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談開示

  1. 「二河白道喻」給念佛人的啟發
  2. 《示病友》講記(二)
  3. 《示病友》講記(一)
  4. 愛的建設
  5.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
  6. 學法「十二防」
  7. 出家「三隨」「三不」
  8. 如何面對法義之爭
  9. 認識「觀世音菩薩」
  10. 淨土法義的修學次第與弘法原則
  11. 淨土思想的善導者
  12. 《觀經》教眼
  13. 純粹的淨土宗(三)
  14. 純粹的淨土宗(二)
  15. 純粹的淨土宗(一)
  16. 學僧工作 愛心為本
  17. 好好照顧自己
  18. 惜福與環保
  19. 念佛與做人
  20. 三好念佛人
  21. 做事與念佛
  22. 不問罪福 稱名必生
  23. 關於道場的軟硬體建設
  24. 下品下生之安心
  25. 宗風學習(三)
  26. 宗風學習(二)
  27. 宗風學習(一)
  28. 彌陀之家 愛心為本
  29. 於「弘願寺」為蓮友開示
  30. 為「福聖寺」常住僧眾開示
  31. 書讀百遍 熏法入心
  32. 如何讓法義入心──多聞熏習
  33. 流通法寶即是做彌陀的手足
  34. 南寧問答
  35.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四)
  36.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三)
  37.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二)
  38.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一)
  39. 淨土宗特色
  40. 淨土宗宗旨(二)
  41. 淨土宗宗旨(一)
  42. 人生之目的
  43. 答網上蓮友問(三)
  44. 《佛說阿彌陀經》淺釋(下篇)
  45. 《佛說阿彌陀經》淺釋(中篇)
  46. 《佛說阿彌陀經》淺釋(上篇)
  47. 淨土宗行人的時代感與使命感
  48. 「淨土宗如理論答七要事」概述
  49. 湖北仙桃彌陀寺念佛法會開示(三)
  50. 湖北仙桃彌陀寺念佛法會開示(二)
  51. 湖北仙桃彌陀寺念佛法會開示(一)
  52. 於「淨土宗中山念佛會」答蓮友問
  53. 於「淨土宗中山念佛會」開示
  54. 於「弘願寺」為僧眾開示
  55. 弘願寺「護法聯誼會」皈依開示
  56. 弘願寺「護法聯誼會」開示(二)
  57. 弘願寺「護法聯誼會」開示(一)
  58. 淨土宗如理論答七要事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

  1.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十二)
  2.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十一)
  3.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十)
  4.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九)
  5.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八)
  6.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七)
  7.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六)
  8.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五)
  9.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四)
  10.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三)
  11.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二)
  12.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一)

《淨土宗概論講記》

  1.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八)
  2.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七)
  3.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六)
  4.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五)
  5.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四)
  6.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三)
  7.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二)
  8.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一)
  9.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
  10.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九)
  11.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八)
  12.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七)
  13.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六)
  14.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五)
  15.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四)
  16.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三)
  17.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二)
  18.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一)
  19.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
  20.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九)
  21.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八)
  22.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七)
  23.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六)
  24.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五)
  25.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四)
  26.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三)
  27.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二)
  28.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一)
  29.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
  30. 《淨土宗概論講記》(九)
  31. 《淨土宗概論講記》(八)
  32. 《淨土宗概論講記》(七)
  33. 《淨土宗概論講記》(六)
  34. 《淨土宗概論講記》(五)
  35. 《淨土宗概論講記》(四)
  36.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
  37.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
  38. 《淨土宗概論講記》(一)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

  1. 第43課:釋去普通疑惑(三)
  2. 第42課:釋去普通疑惑(二)
  3. 第41課: 一、三經要點(二) 二、答疑(一)
  4. 第40課: 一、善導大師淨土思想特色 二、三經要點(一)
  5. 第39課:稱名一行,總超萬行 ──善導大師「念佛絕比」之文(五)
  6. 第38課:稱名一行,總超萬行 ──善導大師「念佛絕比」之文(四)
  7. 第37課:稱名一行,總超萬行 ──善導大師「念佛絕比」之文(三)
  8. 第36課:稱名一行,總超萬行 ──善導大師「念佛絕比」之文(二)
  9. 第35課: 一、彌陀光明,唯攝念佛──善導大師「唯攝念佛」之文(二) 二、稱名一聲,頓超生死——《觀經》「稱名往生」之文 三、稱名一行,總超萬行──善導大師「念佛絕比」之文(一)
  10. 第34課: 一、彌陀大悲,急救苦者──善導大師「溺水偏救」之文 二、彌陀光明,唯攝念佛──善導大師「唯攝念佛」之文(一)
  11. 第33課: 一、不顧貪瞋,稱名必生──善導大師「二河白道」之喻(二) 二、不論凡夫,只論彌陀──善導大師「凡夫入報」之文
  12. 第32課:不顧貪瞋,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二河白道」之喻(一)
  13. 第31課:不慮妄念,稱名必生 ──源信大師「不染污泥」之文(二)
  14. 第30課:不慮妄念,稱名必生 ──源信大師「不染污泥」之文
  15. 第29課:不問罪福,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不問罪福」之文(二)
  16. 第28課:不問罪福,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不問罪福」之文(一)
  17. 第27課:不問時節,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不問時節」之文
  18. 第26課:不擇眾機,稱名必生 ──法照大師「瓦變成金」之偈
  19. 第25課:諸佛作證,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諸佛舒舌」之文(二)
  20. 第24課: 一、名號本義,稱名必生──善導大師「六字釋」之文(三) 二、諸佛作證,稱名必生──善導大師「諸佛舒舌」之文(一)
  21. 第23課:名號本義,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六字釋」之文(二)
  22. 第22課:名號本義,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六字釋」之文(一)
  23. 第21課:本願不虛,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本願四十八字釋」之文
  24. 第20課:定業與助業 ──善導大師判「正助二業」明傍助業專正定
  25. 第19課:正行與雜行 ──善導大師判「正雜二行」勸捨雜行歸正行(三)
  26. 第18課:正行與雜行 ──善導大師判「正雜二行」勸捨雜行歸正行(二)
  27. 第17課:正行與雜行 ──善導大師判「正雜二行」勸捨雜行歸正行(一)
  28. 第16課:要門與弘願 ──善導大師判「要弘二門」而引要門入弘願(三)
  29. 第15課:要門與弘願 ──善導大師判「要弘二門」而引要門入弘願(二)
  30. 第14課:要門與弘願 ──善導大師判「要弘二門」而引要門入弘願(一)
  31. 第13課:聖道與淨土 ──道綽大師判「聖淨二門」而捨聖道歸淨土(三)
  32. 第12課:聖道與淨土 ──道綽大師判「聖淨二門」而捨聖道歸淨土(二)
  33. 第11課:聖道與淨土 ──道綽大師判「聖淨二門」而捨聖道歸淨土(一)
  34. 第10課:信機與信法 ──善導大師釋「機法深信」而棄自身歸彌陀
  35. 第9課:自力與他力 ──曇鸞大師釋「自他二力」而貶自力乘佛力(四)
  36. 第8課:自力與他力 ──曇鸞大師釋「自他二力」而貶自力乘佛力(三)
  37. 第7課:自力與他力 ──曇鸞大師釋「自他二力」而貶自力乘佛力(二)
  38. 第6課:自力與他力 ──曇鸞大師釋「自他二力」而貶自力乘佛力(一)
  39. 第5課:難行與易行 ──龍樹菩薩判「難易二道」而捨難行取易行(二)
  40. 第4課: 難行與易行 ──龍樹菩薩判「難易二道」而捨難行取易行(一)
  41. 第3課:善導大師思想概述
  42. 第2課:印光大師讚善導和尚(二)
  43. 第1課:印光大師讚善導和尚(一)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

  1.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臨終時示門第之法語)
  2.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辨食魚之法語)
  3.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妓女之法語)
  4.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四郎之法語)
  5.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重衡之法語)
  6.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忠綱之法語)
  7.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賴綱之法語)
  8.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無品之法語)
  9.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尼眾之法語)
  10.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信寂之法語)
  11.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隨蓮之法語)
  12.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道遍之法語)
  13.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乘願之法語)
  14.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聖光之法語)
  15.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隆寬之法語)
  16.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述《阿彌陀經》大意之法語)
  17.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從配流上洛之後開示之法語)
  18.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21~25)
  19.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16~20)
  20.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11~15)
  21.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6~10)
  22.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1~5)
  23.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白道之事)
  24.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三心料簡(一))
  25.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二部分21~總結)
  26.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二部分16~20)
  27.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二部分11~15)
  28.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二部分6~10)
  29.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二部分1~5)
  30.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46~小結)
  31.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41~45)
  32.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36~40)
  33.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31~35)
  34.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26~30)
  35.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21~25)
  36.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16~20)
  37.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11~15)
  38.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6~10)
  39.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1~5)

石家莊念佛開示

  1. 石家莊念佛開示(四)
  2. 石家莊念佛開示(三)
  3. 石家莊念佛開示(二)
  4. 石家莊念佛開示(一)

念佛往生開示

  1. 念佛往生(問答部分)
  2. 念佛往生開示(正文)
淨土宗
淨宗法師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淨宗法師 > 法談開示
top

法談開示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四郎之法語)

       (《法然上人全集》第480頁)

凡夫出離之要道,
無如淨土一門、念佛一行。

 

       這一篇法語,我第一次讀的時候,非常的感動。學佛法,讀教理也好,研究教文法語也好,因為我們凡夫的心,也不可能天天感動了。主要是把祖師所講的義理落實在心中,感動是聞法時的一種心態,落實在我們的行動當中,自己這樣去念佛,這樣就好,就決定往生了。所以,現在再重新看一遍,已經覺得說:「哎呀!這個道理很明朗了嘛,很清楚了嘛。」就不像當初那樣很鮮明的感覺了,這個是很自然的。可能大家都有這樣的體會。

 

       也有人老是跟我講:「師父啊,你要天天給我講讓我感動的話。」

 

       我說:「這個可能有困難。第一,我也說不出天天令你感動的話。第二,你也不可能天天感動。」主要還是念佛,很踏實的。

 

       慧淨法師講得很簡單。我又想到剛才講的慧淨法師寫的那封信,淨土宗是「易為標準」,容易的「易」為標準。易,則是;不易,則非。容易,這個就是;不容易,那就不是。

 

       如果一個人要天天感動,那個不太容易。哪裡有那麼多感動呢?凡夫的心嘛,凡夫的心像什麼?像大石頭一樣(你說這個琴弦吧,是很微妙的,指頭輕輕碰一下,它就能發出微妙的聲音),大山的石頭,你拿一個什麼東西轟它一下,它都沒反應。我們的心是很遲鈍的,即使以六字名號的重磅炸彈來轟擊它,它都沒有感覺,「哎呀!南無阿彌陀佛,很平淡嘛!」但是,就是這樣很平淡的念佛,決定能往生。這才是我們的依靠。

 

       感動也是一個人的個性問題了,有的人的個性是比較感性化,他聽到什麼,眼淚就掉下來了,講的話也很感人、很感動;有的人就比較理智一些,或者說這方面遲鈍一些。但是,切莫以此為標準,大家在一起聽法,看到說:「某某人,你看,他都感動得哭得像個淚人一樣,我都沒有像他那麼感動,大概他能往生決定,我可能不定……」以眼淚的多少而判斷往生品位的高低,從來沒有聽過這樣的說法。是以念佛。念佛就好。

 

       「凡夫出離之要道,無如淨土一門、念佛一行」:這些話都很乾脆,像利刀一樣。若論凡夫出離的要道,只有淨土一門。雖然有八萬四千門,但是,其他的門無法相比,只有淨土這一門打開,其他門都關閉;淨土門之內,有念佛之行、有諸行(定散之行),淨土一門選擇念佛之行。所以,光是這一句話,就給我們凡夫的出離要道點得很清楚,從八萬四千門中,選出淨土一門;淨土門中有諸行、有念佛,選擇念佛一行,「正定之業」。為什麼這樣講呢?

謂其機,
則十惡、五逆、四重、謗法、
闡提、破戒、破見等罪人;

 

       這七種罪人,簡直是佛法裏邊都提不起來的。我們看到這些名詞都是負面的名詞。什麼樣的罪人呢?若論淨土法門的機,「淨土一門」、「念佛一行」,它的機是什麼樣?「十惡」,十惡不攝;「五逆」,大逆,逆罪是直墮地獄的罪;「四重」,犯四重根本大罪;「謗法」,誹謗佛法,誹謗佛法是一切罪當中最重的罪,謗佛謗法,像這樣的眾生,有什麼法門可以救呢?這樣的眾生,這種根機,都是被其他法門拋棄在外面的。而淨土門所收攝的,都是這些垃圾,都是這些最破敗的根機。「十惡、五逆、四重、謗法、闡提、破戒、破見等罪人」,「闡提」是斷除諸善根的人,世法、佛法兩種善根通通沒有;「破戒」大家都知道了;「破見」,破見比破戒罪過還重大,「破見」就是他的見解上完全錯誤了,這樣的人,是無法救的。所以佛講「破戒之人仍可救,破見之人無法救」,因為他落在邪見當中。但是,以淨土門來講,這樣的眾生,只有靠南無阿彌陀佛,這最後的一道法門、萬能的妙藥,所以講,歸依三寶,佛寶、法寶和僧寶。這六字名號,真正的是法寶,這一法──你只要稱念南無阿彌陀佛,決定可以離苦得樂,這叫法寶。其他的法寶也是法寶,但是我們拿起來不能用,我們用起來不流暢、不自然。

 

       我小的時候看連環畫、動畫片,聽講故事,某某人出去跟妖怪打仗,使用一個法寶,比如一根繩子,這根繩子往外一放,「嘩!」捲起來,把妖怪就捆住了。所以當時就很想要這麼一件法寶。

 

       現在這個法寶給我們要到了,就是六字名號。一切的魔緣、業障、罪過,你只要把這句佛號一放出去,馬上就把它捆住。

論其行,則是十聲一聲,
任何嬰兒,亦可稱之;
言其信,則又一念十念,
任何愚者,亦可發之。

 

       下面講這樣的機怎麼行持呢?「十聲一聲」,連任何嬰兒都可以稱念南無阿彌陀佛,沒有比這更簡單了。

 

       若論信心,「言其信」,是「一念十念」。什麼叫信「一念十念」的信?就是信經中說「乃至一念」、「乃至十念」,稱名必得往生。信這一點。

 

       「任何愚者,亦可發之」:你再愚癡的人,你也可以發得這樣的信心。

 

       這句話有必要解釋了。因為《阿彌陀經》講「難信之法」,這裏說任何愚者亦可發之,豈不是很容易相信嗎?這個是所謂的「會者不難,難者不會」了。所謂「難信之法」,是眾生你不相信,才叫難信。其實沒有什麼難信的,你相信了就相信了,是不是這個道理?難信有什麼難信的呢?告訴你這樣,你相信就相信了,你不願意相信嘛!那才叫難信。

 

       上次,有蓮友到我們精舍去,問了很多問題,說:「我怎麼信不來啊?我怎麼好像還沒有安心、沒有信哪?」汪居士在旁邊就講了一句話,我覺得她還是很不錯。她說:「這個人真有意思,你自己不想信,還問人家怎麼信,你信就信了嘛!還怎麼信?這個要怎麼信啊?」這是很實實在在的話。阿彌陀佛說「念佛必往生」,你信就信了,還問人家怎麼信,這誰能告訴你呢?

 

       「任何愚者,亦可發之」,不是因為他學問高,才可以相信這個法門;也不是因為他愚癡卑賤,就不能相信說「一念、十念就能往生」。只要仰投阿彌陀佛的誓願,任何人都可以發得這樣的信心,很簡單。

 

       「本願原為十方眾生之故,任何機皆不漏,任何人皆不捨」:阿彌陀佛所發的誓願,本來是為了十方眾生之故,所以,任何根機都不遺漏,任何人都不捨棄。所以,慧淨法師也講:「彌陀救度,隨時存在;眾生往生,隨時有希望。」就是這樣子。不管什麼樣的人,都有這樣的希望,都可以往生淨土。所以,不管罪業怎麼樣。下面講「十方眾生」是什麼樣的眾生呢?

十方眾生中,
有智無智,有罪無罪,
凡夫聖人,持戒破戒,
若男若女,若老若少,
乃至三寶滅盡時之機,
皆包含也。

 

       十方眾生裏邊包括哪些?有智慧、無智慧,有罪障、無罪障,是凡夫、是聖人,能持戒、還是破戒,若男若女,若老若少,總之一切眾生,乃至到三寶滅盡時候的眾生,通通包含無遺漏。我們沒有一個說不能被十方眾生包含的。

 

       為什麼要解釋這一點呢?往往我們會覺得說,「十方眾生裏邊,是有智慧的人,是沒有罪障的,是聖人,是持戒者,是精進勇猛修持者」,這樣,我們會自己把自己排除在外,「十方眾生」是通通包括在內的,沒有一個遺漏在外的。

但遇本願,
得聞南無阿彌陀佛之名號,
若不生者之誓故,
阿彌陀佛以遍照光明,攝取不捨。

 

       「十方眾生」,不管男女老少,有智無智,只要遇到彌陀本願──念佛法門,得聞南無阿彌陀佛之名號,願生西方淨土。

 

       「若不生者之誓故」:什麼叫「若不生者之誓」呢?就是第十八願所說的,「十方眾生,稱念我的名號,願生我的淨土,若不能往生的話,則我不成佛」,這是法藏菩薩所賭誓,發了這樣的誓言,修行成就之後,才成為阿彌陀佛,所以講「若不生者之誓故」。

 

       「阿彌陀佛以遍照光明,攝取不捨」:因中說「念佛的眾生,如果不往生,我不成佛」;果上成為南無阿彌陀佛,他的光明還照因地所發的誓願,還要攝取因地所誓願救度的念佛眾生。所以,為什麼光明只是攝取念佛的眾生呢?因為這是他因地所發的願,是要救度念佛的眾生,果地的光明,還攝取念佛的人。所以,這就因果相順了。

 

       善導大師解釋說:「唯有念佛蒙光攝,當知本願最為強。」為什麼只有念佛的人蒙受阿彌陀佛光明的攝取,因為這是阿彌陀佛的本願。他的本願是救度念佛的人,所以,果上的光明攝取稱念彌陀名號的人。

 

       就好像建一個電視臺(宗章師是在電視臺工作了),在電視臺沒建好之前,你有一個預案,發射哪些頻率的波段。你這些波段,對外發射,然後觀眾就收你這些波段。電視臺建成之後,波段定下來,當然只能是那些和你波段相應的電視,圖像才能傳輸過去,不可能改變的。

 

       南無阿彌陀佛在他因地法藏菩薩發願的時候,就是以六字名號的波段跟我們十方眾生感應道交。我們念南無阿彌陀佛,就跟極樂世界(就好比電視臺)的波段就完全相應了,跟阿彌陀佛的心──佛心就是一個大的發射塔,普遍地向十方世界放出無量的光明──光就是波了,波的震動。我們稱念六字名號,跟佛心、跟六字名號的波段就相應了,這樣就很清晰。所以,極樂景象就完全在我們心中顯現。這個叫做「親緣」、「近緣」和「增上緣」。

 

       如果我們不念佛,或者我們雖然念佛,但是雜行雜修,這樣雖然也有景象,就像電視機一樣的,但是,是有抖動的、有花紋的、不清楚的,你對得不是很準;如果不念佛,根本就對不上了。本來是中央電視臺,結果你收到貴州台去了,那就看不到中央台了。你念藥師佛,就對到藥師佛那裏去了。所以,專念南無阿彌陀佛,道理如此。

 

       現代人應該比較容易懂得這一點,因為現代科學時刻在為我們淨土宗作證明,為佛法作證明,尤其為阿彌陀佛的誓願作證明。

 

       「罪重障深,心昏識寡,更應仰佛本願」:雖然說光明遍照、攝取不捨,不論有智無智,有罪無罪,只要念佛,都攝取不捨。但是,就我們這樣的眾生來講,更要念佛。因為有智者、無罪者,他們可以修別的法門,未必要念佛;而對我們這樣業障深重的人,「心昏識寡」,我們心昏暗、不明朗,我們的智慧淺短、淺薄,叫「心昏識寡」,沒有智慧。這樣的眾生更要仰佛本願。

其故者:
彌陀本誓者:
本為凡夫,非為聖人也,
應仰!應信!

 

       「彌陀本誓,本為凡夫,非為聖人」:本來是有一句話,叫「本為凡夫,兼為聖人」。什麼叫「本為凡夫,兼為聖人」呢?本來是為了救度凡夫的,附帶地聖人也要去往生,叫「兼為聖人」。這裏又講「本為凡夫,非為聖人」,什麼意思呢?這是從阿彌陀佛發願的本心來講,因為聖人他有辦法自己出離三界六道輪迴,用不著阿彌陀佛為他特別發願。阿彌陀佛發願救度的對象,是被十方諸佛所遺漏、被十方淨土所不容受,是這樣的造罪凡夫。所以講「本為凡夫,非為聖人」。

分享到
中華淨土宗協會
淨土宗文教基金會

110049台北市信義路五段150巷22弄41號
電話:02-8789-4818
傳真:02-8780-7050
E-mail:amt@plb.tw

捐 款 護 持

信用卡定期定額護持

本會推薦使用
前往

信用卡單筆護持

單次隨喜護持
前往

四大超商繳費護持

多元化的護持
前往

其他方式隨喜護持

匯款護持方式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