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談開示

  1. 「二河白道喻」給念佛人的啟發
  2. 《示病友》講記(二)
  3. 《示病友》講記(一)
  4. 愛的建設
  5.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
  6. 學法「十二防」
  7. 出家「三隨」「三不」
  8. 如何面對法義之爭
  9. 認識「觀世音菩薩」
  10. 淨土法義的修學次第與弘法原則
  11. 淨土思想的善導者
  12. 《觀經》教眼
  13. 純粹的淨土宗(三)
  14. 純粹的淨土宗(二)
  15. 純粹的淨土宗(一)
  16. 學僧工作 愛心為本
  17. 好好照顧自己
  18. 惜福與環保
  19. 念佛與做人
  20. 三好念佛人
  21. 做事與念佛
  22. 不問罪福 稱名必生
  23. 關於道場的軟硬體建設
  24. 下品下生之安心
  25. 宗風學習(三)
  26. 宗風學習(二)
  27. 宗風學習(一)
  28. 彌陀之家 愛心為本
  29. 於「弘願寺」為蓮友開示
  30. 為「福聖寺」常住僧眾開示
  31. 書讀百遍 熏法入心
  32. 如何讓法義入心──多聞熏習
  33. 流通法寶即是做彌陀的手足
  34. 南寧問答
  35.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四)
  36.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三)
  37.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二)
  38.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一)
  39. 淨土宗特色
  40. 淨土宗宗旨(二)
  41. 淨土宗宗旨(一)
  42. 人生之目的
  43. 答網上蓮友問(三)
  44. 《佛說阿彌陀經》淺釋(下篇)
  45. 《佛說阿彌陀經》淺釋(中篇)
  46. 《佛說阿彌陀經》淺釋(上篇)
  47. 淨土宗行人的時代感與使命感
  48. 「淨土宗如理論答七要事」概述
  49. 湖北仙桃彌陀寺念佛法會開示(三)
  50. 湖北仙桃彌陀寺念佛法會開示(二)
  51. 湖北仙桃彌陀寺念佛法會開示(一)
  52. 於「淨土宗中山念佛會」答蓮友問
  53. 於「淨土宗中山念佛會」開示
  54. 於「弘願寺」為僧眾開示
  55. 弘願寺「護法聯誼會」皈依開示
  56. 弘願寺「護法聯誼會」開示(二)
  57. 弘願寺「護法聯誼會」開示(一)
  58. 淨土宗如理論答七要事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

  1.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十二)
  2.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十一)
  3.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十)
  4.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九)
  5.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八)
  6.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七)
  7.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六)
  8.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五)
  9.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四)
  10.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三)
  11.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二)
  12.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一)

《淨土宗概論講記》

  1.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八)
  2.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七)
  3.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六)
  4.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五)
  5.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四)
  6.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三)
  7.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二)
  8.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一)
  9.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
  10.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九)
  11.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八)
  12.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七)
  13.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六)
  14.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五)
  15.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四)
  16.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三)
  17.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二)
  18.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一)
  19.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
  20.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九)
  21.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八)
  22.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七)
  23.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六)
  24.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五)
  25.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四)
  26.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三)
  27.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二)
  28.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一)
  29.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
  30. 《淨土宗概論講記》(九)
  31. 《淨土宗概論講記》(八)
  32. 《淨土宗概論講記》(七)
  33. 《淨土宗概論講記》(六)
  34. 《淨土宗概論講記》(五)
  35. 《淨土宗概論講記》(四)
  36.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
  37.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
  38. 《淨土宗概論講記》(一)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

  1. 第43課:釋去普通疑惑(三)
  2. 第42課:釋去普通疑惑(二)
  3. 第41課: 一、三經要點(二) 二、答疑(一)
  4. 第40課: 一、善導大師淨土思想特色 二、三經要點(一)
  5. 第39課:稱名一行,總超萬行 ──善導大師「念佛絕比」之文(五)
  6. 第38課:稱名一行,總超萬行 ──善導大師「念佛絕比」之文(四)
  7. 第37課:稱名一行,總超萬行 ──善導大師「念佛絕比」之文(三)
  8. 第36課:稱名一行,總超萬行 ──善導大師「念佛絕比」之文(二)
  9. 第35課: 一、彌陀光明,唯攝念佛──善導大師「唯攝念佛」之文(二) 二、稱名一聲,頓超生死——《觀經》「稱名往生」之文 三、稱名一行,總超萬行──善導大師「念佛絕比」之文(一)
  10. 第34課: 一、彌陀大悲,急救苦者──善導大師「溺水偏救」之文 二、彌陀光明,唯攝念佛──善導大師「唯攝念佛」之文(一)
  11. 第33課: 一、不顧貪瞋,稱名必生──善導大師「二河白道」之喻(二) 二、不論凡夫,只論彌陀──善導大師「凡夫入報」之文
  12. 第32課:不顧貪瞋,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二河白道」之喻(一)
  13. 第31課:不慮妄念,稱名必生 ──源信大師「不染污泥」之文(二)
  14. 第30課:不慮妄念,稱名必生 ──源信大師「不染污泥」之文
  15. 第29課:不問罪福,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不問罪福」之文(二)
  16. 第28課:不問罪福,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不問罪福」之文(一)
  17. 第27課:不問時節,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不問時節」之文
  18. 第26課:不擇眾機,稱名必生 ──法照大師「瓦變成金」之偈
  19. 第25課:諸佛作證,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諸佛舒舌」之文(二)
  20. 第24課: 一、名號本義,稱名必生──善導大師「六字釋」之文(三) 二、諸佛作證,稱名必生──善導大師「諸佛舒舌」之文(一)
  21. 第23課:名號本義,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六字釋」之文(二)
  22. 第22課:名號本義,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六字釋」之文(一)
  23. 第21課:本願不虛,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本願四十八字釋」之文
  24. 第20課:定業與助業 ──善導大師判「正助二業」明傍助業專正定
  25. 第19課:正行與雜行 ──善導大師判「正雜二行」勸捨雜行歸正行(三)
  26. 第18課:正行與雜行 ──善導大師判「正雜二行」勸捨雜行歸正行(二)
  27. 第17課:正行與雜行 ──善導大師判「正雜二行」勸捨雜行歸正行(一)
  28. 第16課:要門與弘願 ──善導大師判「要弘二門」而引要門入弘願(三)
  29. 第15課:要門與弘願 ──善導大師判「要弘二門」而引要門入弘願(二)
  30. 第14課:要門與弘願 ──善導大師判「要弘二門」而引要門入弘願(一)
  31. 第13課:聖道與淨土 ──道綽大師判「聖淨二門」而捨聖道歸淨土(三)
  32. 第12課:聖道與淨土 ──道綽大師判「聖淨二門」而捨聖道歸淨土(二)
  33. 第11課:聖道與淨土 ──道綽大師判「聖淨二門」而捨聖道歸淨土(一)
  34. 第10課:信機與信法 ──善導大師釋「機法深信」而棄自身歸彌陀
  35. 第9課:自力與他力 ──曇鸞大師釋「自他二力」而貶自力乘佛力(四)
  36. 第8課:自力與他力 ──曇鸞大師釋「自他二力」而貶自力乘佛力(三)
  37. 第7課:自力與他力 ──曇鸞大師釋「自他二力」而貶自力乘佛力(二)
  38. 第6課:自力與他力 ──曇鸞大師釋「自他二力」而貶自力乘佛力(一)
  39. 第5課:難行與易行 ──龍樹菩薩判「難易二道」而捨難行取易行(二)
  40. 第4課: 難行與易行 ──龍樹菩薩判「難易二道」而捨難行取易行(一)
  41. 第3課:善導大師思想概述
  42. 第2課:印光大師讚善導和尚(二)
  43. 第1課:印光大師讚善導和尚(一)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

  1.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臨終時示門第之法語)
  2.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辨食魚之法語)
  3.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妓女之法語)
  4.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四郎之法語)
  5.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重衡之法語)
  6.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忠綱之法語)
  7.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賴綱之法語)
  8.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無品之法語)
  9.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尼眾之法語)
  10.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信寂之法語)
  11.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隨蓮之法語)
  12.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道遍之法語)
  13.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乘願之法語)
  14.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聖光之法語)
  15.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隆寬之法語)
  16.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述《阿彌陀經》大意之法語)
  17.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從配流上洛之後開示之法語)
  18.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21~25)
  19.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16~20)
  20.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11~15)
  21.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6~10)
  22.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1~5)
  23.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白道之事)
  24.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三心料簡(一))
  25.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二部分21~總結)
  26.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二部分16~20)
  27.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二部分11~15)
  28.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二部分6~10)
  29.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二部分1~5)
  30.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46~小結)
  31.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41~45)
  32.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36~40)
  33.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31~35)
  34.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26~30)
  35.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21~25)
  36.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16~20)
  37.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11~15)
  38.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6~10)
  39.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1~5)

石家莊念佛開示

  1. 石家莊念佛開示(四)
  2. 石家莊念佛開示(三)
  3. 石家莊念佛開示(二)
  4. 石家莊念佛開示(一)

念佛往生開示

  1. 念佛往生(問答部分)
  2. 念佛往生開示(正文)
淨土宗
淨宗法師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淨宗法師 > 法談開示
top

法談開示

於「弘願寺」為僧眾開示

(講於2008年10月20日)

 

【淨宗法師:】

       上人慈悲!智隨法師、各位法師:

       南無阿彌陀佛!

 

       我們今天機緣很難得!上人這次來和我們大家相聚,尤其是我們在座每一位都是出家人,離開原來的家庭,走到莊嚴的佛門當中,現出家相;本來又住在全國各地的道場,居然能夠聚在弘願寺,而且碰到上人也來到這裏,我想這個因緣是太難得了!

 

       這段時間來到寺院裏邊,和各位法師早早晚晚在一起,雖然沒有深談,但彼此見面也很親切!

 

       過兩天想跟上人出去走一圈。在走之前,一方面請上人給我們做一些開示(聽眾比較單純,只有我們出家眾,就法門的狀況,就弘願寺的狀況;大家都是為法而來,剛好有這樣難得的機緣),另一方面也有一些想法,跟大家交流交流,跟大家交談交談。

 

       好!謝謝師父!

 

 

【慧淨法師:】

佛法弘揚本在僧

       各位法師:

       南無阿彌陀佛!

 

       說「開示」實在很慚愧!不敢當!談不上什麼開示不開示。大家出家有的也都蠻久了,法義、教理乃至出家生活也都很清楚了,甚至在有些方面,我顯得很膚淺。只是我多次講過,寺院就是我們出家人的家,信眾再怎樣跟道場親近,都屬於護法。因為我們出家眾現出家相,無形中好像鯉躍龍門,加入人天師範——三寶的行列,所以理所當然不住一般的地方,所住的就是寺院。尤其是我們弘願寺,「弘」就是「廣」,要廣納天下。希望淨土法門的行人,多多來這裏參學。

 

       我們學佛的目的就是了生脫死,了脫自己的生死輪迴,也了脫一切眾生的生死輪迴。在末法時期,能夠快速了脫生死輪迴的法門,唯有淨土法門。我想,如果大家深入善導大師淨土思想的話,就會知道這是個當生解脫的法門,也是個究竟意義上自利利他的法門。

 

       淨宗法師不在弘願寺的這段時間,由智隨法師來陪伴大家,希望大家安住下來,一方面深入教義,一方面互相交流心得。希望每一個人都能成為弘法布教的人才,把這個在中國斷層了一千多年的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弘揚到全世界。

       

       佛光山提倡人間佛教,所提倡的只是讓信眾跟佛法結一個緣,不強調了生死,可是也能夠遍佈世界五大洲,在世界各地都有道場(協會)近二百處。他們人才濟濟,為什麼?因為他們很早就開辦佛學院,培養布教人員。佛學院一畢業,至少有一半的人就會在那裏出家。他們也舉辦夏令營、冬令營,大專學生的冬、夏令營,或者教師的冬、夏令營,平常也舉辦短期出家。這樣,一般在紅塵滾滾當中厭倦了的人,到了寺院,一過寺院的生活,哎呀!覺得很清閒,覺得卸下了一切重擔,也瞭解唯有佛法是宇宙人生的真理。所以他們往往就會呆在寺院,甚至發心出家。這樣一來,佛光山的出家眾就很多。所以,他們每一個地方都派有出家眾。因為佛法弘揚本在僧,道場有出家眾,就能夠領導一方,自然會帶動當地的學佛風氣。

 

       佛光山都能夠遍佈整個世界,何況我們這個當生解決生死輪迴這一根本苦惱的淨土法門,怎麼不能弘遍全世界呢?有人的地方,就需要有佛法;而眾生最需要的,就是淨土法門。因為有人就有生死,就必須解決生死大事。能夠當生解決生死大事的,就是淨土法門。

 

專弘一生解脫之法

       我們現在可以說是草創時期——其實並不是創了,因為一千多前就已經有了,但是在我們中國斷層了。現在由我們弘願寺、由我們在座各位,開始來中興它、復興它,如同原來沒有,而現在要草創。因此就有種種的艱難,所以希望大家能夠安住下來,發心學習法門教理,將來把它弘揚出去。

 

       學佛也是學佛的大悲心。善導大師說要「學佛大悲心」,學佛大悲心怎樣學?如果沒有一個解脫之法給人家,大悲就展現不出來。再怎樣有愛心,為他人犧牲奉獻,可是如果不能給大家帶來究竟解脫,還是沒有完成佛教的使命。

 

       所以,希望大家專修這個法門,以前儘管看了很多書,學了很多法,現在暫時把它擱到一邊,其它的書暫時不用看,專看善導大師系列,你就會在這套書中嘗到以前所嘗不到的法味,真的可以讓我們得到大安心、大安慰、大滿足、大歡喜。

 

明因識果,不貪名利,一向稱名

       當然,作為出家眾,最重要的就是明因識果、安守本份。出家眾離開了滾滾紅塵,離開了名利深坑,所以剃頭了,就不可以再有貪名貪利的心;出家眾離開了世俗,離開了恩愛的親人,對一般的信眾更不可以攀緣。

 

       淨土法門始終都歸入一向專稱彌陀佛名,所以就把念佛融入我們的生活當中,生活就是念佛,念佛就是生活,在生活中念佛,在念佛中生活。作為一個出家人,我想如果能夠做到這個地步,那不愧為人天師範。

       剛剛講的:

明因識果守本份,
不貪名利不攀緣,
一心念佛生淨土。

 

       這是佛法之中最精要的,雖然聽起來很膚淺。

       

       「明因識果」:誰不曉得要明因識果?可是不容易。大家都曉得有因果報應,可是大家往往都在違背因果。所以我們一定要明因識果。

       「守本份」:當一天和尚敲一天鐘,在什麼崗位做什麼事,大家都知道。但是要各安其位、各司其職,往往也不容易。

       「不貪名利」:我們也曉得摸一摸自己的頭是個出家眾,要遠離五欲,可是往往也不容易。所以要時時警惕自己。

       「不攀緣」:有的人出家了,但是他對有錢的信眾就會無形中巴結他,希望將來他可以供養自己。這樣的話,就違背了出家的本懷。我們出家人不攀緣,我們只要有德行,自有護法神為我們做未來的安排,根本不用我們去攀緣的。如果要我們去攀緣的話,那何用出家?那佛法的可貴又在哪裡呢?

 

       所以就是「明因識果守本份,不貪名利不攀緣,一向稱名生淨土」。

 

       我就講到這裏,接下來請淨宗法師開示。

 

 

【淨宗法師:】

深切的期盼

       南無阿彌陀佛!上人慈悲!智隨法師、各位師父:

 

       我有很多話想講,但講起來可能會語無倫次,就隨便跟大家聊一聊。我覺得如果上人能夠長期跟我們住在一起,那是多麼好啊!我們平時的很多事就可以請教了,德行上有所不足的話就有鏡子,有缺點就有長者來指導我們、安慰我們。可是這樣的福報和機會是難求難得的,上人來到大陸是很短的時間。

 

       以我個人來講,雖然出家也十幾年了,學習淨土法門也有十幾年,在第一線跟大家一起宣傳淨土法門也有十幾年,這麼長的時間,我個人感覺遠遠沒有成熟,非常的不夠,非常的浮淺,也非常的躁動,沒有一個深沉的學識德養可以擔當起這座寺院,擔當起對信眾的指導工作。但是好像一些因緣所感,好像慢慢地一些推也推不掉的因緣就來臨了,所以我覺得有很大的壓力。

 

       當然,寺院建成這個樣子,看見各位法師能在這裏住,我首先心裏是很高興的!因為大家來到這裏是為什麼?可以講每個人來到弘願寺都是為法而來的。既然是為法而來,從我本人的心態和我本人的志願,就是願意和大家早早晚晚在一起互相提攜,互相切磋,互相學習,共同為佛教做貢獻。

 

       不要說出家人,即使是信眾為法而來,我們也要這樣去做,這本來就是我們的職責,也是我心中的願望;即使我們在外面遇到陌生人,如果有因緣,也應該全心全意地所謂「拳拳相授」。何況大家都是從很遠的地方來到寺院,所以一想到要離開大家一段時間,其實也是不捨的。

       

       大家新來的也好,或者常住在這裏的法師也好,我平常跟大家談得也很少,往往都是行色匆匆,臉上總是有事的樣子,每次回來都是蜻蜓點水,見一個面就走了。「師父又不知道去哪裡了?」在這方面也能感受到大家的心理。

 

       只是也是一種時機因緣,上人對我有一些交待,為我佈置了任務,我本人覺得壓力很大。上人這樣的期盼,我個人覺得未必有這個能力,但我還是有這樣的心願。就如剛才上人所說的,我們還在起步階段,有很多很多的事情。首先法門的框架,教理方面該有的著作還要有,必須完備起來,這是最核心的。

       

       法是核心,就像我們的身體,因為有神識,它才能發育起來。我們的法——淨土三經及祖師論釋就是整個教團未來推廣的神識、核心。同時還要有各個層面的相關教材,把教學體系完善起來。這項工作是重中之重。

 

       其次就是大家的修學。在修學方面必須有法師來指導。

 

       再次是寺院的管理。因為我們是一個新興道場,很多方面都在探索當中。尤其是面對現代社會、現代眾生的根機,傳統寺院、叢林的老規矩有它的不足(但是也有它的長處),我們可以說沒有理想的模式可以照搬,需要在實踐中摸索。而我本人又在遊走當中。這幾天大家也可以看得出來,弘願寺目前的條件,一時難以滿足我們每個人的心願。所以我感到很抱歉!不能和大家天天在一起共同學習。

 

       當然,我回來這麼短短的時間,只要看到因緣,也希望跟大家在一起互相交流的,也深切地期盼!因為我接觸善導大師著作的時間可能比在座各位要早一些。也深切地期盼我們後來的法師能夠進一步深入,能夠把這個法門大大地弘揚開來。

 

時代的責任

       大家來到弘願寺,大概目標會在我身上。可是以我自己對自己的瞭解來講,一定會讓人家很失望的。所以我剛才也說到了,如果上人在這裏多好!我們都可以像兄弟一樣,有一個父輩、長者、師父在引導我們。就像今天這樣,上人給我們做開示,有這麼多的出家眾。

 

       依我本人來講,我覺得是沒有什麼長處的,如果說對自己有一點點肯定的話,就是對於佛教、尤其是對於善導大師的教法(我想各位的心也跟我一樣),希望不遺餘力地、不惜任何代價地在我們這一代人當中能夠把它深深地紮根下來,並且確立將來長遠的發展方向。

 

       很多事情都是歷史的機緣。歷史走到今天,不允許我們退步。如果我們在那裏韜光養晦、潛心積澱也可以,但是眾生幾乎不允許我們有這樣的時間。善導大師一系的淨土思想,上人在前面大框大架已經做了不少了,我們必須在後面緊跟,這是發展趨向。如果我們中斷了,疏忽了,遠離了,不能把它繼續展開的話,可能受的影響就非常大。所以,我感覺到這是時代的責任。

 

       在座的每一位法師,也希望大家能夠和我一樣,有這樣的一種認識和承擔。我本人能力很有限,如果大家每一位也有這樣的責任心、使命感和莊嚴感,發動起來,結合我們每個人的自身特點,展現出各自的才華,這樣不愁道場不能興隆,也不愁淨土宗不能紮根。在這個基礎之上,也不愁不能為佛教做出我們應有的貢獻。

 

       看看我們這個時代,看看整個佛教的大局,包括今天上午我們那位師兄的父親來,也談到社會對佛教的期盼,包括其它宗教的狀況,對我們來講,應該多多思考這些問題。

 

       我也沒有多的想法,就是懇切地希望大家一方面法門教理能夠深入,生死大事能夠安頓,在此基礎之上,湧發出一種心願、志向:怎樣把這個令一切眾生究竟解脫的法門推展出去?

 

       為了這個大目標,我們個人的東西都可以放下,沒有個人的計較,都是為了法門,為了眾生。我經常會想到這兩句話,就是:「不忍聖教衰,不忍眾生苦。」這要成為我們每一個人,尤其是出家眾心中的一種聲音,體現在我們的行為上。我們雖然都還年輕,道場也還年輕,也沒有豐富的經驗,還很毛糙、不成熟,但我們只要有這樣的心願,阿彌陀佛一定會加持的。

 

       總之,我們是在成熟的過程當中,前途是光明的。毛糙、不成熟固然是不足的地方,但同時也說明有發展的空間。

 

       後天要跟上人出去,到幾個地方走訪一下信眾,稍微走一走,冬天也要靜下心來做一點準備。所以接下來的一段時間,就請智隨法師在這裏帶領大家。

 

       若論智隨法師,他的智慧和德行超出我很多,我想這段時間只要是與法師共過事,應該看出這一點。依智隨法師的個人才能,本應發揮更大的作用。所以這麼多年來,我很感恩智隨法師的無私協作。上次也跟大家談到,他的幾本著作已經起了很好的作用,將來也必定會有更深遠的作用。也希望智隨法師在這方面能進一步發展,為法門帶來更大的利益。

 

       只是目前這段時間,還要勞他辛苦帶領大家一段時間。智隨法師長期以來也比較疲勞,同時事務性的管理對他來講,要耗費很多精力,所以這麼多年來可以講都是透支的,一方面要完成著作,一方面要弘法,一方面要建寺院,一方面又要應酬很多。我經常講,這種情形就好像以前農村裏的老母豬。我小的時候,家裏養豬,一隻瘦瘦的老母豬生了十幾隻小豬,小豬都要喝奶,老母豬沒有奶給牠們喝,這頭老母豬多辛苦啊!就是這麼一個狀況。信眾也會不斷地湧來,發心出家的也不斷地湧來,沙彌在這裏也需要教誡,即使法師來到這裏,也希望在法義學習方面有個引導,有很多很多事情要做。這些事情都集中在這個地方,這麼多年來大家都是挺辛苦地在做,感到一種壓力。

 

       有壓力也說明有機遇,因為從壓力中可以感受到未來的蓬勃前景,所以大家都在承擔這一份責任。

 

       我上次也講到,即使寺院裏的沙彌,即使是信眾,大家也都在心理上在承擔著。所以我也懇求各位法師,我們共同來承擔這份責任。

 

利益與責任

       我想,首先大家要能夠得到佛法的利益,這樣我們就有力量來承擔,也有心量和意志來承擔。

 

       利益和責任是不能分開的,不能說我們得到利益了,可以不承擔這個責任。尤其是我們本身的責任,我們本身出家的目的,就是為了了生脫死,要救度眾生。如果得到這個法,怎麼可能把它收起來,藏在心中?不會的。

 

       所以,我當初遇到上人編輯的這些書,當時的心情,都想拿高音喇叭到大街上去喊:「南無阿彌陀佛!你們得救了,念佛可以往生了!」真的是這樣的想法,甚至想在大街上掛一個牌子:「誰要往生來找我!」如果政策允許的話,肯定就這麼做了。

       

       當然,通過這一段時間,對自己也有一些敲打,也有一些經歷和感受。

 

養成自學的習慣

       我想智隨法師值得我們各位法師多多學習。智隨法師的特點跟我不一樣。我比較主動,比較外向,如果有什麼發現,就把大家叫來,我就講了,不足的地方也暴露得很顯明,缺乏涵養,沒有底蘊,是這種人。智隨法師不一樣,他比較保守,比較含蓄。他有無量寶,你若不掏,他不給你。所以,教理學習方面,大家就要多多請問。

 

       同時,智隨法師長期以來確實比較透支。所以我建議他不必住在寺院裏,因為寺院裏有很多人事交往、應酬接待。我們旁邊有個淨舍,可以住在那個地方,稍微隔離一點,心靈感覺也好,時間安排也好,有一定的空間,這樣稍能感到自在。這樣,早晨就在那邊,中午過來用齋,跟大家在一起,有些事情大家可以向智隨法師請示。

 

       我想,在學習方面,大家平常要養成自學的習慣,對法義有了興趣之後,你就會往下追,並不是一定要法師來教的。但是前面有一個人引導,我們會少走彎路。

       

       平興寺就有這樣的前例。平興寺在十幾年前只有幾個人,他們也沒有人教的,就是幾個人在那裏自學,有問題就問一下法師,法師講解得也比較簡略,稍微提示提示,長期以來形成這麼一種氛圍。慢慢地,人就來了。他們現在有三個班,每個班可能有七八十人,分成了三個層次,法師也在講了。

 

找到讀書的方法

       以我個人來說,也沒有哪個老師親自來教,一打開都是上人的書,那就翻開來看。上人的書編得很簡略,條款性的。我一開始一看,哎呀!很歡喜!「嘩嘩嘩」看完了。然後發現有些地方老是重複,比如說第十八願,這裏也講到,那裏也講到,下面又引用,我就感覺到好像「這個情節老是重複,有什麼必要呢?」其實不是這樣。在哪個地方引用,都有它的必然性。

 

       同時,上下文的次第關係,放前放後都是有講究的。包括引用第十八願願文,一開始我也感到很奇怪,有時候是全部三十六個字,感覺比較全;有時候只是引用幾句,取其中一部分,像這些地方都是有講究的。

 

       大家慢慢地熏習多了,自己就會找到讀書的方法。

 

       也是因為看上人的書,才感覺到上人在編書這方面是很獨特的,我們讀起來很方便,核心、眼目都可以抓住;有一篇很好的序言,啟發信心;有組織圖表,讓你讀起來大綱大要都很清楚明瞭。這些如果我們用心去學,自己就會讀了,讀起來就有法喜。

 

       如果會讀了,再讀《觀經疏》、《往生論註》,可以講越讀越有味道。

 

       如果不會讀,你讀過一遍之後不知所云,只好在裏面逮一兩句,這一兩句是平時師父經常強調的,「就把這兩句看看吧!」

 

       以我個人看書來講,有的時候短短的一篇要讀兩三個小時(有的時候可能會比較快),因為這一段講的是比較重要的地方,需要前後思維,結合通篇的精神來把握。作者的用心,他的遣詞造句,很細微的地方都要去審視,才能讀出味道。

 

       比如說《往生論註》,以前也讀過,不過沒有怎麼重視它,因為大綱大要的地方上人都點出來了,我們也都是按這個來讀,但還是有些疑問的地方。我最大的疑問就是:曇鸞大師對《往生論》的解釋,是不是超過了天親菩薩的思想?如果單是讀《往生論》原文的話,感覺聖道門的思想還是挺重的,都是強調自力修行,尤其「止觀」、「菩提心」,講得很高。但是曇鸞大師的解釋,阿彌陀佛的他力本願思想很濃厚。我就覺得「這個之間……?」但是又不敢講,畢竟是祖師解釋的,要依祖師的解釋為准,而且祖師所解釋的大框架我們還是信服的,不過心裏總會覺得有那麼一點點……。

 

       後來主要是看《觀經疏》,我想也是祖師加持,前不久由於某種因緣,必須把《往生論註》再讀一遍,這遍讀下來就感到很舒暢。一本書就像一個完整的機體一樣,通則不痛,痛則不通。如果讀得脈絡都能夠打通的話,你就會心花怒放、法喜充滿;讀到哪裡不通,就好像有個穴道堵住了,你是不會暢快的。

 

       所以這樣整篇讀下來,會感覺到《往生論註》真的是把天親菩薩的本意合盤托出。「深得佛心,具無礙辯」,印光大師這樣的讚歎不是說沒有根據的。

 

       我們讀書,如果這樣讀了以後,不僅自己有法喜,而且在跟別人宣講這部著作的要義的時候,就會左右逢源,因為已經通達了它的原意,不然哪敢站在講臺上?如果某個地方自己都沒通過,萬一別人問到,那怎麼交待?

 

       所以,我們本身具備自學能力的,那當然最好;沒有自學能力的,也要培養一些自學能力。

 

提高自身能力

       很多事情都是鍛練出來的。講話也是鍛練出來的,有的人是人越多越敢講。廈門的佛慧居士就有親身經歷,他說他以前不敢講,人越多越不敢講,後來也是某種因緣,人多了,他拿麥克風講話,就很自如了。

 

       我覺得我們的法師在這裏,幾方面的能力都要培養。

 

       一個是讀書的能力,自己要會讀,比如說智隨法師,他就會讀書。他如果不會讀書,就編不出《靈岩遺旨》,也寫不出《淨土宗判教史略要》。他的書有條理,有次第,梳理得很清晰,這都得益於好的讀書方法。我們不會讀的法師可以請教,自己也要多思考。

 

       同時要會講。講,就是把你心中所想的表達出來。自己心中想是一回事,你要表達給大眾聽又是一回事。語言的表達往往有的時候跟人也有關係。以後如果有條件、有因緣,大家都可以上臺講。有時候在準備的過程中,會得到新的啟發;甚至在講的過程中,也會產生靈感。

 

       我給大家講的時候經常用到比喻,當然也可能是隨時想到的,但主要是因為平時說這麼一件事情,單單從道理上講,可能很多人不能明白。如果沒有一個巧妙的比喻把它說明的話,幾句話道理一講,就過掉了,對方還不能理解其中的意思。平時經常思惟這些事情,預想可能出現的各種狀況,這樣,遇事逢緣,表達起來就比較流暢。

 

       這個不要怕,只要有場合,就上去講。上一次智隨法師開課,讓宗圓師上臺講。他在底下準備了一大篇,可是往臺上一站,他後來說:「腦子一片空白,什麼也講不出來。」站在那裏一個字都不能開口。智隨法師說:「那你下來吧!」一個字沒講就跑下去了。他第二次上去,就感覺好一些了,心跳就穩定了。

 

       我們是出家人,走到哪裡都有講法的可能性,我覺得一定要會講。

 

       第三,還要會寫。讀、講、寫三方面都具備了,人才就培養出來了。

 

自己先得到法益

       那麼,根本是什麼呢?根本就是我們對法義要落實,要有大悲心,要有責任感,像我前天講的,「佛教靠我」。「靠我」不是我一個人為大,而是我們都要用肩膀共同來承擔。如果全國的出家人都這樣想,佛教就有希望了。

 

       我們應該有這樣的承擔,特別是學到淨土宗善導大師的思想,我們必須走出來,時代要求我們走出來。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靠誰弘揚呢?當然是靠我們這些瞭解的人、落實的人、得到法益的人!我們講出來才有真情實感,才能用真情打動人。

 

       如果我們自己都沒有底氣,如何讓對方生信?比如說《阿彌陀經》中的「一心不亂」,連自己都不明白,你想想看,怎麼敢上去講?如果一定要把「一心不亂」界定為禪定的、清淨的、如何如何的一種心理狀態,我們即使作為法師上臺去講,我想我們心裏都是有掛礙的。為什麼呢?因為心裏有所畏懼(也許做得到的人上去講就很有底氣),我們上去講,自己都是空空蕩蕩的,怎麼好意思拿出來講?講了以後自己怎麼交待?底下好幾百人聽你講,你叫人家這樣做那樣做,可是連自己都做不到,你說怎麼敢講?

 

       貴陽的劉老師就是這樣,講到後來實在不敢講了。他說:「哎呀!幾百人跟在後面,我自己怎樣倒無所謂,這幾百人怎麼辦?連自己都做不到,我怎麼敢講?」

 

       我們不一樣。你看上人這兩天的開示多麼樸實!我們人人聽得懂,人人做得到。「當知本誓,重願不虛,眾生稱念,必得往生」。我們有這樣的信願,我們走出去,可以拍著胸脯說:「我往生一定!」為什麼?阿彌陀佛「重願不虛」,沒有騙我們!

 

       所以,廈門佛慧那個團體,人家跟他們接觸,就很有好感。一看,人都很年輕,都是念佛人,是當地唯一的專修念佛團體,非常難得。第二點,這個團體的人看起來都很順眼,臉上沒有那種剛強高傲的神情,非常柔軟,感覺不一樣。第三點就是他們的信心,一講話膽氣很大,一開口就講往生,一講就好像都是極樂世界的人。就是這種團體的精神,讓任何一個加入進來的人沒有話講,只覺得往生很篤定。而不是「你往生怎麼樣?可有把握?」「哎呀!不敢講!不敢講!」彼此都在洩氣,你泄我的氣,我泄你的氣(其實這個氣誰也不願意泄),到後來不問了,一問就互相洩氣。

 

淨土教判守護信心

       為我們守護信心的,是善導大師一系的教判思想。若不明教判,很難不被各種理念所動搖。打開書一看,這個這樣講,那個那樣講。有時候看得很法喜,感到好像有點把握了;再看下一篇,信心又沒有了,一點信心又蕩掉了。

 

       像《印光法師文鈔》,我出家前就看過兩遍,從頭到尾看,有時候看得很歡喜,有時候看得就信心不足了,因為抓不住印光大師的思想核心,往往所抓住的,都是些枝枝杈杈。

 

       若沒有善導大師在教理上這樣很明確的判教,為我們梳理教門、行門,我們很難看出印光大師的思想主旨。

 

依止善導,落實佛法

       但是,如此重要的善導大師淨土思想,並沒有受到淨土行人的足夠重視,往往所見所聞都是「你若不怎樣怎樣,念佛也不能往生!」總是講一百零八個不能往生。

 

       一個想往生的人,如果總是聽到人家講「你這樣不能往生,你那樣不能往生……」內心會怎樣?我想我們出家人比在家人更苦。我們為了了生死而出家,頭髮都剃了,衣服也換了,雄心壯志的。像我當初出家,也是雄心壯志、不讓前人的,掙脫一切的束縛要出家,後路是沒考慮的,就像項羽破釜沉舟,乾脆把船都沉掉了來出家,結果聽到這些話,一下子掉到冰洞裏,你說苦不苦?前途茫茫,不知道如何了生死。找人家問,就是一句話:「要你老實念佛,你就是不老實!」

       

       「老實念佛,念佛就能往生」,話雖如此,道理沒有一個人能說明白。「念佛達到一心不亂就能往生了!」詢問同修,一個也沒達到。再者,為什麼達到一心不亂就能往生?道理在哪裡呢?都很含糊,越聽越覺得不是那回事。

所以,一旦遇到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心中所有的疑慮當下消除,真正感覺到釋迦牟尼佛是一切智,佛教是真正的大慈大悲,阿彌陀佛確實是無量光明,真正可以救度一切眾生。「大慈大悲」、「普度眾生」,佛法這些簡單、樸素的語言就落實在我們身上。

 

       不然,我們嘴上說「大慈大悲」、「大願大力」、「無量光明」,心中卻是一片黑暗。不是這樣嗎?經中說「一切恐懼,為作大安」,我們卻前途茫茫,內心恐懼。經文是經文,現實是現實。

 

自信教人信

       既然善導大師的思想法益能落實在我們身上,而我們是時代的一個縮影,所以我當時就想了:有我一個人,就有無量的眾生。即使只有我一個人得到法門的利益,全世界沒有一個人知道,我死掉了,我心滿意足,因為我死了,我可以去成佛!成了佛再回來,力量就大了。那何況還不是這樣,今天我們聚集了這麼多出家師父,還有那麼多信眾蓮友,他們都在專修念佛了。所以,前景是非常廣闊的、非常光明的。

 

依循善知識

       但是,擔子確實還是很重的。不過有時候感覺壓力大,上人用一兩句話就給我卸了壓:我們背後有阿彌陀佛,真正挑擔子的,是阿彌陀佛。

 

       上人一直在引導著我們,往往都是在一些大方向方面。學習淨土法門,我有一個感覺就是:最重要的是要依循善知識。不是說我個人或者我們這個團體有特別的智慧,不是這樣。

 

淨土真宗與淨土宗的區別

       仰靠阿彌陀佛本願,目前的形勢其實也是蠻複雜的。有淨土真宗的思想,還有古裏古怪的親鸞會的思想,還有自創的想法,各種各樣的說法很亂。我們為什麼能夠穩穩當當地走到今天?是因為我們以善導大師為旗幟、為標準,這樣走下來,這就是善知識的引導。

 

       淨土真宗的一些說法,年輕人一聽,特別是願意動腦筋的人、感情很豐富的人,一聽就被吸引住了,就是對這種根機。他不太落實,喜歡用感性化的語言做一種無限的渲染,講得你口水都淌多長,就落在那個地方。這樣就和「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站在了不同的落腳點。

 

       本來淨土法門強調信心,善導大師的兩種決定深信一針見血,那是很透徹的。但是,善導大師教義的落腳點在哪裡呢?落實在「一向專稱」當中,以「一向專稱」來統攝這一切。前面講的信心,是要歸結在這個地方。

 

       真宗的解釋不是這樣,他是落在信心這個地方。善導大師落在稱名,真宗落在信心——落腳點不一樣。因為落腳點不一樣,所展發的教義就不一樣,信眾所產生的反應就不一樣。所以上人才說:「善導大師的思想穩健、乾脆、明瞭,不會讓你產生彷徨歧見,即使沒有怎樣透徹的瞭解、怎樣深刻的體驗,你也能夠做得到,非常穩當。」就好像蓮池大師所說的,「著事而念能相繼,不虛入品之功」。如果光是從理上講得很高妙,事上廢掉的話,那你就豁達空了,得不到利益。

 

       所以,善導大師的思想是總括性的。他是彌陀再來,他有內證,那完全是不一樣的。

 

       後人有後人的體驗,可能對他這類根機能夠彼此相應,所以也有他攝受的範圍。

       

       但是比較起來,善導大師的路線更廣闊、更穩當、更直接。

 

       淨土真宗的一些教義思想以前我也接觸過,一開始覺得津津有味,後來就覺得沒有味道了,最終要歸於平淡。就跟喝水一樣,偶爾喝可樂,感覺很爽口。如果一天到晚給你喝可樂、不給你喝白開水,也不行,還是白開水好。

 

       善導大師的思想很實在、很踏實、很樸實。上人說四個「平」:平凡、平實、平常、平淡——念佛就是如此,不玄奇,不玄妙。

 

       如果在那裏講感應、講體驗、講境界,那就玄奇、玄妙了。為什麼有人會迷在裏面出不來?固然有根機的問題,也有法緣的問題,還可能因為自己本身驕慢,或者自己沉浸在這個地方,不能往前再跨一步。我們走得過來,他們為什麼走不過來?原因何在?就是因為沒有善知識的引導。

 

珍惜法緣

       所以,我覺得各位法師這次能夠在弘願寺與上人相聚,這個緣分是很深的。各位!非常非常的深!想一想我們流轉在六道當中,在茫茫宇宙當中,我們能夠共同投生到地球上,這個緣分就很大;投生地球,又共同投生為人,這個緣分也很大;投生為人,還生在中國,生在同一個國家,還生在同一個時代,差不多的年齡;然後剛好生在善導大師教法回歸的時代,還有上人做我們的導師,這份因緣如果不是阿彌陀佛穿針引線,我們打著燈籠去找也找不到啊!所以,這份因緣就是法緣,是尊貴的法緣。法緣、佛緣,這種緣比世間任何一種緣都更加的堅定穩固。

 

       世間的緣,以利益或人情為紐帶,而我們在座各位以什麼為紐帶呢?不是以利益、人情,而是以法。心中有法,我們走到世界任何一個角落,都會感到彼此的心是相通的。

       

       比如說上人在臺灣,我在大陸。從上次分別到現在已經四年了,在這四年當中,很少打電話,雖然我也很想念上人,但是根本沒覺得半點隔離,心都是相通的。

 

       如果我們大家都能以法為生命的話,我們就是一個生命共同體。哪裡說左手跟右手之間還要打個電話?不打電話它不知道?那是一體的嘛!所以,法緣能讓我們緊密地聯繫在一起。

 

眾人拾柴火焰高

       以法為核心,共同把法的利益、法的光明普及出去,我覺得這是所有遇到善導大師淨土思想的人、尤其是我們出家眾所應達成的共識。

 

       為什麼說出家眾呢?在家眾固然也有責任,但弘法的核心力量還是出家眾。我們在座的這些法師,有些已經是出家很久的,飽參飽學的,有些是在教理方面比較通達的,都有各自的特長。我想將來我們大家都應該把自己的長處發揮出來。

 

       「同一念佛無別道,遠通四海皆兄弟」,何況我們共為出家人?我們要互相鼓勵,互相支持,互相提攜,眾人拾柴火焰高。一個人不能成就事情,我一個人不行,智隨法師一個人也不行,所以要靠大家。上人在臺灣,也盼望著更多的眾生得到利益,這樣彼此呼應。這就要求我們每個人都要有所擔當,自己能做到哪一份就做到哪一份。

 

以法為核心,有法才相親

       為了保證法義的純一,除了善導大師淨土思想之外,我們這個道場不傳播其它思想,這是為了道風的需要。但是弘願寺的大門是對所有的人開放的,來到這裏,能夠安心辦道,你就是這裏的一分子,大家彼此是平等的。不能說「我是在弘願寺剃度的,我比你們有特權」,如果有這種想法,就是人情,你自己就要考慮了。

 

       所以,還是剛才說到的,以法為核心,有法才相親。如果沒有法,光是在這裏給你剃了個頭,那就只不過是剃頭的緣分而已。如果有法,法上相應的話,彼此之間就有一種非常默契的感覺,沒有隔閡,沒有計較,沒有紛爭,沒有名利。這種法情,世間到哪裡去找啊!所謂「刎頸之交」也不能比喻。為了法門和眾生的利益,我們能做到哪裡就儘量做到哪裡。智隨法師做他能做的事,我做我能做的事,你做你能做的事,大家共同努力。

 

       我想,我們在座每一位不願意生活在這樣一個團體裏面:走進去心就縮起來,人我是非很多,拉幫結派,你拉我,我拉你,沒有法情,只有人情——我們不希望這樣,我們希望生活在法的世界當中。

 

       我們每個人都是凡夫,難免有缺點。有缺點大家彼此幫助,彼此提攜,坦誠相見,這樣就會感到心情舒暢。即使被知事批評,或者被師父呵斥,也是心悅誠服,感到很自然,也感到很親切。

 

盼望

       以上講的,我也是語無倫次,只是想到這些,談談我的心意和感受。總括起來,一是盼望我們諸位法師首先能夠得到法門的實際利益,二是盼望諸位法師得到法門實際利益之後,也會自然地承擔起法門的責任。

 

       這一段時間,大家好好安住。像真誠法師,也很難得,念佛很精進!佛義法師也很精進。我們這裏有好幾個老修行挺精進的,帶領大家,把這個道場維持下去,這都是很難得的。

 

       護持道場很累。像我們這次法會,也暴露出很多不足,這些不足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是我們長期以來一直沒有準備好,沒有準備好就開始了。就好比房間沒有裝修好就開始接待客人了,你這個賓館怎麼會不出問題呢?水龍頭也不好,床也不好,窗簾也不好,還沒有裝修好就對外開放了;飯菜還沒有炒熟,客人就進來了,就嚷著要吃了——我們目前就是這麼一種來不及的狀況。所以確實不容易。像智隨法師,這麼多年被拖得很累。大家這樣走到今天,確實很不容易!

 

       當然,看到諸位有這種殊勝的因緣,相聚在這裏,我也是盼望著大家能夠安安穩穩的。

 

學習安排

       這段時間我們大致的安排,我跟上人到各地稍微走一圈之後,要安定下來,整理一些資料。我的心不像上人那樣,永遠都是寧靜的,到寺院幾天就開始浮躁了,講話聲音也開始高了——是需要靜下來。原計劃明年二月份回來跟大家一道共同學習《觀經疏》,有一些作業佈置下來。當然也要看因緣,學習這部著作恰當不恰當、合適不合適?總是要契合大家的根機才好。

 

       這一段時間智隨法師在這裏,大家如果在修學方面有什麼想法,可以向法師來表達(當然在寺院事務方面也需要智隨法師費心)。據我所瞭解的,大家為法而來,心願還是很迫切的。我想智隨法師也不會吝法。但是他有他的情況,他會來安排,會適當作一些指導。大家哪一方面不懂的,「這部著作我在看,看不懂!這一段是什麼意思?」最起碼有人問。

 

       另外,還有一種學習方式,就是通過計算機網絡。比如說以前上人的每篇講義都會發給我,現在我們這麼多人,我就可以轉發給大家,我們就可以共同學習,看不懂的可以問問智隨法師,如果智隨法師暫時不在寺院,可以通過網絡發到我這裏,或者發到上人那裏,我們仍然可以聯繫。所以,有問題沒關係,可以提問。問題一解答,大家的疑團都解開了。而且大家的問題也可能給我很多啟發;如果讓上人來回答,也會讓我學到更多的東西。我們還可以把這些問答貼到淨土宗網站和弘願寺網站上,讓更多的人得到利益。這樣的話,學習不是很簡單、很輕鬆的事情嘛!

 

       現在關鍵是學習氣氛。能夠形成氣氛,需要大家共同努力。再一個要找到好的方法,使學習成為很有興趣的事情。當然,我們是以一向念佛為主,可是要弘揚淨土法門,法義上還是要通達。不通達法義,還是弘揚不開來。

 

       謝謝!南無阿彌陀佛。

 

 

分享到
中華淨土宗協會
淨土宗文教基金會

110049台北市信義路五段150巷22弄41號
電話:02-8789-4818
傳真:02-8780-7050
E-mail:amt@plb.tw

捐 款 護 持

信用卡定期定額護持

本會推薦使用
前往

信用卡單筆護持

單次隨喜護持
前往

四大超商繳費護持

多元化的護持
前往

其他方式隨喜護持

匯款護持方式
前往