業又帶來更大的苦,判去坐牢;坐牢,他又想離開牢房,怎麼辦呢?他要越獄,你說怎麼可以啊?所以,往往眾生就在這個世間裏邊都是惡性循環。

 

       《無量壽經》裏就講:「從苦入苦,從冥入冥。」從苦惱走向更加苦惱,從黑暗走向更加黑暗。這個就是眾生的現狀。如果沒有阿彌陀佛救度我們,我們通通如此。所以,上人很悲歎。第二段,很慈悲地勸導:

若此業之外,有度世計略,
則速離此惡緣;
若無度世計略,有不顧身命之志,
亦可捨此惡業;
若既無度世計略,亦無捨身命之志,
則應唯任此身專念佛也。

 

       三段。首先勸她還是要棄惡從良。如果說在這個惡業之外(這是不好的職業)有度世計略,你還有生活的手段,有生活的來源,那怎麼樣?應該「速離此惡緣」,你就不要做這個事了。這個如果做不到呢?

 

       「若無度世計略」:除此之外,毫無長處,沒有辦法糊口。不過你還有辦法。哪一個?

 

       「有不顧身命之志」:「寧願餓死,我也不做這個」,「不顧身命」,有這樣的志向,也可以捨此惡業。這個叫烈女子,這個是有強烈的志向的人,也可以不被這個干擾,捨此惡業。如果這兩點都達不到:

 

       「既無度世之計略,亦無捨身命之志」:那怎麼辦呢?還有得救的辦法,最後的一招:

 

       「唯應任此身專念佛也」:那也只好這樣,只好如此了。雖然如此,不是讓我們在紅塵當中墮落下去,「任此身而念佛」,這個也是尊貴的念佛人,同樣是尊貴的念佛人。

 

       一樣的,漁民也一樣,農民也一樣,農民你說讓他不打農藥,能不能都做到呢?那是做不到的。那也只好「任此身」,任這個農民身,來念佛了;漁民不打魚也不可能,只好任此身而念佛也。

 

       所以,阿彌陀佛的救度,是給我們苦惱的眾生最後的安慰。如果沒有這個法門的話,所有這些,漁民、農民,像這個妓女啦,我們犯過過失啦,心中就恐懼,緊張不安,沒辦法得到解脫。

阿彌陀佛為如汝等之罪人發起弘誓,
其中有女人往生願。
是故,女人是本願之正機也,
念佛是往生之正業也。
應深發信心,敢勿卑下。

 

       阿彌陀佛發的願,尤其是憐憫罪人。四十八願當中,第三十五願就是「女人往生願」,專門為女人發了一條願。「十方眾生」裏面包括了女人哪,為什麼要專門為女人發一個願呢?女人疑心特別重,相對來講,罪障比較深重,疑惑心又重。所以,佛特別慈悲憐憫,專門發了一條「女人往生願」。

 

       「是故,女人是本願之正機也」:難怪現在念佛的弟子當中,女的特別多,學佛法的,往生的傳記,我們這次編的第三集《念佛感應錄》,我也算了一下,男居士沒有多少,男的少,女的多,確實女的多。所以,女人是「本願之正機」。大家講女權哪,要男女平等啊,在極樂國、在阿彌陀佛本願裏面,男女不平等,女的第一名,在前面,是「本願之正機」。

 

       「念佛是往生之正業也」:「你們是正機,你們得到這樣的法,往生的正業」。

 

       「應深發信心,敢勿卑下」:勸導她們不要自己往後退墮。「哎呀!我大概不夠份吧!像我這樣的人……」有人說:「哎呀!女人到有的地方去,有的道場都不接受,連世間的道場都不接受,何況阿彌陀佛極樂淨土呢?」極樂淨土跟世間就不一樣。

不論罪之輕重,
唯仰本願而念佛者,
即雖任何柴扉苔筵,不嫌其處。
臨終之時,
阿彌陀佛,與諸聖眾,
共來引接故,不可有疑。

 

       阿彌陀佛的救度法門,淨土法門,念佛法門,不討論罪的輕重,「不論」是不討論、不問,不管這件事,這件事與它無關,所以「不論」。罪輕、罪重我們都念佛,罪輕也念佛,罪重也念佛。

 

       「唯仰本願而念佛」:仰靠彌陀的誓願而念佛。不管你是住在什麼樣的卑賤的地方,「柴扉」就是茅草屋、小柴門,就是卑賤低下的地方,不嫌處所,臨終的時候,佛與聖眾都來迎接。沒有說一定要住在華麗的宮殿當中、一定要在莊嚴的道場裏邊念佛,佛才來迎接。不是的。就是我們家裏邊再邋遢、再小、再齷齪,但是佛「不嫌其處」,都來迎接我們。

 

       我們人和人之間,都是有嫌棄的,只有佛才不嫌棄我們。

 

       剛才佛力打電話就講:周紅因為是肝癌還是什麼病,腹水很重,在醫院裏助念的時候,她從口腔裏會吐水出來,這個水的味道,聞起來,滿病房裏邊特別難聞。所以,有的人來助念的人,心臟病都會犯,嫌棄,不敢來助念,就走掉了,因為沒辦法。但是,這樣口不清淨,你念佛,佛不嫌棄,佛以尊貴的佛身,伸下寶手,把白蓮花送給你。所以,不嫌這樣的處所,不嫌我們污穢的身,不嫌我們污穢的心,只有南無阿彌陀佛。

 

       以我們這樣的罪業凡夫,以我們來講,我們的心能向誰敞開呢?我們的心只有向阿彌陀佛;我們的心能向誰傾訴呢?別人都不是我們傾訴的物件,我們只有向佛傾訴;又有誰能承擔我們的罪業呢?有誰能給我們像虛空一般大的安慰呢?只有南無阿彌陀佛。所以,任何過失都不嫌棄,任何罪業都不障礙,是廣大猶如虛空一般的慈悲,超過我們任何人的想像。罪業猶如須彌山,虛空還是容納了。所以,只有南無阿彌陀佛。如果連這樣廣發甚深慈悲誓願的阿彌陀佛我們都不能相信,受損失的是我們自己。

 

       若論罪業,每個人可以講,深重無比,今生、前世,往往罪業有顯現的時候,有不顯現的時候。當它不顯現的時候,我們覺得說:「哎!還不錯啊!蠻清淨啊!我的過失比較少啊!」其實,這是個假相。真正說起來,大家是差不多。不論出家在家,不論修持好壞,其實,大家彼此差不多,乃至天上、人間都差不多。因為在六道輪迴之間,大家都生過天,都墮落過三惡道,不過是十五個水桶打水,七上八下。今天輪到你坐班,你上升了,你在人道了;明天,你還要下來。所以,你前面笑人家,「哎!你看你沒有行十善法,我行了十善,生天了,你造了十惡,墮落地獄了」,話音還沒落,你就墮下去了,他又上去了。所以,彼此彼此,差不多了,大哥,二哥,大家都是差不多。罪業就是這樣子的。

 

       惡緣,惡緣是當我們遇到過去的因緣所牽,今生的因緣所感,這個時候可能會觸發,比如說見到一個人,特別恨,見到他就來氣,平時可能你很慈悲,那個時候,說不定就拿刀了。

 

       在蕅益大師《見聞錄》裏面不是有二十六刀的故事嘛:程伯鱗,供奉觀世音菩薩很虔誠。在兵荒馬亂的時候,觀音菩薩在夢中告訴他:「明天你在劫難逃。」

 

       他醒後祈求觀音菩薩,又得夢:「你前生殺了王麻子二十六刀,今生必須償還,決不可逃。你吩咐家人移住東廂,自己在中堂等著,不要連累家人。」他就坐在家裏等。

 

       五天以後,清兵就來了,程伯鱗大聲問:「你是王麻子嗎?如果是王麻子,可以來殺我二十六刀,如果不是王麻子,咱們本無怨仇,就不用進門了。」

 

       清兵說:「我正是王麻子!」程伯鱗就開門讓他進來。

 

       那位清兵驚奇地問:「你怎麼知道我的姓名?」

 

       伯鱗就把五天前所做的兩個夢告訴了他。

 

       王麻子感慨地說:「你前世殺我二十六刀,我今世來報仇。如果我今天殺了你,你來世不是又要找我報仇嗎?」於是就寬恕了他,用刀背砍了程伯鱗二十六下,就解了這個冤。

 

       如果沒有菩薩搭救的話,你說他能跑得掉嗎?沒辦法了。所以,業力來的時候,像程伯鱗這樣,他沒辦法,清兵就衝過來了。

 

       這個業力特別的準,比現在的電子電腦準得多,業力是絲毫都不會偏差的。所以,我們在生活當中,點點滴滴都是業力而來,你沒有任何的嫌怪人家的理由,也沒有任何的抱怨,自己感到命運不佳了,是不是我特別倒楣了──都沒有。都是來自我們的業力。誰做你的兒子、他對你好還是不好、你會遇到什麼樣的人、你的朋友如何、妻子如何,都是業力而來,都是穩穩當當的,一點不多,一點不少。

 

       那怎麼辦呢?辦法只有一個,稱念南無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

 

       瞭解這一點,我們看一切人,心中就會柔軟,我們的眼睛,就會比較謙下一些,我們就會慈和。如果一個人把自己放在聖人的位子上,看人家就會橫挑眉毛豎挑眼,「嗯!你怎麼這樣?」要知道:一切眾生的過失,都是我們一個人的過失。人家犯了十惡罪,其實不是人家,就是我。從某種角度來講:我們的心,從古到今,我們過去都犯過。如果不往生淨土,我們將來必定要犯。所以,現在他造十惡罪,就是我未來的鏡子,也是我過去的影像,難道不是我們自己嗎?只是我們現在造十惡罪的因緣還沒有到,所以還沒有顯現成為造十惡罪的人。

但以遇緣不同,致令九品差別。
上三輩者,乃是遇大凡夫;
中輩是遇小凡夫,
下輩是遇惡凡夫。

 

       善導和尚講的話,讓我們聽起來就特別舒服。眾生和眾生之間有九品的差別,是因為他遇到的緣份不一樣,你遇到了大乘善法,你就成為大乘善人的凡夫;你遇到惡業的緣份,那你就是遇惡的凡夫。生在一個善良的家庭、富足的家庭,父母都信佛,都很慈悲,教育我們佈施,這個小孩子從小就有慈悲柔軟心;他如果生在一個強盜的家裏邊,從小家裏就以搶劫為生意,這個孩子長大,你可以想像的到。所以,這是「遇緣不同」。

分享到
中華淨土宗協會
淨土宗文教基金會

110049台北市信義路五段150巷22弄41號
電話:02-8789-4818
傳真:02-8780-7050
E-mail:amt@plb.tw

捐 款 護 持

信用卡定期定額護持

本會推薦使用
前往

信用卡單筆護持

單次隨喜護持
前往

四大超商繳費護持

多元化的護持
前往

其他方式隨喜護持

匯款護持方式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